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校對】文字稿 課件:4.1國內首次「中英」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研討會實錄 (下)

大學糖獨家授權直播

更多直播內容

公眾號後台回復「中英」

時間:2016年4月1日(下午)

地點:北大博雅國際酒店

課程安排:

與會專家:

Amanda Jones(阿曼達·瓊斯)、James Rose(詹姆斯·羅斯)、Viviane Green(薇薇安·格林)、Angela Joyce(安吉拉·喬伊斯)

鄭毅 、洪煒 、陶然、陳婧宇、王倩、陳祉妍、易春麗、方新、武志紅

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臨床研討會(下)

主持人:接下來有請中國中科院心理所陳祉妍教授開始她的報告。

陳祉妍:下午好!中國科協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這項調查相對來說隔了一些年,也許其中有一些少量的結果,可能不太跟得上時代了,所以後面我又補充一個小小的近期做的一個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

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這個調查的背景和調查的方法,當時這個工作是由中國科協支持的,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項目。我們具體的實施年代是在2008年到2009年跨年之間,在這個期間完成了在校青少年的測試,後來補充了非在校青少年的測試,樣本中包括10個城市,分布在不同的省63所中小學192個年級,調查到的樣本大概是9430人,其中包括三類青少年,一類是城鎮學校的青少年,包括大城市也包括一些相對地級市的層次。然後是農村學校的在校青少年,就是在一些地級市,我們在城區和農村進行了取樣。另外還有一個補充調查,就是非在校的青少年428人,我們通過一些務工的組織,就是他們在將要去參加務工的時候會參加一些培訓,或者有一些組織渠道。

我們同時在調查設計中間,調查了相應的在校青少年的家長,還有他們的班主任,如果班主任當時因為特殊原因沒有答卷的話,替代的主要任課教師來回答,有效率是95.6%。我們每一個施測的地方都有當時的記錄和照片。城鎮學校在校青少年的細節我就不講了,我們調查的跨度是包括小學生五六年級、初中生和高中生,以及職高生。

通過學校的在校青少年在三個城市對應的地區選取的,通過學校在校青少年相對少一些,平均年齡稍微的有一定的差異。非在校青少年是以打工的青少年為對象,沒有包括自己從事個體經營這類工作的青少年,他們的總體年齡平均值要略微大一些。

這個代表性只能代表一部分在打工的青少年,因為非在校青少年年齡最小的群體,可能在非常偏遠的貧困地區,會在更小的年齡就輟學在家務農。

調查的工具,我們有自評問卷、家長問卷、教師問卷,農村在校的家長他的約束水平會低一點,如果答完整卷子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為了保證整個問卷的質量我們做了一些簡版。

家長評定的問卷,有一些是對應的家長自己的心理健康,比如說我們研製的中國心理健康量表,這是評定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但是還有一些是家長來評定青少年,比如說青少年的行為問題。

教師的評定也是為了提供一種補充信息,因為我們這把三種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主要的結果,首先是心理健康的綜合情況,在心理健康綜合情況裡面,我們查找了相對來說選項最集中,得分最突出的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是情緒波動大,人際交往的不足和學業適應的不良。在年齡和年級上的差異和國際趨勢是相似的,隨著年齡年級的提高,他的心理健康程度會下降,所以初三和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是比較低的。

關於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這是一個我們國家的結果,近些年來應該是大部分比較一致的發現獨生子女的健康水平優於非獨生子女的。對於這個部分我們也分析了具體的原因,在青少年中間為什麼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一個可能的猜測,農村的非獨生子女會更多?我們加入統計之後發現,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在我們所測量的所有的變數裡面,能夠解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養育方式。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能夠更好的知曉孩子不在眼前的時候他們做些什麼,並且他們比較少的使用過於嚴厲的責打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農村青少年他的心理健康總體指數是低於城市戶口的,小學階段發現了一個小群體的特殊現象,就是我們發現小學階段的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非常低,在早些年有一個政策,在一些地區,撤掉比較小型的小學,把學生彙集到一個中心學校,就會導致家住得比較遠的小學生就要住校,我們發現這確實帶來了一個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

在抑鬱和自殺方面,它的總體趨勢和我國總體心理健康狀況是基本一致的。在行為問題的部分,很多的結果和國際上調查結果是一致的,比如說男生的行為問題,各類行為問題都比女生嚴重,總體上隨著年紀的增長,行為問題在增多。其中一類攻擊行為,我們發現是在升學階段有突出的提升,突出的表現是在小學的六年級和初三年級,但是並沒有發現在高三年級。

影響到行為問題的因素裡面,我們會發現,是父母對子女日常行為的掌握程度,就是他比較能夠了解子女的動向,還有擅長使用講道理,和子女溝通式、引導式的教育,這種情況下行為問題會更少一些。

在生理髮育文化,它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對於女生來說,如果她比較早熟的話,會造成心理健康的風險,這也是國際上普遍公認的。在我們調查中間,和2005年一個國家範圍的體制狀況的報告相比,我國青少年的身高有所增長,但是我們調查結果里體重有所下降。我們也會發現,女生的月經初潮時間是提前,生理髮育開始是更早的,尤其城市的女生。

在戀愛和性心理方面的特徵,我們也做了一些有趣的調查,我們會問這些青少年你認為在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戀愛?大部分青少年是認為在大學以後才能開始戀愛,所以還是比較持傳統的觀點。我們在調查的時候,青少年的問卷應該不會通過家長傳達的,但是有可能是通過老師收集的,我們整個問卷是匿名的。

