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劉余莉 教授(太好了)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中央黨校 劉余莉 教授 講於石家莊

今天很高興向大家彙報《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這個講題。

在論語上有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我看到這句話時的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同學一樣:這已經是古人的禮節了,為什麼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還要拘泥於禮節呢?

當時一位學習《弟子規》的老師對我說:「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你只有去力行了,在生活中去實踐了,你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後來我去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會上也為我準備了一個短短的演說,當我走上台去,向台上的領導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又向台下的觀眾深深地鞠了一躬,結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在力行傳統文化的教誨中人與人之間,禮與禮之間優美的距離。

我在讀大學時成績比較好,因為成績好,增長了自己的傲慢心,走在路上頭是揚著的,也從來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這當然不招人喜歡,那時自己還不知道原因在哪。每一次評三好學生,我都選不上。我就想這是忌妒。後來學了《論語》孔老夫子說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說一個君子做到與人尊敬而無過失,走到哪裡都謙恭有禮,那麼走到哪,哪裡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哪裡都是你的家。我猛然覺悟,為什麼自己走到哪兒都不太受歡迎,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一定要做得徹底,任何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目標,原因一定是在內而不在外。

有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是古老的東西了,過時了。這種觀點十分片面。首先我們不能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比如傳統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認為傳統文化過時了,我們應把所評價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

第二我們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不要以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就一定站的比古人高,看的比古人遠。略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很難超越的!

比如現在的哲學家,哪一位能寫出一本書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傳承久遠;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沒有人能寫出司馬遷的《史記》那樣的巨著;同樣,現在中國的軍事家也寫不出《孫子兵法》。原因在哪裡呢?

《論語》里孔老夫子說這樣一句話,「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工匠,要把這個桌子做好,必先使你的工具鋒利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人認識客觀事物,要想認識清楚,首先必須把我們的工具「心」清靜下來!

舉一個比喻,較容易明白。比如我們看這個湖水,當它有了大風大浪時,它對外界的映照就是歪曲的了,不能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這就相當於我們的心起了大悲、大喜、大怒等等,當人的心起了一些小小的波瀾,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不高興、有一個不滿意、有一個嫉妒心等,這些雖然沒有象大風大浪那樣,對外界的事物歪曲得那麼嚴重,但是對外界的映照也不是如實的了,對吧!只有當我們的心,恢復到水平如鏡的時候,一點波瀾都沒有,這個時候我們對外界的映照才是如實的,所以我們要想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徹底、客觀,我們必須先把自己的心變得清靜下來。

我們現在的社會情形,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心煩氣燥」,大家感覺是不是這樣啊?因為我們心很難清靜,都是被物慾所牽引,所以總是有一些「大風大浪」,小的波紋就不計其數了,所以我們對外界的映照就不是如實的了,看的就沒有古人深刻了!其實僅這一點,就告訴我們,對古人要有尊敬之心,他們很多的智慧是我們後人沒有辦法企及的。

第三就是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我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在推行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和不理解,這個都是因為有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觀念在腦海中。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大加批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也達到了極端,而且這種誤解一直影響到現在,好像傳統文化是阻礙我們社會發展的因素,這是歷史虛無主義。

最後一點,是要正確的理解實用主義。

很多人談起中西文化的對比,認為西方文化講思辯,很深刻。中國文化好象沒什麼,就是講實用主義。其實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實用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談玄說妙。比如,我在上面講了很多抽象的名詞、術語,大家都聽不懂,顯示我學問很深,西方人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比如我們看一本關於執行力的書,好象還懂得執行力是什麼。但是看了第二本第三本關於執行力的書,就好象不知道這個執行力是什麼了,越看越糊塗,他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才能。

但是中國文化,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雖然中國古代哲人,思想很高深,但他用簡單的、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解釋出來,讓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目的是為了利益大家。所以中國文化講實用主義,是積極意義上的實用主義。這是兩種不同的存心,

例如一個人中了箭,他不是去問箭是誰射的?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是從哪裡射來的?等等這些問題,而是馬上把中箭者身上的箭拔出來,把中箭的人醫治好。所以中國人講實用方法,你只要應用了這些方法,對過一個幸福人生、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必定起到效應!

