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沒敢與中國武師握手
06-14
小貼士希特勒沒敢與中國武師握手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行,中國派出龐大的體育代表團參賽,但慘遭失敗,受盡諷刺和挖苦。然而,由鄭懷賢(解放後任成都體院教授、中國武術協會主席)等人組成的「國術表演隊」,卻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武術。這是武術第一次有組織地大規模在國外獻技表演,也是中國武術首次在奧運會上表演。在開幕式上,面對10萬觀眾,鄭懷賢手舞飛叉,剛柔有致,「懷中抱月」、「蘇秦背劍」等絕技令全場掌聲雷動。鄭懷賢雖謝幕達十多次,但觀眾卻意猶未盡。表演結束,在觀眾的喝彩聲中,一位德國體育官員走到鄭懷賢身邊,用手在他身上里里外外摸了一遍,做了一個驚奇的手勢,退場了。在當晚的招待酒會上,這位體育官員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端著一杯啤酒再次來到鄭懷賢身邊,通過翻譯問道:「白天在你身上沒有發現什麼東西,你是怎麼做到鋼叉不離身的呢? 」鄭懷賢自豪地說:「這是我們中國的武術! 」 當年的德國報紙上還記載了一段關於鄭懷賢「放電」的逸聞:在鄭懷賢表演結束後,德國體育部長和希特勒心血來潮,走下主席台,祝賀鄭懷賢。德國體育部長專門與鄭懷賢握手,突然全身癱軟,雙腿跪地,認為對方手上帶電,隨即阻止希特勒與鄭懷賢握手。後來,成都有記者專門就「握手一事」向鄭懷賢求證。談及這段傳奇,鄭懷賢說:當時得知希特勒有種族歧視偏見,拒絕與美國黑人運動員歐文斯握手,我心生憤慨,於是在和德國體育部長握手時,故意手指用力,摁住他的穴位,小小懲罰了一下對方。武術別為入奧折腰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右)向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贈送禮品康戈武關鍵詞 武術入奧——儘管從2001年開始,中國體育界一直在努力運作武術進入奧運會,但卻屢屢受挫,即使是在家門口進行的北京奧運會,武術也沒能成為比賽甚至表演項目,最終僅以「特設項目」的身份出現。 其實,從目前一個項目成為夏季奧運會的硬性條件看,武術已經沒有問題。目前的國際武術聯合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團體會員,遠遠超過國際奧委會規定的標準;世界武術錦標賽辦得很熱鬧,而且持續、穩定;國際武術聯合會也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際體育組織之一。 申辦2004年奧運會的義大利羅馬曾經允諾,如果中國支持羅馬主辦奧運會,而且羅馬申辦成功,將把武術列入奧運會表演項目。以義大利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多次把中國人希望武術入奧的強烈願望當成申奧拉票的公關行動。但如今,中國已經不需要靠別人的允諾來推進武術入奧的腳步。武術不入奧死不瞑目 中國武術界人士的武術入奧願望最為強烈,易劍東說自己接觸過很多院校的武術工作者,其中有年近花甲的教授,也有正值中年的學者,還有習武的年輕人,大多數人表現出了強烈的希望武術入奧的感情。有些武術工作者甚至說出「武術不進入奧運會,我死不瞑目」的動情話語。 其實,對於武術入奧,國際上的反響遠沒有我們期待的那樣大。北京奧運會之前,一家美國體育雜誌上刊載了一幅漫畫,一個狹窄的門牌為奧運會的門口,站著一位身穿多個口袋衣服的紳士,這位紳士口袋裡裝著很多卡片,卡片上分別寫著高爾夫球、滑水、保齡球、國際象棋等,結果他根本擠不進狹窄的奧運會之門。可憐的是,這幅漫畫居然沒有提到武術。易劍東講過一個故事,他曾看到一位武術教授的研究課題,說調研了國際體育界人士,大家一致認為,武術應該進入奧運會。可是後來發現,那些所謂的「國際體育界人士」幾乎沒有一個是國際奧委會委員,多數是武術界人士,準確地說,是各國各地區武術聯合會人士。 其實,比起搞武術研修的專家,我們不少體育界的領導者,也強烈希望武術能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他們的動機很「功利」——武術如果能進入奧運會,中國人拿金牌的概率極高。因為奧運冠軍的數量是「政績工程」的重要評判。剝去他們「為國爭光」的外衣,在許多體育人士心目中,奧運會至高無上,而武術不過是他們奪取奧運金牌的載體。 其實,一些傳統武術的繼承者並不希望武術進入奧運會。因為目前中國武術界面臨著一個嚴峻現實:官方和院校武術發展勢頭迅猛,傳統武術勉強維持。就連民間武館也不得不「皈依」目前官方的武協。那種純粹以練武為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只剩下一些堅持武術健身的中老年人在支撐著我們的武術門面。在武術體育化和商業化的大背景下,在武術一體化和機械化的情境中,無比博大的武術已經變得越來越整齊劃一,越來越簡單明了,越來越驚險好看,越來越容易量化和評判,而武術真正的精髓已經喪失殆盡。如果那些套路武術進入奧運會,那麼傳統武術狹窄的生存空間還要面臨打壓。薩馬蘭奇為何冷淡武術 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薩馬蘭奇對中國一直很友好,包括鼎力支持中國申辦奧運會。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從沒聽到過薩馬蘭奇有關支持武術進入奧運會的任何言辭。