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成:書法的繼承更要從內在提升

???中國書法在線 2018-03-05 16:35:00?

【雅昌專稿】

劉正成:書法的繼承更要從內在提升

段維佳 著

在增訂本的《書法藝術概論》中,劉正成把中國書法發展歷程歸納為十個階段,力圖建立兩個譜系,一個是書法家與書法作品的譜系,一個是書法理論家和書學論著的譜系,以求讓讀者獲得一個宏觀「歷程」的審美關照。他認為,文化的核心是哲學,而中國書法最能體現中國哲學的本質特徵,尋找中國書法的哲學特徵,就是藝術哲學的的精義。因此,尋找書法美學的學科化認知,便成了《書法藝術概論》的出發點。

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

書法和書法審美觀從哪裡來?我們今天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與它有何關係?我們從歷史的選擇中,如何做出今天的藝術審美判斷?在劉正成看來這也是進入書法學科認知的兩扇門。

也正如他在序言中談及的,這個「推門」的工作並不輕鬆。因為二十餘年來,他一直在為百卷《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工作所推動著,一步未曾停歇。當然,這些大量的書法史的資料和思想也幫助奠定了他的學術基礎以及書法創作。

學以養才,所以在書法創作上才能不斷的進步。劉正成說:「書法到形而上以後它表現的東西是無形的,所以我想沒有哪一個事物和書法寫的是一樣的,就是帶有中國哲學的能力特質。」而對於書法的修鍊,就是借鑒古人。書法在精英文化與民俗化之中分成了兩個層面,兩個系統的演化過程,在他看來,是傳統的繼承,但繼承並不是照貓畫虎,因為現在都太重視外形了,就不重視心靈和古人有什麼差別。外在美也需要,但是內在美的訴求才是藝術的核心,怎樣完整的從內在和外在把這個傳統延續下去,需要當下我們的反思。

學以養才,所以我的書法可以不斷地進步

雅昌藝術網:《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工作是有怎樣的初衷?現在進行到什麼階段了?

劉正成:對《中國書法全集》我感慨很深。第一,當時如果設計計劃編纂60卷,早就完成了,但是最終計划了100卷,所以這個工作還在進行。第一批書從1990年到現在已經28年了,幾乎是摺合我的半生時間。

《中國書法全集》部分書影

萌生編撰《中國書法全集》的想法最早是在70年代,那個時候,國際文物促進會讓我們徵集稿件到日本展出,我要投稿,我就去找資料學習,去到四川省圖書館特藏部借書看。那是在一個四合院里,閱覽室有六張大桌子,平時只有兩三個人看書,一次可以借幾十本看,沒有看完的書不動,明天可以再來繼續看。當時圖書館的特藏部主任沙銘璞說,我給你介紹點書,他拿了幾本出來,一看是日本的《書道全集》。我說這書有多少?他說三十本,全部給我拿出來,都是線裝書,十五本介紹中國書法史,十五本介紹日本書法史。我翻開一看《中國書法史》,不由感嘆,中國還沒有一本像樣的《中國書法史》的時候日本編了十五本《中國書法史》。我還帶著墨汁、宣紙在那兒臨了很多古代書法。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應該是中國人的事情,怎麼日本人來編呢?這是我最初的一個念頭。後來到了北京之後,我負責主編《中國書法》雜誌,同時編了一本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從古到今五千多件作品收在裡邊。其實這就是編撰《中國書法全集》前期鋪墊式的對中國書法史的資料積累和整理。

1989年《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獲得國家圖書獎,緊接著,我就立刻著手《中國書法全集》提綱編寫、籌備,1990年正式編輯,1991年出了第一批書一共七本,陸陸續續到今天一共出了71本。我之所以感慨的是如果我當時設置不是一百卷早就完成了,就輕鬆很多。現在年齡大了,這些事情每天成了我的一個包袱。但是我很欣慰許多老同志們都給我不少鼓勵,季羨林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青少年的好教材。現在《中國書法全集》出來,這是為民族文化的爭氣書,大家都覺得很有必要。最高興的是90年代中後期,我去到東京都博物館,觀摩黃庭堅、蘇東坡的原作的時候,他們的書架上也擺著《中國書法全集》,那點陣圖書管理員曾在中國美院留學,他說,劉先生你的《中國書法全集》出了,日本的《書道全集》就不用看了,這是日本人的評價。

