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學探討
06-14
鴛鴦綉取憑君看,「樂」把金針度與人——在國家教育部新課程一級培訓安徽省高級研訓會議上的報告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學 李錦霞很榮幸,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課的學習體驗。一年多的高中語文課改的實施嘗試,我們經歷了不少的坎坎坷坷,也跨越了很多坑坑窪窪。成功與失敗同在,甜頭與苦頭兼有。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把我們在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過程中的一些體驗如實地奉獻出來,供諸位專家和同仁指點賜教,來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的彙報分為三個部分:一、了解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和評價體系。二、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的體驗和啟迪三、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一、 了解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和評價體系。海南被劃為課改試驗區,還在學校組織學習有關新課改文件和理論的時候,面對著眾說紛紜,已經習慣了老教材和老教法的我們,真是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課改到底改什麼?於是乎「穿新鞋走老路」的不乏其人,「新瓶裝舊酒」的故事也不斷地被演繹著,課改似乎與我們「遙不可及」。有人形象地把課改比作一列行駛的火車,理論是火車頭,實踐是火車廂,令人遺憾的是火車頭與火車廂已經脫鉤了。也有人把課改說成是水中月鏡中花,但只可以盡心觀賞,卻無法觸及,更無法成為現實。課改,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朦朧的面紗,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各種關於新課標的理論書籍發下來後,我們讀著,認真地思考著。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誤解、偏見和困惑。主要是以下幾種:1、理論頗前瞻,實施是否太困難?2、傳統的教學模式給打亂了,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是什麼?3、實施高中新課程,會不會影響高考?4、高中語文教材的改革跨度太大,個人的專業素質能不能跟上新課程備課施教的需求?5、實施高中語文的選課制與學分制,會不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6、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不會影響正常的語文教學進度?7、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模式有什麼不同?面對這些困惑,學校開始了全員各級培訓。理論學習和培訓一輪一輪地進行著。學校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原則,開展「合成菜單、聯灶推出、分餐經營、整體運作」的個性化菜單式新課程培訓。在培訓過程中,一是落實高中新課程方案的要求,深入理解課程的目標、結構、管理、標準、實施、評價和保障條件,特別是掌握以學生為本的學生髮展觀、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觀等;二是深刻領會本學科《課程標準》的性質、地位、總目標、階段目標和具體目標要求,研究如何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如何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等;三是全面進行高中新教材、教法研究,包括課程理念與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設計、學習與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就這樣,帶著剛學到而略有所悟的新課程理念,帶著許多問題,我們開始了高中語文必修一模塊的教學實踐,邊摸索、邊實踐、邊反思、邊提升。(一)具體了解由縱向和橫向兩條線索構建的課程目標框架:課改前高中語文同傳統教學中的其他科目一樣,其課程目標框架是奠基於「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論之上。課改後,我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就課程設計的思路而言,語文課程目標分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兩大部分。就課程設計的框架而言,縱向線索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這是隱性線索;橫向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這是顯性線索。兩條線索縱橫交錯,貫穿於整個目標體系中,使語文課程目標體系顯得嚴謹、完整,一改過去語文課程在「量(數量和質量)度(難易度)序(先後順序)位(科學的定位)」模糊不清的狀況,也初步改變了我們對高中語文新課程「霧裡看花」,總是看不懂的狀態。通過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達到五個方面的提高: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由目標而悟: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不僅僅是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體驗生活的過程,要在該過程中悟出方法。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的課堂就有了很多新的變化,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就開始體現在我們的教學設想和設計中。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注意:①語文目標陳述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②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一定要具體、清晰、明確。③「三維」目標的表述要有機結合。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一篇課文《醉翁亭記》在課改前後的教學目標的表述方式:課改前:知識教學點:①正確理解穩中的難詞難句。②進一步體會文言虛詞「也」「而」的作用。③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能力訓練點:①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力求熟讀成誦。②扣住文眼認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③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成的優美意境。德育滲透點: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美育滲透點:引導學生感受本文流暢婉轉,抑揚錯落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熱忱。從教學目標陳述的角度來看,首先這個案例主要的問題是行為的主體含混不清,既有教師又有學生;其次分類不準確,知識點與能力點的分類有問題:如背誦屬於識記,放在能力訓練點不合理;第三,目標不太具體,無法檢測也容易落空。課改後:①看注釋後,能解釋文中的幾個難詞:環、壑、輒、暝、觥、籌等。②反覆閱讀課文後,能結合自己的感受說出「也」「而」的作用。③能獨立找出文眼,並據此說出文章的主旨。④學完課文後,能說出自己喜歡本文語言的理由(至少兩條)。⑤能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造句。本案例教學目標設計言簡意賅,行為主體明確——學生;要求非常具體明確,分類清楚:①②③屬於認知領域,④屬於情感領域,⑤是技能領域。過程方法融入其中,如表述中的「看注釋後」、「反覆閱讀課文後」實際上就是一種方法和過程。(二)了解新課程的課程結構:1.必修課——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必修課教科書的五個模塊,每個模塊編為一冊。每個模塊設置六個單元,其中閱讀四個單元,用學分進行調節和管理。每個模塊36學時,2學分。每個學期分兩段,每一學段(約10周)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也有利於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學或者重新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學生修滿必修課的10學分便可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基本學業,達到高中階段的最低要求。提出基礎性、均衡性也就意味著:每個高中生必須在這兩方面達到標準,該學的課程不能少,該達到的能力、知識標準不可放低。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無論學理還是學文都要達到這個標準,即使進入大專或高職或畢業後踏入社會,也要達到這個標準;能說會寫,既能充分利用語文這一工具進行交際,又能利用它進行深造(無論學理還是學文),都能有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和健全、和諧的人格,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2.選修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選修課採取的是以文學作品為主體的系列架構,系列中的專題又是以文選的形式來呈現的,並且以作品的賞析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選修課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大約可分為三個板塊。(1)1、2「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主要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增加個人文化底蘊;(2)3、4「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學應用」系列,偏重於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3)5、「文化論著」系列則著眼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綜合學習能力,它們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層次。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學業和就業的需要,選修有關課程。對於希望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建議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中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學分,加上必修課程的10學分,共計可獲得18學分;對於學習興趣濃厚並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建議在此基礎上,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個模塊,這樣一共可獲得24學分。3、正確處理必修與選修關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階段目標、教學方法有同有異。「同」,就是在共同追求三維目標的整合;那麼「異」在哪裡呢?異在——●必修課更側重於知識的掌握、積累與運用,而選修課更看重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體驗、實踐與探究;●必修課要求學生扎紮實實地打基礎,通過學習做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儲備,而選修課更看重學生在選擇後的興趣培養、體驗拓展、探究縱深,以及更鮮明的自主性;●必修課的研究性學習,往往體現在一課書、一節、一個單元或一章的內容中,而選修課的研究性學習則更顯得獨立完整,往往貫穿於一冊書中的一個或若干個長效的課題或案例研究中,研究性學習的程度更高,成分更重;●必修課教學追求的效益相對局部,教師具有中觀性的教材解讀便可勝任教學,而選修課教學更強調教師具有教育理念的通透,對教材體系的高屋建瓴,對知識掌握的廣博程度,在鑽研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上的厚積薄發,收放自如;既追求深,也追求廣;通過讓學生研究性地學,繼而體現研究性地教。必修課與選修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必修課就不能保證語文教學的基礎與均衡性;而沒有選修課則沒有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充其量是一種平庸的「訓練」。所以兩者決不能偏廢。這些在理論上容易理解,但在實踐操作時並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如果說新《課程標準》下的必修課和以往的課程沒有太大區別的話(至少在形式上不會帶來很大的視覺衝擊),那麼新《課程標準》下的選修課卻顛覆了幾十年來的語文教材、語文教法和語文學法,給人以巨大的震撼。新《課程標準》為語文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描繪出一個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是對教育現實的一次嚴峻的挑戰。隨著新教材的出版,隨後遇到的問題更多的可能是如何處理選修課的問題。(三)了解教材的編排體例、意圖。不少教師沒有深入而透徹地解讀教材,仍然按照教傳統教材時積累的老經驗、老習慣來從事選修課教學。比如《沁園春·長沙》這篇課文,人教版和蘇教版不約而同地把它放在高一語文的第一課,顯然是有所期待。學生正處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齡,與毛澤東他們的時代相比,我們的學生究竟卻少了一些什麼?如果讓同學們在整體把握詞作內容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體會。我們可用現場討論的形式,先分組讓每個同學有發言機會,後由各組推薦最優者全班展示,教師欣賞、引導、調劑。可用隨筆形式,將自己的想法以書面表達出來,教師評點展示,促進資源共享,共同進步。以人教版語文選修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該教材「詩歌之部」第三單元的標題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教材在「欣賞指導」欄目里所提示的學習要求是:「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蘊涵的情感。」在「指導」中,教材要求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節拍和押韻等方面」,「把重點放在對作品的句中節拍、句末韻腳和章節間節奏的把握上」,並列舉了五言詩、七言詩一般有的節拍,從而「按節拍朗讀」。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許多教師依然用自己慣有的 「經驗」,僅僅關注於對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而對如何去「因聲」卻忽略了。如果問他(她)們是否讀過單元前的「欣賞指導」時,有的教師竟然一臉茫然,不知所云——可見他們是沒有按照教材編寫意圖來執教。竊想,設若在高考時出了讓學生「劃分詩句的節拍、韻腳,誦讀時的輕重急緩,標出分節來」這樣的題目,我們的學生能完成的好嗎?。再來談一個案例。同樣是這本教材的「散文之部」中第四單元「創造形象,詩文有別」中的內容。學習本單元有兩個重點,既要求在教學中重視調動學生的「形象創作」,同時又要求讓學生理性地區別「詩文」是如何「有別」的——因為前三個單元學習的全是詩歌,而這個單元正好是由詩歌到散文的過渡,十分有利於區別。一位教師教《過小孤山大孤山》,在如何分析散文所創造的形象上可以略過不談,單就「詩文有別」這一教學提示,教者就壓根沒能重視文後導引分析的這一段文字: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遊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長江絕島圖〉》:「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凌空飄揚,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腳踏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緻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並無高下優劣之分。許多教師在教這篇課文時,完全把蘇軾的這首《李思訓〈長江絕島圖〉》忽略不計了。若這樣教學,怎能落實教材「詩文有別」的教學要求呢?我們還發現,許多教師在教一個單元、乃至一冊書之前,很少悉心地去研讀教材,去吃透教材的編排體例、意圖,以及教學要求。仍以人教版的這套語文選修教材為例。教材在卷首編寫了《致同學們》。這不僅僅是寫給同學們看的,也是教師要潛心咀嚼的。個中精要地交代了選修課的教學任務,以及每冊選修課的三維訓練要求。學通了它,教師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來「以學定教」。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應該看成是教師執教本冊書的「教學目標」。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教與學的重點都被一一廓清:這本教材,從高中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對於詩歌,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探究詩歌的旨意),「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詩歌的聲韻)三方面入手;對於散文,從「創造形象,詩文有別」(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亂,氣脈中貫」(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文無定格,貴在鮮活」(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這樣能夠從大處抓住跟兩種文體本質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於初學者掌握運用。在具體步驟的安排上,是從學習過程著眼,每章的第一項是「欣賞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鑒賞方法。第二項是「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範性質,供同學們參考借鑒。第三項「自主賞析」是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欣賞的作品。自主賞析作品後面列有「探究/討論」題目,這些題目幫助同學們在閱讀鑒賞時打開思路、把握要點,在途徑上、方法上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有的作品在「探究/討論」題目之後,還有「相關鏈接」,進一步提供有關背景資料和信息。第四項「推薦作品」是推薦給同學們與本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供課外閱讀之用。綜上所述,就每一個單元而言,教材編寫者已經把教與學的「綱」、「點」、「面」、「線」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綱」,知道每個單元應該學習什麼;抓好「點」,重點解剖經典篇目,以求得變教為導、以點帶面之效,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鋪好「面」,在重點理解「點」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方法,作適當的提示或點撥,而不必再篇篇必幫扶,步步不鬆手;理清「線」,當學生學完一「部」後,附有「概述」,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時代作品的解讀感悟,在文學史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於這條「史線」,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即可。例如高二的一節選修課《簡愛》。這是一部外國長篇小說的節選,共節選了四部分。即使是選修教材,教師也應該注重語文基礎能力的訓練。