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健民、黑國強:香港古董業緣何稱雄世界?

摘要:提及中國香港,「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等美譽為世人所熟知,以高度繁榮的經濟金融實力名聞世界。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香港從最初的漁村蛻變成今天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並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這與它的地緣位置、經濟政策等優勢條件密不可分。…

推薦關鍵字 香港古董

  提及中國香港,「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等美譽為世人所熟知,以高度繁榮的經濟金融實力名聞世界。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香港從最初的漁村蛻變成今天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並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這與它的地緣位置、經濟政策等優勢條件密不可分。

  特殊的歷史發展背景給香港地緣文化特點的形成帶來深刻影響,中西方文化匯流於此,使其形成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基因。在藝術品市場領域也獨樹一幟,經過多年的發展、沉澱,如今香港已然成為亞洲的藝術市場中心,從而與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並列為全球範圍內的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事實上,香港真正確立亞洲藝術市場中心地位是近些年的事,以往東京、新加坡、北京等重要亞洲城市都曾與之存在或多或少的競爭。

  那麼,香港如何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在"本期關注"中,我們聚焦於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脈絡一古董市場、畫廊業、博覽會為代表的一級市場,藝術品拍賣行為代表的二級市場,以及地緣法規政策三方面為關注點,通過對話相關資深從業者、市場研究專家,共同探討香港在亞洲藝術市場中的崛起之路和前景瞻望。

  由內地知名收藏家馬未都主講的《觀復博物館二十年》反應熱烈,演講廳內座無虛席。典亞藝博也在積極嘗試合作和共享的模式,為香港古玩業引入更加強勁的驅動力。

  香港古董業緣何稱雄世界?

翟健民 知名瓷器收藏家、古董商,香港國際古玩展創辦人

 

黑國強 知名古董傢具收藏家、古董商,典亞藝博創辦人

  百年歷史的沉澱,自由港的優勢,極致專業的精神,讓香港古玩業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便與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一同在世界古玩交易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最近20年,香港古玩業在繼續「面向世界、對接內地」中獲得平穩發展的同時,愈加明顯的高端專業路線和古玩博覽會則稱雄全球。有此堅實的基礎,向以靈活經營、注重實際著稱的香港古玩業,雖然在收藏理念、服務重心等方面產生了諸多變化,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香港仍然是其他城市難以超越的高峰。

  作為全世界古董收藏愛好者的聖地,每年5月和10月的香港最為熱鬧,不僅有春秋兩大拍賣季,於10天至半月的時間內集中舉槌的大小拍賣會有20場左右,而且還有以中國古董為主角的兩大世界知名博覽會——5月的香港國際古玩展、10月的典亞藝博。

  而走進位於香港中環至上環、橫貫香港島中西區的荷里活道,以及沿荷里活道西行到摩羅街,集中於兩街的100多家古董店,則可一探香港作為世界古玩集散地的日常面貌。

  以上雖可一窺目前香港古玩業的全貌,但近20年來,香港古玩業除仍在延續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良好發展勢頭之外,也為了靈活應對時代變遷在悄然孕育著諸多改變。

  中國古董向世界擴散的中轉站

  追溯香港古董業的發展歷史,源頭可至其開埠的19世紀四五十年代。笑稱自己是「古董第二代」的黑國強從父親那裡獲知,香港古董業的萌芽是在傳統書畫領域;但至民國初年,古董品種已發展得較為全面。

  「最初的古玩交易市場不大,以傳世的書畫、瓷雜類為主。」黑國強向記者舉例說,「比如一般的瓷器、玉器,平時能用的鼻煙壺,家裡的書畫等等,傢具部分非常少;而它們的藏家基礎是當時住港來港的英國人和華人。起初的收藏水平也有限,比如瓷器沒有講究到區分官窯、民窯或者宮廷的。」

2017年5月的香港國際古玩展上,永寶齋的展位門前,其新一代的主人翟凱東正與參觀者交流古玩收藏。

  新中國成立前後,香港古董業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發展高潮。由於當時的內地時局仍不平靜,許多外僑、華人紛紛轉移資產、定居香港,其中便有大量收藏家、鑒賞家和古玩從業者;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香港逐步成為中國古董向世界擴散的中轉站。但這時香港的古玩店集中地卻不是現在的荷里活道,而是在水陸交通更便利的九龍半島南端的尖沙咀。