當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對話時,講了這樣一句話:「一般人認為是落後象徵的東西和這樣的國家,實際上秘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正因為它是秘藏著,所以一般很多人認識不到,這就是導致我們傳統文化,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德」兩字概括傳統文化核心

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什麼呢?「大道至簡」!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傳統文化的核心,這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在現代漢語中僅是一個詞,在傳統文化中它是用兩字構成的。首先我們看一看什麼是「道」。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話來講,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而中國人簡單地稱之為自然而然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恆長不變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樣。

儒家也常稱之為天道,比如論語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是說天雖然不用語言的方式和我們交流,但我們能從四季的變化中,從自然界的萬物生長中,感受到一種自然規律的存在。

當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漠然無語的時候,他看到了一種不是因為上帝的創造而神聖的自然,而是萬物在自然的生長過程中,賦予我們的一種自然規律、關係和秩序。比如說「春華秋實」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人與自然和諧一體,密不可分的和諧關係等,這都是自然規律。

《易經》上也說古代的聖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從中得出了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僅僅是包涵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也包括社會人文秩序要保持穩定,保持和諧,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

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各位朋友看了這五種倫理關係,不要把它當做知識去學習,而要審視自己在這五種關係中的責任是什麼?是不是盡到了自己的本分?比如說

作為兒子,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孝順父母;

做為領導是不是能夠仁愛關心下屬?

做被領導者是不是竭盡全力完成了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

作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道義,有恩義,有情義?

作為妻子是不是有良好的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

作為兄長是不是做到了友愛關心弟弟妹妹?

作為弟弟妹妹是不是對兄長很是尊敬,很是聽從?

作為朋友,與朋友相交往時,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

這幾個關係處理好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社會人文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國古人說「人無倫外之人」,沒有活在這五倫關係之外的人。無論我們什麼地位、什麼身份都需要把這五倫關係處理好,把自己的本分給盡到,才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所以這個「道」不僅僅包含宇宙自然界的規律,也包含社會人倫秩序的規律,所以它們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

什麼是德?德者,得也。道德的「德」和獲得的「得」是相通的。那麼他得到了什麼?其實就是得到了道,中國有句話叫得道之人,其實也就是聖人。他們對道有著深刻地理解,所以他們所表現出的品質就是有德的了。

《四書五經》所體現的都是古人對道的理解。比如,在《易經》上有這樣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並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都可以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現象中觀察得到。

比如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長就有潮落等。我們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陰一陽。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用來觀察人世的變化,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一個人如果懶惰,就一定會有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如果驕傲,就會有倒下的時候到來。中國人經常說一句話「富不過三代」體現的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天下,創下了世界。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還能在父輩的基礎上使這個企業壯大起來。到了第三代,他們一出生就過著富貴的生活,他們沒有體會祖輩和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不僅不知道什麼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和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光了。

現在,甚至已經變成了富不過當代,很多人發家有了錢就開始驕奢淫逸了,還沒有到第二代他就已經貧困潦倒了。所以現在一句話「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學傳統文化,不懂這些道理。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你外在的財物、外在的身份、外在的名聲、外在的地位。如果沒有深厚的德行做根本,雖然你有了財富,有了身份,有了地位,那都是曇花一現,保持不了良久。

曾國藩先生 對陰陽規律體會最深刻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看一看聶雲台老先生寫的《保富法》。聶雲台老先生是誰呢?是清末重臣曾國藩先生的外孫。他經歷了晚清很多權貴子孫起起落落的情形,於七十多歲時把這些經驗教訓記載下來,就是這本書,啟人至深!大家可以看一看。中國人說「遺金與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怎麼辦?「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我們現在的人掙錢了自己不捨得花,為什麼?留給兒孫。但是你的兒孫如果有德行,他會用他的德行,創造財富,創造事業,留錢給他有什麼必要嗎?相反你的兒孫沒有德行,沒有才能,你留給他,來的容易,長浮華,不懂得珍惜,遲早要敗壞掉,留錢給他,有百害而無一利。美國人也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你看世界的首富們,他們沒有把錢留給兒孫,而是立下遺囑,捐獻給慈善事業,這是明智之舉。