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來中國訪問,曾專程拜訪少林寺,而且對「禪宗少林」的大型表演讚不絕口,但對武術入奧,他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前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雖然身兼國際武術聯合會主席,但他對武術入奧也沒發表過高調的講話。中國奧林匹克之父何振梁雖然在國際奧委會享有極高聲譽,但我們從來沒有在媒體上看到他向國際奧委會呼籲武術進入奧運會的言辭。 其實,奧運會的特殊文化品位使其在多大程度上無法實現與中國武術的對接。審美、力量、極限、速度、協調、身體能力表現、精神意志張揚、貴族特性體現等,是當前奧運會比賽項目的基本特點。套路武術如何在美感和文化性等方面超越體操和藝術體操?散手如何在技擊性和中國文化性等方面體現出比拳擊更大的優勢?這是武術完成與奧運會對接的課題。在一次小型學術座談會上,何振梁曾就這一課題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中國武術要與奧運會對接還有許多實質性問題需要解決——如何保持中國武術的民族文化特色;將中國武術的哪一部分推向奧運會;中國武術補充奧運會的什麼價值缺憾;中國武術如何完善比賽體制。 當然,中國國力和中國體育的實力也是武術入奧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兩項硬指標決定著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這將直接關係到具體投票表決時,各國和地區奧委會委員的贊成票指向。 2005年7月,國際奧委會全會曾討論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項目設置問題,當時有些意外地把棒球和壘球項目「踢」出了奧運大家庭,但在關於一些新項目進入奧運會的問題上,最終卻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最後只好暫時「謝絕」所有試圖進入奧運會的項目。易建東介紹說,「我看了一些相關材料,了解到美國人比較『牛』,經常不大重視奧運會棒球比賽,這使很多國際奧委會委員對此很反感。而且奧運會棒球比賽的水平確實不高,壘球也因此受到牽連,被一同『攆』出了奧運會。 」 按照國際奧委會目前的規則:夏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是15至28個大項,東道主沒有增設新項目的權力。當年日本和韓國分別把柔道、跆拳道弄進奧運會,憑藉的就是東道主特權,而且當時國際奧委會還未對奧運會項目進行嚴格控制。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武術進入奧運會要比當年柔道、跆拳道入奧難度更大。學者爭鋒選好項目入奧 康戈武: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作為特設項目,走進了奧運賽場,獲獎者得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親自頒獎的待遇。武術雖進入奧運會,但未被列為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仍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武術之所以未能入選,主要原因是中國遞交武術項目進入奧運會的申請時間在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之後,未能達到國際奧委會憲章中規定的8年以上的時間要求;同時,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已經很多,在沒有去除部分項目的情況下,不會再增加新的比賽項目,所以武術未能成為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國武術欲進入奧運賽場,可以借鑒日本柔道、韓國跆拳道申請的經驗,將武術中部分拳種分列出來,進行逐一申請。 梁以全:武術進入奧運會,這是中國莫大的光榮。在我的晚年,能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盡自己一份心意,就知足了。為促成武術入奧,我們自身應立足於加強研究武術,加大訓練力度,同時還要多辦一些少林拳的國際武術教練員培訓班。 林鑫海:武術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對於入奧,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入什麼?怎麼入?大可不必急於求成,應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可以以槍法對扎攻防競技為運動形式的長槍單項作為武術入奧的重要項目,或再配以拳術套路項目。保護武術的文化生態關鍵詞 武術的原生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盧元稹說:「武術與中醫、道學密不可分,競技比賽只是武術很小的一部分。由於官方體育一直奉行錦標理念,民間武術失去了滋養的環境。 」中國武術原有三大功效:健身、養生、防身。當武術進入競技體育領域後,其健身、養生功效會逐漸被弱化,而防身功效也被異化為技擊。