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年刺死同學,揚言「反正我殺人不必償命」。如何防止他將來繼續犯罪?

這兩年,發生在未成年人之間的暴力此起彼伏,由於很多未成年人出於羞辱對方的原因,將暴力視頻上傳網路,更讓我們看到了校園欺凌的嚴重程度。今年4月,湖南數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當中,打了另一個女生32巴掌;同樣在4月,重慶一名初二學生在廁所內被同學圍毆,最後被用刀捅死;在山西,一名15歲少年在網吧被6名同學打了4個小時後死亡……夠了,這是怎麼了?上一周,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的《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能制止這種暴力嗎?《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校園暴力。

家庭教育缺失是共同特徵

專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更應糾正家庭養育環境

小C,17歲,安徽人,是個瘦高的男孩。2015年初中畢業後來到上海,由於沒有一技之長,他只能在一個老鄉開辦的娛樂場所做服務生。後來他發現,這個娛樂場所其實暗藏著賣淫嫖娼的窩點,但因為自己沒有其它工作機會,也就默認了這份工作,直到警方搗毀窩點,他因為涉嫌協助組織賣淫罪,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因為是未成年人,檢察機關沒有對他直接提起公訴,在上海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閔行站社工的幫助下,一家賓館將他安排在餐廳實習,並培訓他相關的上崗技能。不到半年,性格外向的他很快在餐廳里交上了新朋友,也得到了大家對他工作的認可。管護中心的社工,每一到兩周就會過來看他一次,與他面談,了解近期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狀況。

上海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閔行站社工定期與小C見面、了解情況。

在上海這家觀護中心裡,類似於小C的案例,十年來已經有400多例,從站長魯靜掌握的數據來看,其中84%屬於外地來上海的未成年人。在魯靜看來,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問題中,一部分是由十多年前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轉變而來。

魯靜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的家庭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都是有所缺失的。那麼等他們長大以後,他們也會進入到大城市去打工。當沒有固定住所,沒有經濟來源的時候,違法犯罪行為就會產生,從孩子自身來說,他對於犯罪,意識不是很強。他只是想生存下去。

生存是孩子的最基本需求,以盜竊作為謀生手段的小孟,面臨的同樣也是這個問題,而最近半年裡,司法社工高翔已經和小孟在看守所里見了十幾面。根據自己的觀察並徵求小孟的意見之後,高翔也有了一個小孟走出看守所後的初步幫扶方案,希望給他找一個餐館,參與技能學習。

小C在社工的幫助下,被安排到餐廳學習謀生技能。司法社工高翔認為:「無論任何時候,孩子需要在社會上立足,要有一個穩定工作,我們相信孩子自我能改變,能成長。」

顯然,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重視還是社會團體的行動,都表明了一個現實,那就是校園欺凌甚至是更大概念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是不得不去解決的一個大問題,但心理專家卻告訴我們,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要遠比我們所了解的複雜。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葉壯認為,目前社會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看法過於單方面——你覺得這個孩子需要幫助,社會公益也都覺得這個孩子需要幫助,可能在客觀現實上,他的確是需要幫助,但是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孩子主觀上有沒有覺得自己需要幫助。

在葉壯看來,社工服務目前最理想化的狀態,也只能是針對已經出現的校園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個案。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做法,無助於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當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感情線都無法建立時,當孩子情感缺失到無法體會別人的痛苦時,他們又該怎麼融入這個社會?

屢見報道的未成年人犯罪。

葉壯認為,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站在他人角度、體會他人痛苦的能力偏低,可以預測到他在青少年過程中極大程度會有校園欺凌的可能性,並且還會一直延續到他的成年生活中,成長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養育環境不安全、不穩定,提供的關懷與呵護不夠充裕,很容易導致這種情況發生。

在專家看來,與父母的感情聯結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情感的豐富程度,以及他與其他個體建立聯結的能力,而學校的監護與教育,則是引導孩子如何能在群體中建立良好的角色感與認同感。

然而,目前這對本應相互依存的關係,雙雙出現了問題。顯然,在面對校園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時,更應該被糾錯的,是他們曾經的養育環境。所有在這個養育環境裡面的父母、監護人、養育者,都應該得到重新的教育、培養和對於自身教育觀念的梳理,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養育三觀。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沒有產生心理問題之前,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養育環境。

想要制止、減少更多的校園欺凌,除去社工及社會的重視,家庭與學校兩個環節萬分重要。很多學校對身邊的欺凌與暴力並不知情,一是不關心,二是不設立了解的渠道,或者處理生硬,讓被欺凌的孩子不敢張嘴告知學校。而很多學校即便知道了,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變相助長了暴力與欺凌事件的發生、發展。而家庭不能總是把責任推給學校與社會,自己平時如何教育孩子,出現問題後,也許孩子因未成年而不被法律追究,但家庭與家長所承擔的民事責任卻不該躲,這一切都有可作為的空間。但願能一一落實,落地,讓更多的孩子免於暴力的陰影。

推薦閱讀:

細思極恐--按照片配的鑰匙,能開門能開車
我與服刑人員的故事之你把電話號碼告訴我吧
真的可以根據目擊者或受害人的描述畫出嫌疑犯的精準素描嗎?
(1)毒品犯罪主觀故意之辨析
無訟閱讀|兩次毒品犯罪會議紀要整合:關於毒品類犯罪,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TAG:犯罪 | 殺人 | 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