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新高!香港這一幕讓1.3億人心癢!
編者按:
昨日(10月6日),本是8天的超級黃金周中普通一天,卻對港股意義非凡。
當日,香港恒生指數收漲0.28%,報28458.04點,創2007年12月以來收盤新高;周漲3.3%。恒生國企指數創2015年6月份以來收盤新高,周漲5%。——相信這一幕,會讓1.3億A股投資者看得心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截至10月6日,恒生指數在今年的漲幅近30%,而A股今年前9個月漲幅約8%,並且近期交易清淡,9月27日與9月28日,A股的單個交易日振幅就分別錄得0.28%和0.25%。
除了恆指三天大漲,還有一個現象讓投資者感到欣喜!
一舉超越2015年「大時代」高位
由於休假制度的不同,港股在「國慶黃金周」期間有3個交易日,分別是10月的3日、4日和6日。此前投資券流行這這樣的笑話,「港股最大的利好,就是A股沒開市。」至少在這個假期,得到了應驗。在3日、4日、6日,恒生指數分別上漲2.25%、0.73%、0.28%。國企指數更是分別上漲了3.62%、0.81%和0.54%。
▲恆指今年漲幅近30%
事實上,上述三天的大漲固然喜人,但是讓投資者更欣喜的是,恒生指數站上了近十年的新高,一舉突破了2015年大時代(香港市場俗稱2015年市場的大漲為「大時代」)的高位。
在恒生指數突破2015年高位後,突破三萬點成為了市場下一個憧憬的關鍵點位。
縱觀港股市場,恒生指數在2007年到達了歷史高點31958點,雖然此後點位大幅下滑,但是總的來說仍是震蕩向上運行。而此次顯著的上漲,還要從2016年2月開始,當時恒生指數的最低點位還在18279點,隨後便開始了顯著的震蕩向上,至今已經上漲達53.45%。
在重回港股「大時代」之際,還是讓我們重溫一下今年3月格隆匯專欄作者靜水深流發表的這篇《乘風之勢,雖遠必至:為什麼我說港股大牛市剛剛開始?》文章,或許這會對你判斷當前的港股市場形勢有所幫助。
關於投資,現代人類的智慧,未必比得過距今2300年前的孟子,大型計算機量化交易的強大程序,或許還不如普通簡單的一句「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對投資者帶來的幫助更大。
港股市場,作為價值窪地的形象已經矗立多年,國際資本呼風喚雨,「低估值」、「成熟市場」成為港股的代名詞,但當時間邁入2017年,港股市場開始出現多年未曾發生的積極變化。
自201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創下近半年來最低點21488.82點,隨後,市場不斷走高,截至2017年2月27日收盤23925.05點,累計上漲幅度達到11%,並在2月21日創出近期新高24213.64點。對比同期A股、美股走勢,港股完全可以用獨領風騷來形容。
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在證券、期貨、貨幣甚至大宗交易市場,都有一個普遍規律:歷史會重複,但不會簡單重複。
每一輪大行情的產生都是多個關鍵因素在特定時間窗口疊加共振形成的,因果之間的撥雲見日,需要我們梳理數據,遁尋邏輯,辯證分析,得出結論。
一、資金南下,源源不斷
毫無疑問,企業擁有內在價值,但市場價格定價卻是一種流動性現象,而投資的藝術,本質是在價格與價值之間做判斷。顯而易見,推動股價上漲的最基本和最直觀因素就是資金。所謂的市場定價權,是由資金決定的,需求方的資金決定了供給方的股價。
風起於青萍之末,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啟,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信息,當年一個半月實現港股通買入成交金額:154.8億元,賣出50.83億元,凈買入額為:103.97億元;三年後到了2017年,僅僅2月份港股通買入成交金額就達到了681.27億元,賣出420億元,凈買入額為:198.28億元。
相比2014年,現在每月港股通成交金額已是當年的數倍。
(以上數據來源於上海證券交易所 單位:億元)
再來對比一下深港通的數據變化,深港通於2016年12月正式開通,三個月以來,資金流入有著異常明顯的放大(注意,由於聖誕節假期以及農曆新年假期因素,1月份數據出現回落,這種情況在滬港通里一樣存在,但2月份數據立即出現上升)。
(以上數據來源於深圳證券交易所 單位:億元)
直觀的表象,資金南下,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而且這個現實對港股市場將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二、趨勢形成,不可逆轉
浪成於微瀾之間。
趨勢是怎樣形成的呢?記得有這樣一個勵志故事: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在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時,應行業協會的邀請來講他的成功史。那天的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等待著他的精彩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支撐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這位老人請數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用大鐵鎚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盪起來。可惜,除了發出短暫而巨大的聲響,沒人成功。