「遺書與子孫,子孫末必能讀」,我們特別喜歡讀聖賢書,為什麼?因為聖賢的書,都是和我們人的心性相應的。比如我們有困難時,有煩惱時,有壓力時,怎麼做呢?可以拿出《格言聯璧》,可以拿出《增廣賢文》、《格言別錄》這些很好的書,靜下心來,讀上四五頁之後,就會發現煩惱都不見了,自己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這就是聖賢書的力量!它都是和人的心性相應的。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習,是一件很喜悅的事,不是像我們現在的孩子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是吧。(掌聲)

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孩子,從小所耳染目睹,能接觸到的,多是動漫的「教育」,是電視的「教育」,是網路的「教育」。而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很易受染,爭鬥、打打殺殺、暴力、色情的內容,所以孩子們在記憶力最好、最應接受道與德的教育打好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極為重要這最寶貴的人生階段,卻先入為主地受這些爭、斗、打、殺、暴力、色情的熏習和誘惑,心氣浮躁,讓老人憂心。聖賢的經典,未必能凈下心來讀。

怎麼辦呢?還不是什麼辦法都沒有,司馬光先生說了:「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是說自己做好事,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取得好的名聲和利益;而是切實為大眾的需要,大眾的困難,給予幫助。且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張揚。是這種德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孫,至使家業家風綿延千年而不衰。

在我們的歷史上,對陰陽規律體會最深刻的,莫過於曾文正公曾國藩了,他說看這家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能否興旺發達,看三件事就好了。哪三件事呢?

第一件 看這家子弟早晨幾點起床。

中國人一直保持著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規律飲食起居,基本上可以不得病。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天中也有四季:早晨的三點鐘春季就開始了,春天主生髮。所以古時清朝皇太子實錄上記載,清朝的皇太子,雞鳴即起,三四點就已經起床讀書了。「上早朝」,天還沒有蒙蒙亮,皇帝就已經和大臣們在議事了。

年度節氣的驚蟄,是冬眠的小動物恢復活動的時候。晨五點鐘是一天的驚蟄。這個時候我們起身活動一下筋骨,全身的血脈暢通,整天的精神都很好。六點鐘是一天的春分,這個時候你還沒有起床,春天已經過去一半。春天生髮的不好,夏天怎麼樣呢?長的就不是很茂盛。從九點鐘到下午的三點鐘,精力就不是很充沛。秋天是下午三點鐘到晚上的九點鐘。這個時候,就不要做太多激烈的活動,免得有礙晚上的睡眠。冬藏,晚上九點到凌晨的三點鐘是一天的冬季,這個時候你還不睡覺,特別十一點到一點鐘是一天的嚴冬,你還很精神不眠,就等於我們穿了很單薄的衣服,出現在寒冬臘月。一兩次可能沒事,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的。我們一直到民國初年,還保持著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西方有先進的東西,如果的確是先進的,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更應該把我們自己良好、優秀的東西傳承、發揚!是吧?(掌聲)

早睡早起,可以看出一個孩子自律、嚴謹的生活態度。晚睡晚起,就違背了自然規律。現在不少地方上班的時間越來越晚,基本上是八點半,有的是九點鐘上班,有的地方九點半甚至是十點才開始上班。有流傳一個口號叫「九三學社」,不是晚上九點鐘睡覺,早上三點鐘起床,而恰恰相反,是凌晨三點鐘才睡覺,早晨九點鐘才起床。也就是說大地都睡了的時候,他還醒著很精神。大地已經醒了,他要去睡覺了,恰恰相反,是在和自然界拔河,人力怎麼能夠拔過天力(自然規律)呢?

所以中國古人說,後天的補(吃補藥、喝補酒等等)這叫人補。怎麼補也不如天補的好,就是按照自然的節律,來飲食起居,比什麼補都好!!

我們看有關中國傳統醫學鼻祖扁鵲《扁鵲三兄弟的啟示》: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三兄弟精於醫術,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發前。教你如何順應自然的生活、勞作,一般人看不出這其中已在剷除病因,讓病不能發而人得以健康,人則自以為無病,而不以為神妙。只有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只在村子裡有名。而我治病,是治病已到嚴重時,所以都看得見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挽救人性命,稱為神妙,而認為我的醫術最高明,所以最出名。」文王連連點頭:「你說的好極了。」

作為中醫世家,三兄弟相比,扁鵲的醫術最差。卻名氣最大。從這我們不難體會,為什麼現在西醫的影響,超過中醫,是吧?

