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
[譯文] 人們都說李白該殺,我卻認為應該珍惜他的才能。
[出典] 杜甫 《不見》
註:
1、 《不見》杜甫
不見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 頭白好歸來。
2、注釋:
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在山東兗州分手後,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污濁世俗的不滿。
世人皆欲殺: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系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憐才:愛才。
敏捷詩千首:說李白才思敏捷,創作速度很快。
飄零酒一杯: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於此。
頭白:李白此時已經六十一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3、譯文:
多年沒有見到李白了,他那種佯狂縱酒的生活狀態真是讓人感到悲哀啊。世人都覺得他罪不容誅,我卻憐惜他的曠世才華。他雖然才思敏捷,創作了那麼多詩歌,但是卻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澆愁。匡山是你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啊,如今你已兩鬢斑白,還是回到這裡來吧。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5、這首詩寫於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詩用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裡「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於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像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後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採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於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這是今存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一首詩,題下自註:"近無李白消息"。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當時杜甫在成都。詩中表達了對李白的同情、擔憂和思念,並期待李白結束飄零生活,回到四川來。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當塗縣了。詩中寫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飄零嗜酒,都頗能表現李白的特點。天寶四載杜甫與李白同游齊魯時作《贈李白》詩中有"痛飲狂歌"、"飛揚跋扈"語;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可參讀。"吾意獨憐才",可見杜甫對李白的偏愛和相知。《讀杜心解》云:"\"不見\"、\"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著李說,余俱就自心上寫出不見之哀,筆筆凌空。"知音難覓,千古共嗟。故韓文公愈《別知賦》云:「惟知音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甫之於白,允為知音,痛其遭際,憐其才具,且形之於詩,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飾,不用事典,只是平平道來,以其從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詩。即所謂情之所至,詩亦至焉。「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為太白傳神寫照,其才具遭際亦盡於此聯中。太白倘能一讀知交此詩,亦足慰平生矣。
附:李、杜交誼乃詩史之佳話。今存杜甫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詩有十首:《贈李白》前後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一首,《冬日有懷李白》一首,《春日憶李白》一首,《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首,《不見》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一首,《飲中八仙歌》一首,《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一首,《昔游》一首,《遣懷》一首。李白寄贈杜甫詩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沒有看到現在的月亮,而現在的月亮曾經照過古人。感嘆 人生短暫、日月永恆,時代變遷、月卻不改。月亮用她的滄桑見證了歷史,詩人用自己的多情,體會了月兒,寄託了心思,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古人。
6、戲說:小道消息說,李白流放途中已經有些神經質,杜甫寫了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很久很久沒有見到李白了,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裝瘋賣傻的地步嗎?世人都說他該殺,只有我,憐惜他的才華!
此時的杜甫,已經不是苦悶,而是悲憤了!
反覆讀杜甫給李白的15首詩,我以為,最感人處,在於他的「無我」。從頭到尾,他寫李白,擔憂他、維護他、為他感傷,替他叫屈,卻絲毫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處境。
其實,杜甫自己才是長期衰神附體。讀他的詩、讀研究他的專著,總讓人感嘆,即使上天為了製造一個被後世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牛逼文人,多撥些倒霉配額給他,刺激他的痛感、激發他的情懷,也不必下手這麼狠吧?
跟李白分別之後的二十幾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長達百集的災難苦情劇。在長安奮鬥十年,只等來一個卑微職位,沒幹多久遭遇安史之亂,幼子被餓死,他被叛 軍抓去,一年之後才逃出來。投奔肅宗,補了個「拾遺」的官,沒過多久被貶,又碰到饑荒,在陝西同谷縣,差點餓死。逃難到成都,靠高適、裴冕、嚴武等好友以 及十幾位地方官員贊助,一樣樣要來傢具、樹種,經營到杜甫草堂,總算過了一點像樣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後,離開四川,再次陷入饑寒交迫——逃難、挨餓、衣 不蔽體、四處要求接濟,誇張點說,想像非洲難民的宣傳片,把裡面的人物自行PS成黃種人即可。他自己如此顛沛流離衣食不繼,還真誠地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 深切的愛情,又怎麼能讓人信服?