最後,老人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面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持續著工作著,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乾脆叫罵起來,可是,老人仍然一錘一停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40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
剎那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盪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身在市場中的投資者,往往難於覺察趨勢的到來,可趨勢就是這樣用一次次小的衝擊逐漸撕開市場的裂口,直到給予更多人信心,用更大的資金直接破門而入,直至最後的摧枯拉朽。
概括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文的革命,三個特徵:沒有錢,沒有軍隊,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孫文沒有一次領導革命是成功的,也幾乎沒有一次策劃是有效的,但是,正是在他這個小錘持續不懈的反覆敲擊之下,滿清這個龐然大物,居然轟然倒下。
現在的港股正處於攻城破門的前夜,趨勢形成的初期。讓我們從市場和資金流動性的角度來梳理一下邏輯。
1、市場:港股市場的投資價值來源於超低的平均市盈率
平均市盈率是衡量一個市場投資價值的最直觀指標。
截至2017年2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數股票平均市盈率為12.75,是全球證券市場的真正價值窪地。
(數據來源於WIND資訊)
當行情真正來臨時,你會發現:便宜確實是王道。當年你愛理不理,熟視無睹的便宜,在不久的將來,你將高攀不起。
2、資金:內熱外冷的結構性因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港股投資動力
內熱:通脹熱——國內通脹預期下的投資衝動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155.0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3%,而2016年全國GDP為74.4萬億元。
2016年我國的M2/GDP為2.08;用一句粗暴的話來解釋:現在我們供應一塊錢人民幣只能拉動0.5元的GDP。誠然,該比值並非越小越好,但比值過大,則意味著貨幣供應對GDP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小,意味著貨幣在沉澱,沒有及時流通,相對應的就是居民儲蓄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據央行發布2016年金融統計數據,12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達150.59萬億元,突破百萬億元大關。截止12月底,我國個人存款餘額為59.78萬億元。人們持有儲蓄的最終原因,除了不敢消費,是沒有合適的金融投資產品替代貨幣。
(數據來源於WIND資訊)
而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包括地方債務),最終還是要通過貨幣稀釋來全民買單。
要知道,2015年1月我們的M2是124萬億,到了2016年8月這個數字是150萬億,這一年多25萬億的增量,飛漲的房價作為見證人在那裡矗立著。與之相隨的,是2015年,2016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突飛猛進。
是的,市場普遍的邏輯是地方政府的發債勇氣來源於高價賣地的底氣,可是問題來了,2016年10月,在黃金周的後幾天,全國各地相繼傳來限購的嚴厲調控政策,地產成交量立竿見影下跌,進入2017年中央定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到了2月份,輿論開始為推出房產稅做準備。
以此一路,伴隨著房地產交易量急劇下跌的是另一個字:「漲」:家電漲、傢具漲、造紙漲、水泥漲、銅價漲、汽車漲,隨著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供給端去產能的進行,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升,下游傳導效應正迅速蔓延開來,接下來豬肉漲不漲我們不知道,但通脹的苗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抬起,那銀行里近60萬億居民存款的持有者不知會不會心慌?
面對屈指可數的金融產品,面對平均市盈率幾十倍,且註冊制註定將全面放開的滬深A股,還有比買入全球資產窪地的港股更好的投資選擇嗎?
