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32講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32講
偽裝的戒定慧
今天是我們《壇經》的第三十二講,上節課我們講到了第八品「頓漸品」,講到了志誠法師的公案,請大家翻到經文。
志誠法師被神秀大師異想天開地派到了六祖大師那裡去「盜法」,因為偷偷摸摸地只能算是「盜法」,而不能算是光明正大的「求法」,所以志誠法師第一次拜見六祖大師的時候,就被祖師當成「細作」給揪了出來。然後志誠法師就被六祖大師三言兩語的給說「開悟」了,他開了一個「小悟」,初步契入了自己的「本心」,他因此明白過去在神秀大師那裡的九年是完全修錯了,浪費了很寶貴的時間。所以志誠法師就有點著急,因為他知道「生死事大」,心裡急於解脫,所以他就向六祖大師再次跪拜請求開示,想要得到更加深入的教誨。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這是講,六祖大師就問志誠法師說:我聽說你的師父神秀大師經常教導大家修學「戒定慧」一法,不曉得你師父說的這個「戒定慧」是什麼樣的內容和定義呢?你先和我說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志誠法師就回答說:神秀大師經常開示我們,所謂「諸惡莫作」,一切傷害自他的壞事都不要去做,這就叫做戒;而「眾善奉行」呢,一切自利利他的好事都要盡量去做,這就叫做慧;而「自凈其意」,就是要我們自己去清凈自己的心意識,必須自己保持心靈的清凈,這就叫做定。這是神秀大師的說法,不知大和尚您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誨他人的呢?
在這裡,神秀大師用佛說的那首偈子「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來詮釋「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內涵,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這是所有佛弟子都認同和遵循的修行總綱,沒有哪一個法門能夠違背這個佛法實踐的基本綱領。聽得清楚嗎?對「戒定慧」的實踐,行諸於外那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和「自凈其意」,從外在表現看那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有沒有走在「勤修戒定慧」的正確道路上啊?一般只要觀察他是不是無我無相地去積極行持一切善法、去消滅「貪嗔痴」的一切造作、去努力活出清凈自在的生命狀態就知道了。
但是這個外在外相的標準、判斷有時候也不一定正確,像一些祖師大德故意示現「貪嗔痴」的顛倒相,比如濟公和尚喜歡喝酒吃肉,比如瑪爾巴上師經常打罵妻子,再比如我們上節課講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故事,我們能說他們沒有「戒定慧」,沒有修行,已經背離了佛說的宗旨嗎?很顯然不可能!反之,有很多人的外在言行和舉止,咋一看道貌岸然,很符合神秀大師說的「戒定慧」的標準,貌似很符合,但實際上他們很可能連基本的正見正思維都沒有,所謂「外表賢善,內懷邪見」,這些人已經嚴重的背離佛法,已經誤入魔外的歧途而不自知!
像最近就碰到這樣的一個例子,是南華寺的某某法師跟師父講的,說他們禪堂的一個老首座師父突然著魔了!怎麼回事兒呢?大家要知道,能在六祖大師的道場、能在禪宗的祖庭做執事的師父,那往往都不是一般人,那必須是要發大心的,而能在禪堂里做班首師父領眾修行的,那就更是不得了,那絕對是大眾公認的修行楷模,不論是知見、智慧還是行持,那絕對都是人中的翹楚,是拔尖的,否則那麼多心高氣傲的禪和子,誰會服你啊?當然,也許現在禪堂里的首座和尚不像從前了,已經不見得是開悟的,但至少在基本的正見和行持上是不會有錯的,那兩條腿子的功夫絕對會很好,雙跏趺往那兒一坐絕對是穩穩的、妥妥的,比我們強,不然也不可能當上首座。對不對?呵呵,這段話里我用了很多個「絕對」。
那位南華寺的老首座就是這樣的——老和尚的名字叫什麼我們就不說了——這位老首座多年來在南華寺里修行很精進,外表看上去很「戒定慧」的樣子,大家都很尊重他,但是最近不知道犯了什麼業障,著了什麼魔境界,他突然就表現出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大我慢狀態,說話狂得不得了,他有一天就說自己是聖人,已經證到了阿羅漢的果位,他還可以把這個「果位」隨便送給別人——你只要相信他、頂禮他,那麼你就可以得到他的加持,也就可以馬上得到阿羅漢的果位,這麼輕鬆、輕易!唉,真是可憐可惜!像這種大妄語,能夠說出這種大妄語的人,那絕對就是已經著魔了,不會有第二個可能,知道嗎?假如是瘋子和騙子,那也是一種著魔,只要這個大妄語的因果一犯,這種毛病一犯,那基本上就會「越魔越狂」、「越陷越深」,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來講那就沒得救、很難救了。
這位老首座絕對不是這一兩天才突然著魔的,他的問題應該是肇始於修行之初,從一開始他的發心、知見和行持就都有問題,但是他把這些問題都埋藏在了心裡,沒有真正的去對比佛言祖語來糾正自己,而且他的外在言行還顯得很有修為,很「戒定慧」的樣子,這份「自欺欺人」的功夫最後就把自己給害死了!所以我們大家要懂得吸取教訓,要曉得借鑒,要學會對照佛言祖語來檢查我們自己的發心、知見和行持,「有病治病,沒病預防」,了解這意思嗎?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和自尊,不要為了別人的讚歎而「搬石頭壓草」,不要壓抑和扭曲,裝出一副很有修行的樣子——我們不要這種偽裝的「戒定慧」,而要真正的「戒定慧」,明白嗎?