皇帝內經說,高明的醫生治未病,不治已病。但因為他是化問題於無形之中,大家看不出他的效果,看不到這無形的威力、消病患於萌芽中無形無像的過程、更不能感覺效果。所以覺得西醫高明,看得見,摸的著。你看這個手術一下去,病就好了。

如此,我們不難深刻的理解,為什麼池田大作先生說:一般人看起來落後象徵的東西和這樣的國家,實際上秘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他的效果好像不是那麼明顯,大家肉眼看不到他消病患於萌芽、無形的威力、效果!中國傳統文化即是!他重視道德教育,防患於未然,從人心,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法制看似效果明顯、迅速,卻是治標不能治本!很多人看到了法制的顯效,卻莫視了弊端,忽視了德治。

我們國家有以德治國的經驗,所以我們提出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在十七大的報告中,胡書記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為什麼別的國家領導人,不能夠提出這樣的理念呢?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傳統,他們不知道還有一種,用道德的教育,可以達到和諧的方法、經驗。我們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如果還盲目的跟從西方人走,那就是短見了。很遺憾的了。

第二件事,看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曾國蕃先生做到了四省的總督,但是他仍然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家事自己做,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習勞知感恩」,如果這個孩子,所有的事情你都給他處理好了,要什麼滿足什麼,他不知道這個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對父母也生不起感恩之心。讓他家務自己去做,炒一次菜,他才知道父母的付出不易,他才會對父母的勞動成果,升起感恩之心。從這兩件事情也可看出這家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

所以他在家書中這樣寫道: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以前還在走上坡路,突然下滑了,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他認為奮鬥已經夠了,該享受生活了。所以奢華、浪費,玩物喪志,人生開始走下坡路,乃至破敗。

第三件 看這家子弟是不是讀聖賢書。

現在人拿起聖賢經典,覺得比較晦澀,就沒有什麼感受,升不起感恩心,也升不起恭敬心,那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感受到古聖先賢對我們照顧的良苦用心!當我們走到四十多歲時,難免會有這樣的感慨:我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一次,讓我重新走一遍,相信我的人生一定可以避免很多的錯誤,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精彩。可惜的是人生不可能重來!所以我們的人生就留下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遺憾。

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感受到這樣的遺憾,他們不希望這樣的遺憾,出現在子孫後代的身上,就用心良苦的,為把自己的經驗智慧承傳下來,而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工具,把語和文區別開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用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擴展、豐富辭彙。但要傳達思想,傳達經驗寫文章時,都採取統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這有什麼好處呢?

這個好處就是,只要我們的後人也掌握了文言文這個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幾千年以前,幾百年前,和古聖先賢直接對話、交流,他們的經驗,就可以承傳下來。

如果我們怎麼說就怎麼寫,那後人再看前人所寫的東西,就完全看不懂了。我在國外待了四年多,回到國內,看網路上的一些文字,我就看不明白了,比如說什麼叫「頂」,一開始我以為這個「頂」就是頂撞的意思,後來和同學交流時,出現了問題,人家告訴我,那個是非常肯定,非常支持的意思,你看相反了;還有什麼叫「粉絲」,什麼叫PK等等,這些都是外來詞,我們就直接引用到自己的語言中了。

剛回到國內,確實不了解這些詞的意思。現在呢?網路上又有了很多新詞,我們看的眼花繚亂,真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了。這就告訴我們:日常用語,四、五年就有一個小變化,那麼十年八年呢?上百年上千年呢,那個變化,就太大太大了,後人一看就不知所云了。怎麼才能汲取古人的智慧呢?世界四大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傳承下來,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由於文言文的發明!(掌聲)一個孩子,如能感受到古聖先賢的良苦用心,再看我們聖賢經典時,就會有感恩心和恭敬心了。

