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十三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
性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行,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我們思想行為與性德相違背。學佛,我們目標是要明心見性,既然要想明心見性,必須要做恢復我們性德的功夫,這些教導都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自性要是恢復了,就像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道才能夠圓滿的成就,所以這個修學是非常必要的。
佛法在全世界,處處都有弘揚,可是唯獨在中國是特別的發揚光大,這裡頭有個道理,絕對不是佛法特別喜歡中國,那佛就偏心了。釋迦牟尼佛在世就到處講經說法,哪個地方有請,他哪裡就去。佛滅度之後,佛的弟子弘法也是四面八方的去傳教,把佛法到處介紹給其他國家民族,但是後來的發展,唯有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其他國家所傳的,到以後都斷絕了。歐洲沒有佛法,西亞的佛法也都衰落,印度本身都沒有佛法。我們要研究,它為什麼能在中國發揚光大?這裡頭有個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非常著重孝親尊師,基本上的觀念完全相同。儒家特別著重孝道,中國自古以來歷代帝王統治國家都是以孝道為教學的中心,所謂是以孝治天下,其他任何國家民族沒有聽說以孝治天下的,只有中國古人是以孝治天下。現在西方人講法治,講制度,中國不是法治,中國人講孝、講禮,以孝、以禮來統治國家。所以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基本的思想概念,可以說一直到民國初年大家都還是這樣做法。
現在可說對於孝的概念逐漸淡薄,這就是大家拚命去學西方的東西。西洋可以說沒有孝的概念,他們父母對於小孩照顧得非常周到,真是無微不至。小孩長大之後,決定不照顧父母。我在舊金山還遇到一樁事情,是我們中國人,他的小孩十九歲,離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報案,警察就問他:你小孩多大?他說:十九歲。警察笑笑,十九歲了,你還找他幹什麼?在外國人正常的,十七歲離家出走就不找了,他已經成人了,所以這個現象在外國是非常平常的現象,我們中國人大驚小怪。外國人社會福利制度做得很好,所以他不要兒女來養,國家來養老,所以兒女一點都沒有孝養父母的概念,這是很遺憾的。一直到現在,這種概念的確不如中國人,中國人雖然很淡薄,還有那麼一點點,逢年過節還回家去看看父母,在外國就很少,甚至於離開家過了幾年之後,他把家都會忘掉。
師長對我們的恩德可以說不亞於父母,父母養育我們的身,這個恩德;師長是給我們法身慧命,我們的智慧、能力得自於師長,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的恩德在中國古人的看法是相等的,這個恩德很大。在過去古禮裡面,我們看一條就能夠看出師長在社會上的地位,從稱呼上看,中國古人的稱呼,在古時候每個人有名有字,所以名字。名是父母給你命的,父母給你取名字,你一生不能改的,名要是改了,那是大不孝,那是違背父母的意願,所以不能改名的。字不是父母給你的,字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兄弟,平輩送給你的。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表示你成年了。女子十六歲行髻禮,就是梳頭髮,成年了。成年之後,你的名只有兩個人可以叫,一個父母,一個師長,父母跟師長的地位是平等的,其餘任何一個人如果叫你名,那對你是侮辱,那是不尊敬。你的祖父母,你的伯父、叔父,都稱你字,不稱名,稱名的只有父母跟老師。你將來做官了,見了皇帝,皇帝也是稱你的字,不稱名。皇帝要是稱你名,你就犯罪了,你的官職就被消除了,如果連姓帶名來稱你,恐怕你就有死罪了。可見得古時候對稱名是很注意的。
最尊敬的稱呼,連字也不稱,還有號,叫外號,稱號是更尊敬的,可是尊敬到極處,連號也不稱,稱他的地名,換句話說,這個地方上出這個人是這個地方的光榮。譬如從前李鴻章,大家尊稱他,你看不稱名、不稱字,也不稱號,稱他作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稱地名,這是合肥出這個大人物,這是這個地方的光榮,所以稱地名。在佛經裡面,譬如我們稱智者大師,我們不稱他這個名,稱作天台大師,這是最尊敬的。天台是山,他住的地方,稱天台大師,所以很多的大德都是用地名來稱他。慈恩大師就是窺基法師,慈恩是寺廟,在長安的慈恩寺,我們稱慈恩寺的大師,他的名、號、字都不稱,稱地名,這是最尊敬的稱呼。對華嚴宗,像清涼,清涼是山,清涼山,五台山清涼山的名字,清涼大師,你看不是名,也不是字,是稱地方,這是最尊敬的稱呼。
所以才曉得師長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所以奉事師長,對師長的孝敬跟對父母的孝敬也是相同的,這在古禮上統統都有,這是我們的根本。所謂報本反始,我們要報恩,父母有生育之恩,師長有教導之恩,就是一個是生身父母,一個是法身父母,法身智慧是從師長那裡得來的。
