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他潛入李鴻章內部當卧底,與袁世凱並肩作戰卻為何反目成仇?
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張謇,早年因為「冒籍風波」,在1872年的某個風雨加交的夜晚,逃離如皋城
文 |楊之
轉自「明德史館」公眾號(微信ID:LightOfHistory_2015),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872年,歲在壬申。某個風雨交加的深夜,天地間漆黑一片。在江蘇如皋縣城東門外,一個19歲的書生,穿著破鞋,手提燈籠,神色慌張地沿著城外的壕溝,小心翼翼地前行。壕溝剛剛疏浚過,河岸上堆滿了奇臭難聞的淤泥,道路更是崎嶇不平。一陣風忽然吹過,他手中的燈籠被撲滅了。沒有照明,又擔心深陷泥淖。他只好走幾步蹲下來,仔細觀看前面是否有水光,然後再走,再蹲,再走。從如皋縣東門外繞道北門,一路不過二三里,他卻走了三個小時。等到了如皋北門朋友家,天已破曉。稍後,他雇了一輛小車,沿著鄉間小道,疾馳至南通家中。一路上,他怒火中燒,甚至萌生揮刀斬仇家的念頭。又念及家有父母在上,此身事大,不值得與陷害他的仇家去拚命。這個倉皇出逃的讀書人不是別人,正是近代歷史上著名的「甲午狀元實業家」、南通名士張謇。
張謇究竟犯了什麼法,要在風雨之夜逃離江蘇如皋縣城呢?這是由於張謇在幾年前的秀才生員考試中,因「偽造戶籍」而觸犯了大清律例所致。按照南通舊俗,如果家庭三代均無人考中秀才,被視為「冷籍」,其子弟在參加生員考試時,就容易被歧視,難被錄取。1868年,張謇為順利考中秀才,冒充如皋人張駒的孫子,將南通籍貫假冒為如皋籍貫。但是,張謇父子沒有料到如皋人張駒原來是潑皮無賴。他在張謇考中秀才之後,就以揭發相威脅,對張謇一家大肆勒索。從1868年到1872年,張謇全家受盡了敲詐與凌辱之苦,不僅經濟上遭受嚴重損失,而且還被張駒等人串通當地「學官」,反覆陷害。最後,在正直善良的江蘇學政彭久余、通州知州孫雲錦和海門訓導趙菊泉等地方官的幫助下,張謇才擺脫控訴,重新恢復到南通本地籍貫,到1873年經過清廷「禮部」的核准,允許其「改籍歸宗」,總算結束了這場「無妄之災」。二十幾年之後,張謇高中「甲午狀元」,功成名就的他在回憶其早年這段「無妄之災」時,仍然潸然淚下。這一經歷讓張謇真切地體會到人世間的冷暖炎涼,對他的人生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讓他變得更加嫉惡如仇,更加懂得悲天憫人,張謇的忠孝品格也從中得到了錘鍊。張謇的青年時期,正處於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新一代「清流集團」崛起的時代。當時,清流派有南北之分。北清流之代表人物為河北高陽人李鴻藻,而南清流的代表人物為江蘇常熟人翁同龢。儘管南北清流自分門戶,但是在政治操守上都是一致的,都「重禮法」、「崇儉德」、「嫉貪佞」、「惡鄙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張謇在遭受「冒籍風波」後,更加嫉惡如仇,而清流派的政治主張正好符合了他的揚善懲惡的社會心理願望。
清代著名的「南清流」領袖翁同龢,他籠絡淮軍幕僚張謇,讓張謇成為潛伏在淮軍將領吳長慶軍營中的一個「策反」工作者張謇家庭本屬於南通的小康之家。但冒籍風波,幾乎讓他傾家蕩產。為了改變家庭生活窘境,1874年張謇開始了他的幕僚生涯,時年21歲。他最初的「幕主」是孫雲錦。這一年,孫氏調任江寧(今南京)發審局,參與案件審理。這年4月18日,在孫雲錦的介紹下,張謇認識了駐軍南京浦口的淮軍將領吳長慶。吳長慶是李鴻章淮軍中少有的儒將之一,「談吐風雅」,對張謇賞識有加。由於孫雲錦的發審局人事複雜,張謇苦不能為,於是在1876年成為吳長慶的淮軍幕僚,一呆就是八年(從1876到1884年)。
在這八年中,張謇雖置身淮軍大營,卻與清流派領袖翁同龢等人建立了密切關係,並成為翁同龢一派藉以「離間」淮軍集團的一位重要「中間人」。作為周旋於淮軍集團和清流集團的一位「卧底」,張謇是如何獲得了清流派的信任,並最終成為翁同龢派系的一個「死黨」呢?究竟是何種因素讓位極人臣的「帝師」翁同龢如此看重張謇呢?欲知其中內情,需要了解翁同龢與他的「南清流」。
安徽省廬江縣吳長慶故居