關於性行為的觀點,超過六成的青少年認為婚後才可以有性行為。

在其中的這一部分,我們後續也做了很多的分析,我們知道對於戀愛的觀點,中國和西方有很大的差異,以美國為代表的關鍵觀點,很長時間認為青少年的約會是一種對異性交往非常有益的練習,而中國的傳統有一個概念,在英文里幾乎找不到很好的翻譯,是我們造了一個翻譯,這個詞就是早戀。關於早戀的問題,我們是當作一個負面的影響來看待的,事實上我們調查的結果會發現,青少年的戀愛會影響到他的抑鬱這類情緒的癥狀,也會影響到行為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就是戀愛破裂事件的時候,會有更大的影響。而青少年戀愛具有比較容易破裂的特徵,所以它造成心理健康的風險。

同時我們調查的睡眠狀況,這個問題是非常突出的,睡眠狀況我們發現,如果按照國家教委的標準對照,大概有四分之三的中學生不能達到這個要求,我們調查了他們上學日和周末睡覺的時長,休息日會比上學日多睡1.6個小時,所以說明需要補覺。隨著年級的增高睡眠不足是越來越嚴重的。其中睡眠質量也有很多的問題,超過半數的青少年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睡眠問題。

在這個裡面提示我們,因為我們現在關於睡眠領域的研究發現,睡眠問題會對青少年的情緒和行為都有一些不利的影響。所以如何保障我國青少年的睡眠,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另外有一個補充,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青少年具有午睡的習慣,我們對他們做了分析之後發現,如果他有午睡的習慣,能夠緩解晚間睡眠不足帶來的心理健康的風險。

在家庭環境的部分,總體上來說,我們做了一些比較粗線條的調查,大概八成的青少年認為父母的關係比較和睦的,但是有一成報告了明顯不利的家庭環境,比如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在我們調查的樣本裡面,因為涉及到的相對比較貧困的地區比較少,所以這個可能是一個低估。

關於學校的環境,重點學校各方面的校風的評估,無論從教師還是從學生,都會更好一些。而城市裡面的普通高中和農村學校相比的話,反而學習風氣會差一些。而且和職業高中相比,因為我們很多時候認為職業高中校風和學業方面的風氣更差一些,但是也沒有發現跟普通高中有什麼差別。

其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有部分也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初三和高中的教師,我們知道這對應著我們剛才提到的心理健康風險比較大的青少年,在這個年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低於負責其他年級的教師。

農村青少年,關於農村青少年我們會發現,他的總體健康水平是低於城市的青少年。其中會發現在城市裡就讀的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更低的,因為我們區分了戶口和學校所在地,所以我們農村青少年樣本裡面有一部分是他本身在農村,戶口在農村,也在農村就讀,一部分是戶口在農村,但是在城市就讀,顯然這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流動兒童的現象。所以這是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的一個側面的證據。

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發現,直接的影響是不利的家庭環境,還有除了家庭之外,在他的學業和生活之間,也有比其他青少年有更多的壓力事件。

對於非在校青少年,其實就是打工青少年,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是遠遠低於在校青少年的。其中有一成,有非常嚴重的情緒問題,有四成左右有人際交往不良的問題,三成左右對自我的評估,就是自尊水平是很低的,他們在很多指標上都出現比較凸顯的問題。

剛才我介紹是總體上的一些數據結果,最後我補充一下後續做的一些研究分析,大部分是我們的碩士、博士生所做的一些論文。

一個主題是關於婚姻質量和教養行為,在這裡驗證了婚姻質量會通過教養行為進而影響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另一個是教養行為在女孩早熟這個影響因素中間扮演了中介的作用。

人格相似度,在我們問卷裡面計算父母和孩子,還有夫妻之間,就是父親和母親都答了問卷,通過計算出一個人格相似度的指數之後,我們來進入數據的統計,發現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相似度會在教養行為和青少年抑鬱之間有調節作用,如果父母和子女人格非常相似的話,好的教養行為和壞的教養行為會對青少年影響很大。父母跟子女人格很不相似的時候,好的教養行為和壞的教養行為,孩子受到得影響比較少,如果父母對孩子很能傾聽和體貼,當然孩子並不因為這個有很多好的保護性因素。但是同時如果父母對孩子是有很多嚴厲的責打,當孩子跟父母差別很大的時候,似乎對他的干擾也不是那麼的大。

另外一個,我們順便也分析了,夫妻之間的人格相似度的影響,會發現有類似的作用,但是總體上人格越相似的夫妻之間,在壓力之下的支持作用會比較好。比如說我們分析了丈夫如果收入很低的情況下,比如說低於妻子很多,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人格相似度比較高的時候,婚姻質量受到的負面影響是比較小的。

那麼我們對課外時間做了一些分析,不同的活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各種不同的影響,比如說做作業的時間越長,抑鬱就會越嚴重,運動的時間越長,抑鬱也就會越少,通常符合我們一般的研究印象,就是運動具有對抑鬱、焦慮預防和保護的作用。孩子如果搞很多體育鍛煉,他有可能是不是對自己各方面的不小心,違反一下紀律方面,是不是會有一點影響。

久坐類的活動,這是很多人喜歡使用的悠閑活動,比如說上網,這類活動和抑鬱是正相關,同時問題行為也越多。但是父母的陪伴是具有調節作用的。所以即使到青少年這個年齡,似乎父母的陪伴也還是需要的。