佛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稱佛為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我們對佛的禮敬、孝養也應該像對父母,是相同的,這是大根大本,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背師叛道的人決定不可能有成就,縱然他表面上好像很有成就,實際上他沒有成就,為什麼?沒有德行。在佛法因果律上來說,他只有往三惡道去,人天不能得到,因為人天最基本的條件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他做人的資格失去了,就是六道輪迴裡頭人道的資格喪失掉,那他往哪裡去?當然只有往三惡道去,所以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的注意。縱然將來我們學佛學不好不能往生,不要墮三惡道,來生至少要把人身保住,這個第一條四句話一定要做到,你才能保住人身,所以這第一條是人天福報。
「慈心不殺」,一切惡業裡頭是以殺生最殘忍,罪業最重。殺生,諸位要曉得,被殺的是弱小沒有抵抗力,絕對不是牠甘心情願被你殺的,雖然牠沒有能力抵抗,怨恨的心結是解不開的,冤冤相報,這個事情麻煩。你這一世殺牠,來世牠要是強大你弱小,牠來殺你,殺來殺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所以在《無量壽經》里佛特別提出來,小小的怨都不結,就是微細的,心裏面有一點瞋恚、不高興的意思,最好都不要有,為什麼?因為它逐漸會增長,將來變成大的冤讎,這個冤讎會累到你生生世世往返的報復,那真是太痛苦。你們看看《文昌帝君陰騭文》,他講他過去十七世的因果報應,很慘,後來遇到佛法,學佛、懺悔,才能夠把恩怨、冤讎斷掉。如果不遇到佛法不得了,一世比一世嚴重,不但自己造作罪業,還無故的要害許多眾生,累及別人,所以這個罪業是愈造愈重。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對自己無窮的傷害,能傷害到別人嗎?不能,所以傷害的是自己不是別人。自己要想學佛有成就,那是決定的障礙,業障,業障就是從這裡來的。
你要想真正懺悔消除業障,懺悔不是念念懺悔文業障就消掉,我心裡悔過了,悔過要付諸實現才能懺悔得掉。心裡悔過,還照做,那怎麼叫懺悔?懺悔的定義是後不再造。我知道悔過了,我以後再不造這個過失,這叫真正懺悔,業障才能懺除得掉。懺悔了,明天再干,幹完了再懺悔,悔過又再干,這一點用都沒有,這是自欺欺人,欺騙佛菩薩,這不可以的。所以要曉得懺悔真正的意義,真正的修法。
所以第一,決定不能殺生,因為這是講人天福報,其餘戒條暫時不談,先學不殺生。「修十善業」,十善業是十種善行,不是戒律,這一點諸位要曉得。戒律跟善行,功德不一樣,為什麼?戒律能夠幫你得定,所以是功德;善行不能得定,善行能夠叫你修福將來得福報,不能得解脫,戒可以幫助你得解脫,所以戒跟善不相同。第一條完全是修福。第二條就升級了,這就入了佛門,在五乘佛法裡面講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前面是人天乘,由人天升到聲聞、緣覺,小乘法。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三皈學起。一定要『受持』,受是完全接受過來,持是要做到,要保持不失。『三歸』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三寶在自己心裏面,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寶,這諸位一定要明了,不是外面的,你皈依外面的沒用處,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是一點利益都得不到,是要皈依自性三寶。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把皈依的意義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是什麼?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常都是迷而不覺。我們今天學佛了,學佛就是學智慧,要求覺悟,我們從今天起,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要提高警覺,我們要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換句話說,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智慧、依靠覺悟。這樣說法還是難懂,我們再說白一點,所謂迷就是感情用事,所謂覺悟就是理智,換句話說,從今而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這就叫皈依佛。不可以感情用事,要以理智來判斷,這是第一條,這是皈依佛,要懂這個意思,這才是真正的皈依。
