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與互譯
中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 ,更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語言中親屬稱謂的不同,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圖從人們較為熟悉的英漢親屬稱謂習慣和語義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其中所隱含的文化意蘊。它們屬於不同的稱謂制度,具有不同的稱謂習慣和泛化現象。家庭類型、血緣關係、宗法觀念、文化取向、禮貌原則等是造成兩者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通過對親屬稱謂的屬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對比 ,可以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窺見一斑。漢英稱謂在形式、語用意圖、文化內涵上存在諸多差異 ,通過兩種語言稱謂系統的歸納對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內涵 ,對中英稱謂語的翻譯提出三種方法。關鍵詞: 親屬稱謂;文化差異;比較;翻譯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kinship term is not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analysis of usa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the paper is to reveal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English.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translation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 ,更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語言中親屬稱謂的不同,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通過對親屬稱謂的屬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對比 ,可以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窺見一斑。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一)、英漢親屬稱謂的複雜程度差異漢語親屬稱謂複雜,英語簡單。「親屬稱謂(Kinshipterm)是一定的親屬制度(Kinshipsystem)所產生的文化符號,它以簡單的術語形式反映複雜的親屬制度。」[1](P139)漢語稱謂語要比英語稱謂語繁雜細緻得多,漢語要區分血親姻親,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嬸母、姨父;區分宗族非宗族,如爺爺、侄兒、孫子和外公、外甥、外孫等;區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媽、堂兄和舅舅、姨媽、表兄等;區分長幼輩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就顯得簡單得多,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如grandparent(爺爺,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語中的一些親屬稱謂非常籠統,沒有指明具體關係。所以像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sister這句話就很難準確地譯成漢語,因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還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還是妹妹。還有cousin這個稱謂,有時連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國家,親屬關係的涵蓋和延伸範圍遠沒有中國那麼廣闊。(二)、英漢親屬稱謂關係表達清楚性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所表達的關係清楚明了,英語籠統。「家庭是以姻緣關係和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的一種基本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P34)中國人重親屬稱謂,輩份性別指代清楚,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從稱謂上一目了然。然而,英美人並無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別,僅是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在稱謂上常混為一談(如grandfather,uncle,brother-in-law等詞語),有時甚至連男女也不分,如cousin一詞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最為簡約的是uncle與aunt,前者將中國人的伯,叔,舅父,姑父,姨丈等所有與父親同輩的男性一概統稱,後者將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所有與母親同輩的女士一詞蔽之。究其原因,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對綱常倫理的定義和概念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的出入,或者確切點說,是沒有像中國傳統文化中那樣有一套嚴格繁瑣的綱常倫理。(三)、英漢親屬稱謂中敬稱和謙稱的使用差異漢語有敬稱和謙稱,而英語沒有。「英漢社交稱謂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差異,應當是敬稱與謙稱的使用。英語中雖然同樣有敬稱,但絕少有謙稱,因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對人有禮但不過分自謙。而漢語中謙稱與敬稱並重,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無疑也源於中國傳統禮教。『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 (《禮記·典禮》),因而漢語謙稱有許多,如: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輩、未學、後生、卑職、下官等等。