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推進,中國五千年傳承農耕文明會消失嗎?

必然會消失。

首先,中國農耕文明是否有五千年,這個值得推敲。

中國農耕的歷史確實超過五千年,但形成文明未必有這麼久,因為從考古看,農耕初期依然延續了「狩獵—採集」文化,初期農耕由於產量低、穩定性差,所以只是一種補充,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成為主要的生產模式。

「狩獵—採集」文化的特點是活動範圍大,經常要遷移,且單位面積容納人口比較少,所以很難形成文明,像文字之類,基本就沒有產生的必要。

目前得到公認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最多也只有3千年,雖然在古代陶器中發現了一些神秘刻符,饒宗頤先生認為是腓尼基字母,也有人認為是最早的文字,但要注意,這些文字基本是單個出現,並未連綴成篇,這就很難說它是文字還是符號,是否具備文字的意義。此外,它們的歷史也不夠5千年。既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那麼最好的辦法是不列入討論。

其次,不必美化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正如搖籃一樣,過了那個階段,搖籃再舒服,人也不會用了,更不必追念它。

農耕文明有美好一面,也有醜陋一面,比如生產力水平低,平均每代人都會遇到饑荒,在饑荒之下,人性惡就會呈現出來,此外農耕文明猶如「口袋裡的馬鈴薯」,缺乏普遍主義視角,社會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單元,採取雙重標準,對於陌生人,可以坦然施暴,這顯然不公平。

與現代文明相比,農耕文明顯得粗糲、不精緻、人格欠獨立等問題。

其三,現代性是一個擠壓結構

雖然一直在說多元現代性,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現代性是完全一樣的,它跨越了種族、文化、語言、地域、血緣等隔閡,美國的現代化、日本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從本質上看並無差別,社會組織方式、思維習慣、文化構成等,均呈現為同質化。

現代性能否兼容農耕文明?這恐怕只是書齋里未經實證的想像而已,到目前為止拿不出實證來。

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過反城市化運動,不少傳統農耕國家(比如法國、日本)都曾在政策上、文化上向農村傾斜,但幾十年積累下來,反城市化運動影響日漸衰敗,農村也日漸萎縮。事實證明,現代化的壓力實在太強了,在它的壓力下,政治、文化的抵抗意義不大,只能降低社會效率,反而創造出很多問題來。

農耕文明當年也沒考慮保護「狩獵—採集」文化,反而將其視為野蠻,在今天,只有很原始的社會才保留著「狩獵—採集」文化,他們基本成了人類博物館中的展品,大家只有茶餘飯後想獵奇時,才提起他們。如果他們的祖先是堅定的傳統文化保護者,他們豈不是坑了自己的子孫?

現代人夢想保護農耕文明,可能也是不切實際的。

推薦閱讀:

美國:6個月後,「阿拉伯之春」中國賭贏了
中國最慘的皇帝,死前身邊只有一個夜壺
焦慮的社會
野田「求和信」糊弄中國 石原老賊已殺到釣魚島!

TAG:城市 | 中國 | 工業 | 傳承 | 文明 | 工業化 | 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