第二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知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思想見解,我們很多思想見解錯誤,要從錯誤的見解思想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錯誤跟正確用什麼標準衡量?這必須得有標準,沒有標準我們怎麼曉得我們見解思想錯了?標準就是經典,三乘經典就是我們的標準。所以你常常去念經,常常去看經,我們見解思想跟佛經裡面所講的一樣就是正確,所講的不一樣,我們就要想一想,仔細反省,發現自己真的錯了,我們就修正過來,改過自新,這叫做皈依法。所以法的標準有很多層次,剛才講三乘,像此地講的有人天乘、有聲聞乘、有菩薩乘,各個標準都不相同,我們從淺到深,或者是三乘我們可以同時學,拿這三種標準我們同時學,在日常生活當中靈活的去運用,這是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凈的意思,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什麼叫染污?譬如我們眼見色,合自己意思,歡喜,我們心被歡喜染污;不合自己意思,心裡不高興,不高興也是染污。換句話說,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七種染污,使你的心得不到清凈。不染污,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保持我們的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凈心是體,是真心;平等心是自己的受用,平等決定不起波浪。起貪瞋痴慢,心就不平等,就有波浪。慈悲心是待人,所以平等跟慈悲都是清凈心的作用。佛教的修行法門雖然很多,到最後只歸納到三個法門,好像路走到最後只有三個門,這三個門就是三皈依,覺正凈,就是這三門。
我們仔細觀察,像禪宗這大的宗派,他從哪個門進?從覺門,所以禪宗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從覺門進去的。教下,像天台、華嚴、唯識、三論,他們是從正門進去的,依照經典修正自己的知見,正知正見入門的。念佛凈土宗是從凈門進去,修清凈心,他是從這個門進去。不管從哪個門進去,進去之後都一樣,都通了。好像我們講堂有三個門,隨便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所以法門平等無二無別,不能說有高下。我們所選擇的就是凈門,這就是皈依僧的意思,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要特別注意修清凈心。清凈心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去修,離開境界到哪裡去修?沒得修了。離開境界說心清凈,那不是真正清凈。清凈心要在人事環境裡面去修,修到真正不動心了,心才真正清凈,心凈則土凈,與凈土就相應。所以三皈戒是入佛門修行最高的原則,我們要記住,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真正去把它做到,這才叫三皈依。
皈依,這是講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覺正凈,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要你恢復。除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這個也很重要,我們要尊敬、要擁護,為什麼?因為住持三寶幫助我們啟發自性三寶,這就是尊師重道的意思。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怎麼會曉得有自性三寶?是住持三寶教給我們的。住持的佛寶,在當年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要不跟我們講這些道理,我們永遠迷惑顛倒不會覺悟;老師教導,我們才恍然大悟。現在佛不住世,我們就造佛像,把佛像看作佛寶。所以我們供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紀念的意思,我們不忘本,我們學佛不能把老師忘掉。就像一般人家裡供祖先一樣,不忘本,報本反始,這是盡我們一點孝心。我們受這麼大的恩惠,盡一點孝心,是這個意思。第二就是啟發我們的自性,我們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覺而不迷,提醒我皈依佛,每天看看佛像每天提醒就不至於忘掉,這個功德就非常大,供佛像的功德利益在此地。這個供養也就等於佛菩薩保佑我們,他常常提醒我們就是保佑,所以這裡頭決定沒有迷信,大家要記住,佛教裡頭沒有迷信。
法寶是經典,佛不在世,三寶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法寶,因為我們所有的學習都要依據經典,所以在三寶當中,它最重要。佛在世的時候,佛寶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寶是第一。我們對於經典要尊重,要認真的讀誦,依照經典的道理、方法來修行,把我們自己的行為修正過來,使我們自己思想、見解、行為都能夠與經教相應。所以經典是法寶,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見解。