我們還對網路手機的使用對青少年睡眠的影響做了一些分析,這個就是我認為過時的地方,因為在我們當時調查的時候,手機成癮還不像今天這麼嚴重。但是在我們的數據裡面已經明確的顯示,手機使用的增多,會對青少年的睡眠質量有不利的影響。

最後是戀愛,戀愛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就是青少年戀愛會對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我們還發現戀愛的年齡越早,他的不利影響也會越大。我們同時還發現環境的作用,如果他所在的班級戀愛的人數比較多的話,戀愛對他的情緒行為的不利影響會減小。

這是我們在各地實施調查的照片。相關的結果,我們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裡面,匯總了我們各項調查的結果。

小學生讀寫困難調查,我們在2014年,在四個地區做的一個調查,因為這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在國內非常被忽視的問題,所以我想說一下。我們編製了兒童讀寫困難的量表,這個量表衡量三個方面三組主要的癥狀,就是閱讀和語言困難,就是他識別讀字、識字量都會有些困難,書寫困難,寫字會非常難看,或者說非常的慢,還有動作協調困難,就是一些精細的肌肉運動的困難。在我們調查中間,推算的比例,我們的讀寫困難一次發生率,因為我們沒有一一做面對面的診斷,在11%左右。在懷疑他有讀寫困難的情況中間,剛才說的三種癥狀里,只有一種癥狀佔65%,兩組癥狀的佔26%,三組癥狀都有的佔9%。讀寫困難與其他問題的共存,他們成績更差,有注意問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因為父母不知道孩子是讀寫困難,而歸因成孩子不聽話,馬虎,所以這類孩子的父母也有非常多的養育方面缺乏自信,感到焦慮不安的問題。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從這個報告中可以看到一個系統抽樣的全國調查的結果。

下面有請陶然教授。

陶然: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彙報的是住院病人網癮和抑鬱症這方面的關係。

我們從2003年開始收治網癮的,到現在收治了8400多例網癮的患者。收到我們單位以後,這些年來對1000多例的病人做了一個詳細的研究,今天借這個機會給大家彙報一下。

我從三個方面,一個是抑鬱症發病的機制研究的進展。網癮與抑鬱症的關係,還有網癮的國際標準。我重點把第一個問題給大家做一個彙報。

我們在收治網癮的時候,就發現網癮近70%的是和抑鬱症共病。我到國外講學,在國內講學也好,他們老問我一個問題,是抑鬱導致的網癮,還是網癮導致的抑鬱。我們利用近十年來的研究,我們發現68%點幾的,基本上是先有抑鬱情緒,後來到我這裡來住院達到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應該說抑鬱在前,是抑鬱導致了網癮。所以我們在治療網癮的時候,一定要很好的治療了抑鬱症。

大家知道我們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齡是17.1歲,主要是15到19歲的青少年,我們發現這個問題以後,就重點的,在我們住院抑鬱症的患者做了一些研究。大家看,我們發現,中國的抑鬱症近幾年來非常高發,高發大家都說與基因有關係,我覺得我們研究了十年,應該與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係。我們中華民族的基因在這30年內應該沒有多大的變化。從哈文的理論來說,遺傳疾病的發病率是非常穩定的,我們抑鬱症、孤獨症、精神疾病高發,與環境、與生活方式有極大的關係。既然與環境、生活方式有關係,在治療上就可治可防。所以

我國現在有抑鬱症患者9000萬,這是2015年的一個報道。

遺傳因素大家都比較清楚了,抑鬱症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壓力因素會造成讓我們壓力以後會焦慮、抑鬱的比較多,人的壓力主要造成我們抗氧化物質在我們的體內消化比較多,實際上是我們抗氧化物質在體內過度消耗的情況。

性格方面,發現抑鬱症有這些情緒不穩定、敏感多疑、人際關係緊張、自卑感強等等,這個大家可能都比較了解。這一點我估計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較少一點,我們就發現所有的抑鬱症、網癮的孩子,他都偏食、挑食,大多數以吃肉食、辣、甜食為主。一旦偏食、挑食以後,就會造成他的營養失衡,特別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使得細胞的酶下降,造成抗氧化能力低,增加了抑鬱症發病的風險。

過敏因素,我們在做的1100多例抑鬱共病網癮的患者,腸道過敏高達96%,一般主要是對雞蛋、牛奶過敏,雞蛋第一,牛奶第二,小麥蛋白第四位,臨床觀察大部分抑鬱症患者對這些過敏,導致腸瘺現象,這些因素都會造成他的營養吸收失衡,更重要的是,應該吸收的維生素、礦物質,特別一些礦物質都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這種抗氧化物質吸收不了以後,過敏因素,腸瘺可以使一些不該吸收的毒性物質都吸收了,這個年齡段他的屏障是沒有建立好的,腸瘺吸收的東西也可以通過血液進入大腦,所以過敏因素在我們治療過程中不很好的進行消除,抑鬱症的康復是有很大困難的。

還有抗生素,抑鬱情緒的孩子都容易患有感冒,經常用一些抗生素的東西,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使腸道的功能減弱,包括過敏,包括一些腸功能因為應激下的腸功能失調,都會導致神經遞質的合成受阻。還有一些阿司匹林的應用,也會對腸黏膜導致屏障功能,造成神經腦細胞的一些損傷。

