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裸婚」,不正常的「時代」 ——敬一山博客

正常的「裸婚」,不正常的「時代」

2011-07-11 09:24:46|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這世上可能有完全脫離了物質的愛情,但很難有絕對脫離物質的婚姻。婚姻城堡里的柴米油鹽、養老育小,缺了物質不行。所以從古至今,擇偶標準總是伴隨著物質門檻的變遷。幾十年前,有很流行的「老三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現在,根據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論,排名比較靠前的「新三件」是房子、車子、鑽戒,少了這些物件的婚姻,就叫做「裸婚」。

這「新三件」里,房子的比例高達91.1%,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房子可能也是「惟一」的指標,只要沒有房子,其他條件即使都具備,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大概也只能算是「裸婚」。如果細究這些標準,就能發現「裸婚」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福利分房的時代,大多數夫妻都是在結婚之後多年才能分到簡陋居所,「老三件」也不是家家都有。所以,「裸婚」這詞雖然新鮮扎眼,但從本質來說,其實沒什麼特別。

物質之於婚姻,本來就有很大彈性。譬如那「老三件」,雖不乏實用價值,但也絕非生活必需品,沒到缺了日子就無法過的地步。他們之所以和婚姻「捆綁」,大概是因為價值不菲,具有象徵意義,俗話說就是能滿足「面子需求」,似乎一段婚姻的品質,能藉由這些物價展現出來。

如今的「新三件」也是如此,「有房有車有鑽戒」,與其說是婚姻的指標,不如說是成功的象徵。如果真把這三樣當作硬體標準,還真是有點「強婚姻所難」,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和「啃老族」,只怕沒多少年輕男女能完全達標的。所以,「裸婚」聽起來很行為藝術,其實不過是一種正常的現實選擇,如七成受調查對象所說,是「生活壓力太大,不裸不行」。

也因為現實如此,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是嚴格抗拒「裸婚」的。有了「新三件」固然是錦上添花,但即使沒有也不至於婚都不結。調查證實,只有23.1%的人「無法接受,畢竟要有生活基礎」,有31.0%的人「看情況,不會刻意在乎」,而「可以接受,只要愛對方」甚至高達45.9%。由此可見,「裸婚」本身是順其自然的選擇,年輕人面對的心態也比較健康。 耐人尋味的倒是這有些刺耳的辭彙為何會大流行。這辭彙大約在2008年就已出現,近來是因為電視劇《裸婚時代》而更受關注。這電視劇最引人共鳴的恐怕不是最後有些俗套的溫情結局,而是中間展現「裸婚」夫妻在物質重壓面前的窘迫和掙扎,這契合了如今在大城市謀生的青年男女的受挫感。

但貧賤夫妻百事哀,這窘境其實在任何時代都容易引發共鳴,何以近年更刺激年輕人的心?正如「裸婚」也是父輩們所曾普遍經歷,何以如今更受關注?這在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富裕可以「遺傳」,窮困者上升通道狹窄的「時代」語境下,或許就容易理解了。

一時「裸婚」無所謂,但如果兩個「裸婚」的年輕人,怎麼奮鬥都無法彌補結婚時「房子車子鑽戒」的欠缺,就難免會「怪罪」於「裸婚」。「裸婚」的熱議,說到底是一種對未來的恐懼。所以,這個社會需要更公平的制度,更平等的競爭。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時代有病,婚姻吃藥。


推薦閱讀:

只要不是裸體,裸婚又怎麼?
裸婚是美麗傳說嗎? 70後「YES」80後「NO」
曾經的奮鬥,以往的蝸居,現在的裸婚
當「現實女」遇到「裸婚男」,這段情緣如何繼續?
何謂『裸婚』?

TAG:博客 | 時代 | 裸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