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你愛貼標籤?

來都說:《來都來了》上線五集以來,許多人對我們的「標籤牆」和自選標籤這個環節非常好奇。我們提供超過300個標籤,每個來訪者可以在其中選擇3個,偶爾也會有人帶著自己想好的標籤來。前些天,主創人之一申音說出了標籤牆的用意,「其實,標籤牆只是一個有意為之的小遊戲。人類的大腦,就是這麼偏愛簡化思維。我們喜歡歸納總結貼標籤,我們試圖給每一個事情都找出理由……」這回,我們打算來聊聊「貼標籤」。

你以為我們只有300個標籤?不,我們的標籤庫里有700多個,它們被按照「積極」、「中性」和「消極」來分類,(標籤也有標籤…)其實,我們還想徵集更多,如果你有好的建議,留言告訴我們吧。

在自選標籤這個環節,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小細節。有人問過來都「既然是給自己選標籤,為什麼要放那麼多負面的?誰會給自己貼負面的?」 然而選負面標籤的人真的挺多;有些人選的神速,在幾百個標籤上掃一眼,半分鐘內就全部選好;有人很糾結,十分鐘也選不出來;還有人嫌三個太少;有人說,『我覺得我是這樣,但別人並不覺得』;也有人自帶標籤前來…

按照社會心理學中「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TA就會成為標籤所描述或分類的那種人。標籤並不是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它們常常很有用。

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些標籤,「美」,「丑」,「好吃」,「難吃」,「有用」……那麼接受信息是很難的。標籤可以形塑我們的感知,有簡單明了的,比如顏色、形狀;也有複雜難概括的,比如人。標籤中包含著假說,當我們接受某些標籤,其實也意味著我們接受它們背後的觀點和信念。標籤理論認為,行為異常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群體中的大多數傾向於為少數派或者不合規矩者貼上負面評價的緣故。

對於「貼標籤」這種行為的產生,有很多理論解釋,比如,

簡化信息認知

「貼標籤」的首要便利是簡化信息認知。人的思維方式是趨於簡化的,越簡單的越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在一個高速信息化的社會,我們不願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和成本去了解或者探究。通過標籤,你可以快速地篩選和接納你所需要的信息,這是最省力的認知方法。

分類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希望通過簡單的標籤找到群體,找個自己的身份,避免孤獨。拖延症,強迫症、懶癌……這些並不嚴重又具備調侃意味的標籤,快速地將人群分組,帶來「我不是一個人」的安慰感。

滿足心理可控的需要

就像診斷一樣,標籤是對管理不確定性的一種嘗試,是一種控制方法。它可以減少我們對變化、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恐懼,給予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

自我預言的實現

社會學家Merton認為,對於許多事,人們會有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簡單地說,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標籤本身沒有對錯,但這種簡化思維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刻板印象。為了圖省事,人們常常傾向於用認定的某些標籤來歸類某個群體,並形成刻板印象,形成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忽視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

目前為止,在我們所經歷的數十個來訪者中,關於星座的標籤是最多人選的。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星座?主創人之一松蔚老師曾經談過:

「我跟別人聊天時常說,『他就是個典型的XX座…』或者『他?雖然是個XX座,可是一點不像!』所以你可以看出其實我根本不『信』星座。但我覺得這樣講起來,一來比較簡便(假設對方也知道這套術語,很容易就能get我想表達什麼),二來輕鬆有趣,三來也可以拉近距離。對方很可能會說,『你也信星座啊?』這樣我們可以就這個話題繼續聊下去。

我有朋友當了占星師,我經常感覺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心理諮詢師)性質有一部分重合,我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聆聽和解讀別人的人生。人生是什麼呢?就是一部分可知,而一部分不可知的一個混合體。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科學的或非科學的——都應該得到這個結論,否則就是不客觀。從這一點出發,我跟他站在科學與非科學的不同陣營上,竟能找到奇妙的共同點。我遇到過不少尋求心理諮詢的來訪者,他們找我諮詢之外,也找人解盤、合盤,為的是解決關係中的不確定感。有時他們會跟我討論他們的盤,那些術語我完全聽不懂,所以我問:『這些對你意味著什麼?』他們一解釋我就懂了,那些術語背後的東西就是他們現實中的問題。

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的人:溝通的問題、關係的問題、不確定感的問題、自我懷疑的問題、沒有話題可聊的問題、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將來沒發生的問題……而星座,就是他們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

標籤牆雖然是我們有意為之的小遊戲,但標籤只是一種生存策略的體現,有些人被貼上一些標籤,他們會做符合那些標籤的事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我們的許多來訪者,在聊完之後,常常發現「原來我不是我認為的那樣」,自己變成了「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人是複雜的、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當你貼上標籤,你只看見了豐富而複雜的人的一角,它限制了你如何看待自己。

每個多層次的自我,都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基因、環境、人際關係、家庭、教育、過往經驗、信仰、情感以及習慣等等。要將這所有可能的因素融入到單個標籤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我們想表達的。We are who we are, 標籤不能定義我們。標籤永遠會存在,因為這是人類的本性,這個社會也依賴於標籤。但我們希望你不要沉浸在這些標籤里,受標籤所困擾。如果你想改變,想要更好,你需要展現自己更豐富的一面。

● ● ●

那麼問題來了,

你現在最想撕掉的關於自己的標籤是什麼?

這是別人還是你為自己貼的標籤?

為什麼想撕掉它?

(我們的公眾號留言功能已經開通了,說出來也許就好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回復關鍵詞[看見][改變]

可以看兩位主創人關於「鏡相」實驗的兩篇文章

●如果你想參與對談

可以回復[報名]得到報名鏈接

●想參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活動和調查

請回復[憤怒][單身][安全感]

●想觀看往期視頻請回復[來都來了]

喜歡「鏡相」,就分享給你想分享的人


推薦閱讀:

易百科:食品的營養標籤
想要毀掉一個人,就給他貼標籤
小標籤大學問,健康購物學「五看」
基於標籤技術的包裝創新面面觀

TAG: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