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丹道系列:天地奧義

第一章天

混沌初開,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日月諸星羅列其間,天無所不覆,無所不容,故,天之號,又曰大圜。地球亦諸星之一,人在地球視天,見為天體所包圍,乃自然之天也。天是神仙所居,故有天堂天國之稱。天之精華,凝結而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功用乃行。

天有十三層天,由十三層天再分為三十六天,天外之天,謂之「無極」,天內之天,謂之「太極」,故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所以,天能生萬物,也能養萬物者也。

天分為東、西、南、北、中天,均屬十三層天之內,雖各有天門,但僅啟開南天門,有路直通凡塵,諸聖佛仙神,均由南天門出入,其它東西北三大門,均被封閉,不與凡塵接觸。凡天神,省稱曰天,如雲︰皇天后土,天知地和。因天是自然之天,故有天然、天命、天性、天心之謂也。

人之靈,皆由天而降生於凡塵,故死後,其靈應歸回故鄉之天。怎奈,人自降生於花花世界,多數為名、利、酒、色、財、氣所迷,更為貪慾所驅使而無惡不作,甘願墜落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致忘記回歸故鄉之天,而墜落於地獄,此非天心不仁,實世人自甘墜落,夫復何言乎?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

玄穹彼蒼,是上天之稱,天乃主宰宇宙萬物,化育群生,生生不息,所謂︰天行健,自強不息。天是奇妙不可解,是威力最強大的。天為公正、純潔、至善,一切以天為標榜。

第二章道

亘古之初,未有天地之前,原是一片太虛,太虛者,虛而無物也。在虛無之中,混然產生一粒種籽,此種籽似一股力量,但無形狀,亦無固體,亦無聲亦無臭而永遠長在,茫茫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間,毫無掛礙,祂是創造天地萬物之老母,故號其名曰「道」。

道既無形無體,恍恍惚惚,彷佛裡面有個象,又彷佛是有一個物,又彷佛是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藉此,可以看到萬物,依之而化生。道,寂靜,不燥不寒,天不能覆幬,地也不能承載,小言之為無內,大言之為無外,充滿於四海之內,猶包其外,在寒而不冷,在炎而不熱,此乃道之體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而累進,庶類繁多也。此道,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永遠不變其質,能適用萬物,鳥得之而能飛,魚得之而能游,獸得之而能走,人得之故能生存,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用祂,而不能見其形。故,道者一也,傳至後世,老子曰︰「抱元守一」,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故,萬物皆由一而起者也。

所以,道之高,高而不能察看,深而不能測量也。雖然道很明顯,也無法形容其名,看來很是廣大,也無法形容其廣。道是獨立而不改,萬物亦不能役使祂,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飛禽走獸,凡有生命之物,皆取之於祂,而祂也不減少,全都合併於祂,祂也不增多。此乃道之秘奧,與光明正大也。

道之明者,聰明有智慧之人,能察考到宇宙的深處,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他人之所不能得到的,而聰明修道者可以得之,這就稱為「察稽知極」也。「察稽」,是從紛歧複雜的現象里,而稽察是非曲直。「知極」,是從宇宙人生的深處,而明白很多的道理。

一國之元首,若用此「察稽知極」之道理,則天下歸服矣。為政者,若用此道,則人民不迷惑而服從。在上者虛極,在下者靜篤,而「道」得其正也。虛則無我,靜則無物,無我即無私,無物即無欲,「無我無物」則可進於道也。

信即是誠,誠則無欲,為上者,若能如此立於道,則可為民立命,立命就是為民設教也。無爭即無為,無為即是最上的誠,則萬物皆感其誠而應之也。無為是最高的修持,無為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道」即理也,軌也,路也;為政者,對於人民,應按其身份,而給以其所應得,自然公平,萬民不爭也。授之以應得之名份,萬物自然平定,此即道為一之理也。天上月球,星辰之運轉,地球之繞行。皆有一定之軌道,絕不越軌。世上之飛機,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線,海上之船隻,亦有一定之航道。車輛之行駛,亦要按照交通規則之右行,否則,亂其軌道,就會發生危險與車禍。行人之行路,亦要遵守走人行道,否則,就會發生危險與事故,所以循道而行則安,逆道而行則危,此皆「道」之用也。

