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開創「兩彈一星」新紀元
聶榮臻元帥
2013年2月2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陵園安葬著聶榮臻元帥和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711名革命英烈。本文記述了聶榮臻元帥以及其他科學家為我國「兩彈一星」嘔心瀝血的往事,以下為原文:
20世紀60年代,我開始在新華社擔任負責報道科技方面新聞的記者,在採訪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時候,時常聽他們講述在聶榮臻元帥的領導下,如何取得「兩彈一星」(導彈、原子彈和衛星)的重大成就。1984年國慶節前夕,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陪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去登門看望聶帥。那天同去的還有當時的國家科委負責人宋健等。在中南海附近的一個院子里,聶帥談笑風生,華羅庚坐在聶帥的旁邊,笑眯眯地回答著聶帥的提問,聶帥關切地詢問華羅庚的身體,說:「70多歲的人了,要多保重啊!」那情景,至今回想起來,還深深感動著我。在這之後,我不止一次地想再一次深入採訪聶帥——這位科學家的摯友,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2010年12月2日,在中國科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聶帥的女兒聶力大姐,交談中,我說了曾經想採訪聶帥而未能如願的遺憾。聶大姐對我談了聶帥的一些往事,之後還給我提供相關聶帥的資料,使我完成了這一夙願。
「困難就像老鼠,聽見腳步聲就嚇跑了」
中國的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的核武器政策催生的。朝鮮戰爭最慘烈的時候,遭到重創的美國人不斷放出風聲:要以核打擊摧毀中國的軍事力量。在美國瘋狂的核威脅和核訛詐面前,中國領導人不得不考慮研製自己的原子彈。和大多數具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人那樣,聶榮臻從一開始就積極主張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原子彈。1956年2月下旬,為了向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戰略方針的報告,彭德懷多次找包括聶榮臻在內的軍委領導商談,力主開始導彈和核武器的研究。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委託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領導航空工業委員會的工作。中國研製導彈、原子彈的大幕徐徐拉開。在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聶榮臻開始組織領導研製「兩彈」的工作。
聶榮臻受命領導科技工作和研製「兩彈」任務後,他反覆考慮,認為首先要組建研究機構及組織科技隊伍,這是科學研究方面奠基性的工作,否則一切就無從談起。
聶榮臻元帥在酒泉基地看望參試人員
經過一番來回地奔走呼籲,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解放軍第466醫院簡陋的食堂里,聶榮臻對坐在台下的200多人宣布:經過中央軍委批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錢學森任院長,領導大家從事火箭、導彈的研製工作。會上,聶榮臻說,在座的各位是中國火箭事業的「開國元勛」,現在人手少,但只要大家團結一心,艱苦奮鬥,中國的火箭、導彈事業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隨後,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彭桓武、郭永懷等一批傑出科學家,先後走進了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行列。中國導彈和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從此走上正軌。
1956年4月18日,聶榮臻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報告,建議中國政府派代表團赴蘇聯談判,謀求蘇聯在國防新技術裝備、實物樣品、資料以及技術專家等方面給予技術援助。據聶力回憶:
1957年9月7日,以聶榮臻為團長的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由於國防新技術保密,因此代表團以此命名)乘坐一架蘇制伊爾-18專機,從北京南苑機場起飛,赴蘇聯談判,我也一同前往。途中,父親問錢學森:「造蘇聯的P2導彈,你有把握嗎?」錢學森說:「就看這次去蘇聯的結果了,只要他們肯提供有關的設備和火箭樣品,保證能行!」
「你覺得還有什麼困難嗎?」父親問。
錢學森想了一下,說:「不是有一句諺語『困難就像老鼠,聽見腳步聲就嚇跑了』嗎?」
說完,兩人就哈哈大笑起來。
父親又問錢學森:「如果沒有外援,可以在七八年內研製出像美國『誠實約翰』一類的無控制火箭,那如果能爭取到蘇聯的幫助,能否提前造出比『誠實約翰』性能更先進的火箭來?」「也許不用5年。在元帥的領導下,大家幹勁十足喲!」錢學森回答說。
聶榮臻一行到達蘇聯後,經過35天艱苦談判,簽訂了中蘇兩國《國防新技術協定》。按照協定,蘇聯答應在原子能工業、導彈、火箭武器、航空新技術以及導彈和核試驗基地等諸方面援助中國。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蘇聯這些承諾最後沒有全部兌現,事實上中斷了。
你們什麼時候成功,我什麼時候離開
1961年夏天,在北戴河召開的國防工業委員會工作會議上,關於「兩彈」的爭論達到了高潮。主張把「兩彈」研製工作下馬的同志強調蘇聯援助沒有了;導彈、原子彈技術高度複雜,依靠我國尚不發達的工業和科技力量,很難造出「兩彈」;花錢太多,主張把有限的錢用到常規武器上,說什麼「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聶榮臻堅決反對「兩彈」下馬,他把「兩彈」看成是「命根子」——國家的「命根子」。那些日子,面對激烈的爭論,聶榮臻不斷找人談話,研究調查的結果,更堅定了繼續領導研製「兩彈」的信心和決心。