在概述故事後,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包括詞語、寫作背景、作者等)。然後導入:1、作者的思想表現在小說里,編者的用意體現在編排上,編者為什麼把這篇小說編在這裡?——生 1:這個單元講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這篇小說前面有一個單元學習目標:學習小說中的心理描寫。——生2:小說是為了塑造人物的,編者想讓我們分析人物形象。——生3:小說是寫愛情的,編者想讓我們有正確的愛情觀。2、現在帶著問題速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描寫人物最讓你感動的片斷,並用兩三句話作批註。(這裡,教師一定要明確提示:建議大家不要討論,自主完成。)以下學生的解讀非常精彩。教師不失時機地用舒婷的《致橡樹》進行引導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並選用精彩對白片斷加深印象。3、教師出示下水作文《致簡愛》。這樣,教師善導善引,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實現了「長文短教」高效深刻的目的。在語文選修課《史記選讀》(蘇教版)中的第三模塊「『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史家傳統」一課中,要做到讓學生深切領悟史家「冷靜地刻畫人世間的真相,寄寓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的思想內容,感悟「良史堅持真理,秉筆直書的精神」,「褒善懲惡,評判歷史」的思想信念,以及「述往事,思來者」的史學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耐心地讓學生讀懂課文中的每一個字詞,理清文章所陳列的有關李將軍的大大小小的十餘個事件,以及他們的成因與經過。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李廣命運的悲劇是如何構成的,認識到個中既有宿命的因素,也有個人思想、性格上的致命局限;既有對李廣愛兵如子、英勇善戰優秀品質的褒揚,也有對他個人思想狹隘與性格中的魯直的含蓄的批評。這樣學生才能深切地了解他的遭遇,產生「哀其不幸,嘆其(命運)不公」的情感態度。如果老師在教學中不能耐心地引導學生走過「讀進去」的過程,也就不可能產生「跳出來」的眼界上的高度和探究上的深度。因為「其意自現」一定是基於「書讀百遍」的。同理,在引導學生解讀《長恨歌》的過程中,教師也須下大力氣讓學生讀懂讀透,不僅說「文」解「字」,還要「知人論世」,讓學生知道「漢皇」、貴妃等「其人」,知「其事」(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評世、論人,繼而完成深度的探究性作業。在教學中,廣大教師要基於校本教研,很好地來備第一遍課。針對教材中不同篇目、章節的地位和作用,教研組在集體備課時,要採取具有針對性、適切性的策略,抓好重點篇目(章節),上出選修課的精彩來,上出其示範性的特點和特色來,樹立起選修課學校的樣板,從而來有效引導學生對本單元、本章內容其他篇目(節)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根據選修課教材與教學的特點,在大力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時,還要從「外圍」上為學生掃清認知、理解感悟上的障礙。如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一組詩歌,其中對「賞析指導」篇目《長恨歌》,教師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把詩文的字面意思弄懂即算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詩歌中的人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世)。為此,教師有必要在學生基本清楚了詩歌內容後,應該較為系統、詳細地給學生講清楚這些具有「詮釋」與「補充」作用的知識,甚至可以用開講座的形式來「重拳出擊」,使得學生能站在更為廣闊的時空點上來真正達到感悟與探究的學習效果。(三)了解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評價:1、高中語文必修課程模塊的評價目標:必修模塊學業評價屬於標準參照性測試,其測試的主要目標主要是看學生是否達到模塊要求的水平。▲通過評價,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探索語文學習的方法,改變過去單一的被動學習方式。▲通過評價,使學生學會評價,促進學生髮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發現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融會整合,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通過評價,確定是否賦予學生本模塊學分。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最終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評價,如果還是只靠由語文基礎、閱讀、寫作組成的試卷進行評價,是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業情況。因此必須將發展性評價引入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關注學校對學生的統一要求,又要尊重個體差異以及關注其發展的不同需求,真正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高中語文必修模塊學分認定辦法:學分認定由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部分組成。模塊學業成績評價包括終結性的學業成績測驗和過程性評價兩個方面。終結性學業成績主要是以紙筆測試為主的封閉式書面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語言積累與應用、閱讀與鑒賞、寫作三個方面。(表一)高中語文(必修一)模塊成績評定登記表學習內容:模塊 時間 學分 班級 姓名等級評定評定內容ABCDE終結性考試過程性評定背誦篇目存檔課外閱讀存檔教師簽名終結性考試可以用等級的方式呈現,分為A、B、C、D、E五個等級,用百分數來換算。須在60分(滿分100分)以上方可算作合格。等級轉換標準:100—80分為A等;79—66分為B等;65—60分為C等;59—55分為D等;55分以下為E等。或者先按原始分排序,然後按比例劃等級。每個等級的比例為A(20%)、B(55%)、C(20%)、D(3%)、E(2%)。過程性評價須有三個以上的單元被評為C以上,成績方可算作合格。等級劃分標準:等級獲 得 條 件A兩個單元A以上評分或三個單元B以上評分,無C以下評分(不含C)B兩個單元B以上評分或四個單元C以上評分,無C以下評分(不含C)C三個單元C以上評分,一個單元C以下得分(不含C)D兩個單元C以下評分,兩個C以上(含C)評分E三個單元C以下評分(不含C)終結性考試的試卷結構:終結性評價是紙筆形式的考試,考試時間130分鐘,總分100分。試卷分為閉卷部分與開卷部分。要求獨立完成不得抄襲。閉卷部分:主要為基礎知識(12分)和識記內容(3分)與文言文閱讀(15分),分值30分,時間30分鐘,題型為選擇題與填空題。開卷部分:主要考察文體閱讀(25分)與語文綜合運用(15分)及作文(30分),分值為70分,時間為90分鐘,題型為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試題。中間有10分鐘為收閉卷部分時間。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均為「C等」以上者可獲得該模塊的學分。若終結性考試為D等,而過程性評價為A等,可獲得學分。若過程性評價為D等,而終結性評價為A等,亦可獲得學分(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獲得學分的幾種組合參見右表)。終結性評價為E等,申請補考,補考必須在C等以上方可獲得學分,否則應重修該模塊。過程性評價不合格者而終結性測試為E等,須重修該模塊方可獲得學分。過程性評價不合格而終結性評價為C,須補足材料後申請重新評價,重新評價不合格者須重修該模塊。(表二)高中 學科 模塊學分考核認定表年級 學科 模塊 學段 教師班級學號姓名學習課時(10%)學習過程中表現性評價(30%)學業水平測試(60%)綜合等級學分學時數等級學習態度(10%)作業收交及成績(50%)學習紀律(20%)教師評價(20%)考分(100分)等級自評他評自評他評自評他評過程性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有隱性評價(伴隨著課堂的隨機評價)和顯性評價(成長記錄袋)。隨機評價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修習情況所做的一種即時的、隨機的、口頭的評價。它不像正式評價那麼按時正規,但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手段。建立成長記錄是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狀況。檔案袋裡面裝什麼取決於語文教師建立檔案袋的目的。我們採用的是電子文件夾和文本檔案相結合的方式。包括自述用表和評價用表和展示材料。(表三)高中語文必修一過程性評價自述用表自述人: 自述時間: 模塊: 單元:學習情況自我描述展示材料列表請將要展示的材料列在下面:背誦篇目存檔課外閱讀書目存檔自評等級:A ( ) B( ) C( ) D( )說明:自述內容請參考「語文必修模塊過程性評價用表」,對自己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合作與交流、課堂學習、課外練筆、課外閱讀情況、口語表達與交際、其他語文學習活動等進行描述,注意客觀誠懇,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展示內容可以是課堂筆記本、課外練筆本、課外閱讀筆記、發表的文章、獲獎證書複印件等。(表四)語文必修模塊過程性評價用表姓名: 班級: 學號: 時間:評價項目評價內容評價等級學習態度與方法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學習自覺主動;努力尋求與自己相適應的學習方法;有探究精神,積極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積极參与評價活動,謙虛向他人學習。合作與交流勇於將自己的看法與他人分享;小組合作中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務,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課堂學習精神專註,圍繞所學主題進行活動;有選擇性地做筆記;筆記條理清晰便於複習;思維活躍,常表現出獨特的看法;語文作業質量高。課外練筆勤於練筆,每周不少魚400字;文段完整,語言規範,內容充實;有真情實感,有個人獨到見解。課外閱讀選擇高文化品位的作品,閱讀完整,每周閱讀量不少於3萬字;勤於做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做摘抄;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收穫口語表達與交際能流暢使用普通話參與課堂交流;表達清晰有條理;勤查字典,朗讀認真。其他(加分項目)積极參加組織各種語文活動表現突出;發表作品;參加演講和徵文比賽獲獎等。給該同學的建議小組評分自評分最後等級A( )B( )C( )D( )E( )組長簽名:教師確認:AAABACADBABBBCCACBCCDA2、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模塊的評價目標選修課不同於必修課,它的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可以開卷筆試,當堂作答,當堂交卷;可用小論文測試,文章要有論點、論據、評價、建議等等;可以口試,教師設計問題,學生當場回答;還可以是講演式,由學生自行設計題目,向同學做出較全面的介紹。過程性評價:同必修模塊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學習方法、態度與學習品質的評價,評價的內容為:學習態度與方法、協作與交流、課堂學習品質、課外練筆、課外閱讀、語文作業情況等。過程性評價更強調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期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靈活性。如通過活動寫作,既可以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篩選信息、分析歸納等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與別人分享各種資源的情感;通過開展調查活動,既可以考查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可以考查學生在合作小組裡與他人一起合作的態度。省高級研訓會議上的報告(二)二、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的一些經驗和啟迪集體備課開學伊始,經過集體備課,我們掌握教材的編排意圖,確定下來學習每個必修模塊所用的課時數;再確定每個模塊中每個單元所用的課時數;然後確定每個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的教法和學法;然後根據單元重點確定隨筆的內容、作文的話題和篇數;然後根據模塊內容確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最後確定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確定後,把教學計劃發放到學生手裡,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時間有所了解並統籌安排各科學習計劃。這樣安排,正是本著學習者要樹立主體意識的理念,要求學生積极參与語文實踐活動,去探究、體驗;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极參与討論及其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必修三為例:必 修 三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內容劇本宋詞雜文隨筆古代人物傳記篇目及課時1、竇娥冤(3課時) 2、雷雨(3課時) 3、長亭送別(2課時) 4、哈姆雷特(1課時)5、柳永詞兩首(2課時)6、蘇軾詞兩首(2課時)7、辛棄疾詞兩首(2課時)8、李清照吃兩首(2課時)9、拿來主義(3課時)10、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1課時)11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1課時)12、短文三篇(1課時)13、廉頗藺相如列傳(3課時)14、蘇武傳(2課時)15、張衡傳(2課時)16、李賀小傳(1課時)目標介紹關於戲劇的一般知識;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重視學生的文學欣賞活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和認識。介紹有關詞這種文學樣式的一般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欣賞宋詞;指導學生誦讀;介紹一些關於隨筆、雜文的文體知識;引導學生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煉和概括文章的觀點;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介紹傳記的基本知識;介紹傳記的讀法;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多樣的敘事寫人的手法;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作文要求以及話題學習橫向展開議論:時間(1課時)學習縱向展開議論:幸福(1課時)學習反駁:自信(1課時)學習辯證分析: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成敗論英雄(1課時)隨筆主題關於戲劇走進宋詞生活點滴不朽的《史記》綜合實踐活動課本劇(下午)「千古流韻」音畫朗誦比賽(下午)教法和學法:根據每篇文章的特點,我們在集體備課時討論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課本的編寫意圖、體例和特點,掌握並熟悉教材中各個專題及各篇課文的內容,為順利地完成高中語文必修教學任務,穩步邁進新的課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還討論了教法、學法以及文本的課件製作,已達到共同提高、優勢資源共享的目的。譬如在第一單元:《竇娥冤》《雷雨》為講讀課,《長亭送別》為討論學習課,《哈姆雷特》為概括故事梗概課。我們還制定了評價標準。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認識到,新課程在教法與學法的關係上更關注學生的學,「教」要以教會學生學為目的。主要體現在:以活動帶動語文學習,以閱讀為槓桿推動語文學習。簡而言之,我們最大的體驗和啟迪是:認真學習新課程,把握新課標是高中語文新課程實施的前提,用於教學實踐與反思是新課程成功實施的必由之路,而把握高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花。具體表現在:1、只有不斷培養自己豐富全面的語文素養才能去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在高中語文新課標中,首次出現了「語文素養」的新概念、新提法,起初我們總弄不懂,經反覆學習領會到:所謂的「語文素養」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民族的母語情結;二是較強的語言感受力和領悟力;三是熟練且規範的語言行為;四是良好的語文思維品質;五是良好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在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在基礎性和發展性方面,更關注發展性;在共性和個性兩方面更重視個性;在普遍性和選擇性兩方面更強調選擇性。這個新的綜合概念一旦弄懂,瞭然於胸,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的關注點就不只是「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了。就有了新課程高中語文的時代「韻味」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學習是一個以「學」為中心,以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為目標,寓學習、交流、交互於一體的資源型網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完成模塊的意義建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豐富全面的語文素養。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語文教師要通曉語文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了解學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歷史學、地理學、美學、音樂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識。諳習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專家,又是雜家,這樣才能在新課程背景下遊刃有餘。我們知道,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決不是瞬間完成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但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缺乏了分析和訓練所形成的語文素養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現在,由於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敢分析,不敢訓練,甚至連基本字詞都迴避,將較多的時間、精力都用在空悟上而造成收效甚微的新的偏失,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在教學中,該練時就應大膽地堅決地根據語言環境去訓練,當然不是機械的訓練。新課程中儘管迴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畢竟,分析和訓練是語文教學無法真正迴避的問題。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可分為四層,最基層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通教育知識,這類知識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學習一切專業的基礎,這一類知識是非專業的普通知識。社會上每個人知識無論多麼淵博,多麼艱深,曾壘起多麼高、多麼尖的知識寶塔,它都是離不開這個堅實的基礎。第二層知識是熟悉社會科學和其它百科知識。