不僅有自謙,而且還代為親屬謙。如:小兒、犬子、內子、拙荊、小女、小婿等等。」[3](P48)漢語里用敬稱直接表示敬意,舊時常用,如尊稱:令尊、令堂、令公子、令愛、令千金等又用謙稱間接表示恭敬,抬高對方,貶低自己,讓對方產生優越感.消除壓力。而西方人則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對別人有禮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過分自謙,反而讓人覺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現。所以.英語中很少有謙稱,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無論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寫.這種擅自代為人謙的情況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西方人強調平等的權利,哪怕對子女、父母也將其當作一個獨立人的人來看待,並不認為有支配其的絕對權力。(四)、英漢親屬稱謂中對長輩稱呼的差異漢親屬稱謂中不可對長輩直呼其名,英語可以。漢語親屬稱謂注重輩分,英語中則輩分淡化,血親傳統分為「九族」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親疏有別、長幼有序。中國文化講究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國的倫理觀念,傳統文化對漢語的稱謂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在漢語的親屬稱謂中有明顯的尊卑、長幼、親疏之分。可以說,漢語稱謂反映著人倫規範的兩大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和親疏不同、內外有別。在社會和家庭中,語言稱謂必須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漢語中不僅父母的姓名是絕對避諱的,對於長輩或地位高者要用尊稱,即使是同輩,也有固定的稱謂,不可直呼其名。「耶穌主張,家庭中的成員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稱呼母親,而且認為子女可以與其父母相爭,可以與他們為敵。因此在英語親屬稱謂中沒有尊卑之別,同輩之間不論年齡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親切友好。」[4](P86)西方社會組織結構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二、英漢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因素(一)、家庭類型「親屬稱謂的簡化,意味著家庭關係在社會生活中不佔那麼重要的地位;資本主義關係下的家庭,其構成和社會作用完全不同於封建主義關係,在語言中也能找到反映。」[5](P249)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社會組織的單元是家庭或家族,因此家族勢力非常強大,而在家族內部,宗族內的親疏關係是嚴格按等級區分的,內外親戚,嫡庶區別得很清楚。為了維護和適應這種層次森嚴、內外有別的封建家族體系和封建倫理道德,相關的很多稱謂就出現了,而且分得特別仔細。「在英美等國,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佔主導地位.這種家庭中只有一對夫婦和他們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長大後馬上離開父母去獨立生活,自立門戶.因此,他們的家庭成員關係非常簡單.他們並不把親屬關係看得那麼重。由於這些親屬不住在一起,沒有必要,也不需分得那麼清楚。」[6](P66)這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稱呼語,稱謂語相對貧乏。在這種家庭中,人際關係非常隨便、開放,以個人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自我意識非常明顯。中國傳統的宗法血親關係和倫理道德影響的結果,它體現的是一種嚴密的家族關係。英語民族的家族關係遠不及中華民族的那麼嚴密,家庭結構也較鬆散。(二)、血緣關係漢民族深受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同族內部十分重視血緣宗親關係。漢民族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既有血緣關係又有經濟聯繫的由大家庭組成的龐大的宗族性的社會組織,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個人要受家族權利的支配。與之相比較,封建社會在整個歐洲存在的時間較短,而資本主義制度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對歐洲各國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另一方面英美國家的文化主要來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經濟上,其重視商業。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其經常移民和殖民,這樣,造成他們組織管理上擺脫了家族血緣的束縛,更重視人與人的契約關係和平等關係。(三)、宗法觀念「漢語親屬稱謂詞特彆強調長幼之別、宗族與宗族之別、血緣與非血緣之別,這種繁複的稱謂正反映了漢族文化傳統的一個基本特徵: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是家族,宗法關係悠久穩固。」[7](P95)中國改革開放後雖然封建宗法關係不復存在,但親屬、親戚關係在社會關係網中仍然居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應追溯到中國的悠久歷史。「中華大地乃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既重家庭倫理,又講社交禮儀。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禮教使中國人認為治國平天下之本在於齊家。故古往今來,三綱五常影響至深,家庭倫理至關重要:一家之內,長者為尊,老者為上,長幼尊卑,涇渭分明;親朋友好,男女有別,遠近親疏,不錯規矩.而英美人由於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崇尚個人價值,強調錶現自我,講天堂,說地獄,而宗法關係遠不及中國那麼嚴密,家庭觀念也較之中國淡薄,親屬稱謂之簡略概括,不求精確。」[8](P207)(四)、文化取向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客觀現象進行是非判斷和優劣判斷的尺度,他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通常以壓抑的形式表現,也就是說,對自身價值的評論常常是低值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壓抑的自我價值出發。