1961年8月20日,聶榮臻簽發了《導彈、原子彈應堅持攻關的報告》,直接上報毛澤東主席。報告說,爭取3年至5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突破國防尖端技術是有條件有信心的。這個報告進一步增強和堅定了中央領導同志的信心,毛澤東和中央有關領導都圈閱同意。
事情定下來後,聶榮臻仍然有點不踏實,他把當時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張愛萍、劉西堯、劉傑等請來,請他們到有關單位調查研究。張愛萍等人都是堅決主張研製尖端武器的,張愛萍有一句名言:「再窮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經過深入的調研後,這年11月14日,張愛萍等人給聶榮臻以及中央軍委有關領導報告說:「經過近一個月的仔細調查研究,我們認為:兩三年內,最遲在1964年,實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是可能的。」這份文件一直在毛澤東手上存放到1962年12月27日,沒有人知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究竟看了多少遍,但從前一頁半上那鉛筆畫下的一道道紅色、藍色的標記看,毛澤東對這件事是多麼的關切和重視。
聶榮臻之所以堅持「兩彈」的研製不能下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晚年回憶「兩彈一星」研製工作時提到的「兩個相信」:一是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二是相信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是愛國的。對錢學森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聶力回憶,她曾經聽父親說過,錢學森剛回國的時候,周總理曾囑咐父親:要好好對待錢學森。周總理說,科學家是我們國家的精華,錢學森是科學家的一個代表。聶榮臻一直記著周總理的這句話,從不敢怠慢,他對錢學森非常關心,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為錢學森考慮得很周到。聶榮臻要求五院的領導,工作上給錢學森提供最方便的條件,在安全上也要積極採取嚴格措施。並規定,沒有他的批准,錢學森不得乘坐飛機。在業務技術上,聶榮臻極為尊重錢學森的意見,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聶榮臻就打電話給他,說:「錢學森哪,這次試驗任務你到靶場去,有關技術上的問題由你來決定,你們準備好了,覺得可以發射了,打個電話報告我就行了。」
自回國後,錢學森的住處始終未變,不知道有多少人勸他搬到新房子里住,他就是不肯。很久以後,錢學森對人說:「我住在這老房子里不願搬家,是因為這是聶老總親自分配給我的,它使我常常想起當年的科研工作,想起聶老總對我的關懷……」
「你把40年代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運用到現代大科學的工作上來,這一整套組織合理的制度和方法不僅是科學的,而且也是結合我國實際的!」聶榮臻90歲生日的時候,錢學森在給聶榮臻的賀信中說。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西方一些軍事情報部門認為爆炸的不過是個原子裝置,美國國防部長甚至斷言:中國5年內不會有原子彈的運載工具。有西方記者說:中國是「有彈沒槍」。然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又一次低估了中國人的能力,他們絕對沒有想到,中國早在原子彈試驗成功前的三個月,就已經有了中近程彈道導彈。對於導彈,聶榮臻傾注了更多的心血。1960年,五院成功仿製了蘇聯提供的、射程為590公里的近程導彈,這就是「東風一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西部地區爆炸成功。
「東風一號」導彈雖然是按照蘇聯圖紙製造的,但是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國產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發射導彈,聶榮臻非常重視,親自趕到第一線指揮。他於1960年11月4日到達酒泉發射基地。他撫摸著那枚代號為「1059」的導彈墨綠色彈體,叮囑道:這是一枚爭氣彈,一定要打好!11月5日清晨,聶榮臻在張愛萍、趙爾陸、錢學森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距離發射陣地5公里的指揮所。9時整,隨著一聲巨響,大地顫抖起來,10分鐘後,導彈準確地命中550公里外的預定目標區。這是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後,在天災人禍面前,中國人民在國防科技方面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就。當天晚上,在簡陋的基地食堂內,聶榮臻向基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幹部們敬酒表示祝賀。他說:在祖國的地平線上,第一次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個重要轉折點。後來,我國又成功試射了兩次「東風一號」,都獲得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導彈製造技術。
一年零四個月後,五院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生產了樣品,這種射程為1200公里至1500公里的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二號」。誰知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導彈起飛後,僅僅飛行了69秒就墜毀了。
