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複課堂】一篇關於腦癱早期癥狀超全的文章
前言
據了解,我國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為5‰左右,推算下來,我國腦癱患兒有幾百萬。早期干預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那麼,腦癱兒童的早期表現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從不同角度看腦癱兒童的早期癥狀。
〈
腦癱兒童的早期癥狀〉
1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2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卧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3出生前、出生時及 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4小兒出生後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5運動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總結1~12月腦癱異常情況:
1個月:
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癥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持續 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重度腦損傷,弱智及肌肉系統疾病.
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 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頭圍異常:腦損傷往往有頭圍異常的情況 ;
2-4個月:
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不笑: 2個月不能微笑, 4個月不能大笑 ;
手握拳: 如果 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
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頭不穩定: 4個月俯卧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不能伸手抓物:如 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不能翻身: 3個月左右不能翻身
5-6 個月:
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 4個月時反應遲鈍, 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7-12個月:
腦部損傷較輕者,前半年往往表現不是很明顯,在嬰兒後半期有異常表現
(1)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 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 "吃手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溫馨提示:發現有上述以動作和姿勢異常為主要表現的問題時,應儘快到醫院作檢查。儘早診斷,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期。
〈
中醫角度看早期癥狀〉
中醫眼中的腦癱對腦癱這個疾病,除了醫學上公認的原因外。中醫認為它屬於中醫學中「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
其基本表現是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多種多樣,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屬中醫「五遲」;頭軟無力,不能豎頭,手無力,不能握拳,下肢痿弱,口唇軟無力,不能咬咀,皮膚鬆緩,肌肉軟不長,屬中醫「五軟」;其癥狀為頭項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稱為「五硬」。表現為兩肢內收後旋,肘、腕、指間關節屈曲,雙下肢伸直交叉,尖足、「剪刀樣」姿勢。
這是由於小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肝腎虧損,精髓不足,最終出現「骨軟」癥狀;由於先天的不足,導致後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後天失養,肌肉萎縮或皮膚鬆弛;或出生後肝血腎精不足,筋骨失養而痿弱;最終腦失所養,形成腦癱。
小兒腦癱都有哪些臨床癥狀表現呢?
(一)小兒腦癱早期癥狀 1.太鬧人:易激惹、持續哭鬧、睡眠不安等。 2.太安靜:對外界不理不睬,過分安靜。 3.太難喂:吸吮困難,嘔吐頻繁。 4.太難帶:護理困難,肢體僵硬,翻動如滾木樣。 5.太難看:握拳頭、「飛機手」、「芭蕾腳」等。(二)小兒腦癱臨床表現——動作怪 腦癱嬰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角弓反張、少動或過多亂動;餵奶時出現吸吮無力、吞咽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2-3個月時,還不會笑、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智力發育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三)還有些異常的動作或姿勢