張謇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流派翁同龢所竭力籠絡的對象,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吳長慶淮軍「幕僚長」身份。張謇是吳長慶的心腹幕僚,清流派翁同龢等人久居朝廷中樞,卻一直沒有掌握實際的兵權,這是他們政治上最大的「軟肋」。而張謇的家鄉南通與翁同龢的家鄉常熟,隔江相望,清末官場最重視地緣情結。如果聯絡張謇,就可以爭取淮軍吳長慶的支持。因為吳長慶不是李鴻章的「嫡系」部隊,他長期處於歷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沈葆楨等人的直接管轄之下,故而他的「慶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吳長慶最為仰慕曾國藩和左宗棠,喜歡「養士」,其幕府中延攬了許多學者和名士。在清流派翁同龢看來,大有可能爭取的餘地。而最合適的中間人,就是他的江蘇老鄉張謇了。
清流派之所以要物色張謇作為淮軍的卧底,這是由清流派與淮系集團的派系政治鬥爭的需要所決定的。在清代官場中,安插「卧底」或者「眼線」是清廷實行的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清王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異族王朝」,其最高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滿族」,卻統治著漢人占絕大多數人口的中國。因此,滿族皇帝對各省行政長官是非常地不放心。為更好地掌握地方督撫對清廷的效忠程度,不得不在地方官員中安排大量的「眼線」。比如,在乾隆帝時代,著名的「蘇州織造」就是乾隆皇帝安插在江南的一個「眼線」,他負責提供江南各省督撫的「小報告」。此外,清代皇帝還鼓勵官員們相互之間「揭短」,即告「黑狀」。
乾隆皇帝像
俗話說,上行下效。既然清朝皇帝對臣子都搞「卧底」制,以掌握臣子的動態。反過來,各級行政官員為了穩保自己的烏紗帽,及時掌握官場動態,如果能夠在敵對的派系內部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到知己知彼,豈不更好?一般而言,從事「卧底」的人,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政治信仰;一類是為了商業利益。為了信仰而去「卧底」,這種人往往是具有效忠精神的。而張謇的「忠孝品格」正好符合了翁同龢等人的政治卧底標準。當時張謇連個「舉人」都不是,而翁同龢是咸豐六年狀元、同光時代的兩朝「帝師」,他居然不嫌棄,與客居吳長慶幕府的年輕師爺張謇時常書信往來。有詩為證。張謇在《奉呈常熟尚書》一詩中,寫道:「十年遼海軍,辛苦狎泥滓。公與幕府箋,聞訊輒書尾。」 這裡的「十年遼海軍」,就是指他在吳長慶「慶軍」的師爺生涯。除了翁同龢書信往來外,張謇在1879年夏還攀上了禮部侍郎、江蘇學政夏同善。這位老夏與翁同龢都是光緒皇帝的帝師,同屬於南清流的頭面人物。夏同善在1880年死去,繼任的江蘇學政、清流派幹將黃體芳對張謇也是獎掖備至。
農家出身的張謇,忠孝樸實,他當然無法了解朝廷之中翁同龢為首的南清流一派的政治野心。對於翁同龢等人的破格禮遇,他除了感激涕零之外,實在無法洞悉朝廷高層複雜的派系之爭,以及清流派刻意拉攏他的良苦用心。同光時代,清廷朝野漢人官僚集團中有三大派系,此即「湘系」、「淮系」、「清流派」,而以慈禧太后為主的滿清皇族則利用這三大派系之間的矛盾,居中操縱,抑揚其間。1872年曾國藩死後,湘系式微,而李鴻章的淮軍遂成為清廷最大的軍功集團。自光緒初年直至甲申年,這十年間,慈禧太后為了抑制李鴻章的淮系集團,刻意扶持「清流派」。於是,李鴻藻和翁同龢所代表的清流派遂成為光緒時代一股新興政治勢力。特別是光緒帝師翁同龢野心勃勃,他屢次利用擔任科舉考試的「考差」之便,大肆籠絡天下儒生,延攬人才,霎時間門生故吏遍天下,其代表人物有李文田、汪鳴鑾、廖壽豐、盛昱、文廷式、志銳等人。此外,翁同龢還善於逢迎拍馬,見風使舵,深得慈禧太后之恩寵。
淮軍大將、兩廣總督張樹聲像,在張謇、何嗣焜、張華奎等人的聯絡下,張樹聲與吳長慶都暗中接納清流派,其後被李鴻章發現,並被狠狠地排擠打壓,在1884年張與吳長慶一樣,都被李鴻章給「氣死」了
