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富士能讓我在工廠參觀時看到什麼?

十年前,我曾經應富士公司的邀請前往仙台訪問他們的朝霞技術研發中心。十年後的今天,我再次來到仙台參觀富士的相機生產工廠。事實上十年光陰似乎並沒有給仙台帶來多少變化,從仙台站的新幹線上下來,空氣中瀰漫著的似乎還是那熟悉的牛肉蓋飯味道(牛舌是當地特產之一)。哦,這其實是因為我們中午簡餐就是牛肉便當的關係...

目前,富士把所有旗艦機(包括X-Pro2、X100t、X-T1)的組裝生產都放到了仙台的這家工廠里。由於主要負責高端機型,因此這家500人規模的工廠並不需要像國內企業那樣三班倒,而是很正常的朝九晚五每周5天工作制。在這家7成員工是由女性構成的生產企業里,每天生產的成百上千台富士相機和鏡頭將會帶著不同語種版本,銷往全球各地。

各位可以自行推想一下富士這家工廠的產能。考慮到此廠的高端定位,我個人覺得他們可能在新品上市初期會有一定的產能壓力,但進入平穩銷售期後就能滿足產能需求了。至於這次大家比較關注的富士X70,據稱是由富士中國蘇州廠出品而非日本本土出產。

參觀工廠能看到些什麼?我個人對於富士的歷史、現有產品線等都比較熟悉。不過同行媒體記者中還是有人第一次知道富士居然還產化妝品和醫療器械。事實上,大部分日本影像企業都有多重的業務線,我們所接觸到的民用影像產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由於向我們開放的這家仙台工廠只是旗艦產品們的最終組裝廠,所以我們在產線上能夠看到的東西有限:大部分產品線都在忙於將其他工廠出產的配件組合起來,並進行最後的調試檢測和編碼包裝。我們在產線上所能見到的都是已經模塊化的機身外殼、電路板元件、手柄甚至是已經提前包裝好的說明書/光碟等,而這些至關重要的部件又是在哪裡製造出來並運送到這裡來的,我們無從得見。

很明顯,這些關鍵部件的生產細節都是富士公司的機密。這不由讓我想起小說《侏羅紀公園2》里的一段情節:

「你在這個實驗室里看到科學家們從琥珀里把蚊子體內的恐龍DNA提取出來,在旁邊的房間里則看到正蠢蠢欲動想要破殼而出的小恐龍,這之間好像是順理成章的連續場景。但實際上,從DNA變成活生生的恐龍胚胎中間還有無數複雜的環節,這是哈德蒙(侏羅紀公園的創始人)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同樣的,我十年前訪問的仙台朝霞技術研發中心和今天看到的最終組裝車間,實際也分列於富士數碼相機產品線的兩頭——當中有太多秘密和關鍵點是富士公司的小秘密而無法對外公布。

即使是在今天這家最終組裝廠的流水線上,我們依然遇到許多標著「NO PHOTO」的工序。它們多集中於產品檢驗階段,包括相機對焦精度檢驗、水平儀調節、機身防震測試以及鏡頭各焦段對焦精度矯正等。

我在這些檢測工序上看到許多類似ISO12233標版的「解析度測試版」,它們會按照需要設置在測試平台的中央或者邊緣。我不太了解這些測試環節為何需要被嚴格保密,但想來這些都應屬於廠商獨有的檢測方式以確保每一款富士相機/鏡頭在出廠後的品質——是的,每一部富士機身每一支鏡頭都要經過多項檢測以及多次抽檢,絕無例外。

各位可能已經在微博和微信上看到我帶著口罩手套,身穿防塵服在富士車間里擺Pose的照片,這實際是我們參觀鏡頭車間時的必備行頭。坦率的說,由於缺乏經驗 ,當我穿上這套密不透風的外套時,褲子裡面還夾著秋褲(仙台氣溫比東京更低)。結果短短半個小時的參觀就讓我熱的汗流浹背,幾乎暈厥過去。但這樣的煎熬並非沒有收貨,至少讓我注意到富士生產線上的幾個特徵:

1、富士的產線採用較長的流水作業,根據產品的複雜程度來決定產線的長短。比如生產X-Pro2的產線明年要比生產X100t的長一點,而生產XF 100-400鏡頭產線也明顯要比生產XF 35 F2的產線複雜許多。

這種產線的設計似乎與我之前參觀的尼康工廠有些相似,但和佳能的「島式(小組式)」短線生產並不同。當然,這兩種流水線的到底哪一種更出色還不好說:富士的這條線每個工人負責的工序不多,新人只要經過2天理論學習加2周的培訓即能上崗。而一旦人力出現變化或空缺,廠商也很容易找到替換者進行填補。在佳能的產線上由於每個工人要負責多項工序,所以掌握技能的時間與成本都比較高,但也正因為此,每個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比較高,未來的成長發展空間也相對更大。

請注意,富士在十年前我參觀時其實也是採用比較粗短的「島式」流水線的,但如今卻換成了更長的流水線,這似乎表明了廠商在此問題上的某種取捨;

2、平均每一台富士X-Pro2的流水作業時間為68分鐘多一點(從第一道組裝工序開始到完成最後包裝),其中約有一半的時間是用於檢測。目前X-Pro2每天的目標生產量約400台。不過,我們實際看到幾乎每條產線的產量都要比目標數字更高(大約每天能多出十幾二十台的樣子)。考慮到X-Pro2還是一台相對較新的機型,未來的單日產能應該還能進一步提高。按照這個數字推算,富士每月的X-Pro2產能大約是9000到10000台的樣子;

3、富士正在大力加緊流水線的自動化改造。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某原先需要三個人以人工方式完成的檢測工序,現在只需要一個人操控自動化檢測機床即可完成。按富士方面的說法,這種自動化改造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提升單位時間的產能而是節省人力。好吧,考慮到目前富士仙台工廠招募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本地國民,想來其人力成本的確是比較高的。

不過,在我看來,這種以自動化替代人力檢測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帶來了檢測精度的提升。這一點可能在當下還不能馬上看出成效,但等X-Pro2之類新品上市一段時間後應該最終會在市場上有所反映。

推薦閱讀:

富士康銀彈吸引民工
第一次在知乎上寫總結......猴年我經歷過的那些器材大回顧
富士康調查系列報告
【新消息】 富士康模式在中國已走到末路

TAG:工廠 | 富士 | 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