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
再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
四川貝奇
一,閱讀的目的
第一次知道女權主義的先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在1988年的北京。
第一次讀到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女人》是在1988年,那時我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讀書。看到同學中有人買到這本書在讀,我借過來看了看,感覺很有意思,便趕快去東四書店買回一本,迫不及待把這本長達幾十萬字的書在一星期之內讀完。在這之前,西蒙娜·德·波伏娃在我的眼中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最近一次讀到有關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女人》、《心心相印——薩特與西蒙娜·德·波伏娃》、《少女的心——我與薩特》、《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娜·德·波伏娃訪問錄》是因為我的學長文學評論家鄭禮先生在其博客上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薩特與西蒙.德.波伏瓦的愛情》。
儘管現在已經進入網路時代,人們已經漸漸習慣在網路上讀不需要書本的書,然而,我還是習慣我自己的閱讀方式——從書架上取出塵封已久的書,拂去歲月的塵埃,打開那已經被我因摺疊或劃痕而顯得陳舊的書籍,放下手中一切的瑣事,目無旁騖靜靜地開始我的閱讀。
曾力先生說,閱讀的目的,有時就是為了儘可能清晰地透過一行行文字望到那個獨一無二的、既陌生又熟悉、無比親切的高大身影。當你為一篇作品激動的時候,這種激動往往處在較淺的層次,而且這種激動不會持久。但是當你為一個作家激動的時候,情況就會絕然不同,為作家而生的激動將會是生命行程中深深的、難以磨滅的一次經歷。「人」的豐碑在你心中聳立起來,讓你一生仰視,照耀你,指引你,那該是何等的境界!
二,再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譽世界的法國著名作家,當代最負盛名的女權主義者。1954年曾獲龔古爾文學大獎。她寫於1949年的《第二性——女人》一書,使她成為當代女權思想的先驅。在我國翻譯並出版她的小說、論著不下五、六種,她才華出眾,兼具男人的智慧和女人的敏感,文筆如行雲流水,所以無論她的小說還是論著、歷來均為人們讚賞不已。加之她與存在主義大家讓·保羅·薩特的特殊親密關係,她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研究,而且也是思想研究的寶貴資料。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義的女權理論,對西方的思想和習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第二性》是她獲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人的「聖經」。成為西方婦女的必讀之書。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最傑出作家」;法國現任總統希拉克則在一次演講中說:「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的無可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學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本文最後將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目錄)
關於女性主義的定義,「女性主義」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於法國的feminisme。根據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創立第一個婦女參政權會社的法國女子奧克雷最先提出了這一個辭彙。但在1890年代,法國婦女團體或婦女刊物雖然時常引用它,但是溫和派的婦女平權倡導者往往要與他保持距離,自稱她們的組織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義的」。直到二十世紀初年「女性主義」才被法國各派爭取婦女選舉權運動者所接受。
西蒙.波娃認為,「女性主義」是指獨立於階級鬥爭之外,專門為女性問題而奮鬥的主義。她認為女性主義者是在結合階級鬥爭,但獨立於階級鬥爭之外,力求改變婦女處境的女性----甚至男性。吉爾曼(Charlotte P. Gilman)在《婦女與經濟學:男女經濟關係為社會進化的一要素之研究》中提到,女性主義為全世界婦女的社會覺醒。凱特(Carrie C. Catt)對女性主義下了這樣的定義:反抗舉世用法律或習俗強行阻擾婦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為障礙。她並說:像啟蒙思潮與民主政體一般,女性主義是一種進化,沒有領袖,也無須組織,而且因各個地區的特殊需要與特定的宗旨而有不同的含意。
