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更聰明?美國權威神經科學家說了這6點,很好玩

無論多麼明白後天努力有多重要,我們還是希望孩子佔得先機,天生聰明。

應著我們的小心思,各種關於孩子大腦發育的傳言、偏方出現了。

借力美國權威神經科學家,我來闢謠了,育兒還得靠真科學。

這幾天,看了一本有趣的書——《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這是美國權威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博士在《讓大腦自由》(Brain Rules)後的一部家庭教養暢銷書。

書從科學角度詳細介紹了0-5歲孩子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總結的數十條大腦規則,能幫助父母養育出聰明、健康、幸福、快樂、有教養的寶寶(為什麼5歲很關鍵,因為大腦90%的發育在5歲之前完成)。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梅迪納博士用科學研究發現破解的一個個教養謠言,好多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好有趣、分享給大家。

育兒,得講真科學。

  • 別浪費錢了,胎兒需要的不是胎教耳機,而是安靜

  • 見過不少胎教產品,例如曾經一時火爆的「胎教耳機」,據說讓胎兒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提高他未來的數學成績。這樣的產品和傳言還很多。

    但實際上,沒有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胎教產品對提高胎兒的大腦發育有絲毫幫助。

    本來,子宮提供給寶寶「防空洞」般的保護所,黑暗、濕潤、溫暖,阻隔了外部世界的各種紛擾,非常安靜。寶寶在裡面,特別忙,忙著每分鐘會生產出50萬個神經元。

    那些胎教產品沒有幫助,反而打擾了寶寶的發育。所以,梅迪納博士強烈建議,在孕早期,別信什麼胎教產品,讓孩子清凈一點吧。

  • 孕婦的嘔吐反應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 一項研究發現,准媽媽在孕期劇烈嘔吐,21%的孩子的智商測試得分超過130分(非常聰明);而准媽媽在懷孕時候不曾出現噁心嘔吐,只有7%的孩子能夠達到這一智商水平。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刺激孕婦嘔吐的兩種激素或許可以促進胎兒腦部的發育,孕婦的孕吐情況越嚴重意味著這兩種激素分泌得越多,胎兒的智力發育就能得到更多的提升。

    正在和曾經吐的天昏地暗的姐妹,心裡舒服一些了吧。為了孩子好,讓吐來的更猛烈些吧。

  • 媽媽懷孕時挑食,孩子以後可能會一樣挑

  • 懷孕6個月之後,寶寶的吞咽模式會發生變化,平均每天能吞下約一升的羊水。

    如果媽媽吃了甜的東西,他們大口吞咽的頻率會上升。因為食物的美味會通過胎盤進入羊水。

    於是,媽媽在懷孕後期的飲食習慣能夠影響到孩子出生後的口味偏好。想讓孩子愛上蔬菜的准媽媽,自己在懷孕的時候一定要多吃一點。

    突然覺得當媽的可真累啊,啥責任都是我們的

  • 嬰兒越重越聰明,直到體重達到3.6公斤

  • 個體智商的20%與大腦的大小有關,而嬰兒的腦容量與其出生時的體重有關。

    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個頭越大的寶寶越聰明。或者說,伴隨嬰兒體重的上升,他的智商水平逐步提高。

    但提高是有邊界的,直到嬰兒體重上升到3.6公斤;當體重超過4公斤後,嬰兒智商會歲體重的增加而下降。

    好吧,小川出生的時候3.5公斤左右

  • 准媽媽多吃魚,寶寶更聰明

  • 目前,只有兩種補充劑被證明有益於胎兒的大腦發育:一是葉酸,需要在懷孕初期服用;二是Omega-3脂肪酸,它是神經元細胞膜的重要成分,缺少它,神經元無法正常運行。

    人體合成Omega-3能力不強,需要從外界補充。推薦吃魚,特別是多油的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准媽媽在懷孕第4~6個月吃更多的魚,生下的寶寶更聰明。

    順便說一句,吃銀杏不能健腦!

  • 快樂的婚姻養育健康聰明的寶寶

  • 孩子一旦離開了溫暖濕潤的子宮,大腦會變得更加脆弱,它極度渴望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的安全,根源爸爸媽媽的快樂婚姻。

    但數據顯示,87%夫妻在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會經歷中度或重度婚姻危機。而睡眠不足、社交隔離、勞動分配不公、抑鬱是導致夫妻關係不和的四大原因。

    都有道理,但爸爸懶、不幹家務活這條,最得我心。梅迪納博士還特意介紹了一本治癒女性內心創傷的書——《女性情色》。

    書中都是英俊瀟洒、體型健美的潮男。他們要麼光著膀子,要麼穿著低腰牛仔褲,而且頭髮亂蓬蓬,雙眼滿是誘惑的眼神。最重要的是,他們全都在幹家務(注意這是關鍵字)!

    在一張照片里,一個花樣美男正把衣服放進洗衣機里,旁白是這樣的:「我洗好衣服就去買菜,而且會帶著孩子一起去,這樣你就能休息了。」

    非但如此,每次梅迪納博士被爸爸們問到:「我怎麼做能讓孩子考上哈佛?」

    他的回答都是一樣一樣的:「回家好好疼愛你的老婆!」

    Gentlemen,這不是我們的抱怨,這是科學!


    推薦閱讀:

    銀屑病與神經性皮炎的區別
    駱家輝的秀場,刺痛了各路奴才的神經
    神經指南: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一)
    影響脊神經的三大要素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要則

    TAG:科學家 | 孩子 | 科學 | 神經科學 | 美國 | 聰明 | 神經 | 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