肝臟功能的解毒下降,在我們住院的抑鬱症共病網癮的患者,肝功能64%點多都不正常,比如他們的空腹血糖都是低的,這麼小的孩子會出現一些肝功能的異常,這些肝功能異常主要是他腸道的應激還有腸過敏來的這些毒素,腸道首先要進行肝腸循環,可能對肝功能有一定的傷害,肝臟的解毒功能長期受腸道毒素的影響以後,肝臟的解毒會減弱,最終導致神經細胞的損傷。現在我個人傾向我們的抑鬱症是大腦的一種細胞的慢性炎症反應。

我們也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化驗檢查來進行證實,我們就發現所有的抑鬱症的青少年,住院的青少年發現他們的血尿酸高,組胺高,百分之百的高,微量元素異常,抗氧化的微量元素減少,95%都有腸道的過敏源,能查到雞蛋、牛奶過敏,還有他們的淋巴細胞比較高,粒細胞減少,這代表了所有觀察他們近半年的淋巴細胞一直是高的,說明他們體內存在著慢性炎症反應。

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網路成癮75%共病抑鬱及雙相情感障礙,20%共病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如果不解決抑鬱症的問題,這個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在處理網癮共病抑鬱症的時候,這是我們做心理治療的時候更主要要關注的幾個方面,比如說他們都有抑鬱,都有負性思維,他們百分之百的都有恐懼,因為他們教養的時候父母壓縮了他們的成長空間,還有暴力的恐懼,忽視的恐懼,在他們身上百分之百的都存在。他們都有逃避,都有憤怒。另外還要關注一點,他們有神經質的完美。這在心理學上具體治療方面,當然我們現在主要採取的團體治療加個體、加家庭,結構和非結構。在我們做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時候,我們心理治療應該佔到60%的話,我覺得教育應該佔到40%。

這是我們團隊搞了一個網癮的國際診斷標準,被納入DSM-V,後面在研究版里,我最近也接受了跨國研究,現在DSM工作組告訴我,你除了研究中國學生在診斷分析,現在給我歐洲的,還有日本的,我們現在和澳大利亞合作,在跨文化、跨人種診斷方面繼續研究。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就給大家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下面有請王倩和我們分享!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家庭系統測驗(FAST)這個工具,了解它在我們國家應用的一些結果。有請王倩。

王倩:這是一項十年以前的研究,是在我讀碩士的時候做的第一項研究。我在想,在父母工作的議題下重新思考這項研究的結果——在投射的情景下所展示的定量和定性相互結合的結果,也許能幫助大家做一些動力學方面的思考。

對於家庭研究來說,很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家庭評估,而在遴選評估工具的時候遇到很多的困難:量表評估過於極限,很多時候過小的年紀沒有辦法理解量表的文字,所以這時候找到一個適切的工具。在大量文獻綜述之後,先鎖定的最需要關注的變數是親密度,然後考慮到如何來界定家庭結構的問題,當時考慮了兩個指標,一個是親密度,另一個是權力等級。鎖定這兩個變數指標之後,就可以衡量家庭結構了,這個家庭是和諧的還是不和諧的,這個家庭是失衡的還是平衡的?

而後考慮的是找到衡量家庭靈活性的動態指標,即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考量家庭系統的彈性指標。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指標是家庭的整體結構和它的亞水平結構,比如說我們觀察整體家庭的現實之下,也許我們還有興趣觀察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及代際之間的關係等等。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工具,能夠兼顧所有的方面,家庭結構和不同水平的亞結構特點,同時儘可能呈現動態的家庭結構特點。

家庭系統測驗(FAST)是托馬斯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提出的一個測驗,這個測驗有很多優勢,一是它呈現出不同的家庭情境,平時你們家裡是什麼樣子的,理想情況下你希望這個家庭是什麼樣子,衝突的時候,家裡起了戰爭的時候,那個時候家裡是什麼樣子的。被試可以通過將一些玩偶放在一個九乘九的方格上計算距離和高度,分別定量親密度和權力等級。同時FAST還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訪談,幫助梳理被試呈現的,想描述的家庭現實。

那個時候現有的家庭評估工具大多太過著力於個體的層面,缺乏對關係層面的衡量,所以FAST的出現,至少在十年以前那個時候,讓我們覺得是一個為之一振的工具。

FAST首先在美國建立了常模,隨後在7個國家完成了修訂。在中國,我們首先是在北京市的一個中學做了試修訂。但之後接連在幾個病理群體的施測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比如多動症青少年患者,我們發現讓他們做FAST,外化家庭現實幾乎不可能,被試就在屋子裡面不斷的走動,基本上無法完成一半以上的測試情景。我們也嘗試在精神科病房裡測試青少年進食障礙患者,發現他們非常阻抗這個測驗,不樂於在這樣一個白板上呈現他的家庭現實,或者說描述他和他父母的關係。之後我們也嘗試對軀體疾患的兒童做測試,比如在北京兒童醫院白血病兒童病房給住院兒童白血病患兒和家長做測試,當時由美國引進了一套整體協同醫療模式,允許一些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教育學家進入到這個研究團隊,所以我們有幸嘗試接觸到一些白血病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結果發現,當你希望家長呈現這樣一個家庭現實的時候,基本上對家長的小組工作是需要伴隨在後的,觸碰創傷對於家長來說有的時候非常非常的艱難,有的時候需要做兩三次小組治療的工作。

由此FAST測驗中可以展開系統和亞系統的結構,探索家庭結構的靈活性以及家庭生命循環的發展和變化。FAST測試很簡單,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指導語,要求家庭成員依次擺出來三種情景,平時、理想和衝突的情境。我們要求獨生子女對核心家庭結構做這樣的一系列擺放。擺放以後允許有一個簡短的訪談,這個訪談是結構化的。全部測試對於一個個體來說是5到10分鐘。