  「他們帶著大量的貨品與資金湧入香港,讓這裡的古董業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集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收藏品類,而且流通量也非常大。」黑國強說,「當時出入尖沙咀酒店的外交人員和外埠人士是各家古董店的主要服務對象,尤以外國人為主,百分之七八十的古董是通過香港流向西方的個人、家族、企業、博物館等不同層面。因為當時內地基本沒有古董交易,台灣市場也還沒有形成,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收藏只佔小部分,而這種現象直至近10多年才逐漸改變。若說香港回歸20年中古玩市場最明顯的轉變,就是原來從香港流出去的東西,開始慢慢迴流到內地,尤其是國外的著名收藏品或有記錄傳承的重器回到香港和內地,跟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有密切關係。」

  1949年,黑國強的父親黑洪祿以學徒的身份來到香港。「父親是隨北京一家蠻有名的古董店來香港打工的,當時店裡經營的古董大部分品種都有,只缺高古瓷和銅器類藏品,主要也還是傳世的東西。」黑國強告訴記者,「大約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父親便自己出來開店,最初的經營什麼都有;1973年至1975年之間才決定專門經營中國古典傢具和文房用品,附帶一點書畫,這個思路一直持續到現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已孕育出很多知名收藏家,也為華人民間收藏團體的成立奠定基礎。於是,名震世界古董圈的敏求精舍在1960年由胡仁牧、利榮森和陳光甫發起成立。從社團前期的會員構成便可窺見那時香港古玩業的狀況,很多人是直接從內地移居香港的銀行家、企業家或者是世家出身,如胡仁牧、陳光甫、黃寶熙、霍寶材等,而他們的藏品則以高端古董文物為主,尤其是瓷器。

翟健民與師傅黃英豪

  時至70年代,香港古玩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最為明顯的例證便是,蘇富比在香港布局。而翟健民也是於70年代初在黃應豪開設的「福成行」做學徒入行收藏的。翟健民回憶道:「初入行時的尖沙咀,任何一條街都有古玩店,大大小小共兩三百家,每家店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哪怕你不懂,經常看到也會受感染。20世紀70年代,香港誕生了大量新藏家,都是本土的。因為從1950年到1970年,香港經濟的工業化轉型已完成,而且從70年代初又開始推行多元化發展,金融、房地產開發、貿易、旅遊業等迅速發展,所以,一些醫生、律師、建築工程師、大學教授、企業家等『社會新貴』入行收藏。」

  敏求精舍中以收藏明清官窯瓷器著稱的會員——天民樓葛士翹,大約就是在70年代跟隨黃應豪學習瓷器收藏。翟健民說:「葛先生剛開始也是亂買一些民窯的東西,跟師傅接觸後才慢慢提升收藏的。」

成熟而理性的香港古董業

  1979年12月,香港又新增加了一個民間收藏團體,名叫「求知雅集」。翟健民和師傅以及葛士翹都是其成員。最初的會員還有其他著名的藏家,如以收藏書畫、瓷器著名的楊永德,著名古董商張宗憲等。1981年底,「求知雅集」的成員還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個收藏展,內容包羅萬象,打破了所有人對香港收藏家的認知。

  對比「求知雅集」與「敏求精舍」的不同,便會發現當時香港古玩業發生的諸多變化。相較於「敏求」的成員大部分是從內地轉來,收藏品類傳統且帶有民國上海之餘風;而「求知」則可以說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收藏家組織,且成員來自於各個階層,有企業家、醫生、地產投資者,收藏品類也有更多新意,比如其成員的照相機收藏、楊永德的近代畫——齊白石專題收藏,都是過去「敏求」成員中所沒有的。其實,若仔細審視20世紀80年代敏求精舍的會員,也會發現其中的重要人物業已不再以銀行家、世家出身為主流,而是成功晉階的企業家、醫生、律師、建築工程師等。

  然而,隨著尖沙咀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逐漸變為純粹的商業旅遊區,而那裡的老一輩古玩店主或因經營無人接手而停業,或順勢搬到了荷里活道或者國外,香港古玩的重地便移至荷里活道。