第三,僧寶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不要管他賢愚,不要管他持戒、破戒,為什麼?那些與我們不相干。我們要看的就看他的樣子,一看到出家人的樣子,我們立刻就迴光返照,我要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他那個樣子提醒我自性凈,所以那個樣子的功德就很大。他自己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他能提醒我這一點,我就非常感激,這就很大的功德。所以佛教我們修行,完全教修自己,沒有叫我們管別人,如果你要管別人,你的修行決定修不成功。
從前寺廟裡頭執事是要管事管人的。執事什麼人做?自己修行有把握才可以當執事。像智者大師所說的,他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往生的品位是多高?他說我要是不領眾,品位就很高,因為領眾,做住持,做當家,要管事,管理大家,所以只落得個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中上輩往生。他有能力往生,不要說中輩,下輩往生都可以。只要我能往生,我來幫助大家,換句話說,我犧牲自己,成就大家,但是犧牲自己是有條件的,是有最低限度的,就是我能去得了。如果犧牲自己,自己去不了,那冤枉了。所以最起碼的,我們要有資格下品下生,決定靠得住能往生,犧牲自己的高品位來管理大眾的事情,來操這個心,這是對的,所以這是菩薩發心。如果自己對於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不行,這決定不能管事,要當清眾。生死有把握才可以,所以從前寺廟叢林里執事都是菩薩、羅漢,換句話說,生死是決定有把握的,他是為大眾犧牲自己的高品位,這是大慈大悲。
也就是說出家人的形相提醒我們修清凈心,凈而不染,這是不出家的人做不到。譬如這出家人,實在講他做的這個功德也是很大的,在街上走一趟,多少人一看到,他心裡馬上就落了一個佛,他是佛教,阿賴耶識裡頭他就給人家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在家人不管怎麼樣打扮,人家絕對不會看到你就想到佛字,阿賴耶裡頭不會落這個印象。這個就是外面走一趟不曉得給多少人種了善根,把佛種子種到眾生阿賴耶識里去了,這是這套服裝不可思議的功德。前些年有人提倡佛教要改服裝,改是錯誤的,如果服裝一改,這個功德都沒有了,這一點好處、利益都做不到了。
其實佛教的服裝,只有披衣才是佛教的,我們穿的這個衣服不是佛教的,這諸位要曉得。佛教是隨緣隨俗的,並沒有制服。我們穿這個服裝,一直到現在還穿到的,這是滿清入關的時候,中國那時候也是有一個很有名的人,洪承疇,投降滿清,跟滿清訂條約,訂什麼條約?在家人,我們中國人投降滿清,出家人不投降,所謂是俗降僧不降,他這五種不投降的條件裡頭,這是一條,所以出家人還穿明朝服裝。我們這衣服是明朝服裝,是這麼來的,並不是出家人的制服,穿的是明朝服裝,一直到現在民國,我們還穿明朝服裝,穿成習慣,這服裝穿得是很舒服,我們也不願意改。
在過去,出家人跟在家人服裝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就是在家人的服裝繡花,民間唱戲的戲服,那都是從前標準的服裝,繡花顏色很美。出家人沒有花紋,很素,而且是染色衣,染色衣就是離開五種正色,正色就是紅黃藍白黑,出家人不穿,只能穿染色,染成咖啡色,就是很多顏色混合在一塊染色,就是染色衣,就是這麼一點差別,樣子完全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諸位要曉得。
我這種服裝叫海青,大袖子。海青這個服裝從漢朝就有,袖子比這個還要大,現在為了方便起見縮短了一點。海青在從前是讀書人穿的,就是不做粗重的工作。大袖子做事情很不方便,所以是做官的人、讀書人穿這個衣服。平常工人、農人穿的袖子短,他做事情方便,短袖子的,大袖子的是士大夫階級穿的。所以要曉得這完全是中國服裝。在有佛事典禮的時候,我們披一件袈裟,那才是佛教的服裝。
像南傳,他那個衣服大,整個包在身上,那是從前原始佛教的服裝,到中國來,我們用不著,因為氣候比較冷,必須在自己穿的衣服上披上,披上披那麼大就很麻煩,就把它裁小,只有原來像現在印度袈裟的三分之一,所以縮小了,我們用勾環披在身上。日本人的縮得更小,日本人縮成這麼小塊,帶一個繩子,平常放在口袋裡,做佛事參加典禮的時候掏出來往身上一套,有九條的,有二十五條的。他們的三衣平常可以收起來放在西裝口袋裡,要用的時候拿出來往身上一套,那就是了。我們中國還沒有省到那個地步,還有這麼一大塊,還披一下,日本人是簡化,真是合乎現代化,的確很方便,所以這是要曉得。
服裝確實是可以改的,因為從前在家人跟出家人穿的衣服根本就是一樣的,沒有區別,只是素一點,樣子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穿成習慣,的確,這個服裝能夠叫很多眾生一看到,他是佛,他的阿賴耶識里必定落佛的種子,所以不改很有道理,不改能叫許多眾生心裡常常會有個佛的概念。所以雖然有人提倡,還好中國佛教會沒有接受。實在講這個服裝,我們中國人對於生活來說,生活的享受是西方人作夢都想不到的。中國人喜歡舒適、舒暢,這個衣服穿了的確是非常舒服。現在衣服做得那麼小,貼在身上,穿了難過,動彈不得,還說美,不曉得美在哪裡?這個大袖子,走起路來飄飄欲仙,比那美得多,西方人的服裝的確是比不上我們。所以你看看中國的國畫,你看服裝的時候,的確很有味道,西洋人比不上的,這是中國人的藝術,而且穿了非常舒適,寬袍大袖舒適。
