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五周年,風華正茂
張國義 《 人民日報 》( 2012年07月02日 24 版)
在蔚藍色的南中國海,美麗的香港依偎著祖國母親。
納百川而壯闊的大海,見證了香江之濱的滄桑巨變。當年出生的回歸寶寶,如今已是15歲的青春少年。
1898年6月9日,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垂老的李鴻章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香港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新界」地區)及附近200多個離島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租約期至1997年6月30日。3年後,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魂飛魄散。得知消息,慈禧流淚感嘆:「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兩國議定,香港歸還中國。摘果實的時候,是幸福的。釀造幸福的過程卻是漫長而艱難的。
中英聯合聲明草簽的那個傍晚,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要收回香港的消息時,香港對國人來說從來沒有那麼近。有人認為,那是一個花花世界;也有人認為,那是一個財富的天堂;更多的中國人意識深處,還有兩個揮之不去的邏輯鏈條:落後——挨打——丟失香港;追求民族復興的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家的獨立自主——改革開放——國力強大——民族復興——香港回歸。
濃郁的悲情意識淤積在人們心頭,香港回歸自然被演繹成民族情感的狂歡。
15年前的6月30日晚上,中國整夜未眠。香港浸泡在洗刷百年恥辱的滂沱大雨中,北京淹沒在萬眾無限狂歡的海洋里,還有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那些星羅的古城、新鎮、村落、哨卡,都在流淌著無以名狀的淚水。憋了一個多世紀的眼淚,終於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睛裡酣暢地灑出!
淚水啊,沖刷著中國人100多年的灰色記憶!
香港註定成為中國的一個國際性符號,香港事務不可避免地引得國際社會的關注。
15年前,香港和平收回。在世界的舞台上,永遠存在著表演者與看客,中國和自己的香港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這次表演,中國要修正歷史的天平。
1997年6月的香港,以回歸的姿態,當之無愧成為世界目光的焦點。那年夏天,香港很濕熱,比天氣還熱的是雲集在這裡的全球媒體。香港政府數字顯示,有8000多名記者穿行在大街小巷。香港被世界聚焦!
看客的心理卻又不同。「冷戰」思維的氣息,在新聞界彌散著。
當年港英政府的新聞處長、如今依然精神矍鑠的丘李賜恩女士,有著英國血統,在她的回憶錄中,清晰地表述道,沒有多少記者是來與中國「分享」遊子歸來的喜悅,而是來期待「自由香港」回歸中國引發的「騷亂」。
當然,這些別樣的看客失望了。香港的交接,終究在體面的安排下順利進行。中英兩國派出高大威猛的軍人,但不是為了彈上膛、劍出鞘的決鬥而來,而是為了歷史盛典擔當禮兵而來。改朝換代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完成了。7月1日早晨醒來的香港,樓宇前、桅杆上懸掛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特區區旗。
中國紅,很快成為香港這塊土地上最溫暖的顏色。
15年來,西方一些國家始終「監察」著香港。從回歸的第一天開始,西方人一直在注視著懸掛五星紅旗的香港,常常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審視著這裡。
中國人無懼於任何外來的干擾,但我們也一直在努力。事實證明著香港在親母的懷抱中,笑容更加燦爛,睡夢更加安詳!
2000年10月17日,末代港督彭定康再回香港。他是否會想起3年前他的三個女兒告別這裡時哭成淚人,不得而知。但他也承認,香港依然保持著自己非凡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
美國,英國,歐盟,一次又一次發表關於香港的各種報告,儘管雜音不斷,他們還是認為:「一國兩制」原則在香港運作良好,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所承諾的權利及自由也得到尊重。
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過一句後來流傳很廣的話:「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話語樸素,道理深刻。
經濟的交融共生,使香港與內地繼續譜寫東方崛起的奇蹟!
香港是一泓深潭,潭中蛟龍勁舞。香港以彈丸之地,創造世界財富神話,養育了包玉剛、霍英東、李嘉誠……這些令華人世界驕傲的商界巨子。
漫步在首都北京,徜徉在祖國星羅棋布的城市街頭,無數恢弘的樓宇,數不清的地標性建築,都跟香港兩個字密切相連。香港以反哺母親的方式,滋潤著內地遼闊的土地。
2006年11月8日,陳馮富珍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一個精幹卓著的香港女人,一個淡雅端莊的中國女人,折射出豐富人文氣息。她說,1997年香港回歸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使她有機會在香港從事這個公共衛生的事業,為現在也為未來工作。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華人任此要職。陳馮富珍的成功,正是香港與國家因素的疊加。
15年,可以使一代人老去,可以使一代人長成。國家,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越來越真切,越來越溫暖,越來越知熱知冷。
多年前,香港的教科書曾經這樣表述,中國是香港最大的鄰國。對於阿杜這樣土生土長的港人來說,國家就是從廣東鄉下來的親戚,是遙遠神秘的西藏,是北方漫長寒冷的長城……
回歸後,一本藍色的特區護照,已經成為香港同胞走遍世界享有便利和尊嚴的明證。很多香港人感受到,身在異鄉,行囊中的身份重若千斤,那是祖國給予的沉甸甸的呵護。
2006年的春節與往年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大年初三,在遙遠的金字塔王國埃及,一個香港旅行團遭遇了嚴重車禍,14名港人遇難,多人受傷。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的,是中國大使館的官員,是祖國的親人。北京,也向特區政府發去慰問電。
祖國伸出溫厚的手來。不幸中的關愛,如嚴冬中的篝火。
為了詮釋對祖國的理解,香港同胞用青春,甚至用生命,書寫他們心中的大愛。
在湘西,有這樣一批香港年輕人,他們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截取一段無悔地留在這塊多情的土地。2008年起,香港每年都會選派志願者來這裡支教。他們從喧囂的都市,帶來了愛心,帶來了平等教育的觀念,山裡的孩子從他們身上第一次知道了很多。他們已經面色黝黑,他們的笑聲與四野的鳥啼共鳴。
在玉樹,在地震危難的時刻,有位港人,名叫阿福,為了多搶救受困的學校孩子,他把那頑強的生命留在了青藏高原。阿福是一種香港人看來富有生命力的名字,如同獅子山腳下旺盛的青草。阿福真的有福,他的生命得以升華,在玉樹人民心裡永駐。
這些年來,在香港,那些能夠觸摸祖國的特殊時刻,當奧運冠軍滿載金牌和榮譽而來,當航天英雄帶著成就與驕傲,當北京奧運會火炬歷經五大洲傳遞帶著風塵和榮耀而來,我們無不感受到香港同胞與祖國同在!
15歲的新香港,跟祖國一起,風華正茂!
推薦閱讀:
※MBA奶爸和女兒關於香港回歸的對話
※旅英學者:香港回歸終結了華人不得任總督的殖民符號——香港回歸20周年感懷
※香港回歸20周年 前政務司長提「換旗說」遭痛批:夢囈
※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從「馬照跑」到「港女北嫁」
※「大俠」金庸在香港回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