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海黃浦公園

黃浦公園 ·

黃浦公園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是上海最早的城市花園。公園位於中山東一路28號,東瀕黃浦江,南鄰外灘綠帶,西沿中山東一路,北接吳淞江(蘇州河),全園面積2.0364萬平方米。

從淺灘到公園

黃浦公園原本是吳淞江與黃浦江匯合處的一塊漲灘,屬中國「官地」。清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9月),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為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改造外灘(今蘇州河口至延安東路口),計劃填土拓寬道路,整理岸線,在江邊闢建30英尺(9.14米)的人行道,並種植行道樹。

為此,工部局工程師克拉克(J.Clark)於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三十日和十二月十九日先後提交兩份整治外灘和蘇州河口岸線的報告。克拉克認為,由於蘇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時,蘇州河水流和黃浦江水流產生對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渦,但在河口南側的水流卻相對靜止,泥沙不斷沉澱成灘,這對於安全航行和穩定岸線都不利。為改善這種狀況,克拉克建議構築外灘永久性的堤岸,並在蘇州河口南側的淺灘上填土,變蘇州河口的喇叭形為直筒形,迫使蘇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黃浦江一致,這樣,就不會在河口出現漩渦和繼續形成新的淺灘。工部局董事會同意克拉克的報告,並且打算利用河口南端的灘地闢建公共花園(公園)。這一方案在同治四年四月初一(1865年4月28日)召開的租界納稅(外國)人年會上獲得通過,工部局隨即指示工程師著手進行規劃設計,建園的投資來自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在同治元年以高價出售了面積約190畝(12.67萬平方米)的第二跑馬場,以低價購得了面積達500多畝(33.33萬多平方米)的第三跑馬場(跑馬廳),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於是同意撥出一萬兩規銀作為建設公共花園的經費。

為填灘建園之事,工部局請英國駐滬領事巴夏禮(H.S.Parkes)出面與清上海道台丁日昌磋商,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十三日,工部局宣布上海道台已經口頭同意填灘。是年冬,填灘建園及改造外灘工程和疏竣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工程同時開工,以洋涇浜挖出來的河泥填築灘地。同治七年閏四月廿九日,上海道台應寶時致函英國駐滬領事溫思達(C.A.Winchester),函中指出:這塊灘地為中國政府的公有土地。鑒於公共花園是非盈利性的公眾遊憩場所,准予發給道契並免除押租(土地產權的一次性價金),但每年仍須交納土地稅。今後如發現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以盈利為目的建築物或將土地出租給私人,中國政府將收回這塊土地。同年六月二十日(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對外國人開放。到這一年的年底止,公園建設投資為規銀10223.59兩。

建成後公園的英文名稱為Public Park,中文譯名為公共花園、公家花園或公花園,中國人習慣稱為外國花園或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外灘公園。租界當局於民國25年(1936年)9月將園名改為外灘公園,民國34年12月21日改名為春申公園,民國35年1月20日改名黃浦公園至今。

公園在同治七年(1868年)取得地契時為30.48畝(2.03萬平方米)。自此以後,於光緒九年(1883年)、光緒三十年、民國10年(1921年)三次在蘇州河和黃浦江邊填土,增加土地面積約10畝(6667平方米)。但是為改善外灘交通,又多次划出部分土地用於拓寬道路,因此,公園的總面積比初建時不僅沒有增加,還略有減少。民國11年為27.98畝(1.87萬平方米),1949年為29.4畝(1.96萬平方米),1993年改建後的公園總面積為2.08萬平方米。

早期入園規則歧視華人

公園自開放之日起,就不準華人入內。光緒四年五月廿一日(1878年6月21日),《申報》率先發表《請馳園禁》一文對此事進行評論,文中說:「香港辦有公有花園,飾置極佳,向例不準華人出入。自港督易任後,以此事殊屬不公,遂裁去此令,中西人互游於園。」「上海與香港同一律,馳於彼而禁於上,抑獨何歟?」「該花園(指公花園)創建時,皆動用工部局所捐中西人之銀,今乃禁華人而不令一游,竊原工部局三思。」

光緒七年三月初八(1881年4月6日),上海虹口醫院(即同仁醫院)醫師顏永京和唐茂枝等聯名寫信給工部局秘書長韜朋,對不準中國人入園瀏覽的規定提出抗議,工部局在4月20日答覆的信中推託說:公園面積有限,因此只能「允許所有高貴的、衣冠端正的華人進入公園」。4月25日,工部局又寫了第二封信,信中寫道:「茲奉董事會命……工部局不欲承認華人有享用公園之任何權利。因根據1868年6月20日英領事溫謙德致蘇、松、大道此函,此園乃撥作體育場或公園,供僑滬外人之用也。」推翻了4月20日的允諾。