3、外冷:匯率冷——美元加息預期下的資產保值需要
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開啟了十年以來第一次加息,雖然幅度極小,僅僅25個基點,並且與市場預期一致,但與此相應的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十連跌,進入2016年1月份,A股的熔斷表演讓很多投資者肝腸寸斷。可一切並沒結束,時至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12月份會議再次宣布加息25個基點,並明確預計未來三年(2017~2019年)每年還將加息三次。
無論國內多少專家在反覆爭論美聯儲下一次加息的準確時間,也不管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宣誓就職以來表達過多少有關中國匯率問題的言論,但美國經濟復甦和就業改善的事實就在那裡放著,全球美元迴流美國的趨勢就在這裡進行著,美股的新高紀錄也在一個又一個的打破著,我不知道巴菲特先生樂觀預期道瓊斯指數會漲至10萬點的言論是否可信,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確已經進入加息周期。相伴隨的,一定是新興市場貨幣的匯率下跌風險。
(美國城市失業率不斷下降,數據來自美聯儲經濟資料庫)
港幣目前實行的是聯繫匯率制度,直接掛鉤美元,其間只有極小的浮動空間,所以,國際上將港幣計價資產等幾乎同於美元資產。相對於高高在上的美股,規避人民幣匯率下跌風險,換入以港幣計價的低估值港股資產是最佳的選擇,沒有之一。
我國外匯管理部門在2016年12月31日加強了個人外匯信息申報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國家加強外匯在資本項目下的流動管理尺度,對外匯流出失控風險做出了規避,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幣貶值預期;同時我國也釋放出了匯率掛鉤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市場化戰略。
但經濟理論告訴我們貨幣市場的長周期並不會因為減少外匯流動或者調整對標貨幣等人為干預措施而改變其既定的運動方向,否則,它就會出軌。歷史上,匯率雙軌制,在很多國家的特定階段都曾經存在過,我們也不例外。
(外匯管理局嚴格購匯使用申報制度)
還好,我們有滬港通和深港通,讓我們可以以人民幣來購買、持有港幣資產,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資金不斷的南下、再南下。
2017年2月媒體援引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閻峰稱,中國社保基金正在買入港股。閻峰在媒體採訪時稱,國泰君安公司和其香港部門,已經為中國社保基金購入A股和港股提供諮詢服務和交易服務。當然,很快, 國泰君安很快就出面否定此消息,顯然,這種帶有容易激起投資者盲目投資衝動的話並不合時宜。但是,數據能說話,而且能說實話。
從港交所披露的數據來看,內地投資者大舉進軍港股市場自2013年以來就形成了明顯的趨勢,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最具實力的機構投資者,社保基金焉能不知?
(數據來源於港交所)
2016年,根據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數據,香港市場日均成交量為669億港元,據當時的大行樂觀估計,算上深港通增量,2017年港股日均成交量也就是800億港元左右。可是,時間才過了兩個月,2017年2月15日港股日成交量一舉突破1000億港元大關。
可以預見,當美元進入2017—2019年的多次加息時點,隨著美元匯率的不斷走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資金通過港股通渠道湧入到香港市場,摧枯拉朽的大行情指日可待!
三、該買什麼?
綜上,在內熱外冷的流動性雙重驅動下,2017年港股註定將成為最大的投資風口。
但先別激動,進入港股這樣一個與A股截然不同的國際化市場,我們應該如何規避風險?應該買什麼?
我的建議是:管理風險是投資成功的關鍵,重點關註:央企、國企混改、AH折價、指數基金以及格隆匯陸港300指數成份股。
港股市場,在國際上保持長期的低市盈率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香港是一個資金進出自由的全開放市場,香港沒有中央銀行,對市場一直保持最少干預,港股直接受到美股和A股的雙重複合因素影響等等,但如果要找一個能讓人虧大錢的因素,無疑只有一個——老千股,這是讓很多內地投資者鎩羽而歸,獲得慘痛經驗教訓的案例集中地。
老千股不是香港的特例,但A股有萬事皆管的證監會,美股有集體訴訟制度,而港股的監管層在秉持自由市場的精神在監管尺度上有著對上市公司過於呵護的傾向,這就要求上市公司保持自律。但在一個以金錢為交易媒介的場所里讓賣方保持自律是何等艱難啊,這不是對人性的考驗,是對良心的折磨,如果出千不犯法可以輕易賺錢,那要主業幹什麼呢?
所以,在港股投資還要擦亮眼睛,很多外資機構投資港股也採取最簡單的方式,不去覆蓋市值低於100億小票,僅僅看行業龍頭,這樣容易規避千股,但是,這也不是萬能之法。就算大摩、美林在港股市場被暗算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而最最可靠的投資,無疑是在香港上市的央企、知名國企和A-H兩地上市的藍籌企業以及老牌港資公司,如果喜歡收息可以多看看派息歷史穩定的高息股,這是很多香港本地投資者的偏好,曾經有一位傳奇的香港計程車司機,每月固定拿出薪水的一部分買入滙豐銀行(00005)的股票,在堅持了18年以後,依靠滙豐銀行每年的分紅派息實現了財務自由。
再如果喜歡投資獨特品種,也可以看看博彩股,這是內地投資稀缺的品種。如果要關注一些市值稍小的企業,可以多看看格隆匯精心編製的格隆匯陸港300指數成份股。實在沒時間去分辨企業質地的,直接買入指數基金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結語
香港,曾經的東方明珠,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但現在的香港,階層流動的固化正導致社會撕裂的日益加深,進而影響到整個香港的經濟活力,相對新加坡,香港日趨黯淡。
但是,不要忘記,香港的身後,還有內地大陸,還有祖國的鼎力相助,滬、深、港資本市場聯通僅僅是第一步,中資機構不斷入駐,優惠政策的不斷加碼,不管你接受怎樣的意識形態,但都要接受既定的事實——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不管道路有多曲折,她一定有著光明的未來!