波伏娃在文學和婦女解放問題上的思考是通過《第二性——女人》表達出來。這本書在全世界颳起了一陣旋風,深深影響了一代女權主義運動。著名女性主義者愛麗絲.史瓦茲說,新的婦女運動有其複雜的歷史淵源,而且發生在西方的所有國家。即使西蒙娜·德·波伏娃不出現,婦運仍然會存在。但是,如果沒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話,婦運的基礎不會如此穩固,尤其在理論方面,恐怕仍然在一步步摸索的階段。
對波伏娃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大概除了薩特就是創作了劃時代的《第二性》。《第二性》1946年10月動筆,1949年10月出版,總字數超過70萬字。這部作品,波伏瓦原先取的名字是《另一性》,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聖經」。西蒙"波伏瓦以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的文化內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
《第二性——女人》實可堪稱為一部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百科全書,她揭開了婦女文化運動向久遠的性別歧視開戰的序幕。《第二性》中的一些理論很客觀,尤其欣賞其中這樣的觀點——波伏娃倡導「解放婦女也就是解放男子」,要在既定世界當中,建立一個自由領域。要取得最大的勝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須依據並通過他們的自然差異,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們的手足關係。1976年在《第二性》發表25年後,她在接受採訪時悲觀地表示,她也不確定她預想中的婦女革命是否會真的來臨,「婦女為之努力奮鬥的變革,是的,我相信在經過漫長的長跑之後婦女會勝利的。」
作為女人,波伏瓦一生用令人敬畏的勇氣和正直踐行著自己的理論:
「個人的基本意見必須在男女具備同等才能的前提下表達,其基礎是他們存在的一般結構,與他們的性別沒有關係。」
《第二性——女人》的創作,對波伏娃來說也許完全是個偶然。作為女人,波伏娃一開始只想談談她自己。但隨著寫作的進行,從自己的問題聯繫到了女性身上普遍性的情況,首先是母親,父親對母親的不忠給母親帶來了一生的痛苦;其次是好友扎扎,傳統的婚姻觀念毀掉了扎扎的愛情還有她的生命;然後是十多年來那些她遇到的女性,而她自己則慶幸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薩特,她在接受薩特在外面另有女友的同時,還得忍受社會的種種非議。這些讓她明白,在這個社會中,女性屬於從屬地位,受到男性的歧視和社會的束縛,婦女根本沒有獨立可言。這些思考,讓她萌發了寫一本論述女性的書,以此來喚醒女性。
在這個過程中,波伏娃對社會和女性獲得了新的見解,完全個人的觀點,甚至具有顛覆性。有人說,《第二性——女人》是一本研究婦女的百科全書作品。「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後天形成的」這是此書最為精闢的論述,是波伏娃女權主義的基石。當波伏娃在1940年代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她根本就沒有想到,在之後幾十年中這句話對女權主義運動產生的能量和爆炸力。波伏娃的這句話無疑在振臂宣布,女人要想和男人獲得一樣的權利和地位,徹底改變女性的生存狀況,就要對一切傳統的價值觀進行重估:「只有獲得和他們一樣的處境,才會得到解放。」「可以肯定的是,迄今,女人的發展前景一直受到壓制並且喪失了人性。現在,是時候了,為了她自己的利益,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去冒險。」波伏瓦這些在《第二性——女人》中的語錄無疑極具煽動性。
雖然波伏瓦的這些言論激怒了許多人包括她的一些朋友,比如加繆,這部作品也被羅馬教廷視為禁書,但青年和婦女們依然擁護波伏瓦娃,許多婦女從這本書中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遭遇並非女人卑賤,而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的。
這本書的出版,也使波伏娃走出了薩特的陰影。很多年後波伏娃在回憶錄中說:「假如今天有人問我對這本書怎麼看,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依然堅持書中的觀點。」
1984年,《第二性——女人》被拍成電視劇,波伏娃本人參加了拍攝工作。1999年,為紀念《第二性——女人》發表50周年,許多國家舉行了研討會,《第二性——女人》這本書和女權主義的先驅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名字一起不朽。
「女作家的作品都是寫她自己」,西蒙那.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斷言說。這位女性先知式的人物像尼采一樣,打翻了我們時代龐然大物般的偶像,使我們看清了自己。也許正如她所說,我們女性作家的作品不是去暴露世界的矛盾之處,而是很嚴肅地接受它所表現的現象。是的,我們之中很少有人能有艾米麗.勃朗特那樣的雄心壯志,敢於向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將它拼湊起來。也很少有人能像西蒙那.波伏娃這位偉大的女性作家,她的偉大力量在於用「不發抖的聲音歌頌罪惡和欲求,宣稱沙德對罪惡和欲求的讚美是偉大的道德宣言」。