那麼,既然神秀大師他對「戒定慧」的理解是這樣的,那六祖大師的理解又是咋樣的呢?又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六祖大師就對志誠法師說:我如果說自己有什麼「法」可以去教導別人,那麼我就是在打妄語,就是在忽悠你!我只不過是在「隨方解縛」,隨圓就方,針對性地用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解開束縛而已,實無定法,「假名三昧」,那些所謂的「方便法門」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三昧」,像什麼一行三昧、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等等,但那些只是一個虛假安立的名字,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真實的「三昧」可得。就如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一法,那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妙法,不過我所理解的「戒定慧」卻和他不太一樣,大有不同。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志誠法師就問了:佛說的「戒定慧」不是只有一種嗎?怎麼還有另外的理解、另外的說法呢?
最上乘的自性戒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看到了吧?這一大段。六祖大師在這裡開示的道理,其實早在前面的「般若品」和「定慧品」里就已經說過了,現在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表達。他說: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接引的是普通大乘根器的人;而我所說的「戒定慧」,接引的是最上乘、最高明根器的人。這兩種人對法的悟性和理解完全不同,所以他們在明心見性的修持上就有了快慢和頓漸的區分。你可以先聽聽我的說法,再看看和你師父說的是否相同?
我所說的一切法,包括「戒定慧」一法,都是「不離自性」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自我當下的本性——也就是「無我的空性」來演說佛法。離開這個本體、本性來說法,那就叫做「著相而說」,真正的自性反而就會迷失了。所謂「著相而自性常迷,離相而自性本悟」,這也是《金剛經》里佛說「離一切諸相」的道理。須知天地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從我們的自性中生起的無邊妙用,應變無方,造化無窮,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這本來就是無上的「戒定慧」妙法。
《華嚴經》有云:「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六祖大師在這裡的開示,一切導歸自性,一切皆是自性的起用,所謂「法界自性,自性法界」,一切萬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自性的「戒定慧法界」,一切萬法本來就在自性的「戒定慧」中,一切萬法本身就是自性「戒定慧」的體現,所以六祖大師才說「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言下之意,離開了我們的自性來談什麼「戒定慧」,那就不是真正的「戒定慧」了。
然後六祖大師還說了一首偈子來總結這個道理,所謂「心地無非自性戒」,大意是說,自性是超越一切、無是無非的,沒有任何的二元對立,這才是真正的「戒」。像我們一般人都活在事相的表面上,都停留在一種二元的狀態里,面對內外的各種境界我們很容易就會生起分別心,一有是非對錯,緊跟著就會有愛憎取捨,是不是這樣?在戒律的見地上也是一樣的,我們不通達的話,就會有持戒和犯戒的二元對立,就會有持戒是好、犯戒是壞的分別念。殊不知佛陀設立戒律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眾生消除習氣執著,達到「不敬持戒,不憎毀禁」的無分別境界,最終回歸自性真如。在自性真如的「不二實相」里,其實是沒有什麼持戒和犯戒的,連「戒」的名字都了不可得,無持無犯,是為真戒。