這樣,不管是「上等」中國人還是「下等」中國人,一律不許進園。工部局的反覆令人更加憤慨。

同年4月28日,《申報》載文再次抨擊說:「是園既名曰公家花園,而不以西人所私,向歸工部局管理,一切用項所收中外人等捐款項下動支,況租界華人最眾,其所收之捐項在華人為不少,則是園亦當縱華人瀏覽,不容阻止,庶於公家兩字方不相悖。」

光緒十一年(1885年),工部局又公布園規,並在公園口豎立了刻有園規的牌子:

「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二、除西人用仆外,華人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同年11月25日,上海著名紳商陳詠南、吳虹玉、顏永京等8人聯名寫信給工部局,要求拆除這塊牌示,並提出有條件開放公園的建議:(1)設華人遊園證,由工部局憑界內華人著名人士介紹填發,或由著名華人組織委員會填發。(2)每周指定二三日為華人持證遊園期。(3)添辟公園,以便不論華洋人民,均可自由入內。信中還指出:「工部局執行的是純粹民族歧視的政策,又要考慮自己種族的私利,又要想維持國際上的聲譽與禮貌,那是不可能的,相反,我們的日本和朝鮮鄰居卻獲得優待,有權可以進入這類公共消遣場所……一切剝奪我們權利事件的發生,我們都表示反對。」工部局12月2日複信:「由於沒有外國人社團表示一致同意,所以不準備給予這項權利。」仍予拒絕。當時不僅公園「不準華人入內」,外面的廁所也都掛著「華人不準入內」的牌子。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十(1889年3月11日),任濤泰設計師給英國總領事一信中也提到:「實際上由於它的位置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建設基金的來源主要也是我們中國人籌措的,我們中國人卻不能參加瀏覽,我們認為作出這樣不公正的安排,也無非是在製造對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侮辱,而且想貶低我們國家的威望。」要求工部局召開董事會議,決定讓公園開放,可工部局的答覆仍然是拒絕。

同年,陳詠南等人又聯名寫信給蘇松太道龔照瑗說,堅持入園「非以其園風景之佳,必欲一游而後快,誠以其基址既屬中國官地,其費又大半取諸華民捐稅。而中國人民,反遭寸步不得入,不平若斯,小之足以辱及個人,大之喪失國家尊嚴,試問此園既以公共為名,果將居我華人何等地位!」這封信還要求清政府通過英國領事和工部局在園章中迅速刪除侮辱中國人民的條文。

上海道台會見了英國領事,轉達國人的意見,而英國領事又把事情推給工部局。工部局稍作讓步,宣布由公花園委員會或工部局秘書長,根據華人的要求,酌情發放「華人遊園證」,允許少數高等華人入內,但簽發手續甚繁。每證限用一星期,領證者並不多,1889年是較多的一年,共發183張,每證以4人計,全年入園華人不過是700多人。

事情不了了之,國人的情緒不能平復,於是口誅筆伐,在報紙上寫文章加以評擊。19世紀90年代,隨著張園、愚園等私人花園也相繼開放,華人幾乎再沒有人索證遊覽外灘公園。

1925年,五四反帝示威遊行,學生隊伍行經外灘公園,看到門口懸掛的「外灘公園園規」的禁牌,當場有學生從皮匠攤上借來榔頭,把牌子砸掉了。印度巡捕來阻攔,遭到群眾斥責:「你們國家已淪為英國殖民地,你們不起來反抗,反而幫英國殖民者來壓迫中國人嗎?」印度巡捕表示「我們也沒有辦法啊」,就躲開了。

五四運動後,掀起了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工部局內定接收華人入董事會。

1927年,帝國主義懾於北伐軍節節勝利和武漢收回租界的熱潮,不得不在1月西人大會上通過開放公園議案,1928年7月1日起,中國人可購門票入內。至此「華人與狗不能入內」的時代宣告結束。

觀賞浦東景色絕佳處

早期公園以觀賞浦江景色為主。公園的大門開始是在園西北角近韋爾斯橋頭處(是位於今外白渡橋西的蘇州河上木橋,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其東建木結構的外白渡橋後,此橋拆除)。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將大門遷至園西南今大門的位置,原西北角園門仍留一扇小門作通道。民國18年(1929年)又在園西的南部與北京路口相對處開了一道園門,這道門在解放後關閉。