這就是FAST,是一個九乘九的方格,親密度是由兩個玩偶之間的距離來衡量的,在玩偶的下面有高中低不同高度的木塊,用這個木塊代表家庭權力等級。由於親密度和權力等級的不同匹配,可以得到對應的特定家庭結構類型。在家庭的系統水平上可以呈現家庭現實,在父母之間、父母一方分別與子代的獨生子女之間,也可以呈現家庭亞系統的功能水平。

FAST測試的家庭情境有三個,平時、理想和衝突情境,情境之間的轉換被用來探索家庭結構的靈活性。 FAST還配有一些彩色的玩偶,定性訪談的時候,允許來訪者使用彩色的末偶。

在北京市一所高中,我們完成了212個樣本,初中、高中年級都有整群抽樣,平均年齡15歲多一點,我們還匹配了一個精神分裂症組。這是我們得到的結果, 很有意思的是家庭權力等級的結果: 過於平等的失衡家庭結構,在獨生子女家庭裡面非常常見。而且從平時情景切換到理想情景的時候,孩子希望得到更加平等的家庭結構,有的孩子幾乎用光了所有的木塊來代表他希望自己擁有的更高的權力等級。有的孩子在擺放過程中也很糾結,所以他會不斷的墊高他自己,然後是墊高他父母,再又是他自己。所以我們看到在這樣一個期待之下,似乎在孩子的眼中平等的家庭結構是一個常態,因此失衡的家庭結構所在比例非常高。

我們嘗試對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做了一些研究,他們都是住院病人,年齡也基本匹配正常組。我們看到左邊一列就是正常的樣本結果,右邊那一列是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特點,我們可以看到,更高比例的低親密度,更少的均衡家庭結構,以及高權力等級的家庭結構是非常普遍的。這是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特點,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面,我們會看到權力等級似乎是一個需要被彰顯出來的指標,更高的權力等級差距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代表什麼,可能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但確實對精神分裂症家庭僵化的家庭結構是有貢獻的。

引進FAST這個測驗的時候,計劃還是很多,不同的樣本,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多子女家庭,特殊成人群體(吸毒和酒癮患者),但是我們發現FAST這個測驗,當家庭成員增多的時候,在一個平面上去思考不同的亞水平家庭結構會遇到一些困難,如何去處理自己和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似乎是很糾結的一件事情,有時候二維的平面不足以讓被試區分出來到底把自己擺在哪個位置更合適。

主持人:謝謝王倩!家庭系統測驗把家庭的關係用非常形象的遠近高低做了評估,雖然它不免受到主觀測驗的,一個人覺察能力的,或者是否願意報告的影響,我聽王倩彙報的時候非常好奇,進食障礙的家庭他們會想掩蓋什麼樣的真相。

我其實還有一個感想,台灣有一位老師說,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都會橫屍在權力爭鬥的腳下。我覺得我們更要關注家庭裡面權力的管理和鬥爭。

下面有請易春麗老師跟我們分享!

易春麗:我做的工作,有一部分是把老師講的課和我們現實的視頻做一個鏈接,大家可以再複習一遍你上了什麼課。我們先開始放第一個視頻。(視頻播放,因為倫理原因,視頻未截圖顯示)

這個小朋友他媽媽說要出去兩天的時間,她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跟她說過了,所以她對她媽媽要離開所有的行為表示出來關注、不舒服的這種感覺。她要拿著箱子,想跟她媽媽走。

我們停在這裡,這是小朋友的正常反應,有分離的,尤其是她的第一照顧者,就是媽媽的分離,她的反應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認為這個東西不正常,尤其家長會不耐煩,這裡面就會有很多衝突,你解釋在這個時間就會有一個正常反應的話,他在處理上就是比較舒服的,他做的就是一個安撫性的事情。

大家能看出來了嗎,爸爸和媽媽帶養的時候是有區分的。你對不同的人其實態度是不一樣的,你就能看出來這個裡面是有差別的。很多自閉症小孩嚴重的時候是沒有區分度的,其實當這個區分度出來的時候其實是代表一種健康。

爸爸開始做的方法很好,就是轉移注意力,大家注意爸爸的反應了嗎?他在給她吃的時候,是從蹲下到坐下,身體在不斷的向下,這個是對兒童的一種尊重,可以做到身體上的平衡的話,他做得是非常好的。還有這一點,這個小朋友有給她爸爸吃的東西,她爸爸就說你吃吧。我們中國文化里經常會出的一個非常有問題的東西,就是我們其實是需要小朋友來餵養我們的,一旦小朋友喂你,你會很高興的吃,你會鼓勵這種行為。事實上有的時候家長才是餵養小孩的那個人,我們要明白我們做的這個過程裡面,不要做出來真正的所謂的結構倒置有問題的部分。大家看很多小視頻的時候是可以給你提供很多的東西的。