很多人不了解我們佛教戒律的真正精神,包括很多學戒多年的出家師父也不見得就能明白佛陀制戒的深遠用心,我就見過幾個學戒學得很僵化刻板的師父,說話很沖、很教條,因為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懂戒,別人不懂嘛,幾乎很難溝通,他們似乎不知道「圓融圓通」這幾個字怎麼寫,他們更加不了解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時不時就故意示現瘋癲破戒、但實際上並沒有絲毫破戒的深妙用意——只有像六祖大師這樣導歸自性才能解釋這一切!像最近發生了一件事,一件轟動全國、轟動網路的事,我們的禪宗祖庭少林寺的方丈大和尚釋永信,他老人家被人實名舉報(其實還是匿名),他被舉報私生活混亂,就像那些腐敗官員一樣的養有老婆孩子,還有不止一個情人,他甚至被指控很多年前就已經被遷單開除僧籍了——這樣說來那破戒什麼的已經算是小事兒,他早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了,這才是大事……這個事情一下子就在網上傳開了,轟然一片,但是我並沒有看到,是後來有一個居士把鏈接發給我,我才曉得的。
這個居士留言的時候表達非常的生氣,可謂義憤填膺,他對永信大和尚很明顯就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憎惡之心,好像恨不得立刻就把大和尚痛扁一頓那才過癮。這個護法的心雖然可以理解,但是當他問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的時候,我就說了:我沒有什麼看法,就算是真的我都不見得會有看法,更何況還不一定是真的!所以師父在微信里就寫了那篇短短的「三談三不談」來表明態度,所謂:破戒不談,破見才談!殺人放火不談,妄語邪見才談!個人修行好壞不談,事關法身慧命才談!這樣就把那個居士的嘴給封回去了。
但是沒過幾天,這件事情在網上似乎越炒越烈,不斷地有居士來問我看法,問得師父都煩了,我都不知道我的看法什麼時候變那麼重要了?!不過大家既然都想要受刺激,那麼老衲就恆順眾生、就不客氣了,所以師父前兩天就在微信和QQ上正式的、指名道姓的發表了我的看法,希望能讓大家樹立一個基本的正見,順便也堵住某些人亂噴的嘴。師父的看法是這樣寫的:
說實話,就算永信大和尚殺人放火、喝酒吃肉、娶妻生子……這些事我根本就不會去管去說!只要他沒有妄語邪見,斷人慧命,只要他還有一顆護持道場禪堂、護持佛法和修行人的心,那麼我就要為他點贊!我就會表示理解和支持!須知,在這個五濁惡世,某些能夠「與魔共舞」的菩薩,他們的外在表現也許比淤泥還「臭」,比惡人還「惡」,但是他們的內在發心卻比蓮花還要清凈,比大地還要忍辱!這種菩薩的境界,又怎麼會是我們凡夫所能妄測的呢?那些想要打倒永信大和尚,給佛教抹黑的人,請深思。有人問我對釋永信法師的看法,那麼以上就是我的明確表態。南無阿彌陀佛。
這篇短文發表後,令我欣慰的是,點贊和支持的人不少,說明在微信和QQ里還是有很多人是擁有正能量、是能夠正確理解的,說明在師父認識和認識師父的廣大人群里,還是有很多人是真正愛護和關懷佛教,是真心在護持三寶的!但是也有個別的人不太理解,他們不理解師父怎麼會這樣去看待那些「破戒」、甚至「破根本戒」的出家人呢?他們難道不該受到懲罰嗎?在世間法的層面,如果有人真觸犯了國法,那當然就應該依法受到懲處,但是這個不是我們閑人該操心的事。而在出世間法的層面,在個人修行的層面,尤其是回到自性的、究竟實相的層面,那麼這些事就更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簡單的妄測妄議的了。作為修行者,這時我們應該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心地無非自性戒」——我們一旦能夠回歸自性,一旦能夠站在自性無分別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去洞察「一切萬法」,那麼得到的答案也許就會有所不同。就像站在山腳看問題,和站在山頂、乃至飛到天上去看問題,那個角度和視野不同,答案當然也就會不同。