其中的區別就在於,中國武術文化講究點到即止,以防禦性為主,而技擊則帶有明顯的攻擊性,包括武俠小說、影視作品 對於武術技擊功能的誇大,這是競技體育帶給武術原生態的異化。 武術進入奧運會,必然要制定嚴密的規則,比如說武術套路。目前的武術套路是一種中國傳統武術與西方現代體育融合的一種鍛鍊形式,它在內容上是傳統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是現代的、中西通用的。對於中國武術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如果不修改規則,就無法被國際接納,從而進入奧運會;可一旦將武術變為整齊劃一的套路,武術的原生態必將遭到破壞。少林武當峨眉金頂論劍 傳說,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部分,武俠小說、影視劇中的很多素材都是由此而來。比如少林棍術起源的故事:元朝末年,一群紅巾軍來到少林寺,少林僧人被打得一步步後退,就在無計可施的時候,伙房跳出一位燒柴僧人,手拿火棍,一隻腳踩在少室山,一隻腳踩在太室山,火棍一揮把敵人通通趕跑。這位僧人就是 「緊那羅」,傳說他是少林棍的創始人,從此少林把他稱做 「緊那羅王」。這個故事很有代表性,既有懲惡揚善,又有神奇武功。這就是中國武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武德,也是中國武術原生態最重要的情愫。 可以說,武俠小說、影視作品已經破壞性地扭曲了中國武術,因而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武術印象其實是一個幻象,用這個幻象來涵蓋中國武術,這個誤讀已經久遠而且深刻。為此,中國武術界一直沒有放棄還原真實武林的努力。由武林三大代表門派——少林、武當、峨眉共同發起的「金頂論劍」便是以此為目的的。在這個重現武俠小說情節的「金頂論劍」中,各門派為了避免爭強鬥狠,破壞「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宗旨,採取的是「文斗」的方法。少林派亮出了絕技——少林童子功和剛猛的少林震山棍、少林十八般兵器;武當派使出了至柔的太虛劍、逍遙掌、沾衣十八跌;峨眉派則展示了猴拳、劍手、峨眉刺等絕學。在這次「金頂論劍」中,少林、武當、峨眉三大武術流派代表共同發出「武術健身」的倡議書,倡導全民健身,弘揚中華武術。普京:我看到了純正的少林功夫 武術博大恢弘,是冷兵器時代和農耕文明時代盛行的文化,它的搏殺技藝往往是一種終極的較量,以生死為最終的決斷。現代競技體育中的格鬥術則有著嚴格的限制,體重級別的區分、護具的設置、禁止攻擊部位的限制,都與傳統武術的搏殺技藝格格不入,鐵襠功在當今武術競技中根本不需要,因為襠部禁止 攻擊,而這種技藝 在冷兵器時代是防身的絕招。可以說,幾乎任何一種當今競技範疇內的格鬥和搏擊都沒有冷兵器時代武術規則的自由度大。 中國歷史上曾有不少簽訂生死狀的打擂,其比賽規則除限制暗器使用外,幾乎全面放開,套用現在的名詞是:以決生死為終極目的的格鬥比賽。但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武術比賽,當然不能達到武俠小說里描寫的效果。一些觀眾沒有注意區分這兩者的差別,一味地希望看到影視劇中的一招制勝場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在WMA首場比賽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位記者曾問副總裁判長韓健中,為什麼比賽中沒有出現一招把對手打趴下的情況?韓健中現身說法,立刻與廣州永俠的一位獲勝選手簡單過了幾招,全是在瞬間令對手倒地。這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即興之作。一位比較健壯的記者對此提出質疑,但韓健中叫記者和他過招,記者卻怯場不敢上前。 「天下功夫出少林」,那是電影《少林寺》給少林帶來的功名。不過,對於少林「禪宗」武功哲學通曉的人並不多。習武源於人類爭強好勝的本性,但也助長了驕橫霸道之心。武林之人遊走江湖,往往胸懷「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壯志,拚命練功,以期成為天下第一強者。這種精神正是達摩《入道四行經》所要勘破的「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禪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 」對於少林禪學和少林功夫的關係,金庸借一位道行和武功極高的少林雜役僧之口,作了很精彩的說明:「少林寺七十二項絕技,每一項功夫都能傷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厲狠辣,大幹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須知佛法在求度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要求武功絕技練得越多,相應的也就要求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才能化解由習武而來的戾氣,否則傷人害己。 」 2006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訪華時,特意來到少林寺拜訪。出於安全考慮,普京沒有和少林僧人過招,而是在方丈的陪同下,來到僧人坐禪的地方——禪堂。此時,正值僧人們打禪七,即使總統來訪,這些「禪和子」(常年坐禪者)依然遵守禪七規矩,照常打坐十幾個小時。