我們再看下一個視頻,大家看一下這個小朋友的表情,大家看他們倆其實是有眼光對視的,對視質量還是很好的,有的時候我們評估親子關係好不好的時候,是看目光對視的。大家有看小朋友講關於兒童的攻擊性,正常的小朋友其實都是有攻擊性的,爸爸有的時候是做一個陪玩的工作,就是幫助小朋友怎麼恰當的釋放他的攻擊性,又能約束他攻擊性釋放的大小,這個小孩踢他是不疼的,因為他是演員,可以做的動作很像,小朋友為什麼會很高興?當她踢這一腳的時候,她爸爸就會有一個反應,這個反應就會讓小孩感覺自己其實是有影響力的。當小朋友對生活有控制感的時候,實際上相當於她也是一個比較有安全感的狀況,就是這個攻擊到底攻擊到什麼水平,恰當的釋放小朋友是比較有靈氣的。我看到小朋友比較健康的情況下,當他做小壞事的時候,眼睛都是放亮光的,他的感覺是很好的。

大家可以看到目光對視的準備是非常好的,影片里已經解釋了,媽媽實際上對於孩子的安撫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第三個視頻。我們能看到這個小朋友在依戀這一塊兒,她自己其實也是有期待的,她的期待跟別的小朋友其實是不同的,我才是媽媽的孩子,別人不是媽媽的孩子,我應該比他更優越一些。親子依戀裡面,她的要求其實是合理的,她是有動因的。所以依戀是雙方之間互相形成的。

這個視頻就是關於在戲劇裡面是不是有一個刻板的東西,還是這個家庭是比較靈活的。這個小朋友他爸爸要帶他剪頭。第一個爸爸很有彈性的地方說不用洗了,正常情況下是要洗頭,順序是什麼樣子的。這個還大概一歲半多一點,他已經有談判妥協的能力了。大家看脫衣服的時候,他爸爸的速度是讓糖從這個手遞到另一個手,就是他父親對他運動的協調性還是非常好的掌握,非常到位的。大家覺得一個家長的靈活性會從這個裡面表現出來。雖然我們社會化要求這樣的東西,但是我們隨著小孩越長越大,可能是可以達到這個水平的,但是他在很小的時候,父母的靈活性決定了小孩的情緒反應好還是不好。謝謝大家!

臨床討論

提問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官員提問:各位老師大家好!非常感謝各位老師,讓我學到特別多的東西。我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我是做教育的,專門做青少年教育。可能有兩點,有兩個斷層,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上,在我們國家政策的執行,包括咱們一些指南,其實從開發到落實是有一個過程,這裡有一個斷層。

還有一個是知識的斷層,我們平時培訓主要就是學校的老師、校長,就是所有在教育體系工作的工作者。我們也會涉及到精神健康的問題,尤其我們針對西部的孩子,實際上他們有很多很多精神健康的問題。我們會有一些干預的方法和項目,但是我覺得在我們實踐的過程裡面,從專家到老師,在我們這個教育系統裡面,像剛才各位老師分享的實踐性的知識、技能非常實用的東西,可能我們教育系統老師是缺乏的。這是我個人的感受特別明確的兩點,就是這兩個斷裂的東西。

所以我也在想,這就是我的問題,但是我確實沒有想好問哪位老師。英國的各位老師在,我還是想請問一下英國的經驗,因為從我們的角度來講,除了干預,實際的知識和技能的傳遞之外,如何通過多部門的整合,通過多部門的合作,它絕對不是單一的系統可以解決的。從英國的經驗來講,從系統性的角度來講,通過多部門的合作來解決兒童精神方面的問題,不知道英國老師能不能給一些案例?一些經驗?謝謝!

薇薇安·格林:在英國我們也是會碰到同樣的困難,英國的教師培訓項目裡面也不常涉及心理學的培訓。我所涉及的教師培訓項目會安排有心理學的內容,但是這個也在全國範圍內並不是普遍的。最好的一個形式,就是每一個學校他們自己能夠撥出一些預算,由他們直接來買進心理健康的服務,這樣的話會有更直接的效果。當然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還想說的是,在英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服務,以一種上門的形式來提供,也就是說那些需要尋求幫助的人,他們可能不是去這個專業機構,而是由這些專業人士能夠更方便的拜訪他們,這一點阿曼達·瓊斯博士也會有所介紹。

阿曼達·瓊斯:非常感謝你的問題,我會分享一些英國的經驗。有些時候一個國家的研究,其實會有普遍的影響作用,甚至影響到其他的國家。所以在澳大利亞,他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模式,那些已經有過精神病性歷史的人,如果他們能夠一直被同一個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務機構,或者這樣的一個團隊照料的話,他們的恢復程度會好很多,連續的照料就是指他們在第一次發作之後的三年內,都由同一個團隊來照料。

這些病人如果是一直被同一個團隊照料,和這個團隊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他們更願意配合治療,並且他們的家庭也更願意參與到治療裡面去。所以英國的《自然》雜誌也是做了類似的研究,並且整合澳大利亞的研究,讓英國政府也推動了這樣一個政策,現在在英國的全國範圍內都是有這種服務機制的。現在這種服務的機制已經在法律層面被確定下來了。

我也介紹另一個角度的一些東西,但是可能是一個難過的、哀傷的例子。這發生在我供職的機構里,我供職的是一個為圍產期的家長提供心理服務的機構。在英國有很多群體試著去影響這些國民健康服務,影響我所在機構的一些運作。實際上我們不僅需要把錢投在對嬰兒群體健康的關註上,我們也需要把更多的預算資金投在關心母親的精神健康上。我們現在發現,如果母親是有精神類的疾病,她們的嬰兒就更容易發展出精神病性的問題,或者包括軀體的問題。

