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碼支付納入監管,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改革進入深水區(17.12.30)
12月27日,央行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對條碼支付進行了諸多限制,如使用靜態條碼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
央行官網的《答記者問》中,將這一手段的原因歸結為:支付安全。
我們仔細研讀了文件,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並未這麼簡單。
限制條碼重點不在支付安全而是金融安全
在《規範》中,我們注意到開篇有以下描述: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機構間直連處理條碼支付業務;存量業務應按照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加快遷移到合法清算機構處理。
歸納整理,其核心信息為:1.條碼支付必須要通過央行清算系統,以往第三方支付以直聯造成央行監管實際的灰色地帶,今後要改觀了;2.第三方支付的餘額支付也將進一步被壓縮。
如果說,網聯的成立是央行做為監管機構開始對線上支付納入監管範疇,第三方支付必須通過網聯,央行對線上的資金流和現金流進行更強的管理。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多採取與銀行間進行直聯,第三方實際上行使支付和結算權,央行在此的權重實際是被稀釋的。
這也不利於金融安全的監管,基於此,央行在最初被質疑計算能力是否能適應線上支付高峰值等問題後,今年 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簡稱通知)。
這份文件最初被輿論認為:央行收編第三方支付。
其實是有點聳人聽聞了,網聯的成立主要是在於監管資金流,防止線上支付出現洗錢、套利等問題,第三方支付做為商業公司被納入監管也是理所應當的。
說回此次的條碼支付限制。
在網聯成立之初,以《財新周刊》為代表的媒體曾討論過以下關鍵問題,即:網聯和銀聯的業務邊界如何界定,如果以線上線下業務範圍來分割,第三方支付既有線上又有條碼支付為代表的線下支付,央行此前又明確表示第三方支付只能入股網聯,條碼支付成為管理的模糊地帶。
此次《規範》出台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條碼支付的結算監管變為央行跨行清算系統。網聯和銀聯的分工更加清晰。
第三方支付未來將面臨怎樣的監管風險?
2016年7月1日,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戶,需要按照《辦法》規定完成實名驗證,除此之外《辦法》還對第三方支付的餘額支付方式給予了最高20萬/年的限額。
這是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餘額支付首次限額,也意味著央行開始對第三方支付採取更強的監管措施。
餘額支付從流程上看,在結算上是繞開了銀聯和央行的,資金的流動和走向只在第三方平台監管內。
降低餘額池,可以很大程度上給通過資金池沉澱進行的不法行為以威懾,更有代表性的是,作為可以實際行使餘額職能的餘額寶,其資金池的縮小也是一大趨勢,不僅限額調整到10萬元,且單日購買最多2萬元。
在網聯未能完全跑起來之前,出於監管層面考慮,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池也是要進一步稀釋的。
結合以上內容再看此次《規範》的發布,其中的邏輯很是顯然,出於金融安全考慮,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將是全方位的,條碼支付納入監管,且理財等行為不許通過條碼進行,未來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更加嚴苛。
這也告訴通過第三方支付進行不法獲利的人:紅利期真的已經結束了。
銀聯會迎來紅利期嗎?
《規範》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這裡的「其他結算機構」當然是包括銀聯。
當前,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主要有兩大業務:1.條碼支付,目前被支付寶和微信絕對碾壓;2.NFC支付,銀聯聯合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以其中高端商家資源為依託,進行NFC支付業務的擴張。
在《規範》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央行對銀聯的偏愛,如禁止補貼,使銀聯在條碼支付市場不再面臨商業公司的價格戰,此外,特約商戶的嚴格管理以及對靜態條碼每日500元的支付限額,也在事實上照顧了銀聯以店鋪商家為主的特點,突出優勢。
但這是否就能說明銀聯要坐享紅利呢?
我們對此不以為然。
在條碼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和微信已經壟斷了市場,這意味著條碼支付已經度過了市場教育期。停止補貼之後,用戶或許會在支付寶和微信中有所搖擺,但很難從第三方支付中跳轉到銀聯。
畢竟條碼支付的市場教育者是微信和支付寶,這兩款軟體的打開率和使用頻次已經被移動支付所喚醒,而一旦喚醒就不是取消補貼可以遷移的。
至於銀聯的NFC支付,從用戶體驗上看確實具有極大優勢,我們也基本認可NFC支付是銀聯差異化競爭的利器,手機廠商紛紛推出NFC支付功能,也拓展了市場推廣的渠道,北京地鐵此前進行的NFC刷地鐵進站也是一次全民NFC支付便捷性的普及。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微信和支付寶在《規範》之後的回應中均強調進行條碼支付業務的決心,第三方支付似乎也未被《規範》影響。
從今年年初開始,支付寶就已經開始在全國部分城市推廣「乘車碼」的掃碼乘車方案,先後在杭州和武漢等城市與公交公司合作,開通二維碼作為乘公交的支付手段。
為了對標NFC支付的無網路、低耗能等優點,支付寶推出「先上車後買票」模式,通過芝麻信用解決上車前買票的擁堵問題,這也意味著在用戶體驗上,條碼支付已經與NFC支付相差不大。
最近武漢地鐵與支付寶進行NFC支付合作,但支付寶微博表示:預計明年底就可以實現手機掃碼直接過閘。 ????
支付寶和微信對條碼支付的不放棄,一方面在於條碼支付的用戶教育工作來之不易,且已經成熟,忽然調整模式又要進行一輪商業廝殺,更為重要原因為企業方面已經找到了保持條碼且不影響用戶體驗的方法。
這點難能可貴。
但這也不是說銀聯就沒有機會,銀聯的商家資源和手機廠商的支持會加持NFC市場的拓展,尤其是在中高端商家的支持上,第三方支付壓力仍然不小。
隨著央行監管的深入和加重,第三方支付、銀聯、網聯的影響也在深入,支付市場也將進入一輪調整期。
推薦閱讀:
※支付是什麼?清結算又是什麼?
※海洋cms自帶資源發布api插件和第三方資源站接入辦法說明
※央行加碼第三方支付監管:餘額寶1年購買限額1萬|央行|第三方支付
※銀聯禁止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不涉及線上
※如何查詢登錄授權第三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