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與《周易·十翼》

  劉孝義

  孔子中國儒學的創立人,孔子創立的原儒學文化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思想學說。漢武帝時期的漢儒們卻將其扭曲改造為服務皇權統治的大儒思想。但歷史並不抹滅其原本思想,其功績昭示千古,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2566年,也影響了世界。

  孔子在任魯國中都宰相時,政治上主張全面說明和解決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及政治本質,國家的政治制度,統治的方法,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等完整的思想體系。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是一座真理的燈塔,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航標,人類精神家園中寶貴的財富。作為思想家,「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以道為端,以德為本。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方式,重在修身。」「仁者愛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以「仁」為中心的內容,以「仁政」思想提出「以政為德,取信於民,勤政愛民、勤儉撫民、與民共憂等施政思想。後因仕途坎坷而辭官,興辦教育。從孔子一生經歷來看他尊道貴德、愛仁、崇禮的思想體系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

  在中國古代作為新文化的開創者,教育的先行者。他興辦私塾,實施「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吾羲皇故里的天水有齊身孔門的三位賢人(秦祖,字子南(今天水清水縣人;壤駟赤,字子徒,今天水秦州區人;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今天水甘谷縣人)。其中石作蜀影響最大,其牌位立在孔子大成殿西廡內,位居諸葛亮、文天祥、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顧炎武等各賢牌位之上。宋代皇帝敕撰贊:宣尼日月,無得而逾,奧有哲士,尚為學徒,登封偶聖,至德崇儒,以地進爵,斯文乃殊。大興教育,開教育先河。在教學方式創立「知行思想」、「啟發式」、「因人施教」等注重人的實踐,集中人世間優秀的教育理論。

  孔子教學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每事問」的求知態度為萬世師表。

  在編纂古文籍,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著《論語》等,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實際上孔子的一生正如學者黎鳴也說:「孔子的一生是受易經思想影響逐步展開的。孔子在對他一生的自述: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對易經的深切認知和踐行。

  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晚年對易的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揮了周易本源的思想,刻苦探究中有一個故事,「韋編三絕」。

  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從伏羲一畫開天,始畫八卦,令朱襄按規造字,後黃帝令倉頡在此基礎上創造「六書」造字,書寫歷史傳承文明。

  殷商時期的書是刻在龜甲獸骨上,史稱甲骨文,後來春秋時的書,在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冊,象形文字就是古代的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做人做事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晚年對易的深入研究,使他萌發了修訂易經的意念,易經經他修訂,創造性的發揮了易的本質思想。

  易辭6000言,稱十翼。孔子作十翼所昭示人生真諦,順則安,逆則危。易辭,廣大悉備,無所不包,主講人生之大道。「成性存仁。」步入「道義之門」。是全易的主旨。

  繫辭:「天地尊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始」謂萬物之始,「大成」謂萬物資生也。也可以說是乾元創始,造成空間、時間和原物質(能量),坤元接著產生各種變化,以生萬物。知崇知卑,崇敬天,卑法地,天地設位。

  繫辭:「易有太極,太極的「太」是由「大」和「點」組成「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意思是說大到沒有外面,小到找不到裡面,太極是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後有易學大師周敦頤在《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復動、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定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是對太極探究較成熟的說法,啟迪後人探賾(深奧的意思)太極之奧。

  繫辭:「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分陰陽,道附於人為德,聖人所崇德而廣業也。宇宙間只有德附於人,崇德的萬物之靈才能通天通地,故天地人乃為一體,天之道,陰與陽,人之道,人與義,地之道,物與體。故天地人相通相感相知相應。「所陳之九德(履、謙、復三者德之大端也;恆、損、益三卦持身之道;困、井、巽三卦,申言涉世四方)。德之所望三陳。

  繫辭:「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序卦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人是天地交感的產物,人是天地的兒女。人可以與天地感應,人應該效法天。」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之效之。這就準確回答了人是從哪裡來的歷史問題。