公園最初以綠籬與馬路相隔,後來逐步修建了竹籬,民國13年(1924年)後建了圍牆。約在民國21年間,沿黃浦江和蘇州河邊設置了鐵欄杆,解放後改建為防護牆。民國2年初,工部局在公園東側建黃浦江水位觀測亭,設置若干水文儀器,於是年3月1日正式啟用,此後,該亭在民國13年、1949年兩次重修。目前的建築為上海航道局於1979年所建,1995年重修,名為黃浦公園水文站,有引橋通公園。

公園初建時,按英國自然園景風格設計,是靠兩面臨江的優越位置和綠化吸引遊人,園內除樹木花草外,只有一間小溫室和一間門房,沒有其他園林建築。當時園內以林帶將中部的大草坪自然分隔為南北兩片,園的中部和西部、南部有一些灌木叢,沿江是一條大道,路邊植一列喬木,樹下有木製長椅。

約在同治九年(1870年),在園中部草坪上建造了一隻木結構音樂亭,並安裝6盞煤氣燈,除冬季以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此舉行音樂會。光緒六年(1880年)春,在公園入口處用水泥石塊砌了一座假山。光緒八年五月英商上海電力公司對外供電,是年底公園音樂亭安裝電燈。光緒十四年,僑民伍德捐資在園南部建噴水池一座,池中為銅鑄的兩個孩子合撐一傘,水從傘頂端噴射而出。光緒十六年(1890年)春,拆除舊的音樂亭,新建一隻六角形鋼結構的音樂亭,亭的基座用石頭砌成,兩邊有梯級,四周圍以鐵鏈。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慶祝上海開埠50周年,在園北部建造了一個圓形水池,噴泉裝在一塊糙面石中心,池中還建有一座小假山。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工部局將「常勝軍紀念碑」從外灘移入公園內的西南側。此碑乃清政府所立,同治元年(1861年),「常勝軍」頭目華爾在浙江慈溪被太平軍擊斃,清政府為取媚洋人於同治二年(1862年)為其樹碑。此後,工部局又將「馬嘉理紀念碑」遷入公園東北角。光緒元年(1874年),英、印武裝「探路隊」由緬甸闖入雲南被狙擊,英使館翻譯馬嘉理前往蠻允同都司李珍國交涉,被當地人打死,英國以此案為借口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煙台條約》,在滬英僑為馬嘉理建築了這座紀念碑,於光緒六年五月初六日豎立於外擺渡橋南堍西側。

宣統元年(1909年),在公園北部建立了第一隻茅亭。民國11年(1922年)音樂亭翻建,仍為鋼鐵結構,但以水泥蓋頂。民國12年,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涼亭一隻。民國21年在園西部堆了一座小土山,山上植灌木。民國24年拆除了茅亭,在園東北角建造松木樁涼亭。民國25年,園北水池中假山拆除,改裝為十二道噴泉。民國26年,音樂亭被拆除,僅留石台基。同年在花園之南部,建造木結構的涼棚一座,作遊人平時休憩之所,臨時又可作音樂亭。

早期的公園擁有許多花壇,花壇內種植了各種類型的植物。位於外白渡橋南堍西面附屬於公園的花圃名預備花園,引種培育外地以及歐洲的花木,使花壇在春季有鬱金香、紫羅蘭,夏季種上五彩繽紛的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秋季植菊花,冬季有三色堇。當時曾有「中國十二生肖」花壇。20世紀30年代,曾進行一次改建,園內種有7000餘棵鬱金香,頗具盛況。

公園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仍是具有特色的百花園。在園西沿馬路種植抗性強的高大喬木,並有濃密的綠籬,以減輕雜訊和塵埃的影響。在江邊及園路旁多植懸鈴木,其餘均為草坪。

民國30年(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公園成了日本軍營,一度駐紮公園的日軍肆意踐踏花草,並在音樂亭位置上造碉堡,公園面目全非,滿目瘡痍。民國32年,汪偽政府將「常勝軍紀念碑」和馬嘉理紀念碑拆除。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工務局園場管理處修復了被破壞的園景。到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在園內埋地雷、建碉堡,公園又一次遭到破壞。