他感傷於「斯人獨憔悴」,卻渾然忘了自己經過多年磨難,更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從骨感版杜甫,早就變成了臘肉版杜甫。
他心痛於李白的「佯狂」,而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風濕、風痹,在多種併發症中備受折磨。
他認為李白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坦白說,李白杜甫仕途都不順,如同羅宗強在《李杜論略》中的分析,兩個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闊幼稚、不切實際(《新唐書》說 杜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但至少,李白是當朝最紅的大詩人,他所獲得的名譽上的成就感,經濟上的贊助,情感上的崇拜,與他的才氣相比,也並不構成太 大落差。相反是杜甫,他把詩寫成了時評、寫成了紀錄片,在當時,卻並未得到太大重視。這樣的他,卻忙著為李白鳴不平。
事實上,杜甫也有偏狹和小氣的一面,對他的貴人嚴武,也經常出言不遜,《舊唐書》評論他「性褊躁,無器度……」他EQ並不高,並非對任何人都大度寬容,正因如此,他堅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見面,哪怕李白對他滿不在乎,也照樣獻出一片赤誠。這樣的愛,更令人動容。
也許,正因為他處於那樣困頓的人生中,才更為懷念與李白曾經快意瀟洒的交往。正因為他是個儒家乖寶寶,悲天憫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關懷(黃庭堅說他「醉里眉攢萬國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脫曠達、唯我獨尊。
所以,哪怕最嚴肅的學者,提及二人,用詞極盡嚴謹和節制,也難免有耽美傾向。林庚說,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但他疑惑的是,為何李白對杜甫如此冷淡無 情?大批學者跟林庚一樣,看不下去杜甫單方面對李白一往情深,拚命地證明,杜甫不是單戀,郭沫若經過詳細考證,說,「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 同樣深厚的感情」。他們不忍承認,李白的愛情觀,就是王爾德式的以濫情為深刻,以花心為崇高。王爾德就公開宣揚,當愛到了終點,軟弱者哭泣,精明者馬上去 發現一個,聰明者早就預備了一個。一生只愛一次,不叫忠貞不渝,而叫膚淺、懶惰、愚蠢、失敗。
李白就是這麼沒心沒肺,而杜甫愛的,也就是他的沒心沒肺。有S和M,生態才能平衡。
7、梁啟超先生稱杜甫為「情聖」。理由是:「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是極熟練,能鞭辟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震一盪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情聖杜甫》)
對朋友的柔情。杜甫結交朋友有個特點,「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壯遊》),就是不願意跟同齡人玩兒,專門結交比自己年長者。比如說,鄭虔比他大18歲,房琯比他大16歲,李白比他大11歲。因此,他有不少悼亡的機會。「飄零迷哭處,天地日榛蕪。」(《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為這些先他死去的朋友,杜甫流了太多的眼淚。其中尤以對李白最為深情。雖然李白比杜甫大11歲,但是在杜甫眼裡,李白就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天才大男孩。他讚揚李白的詩才,同情李白的遭遇,當李白犯了眾怒之時替他辯護。「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飲中八仙歌》)「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之二)「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
對窮苦百姓的柔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奉先詠懷》)「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奉先詠懷》)「三吏」「三別」,每一篇都是杜甫的動情之作。《垂老別》「老妻卧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石壕吏》「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清人袁枚有詩句雲「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馬嵬》)。《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細小之事,見出用情真切。《八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境界之高,常人不可企及。