我說的比較哀傷的部分是,我們經歷了一系列母親或者嬰兒死亡的案例之後,政府和國家衛生健康服務機構才認識到這個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們的工作模式也在全英國範圍內得到了推廣。所以我希望再過4、5年的時間,就是我們這種圍產期的母嬰心理健康的服務模式能夠在全英國範圍內得到推廣,我也希望這個能在中國推廣,但是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詹姆斯·羅斯: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們去創造性的思考,並且去思考我們所提供這些服務,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易接觸到,可以被有需要的人得到,而不是說在出現了危機的時候,或者出現危機之後,才把這個服務送上門去。比如說在做生育計劃,就是在孕期的婦女計劃懷孕的時候,她們可能就會做體檢,做一些檢測,可能還會提前服用一些準備的藥物。

但是這個時候,相應的專業人士其實就可以做一些幫助,做一些干預。因為對於婚姻懷孕來講,涉及到夫妻的關係,這時候就在這樣一種體檢,還有給葯之外,其實可以讓家庭聊聊他們的關係,聊聊他們這些方面的問題,這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這個時候提供一些這樣服務的機會。

我還可以再舉一個情景,就是學校的場景,當一個人要從學校畢業進到社會的時候,可能也會有一些相應的課程,或者說學校裡面有一些老師、輔導者,會向他們介紹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時候可能碰到的困難。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那些專業人士能夠同時提出一些進到社會可能碰到的問題,可能有的情緒困擾,並且鼓勵這些年輕人可以講一講這些東西,這就變成了一個切入點,可以從這個點入手為他們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的服務。最後我也想說一下關於相關的資源和效率的考慮,看起來我們提供這些服務,可能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做這些事情,在未來我們可能會損失更多。

提問:我有一個問題,我是服務0到5歲早期兒童教育的機構,我的崗位是父母培訓部,就是給家長上課,我們的形式一個是講座的形式,比如說把依戀、情緒管理、小朋友社會行為的發展,等等兒童發展階段的知識,或者一些家長應該如何做,來普及性的傳遞給家長,可能一個講座下面可能會有幾十,或者上百個家長坐下來聽,我們大概有十幾個這樣的主題。

另外還有一個內容,家長當中小型的團體推廣正面管教,我們現在在做的是這種工作,是針對家長的。

我的問題是什麼呢,代際的遺傳是一代一代往下傳遞的,但是現在客觀的現實是什麼,我們中國家長大概是80年代或者70年代出生的家長,他們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大概是偏向於嚴厲管教型,或者忽視型,或者是嬌寵型,這些父母成長的環境,受教育原來家庭的影響就是這樣的。相對來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成長問題,或者是喪失,或者遭遇到什麼困難。

我們只是通過這樣講座的形式,或者是小團體兩三天集中心理感受體驗的課程,對於這些家長的改變能有多大的影響?多大程度上能夠阻斷這種代際遺傳?像阿曼達·瓊斯和薇薇安·格林老師提出的精神分析,我們目前做不到,另外很多人力資源都是要慢慢培養,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現在我們所做的工作,到底能多大程度上阻斷代際的傳遞?謝謝!

薇薇安·格林:非常感謝您的問題,尤其是對創傷代際這方面的傳遞。我對中國兒童發展的印象是,雖然確實孩子們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中國的孩子們也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他們的身邊,這個其實在英國是很少的,很罕見的。雖然說也許有一些代際方面的創傷的傳遞,但是也有沒有可能把外祖父母、祖父母視做一些資源,修復性的因素,這是值得思考的。

關於你的第二個部分,就是精神分析的工作方法在中國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條件。精神分析的思考的方式是起作用的,雖然它的方式當前還沒辦法普及下去,但是通過這樣的一些培訓,一些學習,我們能夠獲得一種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且通過這樣的思考去考慮怎麼樣把這些理念轉換到我們可以做的工作中。所以這個是一個思路。

阿曼達·瓊斯:你的這些評論讓我想起了一篇研究的論文,他是第一個真正走進育兒室,覺察出育兒室內幽靈的人,他就發現,其實有的時候不一定要對父母做長期的漫長的工作才能夠起效果,有些時候短程的干預也能夠有效,而且這也是我的經驗,我的大部分工作也都是相對比較短程的,而不是那些長程的。

如果你的童年期經歷了很多的被打、被羞辱的經歷,那麼這樣的小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沉悶,因為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方法,他們沉悶起來就能夠讓他們的父母保持在一個正常的狀態。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們往往沒有辦法記住自己小時候的那些經歷,尤其是沒有辦法從情感的層面回憶起自己小的時候那些情感體驗是什麼。

但是通過這個研究者研究發現,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只要能夠幫助他們回憶起他們童年期的那些難過的感受,那些被壓抑的經歷,他們就能夠有很大的變化,他們就能夠意識到,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會把這樣的童年再複製給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必須得是帶著情感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在那之後這個父母就會說,天啊,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也經歷,也體會到我小時候體會到的那些情感。

對於那些和攻擊者認同得比較強烈的家長來講,可能確實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做工作。

洪煒:我很同意之前你們關於創傷的代際傳遞這個含義,從非健康角度來講三種模式,嬌寵、嚴厲和忽略。我在反思我自己,會不會有一種相對好一點的模式,畢竟我們經歷的年代不太一樣,至少我還是有幸回顧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可能還不屬於你三種類型的某一種。當然可能我們經歷得更複雜的一些社會背景,可能有來自外部的創傷。