道為一,永不變化,得道之本體,應由少以知多,得事之要妙,應操正以治奇,則往前可知到太古,往後可知到無終。凡修道者,應抱著道,即道之本體,執著道之法度,即方法也。如是,則天下可歸於一也。

「道」是萬物之深奧處,善人以為珍寶,拳拳而服膺,惟恐失之,未敢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不善之人,雖未明道之理,而能依道而行,亦可以安身立命。是故,「道」是天下之至寶,所以重此道者,堅心求之而可得,有罪者求之,也可以免罰也。

第三章道統

天道即天理也,天道欲傳於世,上天乃先降生聖主軒轅黃帝。黃帝戰榆罔,滅妖人蚩尤,一統天下而創建中國,在生三百餘歲,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在鼎湖龍馭,白日升天。

黃帝傳位於聖孫顓頊,並將道統傳於顓頊。黃帝訓顓頊雲︰「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

溯天道之道統,皆有淵源,自軒轅皇帝,得天道而升天,道統一直傳於堯帝,堯傳於舜帝,舜傳於禹帝,禹傳於湯王,湯傳於文王,文王傳於周公,周公傳於老子,老子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繼而一脈相傳,迄今不絕。

自黃帝傳至堯帝,天道之心法真詮曰︰「允執厥中」四個字。由舜帝傳下之天道心法真詮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故,後世以此十六字謂︰「天道心法十六真詮」。所以,中國固有文化,系繼承天道之道統者也。

「道」是流動的,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道」的本身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所以,世人當志於道。

天道之道統,既自無極而降傳於世,又天生聖人以弘道,是乃應運而降生者也。蓋道統自軒轅黃帝傳於堯、舜、禹,當是時,人性本至善,道行自然,無為而治。

迨至夏、商、周朝時代,人類卻不知固有德性,失去本來面目,以致世道澆漓,人心不古,雖有聖人層出弘道,泄露天道真理以化人,指出真我之所在,和修復之方法,怎奈,時至春秋之亂世,諸侯爭雄,人心漸趨險惡,而有孔子周遊列國,提倡人道,孟子倡行仁義,此乃上天差遣聖人降世,以弘道化人者也。

天道之道統,流傳至於今日,道降於火宅,藉神教以化人,飛鸞提醒人心向善,怎奈人類智慧,趨於科學之文明,棄天道真理於不修,逞奸詐險惡於橫行,致使世道更崩潰,人心更反常,造成浩劫頻臨,人民塗炭。

上天有鑒於此,為挽救浩劫,乃大開普度之門,聖、佛、仙、神頻頻下凡,闡教勸世度眾,惟願修道者,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忠恕之旨,而至於仁,得證聖成真。所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以「道」在心中,一念之善,即天堂,一念之惡,即地獄之謂也。

第四章良知良能

天道為最高之源頭,「良知、良能」乃道之產生。道動而生乾坤,亦即純陽純陰。良知屬乾性,良能屬坤性。良知屬靜,良能屬動。所以欲修天道者,應先修良知良能。

良知:靜如止水,光可照物,但受「氣」之影響,如風吹水動,漸至於混溷境界。良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良知非槁木死灰,在靜中亦有動,雖動又似不動。故曰︰「無為」即靜中之動,「無不為」即動中之靜也。

良能:良能之動多端,當其未受外感時,其動為正軌之動,良知也隨之興起。良能之微動,其燭照不遠,其動力亦小。巨動者為良能之大發揮,修天道至此境者,必是不世之睿哲,便是一代英豪。可以動天地,動鬼神也。