解放初,上海警備司令部迅速排除園內的地雷,公園於1949年6月9日重新對外開放。解放後,園內原有的喬木和綠籬都保留下來,園南以花壇為主,花壇保持四季有花。北部以草坪為主,植有747平方米的天鵝絨草坪一塊。西北部有大懸鈴木,園中部植有廣玉蘭、香椿、銀杏等。1956年加高了公園的防汛牆。1959年拆除圍牆及門口噴水池和小孩雕塑,遊人免票入園。1961年在園西建鐵絲網圍牆,恢復售票進園。1972年,在園中部原音樂亭的基座上建望江亭,六柱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攢尖頂,面積為128平方米。

1973年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在園大門內建一座佔地406平方米、高9米的假山,瀑布從山上瀉入面積為88平方米的磨石子噴水池。在園西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池一個,面積117平方米,池內裝置三隻瓷魚噴水器。在園東沿黃浦江邊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廊,面積為356平方米。廊兩端有梯可登廊頂平台,台四周圍鐵欄杆,是園內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又在園西新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綠廊,長30米,寬3.8米,面積為114平方米。在園北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茶室,面積388平方米。同時還改建了園中的閱報廊和畫廊,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1980年,對全園7172平方米道路地坪進行全面翻建,分別改建為柏油、紅石板、水泥、磨石子和雜石子路面。1983年,將園西沿中山東一路251米圍牆改建成鋼結構透牆。同年1月園北茅亭改造為鈣塑頂亭。到1986年全園有111個樹種,共3546株,綠籬264米。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9年1月11日,公園閉園改建,園內樹木大多搬遷他處,只保留綠地面積5632平方米,其中草坪佔4000平方米左右,園西綠化帶為1000平方米左右。這次前後歷時5年的的改建使整個公園在風格和功能上發生了重大的轉型。1994年9月21日公園改建成功,並成為上海市首家免費開放的公園。

這次改建最重大的變化是增加了公園的標誌性建築——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是1950年慶祝上海解放一周年之時,上海市人民政府為了永遠追念為上海市人民革命鬥爭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人民英雄們而決定興建的。紀念塔在1950年5月28日由市長陳毅、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在園內茅亭前舉行奠基,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興建。1987年上海市政府根據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提案,決定在原址興建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知道這個消息後,上海社會各界熱情支持、踴躍捐款,建塔所需的1100萬元資金全部由全市3700多個單位共99.6萬餘人捐獻。紀念塔於1988年12月31日破土動工,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時落成。

改建後園景重新布局,以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和和主題浮雕作為公園的構圖中心,園內諸景均與紀念塔相協調,公園完成了一次大的轉型。公園以紀念塔為主體,採用規則式的軸線布局,輔以自然柔和的塊面布置。紀念塔下設集散廣場,兩旁綠化作幾何型對稱布局,台階兩旁設置梯形花壇,保留原有的古樹名木、水池及綠地。

人民英雄紀念塔矗立在公園東北部的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這裡的兩條江堤相交原呈鈍角形,施工中蘇州河堤延伸8米,黃浦江堤延伸11米,兩堤相交處變成圓形。紀念塔及空廂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左右,塔身建於直徑為56米的圓島之上,島下有500多根鋼筋混凝土樁支撐。圓島、塔座、塔身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三根花崗石碑體組成的紀念塔主塔,高60米,屹立在下沉式圓島廣場中央,形態如江中湧起的三股浪柱匯於高空,象徵在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他們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塔座壁的花崗石浮雕高3.8米,長120米,總面積334.6平方米。自左至右7組浮雕,表現了自1840~1949年間上海人民的革命鬥爭歷史,共有97個人物形象,兩翼為裝飾性的花環圖案,象徵著對革命先烈的悼念。圓島上層的題字碑上鐫刻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十個鎏金的大字,與圓島平台對面的 「浩然正氣,永垂青史」八個大字遙相呼應;碑下有獻花石,其周圍為小花壇。紀念塔下設集散廣場,兩旁綠化作幾何型對稱布局,台階兩旁設置梯形花壇。圓島平台下設紀念塔參觀大廳。圓島平台造型美觀,並有三條弧形大斜坡道與公園相通,斜坡道的設立,方便了殘疾車的通行。坡道前設兩隻三角形花壇。