在稱謂語中,尤其是敬語,謙語特別多。與漢民族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提倡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注重個人權益,爭取平等的自由競爭思想意識比較強。這種注重個性,肯定個人的價值觀念使西方人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獨立精神。這和民族的價值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五)、禮貌原則漢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要求人們稱呼他人時,不能隨意直呼其名,須按等級、身份選擇相應的稱呼語。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融洽、和諧,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擴大到家以外的社會關係中去,於是漢文化中出現了親屬稱謂的泛化現象。這一現象體現在言語交際中,就是親屬稱謂常用於社交場合,以傳遞社交指示的不同語義信息。如大伯、叔叔、老兄、賢弟、大嫂、小妹等詞語常常用來稱呼沒有親屬關係的對方,目的是為了表示禮貌和親切。無論是對街坊鄰居、朋友熟人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人們均按年齡、性別稱呼對方為大爺、大娘、大叔、大哥、大姐等;小朋友稱軍人為解放軍叔叔;長輩對相識的或不相識的晚輩稱「閨女」等。這些用於社交場合的詞語與其用於親屬稱謂本身在語義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後者表示的是一種親屬血緣關係,而前者表示的是人們之間「親如一家」、「情同手足」的一種良好人際關係。作為一種人際關係,它必將隨著交際的場合,交際參與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際角色的變化而變化。英美人宗族觀念淡薄,不僅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 Michael, Linda, Jane等) ,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 MissJones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互相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不例外。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女、年齡、社會地位等,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漢文化中用於社交場合的親屬稱謂不可用於英語中,否則會引起人際關係混亂,導致交際失敗。(六)、等級觀念傳統的中國家庭構成形式是大家庭(三世、乃至四世同堂),家庭關係的中心是父子。家庭要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大小、輩份高低是極為重要而嚴謹的區分依據。因此,在親屬稱謂里,親屬關係規定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許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同輩分要區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呼下輩的名,也可以連同姓一起稱呼;下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相應的稱謂進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區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所以稱謂詞籠統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對應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為「uncle」,女性一概稱為「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律稱「cousin」。在同輩之間,英美人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呼。就是下輩對長輩,也往往直呼其名,包括兒媳(女婿)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對繼父母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表明他們之間親密無間,關係融洽。不過美國人對自己父母和祖父母還是以Dad、Mom、Grandpa、Grandma相稱。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衝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迴避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傳統為中心的心理定勢或偏見,都會造成交際的障礙或失敗。同樣不同的文化在交際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應該了解自己,也要學會文化適應,尋找交際的共同習俗。對文化差異表現寬容,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三、翻譯技巧(一)、英漢親屬稱謂詞的詞義不對等 稱謂語用意義的翻譯絕非按詞直譯、一一對應那麼簡單,因為同一種稱謂在不同語境中可能蘊含著不同的語用意義,傳達這些不同語用意義的譯文當然也就不一樣。例如表達親屬稱謂時,漢語往往習慣用「排行稱謂」,而英語習慣用「姓名稱謂」。此時,雙語在轉換時用譯語中對應的稱謂語替代原語的表達 ,以使譯文讀起來自然、易懂,沒有翻譯腔。「例1邢夫人笑道:『……你大妹子現在在你二嬸子家,只和你二嬸子說就是了.』(曹雪芹《紅樓夢》)Lady Hsingsmiled :『His-feng is part of your Aunt Wang』s establishment, so you』llhave to ask her permission.』『大妹子』、『二嬸子』根據上下文的語義直接譯成其所指的王熙鳳,王夫人,即『His-feng』,『Aunt Wang』,譯文簡潔明了。」[9](P96)「例2 She had been silent ,alittle dazed since she came back to consciousness and found Ellen gone,Scarlett at termagant ,the world changed and unceasing labor the orderof the new day.