良知屬「相」,良能屬「用」,修天道知能,至發展者,即知能的功用。知能的功用,知能的性能不同,故其發展也異也。良知之表現於外,為靈明,亦曰明覺。故無所不照,此所以辨別善惡,故良知為相。良能為用,其範圍極廣,為善去惡,都屬於良能,每當遇到疑難,或遇到艱苦,心內似有一物在蠕動,即良能也。用之於親則是孝,用之於國則是忠,用之於友則是信,其所用無不能也。人之所以立於天地間者,在此良能之用也。

良知之本體為「識」,良能之本體為「力」,後天所謂知行之知,只是知識之論,為感官所得之「知」。良知之「知」可稱曰「識」。此謂根竅內通,不緣物境。其所以根竅內通者,蓋通於良知,打破五官歸於玄同,在乎良知也。

動之本體曰力,良能似動能,其力最大,此種動能,充塞宇宙間,為宇宙一切活動之主力。如九大行星繞太陽而轉,固然有賴於離心力與向心力。但何以要有離心力,又何以要有向心力,個中當然有一主力,此力即良能,浩然正氣即良能之發揮。

良知良能以良能為先,良知為後。一定先有良能之發動,而後良知才可顯現。良知之所以顯現。原是由於良能的鼓動。宇宙萬有的生長,俱是良能也。良知良能並重,僅知良知,而不知良能,則如車之兩輪失去一輪,終不克大行也。良知是辨別善惡,良能是為善去惡。辨別善惡在「明」,為善去惡在「格」,故知能的功夫在明與格,有良能而後才能致,致之中亦含有良能,良能較之良知,更為重要。

良能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有的。一切動植礦物,俱含有能量,無良能便不能成為物。物之所以成為物,在有良能也。良知是偶然遇一問題而起的一種明覺。明覺原屬一時性的,譬如見父母而知孝,孝為良知,但孝的實踐便是良能,無良能便不能孝。知能在本體上,原是不分的,有的人,偶而良知現,知孝敬父母,但終未孝敬父母,即良能之不足,終是不孝。

性者良知也,命者良能也,「天命之謂性」是命重於性,亦即「能」重於「知」也。一念之善即見性,一善之行即見命,「性命」即「良知良能」也。良知良能同出於天道,其本體,萬殊歸為一本,其知識,則一本散為萬殊,其終歸一也。良知良能俱不可見,為一種潛在的。良知良能為道之表相,道不可見,但其表相於外為良知良能。

修天道者應喚起良能,修良知由少私慾入手,蓋無私慾,則良知自現也。良能固然也戒私慾,但良能不是僅由少私寡慾入手,良能者為原有的,說來就來。良知是靜的,良能是動的,人之能冒險犯難,見危授命者,固然也有賴於良知之明辨,而實為良能之鼓勵,有以成之。今日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為宇宙不滅之生命體。人能喚起良能,則一往無阻,何患乎天道修不成乎?

然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而後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勵其啟發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現,故修天道者,不可不立志,志立則良能起矣。

第五章道與人

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可形容,無所不在。因為人是由道生的,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一切都是由道生的,因為人是道生的,所以人有道根。

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的,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原處,必修天道,天道是天與人之橋樑。人與道同體,道是善的,是故,人性也是善的。人與道同能,道所能的,人也可能做到。由於以上的三同,所以人與道,能合而為一,既合而為一,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

道與人之間,有一個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如︰天與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與常人不同,善人與惡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則其境界也不同。所以修天道者,就是修「道與人」之境界,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

境界大別分為有形的境界與無形的境界。有形與無形,也是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人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乃大自然,自然者無所不然,即玄同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其終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沖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長,道居很高的境界,人居於物界,不免有物的困擾,人受物的影響,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這些生活都影響生理,自會生出許多慾念。身是人之一個樊籠,把人的生命,圍困在這軀殼之中,身是一道鐵幕,也可以說是罪惡的淵藪。因此修道者,沒有過份愛惜這個軀殼的,所謂苦修者,不是故意輕視他的身體,而是藉苦修以減少肉慾。