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高中語文講《石鐘山記》涉及到地理學,講霍金涉及到物理學,講《琵琶行》涉及到音樂等等,只有熟悉了這一層知識,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靈活自如。第三層知識是和語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它能提高人們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選擇和指導。最後一層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金頂——語文學科的專業知識,它是任何一個教師從師這個職業的最重要的知識儲備。2、新的課堂教學要開展多元性的「教學對話」多年來,我們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總是習慣於教材給什麼就教什麼,教參怎麼解釋就怎麼講,,高考考什麼就教什麼,考題的答案是什麼就怎麼搬。於是,長期以來,教師匍匐在教材教參的腳下,游弋於高考試題與答案之間,學生聽命於教師的傳授,受牽制於高考的指揮棒,閱讀教學實際上是一個「文本——教師——學生」的單向流程,陷入了「教什麼就考什麼或者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就不教「的怪圈。而新課程倡導的」對話「理論,則認為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個體和群體闡釋文本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豐富文本內涵以及自我追求、自我反思、自我豐富、自我超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對話應該是多元的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實踐等等的對話。學習高中語文新課標,真正了解了這一點,才能真正顯示新的課堂閱讀教與學的真諦,這樣的教學對話過程真正體現教師教為導、學生學為主的語文教學境界。由於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人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比如說,新課程把 「教學方式的轉變」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有些教師認為 「 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於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變來變去的手法奧妙無窮,有時有領導、外校同行來指導聽課,接到任務,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花樣,似乎無花樣就不成課改公開課。我想,這種現象是普遍的。而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是怎樣的課堂呢?從組織形式上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先進的學習範式,這是一個小型的學習型組織,但不能讓小組討論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亂鬨哄一團,很少有實質性的討論。結果,「小組討論」成了課堂上的「放羊」。這並非課改惹的禍,羊亂跑不是草原的錯,但廣闊的草地是否也給本就野性難馴的羊創造了撒野的空間呢?若關在羊圈裡,它就是想撒野也有一定的限度吧?此外,對學生而言,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組織引導好,往往就會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與想法,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就會變成陪襯,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聽眾,在小組彙報時他們的意見也往往被忽視。「小組合作學習」許多時候演變成了無效討論。討論的題目要有價值性,「合作的目的是『1+1>2",若個人學習效率比一起學習高,為何要與人合作?」多元性的語文課堂「對話」需不需要教師的「講」?我們國家的語文教學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私塾階段是不開講;「文革」和「文革」前學堂階段是滿堂灌;「文革」後啟發式階段是過於精講;現今的自主式階段是不敢講。尤其是現在,杜威的「學生中心論」,許多年前我們就曾批判地吸取過,可現在許多人卻彷彿在無條件地全盤接納。學生都處在成長和發展階段,其經驗、感悟和體驗是有限的,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因此,思想上必須掙脫羈絆,不需講時不講,需少講時精講,該大講時暢講、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不敢講,該講時不講與泛泛地講,講的過多,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我們再看陳鍾梁先生教授《致橡樹》的一個片斷:師:(板示:致橡樹 舒婷;微笑著面對六人圍坐形成弧形的六組學生)同學們,這節課是自讀課,我們要自讀的課文是舒婷的《致橡樹》。自讀,主要是大家自己閱讀分析理解,在一種寬鬆自由的狀態下進行,可以嗎?(交代「任務」,強調「自讀」。)生:(齊聲)可以!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自讀時可以仔細些,並且要看一看課文的自讀提示。(很快導入「自 讀」。沒有多餘的介紹,側重讓學生去「讀」。)師:(幾分鐘後)這個女同學舉手了,請你先讀,要不要到前面來?生①走到台前朗讀。師:這個同學讀得非常好!節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錯,讀出了詩人愛情的觀念。不過,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你在讀「不,這些都還不夠」時讀得比較柔弱,為什麼你這樣處理,而不讀成「不,這些都還不夠!」那樣的強烈語調?什麼道理?(聽讀何其仔細,且用「請教」提問,教者的導引,匠心獨運。)生①(思索片刻)我覺得這樣讀感情深摯。師:你能夠從這首詩本身的內容和角度來講一講嗎?(向思維縱深引導。)生②:這樣讀,是對舊的愛情觀的否定……師:否定就應該強烈一點,讀成「不,這些都還不夠!」為什麼反而要弱化語調?同學們討論一下,這句怎樣讀更好,為什麼?(引導學生對問題深研細究。)生②:我們這一組認為這一句是對舊的愛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愛情觀,讀得響亮一些強烈一些才好。生③:我們認為這一句朗讀時語調應該弱化,這樣讀對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師:這也是有道理呀,還有其他意見嗎?(充分讓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其思維向縱深發展。)生④:我認為這一句讀的時候弱化好一些。強烈的語調,顯得急促,沒有迴旋的餘地,給人一種被懸在空中的感覺,不實在(輔之以手勢,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語調的讀法更好。師:很好!說得很有道理。同學們剛才對問題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這裡讀的語調強化好,還是弱化好,我在讀的時候沒有想到(坦誠之至)。這裡弱化,下面逐漸強烈起來,這樣處理,也是很重要的,為了後面的揚,前邊怎樣呢?(生:先抑)對,先抑,然後再揚。我想到的是,詩前半部分的「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絕不學痴情的鳥兒」中的「攀援」、「痴情」,這全是錯的嗎?全錯了,所以被詩人否定了;接下來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險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後面的「泉源」和「險峰」,全錯的嗎?(學生議論)不全錯的;前後構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對不對呀?當然,同學們處理成強化語調,也可以,關鍵是你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學生討論發言之後,結合詩句要言小結,深化了學生的理解。)3、要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所謂課程內容,就是以實現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去選擇並組合的相關資源。既包括有形資源如教材、工具書、其他圖書音像資料、網路等媒體資料等,也包括無形資源如教師的知識、學生的經驗智慧等等。可以說是「一系列比較系統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總和」。在學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之後,我上了一節體驗型作文課。主題是:浸染生命意識,咀嚼母愛情懷。首先讓同學們回憶文中的一個片段:「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地壇使得由於殘疾而想到死的他有了怎樣的生命體驗呢?」生找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地壇使他不再為自己的處境痛苦,決定活下來。」我問:「母親生前的愛又給了作者那些體驗?」生很快找到:作者對母愛的感受是在母親去世後才慢慢領略到的。接著,進行了文本的拓展,讓學生在網上輸入「體驗生命」,看看別的作家是怎樣體驗生命的。學生查找出散文家劉亮程《對一朵花微笑》中一段感人的話:「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好象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學生還查到畢淑敏等等有關生命的名言,並說出了它們的內涵。這些是別人的體驗,為了引出學生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我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這是一首很感人的歌,果然把學生打動了,於是好多學生引用了這首歌的歌詞來述說母親對自己的愛。這節課上,很多學生講述時哭了。後來的作文也很成功。我想,其實,許多課文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只要教師善於捕捉切入點,讓學生細品,就能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們再來看高一的一堂實驗課《原創詩歌欣賞》片段:這堂課是根據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的一堂課,課題是《高一(10)班原創詩歌欣賞》,學習的內容是學生自己創作的詩歌,而且是各個小組推薦上來的各小組成員認為最好的詩歌。在甄選中包含了人人參與、交流、評價的過程。這恰恰是新課程立足於每一學生,關注過程的設想。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並沒有千迴百轉,而是十分清晰、簡潔。首先老師讓學生閱讀欣賞的是第一小組推選出來的一首詩《小鳥》,這首詩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一隻沒有自由的小鳥,表達對自由的渴望。老師先讓一位學生朗讀,然後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最後林老師也闡述自己的閱讀體會,並總結詩中隱含的創作方法:在詩歌創作時若恰當地運用一些表現手法,能夠更豐富地表現作者的情感。《小鳥》這首詩比較直白,學生的理解也較為一致,與老師的理解亦無衝突,難得的是老師對詩歌創作做出的提示。一般來說學生的閱讀欣賞往往以詩歌的內容和思想為著眼點,老師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懂得從內容、思想、表現技巧等多種角度去閱讀欣賞,而且能將閱讀和創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也是十分可取的,畢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那種將有形的創作經驗化於無形的境界,借鑒已有的或他人的創作經驗和技巧對詩歌的創作是大有裨益的。在對第二首詩《地鐵》進行閱讀欣賞時,老師採用的仍是與上一首詩同樣的教學安排,也就是「學生朗讀——學生交流閱讀感受——老師闡述閱讀體會、總結詩中的創作技巧」的過程安排,這樣的安排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晰,應該說老師的這堂課的教學安排大體都是這樣的。《地鐵》這首詩寫得較為含蓄,採用了象徵的手法寫了一個擬人化的地鐵,終年穿行在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四季的美景。這首詩引起了許多學生的共鳴,其中有一位學生是這麼說的:「我覺得這首詩寫出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想像作者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學習的世界裡,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除了考試還是考試,就像那一直穿行在黑暗隧道里的地鐵,總是穿行著,憂傷地穿行著,為了到達下一個車站……」這位學生的發言引來了學生們長時間的掌聲,老師有些尷尬,畢竟學生的發言里隱含了讓老師不堪的信息。老師既沒有斷然直擊學生,也沒有自我批判,而是說:「你們喜歡這首詩,就像老師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喜歡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會經歷時而明媚時而憂傷的心理歷程,常常因為現實與理想總存在距離而憂傷,因為對美憧憬和嚮往而明媚,但是不能因為天空常有烏雲密布,就懷疑晴空萬里的存在,放棄等待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到來。只要同學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生活就會輕鬆。」學生們接受了老師的說法,從後一個環節來看,如果學生們不認可老師的說法的話,是不會安靜的。在閱讀欣賞第三首詩《思念》時出了什麼狀況呢?原來在學生交流閱讀感受的階段原本順利,可是老師接下來的安排卻有了變化,她認為學生寫的這首詩先把思念比作一隻瘋狂的獅子,撕扯著那早已脆弱不堪的心,後又把思念比作一曲繚繞在身邊的柳笛聲,前一個比喻十分歐化,後一個比喻卻具有十分濃郁的中國色彩,使整首詩缺乏整體的美感,所以做出了修改,將學生思念如水、思念似歌、是柳笛聲的表達進行擴寫,刪除了思念像一隻獅子的比喻。應該說老師修改後的詩的意象之間聯繫比較緊密,而且詩句描述細緻貼切,具有畫面美。可是這時早已有位學生迫不及待的站了起來認為原作好,認為原作更能表達他們離家求學的處境感受,隨著這位學生髮言,教室里的學生登時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原作好,另一派認為修改後的詩更好不僅含蓄而且更能引人遐想。可以想見這個情況的出現出乎老師的意料,好在學生接二連三的發言使她回過神來,最後老師說:「是的,同學寫的這首詩用他認為最恰當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情感,這種表達強烈真實,也是可取的,這是老師在修改時沒有考慮到的,老師之所以這樣修改是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對同一主題的意象選擇時應注意意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必要時應注意所選擇意象的畫面美。大家不妨把它當成兩首詩來看,希望同學們通過比較取其所長,就像原作的真情實感,改後的詩的注意意象的選擇以及畫面的構畫,老師認為都是可以去欣賞借鑒的。最後一個小組推選的詩歌是《人生》,同樣是讓學生對原作交流閱讀感受,然後我們同樣看到了老師修改後的詩歌,只是這一次教室里響起了毫無異議的掌聲,因為這一次修改的詞句不多,但卻使這首詩的語言表達顯得更加精練。這堂課中老師利用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作為學習材料,應該說這種學習材料的利用它源於教科書的內容,但又是在此基礎上的創造。這種課程資源的利用加上教師安排創設的教學環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性,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而老師在這堂課中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恰是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的行為角色的實踐。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課時少,任務重,精心取捨,所獲更多。新課改要求我們: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所以,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大量知識,獲得能力提高,就必須科學地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與材料。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技能遷移的前提是知識編輯,因為雜亂無章的知識是難以遷移的,只有經過精選、梳理和編輯的知識,才能有助於應用。放棄教材的某處而不講,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反過來,正是因為這種遺憾,留給學生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去饒有興趣地繼續鑽研,則會讓學生覺得「盛宴散而意無窮」了。打破常規,重新尋找教學的「切入點」面對一篇文章如果不按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學,就得重新尋找教學的「切入點」,把文章的內容重新整合。整合之後,教學內容有較大的涵蓋性,並且精鍊簡潔,從而節約大量時間。《孔雀東南飛》的篇幅很長,如果從線性角度教,就是通過劉蘭芝自遣回家、阿兄逼嫁、生離死別、兩人殉情等情節逐段分析;如果按板塊結構教,就是通過情節、人物、語言等分析。這兩種教法各有其長處,卻有共同的弊端,難得激活思維,教師所用的時間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少。不如在課前布置一定量的語言知識點練習,幫助學生充分預習,以達到熟悉課文的效果,為以後的教學提供方便。教學時,圍繞造成焦、劉的愛情悲劇的根源來設計問題,將課文串起來:劉蘭芝的相貌怎麼樣?劉蘭芝所受的教育怎麼樣?劉蘭芝在焦家的生活怎麼樣?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感情怎麼樣?這些問題以排除法的形式否定了蘭芝被驅的一個個原因:不是因為她長得不美,不是因為她沒有教養,不是因為她不能幹,也不是因為她與仲卿的感情出現了裂痕。焦母的「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只不過是借口;仲卿的「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雖有一定道理,但仍然不足以服人。那麼是因為什麼呢?不用教師再問,學生心中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時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中,還可以順利地將人物性格的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對話、文體等藝術手法的精彩運用分析出來。當然,重找新的「切入點」很不容易,須廣泛查閱資料,對課文進行再創造,但找准新的突破口後,就能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成為學習的主人。抓住主幹,給學生留下想像的空間。一篇文章有很多可講的東西,如果覺得什麼都好而面面俱到,往往會使課堂變得零碎,像個「雜貨鋪」,學生在這個鋪子里想買東西卻挑花了眼。一堂課就如一篇文章,應該有一個中心,學生在掌握了中心之後,能順著中心將所學向四方延展。《詩經》三首,篇篇膾炙人口,按部就班地都在課堂上教學,雖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節奏慢,勢必倒學生的胃口。不如快刀斬亂麻,只教學篇幅長難度大的《氓》,爭取把它講成一個例子,讓學生舉一反三地去自學另外兩首,有意識地把這三首詩的共性貫穿於《氓》的教學當中。之後,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討,激發他們誦讀詩歌、感悟詩歌的興趣:《氓》、《無衣》、《靜女》雖是題材不同的詩歌,但並非沒有可比之處,在體現《詩經》藝術手法上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這一藝術手法在這三首詩當中分別以怎樣的不同形式出現?你認為《詩經》中最典型的形式是其中的哪一種?我們能不能在現代歌曲中發現這種形式的影子?現代歌曲對詩歌的感情抒發有什麼好處?教材中類似的課文還有很多,如《漢魏晉詩三首》、《近體詩六首》、《詞七首》等。在教學時,可就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群體、主要作品、風格特點等理論問題上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相互協作。