「聶老總,我們沒有干好,對不起國家!」錢學森難過地說。「這次沒有干好,下一次會幹好的,我相信你們!」聶榮臻對錢學森等人說。他還說,失敗了,要重在總結經驗教訓,不要追究責任。他還重申,技術上由錢學森當家。錢學森聽後很感動,他意識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
重新修改設計後的「東風二號」導彈,經過17項大型的地面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於1964年6月29日全程試射成功。後來,又連續發射了兩次,均獲得圓滿成功。在此之後,錢學森見到聶榮臻時,高興地說: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是小學生的話,現在至少已經是中學生了。
裝到導彈上的核彈頭,比起核航彈來說,體積和重量都要大大縮小,在環境條件方面,要求也更加複雜苛刻,研製難度很大。聶榮臻提議這項工作由錢學森、錢三強共同主持。經過二機部和七機部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解決了導彈和核彈頭結合的問題。這中間聶榮臻做了多方面的協調工作。
核導彈雖然研製出來了,但要作為一種武器,還必須經過試驗,就是說要引進「兩彈結合」的實彈試驗,而這種試驗危險性太大,稍有不慎,打偏了,後果不堪設想。最後,聶榮臻決定到現場主持試驗。周總理對此非常滿意,高興地說,有聶老總親自去主持,我們就放心了。
1966年10月20日,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最後一次中央專委會議,在講了上述一番話後,他說:精神的原子彈轉化為物質的原子彈,物質的原子彈證明精神原子彈的威力。聶榮臻記住了這句話,在以後的歲月里,他多次提起這句話。他說,周總理總結得太好了。
這年10月24日,聶榮臻去釣魚台向毛主席彙報了試驗的準備工作。當他彙報到「兩彈結合」試驗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時,毛主席高興地說:誰說我們中國搞不出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嗎?
最後,毛主席批准了這次試驗,同意聶榮臻到現場主持。他還特別關照說:這次試驗可能打勝仗,也可能打敗仗,失敗了也不要緊。
1966年10月25日上午,聶榮臻從北京西郊機場飛往酒泉導彈試驗基地,這時,他已經是67歲的老人。到了現場,聶榮臻仔細地檢查相關工作的準備情況。
這天下午,聶榮臻批准把核彈頭運到導彈發射陣地進行對接和通電試驗,他來到導彈發射架下親自坐鎮指揮。「兩彈」對接、通電,是最危險的工作,人們勸他離開,他卻拉來一把椅子坐下來,說:「你們不怕危險,我有什麼可怕的!你們什麼時候對接、通電成功,我什麼時候離開。」
他的話極大地鼓舞了在場的人們,整個對接、通電工作很成功。隨後,他在導彈發射架下與大家合影留念。
又過了十幾個小時,聶榮臻來到發射場附近的指揮所現場指揮,一切準備就緒後,他突然接到遠在新疆的核試驗基地報告:核導彈的預定彈著區3000米高空出現了一股6級至7級的強風。
強風會不會使導彈核武器偏離彈著點?是按時發射,還是推遲發射?他打電話請示了周總理。
「一切由你在現場決定!」周總理果斷地說。
這時離預定的發射時間還有十幾分鐘,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聶帥身上,寂靜的大廳里,只有倒計時數的閃光亮點,在儀器上不停地閃爍。聶榮臻與在場的專家們緊急研究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影響不大。他又接通了周總理的電話,陳述了按原定計劃發射的理由,周總理表示同意。驚心動魄的時刻到來了。9時整,核導彈噴射著橙黃色的火焰,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拔地而起,漸漸消失在天邊。不久,從羅布泊的彈著區傳來消息:核導彈用9分14秒時間命中目標,在預定的高度實現核爆炸。這次發射的成功,在中國國防科研和建軍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事後,聶榮臻在給毛澤東、周恩來的報告中說:「在自己國土上用導彈進行核試驗,並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這在國際上是一個重大創舉。從第一次核爆炸到小型化核彈頭,美國用了13年(1945年至1958年),蘇聯用了6年,我們只用了2年。」
「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有了可以用於實戰的導彈核武器,就在這一年,我國組建起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
在「兩彈」研究秘密進行的同時,中國的氫彈研究工作也在夜以繼日地進行。1966年12月28日12時整,中國成功爆炸了一顆氫彈裝置。
1966年10月,聶榮臻(右二)與錢學森(右一)主持核導。
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首次試驗成功,意味著我國擁有了可以用於實戰的核武器。圖為試驗成功後,聶榮臻和錢學森等人在羅布泊試驗場合影。
藍天上的「中國星」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的原子彈、導彈的研製還在起步階段時,衛星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主要取決於毛澤東的決心。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一顆重184磅、名為「伴侶一號」的金屬球,用運載火箭送上了距地球表面一定的高度。這是人類向太空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蘇聯衛星上天后不久,毛澤東赴莫斯科參加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他在機場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祝賀這項偉大成就。11月2日,蘇聯第二顆衛星又上了天,當時,毛澤東還在莫斯科,他對赫魯曉夫說:
「好,你們又一顆衛星上了天,真了不起!美國吹得神乎其神,為什麼連一個山藥蛋都沒能拋上去呢?這個意義很大,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直到1958年1月,美國才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我們也要搞一點人造衛星。他還說,我們要拋就拋大的,也許要從較小的拋起,但像美國那只有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毛澤東發話了,聶榮臻作為主管全國科技工作的副總理,就得抓緊落實。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剛結束,聶榮臻便召集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探空火箭、人造地球衛星、洲際導彈的研發報告,協調五院與中科院的分工。討論中,錢學森提出研製衛星分三步走:第一步研製探空火箭;第二步用中遠程火箭發射一顆衛星:第三步以原子能為動力的火箭,發射性能更先進、更重、更大的衛星。對於這個設想,聶榮臻積極支持,按照他的要求,這年8月份,中科院成立了「581小組」,負責協調和計劃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工作。所謂「581」,表示研製衛星是中科院1958年的頭號任務,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衛一清任副組長。這年8月20日,由聶榮臻簽署的《關於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向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研製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
從此以後,中科院加快了成立衛星運載火箭及總體設計院的工作。同年11月,經聶榮臻批准,這個設計院遷往上海,組建起了中科院上海機電設計院,專門從事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1960年2月,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研製成功「T-7M」型液體探空火箭,這是中國人自行研製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這年4月18日,聶榮臻在張勁夫、郭沫若、錢學森等人的陪同下,冒雨觀摩了「T-7M」型液體探空火箭的熱試車,他對研製火箭發動機的專家們給予了熱情鼓勵。
5個月以後,重量達1138公斤、飛行高度為60公里、攜帶25公斤氣象探測儀器的第-枚「T-7M」型高空氣象火箭,在安徽廣德縣山區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在人造衛星研製中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就。後來,由於經濟困難,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在國防尖端研究項目縮短戰線的政策調整中,中國的衛星研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此後,隨著中國的地對地彈道導彈、原子彈先後研製成功,沉默許久的衛星又提上了議事日程。
1965年初,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向周總理遞交了一份關於儘快規劃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引起周總理的關注。差不多同時,錢學森也寫了一份建議書。他認為,人造衛星應該重新上馬。1965年初,聶榮臻看了錢學森的建議後,作了如下批示:「我國導彈必須有步驟地向遠程、洲際和人造衛星發展,這點我一直很明確……我意請張愛萍邀錢學森、張勁夫等有關同志座談一下,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打……」根據聶榮臻的意見,國防科委對研製衛星進行了可行陛論證,並將論證結果報告給中央專委。
這年5月,中央軍委批准了國防科委的報告,隨即將研製衛星列入國家計劃。在這之後,聶榮臻進行了各種組織協調工作,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後,中央專委決定將其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代號為「651任務。衛星上馬後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這項工程的進展受到極大的干擾。聶榮臻那時候緊盯著「兩彈」結合試驗,盯著氫彈,他還盯著核潛艇和衛星。
有一次在視察完馬蘭核試驗基地衛星後,聶榮臻飛往酒泉,同導彈試驗基地的負責人商量衛星的事情。聶榮臻說,現在科研機關和北京的研究院都亂了,為了不影響衛星的發射試驗進度,衛星地面觀測站、台的籌建工作要交給你們基地管。那位負責人聽了,表示有難處。錢學森說:科學院的人現在正忙於搞「文化大革命」運動,北京沒有辦法安安靜靜地搞,按照目前的這個樣子,恐怕一年半載都難以走上正軌。聶榮臻說,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的人造衛星發射試驗一定要如期進行。
在這之後,東風導彈試驗基地成立了衛星測量部,統一負責全國衛星測量台站的規劃、建設以及建台後的使用管理。這樣,從事衛星測控研究和從事火箭、導彈靶場測控工作的兩支隊伍彙集在一起,在混亂的年代裡開始了衛星測量控制網的建設。為了減少「文化大革命」對國防尖端科研項目的衝擊,1967年3月,聶榮臻建議中科院承擔的國防科研任務和機構,由國防科委實行軍事接管。這個建議得到毛主席的批准,正是這個決定,使我國的衛星研製工作在混亂的年代中得以堅持下來。1970年4月24日,重達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
聶力說:
有天晚上,天空晴朗,我陪同父親在院子里散步。仰望著從北京上空划過的「東方紅一號」,父親喃喃地說:「這顆衛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
推薦閱讀:
TAG:兩彈一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