還有一個中國的社會變化非常快,也非常大,我現在也在想50後、60後、70後、80後,每一代的經驗都有很大的區別,中國有一個特點,現在隔代養育,就是祖父母或者是外婆外公來養育孩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祖父母們對待他們自己的孩子是屬於嚴厲型,或者是驕縱,但是對待他隔輩的時候有一些變化,在中國可能養育模式里還存在某種競爭,所以創傷的這種傳遞模式,可能在我們更複雜的背景下如何去理解,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解,這是我的想法。

提問2:

提問2: 祖父輩幫忙的問題,現在在中國家庭當中,這種隔代教養是很嚴重的問題,很多父母並不贊同爺爺奶奶的教養方式,甚至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衝突。有時候祖輩和父輩矛盾衝突非常大,並希望我們幫忙做一些工作,讓祖父母更多的理解現在的教育思想,能夠達成一致,他們覺得很難搞。我們從理智層面上讓他們有一些知識性的學習還是有一些改變,但是改變程度沒有那麼深。

武志紅:我們都很焦慮,但是同時我還想說,如果我們做真正好的事情,就會一點點的發生改變。我最近做一個思考,因為現在和90後打交道越來越多,我會由衷的喜歡他們。包括我們說獨生子女問題多,但是現在獨生子女會比非獨生子女的養得更好。50、60後很僵硬,70後也比較僵硬,但是已經好了一些,80後就靈活了很多,90後非常生動,雖然我們專業人士沒有做努力,但是這個社會環境的改變正在越來越好。

有時候我們缺乏這種動力揭示出來,中國的隔代撫養裡面具有嚴重的權力競爭,而且背後面臨很深的死亡焦慮,或者被拋棄的東西,包括重男輕女,但是我們對這些動力理解得越來越深,我想我們整個社會這方面的焦慮也會變輕。相當於整個社會的焦慮都建立在很深的不安全之上,但是仍然能看到,當這個國家安定的發展這麼多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你能感覺到焦慮在減輕,一代比一代好。所以我們專業隊伍對未來也抱有信心,有些力量在自動發生作用,同時我想我們專業隊伍只要把握住一點就好,我們就朝越來越專業的方向發展,未來就會越來越好。

詹姆斯·羅斯:我想你提到的給0到5歲的孩子家長做講座,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我們需要想一想怎麼把它做得更好。因為對於0到5歲的孩子來講,其實他們的父母做的是世界上最難做的工作,當他們面對整夜啼哭的孩子,那個時候他們可能會感覺非常的孤立無助,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搞的,為什麼這個孩子還是不睡覺。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幫助家長去體會,去能夠表達他們的焦慮,去思考、探索他們自己的焦慮,這個其實也是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心理治療的核心,其實也許可以被概括成怎麼樣用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在這些講座裡面,或者用相應的一些辦法,能幫助家長達成這一點的話,那他們可能會感覺好很多。他們可以探索,比如說在幫助孩子要如廁訓練時候的一些情緒、情感,或者其他方面的。

主持人王倩:時間原因,我們需要結束今天的中英研討會了。

2012年8月的時候,中英培訓還只是一個講座,那時候Green接收到的邀請是做一個兩到三天的講座,由此中英項目拉開了序幕。今天我特別感覺到, 大家在中間學派的理論背景下,開始延展我們的頭腦,談論社會,談論環境,談論家庭,談論我們所能夠依靠的,或者說是賴以從事治療和諮詢專業的各種各樣的設置體系。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開始探索治療技術,治療立場、觀點,並與相關學科接壤。

今天大家聽到了來自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方向的不同觀點,同時大家也聽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老師問到的一些問題,聽到各位中外方專家的反思,我們從各個層面和視角下聚焦在一個點上,關於父母養育,關於基本親密關係的構築和再度修復的可能。

在我們不斷投身思考,不斷深入的時候,在中間學派的視角下展開思考還是需要勇氣,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當中不再是個人內在的幻想世界,我們所要關聯和搭建的多個層面,彼此關聯萬縱,有的時候豐富到令我們難以去交疊擺放。

我在想在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嘗試著讓內心承載著越來越多的層面,同時守護這樣一個最基本的連接——依戀,幫助孩子達成以 他所具有的稟賦,在他的家庭和他所在的文化之下,他可以呈現和表達自己所能夠達到的極限。

謝謝各位,我們中英研討會到此結束,謝謝!

(結束)

官方獨家授權大學糖全程直播

版權歸主辦方所有

其他機構嚴禁以任何形式記錄、傳播本次內容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附:《心理治療師頭腦中關於成長的故事……》

想不清的話,請往下看看不清的話,戳開大圖當生命中呈現出失去重要他人的經歷

治療師需要看到過去喪失和創傷的影響生命成長所必須的養分——食物與獲得於關係中的愛

理想的孕育和養育——在關係中獲得支持和關愛

當照料/依戀系統工作時。。。

但有時卻是這樣滴。。。

母親的內心,經常會疑惑於。。

母親的內心需要是這樣滴。。。

當真實的感受可以被優先表達,孩子會感到更加自信

抑或是。。。。。。我的傷心和擔憂只能留給自己

感謝為人父母的你們!

更多高端中英系列項目,盡在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系列培養項目(2016-2018)

學術組聯繫方式:


推薦閱讀:

辛巴威的流浪兒童愛玩牌
如何走出多動症治療的誤區
兒童情緒管理
308.看圖說話34~肯德基的滑梯
596.看圖說話70~僑福日式廁所

TAG:兒童 | 心理治療 | 心理 | 青少年 | 青少年心理 | 少年 | 文字 | 治療 | 國內 | 校對 | 研討會 | 課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