2018年1月,《中國書法全集》舉行《三國兩晉南北朝磚瓦陶簡》和《清代名家》編撰會議

《中國書法全集》勞累了我半生,到現在還沒有完,我也得到了一個好處。《中國書法全集》相當於中國歷代書法史的價值譜系,這些書法家的好,怎麼好,各種價值的判定擺在那兒。超一流的是兩卷,一流的是一卷,二流是三五個人一卷,三流是幾十個人一卷。

黃賓虹就當了一生的編輯,對於他的山水畫的創作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使他見多識廣,能夠尋找到他那種山水畫的路子,黃賓虹如果沒有這樣豐富的學識未必比別人畫的好。學以養才,所以我的書法可以不斷地進步。像我們這個年紀的很多人停滯不前了,就是落後了。我覺得我在60歲以後書法基本進步了一大截,這跟我編全集還是很有關係,這是研究學習的過程。選擇什麼樣的經典是我學習的目標,我是非常明確的,把古代的高峰人物一個一個吃透,就是向大師看齊的想法。

雅昌藝術網:除了追摹古代對於當代書法也是一個參照的過程。

劉正成:自己寫出來作品自己也會評價比較,我認為我自己和傅山來比我的草書理性了一點,比王鐸狂放一點,王鐸比較理性,書法家在熟悉和了解歷史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會和拿古代的書家跟你的創作對照。當然當代的我也研究,《中國書法》雜誌從開始創辦,我當了十八年的主編,當代的書法家比我年紀長的,他們的專題都是我親自整理出來的,所以我對當代起碼是五六十歲,四五十歲以上的名家,算是都有基本了解。在我的藝術經歷中,是和當代書法家與古代書法家的比較選擇中,對我的創作是「因禍得福」。

書法的對外交流

雅昌藝術網:您經常參與中日韓的地區的書法文化交流活動,如何看待中國與日韓之間的書法創作交流?

劉正成:最大的區別是我們主張對傳統書法家的作品和經典書法理論學習,而韓國和日本他們的主張學老師的,這是最大的一個區別。從市場角度說,日韓的市場還比較弱,沒有真正形成市場。他們只重視古代,不重視當代,書法家的字一般都是學生來購買,比如為了參加全國的展覽,叫老師推薦,買一張老師的字臨寫,選拔的時候才能把你選拔出來。

2018年2月12日,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辦,韓國藝術殿堂承辦,為迎接2018韓國平昌冬奧會而舉辦的「紀念2018平昌冬奧會暨殘奧會·韓中日書藝展——東亞筆墨的力量」展覽在韓國首爾藝術殿堂首爾書藝博物館開幕。中韓日三國各有25位書法家代表,其中各有2位為篆刻家和現代派書法家,並以年齡各個分組,皆有不同風格,各具實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特命全權大使邱國洪和文化參贊張中華分別會見中國書法家

2月11日和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特命全權大使邱國洪和文化參贊張中華分別會見了中國書法家。其中,曾來德和劉正成皆向邱國洪大使彙報了此次展覽的情況。

劉正成發言

雅昌藝術網:您現在的日常創作和思考是什麼樣?

劉正成:我的狀態就是接受書法藝術的自然發展。書法的學習,不僅是書法技術的歷練,同時也是人生的歷練。古代書法家從來沒有專業書法家,專業書法家是抄書的,在印刷出來以前很多抄書人、抄經人,也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寫字的水平比較高。我們現在的書法是在一千七百年以前王羲之時代所建立的文人書法,王羲之以前寫字不寫款,不留名的,因為書寫的主體不重要,重要的在記事上。王羲之時代所處的東晉時期和中國文學一樣萌生了自覺意識,進而確立了書法家的主體地位,他們用書法表達的東西就不僅僅是寫字,而是通過書法表達文學或者是人生的主張。比如說《蘭亭序》表達王羲之的人生觀、世界觀,他對人生的快樂幸福的看法,所以開始進入文人書法,也是文化的自覺。