但是要注意,我們並不是在鼓勵和包庇破戒犯戒,這點不要搞錯了!我們並不是說,只要做到「心地無非自性戒」,那麼就可以隨便犯戒了——這是絕對的錯解和邪見!那些真正明白和做到「心地無非自性戒」的修行者,因為洞察一切法緣起性空、平等不二的真相,所以他們對戒律的「開遮持犯」會看得更加深遠全面,會更加的「不昧因果」,會更加有智慧和慈悲的判斷以及處理方式。真破戒了,真犯法了,那麼自有僧團的戒律和國家的法律來處理,但不管怎麼處理,作為我們個人都要盡量保持「不敬持戒,不憎毀禁」的一種「如如」的心態,都要盡量回歸自性來消融這一切,否則別人破戒是別人的事,你跟著瞎起鬨、亂傳播,「說僧過惡」,心裡起了是非對錯和愛憎取捨的念頭,那就不是「心地無非自性戒」了,你自己也同樣違背了戒律。
只有像佛菩薩那樣做到了「心地無非」的境界,那麼這個時候才可以真正的來談是非、談對錯,破邪顯正,如如不動。所謂「言滿天下無口過」,這時的我們橫說豎說,正說反說,不管是愛語還是棒喝,那都可以導歸自性、回歸空性,所以是沒有任何謬誤的,不會造口業。但如果不是這個境界,那麼我們業障凡夫就最好還是小心點了,因為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擁有自知之明的我們,最好就不要摻和世間太多的是是非非了,尤其是關於出家人破戒犯戒的是是非非,凡夫只要瞎摻和,那就絕對會損福造罪於無形中,甚至墮落地獄都很有可能。因為三寶中的僧寶,不可思議、不可妄測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我們越了解就越不敢輕率判斷,希望你們也不要像外行俗人那樣的隨便的造罪,所以師父才故意那樣去說,才故意那樣去遮止,目的還是為了大家好,你們能聽明白嗎?不明白我也沒辦法。
趣向真如亦是邪
有點扯遠了,現在我們扯回來,繼續說六祖大師的偈子。所謂「心地無痴自性慧」,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我們佛弟子平常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個詞除了「慈悲」,那就是「智慧」了,什麼「般若智慧」、「菩提智慧」的,好像個個都很有智慧,但是這個智慧長啥樣?幾斤幾兩有多重?在你口袋裡還是在你腦袋裡?誰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這個無形無相的東西是最難定義、最難展示的了,尤其是超越生死、明心見性的大智慧,那更是了不可得的東西,所以怎麼能拿出來證明一下呢?
呵呵,我們沒有智慧,那當然拿不出來,但是祖師有智慧啊,六祖大師很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這個無上大智慧的狀態給我們形容出來了。他說「心地無痴自性慧」,他用一個「痴」字就代表了「貪嗔痴慢疑」這無明的「五毒」,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在自性大覺的境界里,本來是沒有什麼「貪嗔痴慢疑」的,「貪嗔痴慢疑」只是幻法,有同沒有,平等性空,這個明明了了、念念不迷的自性大覺本身,就是無上的大般若智慧,不必再「頭上安頭」去別求什麼智慧!所以祖師經常說,「自性本具一切法」,「智慧」這一法那當然也是本具的——這個「法則」適用於佛說的八萬四千一切修法。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念佛法門來說,當我們老實念佛、只管念佛、專一念佛的時候,不管我們有沒有雜念,不管雜念有多少,當我們專註於佛號,我們那個專註於佛號的心,那份自然而然、清清楚楚的覺照,清明無我、本無所住的心,本身就是自性的大智慧!當我們正念佛時,那句念念提起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中無貪無嗔、無痴無慢、無疑無慮,那當然就是「心地無痴自性慧」,那當然就是自性智慧的一種體現,而且還是很圓滿的體現!對不對?