投資大師索羅斯說:「趨勢一旦形成便會自我加強」,在二級市場,由於資金買入引起的上漲往往會吸引更大的資金買入而造成更大的上漲,賺錢效應對資本具有天生的吸引力。港股2017年開年之後凌厲的走勢,僅僅是開端,不是結束。
引用《商君書·禁使》的一句話「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
(申明:文中所涉及股票以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並請注意美元加息而引起的市場短期震蕩風險)
寫在恆指突破28000點之際:港股資深投資人系列採訪
原文:雲鋒金融公眾號
採訪對象:前私募基金合伙人;香港本地交易員;知乎上的美股大V
編輯:雲深不知處
轉發請註明出處
前私募基金合伙人
採訪人背景:做過大買方的海外分析師,也當過A股的私募基金合伙人,自詡為重視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者。
股票投資年限:10年,港股投資年限:4年
Q:最初是什麼原因進入港股的?
A:因為工作原因,其實我很早就有關注港股市場。
前幾年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沒有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之前,海外資產管理機構想要投資中國,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香港股市。
但當時和這些專業投資者聊,感覺金融危機之後他們一直就不看好中國,最初因為四萬億,後來因為地方債務隱患等等,看空中國在很多投資圈是一種「政治正確」。
所以那時候去看主流機構在全球的股票配置比例,會發現對港股的配置比起指數基準來說簡直低到不能再低。
因此當時我從反向投資的角度,就覺得港股是不是有機會。不過因為工作性質不允許買賣個股,所以也就是在場外看看。
後來滬港通開了,自己也離開了那份工作,可以自由投資了,就自然而然的開始進入港股市場。
特別是到了15年2、3月份,當時感覺到A股已經進入大牛市中後期,市場沒有了明顯低估的機會,所以開始把主要的資金都放在了港股。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
A:我記得應該是珠江鋼管,但這大概也是最失敗的投資之一(笑)。
當時買它是因為2014年油價暴跌之後這隻主要做輸油管道的公司也跟著暴跌,PB跌到了0.3還是0.4,然後公司將廣州郊區的廠房搬遷後,又將工業用地轉成了商業用地,開始蓋樓賣樓,所以覺得會有煙蒂股翻身的機會。而且越跌越買,加了很多倉。
其實這是犯了港股大忌之一,就是試圖左側抄底。因為港股的散戶少,逆向投資的人其實很少,而股票低估的時候低到不可思議,跌破凈現金值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做左側投資壓力會很大。
後來樓是蓋起來了,也趕上了房地產的好時候,銷售很火爆,但公司卻沒有因此特別分紅,所以港股投資者根本不買賬。而且主業一直都一塌糊塗,盈轉虧,虧轉大虧,本來負債率就高,凈資產很快就虧掉了不少,原來看到的低PB變成了價值陷阱。
但我的止損還是不夠利落,一直幻想會有契機可以翻身。直到2016年年報出來,發現業務實在是沒有起色,這才割肉,前前後後虧了50%吧。
第一隻買的港股就虧這麼多,也算是開局不利了。不過也學到了很多,知道港股和A股不一樣,跌起來真的沒有底,不要幻想會有韭菜幫著撐估值,甚至超跌反彈的機會都很難有。
Q:說說投資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經歷?