這是講的三皈,三皈要記住,重要的是自性三寶。住持三寶也非常重要,因為住持三寶可以啟發我們自性三寶。如果沒有住持三寶,自性三寶也顯不出來,沒有人提示你,也顯不出來,所以住持三寶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護持、要尊敬。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學佛從哪裡學起?當然還是要從外表學起。三皈是從內心,自性三寶。外面能夠影響我們的心理,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還是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因此對外面境界就要加以注意,這就從戒律上。戒律很多,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小乘戒,有大乘戒,但是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所有的戒律都是戒自己的,沒有一條戒律是戒別人的,這是佛法的特色。跟世間法律、規約不一樣,世間法律主要是要大眾遵守的,佛法不是,佛法是叫你自己遵守,不管別人。因為佛法戒律的目的是要得定,假如我們自己持戒,也要常常管別人,我們自己定得不到。唯有我自己守戒不管別人,別人持戒也好、犯戒也好,根本不理會,我這個戒才能得定,才能夠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學佛的目的才能達到。所以具足眾戒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礎,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顯教、密教,都是從戒律學起。但是現代這個時代,所謂是開放的時代,講到經,大家聽了有的時候還點頭,這個道理還不錯;講到戒,馬上掉頭就走。我生活這麼自由自在,不願意受這個約束,好像戒律是專門約束人的。大家也不願意學禮,禮是吃人的禮教,好像把它看作虎狼一樣,都不願意學,這也是佛法衰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現在實在說,講經的人還有,講戒的人沒有了,確實沒有了。縱然在受戒的時候也會講一點,那是講皮毛,點綴點綴做個樣子,實際上是一條也沒講到。在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這個問題實在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近代印光大師,這是凈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師,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看到這個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把戒律都恢復?不可能,為什麼?一切眾生在意識形態裡頭不願意接受,也沒有人講了,為什麼?講的時候沒人聽,講戒律好像是罵人,誰願意聽你罵,一個個都跑掉,所以現在也沒有人發心去研究戒律,也沒有人敢講戒律。於是老法師就用三種書來代替,就是《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他老人家特別提倡這三種書。
我過去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老法師印經的弘化社所印的書,我在版權頁看,這三種書他都印過幾十次,一看版,三十版、四十版,印這麼多次,數量都非常的大,至少都是五千部,多的時候二萬部、三萬部,還有五萬部的,所以我概略算一算這三種書在他一生當中至少印不會少過三百萬冊。他這樣大力提倡,為什麼?拿這個來代替戒律。因為戒律,說老實話,你看不懂,這三種書看得懂。我們依照這三種書來修行,戒律就成就了。這三種書裡面關於戒、關於威儀,可以說統統都說到,所以老人家一生特別提倡。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定海縣的知縣請老和尚到那裡去講經說法,他自己沒有去,他派了一個人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不是講佛經,可見得他對這三種書很重視。如果我們不從斷惡修善上下手,其他一切都不能成就,所以他是用這三種東西代替戒律,非常之好。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做得到的實在講只有五戒,我們把五戒做好,把五戒研究透徹,然後再用《陰騭文》、《感應篇》來輔助,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沒有問題。這三種書我這些年也很提倡,也印過很多次,這三種書我們現在此地都有,你們同學將來回去,都送給你們,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好,我們下課。
推薦閱讀: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二十六集)
※佛經晦澀難懂,本意並非嚇跑你
※《圓覺經》第05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