這句光明聖號來自於「無量光壽」的「自性彌陀」的無上成就,如果它都不能算是自性智慧的體現,那麼還有什麼能算?所以我們念佛法門超級殊勝就是這樣,只要信心歡喜、簡單老實地持念下去,不用很辛苦,就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完全符合六祖大師說的「心地無痴自性慧」,因此大家要千萬珍惜!珍惜!珍惜!不要再錯解輕視,然後當面錯過就很可惜了。
下面這句「心地無亂自性定」,也是同樣的道理,自性本來就是非定非亂的,無有禪定和散亂的二元分別,兩者同一空性,任運如如,動靜皆是定,是為自性定。當我們老實念佛、只管念佛、專一念佛的時候,念念彌陀,念念無住,念念無亂,那當然也是自性的一種大定。
其實這個自性的「戒定慧」三者,是一不是三,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有一就有三。那個無非、無痴、無亂的自性境界,是法爾如是、不增不減的,不管你我是生是死、是來是去、是迷是悟,我們的行住坐卧和生老病死其實統統都不離自性三昧,它們從本以來就是這樣的,這就叫做「任性」——任由本性,自成三昧,猶如金剛,顛撲不破。所以六祖大師才會在偈子的最後面說,「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道理就在這裡。
下面,「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凈。」
這是講,志誠法師聽完開示後就向六祖大師懺悔並表示感謝,然後他也呈上了一首偈子,表達自己已經有所悟了。所謂「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大意是說,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組成的「五蘊幻身」,這個「身心小我」,它本來就是空性的幻化,是假的,它本來就不是什麼究竟的東西。在這個不究竟的身心上去著力、去用功,那又怎麼可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呢?「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還記得嗎?所以志誠法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他說「回趣真如,法還不凈」,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老是執著在這個身心上去折騰、去用功,以為這樣就能達到自性真如的解脫境界,那其實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修法並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凈,這樣的修法也不是真正的清凈之法。
在六祖大師之後,也是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做張拙的秀才,他在正史上沒有留下什麼名,但是在我們禪宗史上卻留下了很大的名氣。張拙張秀才很喜歡參禪,他曾經去拜訪石霜禪師,想要求法。石霜禪師一見他就問:「秀才何姓?」張拙就回答說:「我姓張名拙。」石霜禪師就問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
這個張拙一聽,他居然僅僅是這樣一聽,就豁然有省,就開悟了,這個根器真是氣死人!然後當場就口誦了一首偈子呈送給禪師,這首偈子非常的美,也非常的有名,所謂: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相信大家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張拙張秀才的文采,或者說文字般若非常的好,這種智慧的「好」已經不是世間一般文人墨客所能比擬的了,甚至有很多禪宗大德也寫不出這樣的水平。這首偈子里的那兩句,「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這兩句對比志誠法師的「回趣真如,法還不凈」,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為補充。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把它們擺在一起,好好的參一參。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我們想要斷除煩惱、趣向真如的這個心念是不對的,因為不是病就是邪,不但張拙同志這麼說,志誠法師這麼說,歷代祖師其實也是這麼說的!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煩惱也不管它,佛法也不修,一天到晚該怎麼貪嗔痴就怎麼貪嗔痴,那麼這樣就對了嗎?很顯然這是凡夫的境界,是顛倒無明,那絕對是不行的!所以想要修行不對,不修行則更是不對,那麼我們到底要怎樣才對啊?
很多人就是在這裡被繞暈的,不得禪宗其門而入。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尤其是禪宗的修學,那就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有人能夠在這裡面透過,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傳說中的「出格丈夫」,至少真正的正見,佛法真正的正見,能夠圓通一切法的正見這時就可以建立起來了。有了這樣的正見,那麼我們再來看下面六祖大師的開示,那就很容易搞懂了。
自性自悟大自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一大段講的是明心見性後的大自在境界。六祖大師在聽完志誠法師的偈子後,就點頭認可了他的見地,然後六祖大師就進一步啟發他說:你師父的「戒定慧」,是照本宣科,是接引那些小根小智人的;我說的「戒定慧」,則是直探真如,是為了接引那些大根大智的人。
這種人如果能夠了悟自性,那麼他們就不會有什麼煩惱菩提和生死涅槃的分別概念了,也不會有什麼解脫和不解脫的知見。因為在自性真空中,實無一法可得,萬法皆空,所以一法不立;因為一法不立,所以才能夠建立萬法。這個「空有破立」之間是圓融不二的,如果能夠明白這個真理,那麼這個自性的不二境界就可以名之為「菩提涅槃」,也可以名之為「解脫知見」,你想叫什麼名字都可以。
所以真正見性的人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他建立萬法是對的,不立一法也是對的,橫豎都對,他可以隨心所欲而不昧因果,不離自性,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慈悲、憐憫和利益眾生,所以他在生死輪迴中「去來自由,無滯無礙」,不住生死,不入涅槃,沒有任何的恐懼和掛礙。因為他對萬法的實相實在是太通達了,生死涅槃、有為無為對他來說完全就是一回事兒,所以他可以事來則應,提起就做,該幹嘛幹嘛,只是隨緣應物而已,做完就了;有人來說話提問,他也可以不假思索的,隨緣應答,開示引導初學趨入正道。
這時的修行者,這位見性的人,他這時已經真正了解「千百億化身」的無上奧秘,明了一切眾生、一切行持統統都是自性的化身,是真如的顯現,一切萬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自性。所以他這時就可以「善用其心」,善用自性「能生萬法」的那個偉大的創造性力量,去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就是見性之人得到的無比自在的智慧神通,又叫做「一切法無礙遊戲三昧」,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也就是這個,這就是「踏破毗盧頂上行」的無上道境。大家聽明白了嗎?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很顯然,志誠法師沒有你們聰明,他並沒有完全聽明白,所以他就再次向六祖大師提問說:這個不立一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不立一法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對,明明有生死,有涅槃,有煩惱,有菩提,宇宙時空,森羅萬象,所以自性之中,又怎麼能夠不立一法呢?