對歌姬舞女的柔情。《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纜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之一「上客回空騎,佳人滿近船。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前。玉袖凌風並,金壺隱浪偏。競將明媚色,偷眼艷陽天。 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翠眉縈度曲,雲鬢儼分行。立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思想深受儒家影響的杜甫,對於歌姬舞女,他欣賞她們的才藝,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情她們的遭遇,沒有絲毫居高臨下的姿態,猥瑣的舉止。
對兄弟姐妹的柔情。《同谷七歌》「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輾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汝歸何處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沒諸孤痴……林猿為我啼清晝。」《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更是寫盡了對家人的深情牽掛。
對妻子兒女的柔情。杜甫寫自己子女的詩句不少,例如:「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遣興》),「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北征》),「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羌村》),「痴女飢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有引為自豪的,有語帶憐愛的,也有加以嘲謔的,舐犢之情顯而易見。《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羌村》「……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在夔州(今重慶奉節),老朋友李秘書在古寺里講經說法,杜甫聽後很有感慨。但是,當這位老朋友現身說法,動員杜甫皈依佛門時,杜甫卻委地拒絕了。「妻兒待我且歸去,他日杖藜來細聽。」(《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長沙真諦寺禪師也曾開導杜甫放下世俗羈絆,遁入空門。但是,他給了這位禪師明確的答覆:「問法看詩忘,觀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謁真諦寺禪師》)參禪悟法之後,自己鍾愛的詩歌可以放下,不再吟詠;了解前身後世,一生嗜好的酒也懶得喝了。但是讓割捨妻子兒女,卻是不可能的。
對弱小動物的柔情。「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絕句二首》之一)「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絕句漫興九首》之七)「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田舍》)一個心中對弱小動物沒有愛心的人,是不可能寫出這些詩句的。「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縛雞行》)可見,杜甫一家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丁啟陣 中國網專家博客)
8、中國古典藝術中,李白是一座無法超越的高峰,他自然是擁有眾多粉絲的。1200多年來,李白的詩歌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粉絲前赴後繼,代代相傳。不過,這裡要說的只是,李白生前,有哪些粉絲,誰是最懂李白、最有功於李白的粉絲。
其實,李白生前的粉絲,有文獻可考的,主要有這樣幾位:吳筠、賀知章、杜甫、任華、魏顥(萬)、殷璠、李陽冰等。
這個吳筠,是一個頭腦聰明、性情高潔之人,因為沒能考上進士,入嵩山拜師學道,後來成為唐朝有名的道士。新舊《唐書》李白傳均記載,天寶初年,李白南遊會稽(今紹興),跟吳筠結識並且一起隱居過一段時間。不用說,除了對道教的共同信仰,他們也是互相酬唱的詩友。後來,吳筠受唐玄宗的召見進京,向唐玄宗舉薦了李白。因此,李白也緊跟著到了當時的首都長安。雖然,到達長安之後,李白似乎並未立即受到唐玄宗的接見和賞識。但是,有一個事實是無法抹殺的,即,吳筠是最早向朝廷推薦李白的人。
還有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的讚賞,傳為千古佳話。
孟棨《本事詩·高逸》記載,李白初到長安,住在旅館裡(據李白本人所言,跟賀知章初次相見是在長安紫極宮),當時做著秘書監的賀知章因為聽說過李白的詩名,主動拜訪。見面之後,先是欣賞李白的相貌,在讀到李白《蜀道難》一詩時,更是一邊朗讀,一邊讚不絕口。當時就稱李白為「謫仙」。可能是因為身上帶錢不多,當時就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換了酒跟李白痛飲一場。賀知章的延譽,奠定了李白著名詩人的地位。
李白心裡,對賀知章無疑是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賀知章死後,李白一次飲酒之際,忽然回憶起當年跟賀知章相見、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並解下金龜換酒的往事,感慨系之,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感情是很深的。
任華,是什麼樣的人,現存文獻沒有像樣的記載。從他兩首分贈李白杜甫的長篇雜言詩中,我們知道他是李白杜甫的超級粉絲,也是當時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任華在《雜言寄李白》一詩中,對李白推崇備至,稱讚李白詩文「能奔逸氣,高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在評點李白幾首佳作、敘述李白詩文對皇帝宮女的影響之後,也說了自己對李白的仰慕和千里追隨情形,為自己沒能遇到李白深深抱憾。
