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分享 | 關於趙藩武侯祠對聯中「勢」的解釋
這是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著名對聯,為晚清時期白族學者趙藩先生撰寫,流傳甚廣。1958年這副對聯曾得到毛澤東主席的重視,也歷來為研究白族思想史的學者所重視。一般對上聯的解釋認為是肯定諸葛亮的攻心謀略,這沒有什麼爭論。但對聯則見仁見智,有多種解釋,其中核心是關於對聯中「勢」的理解不同。 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理解下聯:諸葛亮「儘管治蜀有方,但在決定蜀漢命運的戰略決策上卻犯了兵家大忌,他統一中原過於心切,六出祁山,五次伐魏,最後病逝五丈原」,亦即認為「不審勢」指的是諸葛亮在戰略上的「取攻勢」。 其實,趙藩先生的「不審勢,即寬嚴皆誤」,當然意思里有諸葛亮「不應該」的地方,但這「不應該」根本不是「戰略上採取攻勢」,其實,這一點正是諸葛亮的精神最了不起的地方。事實上,無論諸葛亮取守勢也好,取攻勢也好,寬也好,嚴也好,在四川這塊地盤上,從來就未也不可能誕生出統一的全國政權來。而諸葛亮所以比自古以來在四川這塊地方割據稱王的短命小王朝的「帝王將相」們了不起之處,就恰恰在於這些帝王將相們都是些「自守虜」,而諸葛亮卻是一個這小地方上的全國性民族性的大人物,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自我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無保留奉獻。他的最高政治目標一直是「復興漢室,還於舊都」,所以「取攻勢」即揮師伐魏,數出祁山構成了諸葛亮後半生的主要內容。如果說他有什麼錯的話,那就是他一開始就看出四川雖是一個可暫時建立政權的地方,但最終還是有其局限性。看到這一點以後,他本來應該「識時務」地不要把自己的命運押在劉備集團和四川這塊地盤上,而他卻這樣做了。這就是他的「識時務」中的不識時務處。 趙藩先生的「不審勢」指的就是這種「勢」--地理大勢和時代大勢,這種地理大勢眼光在諸葛亮早期的《隆中對》中已有了十分明確的發揮,然而時代的大勢和忠誠的性格卻使他知其不可地在奮鬥。諸葛亮之所以在品質上了不起,之所以使千古人們倍感惋惜,正是在於聰明人迴避的時候和地方,自己卻站出來,做了一個人力所能及能夠做到的事。 「後來治蜀要深思」,深思什麼呢?這就是:假如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眼光,獨立的四川,終究是短命的。這裡強調的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性。 (寫作於1990年代)
編輯 | 朱學娟
推薦閱讀:
※燈下對聯臨屏對句【二〇七】
※【合作原創】鄉村朋友對對聯(408)
※2011年1月16日部分對聯
※書法常用詩詞對聯
※燈下對聯臨屏對句(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