但是,清流派的根基主要在「教育部門」,而軍事系統一直插不進去。這時,淮軍集團的兩大將領吳長慶和張樹聲(時任兩廣總督)與李鴻章開始離心離德,並向湘系和清流派靠攏。恰巧,翁同龢的江蘇同鄉張謇不僅是吳長慶身邊的「紅人」,還與兩廣總督張樹聲的親信幕僚何嗣焜和公子張華奎建立良好的私交。早在1877年春天,張謇就與何嗣焜建立親密的友誼;1880年,張謇進一步結識了張樹聲的兒子張華奎。其後,張謇就成為清流派藉以聯絡吳長慶「慶軍」和兩廣總督張樹聲的重要線人。
這時,朝鮮國王李熙的生父,即「太上皇」大院君和王妃閔氏家族爭權,日本政府認為時機已到,準備出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清廷負責主持對朝宗藩事務的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對待朝鮮問題上,李鴻章屬於「主和派」,但是清流派主戰。恰巧,1882年春,李鴻章丁憂,由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但是李鴻章仍然是北洋大臣。張樹聲的兒子張華奎與吳長慶的師爺張謇,暗中結交北京的清流派翁同龢等人,泄露朝鮮宮廷鬥爭的情報機密。於是,清流派的御史上書清廷,談及朝鮮前途時,批評李鴻章的外交政策「軟弱」,主張由慈禧太后乾綱獨斷,其真實意圖是藉此剝奪李鴻章的淮軍指揮權。
清流派的死對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大院君發動政變,攻擊王宮,焚燒日本駐韓公使館。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支持清流派的「對抗政策」,立即派遣吳長慶的慶軍疾馳朝鮮,吳長慶在張謇、袁世凱等人的輔佐下,迅速評定朝鮮內亂。但是,張樹聲與吳長慶的「主戰政策」很快引起了李鴻章的猜忌,懷疑張吳二人「暗通」清流派,準備推翻他的北洋權位。因此,李鴻章決定撤銷吳長慶的軍職。1882年9月16日,張謇就得知李鴻章準備用馬建忠接管吳長慶的「慶軍」。張謇在這天日記中記載:「然因此離異,亦延陵(吳長慶)之幸也」。不過,張樹聲不希望吳長慶因此丟官罷職。
9月29日,張樹聲特派親信幕僚何嗣焜與張謇「久談」,商量吳長慶的「進退之策」。當天晚上,張謇撰寫了著名的《朝鮮善後六策》。這一奏摺以吳長慶的名義上報清廷,其中有請慈禧太后「乾綱獨斷」之語。此事為李鴻章知悉後,大動肝火。於是,李鴻章傳話給吳長慶,說:「你的軍隊,仍歸北洋大臣管轄,提鎮雖有單銜奏事之權,但只限於謝恩慶賀諸事」,以後務須注意。張謇的奏摺連同此前清流派御史對李鴻章的對朝「軟弱」政策的批評,使得李鴻章更加深信張樹聲和吳長慶已經投靠了清流派。為了報復吳長慶的「離異」之心,李鴻章還決定對吳長慶的「東征公費」不予報銷。李鴻章給吳長慶「穿小鞋」的行為,讓張謇很不齒。此後,他對李鴻章的人格,更是「十分的鄙薄」。反過來,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張謇對翁同龢清流一派的認同感。
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圖,張謇與袁世凱在鎮壓此次朝鮮內亂過程中,出手果斷,立下赫赫戰功
特別是張謇撰寫的《朝鮮善後六策》上達清廷之後,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如潘祖蔭、黃體芳、陳寶琛、鄧承修等人不但對李鴻章的「不抵抗政策」大肆鞭撻,冷嘲熱諷,更是對張謇推崇備至,宣稱如果不按照張謇的《善後六策》,朝鮮「終不可保」,而張謇也因此贏得了清流大佬們的垂青。30年後,張謇在回憶此事時,說道:「時張靖達公(張樹聲)回粵,李(鴻章)復督直,嗤為多事,擱置不議。乃自宛轉於京朝大官,大官中獨吳縣潘文勤公(潘祖蔭)、常熟翁相國(翁同龢)稱善」。故而,李鴻章在保舉鎮壓朝鮮「壬午兵變」的有功人員時,雖然也把張謇納入保舉名單,卻被張謇婉拒。其理由是:「吾輩如處女,豈可不擇媒妁,草草字人」。所謂「媒妁」就是指李鴻章,張謇不願意接受李鴻章的提攜,因為他實在「鄙視」李鴻章的人品。