在課前作一定的收集工作,課堂上,教師將學生的整理材料系統化,為學生閱讀鑒賞詩歌打下初步的理論基礎,然後對其中的精彩篇目予以點評。課後,或以問題探究,或以習題訓練,或以寫作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讀其它詩歌,認識不同時代的詩歌魅力,以及它們之間具有的傳承關係,培養他們熱愛詩歌的情感。如此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學習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藉助於具體的手段來實施,教師要充分發揮示範、引路作用,指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提高,對新教材進行創造性處理,給學生留出學習的時間和創新的空間。這是語文教學使學生個性張揚、思維勃發的重要方式。教學舒婷的《致橡樹》時,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致橡樹》的標題可否改成「木棉與橡樹」?假如一定要改的話,原詩的表達會有哪些變化?學生回答後,可以再引入舒婷的另一首詩《礁石與燈標》,作比較閱讀。比較的過程就是要更深入地理解原詩,推進認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原詩的表達方式與表現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去年的一節公開課上,我選講的課文是《咬文嚼字》。這是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值得借鑒的地方很多,但是文章「簡要精通」的特點和善於選取典型事例闡釋道理,視角新,理隨筆到的寫法值得學習。在導入時,我讓大家才了個謎語: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整體把握課文後,接著又補充了十個事例,把材料印發給學生,讓同學們選擇可以作為文章論據的事例,並讓同學進行補寫來鍛煉學生的辨別和寫作能力。我們再看湖州市第三屆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獲一等獎課的教案《衚衕文化》的導語:我們有學生到過北京嗎?提起北京,我們都會肅然起敬,她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一個經濟政治中心的大都市。我們會想到天安門廣場,會想到金碧輝煌的故宮,想到雄偉的萬里長城,更會想到2008年的奧運會。可你想到北京的衚衕嗎?方正的北京衚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衚衕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它們將經受怎樣的歷史滄桑?今天,我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北京衚衕,體味蘊含其中的衚衕文化的奧秘!今天之後,我們就可以驕傲的說,我們了解了衚衕文化!〔播放音樂〕附詞: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單唱這北京城裡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無名的衚衕數不清,橫衚衕豎衚衕,半截衚衕斜衚衕,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衚衕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在這個導語中,老師將相關音樂畫面以及聲情並茂的解說構成了課堂教學一個撼動人心的序曲。這些內容顯然不可能有教材或者教參事先安排好,它是老師從新的課程內容的理念出發,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對文章的感悟來開發拓展組織安排的。4、改變課堂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與其讓教師這般「可惡」地唱獨台戲,倒不如讓學生「可愛」地過把癮,體驗當「小老師」的快樂。因為老師的作用就在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學生的潛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法讓他閃光;如果他是礦石,你就想辦法把他提煉成鋼鐵;如果他是泥巴,你就盡量把他燒製成磚瓦。這堂語文課讓我發現學生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關鍵在於他們需要老師的信任、鼓勵、呵護和適時放飛。我們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學生也就有了較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有了積極展現自我的勇氣。而當學生的學習狀態變「被動」為「主動」時,也才能從「要我學」一步步轉變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我們先來看一個課例:《雷雨》戲劇語言欣賞:教學設想1、指導學生閱讀精選語句,分析其語言內涵,著重要求學生挖掘潛台詞,從而加深對周朴園、魯侍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也掌握戲劇語言富於個性化、有表現力,精練,有潛台詞的特點。2、試分析魯侍萍一段話的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3、教學過程力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起點撥、引導的作用;所以將設置老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這樣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裡是為《雷雨》招聘演員的現場,今天主要為戲中的兩位主角周朴園、魯侍萍招聘演員。我就是導演,這邊坐的男生將競選周朴園這個角色,這邊坐的女生將競選魯侍萍這個角色。考試分兩輪,誰得分最多誰就是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同學們有沒有這個信心啊?(二)對劇本語言分析品味的過程1、第一輪考查理論知識(1)戲劇基本常識:戲劇的組成,戲劇語言的特點。教學重點在第二、第三點上,即有個性,有表現力,精練,有潛台詞。(2)要求學生在劇本里找出你認為精練、有潛台詞,而又有個性、有表現力的台詞。(3)精選八句台詞供學生分析,看誰能最準確地把握住台詞的處理方式。八句台詞是:周朴園:你是新來的下人?魯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兒來的。周朴園:(忽然立起)你是誰?魯侍萍:我是這兒四鳳的媽,老爺。周朴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幹什麼?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周朴園:誰指使你來的?魯侍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4)歸納周朴園、魯侍萍的思想性格特點周朴園:冷酷、自私、虛偽魯侍萍:剛毅、頑強、尊嚴2、第二輪考查實踐運用讓學生自由組合演繹一段周朴園、魯侍萍之間的對話,然後由學生自己選出最好的一組並陳述理由。老師作總結:每組同學各有特色,都有值得表揚的地方。事實上每個導演、每個演員因個人的經歷不同,因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在理解和處理上都會有所差異。正如文藝理論家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一定非判定孰優孰劣。當然,有一些東西是不能違背的,就是不能背離原創者的創作意圖,不能背離時代特點,不能背離人物性格特點。所以接著我們要轉入第三輪考查:即興表演(三)在欣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創造想像力。請學生分析魯侍萍這句話,"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此時侍萍內心思想十分複雜、情感非常激動,為什麼侍萍會利用諧音轉換改變原來的意思,省略號內省略了什麼心裡話?假如你是侍萍,請你深入她的內心世界,把她此時的心裡話重現出來。(注意:不能超過50個字)(四)總結文學欣賞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形象感受進而領會作品包容的生活內容和蘊涵的思想感情,這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的愉悅,真正的美的享受。今天同學們通過你們自己的閱讀理解已經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美的享受。評議:該課選自劇本《雷雨》第二幕。執教者根據本單元知識短文中的教學要求,"戲劇語言的特點",設計了一堂構思新穎、頗具特色的課競選戲劇角色,為我們提供了如何上好戲劇文學課的榜樣。該課有以下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劇本入選為課文,儘管都節選,但一般課文都比較長,再加上劇本背景遠離學生,所以一般學生都不太願意讀。但老師讓學生充當"演員",參加"周朴園"、"魯侍萍"角色的競選,馬上將學生與劇本的距離接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躍躍欲試的學習氛圍在課堂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發展以戲劇語言的學習為切入口,老師設計了三個能力層級的訓練過程:第一階段:"演員"通過理論考試。①考查基本概念。②精選劇本中經典的台詞,考查"演員"的品讀能力。(凡通過者即堂評分。最後以得分最高者為角色競選獲得者。)第二個階段:"演員"即興表演。"演員"可自由組對,選一段最喜歡的台詞朗讀表演。(此項著重考查"演員"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三階段:角色創作。教師精選一段潛台詞,讓演員任意進行角色創作。但創作的前提不能遠離背景,不能違背作品主題。三個能力層級的訓練,反映老師這堂課設計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有一定的深度,訓練呈階梯式。特別是第三個層級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符合21世紀教育的新要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精神。整節課學生參與人數多、面廣,始終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老師只起了"導"的作用,學生的個性充分得到發展。應該說這是一堂學生的"學習"課。下面是我校翁文津老師的一個教學案例:今天,高一(7)班一切如常。柯薇同學的課前演講很精彩,大家有點興奮。我順勢說:「同學們,咱們今天繼續學習另一篇文言文《勸學》」。就當我轉身板課題時,台下一陣輕微的嘀咕聲、嘆氣聲。我分明聽到一句:「又是文言文,討厭!」 怎麼辦?當作沒聽見吧,我就可以在今天兩節課里完成《勸學》的教學任務,可他們一反常態,發出了抗議的信號,我豈能麻木不仁,無動於衷,自我感覺良好呢?於是,我平靜地問:「喜歡上文言文課的同學請舉手。」將近一半的同學都舉了手,但手舉得有點拖泥帶水,一點兒也不爽快。我笑著問:「為什麼不喜歡上文言文課呢?」A生說:「學得太累。」B生說:「學得沒勁!」我接上一句:「而且我教得也累,也沒勁。」同學們樂了,有點幸災樂禍:原來老師也跟我們一樣啊!我說:「但這些選文都是咱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的國粹呀!放棄?是不可能的,咱們看看怎樣解決這難題吧?」一時間大家沉默起來。C生低低地說:「換一種方式吧?」「怎麼換?」「我也不知道。總之,我聽累了就開始覺得煩。」「那你來講,我來聽,好嗎?」「啊?!」「對,老師,就讓他試一試吧。」大家樂了起來。「好,大家都來當老師!」「不會吧?」「能行嗎?」……大家七嘴八舌。很快,我以小組為單位,指導教學的幾個步驟,交代相關的事項,同學們就忙開了。第二節課,在一雙雙好奇而羨慕的眼光中,四位同學完成了課文的講授任務,一節課我們輕輕鬆鬆拿下了《勸學》,我穿插點撥、糾正、指導的時間僅幾分鐘,而整節課氣氛熱烈,掌聲、笑聲不斷。在周記中,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描述、評論那一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他們有的疑惑:老師是懶嗎?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有的歡喜:瞧,我不知不覺記了那麼多筆記,而且居然沒有開小差。有的聰明:老師是想讓我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用心良苦!┅┅在點評同學們的周記時,我真誠地告白:「如果能用老師的懶換取你們的勤快與快樂,我願意背負「懶師」的罪名;因為如果用老師的勤換取你們的養尊處優,那你們將一事無成!」翁老師的這個案例讓我覺得:學習的方式是多樣性的,講的口沫橫飛,只是感動了自己,未必能感動學生。換一種學習的方式,也許事半功倍。又比如,畢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片思路獨特、聲情並茂的散文,融「情」「理」於一體。教學是可以採用模擬訪談的形式,聆聽作家畢淑敏不同凡響的見解。組織:各小組一分為二辦採訪者和被採訪者(作家畢淑敏)兩種角色。要求:先了解有關訪談的指示,收集被訪談人的資料,你一份較為詳細的訪談提綱,如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回答問題等等。訪談者要善於溝通,營造一個互相信任的合作氛圍。訪談問題示例:題1:畢老師,您的散文《我很重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表示人列祝賀。先請您談談這篇文章的創作意圖。題2:畢老師,您在文中說「我們否認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一種神聖的承諾」。「神聖的承諾」的內涵是什麼?題3:人們常從成就事業的角度來判斷自己是否重要,那麼,您是從那些角度來斷定「我很重要」的?題4:您在文中,筆觸馳騁於生命、親情、友情和事業之間,用飽含激情的文字讚美強調每一個個體在世上的重要意義,這是否有「以我為中心」之嫌?題5:畢老師,您的談吐是內省式的,語調是抒情性的,目光是深沉的,不愧是女思考者。請問您創作《女思考者》時,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思考?題6:聽您這麼一說,我又對雷鋒的畫「我是一顆螺絲釘」有些犯疑——謙虛精神還要不要?通過題目設計,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題目圍繞著「我很重要」的中心,把畢淑敏的兩篇文章《我很重要》《女思考者》進行了比較閱讀,通過訪談,學生直面「作者」,正是個體生命和生存價值這些哲學問題,從而切實領悟文章獨特高遠的立意,同時通過訪談,讓學生掌握了訪談的藝術和技巧,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了發散思維、縱向思維、創新思維。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5、從習慣性教學進入反思性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新課程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教師不僅要做領路人還要不度地進行教學反思,思考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作教學的調控者,這樣才能做到語文教學 「實」與「活」的結合。一直以來,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究其緣由,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孔雀東南飛》是一篇傳統的高中課文,篇幅長,容量大,人文情味較強。在對課文進行常規課程的學習後,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意識,特選取其中「焦母為何不喜歡蘭芝」這個話題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嘗試。從查閱資料,深入探究,分組研討到最後課堂上讓學生形成觀點的過程當中,我都深入到學生中去,加以點撥指導,覺得準備工作已相當充分。果然,在最後的研究討論學習課上,學生們都很興奮,一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把我料想中的「無後說」、「門第說」、「專由說」、「焦仲卿說」、「戀子說」都闡述得頭頭是道,我聽了很得意,心想這班學生還真不錯,不枉我一番辛苦指導。這時突然有位平時不太惹人注意的同學舉手站起來,我想這位同學平時挺沉默寡言,他能有什麼創見,沒想到他慢條斯理地說道:「老師,既然當時焦母反對劉蘭芝與焦仲卿,他倆為何不私奔,去尋找更自由的生活呢?又會不會是太守的兒子看上了劉蘭芝,用勢力逼迫焦母休掉蘭芝呢?」此生一說完,全班哄堂大笑,原本笑容滿面的我一僵,呆住了,這個問題我可從來沒想過啊。在學生響亮的笑聲中,我原來精心設計的課程安排迅速土崩瓦解。學生鬨笑後,課堂隨即陷入一片沉寂,不行,可不能失掉自己的師道尊嚴,我趕忙打圓場:「這位同學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同學對此問題還有不同的看法嗎?」隨即將這一場課堂風波給敷衍了過去,剛剛那位提問的同學一臉失望地坐了下去,其他同學也有些茫然。課終於按我原有的思路上完了,本來預計會唇槍舌戰,精彩異常的討論課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雖然課已結束,但這個「怪」問題和那位學生失望的臉,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里,孔雀飛不起來的原因在於什麼呢?我想孔雀「飛」不起來的真正原因在於我過分注重凝固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教學的流動性與可變性,用一種固化、僵化的教學思路牽著學生走,一旦與設計不符,便強硬搪塞,沒有真正做到隨生而動,隨機而動。在後來多次與學生進行的研究性學習的交流、指導中,我強烈地意識到:①在研究性學習當中,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還思考於學生,特別是像剛剛那位同學那樣平時不引人注目的「中差生」。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座寶藏,需要我們共同挖掘,我們要善於傾聽他們的不同看法,即便這些看法有些獨特,有些「奇怪」,但只要其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就該充分肯定,而不應視其為異端,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們應該不怕學生觀點有誤,就怕學生沒有觀點,對敢於提出問題的學生都要給予鼓勵與表揚。②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知識的容量與角色的定位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在研究的問題無限寬泛時,不可能也要求教師的知識容量也無限寬泛。當學生的問題脫離老師的預設軌道,老師尚不能給予明確答覆時,老師要敢於說:「我不懂。」這時老師就不應是以往課堂中那個手中握有生殺大權的鐵面裁判,而應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指導者,過程的參與者,學生的激勵者,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讓課堂成為觀點聚集、多元交談、兼容並包的快樂學園,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之美。③要做到以上幾點,我想更深一層次的因素還是來自於教師敏捷的教學睿智、靈活的應變能力與課堂的調控力,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馬上「秀」出來的,關鍵在於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巧思頓悟方能形成。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將這些新的教育理念理解、內化於教學實踐,我想這樣才能不讓學生再滿臉失望地坐下去,孔雀才能真正自由地「飛翔」,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也飛翔起來了嗎?再請看我校陳貞老師的教學案例《特殊的約定》:又到了該上公開課的時候,對待學生我比平時更多了幾分關切與期待:「一定要做好預習工作哦!」、「上課時別忘了踴躍發言。」……平時學習成績較優秀的學生都拍著胸脯向我保證:「老師,你放心,我們肯定捧場!」正當我滿心歡喜地準備離開教室時,一位男同學突然叫住了我,是一個平時語文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老師,我想跟你有個約定。」「約定?」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就是……」他抓耳撓腮半天也不好意思說,「就是,我在你上公開課時積極舉手,但你千萬別叫我,我可回答不出來,我只是希望您的課堂氣氛更活躍。」霎那間,一種莫明的感動盈滿我的心田,多麼懂事的學生,多麼貼心的「約定」。我點著頭答應了這份特殊的約定。公開課如期地進行了,401大教室後面坐齊了全語文組的老師,可能是被這陣勢嚇住了,上課的前10分鐘,學生都不太敢舉手回答問題。