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搖大唐帝國根基的詩人
動搖大唐帝國根基的詩人文/隨意【原創】大唐是一個是中國歷史上較長而且是一個特別的時代,除了出美女,還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其中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還有白居易、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更是如雷貫耳大詩人,係數起來有詩作流傳於後世,並有史料記載的就有2500多位。現如今他們的詩作,也成為中華文化是最為光彩奪目的奇葩。他們的人生或悲或喜也成了後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們當中多數人都按著相同的軌跡前行,那就是考取功名,施展才華,但大都以不得志遠離朝廷,遠離政治,遠離喧囂,最終在仕途上無果而終。但是有一位沒有停留在舞文弄墨上,且反其道而行之,成為了動搖大唐帝國根基,充當了掘墓人。他就是黃巢。大明宮這座大唐的政治中心,雖然現已成廢墟,看規模比現在北京的故宮還要大上三倍,可想它當初的氣勢該有多恢宏。它同時也成了無數人嚮往,當年的白居易進去了,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走了;李白進去了,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也走了。······而黃巢不知在大明宮前溜達過多少次,渴望著自己有那麼一天也可以進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他屢試不成,屢考不中最終選擇了放棄。但當他重新選擇另一種方式進去的時候,帶來的確實地動山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菊花》詩是黃巢一生最鼎盛時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廣的一首詩。彷彿讓人看到那威武雄壯的黃金鐵甲軍,即將攻破長安的磅礴氣勢。這首《菊花》詩的境界雄偉、豪邁,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透出勢不可擋的直衝雲天的非凡氣勢。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氣格剛勁雄邁,不同凡響,彷彿讓人們看到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千古英雄形象,象一簇簇閃動著反抗精神的火焰,閃爍在歷代反抗權威者的一種永恆。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騎射,會武功,通筆墨,還有詩才,性情豪放平日里交友甚廣。黃巢家中富有,年少輕狂,而且喜歡招攬一些亡命之徒,黃巢既然能屢次參加唐朝的進士考試也非等閑之輩,最起碼在這幫人中絕對也算是高知了,再加上有錢,又有一身的功夫,所以眾徒自然也就聽他的話。到了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的時候,關東連年發生嚴重旱災,百姓貧苦之家只好將草籽搗碎當麵粉,將槐樹葉子收藏起來當菜,有些老弱病殘的百姓,連草籽、槐葉也無力採集!到處都是饑荒,就是連找一個逃難的地方都沒有了,只好坐守在本鄉本土,待餓死後就直接拋屍到溝壑中了!縣官吏因為有上交朝廷稅收的錢款要向朝廷交納,仍然急迫地督促百姓交糧交款,動不動就捶打鞭撻無法交齊稅款的百姓。一般民戶雖然拆除自己的房屋,砍倒門前的樹木加以變賣,甚至賣兒賣女,賣妻室,見此狀,當時身為翰林學士盧攜才說「百姓已苦到了極處,朝廷如果還不加以救撫,老百姓們就沒有活路了!希望朝廷開恩,下令各州、縣官吏,停徵一切還沒有收上來的租稅,待到蠶絲和小麥都有收穫時再說。」但是結果是什麼呢?朝廷對盧攜的上言和建議雖然表示同意,但當時唐朝的吏治已經腐敗到極點,地方官府根本不會推行,朝廷的詔令最終只是一紙空文而已。直接後果就是當年年底即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直接摧垮了大唐近三百年的統治基礎,天下大亂!