這些常年坐禪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給普京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釋永信方丈說,「普京總統通過翻譯告訴我,他看到了純正的少林功夫,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少林文化。 」學者聲音 文化梳理比入奧價值更大 姜娟:武術應該進入奧運會,這樣可以給太極等武術流派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當然,如果進入奧運會,可能會出現競技武術脫離傳統武術的後遺症。 肖復興:與其適應規則勉強努力爭取,不如尋找中國武術的精髓,還其本質。和很多傳統一樣,中國武術也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困惑,現在中國武術的地位漂移不定。中國武術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義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希望有識之士發掘武術的內涵,普及民眾。 易劍東:武術的文化源遠流長,武術的門派紛繁眾多,如何將博大宏富的武術推向世界,這確實需要一番文化梳理、理論論證、實踐檢驗的過程。當武術難以進入奧運會之時,不妨換一個思維視角,東方人體文化國際研修大會和世界太極養生修鍊大會是否可以成為武術走向世界的主流呢?即使今後武術的某一部分內容入主奧運殿堂,群眾性武術研修活動仍然要持續,而且應該得到大力扶持,它的國際影響力甚至有超過奧運武術的可能。到那時,或許我們還可以組織一個中國武術或者東方人體技藝的專門運動會,成為與西方文化淵源深厚的奧運會分庭抗禮的全球性盛會。柔道和跆拳道入奧的後遺症日本柔道本來有三種技法,其中只有一種進入奧運會,30餘年來,另外兩種技法的發展明顯受限。韓國跆拳道也存在同樣的情況,未能進入奧運會的部分得不到更好地推廣。而且,即使在奧運會的比賽中,日本柔道運動員和韓國跆拳道選手也在逐步喪失優勢。北京奧運會,日本柔道選手遭遇慘敗之後,曾經在漢城奧運會上奪得唯一一枚金牌的日本男子柔道隊教練齊藤仁,因愧對日本國民,甚至作出了「我覺得自己必須剖腹謝罪」的表態。武術在世界範圍推廣和行銷 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進程始於近代。霍元甲及其後陳公哲等人的努力造就了名冠華夏、威及南洋的精武體育會;1933年,中國武術代表團訪問東南亞,在華人社會廣泛傳播武術;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德國柏林參加奧運會表演,這給當時在賽場上一無所獲的中國代表團挽回了面子。柏林奧運會後,這支由6男、3女共9名運動員組成的中國武術隊在德國進行了巡迴表演,結果轟動整個歐洲。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武術國際化也成為了中國武術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中國武術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改革與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已舉辦了四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武術曾是三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亞洲武術錦標賽和歐洲武術錦標賽也先後舉辦。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和1994年加入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都使武術成為了國際體育的一支生力軍。奧運後遺症敲響的警鐘易劍東關鍵詞 武術走向世界——2008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擁有122個會員協會,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138個。儘管沒有叩開奧運會的大門,但武術走向世界的腳步並沒有放緩。國際上已經開始著手制定段位制,以期使武術競賽更為規範。 康戈武認為,武術屬於傳統文化範疇。傳統與時尚既相互對應,又相互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也是一種時尚。傳統是需要發展的。讓傳統與現代統一,歷史與時代統一,我們的本土化與世界統一。 如果這「三個統一」做好了,我們過去的傳統就會發展成為今天的時尚,今天的時尚就會發展成為將來的傳統。如果忽視傳統文化,那等於是把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民族責任丟掉了。一隻風靡全球的功夫熊貓 最近,中國功夫影片因為一隻熊貓在西方再度盛行起來。 以前流行的中國功夫電影,都是東方人拍攝的,這些電影不但在亞洲創下了良好的票房,在西方也迷倒了不少觀眾。西方電影人對中國功夫著迷的也不乏其人,像另類導演昆丁·塔倫迪諾(Quentin Tarantino)就是典型的「功夫迷」,他自青少年時代便迷戀香港拍攝的中國功夫電影。昆丁出品的血腥大作《殺死比爾》,就是他向自己心目中的天皇巨星李小龍致敬的作品。 