當我又問道:「誰能來找出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時,他埋下頭怯怯地舉起手來,但坐第一排的他並不知道的是此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舉手。要不要提問他呢?在那樣的場面下,我只能提問他。聽到我叫他的名字,他用那雙大眼睛吃驚地看著我。果不其然,他回答錯了,並且連字音都念錯了,我用鼓勵性的語言請他坐下。在他的帶領下,其他同學都開始踴躍地發言,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課終於按預期計划上完了,其他老師評價都還挺好,並且說這個班的學生素質真不錯。真的是全班同學都不錯嗎?我的腦海里老是浮現著那位學生那雙吃驚、訝異的眼睛。那雙眼睛注視著我,逼迫我的思想不斷地去挎問自己:他為什麼回答不出問題?而我當初在跟這位學生約定時,就不應該只單純答應他「舉手」的動作,更應該鼓勵他「探究」的精神。幫他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讓他的精神回歸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無論好生、差生,人人平等,一個都不能少。曾經在一篇教學文摘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小學老師為了在公開課上表現得更完美,在正式上課之前原原本本地在本班預演了一遍,指定某某同學到時要回答相應的問題。並且規定到時老師一提出問題,全班都要舉手,會答的舉左手,不會答的舉右手。姑且不說這樣上課的效果會如何,單單是這位老師的做法就急功近利!不經意間傳遞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一切都是可以做假的,而且這樣的做假非常光榮,因為我是在幫助老師。多麼可怕的隱性暗示,多麼嚴重的負面影響。上完課後的第二天,我找到了這位學生,真誠地與他建立了一個新的約定:「(1)老師幫你制訂學習計劃,一起努力學好語文。(2)老師上課時,會針對你的程度提相應的問題,你要積極思考,不斷進步。」他聽了之後,高興得笑了,笑得那樣燦爛,那樣開懷。相信這個特殊的新約定會讓他的手舉得更高,回答問題的聲音更自信!從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學生的心靈就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不含雜質。對於每天接觸的老師,他充滿了敬仰與尊重,老師的指令更是他不敢違抗的「聖旨」。而我的指令「回去預習課文,上課時積極發言」,他只看到了顯性的指令,卻自認為語文水平不高,肯定回答不了,謙卑地選擇了只舉手而不回答問題。用他那顆純真的心來幫助老師活躍課堂氣氛,卻甘願遊離於文本學習之外。新課程強調老師的「導」和學生的「體驗」。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時候老師的作用是「組織者」而不是「講解者」了。理是越辯越明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斷糾正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辯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養和訓練,才可以讓許多原來不敢開口說話的學生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其次,讓學生廣泛地查找資料,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更多的內容,在有效地擴大學生知道面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用於介紹人物的課文。比如必修三的第二單元是宋詞單元,我讓學生先去查找作者的資料和作者的代表詞作以及名人對此人的評價,在上課前學生對作者就已經有相當的認識了。上課時我先把課文放在一邊,針對人物的情況,結合課文的內容,給學生定一個更具體的主題,如「認識柳永」、「感受辛棄疾的愛國情懷」、「走近蘇軾」、「李清照專題報告」等,讓學生自己講對這些文學名人的認識和看法。學生通過大量的資料了解了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品等,學生說得差不多了,我再引導學生去看課文,拿老師收集的和他們尋得的資料相對比,有哪些優勝或不足的地方。學生的學習早已經不限在課文,他們通過人物的作品,在大大地增加閱讀量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人物的認識和印象,立體地了解了人物。而課文里那些所謂的「難點」就輕而易舉地迎刃而解。在上《魯迅自傳》時,我把學生的資料分成四大部分:魯迅生平簡介、魯迅作品簡評、魯迅的故鄉紹興、名人看魯迅並引出「你對魯迅的看法」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補充和討論。學生髮表了許多有見地的觀點。這些課堂都是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在上課之前學生就開始大量的資料查找和閱讀,進行比較深入的學習;在上課後,他們依然會繼續關注和了解這些人物。課堂的作用老師注重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把他們所知所感與同學分享,並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別人的看法,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發。為今後的學習作準備、打基礎、指明方向。6、注重教學設計的優化愛因斯坦在《我的回顧》中說:「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就會不可避免地夭折掉。」在教學設計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給學生留一個自由的思考空間。現在是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教參教案向我們席捲而來,但是並不是每個教案都適合我們,適合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加上自己的思考善於優化選擇。我們再看同一篇文章《種樹郭橐駝傳》的三個導語設計:其一:運用比較方法導入:師:同學們一定還記得上學期學過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還記得它選自哪一部書?生:《莊子》。師:在《莊子》中記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記載著這樣的個人物:魯有兀者王駘(tái),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闉(yīn qí)跂支離無脣(chún)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dòu)肩肩。(兀者:斷足之人;闉跂支離無脣:曲足、駝背、無唇之人;脰:頸項;肩肩:瘦小的樣子。)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畸形殘疾卻有過人的本領。我們猜猜看,他們是真實的人物還是虛構出來的呢?生:虛構的。師:莊子正是用誇張的手法告訴我們只要有過人的本領,形體上的缺陷就會被忽略。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柳宗元筆下的一位駝背種樹人郭橐駝。其二:由中國古代文人的愛好導入晉朝陶淵明愛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朝大詩人李白愛酒,杜甫有詩云「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蘇軾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唐朝的柳宗元愛樹,他不僅愛種樹,更能從種樹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種樹郭橐駝傳》。其三:從語言知識的掌握導入:學習文言文,首先要過好語言關。這篇文章共490餘字,註解有60多處,大家預習時應該能讀懂課文。讀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掌握它們的常用意義。本文在語言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詞性活用現象很豐富。下面老師就重點檢測一下大家在這方面的掌握情況。從以上三個導語設計不難看出,第一個導語讓學生在比較中得出文章的主旨,第二個導語注重抒情性,第三個導語重視基礎文言知識的掌握。選擇什麼樣的教法要依學情而定。語文教學設計的優化還表現在對選修課的教學設計上。選修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課程。選修課以其編寫的靈活性、選文的分門別類、教與學的針對性不同於必修課程,引起了一線教師的關注和思考。選修課的開設是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需要的,是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轉換我們的觀念,否則我們也許會把選修課和必修課混為一談。以教師為指導,指的是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在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並且根據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學生為學習的主導,也就是讓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層次和需要基礎上自主提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從而在高中階段有步驟有計劃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古詩詞的學習,高中生已具備了一定古文言知識和古詩詞的文學常識,只要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使得他們有一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他們就能能夠自主的完成學習的任務。新課程的選修教材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或許我們應對這些專題研究式的文本教材深深思索了。《唐詩宋詞》(選修)第一單元單元話題為「氣勢恢弘的初盛唐詩歌」,包括閱讀文本、學習活動、課外自讀三個部分。閱讀文本包括李白詩二首(《將進酒》《蜀道難》)、杜甫詩二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課外自讀包括從楊炯到高適等詩人的十二首初盛唐詩歌。既然單元話題定為「氣勢恢弘的初盛唐詩歌」,那麼我認為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好初盛唐詩歌的特點。而對初盛唐詩歌的特點的把握單靠學習閱讀文本中李白、杜甫和張若虛的幾首詩歌是遠遠不夠的。在進行這個單元的教學時,完全可以打亂本單元所呈現的學習順序,這樣來安排課時:第1課時,以《唐之韻》切入,以優美的語言導入對唐詩的學習,按年代的先後,引領學生瀏覽初盛唐成就顯著的詩人。第2課時,播放《唐之韻》「初唐四傑」部分(7分鐘),依據代表作學習「初唐四傑」的部分詩歌極其四傑在詩歌史上的地位。第3課時,播放《唐之韻》「山水田園詩人」部分(10分鐘),認識初盛唐詩人群體,特別是分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和孟浩然的代表作。第4課時,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學習。第5、6課時,播放《唐之韻》「盛唐詩人」部分(10分鐘),對李白詩歌《將進酒》《蜀道難》的學習。第7課時,對杜甫詩歌《登高》的學習。第8課時,整合前面對初、盛唐詩歌的學習,把握詩歌特點,行筆成文。如果這是必修教材中的一個單元,不應該做這麼大的調整,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學任務。體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上,必修和選修也應該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拿對李白詩歌的學習做為例子:剛剛結束的必修課本中有李白的詩歌《行路難》,目標很明確,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這首詩歌含義,把握詩歌感情,讓同學們吃透這首詩歌;而現在來教選修課本中的《將進酒》《蜀道難》,我感覺絕對不能僅限於這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以點帶面,讓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李白不同時期的詩歌極其風格,比較深入地走進李白,引領學生向縱深發展。我再拿宋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教學來繼續闡述一下。同樣,我認為作為選修課中的閱讀文本,絕對不能就學習本詞而學習。如果這樣,那只是停留在了必修課的階段上。而應該在分析本詞的基礎上拓展開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詞風才是關鍵。必須結合具體的詞篇讓學生了解蘇軾在豪放、雄健的一面還有婉約、冷清的另一面。由於受課本篇幅的限制,編者在後面的課外自讀中列出了一首與其豪放風格迥異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可見編者的意圖。「必修」的理解是必須修學,「選修」的含義是選擇修學。再看高一(15)班的一趟語文活動課——《唐代送別詩鑒賞選修課》的課堂實錄:教學目的:了解送別詩內容分類方法;把握送別詩各異的情感;體會詩歌韻律美。通過對送別詩的鑒賞了解有關的詩歌知識,掌握相關詩歌的鑒賞方法。了解祖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送別詩的內容和情感。教學難點:送別詩中情感的細微差別。教學類型:教學反饋型輔助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步驟:教師將材料發給學生:先讓學生對材料中的送別詩進行分類;然後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分別就送別詩中凄清感傷之別、清新樂觀之別、滲透身世際遇之別的三類送別詩進行合作分析,第四組則進行總結;展示探究結果,每組派代表進行解說欣賞的闡述。(此過程一定要注意教師的指導。)導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與相聚切割又彌合著漫漫人生。從古到今,離別往往是最讓人感慨萬端德一件事。生離死別是情感的極至,「詠別」是歷代詩歌永久的主題。唐人離情詩中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內容各異,情感各異。有的纏綿悱惻,凄清感傷;有的清新樂觀,洒脫放達;也有的離傷中透出身世之感,際遇之悲。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凄清感傷之別佔了送別詩的極大比例。傷別之中又有不同的類別,如親人之別,友人之別,情人之別等等。在闡述時應該注意全面,避免偏激。下面請各組同學就這三種類型分別加以鑒賞分析。學生活動:第一組——凄清感傷之別。入選篇目:無 題(李商隱)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送李端(盧綸)闡述:有一種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貴」,這就是離別之情。如果說愛情是纏綿悱惻的悲歌,那麼友情則是情牽意繞的古曲,而親情更是感天動地的樂章。離情中有情人晶瑩的淚水,有朋友的依依不捨,有母親鬢邊的白髮,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懷。也許相見就意味著離別,離別就意味著傷感,但有誰能否認這離別是美的,這傷感也是美的。濃烈的感情化作語言的珠璣散落在歷史的盤中。正如並非所有的聚會都令人歡欣一樣,並非一切離別都讓人傷懷。有一些詩人對離別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其清新樂觀的精神境界會讓人耳目一新,了解它們,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別詩。學生活動:第二組——清新樂觀之別。入選篇目:送人游嶺南(戴叔倫) 黃鶴樓送孟皓然之廣陵(李白)送梓州李使君(王維) 送桂林嚴大夫赴任(韓愈)闡述:第一組的同學告訴我們,離別是一種痛,痛得令人肝腸寸斷,我想問一句,難道離別只有漣漣的淚水和無盡的哀傷嗎?不。通過我們課上的學習和課下的閱讀積累,我們發現:有相當多的詩人敢於跳出送別詩傷感的通套,他們的詩別開天地,或對美景加以讚揚或對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麗,為送別詩添上了明快積極的一筆!從古到今,離別往往是最讓人感慨萬端的一件事情。離別的感情,往往會激發人們更多的感觸,而這感觸又往往與身世際遇有關。學生活動:第三組——滲透身世際遇之別 入選篇目: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闡述:我們重點討論了李白是如何將豪放之語與悲傷情懷有機融合在一首詩歌中的?剛才同學們講傷別、喜別,都是離人一時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詩,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長久以來多舛命運的感情積澱,那麼它所表達的離情別緒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這就是我們組講解的送別詩,它寄無限人生感慨於依依惜別之中。分析這樣的詩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歷史時期來看,像李白,他豪邁的語言歸結於他豪邁的性格,悲傷的格調則歸結於長期不平的際遇。多少人鮮活的生命歷程構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別詩史。詩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卻是詩歌的全部。當離人的眼淚化成鑽石,當離別的悲歌化為永恆的樂章,讓我們期待重逢在燦爛的季節!師:我們將送別詩按內容劃分為三大類,並不是說要把所有送別詩歌的內容生硬分離歸入其中,我們應該知道,許多送別詩歌中的情感是複雜的,其內容和情感的複雜與多元性為後世文學創造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還需要欣賞者細細體會。學生活動:第四組——總結 。入選篇目:冬夜送人(賈島) 別董大(高適) 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 明月夜留別(李冶)闡述:中國是詩的國度。千百年來,詩壇上湧現出千百為傑出的詩人和不計其數的優秀作品。可以說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化中最珍貴的瑰寶,而送別詩則以它獨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生活中幾乎處處可見送別詩的倩影,因此,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細細觀察和體味。師:各組同學的分析鑒賞十分出色,各有側重,切入巧妙。反覆的誦讀和精彩的賞析將我們帶入深沉悠遠的離情氛圍。當我們隨凄清哀婉的送別而輾轉傷懷時,當我們為清新明朗的送別而歡欣鼓舞時,當我們為離傷中滲出的身世之感際遇之悲而扼腕嘆息時,我們已經走進了送別詩。只有走進送別詩,才能感受到詩歌美麗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長韻味;只有走進送別詩,才能感受到詩歌優美的詞句中蘊含的深沉魅力。教學後記:1、針對學生的特點,我們發現,適當引導和指點後,整節課的難點便不在理解詩歌,而在於誦讀詩歌。如果能在今後的學習中注意培養學生誦讀能力,對詩歌的理解會大有幫助。2、努力做到將知識性與文學性有機結合起來而不顧此失彼,將是詩歌鑒賞課今後探究的重點。在眾多的教學案例中,比較分析的方法較多地用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比較分析,使得學生具有了比較的眼光,有了開放性的思路和綜合性的考慮,使得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全面、更接近於人物的內在本質,使得學生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理解更為深刻。就《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與《復活》中杜十娘和洛娃的形象進行比較研究,研究她們在自身愛情命運中的選擇、以及隱含在這種選擇背後的東西。杜十娘與洛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兩人同是妓女,是被凌辱、遭遇非人境遇的女性形象;二、兩人均不願沉淪在這種生活裡面,均試圖靠男人之愛跳出火坑。但兩者也有不同之處:杜十娘性格機智,有對真摯感情的積極追求,對不幸命運大膽抗爭,以及那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性格;洛娃卻地地道道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是一個完全的社會犧牲品,但她有善良、純潔的天性,也正是她善良的天性使得聶赫留朵夫幡然悔悟。杜十娘相信了李甲對她的愛情之後,終於憑著自己的機智跳出火坑。但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錢的引誘和個人利害的考慮之下,把她賣給了富商。