1995年黃浦區區委、區政府又投資200多萬元,在紀念塔平台下的參觀大廳內,開闢了1000平方米的外灘歷史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外灘歷史紀念館展館內有281張歷史照片和具有代表性的30件珍貴實物;3幅巨型燈箱片分別將1880年的外灘、1923年初具規模的外灘和20世紀90年代新外灘的巨變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外灘公園濃縮了上海開埠以來的歷史,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於公園東面的黃浦江堤長137米,北面的蘇州河堤長80.7米,均寬10米,高出地面約10米,堤外側置鐵欄杆,遊人可憑欄觀賞江景。沿堤內側植花灌木和四季草花。公園與蘇州河、黃浦江交界的防汛牆,為後板樁、前方樁高樁承台空箱結構,總長度為474米,將防汛牆設計與空廂式觀光平台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

園中北部的紀念塔廣場,中間是佔地1040平方米的花崗石地坪,東面為市長陳毅和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的題字奠基石碑;東、北面分別有9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的兩塊三角形草坪;南面有花壇和橢圓形草坪;西面有直徑6.5米圓形噴水池,池中間豎有7米高的鋼架,上有「永垂青史」、「浩然正氣」八個金字。

園南部花壇中面朝園門的是一座名為浦江潮的雕像,一個勇士在揮舞著旗幟,象徵人民掙脫舊社會的鐵鎖鏈。像高8米,寬11米,用銅澆鑄而成,重25噸。底座高2米,以大塊花崗石砌就。雕塑四周,綠蔭環抱,花團錦簇,是遊客攝影留念的好地方;雕塑後面的紫藤架長廊,可供人們休閑憩息。

公園與整個東外灘的風格協調一致,歷史與現代完美融合,並依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新上海烘托出不可替代的視覺效果,儼然是整個外灘景觀末端一個濃墨的收梢。

以音樂會為主的遊園活動

在民國以前,公園是全市觀賞浦江景色的最佳處,又是夏夜納涼的好地方。因此,除隆冬季節以外,公園每天開放到午夜零點,遊人於傍晚以後最為集中。

除園景以外,音樂會是公園一大傳統特色。早期公園的音樂會是由英國軍艦上的樂隊來演奏,以後是由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音樂會每周至少一場,夏季甚至一周三四場,每場觀眾數百人,有時600隻帆布椅全部租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虹口娛樂場(今魯迅公園)局部建成、民國3年(1914年)極司非爾公園(今中山公園)開放後,公共花園舉辦音樂會的場次逐步減少。

此外,與本園息息相關的還有一項特別的活動,那就是每年端午節在黃浦江上舉辦的龍舟競賽。民國35年(1947年)6月4日端午節,為觀看龍舟競賽,由園門進入黃浦公園的遊人逾7萬人,還有不少人越圍牆入園。為此,圍牆多處損壞,35隻長椅及茅亭被毀壞,花樹損失無數,公園不得已停止開放5天。

1994年公園改建後,每年又開始在園中部紀念塔廣場舉行廣場音樂會及結合上海旅遊節所舉辦的各種文藝演出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的駐足觀賞,成為上海文化宣傳的一面旗幟。其中重要的活動有:1995年5月20日舉辦了上海市大學生廣場音樂會以及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舉行的《中華之魂》音樂會;6月10日百架鋼琴大聯奏;1996年舉辦《東方風雲榜》上海歌手廣場音樂會;1997年迎香港回歸大型慶祝活動;2002年上海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群眾文藝演出等。

此外在紀念塔廣場還多次舉辦了其他各類慶祝活動,如1994年為慶祝上海解放45周年舉行的集體婚禮活動;1995年5月1日的升旗儀式、5月18日的上海市十八歲成人儀式;1996年的黃浦區第七屆運動會;1997年迎香港回歸大型慶祝活動;1999年元旦徐匡迪等市領導參加的國旗升旗儀式、慶祝上海解放50周年活動以及何厚鏵參加的澳門回歸倒計時揭牌儀式、迎新千年慶典;2001年APEC會議焰火施放;2002年的「東麗杯」上海國際馬拉松比賽等重大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黃浦公園也因此多次獲得了廣場活動特別貢獻獎。

風景秀麗的黃浦公園把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外灘歷史紀念館、大型浮雕及紀念塔廣場等與公園園林景觀融為一體,集觀光、休閑、教育之功能,是遊覽觀光的勝地,也是外灘重要景觀之一。


推薦閱讀:

滲透靈魂!帶你吃遍上海寧記憶深處的豬油美食!
如何能夠在不依靠黃牛的情況下拍到滬牌?
舊上海老大杜月笙語錄,很值得一看
上海方言
學車怎麼都找不到感覺該怎麼辦?

TAG:上海 | 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