  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恩德在於化生萬物。天地演化的根本在於一個「生」字。生生之謂易」。生生者言天地所生又為能生,能生又生所生。如此生生不已,故曰生生。此生生之現象非限於有生命之事物,天地間的陰陽剛柔,外內,隱顯等等各以其「相即」「相入」(對立統一)而生生不息已,生生乃宇宙之本源。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謂之盛德。」意思是天地生萬物,生生不已,這就是天地的富有,天地的大業。而所生之物日新月異,萬物日新就是上天終極目標的極大體觀。縱觀宇宙萬事萬物無一不在日新之中。宇宙創化,於其生生歷程中,時時展現新貌。過去者入於現在,而現在者入於未來,如此循序往來,無不成為一個新的特殊個體,居於自責的新的特殊環境中。如人和動物日新,禽獸魚類都處在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之中;生活日新,每天吐故納新;政治日新,五個社會形態的嬗變,社會的改革創新等;植物日新,種籽、發芽、長葉、開花、結果;修德敬業更要日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繫辭:「天下之賾,(深奧的意思)擬諸之形容,象其物宜。「究天人之際,這就是說要處理好人天關係,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在自然與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和諧相處,同生共榮。」

  繫辭:「唯變所適,」「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動不居之至理。宇宙間人和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產物。「陰陽」,就是貫穿宇宙的根本規律--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變化」即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無論是英國愽物家赫胥黎《天演論》的進化論觀點:「優勝劣汰」,「適者存之」,還是德國黑格爾對立統一規律,還是毛澤東的巨作《矛盾論》都為易系「唯變所適」之所證。易本身就包括三層意思:(1)、反易:(陰陽、天地、日月、晝夜、寒暑、奇偶、剛柔、虛實、動靜、死生······)即矛盾著的對立面。(2)、交易,陰陽兩種矛盾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統一的。即鬥爭又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反相成。(3)、易即變易,「陰陽相摩」,「相簿」。僅僅知道陰陽變化無常是不重要的,「唯變所適」才是最重要的,變則通,通則久。「變動不居,周流之虛為至理。」

  繫辭:「易廣大備悉,無所不包。」有天道,地道,人道,至善配德。」天道分陰陽,伏羲一畫開天鴻蒙大啟,地道物與體,厚德載物,人道仁與義,仁者愛人,義者宜,尊資為大。敬天法地愛人由頂天立地的德貫穿其中。「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何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是強調天地與人不是對立的,而是有著共同德性,遵循著共同的陰陽之道。「天人合一」之道。

  繫辭:「易,其有憂患。」「憂」就是憂慮,「患」就是災患。憂患是人對未來會發生的災患的一種提前考慮。人生歷程中,有吉有凶,有福有禍,有樂有苦,有順有逆。憂患意識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內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講憂患意識。

  《易傳》即《十翼》七種十篇是孔子對易在深入研究中踐行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是占卦預測。」勤苦鑽研伏羲的八卦易、周文王的後天八卦易,這為察言,效仿伏羲仰觀天,俯察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鳥獸魚龜之紋與地之宜之法細微的探古訪今,深入社會,深入百姓大眾之中,以理看對萬事萬物為觀變。創新寫下千古不朽的《彖傳》、《象傳》上下兩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稱十翼。「翼」翅膀,他給周易插上了奮飛的翅膀,飛到人民大眾之中去,飛到世界各地去。它把伏羲的先天八卦,周文王演易的後天八卦予以臻備完善。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的陰陽觀象,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變化。從而從根本上揭示了人類社會和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

  繫辭創造性地完善發揮了易學思想,從而把「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伏羲畫卦(上古)、文王繫辭(中古)、孔子左翼(下古),從伏羲到孔子歷經六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完成了《易經》。讓易學居中華文化三玄之首(易經、道德經、莊子),六經之峰(詩、書、禮、易、樂、春秋),世界群經之巔(易經、聖經、吠陀經(奧義書))。鑄煉了世界上沒有被逾越的思想。為中國、為人類作出了功垂不朽的貢獻。

  易經學是中華文化之根。歷經了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古聖賢的踐行思想,其基礎根植於中華大地沃土,集宇宙、天地、日月之精華,內涵博大精深。其容先進的古代、現代天文學、文學、史學、古今中外的哲學、軍事、數學、自然科學、中醫學以及社會科學思想。涵蓋了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行之萬世而不悖的智慧寶庫,啟迪後人睿智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和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伏羲文化的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頂天立地的作用。

  地址: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玉泉觀7號樓

  郵編:741000 電話:13893803807


推薦閱讀:

《周易》為龍易說
《易經》與《周易》
《周易程氏傳》「卦德」、「卦才」研究
周易八卦六十四卦之乾卦代表什麼
孫榮華:周易筮法集錦 第二節應期與環境

TAG:孔子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