修天道者,不可為現實境所囿,現實境都是幻相,幻相者,「偽」也。亦不可為遠境所惑,遠境也是迷戀,迷戀者,「枉」也。既不囿於現境,也不迷於遠境,而處於超境,既不計將來,也不計目前,坦坦蕩蕩、任其自然,才能達於「真境」。真境者,不變之境也,亦即天道也。

道與人之間,原無大距離,道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因我們不覺耳,一個善念興起,便是道,一個惡念興起,便是魔。因善念難生,惡念易起,故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語。善念屬陽性,清輕上升,惡念屬陰性,濁重下降,上升者,即天堂,下降者,即地獄,天堂地獄,在一轉念之間。

修天道者,所謂修至長生不老,是指靈性,不是指肉體,因肉體不可能長生不老,三百年、五百年,也終是要壞的,且肉體長存在這人世上,又有什麼快樂。惟有靈性,永遠光明,才是快樂。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長生,宇宙有「不生」者,即「永恆」也,果能得到永恆,才是長生不老之道。

人想修至與道合而為一,必須修入化境,世人何以不能化?原因為私慾所障礙,私是「我」,欲是「物」,打破我、打破物,庶可以化了。如何能打破我,打破物?虛則無我,靜則無物,惟其虛也才能靜,惟其靜也才能虛,「虛靜」是一件事,為修天道者的重要工夫。要想做到虛靜,其入手的功夫:

第一、先建立信仰天道,即有一止處,使精神統一。

第二、定一日課,每日行之,日課中,必須有讀經、禱告、反省、靜默。

第三、發願救人濟人,藉此激起內在的良知良能,孜孜不息,自有進道,此乃修天道之要訣。

修天道者,若是僅以修道成仙,為自己的目的,也必須先濟人救人,所謂︰「內聖外王」也,果能救人,便可成仙,不必深居古剎,也不必遯跡山林,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

古之修道心法傳授,均是帝王,而修道者,也是帝王。「貫天地人,謂之王」,故有大德者,始有大位,「守天地之極,與天地俱見」。「天地之極」即宇宙最高的真理,「與天地俱見」即與「天地同參」也。

現今,天道降於民間,只要虔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人人皆可修之,人人皆可得之也。所以,天道無私,惟德是輔,有德者,皆可修也。

第六章修天道

天道是最寶貴的,有一定之軌道與真理,如太陰之繞行太陽,如星球之運行,皆有一定之軌道,不易不移。又如世上之火車,依軌道而行駛,不能脫軌,脫軌則發生車禍,傷人生命。所以,道是最寶貴的,人人都要修。

人之生於世,轉瞬而衰老,以至於死亡。在世間固有甚多煩惱與痛苦,及至其死亡後,尚不知其來自何處,應歸何處?所以,修天道就是修解脫之道。解脫煩惱,解脫生死。

世人均鶩於現實,只顧眼前之快樂,卻不想死後之問題。皆因認為人之死,就是人之終,如燈之油盡而滅。所以都求肉體的享受,極可憐也。蓋因不知修天道之好處;人身雖死,但是道之能量不滅,道之質量也不滅,人之死也不滅。

宇宙是一道洪流,永遠不息,滔滔的流著,人在這洪流中浮沉,受到因果循環的報應,也就是消長盈虛的變化,永永遠遠,脫離不了這種苦難,這就是劫數。

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視宇宙變化之理,而只研究物理上的知識,沒有高遠的思想,所以社會上的風氣日漸敗壞,戰爭愈來愈多,也愈殘酷。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忍降劫,但浩劫是世人自造,終極自受,良可哀也。

