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擁:簡化字漫談【2011文字版】
06-14
作者:劉成擁摘要:自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簡化字已經正式使用了五十多年。五十多年以來,它在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發展文化科技事業和增進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國現行的合法的規範的文字。出版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 (9):123-124 自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至今,簡化字已經正式使用了五十多年。五十多年以來,它在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發展文化科技事業和增進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國現行的合法的規範的文字。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人們開始對漢字進行重新審視。最近有人提出在小學教育階段加進繁體字的教學內容,讓小學生學習繁體字。要知道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它必須遵循準確和快捷的原則。而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使用恰恰違背了這一原則,這對小學教育是極為不利的。這一現象說明,人們對漢字的性質、簡化字的來歷、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係等並不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文字學的知識。對簡化字有個全面正確地了解。 一、關於簡體字、簡化字和繁體字的概念問題 簡體字是指形體相對較為簡單的文字。和它相對的是繁體字。張書岩、王鐵昆等編寫的《簡化字溯源》一書中說:「簡體字是指流行於群眾之中,未經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寫法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有多種。」這種說法不準確。簡體字古已有之。從甲骨文開始的古文字階段到隸楷階段的今文字中都有簡體字,這些字並非流行於群眾中的俗字,而是被官方認可的正字。 簡化字,從形體結構上來說也是一種簡體字,但它是一種特殊的簡體字。即我國現行的法定使用的文字。它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過專家整理改進,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的簡體字,其寫法只有一種。收入《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字即使現行的簡化字。 繁體字是筆畫相對繁複的文字,和它相對的是簡體字和簡化字。現在我們所說的使用簡化字和繁體字,一般是指使用簡化字系統和繁體字系統,因為我們的漢字系統有許多文字未經簡化,自古流傳至今,無論在簡化字系統中還是在繁體字系統中其寫法都是一樣的,無所謂繁簡,它既可以存在於簡化字系統中,又可以存在於繁體字系統中。 二、關於漢字簡化的歷史回顧 前面說過,簡體字古已有之,從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到楷書階段的文字,都有簡體字。它不但流行於民間,上流社會的人也使用。一些著名的文人學者甚至是文字學家也常用簡體字。如蘇東坡喜歡將「萬」字寫成「萬」字。黃宗羲給人寫信時將「議」寫成「議」,「難」寫成「難」,「當」寫成「當」。清代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的一幅手跡,其中的「歟」字寫成「歟」字等。 真正進行研究並大力提倡簡體字則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其中又首推教育家陸費逵。1909年(清宣統元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的著名論文。他認為簡化字有利無害,不惟省學者腦力,添識字之人數,即寫字刻字,亦較便也。他進一步提出了簡化漢字的兩種具體方法:1、限定通俗字的範圍,大致在2000個漢字左右;2、減少筆畫,第一步採用已有社會基礎的簡筆字,第二步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改變字形,減少筆畫。陸氏的主張對後來的漢字簡化運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五四運動開始後,不但提倡「文學革命」,同時也提倡「漢字革命」。其中國學大師錢玄同是當時最早提出簡化漢字並在這方面取得成就最高的人。錢玄同是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的第一人,他歸納了簡體字的八種構成方法:1、將多筆畫的字就它的全體刪減,粗具匡廓,略得形似者,如「壽」做「壽」。2、採用固有的草書者,如「爲」作「為」。3、將多筆畫的字僅寫它的一部分者,如「聲」作「聲」。4、將全字中多筆畫的一部分用很簡單的幾筆代替者,如「劉」作「劉」。5、採用古體者,如「從」作「從」。6、將音符改用少筆畫的字者,如「燈」作「燈」。7、別造一個簡體者,如「響」作「響」。8、假借他字者,如「義」作「義」。 1935年初,《太白》半月刊主編陳望道,聯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了一場推行手頭字運動。手頭字就是簡體字。1935年2月24日《申報》首先刊載了《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正式拉開了推行手頭字的序幕。其他報刊紛紛響應,頗具聲勢。推行手頭字運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並呈請教育部施行。經教育部批准同意後,立即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選定2400多個簡體字提交教育部簡體字審核委員會審核,由當時的教育部長王世傑「用紅筆圈出324字」,定為《第一批簡體字》,於1935年8月21日正式公布。同年10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還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長、教育部長的名義,通令全國,要求全面推行簡體字表。 解放之初,中國的教育相當落後,80%的人是文盲,掃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當時的迫切任務。漢字難學、難寫、難念、難認、難記,對於普及教育極為不利。因此,中央政府於1949年10月10日,共和國誕生的第10天,成立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文字改革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吳玉章為常務理事會主席,董必武等78人為理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國家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由原文字改革協會改組併合並其他機構組成的,馬敘倫為主任委員,吳玉章為副主任委員。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胡喬木為主任,范文瀾為副主任。目的是協調黨內對於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見,研討文字改革的重大原則和實施步驟,加強黨對文字改革工作的指導。 1954年10月8日,由周恩來總理提議並經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會議批准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該委員會隸屬於國務院,是一個職能健全的政府職能部門。吳玉章為主任,胡愈之為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設立表明,我國文字改革機構已由研究性質改變為國家職能機構,漢字簡化作為文字改革的重要內容,開始用舉國之力來推動了。 1950年教育部開始進行簡體字的研究選定工作。