杜十娘憤恨填膺,痛斥李甲,抱寶匣投身於滾滾波濤之之中,用自己青春和生命批判了李甲的薄情寡義,控訴了這個罪惡的社會。馮夢龍的這種選擇維護了他對愛情的理想。洛娃在精神復活之後,沒有和聶赫留朵夫結合,而是跟著革命家西蒙走了,她理解到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崇高。作者把馬斯洛娃的精神復活歸結到「寬恕」、「仁愛」,說她和聶赫留朵夫的關係是「她愛他,但如果她和他結合了,就毀了他的生活,她一走,他就自由了,她覺得高興」。這裡托爾斯泰開始宣傳「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從文本的描述來看,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應是一個理想的光輝的反壓迫求幸福的自主女性形象,她的身上寄託了作者及時代讀書人的人格理想。而托爾斯泰筆下的洛娃,處處被動受制於人,在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是等待救援的弱脆女人。這一形象體現了托爾斯泰對女性形象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拯救。在這樣的人物的比較及折中,我們還可以在分析出不同社會背景文化的特點,馮、托兩位作家的不同的為文為人思想等等。學生的解讀是個人的,因其個性氣質的不同,解讀文本的角度也會各個相異。我們可以在理解學生解讀的基礎上關注其解讀的角度,提升其解讀的理論層次,教會學生分析文本的「漁」,讓學生有意識形成獨具自己個性的解讀方式。或許,這樣我們會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幫助。在學習選修2(《唐宋散文選讀》)中的歐陽修的文章時,可以要求學生把已學的《醉翁亭記》和新課《與尹師魯第一書》、《六一居士傳》結合起來進行對比探究性學習。根據教學重點,提出三個問題:1、你能否從三篇課文中概括出作者一生思想發展的脈絡?2、這三篇課文,如果由你重新編排,你將怎樣做呢?並談談理由。3、對比歐陽修、蘇軾、蘇轍、范仲淹這幾位文人的快樂觀,談談你的理解及自己快樂觀。可以要求學生任選一題,分小組課後探究,最後在課堂上交流,形成一個共識。這樣的課堂氣氛就非常活躍了,在學生精彩紛呈的發言教師不失時機的點撥中,讓智慧的火花交匯碰撞。語文教學設計的優化還表現在對多媒體教學的態度上。如果多媒體的運用能對學生更深地理解教學內容,有利於開發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借憑藉直觀性給學生更深的記憶,真正地起到教學輔助工具的作用,還是應該用。一個老師講一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於如何導入這篇課文,他精心設計了多種方案,但不是因為太花俏就是太繁瑣,都被一一否定了。最後決定引用楊慎的《臨江仙》也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片首曲,因為課文和詞有幾個共同點:1、赤壁與三國時赤壁之戰有關;2、本文懷念的是三國時代的英雄周瑜;3、更重要的是歌的開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和詞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用來進行比較閱讀。音樂加之壯闊的畫面,既直觀又生動感染力很強,為下面的悟讀全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多媒體不能全盤取代語言的感悟。多媒體和教師的引導要相得益彰,取長補短,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對於某些可讀性很強的散文或詩歌,再優美的畫面也難以幫學生領略語言的精妙處。例如,我教李白的《蜀道難》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欣賞一組畫面,面對陰森陡峭的蜀道,也由衷地發出感慨,但要他們賞析意境,品味詩人獨到的精妙語言,他們卻說不出其生動之處,更談不上喜歡,因為再精美的畫面,也只能是景緻,而非神韻。若要領會其中精妙之處,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工夫在「讀」,在讀中用心去感悟;優美的語言的運用,要積累。因此,只有經過學生的思維才能吸取到營養。語文課堂教學應以文學作品為本,多留給學生閱讀與思維的空間,否則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在學習蘇軾詩詞風格時,一個同學與另一個學生有爭執,決心研究蘇軾的詞。通過上網,他們閱讀了大量蘇軾的詞,又在網上查閱了蘇軾的身世經歷及有關分析評論文章及其詩作賞析,終於寫成了論文。通過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視野開闊,很多學生還製作了自己的網頁或者博客,他們爭相把自己的見解發表並互相評論,互相提升。我們有時會根據教材或節日布置一些專題,並選出較為優秀的進行展示。7、注重發展性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長期以來,成績測驗成為檢查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手段,成績測驗是屬認知上的測量,目的是了解學生知道什麼,能夠做什麼,但對態度、興趣和個性等則很難作出合適的評價。即使是在認知領域,學生的學習評價也不應僅僅著眼於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而要注重知識的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這些較高層次的能力與學生的創造力。在必修課程的學習中,我們從以下的內容注重發展性學生學習成效評價:(1)學生學業質量監控::如日常檢查包括紙筆檢查和非紙筆檢查兩類,如作業、課堂練習或課堂提問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做好學生學業質量的監控,做好學分認定的研究,保證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我們規定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課題次數。我們讓學生在學習必修一的過程中每個單元要完成以下一個專題的探究性學習:比如第一單元:關於新詩;第二單元:關於山水遊記類散文。學生為自己的隨筆本起了一個個別緻的名字,諸如「點滴心情」、「心語」、 「我思故我在」……我們提倡學生做這樣的探究性隨筆積累。由於堅持,我們學生的隨筆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探究性寫作積累如果能堅持下去,是學生之福,也是語文老師之福。最關鍵的就是堅持。我們堅持做到以下幾點:批閱及時:及時批閱、定時講評,這樣,使學生能對文章及時得到反饋信息,才能使學生對隨筆寫作保持永恆的興趣,由「勤寫」到「愛寫」的轉化。引導鼓勵:引導鼓勵能激發熱情,引導鼓勵的方式有多種多樣。①課堂推薦。即將隨筆中的好文章讀給大家聽,適當加以評贊,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讀。②推向報刊選擇好的文章,進行修改之後,推向校園文學社或外面的報刊雜誌,若被發表,對寫作者來就是多大的激勵啊!他就會產生不竭的寫作動力。③評語交流鼓勵。推向報刊或是課堂推薦,只是針對好文章來說的,針對全體來說,我們還發揮評語交流鼓勵的功能,引導學生寫隨筆的興趣。我們還組織學生將自己在這個階段閱讀、創作、翻譯或改寫的詩歌結集,可以是個人專集,也可以是多人合集。為詩集起一個有詩意的名字,寫出序、跋,自己設計封面、插圖、版式等。我們認為,學生課外作業內容求精,檢查求實,貴在堅持,重在有效,我們重視課後作業的精度。有人認為,語文要從課堂要質量,反對課後布置作業,這是不對的。從課堂要質量沒錯,但每天40分鐘左右的時間學語文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必須要學生去擠「海綿里的水」!這就必須要布置適量又適當的課後作業了。語文課後作業要以「精」取勝:量不在泛,內容精粹就行;時間不多,天天堅持就好!高中課業負擔確實重,語文作業每天要求三四百字就可以了,如果堅持好了,一年下來,也有十來萬字的作業;如果注重精華,學生落實了,語文能力肯定的所提高!一般地,我們給學生布置的語文包括:根據文本內容仿寫或圍繞文中某話題寫百字左右的精彩文段或圍繞文本思想積累三五句名言;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識記,重點詞語抄寫,優美句子摘抄;課堂上沒處理完的課後作業,練習冊上的代表題目;每兩周一個大作文,周記等等。一般在課外完成,作業的檢查方式主要由學生自查、學習小組互查、教師抽查,像電腦的文件管理一樣分層級。8、注重案例的積累。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我們先看一個教學案例:[背景]批閱學生隨筆,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師,您不要生氣,我總覺得最近語文課上得沉悶了些,總想睡覺。《記念劉和珍君》有必要上那麼多節課?我們很多同學遠沒有您那樣喜歡魯迅,也難達到您理解的深度。雖說語文課上您也讓我們暢所欲言,可您不覺得那離我們太遙遠了嗎?與其讓我們對那些遙遠的事件發表意見,倒不如把時間放在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上,望老師考慮。」說實話,讀了這段話,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描述]我在講授《荷花澱》一文時,和學生一起討論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後,我讓學生邊聽音樂邊默讀課文並質疑。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別是那些婦女形象都沒有具體的名字?」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新穎,是一個教學亮點,便脫離了原來設計好的教案,讓學生一起討論並試著為她們起名字。片刻,有學生說水生嫂應該叫荷花,美麗而高潔;有學生說羞澀的那一位應該叫小芳,美麗又善良(眾大笑,該生顯然受歌曲《小芳》的影響);有學生說潑辣的那位應該叫小翠(學生對《邊城》的印象很深);還有一名學生說那個找借口的應該叫翠花——上酸菜(眾又大笑,顯然受趙本山小品的影響)等等。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於是我讓學生分角色帶上名字朗讀課文,學生讀後儘管大笑,但仔細體會後總覺得不是味道。於是我進一步啟發他們:這些婦女最後成長為什麼人了?學生們恍然大悟,有學生站起來說:「就連沒有名字、最沒有地位、最受壓迫、覺悟最低的婦女都行動起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還會遠嗎?」小小的名字竟會有這樣深刻的含義,學生們非常興奮,七嘴八舌地討論起抗日戰爭乃至近年來的中日關係。這樣一來,一篇小說成了一篇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文章。[思考]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人生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四個「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二是走向實踐,語文惟有運用於學生的實踐中,融合到學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永恆的精神財富;三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四是走向智慧,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有案例文集出版。記得我這次寫的教學案例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送別》:【導言】《長亭送別》是膾炙人口的藝術傑作《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高中語文必修三把這一折收入第一單元「戲劇節選」。這是一部迷人的詩劇,全劇從頭到尾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它有明快的抒情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所有這一切,匯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在賞析過程中,我試圖用誦讀,用音樂激發文字深沉的美感,還元雜劇音樂的元素,對課文意蘊深沉、華美曲雅、富於文採的語言進行體味,在學生的心理譜寫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片斷一】師:為了把握劇情、體味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請三位同學朗讀[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揣摩比較一下。(三位學生朗讀課文)(掌聲)師:剛才幾位同學讀得都很投入,大家來評一評,誰讀得最好?生(齊答):曹嘉琪。師:好,我們請曹嘉琪同學來為我們說說你為什麼能讀得那麼感人。生1:讀劇本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走上了舞台,在扮演這個角色,所以自然地就模仿人物的口吻,讀出了一點感情。師:哦,進入角色了,可貴,可貴!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的戲劇都是詩劇,除了有劇情外,還有優美的詩句,所以我們要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心情,領悟作者的用心與風格。你是怎麼體會的?生1:讀[端正好]的時候,我好像看到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藍天白雲,黃花遍地,西風凄緊,北雁南飛……幾種富有深秋時令特徵的景物更加襯托出鶯鶯痛苦壓抑的心情。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你看,這支曲子里句句是景,只這「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所有的景物都閃著別離的淚光。(全班鼓掌)師:清代梁廷枏《曲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曲壇上這一逸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有人說這支曲子是劇曲中的「秋思之祖」。劇情一展開,作者就把我們的心情帶到了一種詩的意境里,與劇中人分享那一份凄涼的暮秋景緻,體味鶯鶯的離愁別恨,寫得非常細膩。(停了一下,親切地注視另外兩位朗誦的同學)你們兩位同學要發言嗎?生2(這個同學讀得是[滾繡球]):我覺得自己讀得很好啊。師:歡迎你自辯。生2 「柳絲長玉驄難寄,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我讀的節奏慢,因為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希望它系住張生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希望樹梢「掛住」殘陽,讓時間走得慢一點,她離情難捨……生3:可是你把「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給讀反了。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後,馬兒慢慢地行,車兒快快的跟,兩人的距離就近了。這兩句寫盡了兩人纏綿難捨的情狀。讀反了,意思就不一樣了。生2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師:有道理。這位同學聽得很仔細,而且理解得很深。金聖嘆贊這兩句是真正妙文,是從鶯鶯惜別的心理描繪的:「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痴。一片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可見「馬兒慢慢的行,車兒快快的隨」,抒發了鶯鶯不忍離別,連一會兒的廝守都不願放棄的深情。(老師看著生4,這是讀[叨叨令]的同學)生4:老師,我讀得不好,讀錯了好幾個字,不過,我下次會改正的。【後記】誦讀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容準確、鮮明、形象地傳達給聽眾。語文教學離不開誦讀。但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尤其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象。現在的語文教學,走向「只講不讀」,「思而不讀」或者「泛泛地讀」的畸型之路。那麼,是不是學生們的朗讀能力已經俱備了呢?在高中朗讀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讀,不能在讀中感悟等等令人擔憂的情況。在教學中,讓學生經常朗讀課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他們對語句意思的領會能力,對語句中語病的辨析能力,對實詞、虛詞、熟語的使用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從而有利於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整體提高。所以,我認為,教師對每一篇課文的分析,很多情況下都應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教師的分析就大多屬於架空分析,學生表面上看是聽懂了,可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啟迪,並沒有真正領會課文內容。誦讀除了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之外,還有助於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感悟能力。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仔細「傾聽」作者話語的過程,就是一個與作者進行感情、思想交流的過程。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進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於學生領會課文內容。就如上述實例中的兩位學生,一是邊想像邊感悟邊悟讀,讀得就比較到位動人;另兩位同學從大家的評價中知道了自己的缺點,相信在今後的閱讀中一定會加以改正。【片斷二】師:《四煞》里的這顆眼淚和前面的《端正好》的這出「離人淚」意境是一樣的,表達的崔鶯鶯的感情也是相同的,都是即將離別時的悲愁之情,「馬嘶遠別時」,「淚中見愁」。前面的《端正好》我們是讀,《耍孩兒》我們是演,我想《四煞》我們就來個唱的吧。(教室里一片沉寂,我知道這道題難住了大家)師: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唱的形式更深的走進老百姓的心坎里,聽過王菲唱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嗎?生齊說:哦,蘇軾寫的。師:今天我們也為《四煞》譜上曲,你可以選擇其中的幾句唱詞,用你熟悉的、喜歡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雜劇本來就是用來唱的,既然我們無法用元時的曲子來唱,就來他個現代版演唱。(學生開始思考,過了五分鐘)師:好了,現在我們先請徐翊斌來給我們唱唱他的作品。徐翊斌起立,醞釀了一會感情後,開始唱……師:請問這是什麼曲子?生1:這是我自編的。師:自編的!我覺得很好,很有創造力,而且編的曲子比較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給你一個機會,再請一位女生來演唱一下。(生2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靜等候,接著女生用《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曲調開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靜。唱完後,掌聲響亮。)師:她唱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作詞,香港歌星徐小鳳演唱過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曲調,這首歌的調子跟《四煞》的無限悲愁的意境也是能夠吻合的。當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為《西廂記》寫下他感悟人類情愛的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李存葆在《飄逝的絕唱》中說,當代世界,「暴力對美色的霸搶遠未結束,權力對美色的侵吞仍顯貪婪」;以金錢為媒,「用鈔票鋪設婚床」的現象更為多見。你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作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你認為什麼樣的愛情觀才是正確的?生3::我討厭暴力,喜歡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得幾回聞?」讀了《長亭送別》,我為王實甫的生花妙筆所傾倒,為崔鶯鶯的一腔深情所震撼,為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所感染。生4:我還是喜歡《致橡樹》中的愛情,禍福與共,平等獨立。