唐末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先是由王仙芝發起的,王仙芝,濮州(今屬山東菏澤)人,也是以販鹽為業,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在長垣打出旗幟,隨後打下了幾座縣城。朝廷一看勢頭不好,得把這把火撲滅,派兵征剿結果吃了敗仗。王仙芝軍事打了勝仗,於是寫傳單(檄)到處散發和張貼,以炫耀自己多厲害,朝廷多腐朽。傳單散發出去,期盼著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些檄傳來傳去,被一個曹州冤句(今屬山東菏澤)叫黃巢的同行看到了,告知黃巢後,他內心可就起了波瀾了心想:他王仙芝和我一樣也是鹽販子,但是人家做了一件大事,出名了,說起來要比武功是我高(巢善騎射),要論文化程度是我高(粗涉書傳),要看個人魅力還是我高(喜任俠)。怎麼比都覺得自己不比王仙芝差。到底讀了一些書,對檄文的領悟能力比文盲要強,看著看著波瀾就轉變成波浪;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黃巢在家鄉登高一呼,帶著幾個過命的哥們聚集了幾千人,與王仙芝相呼應起來。真正拉開了唐末的農民起義的大幕,持續了9年。王仙芝和黃巢的起義軍在第二年就迅速擴大戰果,攻佔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進逼汝州(治今河南臨汝)。乾符三年九月,就攻克汝州,殺了唐將董漢勛,俘汝州刺史王鐐,直指東都洛陽。這時朝廷見勢不好,就馬上寫信給王仙芝以示招安,願授左押牙兼監察御史之職,而王仙芝即可表示願意接受「招安」。這是什麼官位會讓王仙芝這麼樂意接受呢?押牙:管領儀仗侍衛;而監察御史:為正八品下可別小看它官小,但權力可不小。它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但招安一事立刻遭到了黃巢的極力反對,黃巢大罵王仙芝還把他暴打了一頓。針對朝廷招安意圖,我們不難看出朝廷的真實用意,為什麼只對王仙芝封官許願,而黃巢沒有一官半職?或許朝廷想通過這樣把戲來瓦解起義軍最高領導層的分歧?不過這一目的朝廷也確實達到了。因為從此之後這兩支隊伍分兵北伐,直到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余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縣)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衝天大將軍」,起義也正式進入了黃巢時代,這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接下來的六年間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腐朽統治的農民起義。在勢力繼續壯大的時候。黃巢率大軍縱橫南北,渡長江、跨黃河靈活機動使得朝廷防不勝防。起初黃巢所到之處大力打擊官僚﹑地主,殺了頑固不化之徒。於六年九月攻佔嶺南重鎮廣州。經過大約兩個月的休整,黃巢在這年冬又率領大軍北伐,自號「義軍都統」,並發表文告,宣布即將打入關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綱紀紊亂,朝臣與宦官勾結,賄賂公行;還宣布義軍禁令,禁止刺史廣殖財產,縣令犯贓者全族處斬。他所指責的都是當時極弊,深得群眾擁護。義軍擁眾數十萬,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乘大筏沿湘江順流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又下江陵(今屬湖北)。黃巢以破竹之勢跨越淮河。十一月佔領東都洛陽進軍途中,義軍「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沿途群眾紛紛參加義軍,眾達百萬。入洛陽城後,義軍勞問居民,閭里晏然。黃巢北攻時,還特意轉牒唐朝各鎮兵將;你們各宜守壘,勿犯我兵鋒。我將入東都,到京師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涉。這些話分化了敵人營壘,所以兵行無阻。黃巢在東都並未久留,隨即轉旗西指,於年底突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最後攻下了京師長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黃巢義軍入城之日,向貧民散發財物,並由大將軍尚讓向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然而進入長安的黃巢義軍迅速就碰到了糧食嚴重虧匱乏,經濟極度蕭條等實際問題。於是起義軍的搶劫等陋習接二連三的發生,什麼「軍紀嚴明」,「不擾百姓」蕩然無存。面對這樣的一支軍隊百姓們也從起初的擁護迅速轉到了反對。我們可想一支沒有百姓支持的軍隊和它維繫的政權怎麼可能長久?古往今來無一例外。在加上當初沒有乘勝追擊狼狽地逃亡四川唐僖宗,使他有了喘息之機。最終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失敗了,黃巢退出長安。後來作戰不利,最後退至狼虎谷,於六月十七日兵敗黃巢自殺。雖然黃巢沒有一把火燒了大明宮,或許是詩人特有的一種情懷,或許是他想總有一日還可以回來,在此長期做皇帝,已經把這座宮殿當成了自家的財產,誰說的清?但是大明宮的厄運確實始於黃巢起義,先是公元882年,黃巢縱兵屠城,血流成河。後到883年黃巢退出長安,對大明宮的破壞並不嚴重,黃巢退出後,官軍湧入城內,「爭貨相攻,縱火焚燒,宮室里坊,十焚六七」。公元885年,奉詔勤王的沙陀軍又入長安,面對從未見過的花花世界,又是一番劫掠破壞,大明宮的含元殿、麟德殿均被焚毀。在公元885年3月,唐僖宗重返長安,大明宮已是荊棘滿城、狐兔縱橫。唐僖宗只能遷入太極宮。10年後也就是公元896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攻入長安,大明宮又遭焚毀。公元901年,太監政變,廢立皇帝,爭鬥中大明宮再次被燒,幾成廢墟。公元904年,節度使朱溫脅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朱溫下令毀掉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將木材順渭河流放洛陽興建宮室,大明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淪為廢墟。黃巢最後雖沒有實現自己長久的霸業,但他加速了一個朝代的滅亡,把已風雨飄搖後唐亂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大明宮見證正了這一切。黃巢之後,僖宗死昭宗立。曾是黃巢的手下的朱溫經過二十多年的攻伐最終滅唐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時期,而象中國所有的農民起義一樣,他們在不斷地重複著黃巢軌跡,打著相同的套路。推動著一個時代的滅亡,同時也在埋葬著自己,直到李自成也從未改變。
推薦閱讀:
※大清帝國的五大未解之謎
※發源於麥地那的阿拉伯帝國|西行文化
※一個湖面積一年增長六倍,曾誕生一個帝國
※透視美國大選 崩潰的帝國
※他是帝國元帥戈林的親弟弟,卻走上了另一條路,功勞比辛德勒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