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民俗之三:喪葬習俗(原創)
06-14
家裡老人去世,石泉民間稱之為「白喜事」。透過這種貌似與重禮尚孝,哭祭哀悼祖先的民族傳統相背的稱謂,它體現了石泉人民對死亡,對生命地理解。體現了他們順天盡命,樂生正死的人生精神和視死如視生的死亡觀念。 舊時,老人年邁,先制棺材,漆成外黑內紅,並制有「老衣」。老人死後,孝子報喪,告知親友,大門及靈堂貼白紙輓聯。晚輩戴孝(白布孝帕,有長、短孝之分。子女為長孝,按棺材蓋子長短剪,普孝三尺)。死者咽氣後,梳洗更衣。老衣為棉或絲織品(不用皮貨),穿單不穿雙。腰帶用棉紗,按逝者年齡,一歲一根而合成。將死者攤放於矮床板上,稱「下榻」。榻下點盞「腳燈」。棺內鋪墊被、兜單,然後「入棺」仰卧,蓋被,周圍塞以灰包。棺材敞口。次日,舉行喪禮,在瞻仰遺容,向遺體告別後才「閉殮」。棺前設靈桌,上置「靈屋子」,內設「靈牌」,上書「故顯考(妣)×××之靈位」字樣。前面擺有供品,點有香蠟。棺材下點腳燈。親友來弔喪,孝子見人即叩頭下禮。全家哀哭,婦女邊哭邊訴,男子只哭不訴。富戶請和尚或道士「做道場」、念經,超度亡魂。分「三天四夜」水陸道場、「大開路」、「小開路」。一般人家,只作「小開路」或者唱孝歌一夜。「三天四夜」最為隆重,不僅要懸幡掛榜,還要「接亡」、「破地獄」,引得三鄉五里人都來看熱鬧,所以人山人海,成天開流水席。請道士和尚做道場開路,也少不了「開壇」、「請神」、「接亡」、「請水」、「超度」、「跑外場」等九摺子法事。「唱孝歌」以鑼鼓為前導,孝子捧靈、持香隨行,守靈人魚貫其後,繞靈柩敲打轉唱,稱「唱轉喪」。「白喜事」除了請道士先生做道場或者請人唱孝歌外,請陰陽先生看地(墓穴)也是最重要的事項。因為民間認為葬地風水好壞直接關係到後代子孫的興衰。陰陽先生看好墓穴後,要在天亮之前挖三鏟土裝入筐內,名曰「破土」,即表示這塊墓地已有主了,神鬼不得再占。出殯前,親友向亡人告別,稱為「辭靈」,然後「發喪」。孝子捧靈牌,持「哭喪杖」和「引路幡」,走在靈柩前,道士先生敲鑼打鼓、親朋好友隨後送葬,沿途鳴放鞭炮,進入墓地。到墓地後先「禳井」,即在墓穴四角燒紙,然後放上酒菜,大家依次下去搶著吃,但不能吃完,後人才能興旺,有吃、有剩。靈柩落井後,陰陽先生放羅盤定方向,焚燒地契。地契:橫書「龍門地契」四字,正文豎寫:南無先天無極都雷府立出永賣地穴文契,買與陽上孝信某某兄弟等為先考(妣)某某買得龍子崗陰地一穴,四界分明,前起朱雀,後至玄武,左起青龍,右至白虎,業價冥錢九九貫,無欠分文......已遷葬東西為營,安息亡者,以此為憑,神鬼不得侵佔,蟲蟻不得沾身......遷地人:楊救貧,采地人白鶴仙,見價人東王公,領辦人:西王母,交辦人土後尊,代筆人:海底魚....... 別看這小小地契,卻蘊涵著深厚的喪葬文化。據查,楊救貧,名益,字筠松,號救貧、叔茂,江西贛州人,唐末五代著名風水大師,重要風水流派江西派的開山祖師;東王公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後經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袖,南、北二宗則奉為始祖,亦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全稱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是道教神靈,也是中國神話中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神.......它反映著人們自古來所遵循的契約關係。靈柩落井覆土,忌諱夯築。連續三天晚上要燒煙包,為亡人作伴。第三天以磚石砌墳頭,再覆土,稱之「覆山」。墳山呈鼻形,前大後小。之後祭白日,祭周年。如今這些民俗大多被遺棄,其中三天四夜水陸道場已經失傳,但看陰地、唱孝歌的習俗還在延續。城鎮興送花圈和祭幛。靈前供死者畫像或放大半身照片。幹部職工死亡,都由本單位開追悼會,戴黑紗和白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