8月9日,教育部舉行簡體字研究選定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1、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 2、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用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 3、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 4、簡體字選定之後,由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實行。 教育部根據上述原則廣泛搜集資料,編製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從常用字中選出了1500多個字,於1950年9月分送各有關方面徵求意見,經過反覆研究、修改,於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收比較通行的簡體字555個。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漢字整理組,對《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進行了修改,收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主席作了批示: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的進行簡化。 1953年11月,《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完成,收廣泛流行的簡體字338個。漢字整理組又在教育部公布的2000常用字的範圍內進行簡化,把簡體字從338個擴充到1634個,到1954年2月,形成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三次稿。後來漢字整理組又對第三稿進行修改,於1954年6月形成《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四次稿,收印刷體簡體字600個和手寫體簡體字1800個。文改會授權韋愨、葉恭綽、丁西林、葉聖陶、魏建功、林漢達、曹伯韓七人小組對該稿進一步整理,並將整理範圍由兩千常用字擴大到4120字。這就形成了1954年9月擬定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 1954年11月31日,根據中央指示,漢字整理組在第五次稿基礎上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計收798個簡體字。 1955年7月13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同意,國務院設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審定委員12人,董必武任主任委員,郭沫若、馬敘倫、胡喬木為副主任委員。隨後再次對《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進行修訂,於1955年9月擬出《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提交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審訂。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簡化漢字所必須採取的「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方針。文改會根據會議決議,對《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個別調整,使簡化字的字數由修正草案的512個增加到515個,簡化偏旁由修正草案的56個減少到54個。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漢字簡化方案》自1956年2月起至1959年7月分四批正式推行。由於推行中貫徹了「穩步前進」的方針,分批推行的簡化字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國務院的批示精神和三部委(文改委、文化部、教育部)聯合通知的規定,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作為使用簡化字的統一規範。 1972年4月,郭沫若在《紅旗》雜誌第4期上發表了《怎樣看待群眾中新流行的簡化字》的通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文字改革辦公室從1972年7月起,開始擬定《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77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二簡問題很多,社會上意見很大,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了《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決定廢止「二簡(草案)」,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 三、簡化字的來源(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係) 《漢字簡化方案》採用個體簡化和類推簡化兩種簡化方法。個體簡化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簡化,《漢字簡化方案》第一表、第二表中的字就是屬於個體簡化;類推簡化就是利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原則來成批簡化。如「車」簡化為「車」,則以「車」為偏旁的字,「車」字旁都簡化為「車」。 《方案》中所收的簡化字,其構成方式主要由八種: (1)保留原字輪廓:婁(婁)、傘(傘)、肅(肅)。 (2)保留原字特徵部分,省略一部或大部:競(競)、務(務)、醫(醫)、開(開)、虐(虐)、業(業)、糴(糴)。 (3)改換為形體較簡單的聲旁或形旁: 改換聲旁:運(運)、遼(遼)、補(補)。 改換形旁:礆(鹼)。 聲形都換:驚(驚)、華(華)、護(護)。 (4)另造新會意字:塵(塵)、體(體)、雙(雙)。 (5)草書楷化:時、東、長、書、為、專。 (6)符號代替:僅(僅)、趙(趙)、區(區)、雞(雞)、權(權)。 (7)同音代替:丑(醜)、後(後)、幾(幾)、余(餘)、谷(穀)。 (8)利用古舊字體: 利用古本字:蟲(蟲)、雲(雲)、號(號)、從(從)、卷(捲)。 利用古代異體:萬(萬)、無(無)、爾(爾)、禮(禮)。 利用廢棄字形:勝(勝)(「勝」為「腥」的本字,後不用)、親(親)(「親」為「榛」的本字,後不用)。 四、對簡化字的評價 1、簡化字是眾多學者以科學嚴肅的態度,經過反覆論證,並在徵求廣大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多次修改而完成的。 2、簡化字在普及教育掃除文盲的活動中功不可沒。解放之初,中國有80%的文盲。儘快讓這些人學會和運用漢字,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3、就文字系統本身來說,簡化字易寫、易認、易記,符合文字元號快捷省力的原則。 五、簡化字存在的不足之處 1、有些偏旁的簡化和偏旁類推簡化的規定不夠明確合理。例如,同樣是水部的字(左偏旁),有的未簡,仍是三點水,有的簡為兩點水,這種簡化是否有必要? 2、有些同音代替的字有不當之處。後,余,谷、雲。 3、清末以來,我們的國力大大落後於西方列強,有人歸罪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漢字也不能倖免。極左思想一直影響著漢字簡化運動。 4、與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缺乏溝通,自行其是,沒有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這是很大的失誤。 5、當今中國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乃至中國文化的載體的漢字,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要正確看待和引導。 作者簡介:劉成擁(1964.06--),男,山東龍口,高級講師,本科,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011兔年婦女節幽默搞笑祝福簡訊集錦
※2011新出爐個性簽名,句句刺骨
※2011兔年哪些生肖財運最好
※2011年7月19日(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武書連2011中國15所一流大學綜合實力鳥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