戲仿杜鄰狂夫詩草書八條屏 紙本 235X43cmX8

中國書法有時代的創造性,不但要繼承傳統,同時需要表達自身。一個是嚴格的技術訓練的規範性,一個是表達自己個人情感。書法的法很重要,但是書寫什麼東西呢?一方面,你要書寫今天這個時代自己人生的評價,人生情感的描述,這樣才具有這個時代的文獻記錄價值,這樣才是完整的書法作品。否則你抄唐詩宋詞抄到那兒去只能表達你喜歡唐詩宋詞。一方面我還在學習傳統,從晉唐經典,到明代的掛軸書法,碑派書法在乾嘉以後的發展,包括現在甲骨文簡牘的發現,對書法的形式因素進行的影響。

當下書壇現狀

雅昌藝術網:怎麼通過書法表達人在這個時代的存在?

怎麼通過書法表達人在這個時代的存在?哪怕是我去評價清代書家的信札,對古代書法的看法?我在《中國書法全集》提出一個「時空地位」,作品一定要有時間、地點,寫給什麼人的什麼事,表現的什麼生活場景很重要。如果藝術不能表現生活,或者不能讓你想起生活,這就只能叫技術或者是泛藝術,或者是民俗藝術,這就不是藝術。所以我一再提出:中國書法的民俗化方嚮應該提升,我不光是說這句話,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來做,所以我現在凡是展覽作品我至少有一半是自己的詩文,一半是古人詩文。

三分花長舊句隸書聯 紙本 235X35cmX2

雅昌藝術網:如何理解民俗化?

劉正成:什麼叫民俗化呢?比如說甘肅地區婦女剪窗花,衲鞋底,你說這兒中間沒有藝術嗎?當然有藝術了,雜耍、舞龍燈、這些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從王羲之以來開展的文人書法就形成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與民俗化是兩個層面。大家參與書法創作,這是社會進步了,每個人都有文化的權力,反過來也有可能忘記了精英文化的目標,把傳統根基缺失了。

雅昌藝術網:這兩個系統在當下發生了什麼樣子的變化?

劉正成:不算是改變,這就是傳統的繼承。我學傳統不是僅僅寫《蘭亭序》的字形,而是王羲之怎麼會寫《蘭亭序》這個文章出來,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是兩個層面,一個是技術形式層面,一個是生活內容層面。我們今天學習《祭侄稿》的時候不僅僅看字形,更深的是審美層次,或者是作品的類型,包含了最有激情的表達,這種文本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王羲之《蘭亭序》

今天理解對傳統是非常狹隘的,傳統的繼承不是說照貓畫虎,現在都太重視外形了,就不重視心靈和古人有什麼差別。外在美也需要,但是內在美的訴求其實是藝術的核心,怎樣完整的從內在和外在把這個傳統延續下去,需要當下我們的反思。

顏真卿 《祭侄稿》

雅昌藝術網:大家都在提文人書法,您對文人書法如何理解?

劉正成:有一個相對的比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基本含義。比如:我對書法界的現象給予評論,我就是擔當了社會責任,因為我不是政治家,我不會發表政治評論,但是書法藝術我可以發表意見,有這種覺悟的人你就是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中國文人的基本規範。你有文化的工作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即使不能做這個工作,但是我有提出意見的權力,要關心社會的發展,關心我們的生活,我認為這就是文人。

我對書法發展的看法,這就是我對社會的參與,並不是說我要穿古代衣服,考個秀才、舉人才叫文人,不是一定社會階層的含義。古人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看似封建時代的思想並不比現在落後,好和壞並不等於新和舊,所以藝術只有好壞之分,沒有什麼新舊之分,反過來說中國文人文化社會的擔當是決定於藝術審美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問題在書法來講最不重視。

問題反思

雅昌藝術網:您之前對當代書法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摹古之風非常嚴重,也造成現在的書風難以從體系中跳出來。

劉正成:摹古不能僅僅摹字形,摹字形的目的也是為了繼承發展,因為字形是那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活寫出來的東西一定從自己歷練出來的。