生5:我看過《西廂記》的劇本,後面有「鄭恆爭妻」,結局是張珙做了官,是大團圓的結局,怎麼會這麼好這麼巧?現時根本不可能的。我就想到陳世美的故事,結局是包公鍘了陳世美。總覺得,文章里寫得太美好,現實又太黑暗。為什麼呢?師:你是問我還是問大家?生(不好意思):還是問老師吧。師: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文學與歷史的區別。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而文學寫出人們心中的真實和新中的願望。雖然現實存在著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但是,這就像陽光下的陰影,始終是遮擋不了陽光的。從另外一個角度,如果人人心中都存有真善美,世界是不是就變得美好了?(生點頭)也許,這就是文學的使命吧。師:最後,還有李叔同以外國曲子填詞而成的著名的《送別》曲調,我請大家一起來欣賞,(放《送別》旋律)大家可以在心裡默默地唱,藝術是相通的。【後記】新課程提出了「課程內容」的概念,課程內容與傳統教學內容是有區別的。課程內容,就是以實現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去選擇並組合的相關資源。既包括有形資源如教材、工具書、其他圖書音像資料、網路等媒體資料等,也包括無形資源如教師的知識、學生的經驗智慧等等。可以說是「一系列比較系統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總和」。學生是學習的體驗者,體驗是可以有多方面構成的,音樂也是其中之一。悲愁的離愁別緒本身已經用華麗秀美的語句表達了,理解時如用語言解讀語言,一般會因過於理性而顯得蒼白,而曲詞本身又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用直接的音樂演繹抽象的文字中蘊含的情感,音樂與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發迷人的藝術魅力。這點片段中做得比較成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裡有一條規律,那就是詩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較穩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枯藤老樹」就容易讓我們滿懷思鄉愁緒,而「南國紅豆」則容易讓我們砰然心動,甚至滿面桃紅。《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最高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的中寶、黛愛讀《西廂記》,今天讀它也還有現實意義。而要達成這些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循循善誘。再看一篇選修課《幸福從細小處開始》的教學案例:這個老師認為,有了高一必修2的學習,有了選修9《傳記選讀》第一單元的鞏固,學生已經掌握了傳記文學的基本閱讀思路和方法。作為選修課,應在節選的傳記文的基礎之上進行適當的拓展,更好地掌握自傳的寫作方法,並通過修改自己的傳記來強化對自傳寫作的理解。課前老師讓學生每人寫了一篇自傳。教學過程設計:先研讀文章分別從學習、道德和科學三個不同的角度對富蘭克林展開的介紹,引導學生尋找文中與文題相對應的語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再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學習了這篇傳記之後,富蘭克林給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從比較中明確自傳的寫法並加以小結,在學生談的基礎上由教師小結。從學生的自傳習作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兩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明確在自傳的寫作中存在怎樣的不足以及提出切實可行的修改意見,為修改自已的傳記做準備。作業:在自己原來所寫的自傳的基礎上圍繞老師提示的問題進一步加以修改,並定稿。教學後記:這節公開課上完之後,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展開了反思。從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我認為定位是比較準的。雖說在必修1學生初步接觸到了傳記,但由於當時教學進度吃緊,我們並沒有過多地引導學生學習,可以說是在這個階段才比較系統地對學生開展傳記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感到學生漸漸地喜歡上了傳記,所以我就趁機讓學生自己去寫自傳。可收上來一看,和我預計的水平相差甚遠,突出的表現就是不會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來刻畫自已的性格,在自傳中缺少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也沒有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鑒於這種狀況,我在認真地分析了第二單元的幾篇傳記之後,挑選了《幸福從細小處開始》作為重點講述的篇目,除了進一步加大學生的閱讀量之外,著重想在學生完成了自傳的寫作,有了創作的經驗之後,讓他們藉助這篇自傳的學習更加明確自傳的寫法,進而為他們課下修改自己的傳記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引下我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以及第二課時傳記文的修改情況來看,學生基本上在自傳的寫作思路以及方法上有了清楚的認識,這表明這節課已經較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通過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實施,讓我認識到一節有收益的課,應是建立在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的設計目標上的。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雖說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作為教師,更應及時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優化課堂教學,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9、注重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我們想到一句話: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語文課堂是生活的片斷和縮影,生活是語文課堂的延續和拓展。我們開展了「語文與生活」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下面是一個學生用作文記下的片段:12月19日下午,海口一中多媒體教室內掌聲陣陣,笑語帞,高二年級「語文與生活」活動展示在此舉行。「置身於生活的廣闊天地之中,駐足回眸,處處可見語文的影子,側耳聆聽,時時迴響語文的跫音。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主持人熱情洋溢的開場白拉開了活動的序幕。音樂響起,首先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8)班的「童話世界」網頁頁面,蔚藍色的海面上美人魚的身影一下子就敲開了我們記憶的大門,那在現實生活的壓力面前已深藏於心中的童話幻想,也被精美清晰的網頁設計、全面豐富的童話知識、逼真形象的話劇《人魚與野獸》一點一點喚醒,我們彷彿又找到了兒時純真的夢想。還沉浸於童話的唯美之中,「錯別字診所」又已開門了。「錯別字看似不起眼,卻是隱藏在文明底下的一顆毒瘤,不根除它將危害整個文明的健康發展……我們的錯別字診所在祖國的大街小巷,我們每一個人就是診所的醫生……」在高二(2)班同學的講解下,常見於人們筆端的錯別字一一原形畢現。緊接著,(11)班的「歇後語王國」,(7)班的「海南與詩」,(3)班的「新興辭彙」,(9)班的「成語故事」……12個主題,隨著12個班的展示讓在場的觀眾逐一領略到生活中語文的巨大魅力。可以說,展示的過程非常精彩,儘管每個班的展示時間都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鐘,但其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寬廣,單從十二個主題就可見一斑。而在這每一個精彩背後,無疑都有著無數的艱辛與困難。每個班都經歷了一個全班搜集資料、討論展示形式、製作網頁或powerpoint、編輯文稿、編劇排演、反覆修改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做好的,更何況這每一個環節都得在正常的學習之外擠時間去完成,就尤為難能可貴。(1)班的「創意廣告」,光是配合powerpoint的解說詞就五易其稿,哪兒該用圖片輔助,哪兒該插入何種形式,都斟酌再三,並詳細地標明在解說文稿旁,以使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以網頁、powerpoint為主,穿插以朗誦、話劇表演、相聲、小品等多種形式,力求生動形象地展現內容,讓觀眾在笑聲中領略語文的巨大魅力,這也是這次展示活動的特色所在。(11)班用歇後語寫成的相聲、(4)班用生活劇向觀眾介紹創意店名、(8)班用話劇表演來演繹童話故事……同學們在輕鬆愉快中學著語文,品著生活。展示活動結束了,評委都一致讚揚同學們的展示。大家都認為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充滿現代氣息,有的甚至非常專業,全面。正如教務主任笪旭老師所說的:「真不可小覷了學生!就應該象這樣給學生一個舞台!」的確,給學生一個舞台,讓他們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們會秀得非常精彩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設立了主題課,把語文學習引向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實現「大語文」的教學目標。比如「中秋文化」主題課,既營造了節日氣氛,又擴大學生的視野。中秋節在我們中國文化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對它傾注了無限的深情,這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很世俗的節日。從古至今,大量的傳說故事、詩詞歌賦頌讚著中秋節動人的情感、訴說著中秋節無窮的思念、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先設立幾個小主題:「中秋節的來歷」、「月亮的傳說」、「中秋習俗」、「中秋詩詞」等,讓學生分小組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研究,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所做的作業精美有趣。不僅加深了對中秋節的認識和了解,學到了許多知識,也從詩詞中受到了文學的薰陶,更多地、自發地學習詩詞。又比如「認識海口」的語文綜合實踐課,也是先設立幾個小主題:「老街騎樓」、「古城儋耳」、「東坡書院」、「三亞南山」、「海南詩歌」、「海南特產」等,由同學和老師一起完成。這次活動既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故鄉的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也讓他們學會了合作交流與人相處。2004年,我校被評為「海口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至今,學生已完成200多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先後有幾十篇研究性學習成果在《新課程新探索》(南方出版社)《綜合實踐活動天地》(海南出版社)《海南日報》《海口晚報》等發表。2005年,海南省第17屆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校獲一等獎3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13個。2005年7月,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會上,我校的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發言,備受專家關注。2005年12月24日,我校研究性學習成果在海南省高中研究性學習現場展示活動中,倍受省教育廳領導和兄弟校同行關注,中國教育報、海南電視台等媒體對我校師生進行了現場採訪。我校的選修課堂活躍而多樣,如歷史組陳光安老師的「話說海口」;語文組李淑蘭老師的「種下一棵智慧樹」,徐建平老師的「曹操與他的《短歌行》」;馬校長的「古代詩歌鑒賞」,林校長的「哲學與生活」……二、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存在的問題:1、課堂時的活動體驗有其形而無實用,造成探究學習的「泛化」、「神話」、「虛化」。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不少「劍走偏鋒」的現象:架空文本,淡化語文知識。不少公開課課堂氣氛活躍,一會音樂欣賞,一會書畫展示;又是課本劇演出,又是多媒體運用。花樣翻新,眼花繚亂。表面上學生主動性增強了,可課後一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學生茫然。把課堂教學的持續有效的「多元對話」變成毫無啟發作用的「滿堂問」。這樣,雖然學生身心達到了愉悅,但語文本身的內容卻未被重視,幾年下來,學生可能會成為能說會道不會寫的畸形兒。倍受歡迎的合作探究是課改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這次競賽,幾乎所有參賽者都將學生或4人、或6人分成小組,以求得到評判者在新學習方式運用上的認可。事實上,「合作」的解釋是: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合作與分組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分組學習雖然是合作探究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手段和表現形式,但應該承認的是,分組並非合作的惟一手段。有的小組,合作只是形式,沒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沒有協調解決問題,絕大多數學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動根本沒有發生。同時,有些自制力低下的小組還會亂中取樂,甚至會給課堂帶來混亂,起到負面影響。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形式主義要不得。2、效推進高中語文新課程非常需要教師自覺進行教學反思,而教師自覺反思的意識不夠強。教師課後要重新找回標準,反思教學與標準的契合程度:是否完成了課標要求的知識點,能力點;是否落實了應有的人文精神,是否培養了民族精神;是否引導學生養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否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是否提高了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是否促進了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教師通過課後反思,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3、濫用多媒體使教學過程的膚淺化。多媒體以圖文並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感受力,確實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課堂的容量方面、師生的互動交流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加上現在學校每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語文課堂上的音像多了起來,也熱鬧了許多。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濫用多媒體使教學過程的膚淺化也多了起來:花樣翻新的圖片引入——教師預設的整體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讀賞析——文本某點的拓展延伸。教師教學離不開電腦,害怕停電,學生思維緊繞著課件。其實,真正的新課程改革是凸顯教師的個人風采,突出文本特色,形成多樣化的教學風格的探究過程,多媒體只能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應該說,讀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舊書不厭百回讀。但有些東西,並不是光靠讀就能讀出來的,需要教者的點撥和誘導,有讀無導,有讀無悟,偏離了「熟讀精思」的閱讀規律。如果一切問題學生都能在讀中自行處理,我們教師不是失去其存在價值了嗎?像《葯》這類的文章,即便是學問深厚者,理解起來恐怕也有一定難度,更不用說學生。因此,簡單的「一刀切」是不行的。多媒體能不能用?可以用。但怎麼用,在哪裡用?值得深思。在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象背後,有三點應注意:一是有的教師課件製作雖然專業和精良,從配音到動畫設計讓學生愛不釋手,流連忘返。但是,如果這些課件效果淡化了課堂的主題,甚至由「助手」變成了「主角」,就會違背了教者的初衷和本意。二是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滿堂放」,眼花繚亂的場面的確讓人覺得好看,但學生到底能獲得多少?過去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變成簡單的人機對話,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到底還能殘留多少?三是有些偏遠地區,根本不具備條件,可為了競賽,硬是東挪西借。更有甚者,本來不用電腦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卻一定要將電腦牽進課堂,這恐怕也不是明智之舉。4、「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加之賞識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許多教師對學生不敢說「不」,不敢劃「╳」,生怕扼殺了許多「牛頓」,夭折了一些「愛迪生」。自從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周弘對其女兒的賞識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聞媒體報道後,隨之在中國出現了賞識教育的熱潮,他推崇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加之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所以在我們的課堂出現了各種溫柔的肯定:「你真棒!」、「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這麼難的題目,你竟能做對一道,真了不起!」……教師時刻擔心在不經意中打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公開教學中我們更難以聽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時候,我們還要為婉轉的評價語絞盡腦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讓學生乏味,所以各種「換湯沒換藥」的表揚開始環繞在學生周圍。或者「同學們自由閱讀5分鐘,你們想用什麼形式讀就用什麼形式讀!」於是,教室沸騰了,大聲讀,小聲讀,或嬉笑,或玩耍……反正自由閱讀,信馬由韁。對學生偏激的思維,師生思維碰撞中出現的觀點差異均要有意識地向正確方向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度。例如,在上《荷花澱》時,有學生認為「水生嫂等婦女學會了射擊,承擔起警戒並配合作戰任務,是女性被男性化了,是性別意識的消失,是中國人性的悲歌」。對此,我佩服學生現代化的人性思維,但是,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生存的歷史背景,不能背離時代,脫離文本來作新奇的解讀。培養和弘揚學生的民族精神,不是培養學生超越時代、脫離文本的所謂創造性思維。不能把革命英雄主義指責成野蠻和暴力,把「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誤讀成不珍惜生命的愚昧,把愚公的鍥而不捨當作無知的愚蠢。賞識不等於放棄原則。無原則地尊重與賞識容易助長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一味地賞識和肯定還容易模糊學生的認知和視聽,甚至會成為其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或「糖衣彈」。只有恰到好處地懲戒和批評,藝術地點撥,才能使學生頓開茅塞。所以,惟師獨尊和惟生獨尊都不可取,都是一種畸形的師生關係。只有掌握好賞識與懲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踐行以人為本、弘揚人性的理念。