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內明,禪宗
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bōrě)波羅蜜,即非般若(bōrě)波羅蜜,是名般若(bōrě)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fǒu)?」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fǒu)?」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fǒu)」 「不(fū)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語】第十三章 依佛所教 信受奉行
這時候①,須菩提又起來請問佛陀道:
「世尊啊!這部經應當立個什麼名稱?我[與後世的弟子]應當怎樣去信受奉行,如法持誦呢?」
佛陀告訴須菩提道:「這部經名曰『金剛般若波羅蜜』②,這個名稱含攝全經的義理,你[及後世的弟子]應當以這個名稱信受奉行,如法持誦。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法,並非真有一個般若波羅蜜可以取得,只是假名安立為般若波羅蜜。③
「須菩提,你覺得怎麼樣呢?如來[我]有所說法了嗎?」
須菩提默契佛陀的意思道:「世尊啊!如來[您]是沒有說什麼法的。」④佛陀又問道:「須菩提,依你所見,一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塵⑤,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那是多得不可計算的了,世尊啊!」
「須菩提,如來說的這一切微塵都是因緣所生的假相,並非實有微塵,假名為微塵罷了。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由眾多微塵集成的,所以說即非世界,也是假名為世界而已⑥。」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呢?可以認為具足三十二相就是見到如來了嗎?」⑦
「不可以的,世尊啊!不可以為具足三十二相就是見到如來。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說的三十二相[是福德因緣成就的人天莊嚴之相],不是如來的真實法相,不過名為三十二相罷了。」
「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同恆河沙數量相等的身命,來進行布施,利益眾生,[其所得的福德,當比財施大得不知多少倍];但是,若是有人,對於此經信受奉行,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語等,向他人解說,那他的福德比起以恆河沙數身命布施的福德還要多得多啊。」
【注釋】①在第八章和十一章,佛陀用種種比語校量本經的珠勝功德,「這時候」是指前一階段佛陀校量功德完畢之時。
②一部經的義理殊勝,經名也必然殊勝,名實相副,可使學者顧名思義。本經是以法(般若)喻(金剛)立名的。般若是清凈無漏的智能,功能照見宇宙萬法本體皆空,斷盡一切見思諸惑,徹底破除根本無明,永遠了脫二種生死,到達究竟涅槃彼岸。這是大乘法門的道體,證入究竟佛果的根本。金剛本是稀有之物,其質最堅最利,能斷一切堅固之物,以此比喻般若正智的殊勝功能,能摧破一切戲論愛執,而不為一切所壞。詳細解釋再參閱第一章注①。
③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並非就有一個般若波羅蜜法可得。說什麼法,就執著什麼,那就離法遙遠了。其實法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也不在名義之間,故曰「即非般若波羅蜜。」因為大乘佛法第一義諦,是離言絕相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法性本空,無真實自相,既不可取,又不可說,何來名字?但為便於引導初發心的修行者信受奉行,乃以名句文字表示其義,於無名中強立假名,所以說「是名般若波羅蜜」。
④無法可說。在第七章中,佛曾以「如來有所說法耶」問於須菩提,回答是否定的。這裡又提出來重問,是否重複?須知前文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約佛陀證得離言方面講的。現在的「無所說」,是約法的本體離言方面講的,前後兩者意義完全不同。佛經中說,釋尊臨入涅槃,文殊師利請求佛陀再轉一次*輪(說一次法),佛陀呵斥他道:「我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著一個字,現在你請我再轉*輪,不是顯示我曾經轉過*輪嗎?」有一首佛偈云:「始從成道後,終至跋提羅,於是二中間,未嘗說一字。」說明般若本體是離言絕相的。因為真如本心本凈,諸法實相本空,沒有何法可說。二乘人執著我空法有,就有所說。大乘聖者,了知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故本經後文云:「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就是證明這個道理。
⑤有情所依報的器世間——客觀世界。是由無數極微細的物質聚成,世界就是它的最大組合體。集成此世界的微細物質,在現代物理學上名叫基本粒子,佛學名為微塵,意謂如灰塵那樣細小極微的塵料,是色法存在最小單位。這是約世間法的見解說的。佛法認為:大至天體,小至微塵,皆屬於色法,由因緣而生的暫時假相,本性是空,沒有實體。大乘佛法所以說明微塵性空,是針對迷於物質的外道(古印度的勝論師等)的偏見說的。他們認為一切物質有極微細的,不可再分析的個體存在,無論怎樣分析,終究有個最後的基本質素。佛法認為:一切顯現為色法的形態,不論為粗為細,都是無常、無我,自性空寂,沒有一個實體,不待他緣的極微,那是根本不可得的,所以,「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⑥世界。同義語為「世間」或「器世間」,包含時間和空間兩個概念。世是遷流不停之義,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界是空間方位,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個方面,二者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情眾生的依報土——世界。以世界與微塵的關係來說,微塵是世界的細胞,世界是微塵的總合體,微塵集成世界林林總總的形體,換言之,世界的各種物質現象皆是微塵所造成。假如沒有微塵,也無所謂世界了。微塵既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就無自性了,所以經云:「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儘管是這樣,但幻化的世界,其相宛然存在,故又不妨假名說「是名世界」。
⑦佛陀的應化身,具有三十二種珠勝容貌與絕妙形象。經雲轉輪聖王也有同樣的相好。這些妙相非愛欲所生,乃是累生累劫修三十二種清凈行而得,就是於五根中(眼耳鼻舌身)修六度萬行,於意根中無相、無念、無住,大悲大願力行所成,為出世間法的因果。此三十二相雖絕妙殊勝,極人天之莊嚴,但屬應化身相,應化身競,相亦隨之而盡。故經云:「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應化相可見,法相不可見,故又云:「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⑧江味濃註解中原文沒有「不以……見如來」句。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10-519卷)
※《佛子行三十七頌》:六波羅蜜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唐 至相寺沙門 智儼 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無著菩薩造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 會宗品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