我們感嘆女性自身的人類經驗。是的,我們能很容易地形容自己的內在生活,經驗和天地,對於事情隱藏成分的覺察,表現出特有的經驗,以溫暖、芳香、柔情、細膩以及一切世俗的語句去形容,我們極少會以不人道的態度去面對自然。儘管艾米麗.勃朗特曾經懷疑過死亡,維吉尼亞.伍爾夫質問過生命,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因為每天的自製節慾而痛苦,但仍然沒有女性寫出過《白鯨記》、《尤利西斯》、《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者《智慧的七柱》。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任何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論是男人或是女人。我們每個人都曾高舉知識的火炬跑過一段路程。文學的宗旨是基於人類自由去嘗試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儘管加諸在我們女性身上的教育和生活習俗和我們自身生理上的條件限制我們去抓住這個世界,我們也許掙扎到最後,仍然發現女人在這世界中的平等地位是這樣艱難,似乎永遠無法逃避出來。但是,如果我們決心去嘗試重新獲得對外界環境的掌握,首先我們一定要從這宇宙中抬頭進入一個自主的獨立境地:在痛苦和驕傲中去放棄傳統,在蛻變的過程中,在自由之中生活。可以確信,只要我們還在掙扎著去蛻變成一個與男人平等的人,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創造者。
時至今日,我們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也沒有理由沒有時間去沮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女性特點並強烈地表現出自身的特點來。這就是我們的方向。我們既然從來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權運動,那麼也就沒有必要非得自身雄化,把男女平等變成男女相等,抹掉性別差異。我想,女性文學的發展仍有待於整個社會的進步。我們要做的還是自己該做的事——繼續以女性的特點去感受體驗世界並表現這個世界。我們堅信,我們的前驅者都是些直接描寫女性經歷的世界公認的偉大作家。她們昨日的終點便是我們今日的起點。
「只有把終點當作新的起點,它才是靠得住的起點」,西蒙那.波伏娃如是說。
是的,在我們能夠體驗活生生的人類經驗和智慧之前,我們自己先要具有一種根基堅實和全方位的生命。我們最為需要的是掌握所有有關我們自己的人類的真理和命運。西蒙那.波伏娃留待我們去認識的是,我們的最高價值是否就是那樣真實,以至連冥河之血也不能熄滅它們的閃光------
其實,當女作家傾其心智去把握自己人生的命運時,自然會把自身體驗貼在這個最複雜、最微妙、最細緻也最能震顫自己心底的人生領域裡。情感對於女作家來說,和生活同樣重要,有時甚至比生活更為重要。因此,所謂體驗生活,就女作家來說,就是透視她自己的內心情感。女作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感的豐富形成了她獨特的創作個性。在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婚姻、家庭甚至在人性的某些方面的創作是女作家自由馳騁的天地。因為在精神感受上,生活方式上,生活環境及其習慣上,女性作家得到的生活體驗都是得天獨厚地豐富,也是令人驚奇的深刻。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寫道:「大多數女人屈從於命運的安排,不試圖採取任何行動,但對曾經試圖改變這種處境的人而言,受女性特質的限制,因此讓女性特質恣意發揚,這是她們從不願意的。她們要超越女性特質的限制。當婦女投身於廣闊的世界後,就與男性步調一致,觀點相同了。」 而西蒙娜·德·波伏娃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生為女人的命運對她而言,從來不是天職。從女性角色求取解放意味著突破女性氣質。
對存在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來說,「女人命」必須被視為一項挑戰。她把女性所受束縛的根源加以深刻地分析,並進一步使婦女們認清,身為女人也是可以擺脫這些束縛,力爭上遊的,這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獨特的貢獻。然而,要得到這份自由必須付出客觀的代價。
在《第二性——女人》結束語中,西蒙娜·德·波伏娃表達了她的願望:將來男人與女人將會「毫無異議地肯定他們之間的友誼」。這無疑表達了對一個解除性別(以及其他)角色及主奴關係的壓迫的社會最大膽最高貴的憧憬。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生與作品無論對男性或女性而言,都代表一項挑戰。她的理論給女人在這世界的處境提供了極佳的解釋,卻絕不是借口。
相關內容閱讀請點擊↓
怎麼理解波伏娃這位女性?
波伏娃: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我厭倦了貞潔,只想過激蕩而自由的人生|波伏娃
女權主義哲學的十大方面
拉康與後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及其意義|《哲學研究》曹南燕 劉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