如流口水、顫抖;在學站時、兩腿併攏,雙腳總是腳尖著地,有的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型;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患兒常見的動作或姿勢。 總之,根據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各種不同姿勢,結合母親在懷孕時及產時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發現,並應儘早去醫院神經科檢查,以明確診斷,進行早期的治療。
治 療 原 則1、循序漸進原則。
由於腦性癱瘓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日復一日,有耐心地訓練。各種功能的恢復主要靠在醫生和家長的幫助下由患兒自己鍛煉。所以,各種動作必須先讓患兒適應。如不會坐的患兒,讓他自己坐。也可以把一個功能分解成幾個動作讓患兒聯繫,每天的訓練時間要有計劃且不要過長,以免患兒產生疲乏,厭倦,反感,不願合作等不良情緒。訓練要多樣化,使患兒覺得有新鮮感,以提高他們訓練的積極性。2、不代替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一項動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來完成,家長必須幫助他們。但必須強調的是,幫助絕不是代替。如吃飯,有的患兒自己能慢慢吃,但姿勢不正確,容易把衣服弄髒,家長只能幫助糾正其不正確的姿勢,而不能喂他們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幫助患兒用正確的姿勢來拿勺吃飯,時間長了就會習慣,孩子能自己吃飯了。3、不過分照顧原則。
許多患兒家長總因可憐孩子而不自覺的過分照顧;實際上這既無必要,又不利於孩子的訓練。久而久之,過多的關照勢必養成孩子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因此,訓練時一定要讓患兒配合每一個動作。患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拿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各個動作上,但切勿過分照顧;凡是患兒自己能完成的動作,盡量讓他們自己完成。4、不斷重複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恢復一項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反覆地進行訓練,才能最終鞏固下來。同時,只有待某一動作定性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的訓練。訓練時要遵循示範,等待,鼓勵,再等待,再示範的原則。因患兒每完成一個動作都相當困難,並且會經常出現反覆(如有的患兒能獨立走幾步了,過幾天卻又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患兒對每項功能,每個動作,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最終的恢復。5、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則。
由於患兒長期處於某種異常的活動範圍之內,從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肢體異常。引起異常姿勢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用力問題,不正常用力越嚴重,異常姿勢也越嚴重。如果不正常用力得不到及時糾正,必然使患兒肌張力增高,導致功能障礙的加劇。因此避免不正常用力,是患兒康復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如患兒在平路上勉強能夠行走時,就不要急於讓他練習跨越障礙物,或上,下樓梯。6、正面激勵原則。
由於許多患兒因各種原因而從沒有進行過規範的關節活動和訓練。因此,一旦接受大運動量、分解式的強化功能訓練,便難以接受。多數患兒會出現哭鬧和不配合現象而影響康復訓練效果。所以不僅要根據患兒的體質、心態等,合理地、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避免患兒過於疲勞而產生厭倦,反感情緒。日常訓練中要盡量想辦法引導患兒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兒心理,注意利用語言、兒歌或物品來引起患兒訓練興趣;注重少批評多表揚,練得好還可以適度獎勵,讓孩子經常保持一種成就感。必須明白,過於溺愛或嚇唬打罵都會使患兒造成心理壓力,進而逃避、拒絕配合訓練,而最終影響康復效果。、
康 復 指 導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腦癱兒的康復訓練呢?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推薦閱讀:認清腦癱分型,早期診斷利於治療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杆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弔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推薦閱讀:腦癱兒康復長路,家長心態要放好
7、跳躍
跳躍是鍛煉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對腦癱兒的訓練不是幾次、幾天就能見成效的,必須持之以恆,長年累月堅持。有語言障礙、智力低下者,還要同時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和智力訓練。患者腦癱程度千差萬別,需要到正規腦癱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一些基本的康復訓練,以便於在家裡開展訓練。
附新生兒20項行為精神評分法
中國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分法
中國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分法