另外一個粉絲「魏顥」,起初名萬,後來一度改名為炎。現在我們既可以看到李白贈魏顥的詩《送王屋山人還王屋》,也可以看到魏顥撰寫的《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和《李翰林集序》。李白贈詩序中交代了魏顥追尋李白蹤跡的情形:「王屋山人魏萬,雲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台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後於廣陵相見。」詩中也有「訪我三千里」的句子。魏顥在《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和《李翰林集序》中,也敘述了自己追尋李白蹤跡的情況。在交通那麼不發達的唐朝,如此追尋一個明星詩人,其瘋狂程度,非今天一般明星粉絲所可同日而語。
殷璠,是唐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詩選專家,著名的唐人選唐詩本子《河嶽英靈集》就是他編輯的。殷璠稱讚李白詩文「率皆縱逸」,對《蜀道難》等篇尤其推崇,「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其體調也」。
李陽冰,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也是李白的族叔。李陽冰擔任當塗縣令期間,不但接待了落魄的晚年李白,生養死葬,還替李白完成了其詩集《草堂集》的編輯工作。《草堂集敘》中,李陽冰對李白的為人和詩文作了極高的評價:「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已來,《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
以上這些人,雖然說是李白的粉絲,甚至對李白幫助很大,但我認為還不是第一鐵杆粉絲,我認為,小李白11歲的一位詩人,堪稱李白生前第一大粉絲兼功臣。
這個人就是---詩聖杜甫。杜甫現存作品中,一共有15首寫到李白,其中10首是專門寫李白的。這些詩歌中,滿是杜甫對李白的思念、關心和讚美。其中讚美之語,如: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尋范十隱居》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
不可思議吧。毫無疑問,這些詩句都是唐代以來對李白人格形象和詩歌藝術最生動傳神的描寫和歸納。輔以杜甫本人的詩名,它們對李白形象的塑造和詩歌的傳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想,倘若沒有杜甫,沒有杜甫的這些詩句,沒有杜甫「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的極力回護,李白的形象未必有今天這般鮮明,生動,可愛。因此,我認為,喜愛李白及其詩歌的讀者,都應該對杜甫心懷敬意。
李白有杜甫這樣粉絲,真是三生有幸啊!
9、純白,這是一種純潔,是經歷了太多之後,去掉了一切雜質,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後的底色。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杜甫算是欣賞理解李白的了。可有趣的是,李白卻將杜甫看得平平,詩文中很少提及如此牽掛他的杜甫,有首詩還譏諷杜甫詩寫得太多,將寫詩看得太重,幾乎真有點令人為杜甫抱屈了。
而恰恰是這樣,更顯示了李白的單純與不拘。
杜甫為君主為正義而戰而歌,身後有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李白扛著大旗勇敢地建設著理想的生活,旗幟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平等、自由、青春、激情,而他身後則空無一人。
也許多年之後,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仍在背著「床前明月光」,就讓它繼續向後世流傳,直到世界一片純白。
10、研讀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某一個人物,生在某一個朝代是福氣,頭上戴著光環,到處受人尊敬。換到另一個時代,便成了天地難容的人物,不但吃盡人間苦頭,弄得不好還會丟掉性命。杜甫說李白「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其意很明顯,道的是李白不合時宜,世人都不喜歡他,必欲誅之而後快。其實,杜甫言過其實,李白生活在盛唐,當屬社會的寵兒。他雖然受到流放夜郎的處分,也是在犯下了嚴重的政治錯誤之後。他參加了謀逆者反抗朝廷的軍事舉動,若碰上朱元璋或康熙一類的皇帝,十個腦袋都搬家了。把中國曆朝作一個區分,則可以說:春秋戰國養士,漢朝養武,唐朝養藝,宋朝養文,明清多養小人。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套用之,一個朝代也會使某種人能得到特別的發展。
11、越是人盡皆知的詩人,越是容易被誤讀,他很容易成為一種神話。我們習慣於用心靈自由、浪漫主義去描述李白,但這樣的辭彙,在這樣的時代,越發顯得單薄起來。