  今年的香港國際古玩展上,70家參展商中就有20家來自內地市場。

  1986年,佳士得在香港開拍。以此為標誌,香港可以說已穩坐世界古董藝術品三大交易中心之一的交椅;尤其是蘇富比、佳士得每年兩季的國際拍賣,不僅開闊了香港古董業的眼界,更吸引了大量海外買家來香港,正如翟健民所說:「當時的香港拍賣場,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買家會來,新加坡、菲律賓的買家也會來,來買古董,也來了解中國瓷器和書畫等古董在國際市場中的行情。」

  1987年,黑國強到父親創立的古玩店幫忙,開始從事古玩業。而翟健民也於1988年在荷里活道開設永寶齋。雖然在1989年香港經濟經歷了一次動蕩,但很快便在次年恢復生機;再加上台灣經濟在以往10多年發展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騰飛,香港的古玩業還未來得及經歷低迷便被注入新的活力。翟健民說:「那時接待的台灣買家每天會有七八波,這種狀況延續了好幾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之前的金融風暴曾令整個香港陷入恐慌和困境,古玩行業也不例外,翟健民甚至聽說有些藏家已經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裝箱,準備轉移到國外。但到了1998年,香港經濟和古玩業又恢複信心,而且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古玩商和藏家轉戰內地市場,且收穫頗豐。翟健民不斷慨嘆:「八九十年代的內地真是藏家的黃金時代,我們一去就是兩三周,一般都到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去找貨。那時候是有貨缺錢,只能看菜吃飯;而現在是有錢沒貨。」

  其實,進入20世紀9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在過去20年的發展基礎上開始將企業家的風範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他們既擁有雄厚的資金,而且還積極向老一輩藏家請教、參觀博物館、自學文物知識等,於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總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收藏理念,更通過在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的競拍迅速完成了自己成系統的收藏,又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從而在世界古玩藝術品收藏界贏得了聲譽。

  1999年,黑國強也在荷里活道開了一家古玩店。他說:「我也是學了十幾年才敢開店。從那時到現在,集中在荷里活道的古玩店數量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也就是100多家;但香港就像一面鏡子,過去反映著國際市場的轉變,現在卻更多照向了國內市場。」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黑國強說:「內地的古玩業自改革開放後到20世紀90年代,雖發展緩慢,但自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2年之後便進入快速發展期,這對香港古玩業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而香港從來都很實際,跟著市場走,經營思維又很靈活。市場上有什麼品種該要流行起來,香港第一個先聞到氣味,每個古董從業者都會對潮流的改變做出明顯的反應,並引導市場。如從民窯瓷器到官窯的轉變,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是除了歐美以外最先興起的地方;明式傢具的興起也一樣。」

  如今,在黑國強看來,國際古董藝術品尤其是中國古董的交易重心,已隨著國際市場的變換和國內市場的支撐越來越強大,而從紐約、倫敦轉移到了香港。但香港的古玩業並未藉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是在平穩地增長。「具體的增長我現在雖然無法像上市公司的年報那樣給出詳細的數據支持,但如今每年香港的古董藝術品拍賣會有二三十億港元的總額,而古董店、博覽會等一級市場也會貢獻差不多的營業額,這個數字是很客觀的。」黑國強說,「這不僅是因為收藏愛好是件比較主觀的事情,而且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古玩業,數次波折的鍛煉已然讓自己非常成熟和理性。」

Vanderven Oriental Art(荷蘭)總監Floris Van der Ven於藝博會中為收藏家們展示中國瓷器。

 「香港古玩業仍會稱雄世界」

  早在20世紀70年代,曾有英國人在香港舉辦博覽會。另據黑國強回憶,八九十年代,也有外國人或外資公司也來辦古董藝術博覽會,但都未能持續太久。

  讓翟健民心酸的是,在70年代的一場博覽會上,自己擺出的100件展品被主辦方的外國鑒定委員要求撤出70件。「剩下30件,我們沒東西賣了。」翟健民憤慨地回憶說,「就是因為當時的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外國人對我們有種族歧視,為什麼日本和英國的參展商就沒事呢?這真的是要感謝祖國的強盛,中華文化的不斷推廣和繁榮,才有了古董行業的繁榮和藏家今天的地位,這是香港回歸20年間香港古玩業非常大的變化,這一點我們體會最深切。」也就在那時,翟健民的心中已有了舉辦華人自己的古董博覽會的設想。