1、 NBNA檢查要求:要求在光線半暗、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應先將欲測試的新生兒放在上述環境中30分鐘後測試,在兩次餵奶中間,睡眠狀態開始。室溫要求24-28℃。全部檢查在10分鐘內完成。
檢查工具:手電筒1個(1號電池兩節)、長方形紅色塑料盒1個,紅球(直徑6-8cm)1個,秒錶1個,檢查人員經過2周訓練,每人至少檢測過20個新生兒並經過鑒定合格方可達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2、 檢查方法及評分標準 中國20項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評分檢查方法及評分標準,分5個部分:(第一部分):新生兒的行為能力共6項(1-6項)檢查對外界環境和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1) 對光的習慣形成:在睡眠狀態下,重複用手電筒照射新生兒的眼睛,
最多12次,觀察和記錄反應開始,減弱甚至小時的照射次數。評分:0分為≥11次,1分微-10次,2分≤6次。
(2) 對格格聲的習慣形成:睡眠狀態,距其25-28cm處。短暫而響亮地搖格格聲盒。最多重複12次,觀察評分同(1)。(3) 非生物性聽定向反應(對格格聲反應):安靜覺醒狀態下重複用柔和的格格聲在新生兒視外(約10cm處)連續輕輕地給予刺激,觀察其頭和眼睛轉向聲源的能力。評分:0分為頭和眼球不轉向聲源;1分為頭和眼球轉向格格聲,但轉動?60°角;2分為轉向格格聲≥60°角。(4) 生物性視、聽定向反應(對說話人的臉反應):在安靜覺醒狀態下,檢查者和新生兒面對面,相距20cm,用柔和而高調的聲音說話,從新生兒的中線位慢慢移向左右兩側,移動時連續發生,觀察新生兒頭和眼球追隨檢查者的臉和聲音移動方向的能力。評分方法同(3)。
(5) 非生物視定向能力(對紅球的反應):檢查者手持紅球面對新生兒,相距20cm。觀察評分同(3)。(6) 安慰:是指哭鬧新生兒對外界安慰的反應。評分:0分為哭鬧經安慰不能停止;1分為哭吵停止非常困難;2分為較容易停止哭鬧。(第二部分):被動肌張力共4項(7-11項)必須在覺醒狀態下檢查,受檢新生兒應處在正中位,以免引出不對稱的錯誤檢查結果。(7) 圍巾征:檢查者一手托住新生兒的頸部和頭部,使保持正中半卧位姿勢,將新生兒手拉向對側肩部,觀察肘關節和中線的關係。評分:0分為上肢
環繞頸部;1分為新生兒肘部略過中線;2分為肘部未達或接近中線。
(8) 前臂回縮:只有新生兒上肢呈屈曲姿勢時才進行,檢查者用手拉直新生兒的雙上肢然後鬆開使其彈回到原來的屈曲位。觀察彈回的速度。評分:0分為無彈回;1分為彈回的速度慢(3秒以上)或弱;2分為雙上肢彈回活躍,並能重複進行。(9) 下肢彈回:只有當髖關節呈屈曲位時才能檢查,新生兒仰卧,檢查者用雙手牽拉新生兒雙小腿使之盡量伸展,然後鬆開,觀察彈回的速度。評分同(8)。(10) 腘窩角:新生兒平卧,骨盆不能抬起,屈曲呈胸膝位,固定膝關節在腹部兩側,然後舉起小腿測量腘窩的角度。評分:0分為>110°;1分為110-90°;2分為≤90°。(第三部分):主動肌張力共4項(11-14項)(11) 頸屈、伸肌的主動收縮(頭豎立反應):檢查者抓住新生兒的肩部,檢查從仰卧到坐位姿勢觀察頸部曲伸肌收縮將頭抬起,記錄拖和軀幹維持在一個軸線上幾秒鐘。然後往前垂下或後仰。評分:0分為無反應或異常;1分為有頭豎立動作即可;2分為頭和軀幹保持平衡1-2秒鐘以上。(12) 手握持:仰卧位,檢查者的食指從尺側插入其手掌,觀察起抓握的情況。評分:0分為無抓握;1分為抓握力弱;2分非常容易抓握並能重複。(13) 牽拉反應:新生兒手應是乾的。檢查者的食指從尺側伸進手內,正常時會得到有力的抓握反射,這時檢查者抬自己的雙食指約30cm(時刻準備用大拇指在必要時去抓握住新生兒手)。一般新生兒屈曲自己的雙上肢使其身體完全離開桌面。評分:0分為無反應;1分為提起部分身體;2分為提起全部身體。
(14) 支持反應:檢查者用手抓握住新生兒的前胸,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別在兩腋下,支持新生兒呈直立姿勢,觀察新生兒下肢和軀幹是否主動收縮以支撐身體的重量,並維持幾秒鐘。評分:0分為無反應;1分為不完全或短暫直立時頭不能豎立;2分為能有力地支撐全部身體,頭豎立。此項評分主要觀察頭和軀幹是否直立,下肢可屈曲。也可伸直。(第四部分):原始反射共三項(15-17項)(15) 自動踏步:上面的支持反應得到時,新生兒軀幹在直立位置或稍微往前傾,當足接觸到硬的平面即可引出邁步動作。放置反應:取其直立位,使新生的足背碰到桌子邊緣,該足有邁上桌子的動作。自動踏步和放置反應意義相同,沒有自動踏步,有放置反應同樣得分。0分為無踏步也無放置;1分為踏一步或有放置反應;2分為踏2步或在同足有2次放置反應。或兩足各有一次放置反應。
(16) 擁抱反射:新生兒呈仰卧位,檢查者將小兒雙手上提,使小兒頸部離開桌面約2-3cm,但小兒頭仍後垂在桌面上,突然放下小兒雙手,恢復其仰卧位。由於頸部位置的位置的突然變動引出擁抱反射。表現為雙上肢向兩側伸展,雙手開,然後屈曲上肢似擁抱狀回收上肢至胸前。可伴有哭叫,評分定結果主要根據上肢的反應。評分:0分為無反應;1分為擁抱反射不完全,上臂僅伸展,無屈曲回收;2分為擁抱反射完全,上臂伸展後屈曲回收到胸前。
(17) 吸吮反射:將乳頭或手指放在新生兒兩唇間或口內,則引起吸吮動作。注意吸吮里、節律、與吞咽是否同步。評分為:0分為無吸吮動作;1分為吸吮力弱;2分為吸吮力好和吞咽同步。(第五部分):一般反應共3項(18-20)。(18) 覺醒度:在檢查過程中能否覺醒和覺醒程度。評分:0分為昏迷;1分為嗜睡;2分為覺醒好。(19) 哭聲:在檢查過程中哭聲情況。評分:0分為不會哭;1分為哭聲微弱,過多或高調;2分為哭聲正常。(20) 活動度:在檢查過程中觀察新順呢感兒活動情況。評分:0分為活動缺少或過度,1分為活動減少或增多;2分為活動正常。 本檢查只適用於足月新生兒。早產兒孕周糾正至40周時評估20項NBNA總分40分於生後2-3天,12-14天,26-28天3次測定,以一周內新生兒獲37分以上為正常,37分以下尤在2周內≤37分者需長期隨訪。
文章來源言語工具
推薦閱讀:
※關於風水術中魯班尺的運用問題
※【古代文學】關於「塞外」的寫作素材匯總
※打破關於「性」的牢籠
※關於帶流年的唯美傷感句子
※程恩富:關於黨的指導思想表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