A:應該是2015年4月的那次暴漲了吧。因為A股有漲跌停板限制,在牛市裡最多也就是幾百隻股票一起漲停。結果清明假期因為證監會開了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的口,於是假期結束的第一個交易日港股集體跳空高開。
我當時還在上班沒看盤,結果手機一直在響,拿起來一看發現是交易軟體的漲跌幅提醒。再一看,港股自選股平均漲幅在20%以上,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
不過那次暴動沒持續多久,因為是投機資金和槓桿資金炒作的結果,長線資金都還沒來得及動,所以很快就哪兒來回哪兒去了,自己的持倉也基本上都做了一次過山車。但也因此見識到了港股不是沒有賺錢的機會,只是需要契機。
Q:分享一下最賺錢的經歷吧?
A: 應該是南方航空吧。當時油價暴跌後覺得對航空公司應該特別有利,而且人民幣還在升值。既然判斷油價一時半會爬不起來,就開始看航空股。
先是買了A股的南方航空,吃到了2014年底的一波。然後回過神來一看,發現港股南航要便宜50%,雖然港股當時也漲了一些,但絕對價格也就是A股沒漲之前的水平,於是就賣了A股買了港股。後來大概第一波股災之後反彈的時候走了,總共賺了三四倍吧。
在這個事兒之後我總結了兩條經驗,一個是港股因為機構投資者為主,而且之前海外機構又居多,大家的投資決策流程都比較長,所以就算出了什麼利好,也要等挺久才會反映在股價上。所以對於這種AH股都有的企業,往往可以一條魚吃兩遍,十分給力。當然現在內地資金越來越多的往香港涌,像這樣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另一個是港股其實非常適合做戴維斯雙擊。因為殺估值的時候會殺到特別狠,跌到小股東懷疑人生,比如0.2、0.3倍PB,又或者是跌破凈現金,這種在A股是幾乎不會出現的。而且港股經常會很理性給周期性股票一個折扣,認為他們的盈利不可持續,但等周期真正來了之後,這個折扣又會收窄。
所以等到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時,估值回歸疊加盈利提升,會讓股價上漲時綁了個火箭。這一點今年在內房股,比如恆大、融創乃至我買過的雅居樂身上也體現的特別明顯——之前是所有人都唾棄,沒有人看好,所以估值可以殺到兩三倍市盈率,相比A股的房地產股簡直便宜到不行,然後今年就飈了。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A:港股真的是個很考驗投資能力的市場。像今年這麼大的牛市,指數漲了30%多,騰訊舜宇吉利等大白馬漲到飛起,但其實股價上漲的公司只佔一半,這在A股是不可想像的。
每次A股牛市裡,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消滅1元股,然後依次消滅5元股、10元股,但在港股市場里,再大的牛市還是會有很多股票是仙股(指股價低於1港幣的股票),還是會有很多股票不漲反跌。所以指望像在A股那樣,遇到牛市就閉著眼睛買入然後等輪動補漲,在港股是會吃大虧的。
但港股又是一個散戶非常有用武之地的市場。國內的券商基本上完成了對A股公司的全覆蓋,而且研究員們比誰都勤快,所以哪個公司有點什麼新動作,哪個公司下個季度可能業績會超預期,基本逃不過研究員的眼睛。
這些券商研究所服務的對象,顯然不是散戶,而是那些基金啊保險等大金主,所以機構也都會第一時間得知基本面或者消息面的變化,從而完成買賣交易。因此對於散戶來說,信息不對稱特別明顯,能跟在機構身後喝口湯就不錯了,還經常會被割韭菜。
而港股不同。我記得有過統計,所有大投行研究員覆蓋的港股公司加起來只佔市場的30%。剩下70%雖然有很多老千股或者半死不活的爛公司,但也經常會有遺珠的好企業,基本面發生變化了,可是股價卻沒變化。港股投資者往往「不見兔子不撒鷹」,甚至「見了兔子還要想一想再撒鷹」。
所以個人投資者如果真的能做深入研究,搞清楚投資邏輯,完全可以買入後淡定的等到研究員逐漸開始覆蓋,機構慢慢開始買入,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好,最後企業被納入指數、滬深港通等,形成了正向循環,這時候再把貨賣給那些急切要接貨的機構們。
一句話形容吧,港股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如果對自己的投資能力特別有信心,就放馬過來,就算不是專業投資者也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如果是人云亦云或者沒有扭轉做A股的思路,那港股也絕對會讓你體驗到生不如死的感覺。
香港土著資深交易員
採訪人背景:香港土著 資深交易員
股票投資年限:12年,港股投資年限:12年,輸嬴一笑間
Q:最初是什麼原因進入港股的?