擁有表現力的文字,不是用幾個泛泛的詞去描繪。而是用敘事的手法,重現一個時代,一個真實的人。他組織黑社會,他騷擾地方官,他結過四次婚,他痴迷於金陵女子。我們知道這些以後,絲毫不感到遺憾,相反,我們知道,他是可愛的,他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他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熱情和能量。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我們終於知道,為什麼當時所有的人都不喜歡李白,就像今天的一些讀者,他們無法接受,真實的李白是這個樣子的。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他的知音,對他推崇備至。在真正熱愛李白的人心裡,李白只能是這個樣子,天真、熱情、興趣廣泛。
有時我會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兩群小流氓準備鬥毆,卻在最後匯成一群,在老莫餐廳里舉杯慶祝。那完全是一種青春的激情,是陽光燦爛。好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在寫字樓里上班了,我們的書包里不會再藏著板磚,我們不會為了一個女人頭破血流,但是,那樣的時光,那些人,太美了。李白,太美了。
12、你要問世俗常人一句:你是愛「真」還是愛假呀?那你得到的回答定然不會是愛「真」的反面,沒有人承認他偏偏愛假惡「真」。但是我舉一個古人的例子,你聽聽:中華詩聖杜少陵(甫),仁人君子也,他對同世而齊名的大詩人李白百般的表揚、愛護、思慕、嘆慨;他一提起李白寫的詩句,便都充滿了最真實最美好的感情,如:「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又:「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都表現一個什麼意思呢?不是別的,就是李白的為人、做事、撰文、處世……都是堅持一個「真」字,以真情實意待人,毫無造作、欺騙等下流行為,這是杜老稱人之善。至於他說到自己呢,也有一句五言詩:「畏人嫌我真」,可知杜老一樣喜歡以「真」待人。可是這樣而得到的回報,卻是人家不喜歡,反而十分的嫌惡於己。我舉這些無非是借它略表古人對「真」的看法和感嘆,對於堅持真理的不容埋沒或歪曲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換一個角度,從理論觀念上講,絕對沒有人自認是愛假而棄真的,但實際上卻全然與此相反,他會被「真」所嚇倒,而異常高興地去擁抱那個假東西。我常打比方說真有點兒像「葉公好龍」故事中的那條真龍一樣??葉公最喜歡龍了,他住的地方處處有龍,就連牆上、屋子上、房樑上都畫滿了龍。天上的真龍得知此事,以為這位葉公真是自己的大知音,就要去看看他……結果,真龍到了葉公門口,把頭剛剛往裡一伸,就把葉公嚇壞了,葉公連忙奪路而逃??嚇跑了。這個故事說明了「真」與「假」的理論關係,其相比相對的現象最為發人深思。(周汝昌 《亦真亦幻夢紅樓》)
13、李贄是當時一流的文化名人,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張居正擔任首輔時,李贄在禮部當一個六品的小官。杜甫寫過一首懷念李白的詩,有這樣兩句"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張居正對李贄,也存了這樣的心態。他雖然不喜歡清流,但認為李贄率真,於是將李贄提拔為雲南姚安知府,級別是正五品。李贄從碌碌無為的小京官搖身一變成為掌有實權的地方官,這是他仕途中最輝煌的一段。從張居正用人的一貫主張看,對李贄的使用不能不說是一個難得的變數。
14、「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貴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難中才更可以得到體現。文人相重,末路相親,古來少見,竟於李杜身上見之。一代兩大詩人,雖然寫詩風格各不相同,一個代表浪漫主義,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但這並未影響到他們偉大的友誼的建立。唐代詩壇上的兩顆巨星碰到了一塊,其光芒不僅照亮了當時的詩壇,而且延照後世,令後人景仰!
15、某些女人的友誼常常是這樣,見面的親熱是真的,轉臉的厭惡也是真的。這是長久的弱勢處境使然,她們比男人更有交往欲,更有示好的願望,所以勾肩搭背很常見;同時,她們注重細節,很容易被得罪,也就容易不喜歡別人。
相形之下,男人的友誼就沒這麼複雜,好起來的時候是「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若是不對脾氣,也沒那麼多廢話。當然,這也使得他們的關係不十分有彈性,不知道女性比男性更長壽,是否也與此有關。(閆紅)
16、近年來,大批的青年人才開始離開土生土長的大陸,踏上了異國的求學工作之路。我們當然有理由站在道德的立場大發議論,指責這些青年人如何如何「不愛國」,如何如何「崇洋媚外」,可是,我們是否拍過胸口問問自己:我們為這些青年人提供過什麼?我們是否珍惜過這些特立獨行的人才?在中國,不管你多麼有才,多麼有能力,似乎作用並不大;「為人處世」之道庶幾才是活得滋潤的不二法門——要想在一個單位中安然度日抑或享受被提拔的待遇,你首先要學的是圓滑的處世之道和厚黑學問。除此之外,你還必須整天面對一些毫無意義的量化考核,在由表格、數據、命令構造起來的冰冷的圍城中不爽地度日。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這是杜甫寫的一首《不見》,表達早年的他與李白心心相惜的感覺。如今重讀,仍然有一種別樣的感受。惜夫斯人已逝,今有此情懷者,幾人耳?
推薦閱讀: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那詩神和詩鬼是誰呢?
※杜甫草堂慕詩聖
※精讀《唐詩三百首》009:杜甫《夢李白》(一)
※安史之亂給杜甫的詩句詩風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