再美麗的語言也有窮盡的一天。試想一想:當讚揚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語言,當掌聲成為一種形式上的表演,這其中還有多少真情可言?這種脆弱的表揚還能堅持多久?這種想法也帶來了對學生過程性評價的不公正性。知識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也許會逐漸淡化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學生對自身的認識上的錯誤,恐怕會影響久遠甚至是難以改變的。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經歷一些磨難的,只有經歷磨難才能鑄就剛強的性格,才能適應未來的生存。古話說:將相出寒門,嚴師出高徒。在教學中我們應慎用表揚,讓學生學會接受批評,學會在「逆耳」中形成健全的人格。5、選修課的選課走班教學存在著困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是任何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最後和最佳裁決者。因為教師是改革理論的執行者,教師的實踐活動是改革成敗的關鍵。毫無疑問,新「課標」的實施,選修課的開設,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已經不是單純看他必修課上得如何,而要看他能否上好選修課,並且能上幾個選修課。以目前高中語文教師的實際狀況而言,能達到這一要求的只是少數人。如果再考慮到地域的差異,把眼光投向廣大的欠發達地區,那麼這樣的教師將會是極少數。在相當多的教師離開教學參考書就無法備課的情況下,怎麼能指望他們承擔起選修課的重任呢?選修課的開設必然引發教學管理的重大變革。單是排課表、安排教室就會搞得人忙亂不堪。學生要由過去在一個固定的教室里「坐讀」改為變換教室的「走讀」,管理上的困難尚在其次,有富餘的教室可供「走讀」嗎?各地的重點高中、示範高中大概不成問題,這些學校的建築豪華、設備先進,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而其他更多的學校怎麼辦?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建設之簡陋、師資之匱乏超乎人們的想像,對他們來說,開設選修課只是一種奢望。(二)採取的對策:針對以上一些現象,為了探尋新課改中高中語文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我們倡導語文教師上出有個性特色的語文課。1、重視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也就是要求「實」和「活」。「實」,此處指知識的落實程度。自《新課標》(實驗稿)中出現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後,不少老師就「因噎廢食」,淡化語文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初中教師。其實,語文知識是學習理解母語掌握祖國語言的必備工具,是新課標的三大板塊之首——「知識與能力」——的最重要的內容,不應該淡化更不能廢棄!語文知識的內容很多,如「常用字」「常用詞」「名言名句」「文學常識」「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等等。在教學中,語法知識要把它放到具體實在的語言環境,在「情境效應」的影響下,輕鬆而又牢固地掌握它;人文類知識要尊重學生個性,良性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去熏陶感染。除了「實」,語文課堂還要「活」。教師要與學生互動。上課時,教師必須忘掉標準,忘掉已預設好的課件,要按課程及文本內容的需要隨機應變,順勢而成。特別是教師心中要裝有學生,重視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生互動。也就是要有相當的教學機智。比如,課堂提問要不要討論,課後的作業要不要細講,可徵求學生的意見。又比如,對一些有深度的問題,給一定時間學生相互討論,再獨自寫一段不長的感悟:上了《侍坐章》,要學生談談自己對孔子的認識;學了《寡人之於國也》,引導學生從現代角度看孟子思想的積極意義;學了《勸學》後,可以在課堂上要學生回憶有關學習的名言,於課後收集部分學生的名言相互交流,還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寫一則勸勉學習的「名言」;鑒賞了李樂薇的「出去時,小路是我幸福的起點;歸來時,小路是我幸福的終點」,要學生以「母親」為話題進行仿寫。學生思維在向縱深發展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適當指導學生,甚至教師應在學生思維交流的高潮,把自己對文本的思考結晶提供給學生共賞。一堂課好壞與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效率的高低。一堂課上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效率的高低情況怎樣?這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學生回答問題、課堂學生的情緒反應、課後作業反饋表現出來。一堂有效的課,就是一堂有意義的課。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新的知識,進一步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能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學生在課前和課後確實有了認識上或思想上的變化。在課堂中重視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課下來,落實了幾個或一個知識點,也比滿堂灌下來學生一無所獲好。2、推廣案例積累的做法。教師不僅需要學習教學案例,而且需要撰寫教學案例。教師撰寫教學案例,難度較小、作用較大,值得提倡。教學案例來自日常的教育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繫。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妥善解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師有事實可說,有道理可講。教育實踐涉及的領域寬,發生的事例多,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寫案例事實,二寫案例分析。撰寫教學案例,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師對事實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寫這樣的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撰寫案例分析當然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裡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撰寫教學案例,教師要對教育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照鏡子」,「過電影」,把自己的教育一覽無餘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覆的分析。教育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能由模糊變得清晰。能使教師把某些教育問題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利於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育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教師寫出的教學案例,可能是某項教育研究中的細化了的材料。從教學案例的線索引申開去,思考教學案例反映的教育現象,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深刻的認識,獨到的見解,再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使之帶上條理性和科學性,就有可能發現某些教育規律,特別是解決某些教育問題的規律,從而產生某些創新。創新多了,就會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3、重視課堂學習中的廣度、深度。真實的課堂是講求信度的課堂。一堂真實的課是盡量避免作秀的課。公開課,特別是語文公開課,最容易走進作秀的泥潭。課堂上熱熱鬧鬧,師生互動,聲、影、畫齊聚;聽講學生愉悅非凡,聽課教師激情澎湃;可下課問問學生,這堂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除了答高興外,就說不出什麼了。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真實的學生,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也許超出你的預設、也許滯後於你的預設,真實的課堂就應該及時調整教學,而不能死抱著教案一成不變,置學生的疑問而不顧,照著課前設計的軌道走下去,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命的靈性的。我們的每一節課里,都應該聽到學生「拔節」的聲音,那是最美的聲音。真實的課堂不能成為精彩結果的呈現、優秀學生的表演。有不少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精彩,因此就放棄了真實的學習結果。課堂中,少數優等生成了演員,而大部分學生被剝奪了思維與展現、交流的機會而成了觀眾,更有甚者,有些課前還進行了精心排練。這樣的課堂不僅失去了生成的機會,也失去了生命的魅力。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真實展現學生的學習結果,讓所有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重視教學中拓展的廣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依據新課標的理念精神,在課堂上重視教學的廣度,引導學生擴大視野,是必要的。在前些年的「課內外銜接」實驗中,提倡「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就是要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擴大知識面。因此,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知識面的拓展。在這裡,我想說說「課內外銜接」這個問題。我曾聽過不少公開課,僅僅一二十分鐘就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而大半時間則用於課外的拓展延伸。我總在思考,是不是文本只有一二十分鐘的探究價值?或者這種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反叛?抑或是創新?我想都不是。這是架空文本,盲目追求課堂含量而形成的一種捨本逐末的盲目教學。那麼,拓展延伸要注意什麼?下面就課前活動延伸和課後內容延伸兩個角度談談。課前活動延伸,由於沒上課,內容選擇餘地大,或字詞或名句,或哲學或文學,可講故事可談感受,可直面現實生活可回顧歷史軌跡,還可以進行定時比賽——「一分鐘朗讀」「一分鐘抄寫」「兩分鐘默寫」等等,只要是增加學生見識,培養學生品德,熏陶學生情感的內容均可。課後拓展延伸,就要根植於文本,在探究文本的同時,教師選擇與文本有關的內容來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從而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如《荷塘月色》補充「荷、月」的有關名句,增加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古代文化的興趣;《鄒忌諷齊王納諫》補充《召公諫厲王弭謗》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能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與《季氏將伐顓臾》比較閱讀後,補充孔子名言,引導學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重視教學中引導的深度。所謂「深度」,就是引導學生對文本或拓展材料進行哲理性的辯證的解讀和認識。《新課標》中基本理念之二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據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應是教學追求的高層次了。其實,一堂語文課要上成有意義的有效率的課,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和拓展材料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我看過網上的一堂公開課實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師通過兩千年前後人們對孔子的不同評價和「批林批孔大會」的小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歷史上孔子的影響和特定歷史時刻的荒唐故事以及從中看到了一些人性的弱點。再介紹《世界公民的理想生活》《一個女孩的理想》兩則緊扣《侍坐》章中曾皙的理想的故事來展開,因材料的有趣,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很高,討論熱烈,發言深透。有了這些引導墊底後,教者布置了《歷史》話題的文段寫作,學生有話可說,有言可寫,寫出了不少優秀文段。那麼,如何挖掘課堂的深度呢?首先,教師要有充分的備課。在備課時,教師必須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要心中有標準,自己所上的課是課標中那個板塊的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個目標是否都考慮到了,課堂的側重點在哪方面(不同的文體其側重點應該不同);要著眼學生,考慮如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要讀透文本,根據文本特點選擇是否拓展以及拓展材料;要心中裝學生,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都有收穫。4、教育的真實性與鼓勵性相結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是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評價語言,而用評價又是驚人的相似。僅僅是為了評價而評價。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滲透,我們都意識到評價是重要的,卻又總是走不出傳統的為評價而評價的模式。歸根結底是主觀上沒有弄清評價的作用。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運用評價語言。「不錯、好極了、真了不起、」這些都是鼓勵性語言,學生一聽就懂,然後鼓勵的評價過於單一,模式化,學生更希望知道自己好在哪裡。鼓勵不是一味地說好,而是應肯定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學生通過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優勢有所認識。因為人的潛能是多元的,主動評價學生時能發現學生的強項潛能,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樹立起自信,注意對學生健康的情感,價值觀的鼓勵性評價十分重要的。這種鼓勵的作用十分巨大。這將使他們更自信,更堅定,更樂觀面對生活。在評價過程中,不斷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只要他們出力盡心了,我們都要誠心地為他們祝賀,真心地為他們高興,不要吝嗇鼓勵性的詞語,課堂上「節外生枝」、「出格」行為只有在正確的引導下,才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課堂上學生遲到了、「攔路虎」、有了過不去的「門檻」,不是「殺虎」、「砍門檻」,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隨時進行自我反饋與分析,自我調節與完善,從而積極地把評價納入到學生的認識活動中去,使他們在自我評價、自我比較中獲得自身發展。從而明確的評價的作用。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導情境以及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評價語言可以豐富多彩。教師可以運用口頭語言、表情語言、肢體語言,調動全身的每個細胞參與對學生的評價,通過恰如其分的評價、動作、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意傳給學生,以自己真情感染學生,這樣才可以使評價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5.培訓與自研相結合,搞好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專家解讀說,高中語文課程設計體現了「選擇性」,契合了「學習者的因素」,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的確如此,5大系列,幾十個專題,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比起過去的全國學生同念一本書簡直是「換了人間」。 廣東省將選修教材分為三個系列:系列1:文學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中外戲劇名作欣賞、影視藝術欣賞、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中國現代詩歌選讀、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短篇小說欣賞、戲劇欣賞、電影文學欣賞、中外現代詩歌鑒賞、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外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讀、中外戲劇名作鑒賞、經典電影作品欣賞。系列2,文言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唐宋散文選讀、《論語》選讀、先秦諸子百家名著選讀;唐詩宋詞鑒賞、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論語》選讀、《紅樓夢》選讀。系列3,實用類:語言文字應用、演講與辯論、文章寫作與修改;語言文字規範與應用、說話的藝術、常用文體寫作;漢語學習與應用、演講與辯論、寫作基礎。中外名人傳記選讀。新聞傳媒素養;新聞閱讀與寫作、傳記選讀;高一年級可以將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搭配選用;現在的高二,一是選定古代詩歌、唐宋散文;二是在小說、散文和新聞、傳記中選定一組;三是補選常用文體寫作、說話藝術或語言文字滲透在今後的全部教學中。現在的高三:一是補選常用文體寫作、說話藝術或語言文字;二是選定小說、散文作為選修選考的內容;已經選修了傳記的,再補選新聞,把新聞、傳記作為選修選考的內容。從課程設置看,無疑加大了工作量,也加深了備課的廣度和深度。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有關教育教研部門的培訓和教師自身鑽研缺一不可。課程改革是一個複雜而永恆的內容,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作出判斷的。不過,它最終要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堂課,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憧憬課程改革遠景的時後,設計好每一堂課。我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時時要求自己上出真實的、有效的、有意義的課,那我們的課程改革才會萬紫千紅、生機盎然。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並快樂著 」。教師是一個奉獻的職業,教師從來不拒絕苦累,但是拒絕的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苦累。教師需要研究,需要成長,但這是需要過程的。記不清哪個教育家說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課改實踐和一線教學體驗,我深深體會到,課改是必要的!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老師與學生同心、同行、同樂,結伴成長。我們共同品嘗著新課程改革的這杯咖啡,那種感覺很快樂,那是一種新鮮的苦後回甜的快樂。帶著好奇、興奮、忐忑和欣喜,我們前行,時而颳風下雨,時而風和日麗,腳下雖有荊棘卻也讓人看到遍布的奇花異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八字中級教材之化氣格
※楊公風水函授教材(四)
※《二十四孝圖》不是一個好教材
※店員經典培訓教材:含服藥物的使用指導
※如何評價Gilbert Strang的線性代數教材《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