  1999年,已過不惑之年的翟健民進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2000年,他著手創辦香港國際古玩展;2002年開始招商;2003年因遭遇非典而無奈暫停;2006年,古玩展在香港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成功舉辦;2012年,其移師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7年,香港國際古玩展舉辦第十屆。該古玩展都是在每年5月舉辦。

  2006年,黑國強組織香港多位古玩業內人士首次舉辦「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2008年,該博覽會進駐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規模更大。2010年,該博覽會改稱「FINE ART ASIA」——典亞藝博;2017年10月,將舉辦第十三屆。13年來,該博覽會都是在每年的10月舉辦。

  上述兩大古玩展會,每年春、秋兩季的大拍,兩者的舉辦時間極為相近,再加上集中在荷里活道的古玩店,基本構成了如今香港古玩業的全貌。

  「目前來看,以中國古董為主的展會,不管是國外還是內地,還沒有超過香港的。」翟健民分析說,「美國的古董展現在沒有了,英國倫敦還有但並不以中國古董為主,巴黎的、荷蘭的全球古董展也一樣。國內的古董展雖然很多,但在規模、參展商水平以及服務、活動內容等方面都與香港有很大差距。」

  典亞藝博於每年10月初舉行,時值香港的藝術旺季。2016年藝博會吸引了約2.25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家、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參與。

  面對香港古玩業的未來,翟健民很有信心。「50年內,只要經濟平穩,香港古玩業仍會稱雄世界。」翟健民認為:「首先,百年以上的古董藝術品零關稅、自由進出香港;另外,百年發展練就的專業、積累的豐富經驗、成熟理性的市場整體環境、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配套,這些既成就了香港古玩業今日的地位,更會讓其在短時間內無人能夠超越。因為內地古玩業如北京、上海雖已在規模和數量等表面上將香港淹沒,但許多內容的改變是無法一蹴而就的。香港就像是一頭慢步前行的大象,內地就像只奔跑的兔子;而歐美和日本市場正往外大量地出貨,像是衰老的獅子。」

  當然,翟健民也意識到香港古玩業目前存在一些隱患。「支撐香港古玩業繁榮並聞名世界的精英收藏團體如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的會員已在老化,後繼又比較疏落,是最大的問題。」翟健民說:「直到今天,我都沒停過將古董收藏文化不斷地傳播。古玩展前,香港一半兒的的士上都會有展會廣告,香港所有中高檔住宅的信箱,我們都會派發展會宣傳單,這不僅是為了增加參觀人數,更是希望大眾多關心古董。雖然這很累,但有多少功德,歷史會有記載。我也希望政府能夠多宣傳、多辦展覽、多開講座,像日本一樣地鐵中隨時可見不時更換的各類古董藝術展海報。」

  因為香港古玩業未來仍有諸多絕對優勢,所以內地大型的拍賣公司自2012年開始陸續入駐香港。以此為據說明香港古玩業未來仍將是世界翹楚的同時,黑國強認為,如今唯一能與香港抗衡的內地市場,至少還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來真正成熟—投資傾向的嚴重、國寶幫的瘋狂、娛樂化的表現、過快的發展既讓內地市場危機重重,更是不成熟的表現。

  為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黑國強等新一代藏家也在做積極調整。2015年,以年輕收藏家或者古玩第二代、第三代為骨幹,黑國強組織成立了「香港古玩及藝廊商會」,旨在推動香港古玩業的新陳代謝,培養和教育新生藏家。「可能以前玩收藏十幾年都沒人知道,但現在一年就備受關注了;現在跟上一代藏家的低調保守不同,手機、互聯網的發達,信息傳播的迅速,其實秘密也保不住,不如乾脆公開透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發展來得更快更好。尋求境內外的各種機構的合作,一起做展覽、推廣。」黑國強說,「只要積極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繼續保持香港古玩業的傳統優勢,定位高端收藏,全面努力地推廣,香港古玩業依然還會百花齊放、平穩前行的。」


推薦閱讀:

中品往生極樂世界
大雪之節,在詩詞的世界裡美妙如畫!
世界宗教教義一覽
世界各國的王冠
專訪蓋茨:如何改變世界

TAG:香港 | 世界 | 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