昆丁的「致敬」太個人化了,高速暴力和殺戮是他對中國功夫的誤讀。而對於李小龍的功夫哲學,昆丁則缺乏深層次的認知 (規避殺戮和血腥),這導致《殺死比爾》更像是西方版的暴力動作片。 有別於昆丁的作品,大名鼎鼎的「夢工廠」花費5年時間,製作推出了向中國功夫致敬的動畫影片——《功夫熊貓》。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功夫的另一種解讀。影片裡面的功夫學習和打鬥,令中國武術界人士讚不絕口。如果不是典型的西方編劇風格和搞笑場面,中國觀眾很難相信這部影片是西方人製作出來的。因為《功夫熊貓》中的很多場景讓人想起了《英雄》、《卧虎藏龍》等中國經典電影構思。熊貓和雪豹對打的鏡頭,暗合了《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里的經典對戰。 一部中國功夫影片的衍生品《功夫熊貓》席捲了全球票房。它與李小龍的功夫片不同,也區別於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美國人把他們理解的中國功夫用熊貓「卡通」了一下,便在全球既賣了座,又賣了好。這隻熊貓做成了中國功夫行銷世界的最大一筆買賣,因為文化上的認同和滲透,打通了中國功夫真正走向世界的走廊。邁出國門當心武術失真 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每年到中國的外國人中有1/3是沖著中國功夫來的。現在國門大開,統計這個數字著實不易。 這是一個官方給出的數據,全國有近1萬所武術校館,近1000萬名學生在潛心習武,有8000多萬名武術愛好者正在習練各種武術項目。在國外,華人開設的中國武館不計其數,而習練中國武術的「老外」,據保守估計也有300萬人。 從歷史上看,中國武術與世界的幾次交往都獲得了成功,如今的東南亞依然有習武傳統。在印度尼西亞,太極功夫深入人心,這使武術附帶的不少中國文化在印度尼西亞也流行起來,特別是中國文字的使用十分頻繁。 當然,在武術走出國門的過程中難免泥沙俱下,在我國的幾所體育院校,總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出國之前的教師原先並不懂得武術,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成為了國外的武術教師。在某些「武師」手握大把美元、歐元、英鎊的時候,中國武術已被這些人用銅臭氣給玷污了。 民族文化要成為世界大型活動的內容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儘管薩馬蘭奇強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不同民族畢竟存在語言和心理等方面的差異,一種民族色彩鮮明的體育文化要步入世界,不可能不進行某些適應世界需要的改革,這種改革又不可能不對自身文化特性有所抑制。這種代價包括,必然要付出的和可以盡量避免付出的。它需要管理者、組織者具有極高的世界體育文化和民族體育文化的宏觀把握能力。在柔道、跆拳道進入奧運會後,其「奧運效應」留下的後遺症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目前,院校武術的發展已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民間武術的發展,由於全運會金牌戰略,被列項的武術種類變成了專業化訓練的模式,而民間的武術傳承和推廣則被逐漸弱化。今後,如果武術進入奧運會,那麼非奧運項目的武術內容更容易被邊緣化。 所以,中國武術界有識之士提出:別讓奧運擋住武術前行的視線。成都體育學院武術系的程大力是這一觀點的積極鼓噪者,這位中年武術研究專家在他的《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中鮮明地表明了這一觀點:中國武術與西方近代體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不應把西方體育模式生搬硬套到武術身上,否則會造成武術的失真,進而影響武術的科學本質。學者聲音推銷武術選好切入點 易劍東:對於中國武術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外國人理解其文化性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向外國人「推銷」武術,我們至少要在具體操作層面和組織層次上作一些改革。當前中國提出「武術經濟」,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是一種利用市場經濟資源、人才、市場配置優勢發展武術的良好願望,它不僅有利於我們拓展海外武術市場,還將對中國武術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弘揚起到推動作用。 梁宏達:目前武術推廣的可操作性不強。我認為推廣武術必須靠國家行為,如果是民間比賽,政府監管的作用十分重要。搏擊的刺激可謂武術比賽的商業價值所在,但是為了追求刺激,觀賞性和安全性之間是絕對矛盾的,因此一定要有政府監管。不過武術根本沒有形成像自由搏擊那樣的系統規則,所以現在並不具備廣泛推廣的能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握手禮儀的基本要點
※握手禮儀 商務禮儀行為準則
※《職場禮儀》(9)—握手禮儀,有規可循
※「握手」原來叫「拉手」
※周恩來與杜勒斯握手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