一般人都喜歡追求快樂,快樂分兩種,一種是精神的快樂,一種是物質上的快樂。現在的人,都不知修天道的快樂,只知要求物質的快樂,物質的快樂,不外聲、色、財、貨。聲:是悅耳的音樂與歌曲。色:是美麗的女人。財:是金錢,貨:是珠寶與貴重的什物。因此,聲、色、財、貨,應善用之則可,不善用之,便成為「四賊」,有害人的靈性,莫此為甚。

人有慾念,欲之起,不是先天的,是起自後天。然則,有錢的人快樂嗎?有勢力的人快樂嗎?不,他們在精神方面,是極為煩惱不安,如坐針氈一樣的苦。這是因為金錢勢力所造成的聲、色、財、貨四賊的為患,這四個賊子,日夜不休的用各種方法來害你的身體,自然產生煩燥、悲痛、憤怒,其結果就是死亡。

所以,你是否想要求超脫苦惱的洪流?你是否想追求快樂?永不陷入煩惱悲痛?欲達成以上的三個要求目的,你必須要修天道,因天道有不生不滅之奧,修道者,即追求這個大好之奧,達到此奧,才能解脫生、老、病、死,以及各種之煩惱也。

修道;是使一個人從頹唐萎靡的生活中,一躍而起,刻苦自勵,奮發精進,必定有他內在動力,這個動力是什麼呢?就是:

驚醒-人的壽命無常,不知何時要離開這個世界,必

須在未離開之前,將一切事物準備好,好比游

子歸鄉,須將外邊許多事交待清楚,在途中需要什麼?均需準備。回到家鄉庶免被親友恥笑。

懺悔-人均有過錯,只要能懺悔,上天即可免了你的

罪。能懺悔的,才能精進,不能懺悔,諱疾忌

醫,最後大病暴發,不可救藥,必永遠陷入地

獄中。

魄力-善與惡是對立,你要修道,惡魔必隨之而來,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須有大魄

力,用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斬斷惡魔的束縛,

開闢一條新生的康庄大道。

天道從本體說起,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無極。

無為-從道的形態而言,無為即至道。

至誠-講道的功效,四書之中庸一書,論之甚詳。

至善-從善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善,即止於至道。

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體用也。

無極-由道的運動論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也。

中庸之修道,分三種功夫,一曰「性」,二曰「教」,三曰「曲」。

性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悟,一言而悟道。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宿根者,聽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徑,惟不可強求。只可用「心齋」為性功,此種性功,屬於靜,有助於修養。

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養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之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功夫,均是「修明」,即是要少私寡慾。人性之暗澹,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

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一點,達於靜止。曲功簡便易行,世人皆不知抱一之應用,實應注意曲功。所以,性、教、曲,若能修成,都可達到「誠」的境界。

第七章萬法歸宗

宇宙之主宰,稱之曰「道」,萬法歸宗者,萬法歸道也。宗者道也,一也。萬法歸宗,亦即「萬法歸一」也。所以,萬法必須歸宗,蓋宗是絕對的,如同大海,所有江河溪流,都須流入海中。所謂︰「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

「宗」是一個最高的圭臬,即「天道」也。凡合乎這個圭臬的,便是正法,否則,不是正法,是故,人人必須歸宗天道。

然則,歸宗天道者,必須由「人道」、「地道」修起,然後始得修「天道」也。

人道者,即人本主義,以專修作人的道理為宗旨。主要在「克己」,就是自己的「凈化」,這是基本修法,因自己凈化,而後才能再往高處邁步。凈化自己,為「明明德」,明德者,就是「靈明」,靈明是由明德產生出來的。

「明德」者是什麼樣子?明德是善念、善言、善行,一切都是善,那就是明德。所以,善念、善言、善行,便是「仁」。

「道」為宇宙的本體,看不見,摸不到,又從何證明呢?蓋「德」是道的表現於外,修德即是修道,所以,凡有大德者,必獲大道。只要修人道,即可達天道。

地道者,即貢獻於社會,為發揚地道。地道的宗旨在「兼愛」,人與人之間,主要是依賴於「愛」的力量。愛是結合人群的,「仁」者二人也,即我與他。我與他之相處,以愛為標準。即「推己以及人」也。