香港人的生活和金融市場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係。
每天電視里財經新聞都是主角,播放連續劇的時候底下經常也會滾動股市動態。到街上,老人家都在研究賽馬,年輕人呢就會聊聊上市公司。
股價啊K線啊這些東西,早就滲透到香港這個城市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里了。
我從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也是很早就開始接觸到股票市場,久而久之就對那些跳動的數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香港,只要你感興趣,媒體上的財經新聞和大量的相關書籍簡直唾手可得,我的大部分基礎知識也是從中得來。
上了大學以後,我覺得光紙上談兵是沒意義的,得用真金白銀去實盤操作。家人也支持,給我提供了一些資金開始投資港股。
這點可能和內地不一樣,在內地讓大學生炒股是一種不務正業的體現,而在香港,這是有理財意識的象徵,其實很多家庭都是支持的。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嗎?
我記得第一隻買的是萬威國際(167.HK) ,具體什麼原因已經不太記得了,總之是那個年代比較紅火的科技概念股,而且也確實見過他的產品,覺得不是完全的老千。研究了一下技術形態和基本面,就下手了。
但這次的投資完全可以說是一場惡夢。才買了不過幾天,這家公司便宣布供股*,然後第二天一開盤股價就跳空低開了30%。這也是港股的可怕之處,沒有漲跌停板,一旦有超出市場預期的壞消息,第二天跳空下殺的幾率很大,會讓人措手不及。但同樣的,如果有好消息的話,也會讓人來不及上車,瞬間股價就會被拉上去。
說回萬威國際,當時心情爛透了。因為第一次上手直接就投入了真金白銀,心理波動很大。如果之前能多做一些模擬盤交易,特別是如果有現在這樣和實盤交易幾乎一模一樣的模擬交易系統,這樣可以對市場有更多了解後再轉成實盤交易,相信就能更坦然的面對漲跌了。
Q:說說投資港股路上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吧?
應該是2007年8月17日那個被稱為」大奇蹟日」的一天吧。
當天恒生指數受外圍股市的影響,一度下跌了超過1200 點,而且是下午開市後垂直下跌。我當時入市時間還不久,但也能感覺到周圍股民的絕望。
但等到收市前90分鐘,突然從內地傳來了「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帶動恒生指數從低點極速反彈。雖然收盤還是跌了兩百多點,但之後的升浪正是從這一次反彈開始。兩個多月內,恒生指數漲了60%,一舉到了歷史高位32000點左右,置身其中的股民深刻的體會到從地獄到天堂的感覺。
我覺得這正是股票最令我著迷的地方,他和賽馬、賭博之類的刺激感覺還不太一樣,是一種持續的,而且自己掌控感更強的刺激,再加上有外界因素的助力,確實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
Q:分享一下最賺錢的經歷?
應該是承興國際控股(2662.HK) 。去年初買了之後一直持有到現在,大概賺了四倍。
當時買它的原因是因為公司剛易手,然後我搜了一下新老闆的背景資料後,發現她的人脈極強,很多跨國公司都是她的客戶,而且泛娛樂的業務在國內大有可為,所以我用了真金白銀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港股的好處就是市場一開始往往是用非常悲觀的預期來看待一家公司的業務轉型、賣殼、重組之類的舉措,只有當公司一步步證明了自己的新業務發展,股價才會水漲船高。這和內地股市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給最樂觀的預期,N個漲停之後再來消化估值完全不同。
而且內地股市很多時候這種漲停板的錢小散戶是賺不到的,消息人士都會提前布局然後直接大單封一字板,而港股則有很多上車的機會。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港股有很多自有的交易規則,對港股小白來說肯定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適應。港股可交易品種挺豐富,除了股票之外也有交易所買賣基金、渦輪和牛熊證等,這些產品也可以幫助投資者制定適合他們的交易策略。
剛才也說了很多港股的好處,但最後還是潑一潑冷水,從交易員的角度給想要參與港股的投資者一點建議。
因為港股市場是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參與者除了大部份是機構投資者外,散戶也大多是有多年交易經驗的,所以不會有那麼多「韭菜」和你對賭,再加上市場的交易量相比A股小太多,所以一些市值比較小的公司股價大起大落、一路下跌等等事情都時有發生。
投資者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另外對於新入場的小白,最好從大白馬、市場公認的藍籌股做起,不要看到股價便宜就去碰那些仙股,否則很可能會死的很慘。
知乎大V散戶
採訪人背景:小散戶一枚,有過短暫的美股分析師經歷,知乎粉絲逾兩萬。以基本面研究為主,也會看看技術指標,信奉「百無禁忌,掙錢就行」。
股票投資年限:5年,港股投資年限:1年
Q:什麼原因進入港股?