很難跳脫出來的,我覺得是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和普通書法家,一切在這個時代留下成熟的書法家絕對不會是這樣做的。我最近這幾年有一個重要的藝術史發展觀念,書法五百年發生了三個轉折,第一個轉折明代中晚期出現了掛軸書法,從寫詩信的實用到純藝術的欣賞性,所以說從徐渭、文徵明開始,書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純藝術書寫發生了一些影響,這是蘇東坡、顏真卿、王羲之都沒有的,這是新的現象。掛軸書法出現以後又發展到乾嘉的碑學,把原來認為是山野的東西,比如摩崖石刻加以重視並取法。最近一百年發現另外一個情況,就是甲骨文、簡牘對當代書法的影響。

《大唐三藏聖教序》

這五百年,隸書、漢簡、篆書都在變化,比如有時候隸書多一點,有時候小篆多一點,就是過程中間影響了書法家。如果三十年前你寫《曹全碑》、《乙瑛碑》,現在都少了,都寫過渡期的,所以我認為破體書風是這個時代書法的主流。以前是篆、隸、真、行、草五體,很規範和嚴格的。現在已經沒有人規規範范的寫,篆裡邊不能有隸,隸書裡邊不能有篆,楷書裡邊加行書,行書裡邊加草書,草書裡邊加隸書。這種破體書風是最近一百年以來開始發生的,在當代成為主流。

傳統是一條河流,那麼這條河流是不斷地流動的,只是你自己沒有看見而已。所以一切厲害的藝術家都看到這一點,要成為一個時代在藝術史上能夠留名的藝術家必須有這種理解,當然不能用這樣的要求對待群眾書法愛好者。

雅昌藝術網:一般大眾對於書法本身的理解的不足也在影響大家對審美的判斷。

劉正成:但他們絕對不會影響收藏家,一定要從歷代經驗看,能夠進入這個時代的藝術作為參考,他們會真金白銀的買,會做功課去買。我想糾正什麼呢?藝術該該懂的都會懂,今天傳媒這麼發達還需要你去教嗎?但是藝術家、理論家的看法讓老百姓聽聽也有好處,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在藝術史上去看。

弘一法師是不是丑書?傅山是不是丑書?他們賣價很高,徐渭是丑書,這個很典型,為什麼大家追捧呢?不會老去買文徵明、董其昌,不一定附和群眾的看法。中國書法家協會在成立以前辦了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展覽以後成立書法家協會。當時我們四川一個名家叫做謝無量,把作品帶到會上去評委們說這不行,小孩寫的一樣,就給拿下來了,四川人不服氣,到遼寧展又掛上了,掛上又給取下來了,就不承認謝無量是書法家,到了85年我到北京來主編《中國書法》雜誌的時候,我第一期介紹王鐸他們認為不好,介紹謝無量,說他寫的字不算書法,最後怎麼平息呢?我專門找到啟功先生,像啟先生請教看看謝無量寫的如何?啟先生看了說:哎,寫的好。一錘定音。今天謝無量的價值被抬高了很多,但是在30年以前不僅是老百姓,就是書法界也難以認同。所以文化藝術的啟蒙在中國還是有待於發展。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草書軸 紙本 235X70cm

雅昌藝術網:怎麼才是變形?如果說書法要變,要遵循什麼條件,怎麼知道好壞,這樣的問題您如何看待?

劉正成:舉一個例子,我們從古代說王羲之、顏真卿、米芾都是被歷史選擇出來的,並不是一開始就覺得好。個人的選擇怎麼選擇呢?比如我是王若濱,一個歌曲的創作者,我寫的民歌一定要有採風的內容,《達坂城的姑娘》就真的去到達坂城,把民間曲調或者歌詞進行改造。書法也是這樣,書法一方面有古代的傳統,同時還有民間很廣泛的資料,可以吸收過來,成為你的工具加以利用。自然的感受和傳統相結合起來尋找一個新的形態。