「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呵呵,六祖大師估計有點頭疼,碰到根器差一點的弟子,和碰到那種祖師根器的弟子,那個爽快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但他還是很慈悲地給予了開示:我在前面已經講了,這個自性的本來面目是無非、無痴、無亂的,如果你能夠念念都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萬法性空,那麼就能恆常遠離對萬法萬相的分別執著,看到萬法平等不二的空相,那就能夠自由自在地縱橫十方,得無所得,萬法這時就能為你所用,破立自如,所以萬法在心,「有何可立」?破立不過是一念間的事。
想要明白這個自性的境界那就必須要靠自己去覺悟,不能假手他人,這個自性是只能頓悟、只能頓修的,你明白就全明白了,不明白那就全不明白,其中並沒有一個可以循序漸進的修行次第,所以自性法中,根本就沒有必要像通途的漸修法門那樣去建立一個什麼法相、名詞和概念之類的,因此真正的禪宗從來不立一切法,在橫掃一切的同時,立無所立!(彈指)聽得懂嗎?因為一切諸法本來寂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涅槃,所以在這個「法爾如是」的真相里,又哪有什麼次第可言、又哪有什麼實法可得呢?
六祖大師的話講到這裡已經是非常清楚了,你們大家如果一時半會兒聽不懂,沒關係,等文字版整理出來,到時再多看幾遍就會明白了。
下面,「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志誠法師這回終於聽透徹了,所以他就心悅誠服地向祖師頂禮,並發願要服侍和親近祖師,早晚都不懈怠,以報答祖師的恩德。
那麼,志誠法師的公案我們到此講完,師父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聽了半天,加上之前聽的三十多節課,那麼長的時間,你們有誰聽開悟沒有?有誰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悟到自己的自性了嗎?如果有,請舉手!我等著供養你們好久了!(眾笑)如果沒有人敢回答,那麼師父建議你們真是要好好反省,要好好檢討一下自己的根器了。如果是念佛求生凈土,那麼我們可以仰仗佛力,祈求加持;但如果是想要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那麼這個事情就只能靠自己去突破了。
從前曾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才能開悟、見性、成佛啊?」趙州禪師的回答很奇葩,他老人家居然站起來就說:「我要去小便。」(眾笑)就這樣往外走了幾步,又回過頭來說:「你看,就是這麼一點小事兒,還得我自己親自去呢!」哦,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親自上廁所」那句話的源頭,呵呵,開玩笑的。那麼,這就是禪宗和凈土這兩個偉大法門的不同特色,一個「全自」,一個「全他」,雖然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但是我們自己到底適合修哪個?這個自己想清楚。
那麼今天的講經時間到了,下節課六祖大師將要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像這回志誠法師還只是「盜法」,那下個公案就是要「害命」了,那麼祖師是怎麼轉危為安的呢?還是那句老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大家下節課再見。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悟行法師主講 (共一集)
※凈空法師:無生法忍
※065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法師)
※凈空法師:聖人是為天下蒼生服務的,真正是為了利益眾生的
※聖嚴法師法語(二十)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