其後,淮軍將領吳長慶和他的心腹師爺張謇,與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漸行漸遠」,與翁同龢的清流派「越來越近」。李鴻章睚眥必報,將張樹聲和吳長慶視為投靠清流派的淮系「叛將」,處處打壓之。到了1884年,吳長慶和張樹聲先後因病去世。但當時在天津的安徽同鄉,都認為張、吳是被李鴻章「活活氣死」的。1884年是「甲申年」,這一年清廷發生重大「政變」,稱雄清廷二十餘年的恭親王奕?被罷黜,而以李鴻藻、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遭到慈禧太后的嚴厲打壓,一概被逐出軍機處。接替恭親王位置的為慈禧太后的妹夫、醇親王奕譞,至於其他軍機大臣以及總理衙門大臣人選也都是由醇親王推薦,凡事皆唯其命是聽。在這場政變中,「淮系」首領李鴻章也是一個大「贏家」。他不但穩坐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還被加封為「文華殿大學士」,而「李中堂」之名也由此而來。
1884年春,慈禧太后發動甲申易樞,驅逐清流派。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代替恭親王,主持清廷內外事務
1884年清廷「甲申易樞」之後,清流派暫時失勢,而原先與其暗中接納的淮軍大將吳長慶和張樹聲也先後歸天。自然,張謇在淮軍集團中的「卧底」生涯,也不得不宣告結束。巧合的是,原來同在「慶軍」中效勞的袁世凱與張謇也因此分道揚鑣。1884年春,清廷「甲申易樞」爆發不久,袁世凱即趁機攀附李鴻章,很快成為李鴻章的心腹股肱。張謇還曾是袁世凱的家庭教師,他對袁世凱的背信棄義行為,尤為不齒。不久就與袁世凱絕交,一直到20餘年之後,張謇與袁世凱才恢復交往。
表面上看,翁同龢也是1884年北京「甲申易樞」的受害者。其實不然,慈禧太后在把翁同龢逐出軍機處之後,還為他留了一條「後路」,讓老翁繼續在「毓慶宮行走」,仍然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從而與清廷重點打擊的「北清流」領袖人物李鴻藻「以示區別」。另外,翁同龢與「甲申易樞」後掌握朝廷中樞的醇親王關係最為「密切」。因此,朝廷中甚至有流言蜚語,認為翁同龢參與了「甲申易樞」的預謀。宮廷政變,向來諱莫高深,翁同龢出生於顯宦世家,是政壇鬥爭的高手。不管老翁是否參與了「甲申易樞」的預謀,他對於「後清流」的發展規劃卻是處心積慮的。其中一個重要表徵,就是老翁要苦心孤詣地栽培清流派的未來精神領袖張謇。
慈禧太后像
一年之後,即1885年春夏之交,張謇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在首場考試中表現不佳的張謇,竟然在翁同龢的「運作」之下,錄取為「第二名」,時稱「南元」。但是,從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中間,張謇一次又一次參加「會試」,結果都是名落孫山。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流派有了出頭之日,張謇的科考「奇蹟」也終於發生了。這年,張謇最後一次進京參加會試,在閱卷大臣翁同龢的「運作」下,終於成為了「甲午狀元」。為了報恩,在甲午戰爭前後,張謇成為清流主戰派的健將,對主和派李鴻章的朝鮮政策猛烈轟擊,簡直把李鴻章批判得「體無完膚」,總算為翁同龢領導的清流派出了一口「惡氣」。
甲午戰爭圖從「甲申」到「甲午」,歷時十年。這十年,翁同龢的清流派雖然「不得志」,但是其「潛勢力」不可忽視。其「潛勢力」就蘊藏在翁同龢等人所把持的科舉制度上。通過科舉制度,清流派可以不斷地提拔後進,於是清流的後起之秀,代不乏人,而張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清流派雖自命「清流」,其實「清流不清」。甲午之後,張謇作為清流派的健將,公然參與朝廷派系之爭,與淮系人馬殺得天昏地暗。但是,好景不長,清流派領袖翁同龢,即所謂的帝黨,也遭到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的罷黜。既然老翁失勢,張謇隨之也告別政壇,回到家鄉,投身於現代實業建設,造福一方,英雄終得用武之地!
推薦閱讀:
※《使徒行者2》大結局樂少天堂阿梅死了嗎?黎sir的第五個卧底是誰?
※《使徒行者2》粵語版裡面最後一個卧底到底是誰?
※請問警方卧底期間賺的黑錢怎麼算?
※眾明星吸毒事件,問民警是如何抓個正著?
※《使徒行者2》你最喜歡哪個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