怎麼樣改變呢?這就很複雜。其實是一種自然的,從社會的各種東西抒發藝術的想像,中國書法為什麼獨特呢?熊秉明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文化的核心首先是哲學,而書法是中國哲學最好的載體。這個載體什麼意思呢?它是人離開此世界的最後一界,因為它和人有關係,然後又進入彼岸世界的遞進。所以書法到形而上以後它表現的東西是無形的,所以我想沒有哪一個事物和書法寫的是一樣的,就是帶中國哲學的能力特質。

登滇池大觀樓即事,依沫若韻行書軸 紙本 235X70cm

中國人拿起毛筆寫,一百個人寫的都不一樣,它的符號意義是一樣的,但形態意義上產生的意境就不一樣,每一個人對古典經驗的吸收和現實生活自然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書法就是你要善於有一個比較趨向美的法則的改變,不是能改變就行了,但是不改變也是不行的。

二王沒有改變嗎?都有改變。但是魯迅先生說過,你去買任何一本詩歌入門、小說入門,絕不能成為詩歌和小說家的,按照入門那些說的小說詩歌就寫不出來,因為沒法敘述你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是沒有規範可以直接運用的,3+2=5就是書寫模式,藝術絕對不能和數學公式一樣。藝術理論家或者是藝術家不能夠給其他人給一個數學的方程式,就需要你自家去修鍊,但是怎麼修鍊呢?就是借鑒古人。

雅昌藝術網:今年蘭亭獎的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看到發布的獎項依舊沒有評選出金獎。

劉正成:上世紀末國家提出的要設置各項文藝獎,蘭亭獎的名稱是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當時提出的,我在中國書協負責制定蘭亭獎的評審規範。中央當時是要講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優秀的書法家,最優秀的書法作品,以及最優秀的書法學術著作進行頒獎,評選出代表人物。建國以來的書法家,怎麼憑一次投稿就是評出蘭亭獎,比如說諾貝爾文學獎需要很多人看很多著作,有推薦,70年代書法家要選蘭亭獎是誰得呢?毛主席是榮譽獎,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80年代可能排到啟功了,但是第一屆蘭亭獎一等獎送給齊魯詩畫的一個三班倒的一個女工,我不是說她不行,但是這麼高的學術與藝術肯定是需要審慎的。考察作品、評獎的時間也非常之短,評委也是流水席,專業水平也保證不了。

第六屆蘭亭獎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看書作的時候還要了解書家,要用創作主體的作品綜合來判斷,考察生活和藝術的經歷。不能通過大獎賽的辦法來評選我們時代最優秀的書法家。蘭亭獎四年一次,評選方法我覺得是有問題的,當然,書法家協會也需要辦展覽活動的來維持發展,要不也進行不下去。

雅昌藝術網:您如何看待當下書法的學院教育,在專業的設置上有什麼思考?

劉正成:書法是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就要有學科結構,就是教學大綱,要根據學科的規範寫,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批評,書法史和書法理論這是基礎學科,書法批評是應用學科,但是任何綜合大學找不到這三種課程的教材,大部分是寫書法史的教材但沒有書法理論的教材。就相當於怎麼解釋書法是藝術?沒有相關的教材,書法界裡邊沒有幾個人認識到這個問題。

劉正成著《書法藝術概論》

其實就是書法概論,要認識書法作品的時候怎麼參照內容形式或者是結構分析作品,以點入陶,以筆入刀不能這樣簡單化,所以要分析作品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第一代是怎麼產生和向下延伸的,這種方法在替代中發展,這就是基礎學科。

所以我就寫了一本《書法藝術概論》,最初是我80年代末在中央美術學院上大課的時候講的課程,然後又到十多年以前我幫助建立北大書法研究所,我去講書法藝術,就積累了很多講稿。所以我把講稿整理出來又新增加了一些,構成這本書法發展史的概論。我參照文學和其他學科的構建,一半是書法理論,一半是書法理論發展過程,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上編是創作與審美的經驗描述,下編是書法審美歷程,最後是我們怎麼看待這個發展歷史過程。

推薦閱讀:

書法入門
良爾尋人之——米鵬
文人書法,就應該是這樣的!
《七絕——63.賞讀常福居士百家家訓書法心語——朱氏家訓》——另感
文化標誌:書法·圖騰

TAG:書法 | 提升 | 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