A:2015年股災之後,就陸陸續續聽到有人把資金轉移到港股市場的消息,不過真正下定決心的原因,還是因為大老闆在群里吼了一句,「今年港股市場一定會有一波機會,我們要把重心放到這裡。」
作為一名敏(gen)感(feng)的投資者,如果對這樣的信息還置若罔聞的話,實在愧對我多年的「韭菜成長日記」,何況這還是我們基金經理出身的大老闆的判斷。
當然,有想法和真正決定做之間還是差了很多功課的。在下定決心投資港股之前,我閱讀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因為之前對美股比較熟悉,然後港股市場整體來說又和美股有比較大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基本面驅動啦,機構投資者為主啦,所以了解起來還比較快。另外我也特別研究了技術面,比如恒生指數在月線級別,如果能夠破了前高的話那麼趨勢肯定會更強。所以,最後就下定決心要買港股了。
Q:還記得第一隻買的港股是什麼?
A: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接著上面回答,當時雖然下了決心買港股,但是具體買什麼也不太了解。我自己的投資經驗大部分都集中在美股市場上,對美股的科技類企業比較熟悉。而港股又是一個以金融、地產、基建等大市值公司主導的市場。
而且,簡單的看過一些港股的投資者訪談和研究報告,感覺雖然港股市場在A股、美股、港股這三個市場裡面流動性最差,但是卻又一個最有效的市場,本身以機構主導,預測未來幾個季度的盈利能力遠超普通散戶。作為一個小散戶,承認市場比自己聰明,這點覺悟我還是有的,所以也就不打算在港股市場找alpha超額收益了。
那麼談到Beta,大部分人的反應肯定是買指數,不過恒生指數讓我不太喜歡的一點就是成分股裡面有很多沒什麼成長性,而且還具備高槓桿屬性的地產、金融股。然後,轉念一想既然所有的牛市都是龍頭股領漲,那麼乾脆買騰訊算了,也算是買了一個增強型的港股指數基金。而且看了一下騰訊的財務報告,資產負債水平、潛在業務(比如還沒有完全釋放的廣告業務)、盈利增長都還不錯。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估值挺貴的,當時2萬多億的公司按照1.3倍的peg來估,始終覺得有點滑稽。
結果沒想到的王者榮耀如此火爆,造成騰訊的收入和估值都創了新高,一不小心中了一個戴維斯雙擊,看來我和港股還蠻有緣的。
Q:印象最深刻的經歷?
A:最深刻的印象就是2015年股災全程在場了吧。
因為一些個人原因,4800點才進的A股,牛尾沒有抓到,卻與熊頭撞了個滿懷。當時,證監會開始清配資,指數開始回調,風險開始積蓄,但是市場依然盲目樂觀,認為跨越上一個6000點牛市近在咫尺,等到第一次千股跌停的時候,指數暴跌到4000點的時候,恐慌情緒才開始釋放。然後證監會緊急糾結國內二十幾個像重陽投資這樣的私募,一邊發聯合申明說價值投資的機會顯現,一邊各掏腰包買了點成分股,市場有了千股跌停後的第一次反彈。我也是這個時候跟著大佬們進去的,當時還覺得自己特聰明~
然而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直接就高開低走,最後直接又來一個千股跌停,瞬間我就懵了。以我僅有幾年的投資經歷,完全沒遇到過這樣的極端行情,還記得當時國外的朋友還打趣的問,你們國家的大盤是在除權嗎?