兼愛是發揮地道的基本力量,修道者,如期「人與神通」,則首重克己,但必須啟發良能,始能使自己的精神光大。兼愛是不分時間與空間,統之以為愛,必須有「浩然正氣」的精神,始能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天人如何合一?這與兼愛有關係。凡為社會或為國家犧牲者,其精神彌綸於天地之間,自可通神。所以,行善功為最高之美德,犧牲為升化的捷徑。

凡修道者,多立功德,由功德可以抵消自己的罪過。罪過既消,就可「精神光大」,這是修「天道」的捷徑。

天道者,為升化,就可達到「天人合一」,天也是人,人也是天,人也是神,人與宇宙,合而為一。所以「天道」是最高境界。

神也是一個境界,每人若願以善修持,也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天道的工夫在升化,而升化的工夫,又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也。

無為的工夫,在物我兩忘,這是至誠的由來,所謂;至誠者抱一,抱一不動,專於一也。

人道、地道、天道,三道俱須歸宗於道,蓋不歸宗於道者,則無根基,如天上之浮雲,不知飄至何處也。所以「萬法歸宗」即歸於一,歸於「天道」者也。

對於修「天道」,應有的認識︰

〈一〉心地要純潔無垢、善良。

〈二〉信仰要統一無二、堅定。

信仰「天道」必須虔誠,但虔誠不是自然而來的,也當用一番功夫,其功夫在︰

〈一〉認識道-何謂真道?當先分辨清楚,千萬不可

走小路,當走光明正道。須知「道」降人間,「魔」亦在人間,切不可著魔,一著魔,則終生逃不出魔掌。

〈二〉齋戒-齋不茹葷不吃酒,戒除雜務,從生活

中,加強一種精神力量。

〈三〉歸宗天道-統一精神,清潔心思,堅定信念。

〈四〉反省-每晚反省自己過錯,加強克己功夫。

至誠可以通神,所以人當誠,「誠則靈」。世人多向神祈禱求福,但福不是祈求可得的,福是修來的。多積功德,自有福來,不積功德,則無福。世人在平日里,「不知積功累德,也不知誠意正心」,而只會至神前祈禱求福,豈能有福降臨乎?所以修道者,當有新的認識,「福由自造,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因此,修天道者,當努力於「修身」及「積功德」,修身對內,功德對外,內外兼修,天道自然可得。

第八章解脫生死

解脫生死,即性命雙修也。道本是虛體,道為宇宙的根本,宇宙由虛無中生起,無能生有,有歸於無,道是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原是空洞的,由虛無中而生宇宙。所以「道是萬物之母」,然則,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從何而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今所說的「氣」,即今日世間所說的「電子」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之生起,俱為此而生,其本源,俱是由虛無中來的。宇宙之初為虛體,此虛體即宇宙之本體,虛非真虛,虛之中即含有不變之實體。現今世人,祇是追求到電子,而電子又從何處來?推其根源,必有一本體,稱之曰「道」。

宇宙是虛體,人身當然也是虛體,虛體即假體也。惜乎世人,都認假為真,以致發生許多煩惱。人死為鬼為神;「鬼」者「精氣」耳,「神」者「遊魂」耳,人死後,肉體敗壞,而精氣不散,結為鬼。生前有大德行,與天地同化,死後靈魂超脫,遨遊宇宙,不受時空之限制。人身是土水火風四大假合,人身是假合而不是真的,人身在變化中,又何得為真,既不是真,又何必多奔走而多造罪孽乎?

推薦閱讀:

道教丹道養生功法一
丹道其實是旁門左道
丹道要旨
道法自然,守中致和 ——關於學習道學(道家、道教、丹道)概論的筆記

TAG: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