(Marg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當初她從昏迷狀態里恢復過意識來,突然驚覺母親是沒有了,大姐變成潑婦了,世界全然改變了,一天到晚只有無窮無盡的工作了,她就一直不聲不響迷迷糊糊的過到現在。(傅東華譯《飄》)Carren在想到母親和姐姐的時候用的都是名字,但漢譯時,應該根據漢民族的習慣,用其相應稱謂詞,使中國讀者易於接受。」[10](P117)因此,在翻譯的理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結合交際情景和原文的文化背景,按原語文化的推理習慣來理解原文中稱謂語在此情此景中的真正所指。(二)、對關鍵詞進行解釋為使譯文更好地傳達思想,反映人物關係,有時親屬稱謂語的翻譯需要進行解釋意義。「例1『她從貧苦的姑家,又轉到更貧苦的姨家。』(蕭紅《王阿姨之死》)She had lived for a while with someimpoverished paternal relatives, and then had been bundled off to somematernal relatives who were, if anything, even worse off. (Translated byHoward Goldbalt)漢語中姑姨親屬關係分明,可英語中對應的「aunt」包含姑姨在內的諸多女性長輩親屬。HowardGolbalt採取釋義法分別用 paternal relatives 和 maternalrelatives解決了這一難題,從而把原文的信息傳達給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語讀者。」[11](P70)在英語親屬稱謂漢譯的過程中同樣容易引起歧義,指代不明,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也應該對關鍵的親屬稱謂加以解釋。親屬稱謂的翻譯要結合語境,判斷其語用含義,然後根據譯語的稱謂習俗,在譯語中選用一個恰當的稱謂,使原文稱謂和譯文稱謂表達的感情色彩相當,語氣相符,語用上等值。(三)、親屬稱謂詞的非親屬稱謂用法解釋親屬稱謂的社會化是漢民族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對非親屬成員冠以親屬稱謂,使人們縮短了感情距離,變得容易交流它還能表達說話人尊敬、親昵、謙虛、憤怒、鄙夷、傲慢、悲痛等感情色彩。「敬愛的周總理,您的兒女對不起您,總理精神傳萬代,子子孫孫舉紅旗。」這首天安門詩抄就是通過親屬的稱謂的社會化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強烈懷念,在崇敬之中飽含悲痛之情,如果不用這兩個親屬稱謂,這種情感就會大打折扣。而這種稱謂現象在英語里找不到它的影子,英語往往是通過上下文、辭彙手段和句法層面來表達這些情感的。如表達傲慢驕橫時,漢語可採用「老子」稱謂,而英語可能用「he saidarrogantly」。所以「大叔、阿姨、五嬸、三哥、老妹」就在英語找不到在情感意義上的對等詞,這常常使我們在翻譯中出現困惑,因此翻譯此類親屬稱謂時往往要根據語篇意義改換其原來的指稱。「例1華大媽見這樣子,生怕她傷心快要發狂,便忍不住起身,跨過小路,低聲對她說:『你這位老奶奶不要傷心了——我們還是回去吧。』(魯迅《葯》)Under thecircumstances, fearing she was so heart - broken that she should getcrazy,Mrs Hua couldn』t refrain from getting to her feet, walked acrossthe trail and whispered to her,『Don』t be so sad,madame.Let』s goback.』」[12](P144)在這裡,把「華大媽」翻譯成「Mrs Hua」,「老奶奶」翻譯成「madame」表明了華大媽的身份,同時也表達出華大媽對長輩的尊敬。而英美人宗族觀念比較淡薄,一般對家族以外的人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他們一般直呼其名。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語境在漢譯過程中進行恰當的變化。四、結束語語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內容折射出民族文化傳統的特殊內涵。英漢稱謂系統反差強烈,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文化。漢語稱謂系統體系嚴密、分類精細、名目繁多、語義明晰,而英語稱謂系統則體系簡單、分類粗疏、數量貧乏、語義含混。對中西稱謂語異同的深入認識,可以減少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困惑和誤解,有助於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要在這兩種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親屬稱謂語體系之間進行翻譯轉換,譯者需深入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實踐中選用合適的稱謂語翻譯方法。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參考文獻[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方小勇.由稱謂看英漢文化差異[J],鎮江高專學報,2003.第16卷。[4]轉引自李庶泉.論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及教學對策[J],濟南大學學報,2004.第14卷。[5]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6]王玉環.文化差異與親屬稱謂翻譯[J],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第20卷。[7]黎昌抱.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報,2001,第2卷。[8]國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9]轉引自時波.漢英親屬稱謂的對比及其翻譯策略[J],銅凌學院學報,2005,第2期。[10]黃碧蓉.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及其互譯[J],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第8卷。[11]黃碧蓉.文化觀照下英漢親屬稱謂語[J],河海大學學報,2005,第7卷。[12]周紅民.稱謂 文化 翻譯[J],株洲大學工學院學報,2002,第16卷。推薦閱讀:
※關於中國死亡教育的非必要性
※論東西方哲學的區別(以中國為例)
※小差異帶來大問題—出國應該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三)
※臨時性僱傭(如翻譯),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僱主的額外要求,兼評文化差異。
※東西方海洋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