左思右想之後,就決定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玩了,然後在跌停板上把所有倉位都清掉。接著,又把模擬盤滿倉分級A用來觀察市場。在當時那個市場,用人心惶惶、流言蜚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一方面大家將信將疑國家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在股災1.0,股災2.0的進程中,千股跌停的慘劇中不斷的徘徊究竟是割肉還是堅持。而我因為始終覺得看不懂當時的市場,也不敢輕舉妄動。反而是自己滿倉的分級A模擬盤,卻因為作為A股市場為數不多具有對沖效應的品種,而以正收益大幅跑贏了滬深指數,導致更加不敢輕易入市了。
股災2.0之後,大概2800點位置,開始第二次嘗試性建倉實盤,然後市場真正第一次的大幅反彈是從這裡,一度也以為股災已去,慢牛重啟,又把倉位加回來,結果,證監會推出熔斷模式,導致股災3.0的發生。股災3.0的千股跌停的第一個交易日晚上,我左思右想之後,覺得不能坐以待斃,就在美股市場上,找到兩倍做多滬深300的ETF (代碼:CHAU),一咬牙,頂著兩個點的貼水(因為市場判斷明天可能會繼續暴跌),放了等量做空倉位,用於對沖覆蓋A股的倉位。果然,第二天開盤股指低開3個多點後,繼續向7%的熔斷機制觸發。第一次熔斷15分鐘,接著觸發了第二次熔斷,導致當天交易所提前收盤,創造了近年來證券行業,提前下班紀錄…….再之後,熔斷機制被暫停,股災3.0過去,市場波動率下降,慢慢走出陰霾,回過頭來看,全程經歷股災,還基本沒受什麼傷,全靠膽小和運氣好……
類似這樣股災中的投資經驗,在港股市場其實也可以實現,因為無論是牛熊證還是反向ETF,都可以對沖自己的多頭倉位,這個比起A股來說還是方便很多的,這也是我現在選擇配置港股的一個額外的原因吧。
Q:最賺錢的經歷?
A: 最賺錢的話,是指收益還是收益率呢,因為以前也瞎搞過期權,但是不成體系,基本上是大賺大虧,做了一場過山車。
港股的話其實就是騰訊了吧,這個之前也介紹過了,那我說說真正靠分析捕捉到的一隻美股大牛股吧,畢竟港股和美股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可以供大家參考。
這家公司就是英偉達Nvidia。當時,朋友推薦了VR概念組合,提到了英偉達。然後我就去翻看了英偉達的資料,才發現這家公司很不簡單,已經在人工智慧、雲計算、數據中心、無人車多方面業務做了布局,而且本身資產質量、企業商譽都非常好,也跟一些技術行業的朋友打聽了英偉達的技術實力,總之,在GPU領域遠遠超過老二AMD。總之,無論是估值、還是資產質量、題材概念、管理層能力、企業商譽都感覺真是找不到一個缺點。
另外一方面,Alpha Go戰勝李世石,把人工智慧帶進了大眾視野,也帶進了資本市場。當時看到的一個核心需求,就是人工智慧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對GPU這種大規模並行計算的晶元有大量的需求,這對於一個英偉達來說,是一個產業級的需求風口。Alpha Go 戰勝了李世石,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和標杆之一,後續會大規模提高對GPU的需求。
後來,沒過多久,英偉達的價值就被市場發現了,數據中心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湧來,營收不斷創新高。PE估值也從硬體製造銷售的區間,進入了人工智慧的區間。不過,可惜的是,中間因為自作聰明,想做一波高拋低吸,結果不小心踏空了一個很大的主升浪,後悔不已。痛定思痛過後,也就懶得再折騰短線操作了。
如果要將美股英偉達這樣的案例對應到港股上,其實就是類似舜宇光學科技和瑞聲科技這樣的科技大白馬。看準了行業前景、公司地位等因素,如果估值還不貴,那就得果斷買入。因為港美股不同於A股,大家對於未來盈利的預期不會打得特別滿,所以股價會跟著盈利增長慢慢向上,萬一撞上風口估值還發生了切換的話,賺的還能更多。這一點對散戶還蠻友好的,不需要內幕消息也能賺到錢。
Q:想對躍躍欲試的港股小白說點什麼?
A:額,作為一個小白,我其實也不知道應該跟小白說什麼。說「苟富貴,勿相忘」可以嗎?(笑)
個人覺得港股因為機構作主導,散戶流動性不足,所以在定價方面經常比較準確吧,常常不會給普通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一分凈利潤對應一分股價。
有時候看起來的AH溢價,或者同行業公司不同倍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港股自身的定價機制決定的。所以,在邏輯上,太過直白的套利策略不推薦重倉持有。有時候,投資還是安全保守比較重要,華爾街有句老話,There are old traders and there are bold traders, but there are very few old, bold traders。(完)
本平台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有侵權或非授權發布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
推薦閱讀:
※讓人心碎的句子 不要為舊的悲傷,浪費新的眼淚
※情場高手 教你看清男人心裡想什麼
※凈空法師: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
※女人心裡兒子丈夫父親誰第一?
※風情萬種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