我們怎樣學習文言文呢,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就是讀誦!特別是孩子年令越小,越容易掌握這一把鑰匙。孩子的記憶規律和我們成年人不一樣,孩子的記憶力最好,不用去理解,只要在他的耳邊重複十遍以內,他就自然而然的倒背如流。所以在漢代,出了很多神童、聖童,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四書五經中拿出任何一句話,他都可以接著給你背下去,直到你讓他停止為止,很多人覺得他們智力高,才是神童。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只不過我們的教育,沒有按照兒童成長的規律來教,忽視了從幾百年的教育方法中汲取智慧。所以文言文的學習至為重要!她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工具。

現在很多大學,比如人民大學、清華大學都開辦了國學院,弘揚中華文化。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了。但是到了大學,才開辦國學院,已經為時太晚了,我們的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從小學開始,就應該重視國學經典的誦讀,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好的,為什麼不在他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讀誦這些珍貴的國學經典呢?(掌聲)隨年齡的增長,理解力提高了,把這個經典給他講解出來,他學起來是易如反掌,學起來很喜悅。這是告訴我們的第三件事,要看這家的孩子,有沒有發展前途,就看他是不是讀聖賢書。因為古代的聖賢經典,記載著古人對天道(即自然規律)深刻的認識和體悟,一個人如果經常讀誦這些聖賢經典,就自然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掌聲)

從另一件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先生對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體會更為深刻。就是他把自己的書房題名為求闕齋。就是求一點缺失而不能太過完美,因為他自己有錢有權勢又才華橫溢,可說是近乎完美,因此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非常嚴謹。

從這裡我們看到中國傳統聖者所講的道非常簡單,那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不足的要受到補益。孔老夫子一生奉行「溫、良、恭、儉、讓」的德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更是把對天道的認識,運用到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而提出了處柔守慈的處世原則。

在《易經》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掛都有六爻,有凶有吉,但在所有六十四卦中,只有一掛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卦象徵謙虛卑退之意,有謙德之君子,萬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謙有始有終。

「滿招損,謙受益」是天道,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一個人不居功自傲,能夠自卑而尊人,所以他處事無往而不勝利。這個規律,只要稍加留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夠觀察出來。

做有道德的人與人的天性相應

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於死地,他不僅沒有怨恨報復,而是不斷地反省自己:我在德行上有不夠的地方,才不能得父母的歡心,後來他得到天子之位,仍以不能得父母之歡心而憂慮,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父母,也感召了天下人。

孟子就說為什麼舜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因為他遵循萬事萬物的法則,又洞察了社會人文關係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和天地人文自然的秩序,和人的天性相應。

論語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是什麼人?處處想著助人為樂,不斷想方設法幫助別人,心胸總是處於歡心喜悅坦坦蕩蕩的狀態。

小人是只想自己利益的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想方設法謀害別人,損人利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樣的人心胸總處在鬱鬱寡歡的狀態。諸位朋友我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呢?就看我們的心胸經常是坦坦蕩蕩,還是經常是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了。

現在大家都說壓力很大,各位朋友,當你壓力很大的時候,焦慮的時候,不妨去關心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有壓力,為什麼而感到焦慮?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過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

現在我們還在學西方的價值觀,為了獲得自己利益的滿足,去和別人競爭,所以爾虞我詐就出現了。競爭再向上提升就成為了鬥爭,再向上提升就變成了戰爭,所以現在世界每一天都有局部衝突或者是戰爭。如果使用了原子武器,就會導致世界末日。

所以獲得利益滿足的價值觀,沒有給人類帶來一個光明的前程,而是把人引向了窮途末日。

我們中國人不講競爭,講仁愛。愛是什麼,就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當自己感到有壓力,一定是因為只想自己的利益,而忘記如何去幫助別人。

我大學畢業後,分到中央黨校工作,當時學校有一個規定,每節課後學生要給老師打分。因為沒有上過講台,擔心自己的課講不好,面子上過不去。在前幾個月我壓力很大。後來我就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進行這樣的思考:我這堂課,能給學員,給聽眾帶來什麼?能為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轉變和啟發,當這樣慢慢想去,發現自己的壓力大大的減輕了,而這種想法也促使我備課非常用功,尋找翻看了很多材料,結果呢,講課也很成功,受到了大家的好評。(掌聲)所以,大家感覺到有壓力時就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把自己的面子拋開,想到我這個工作,我的行為能夠給大家帶來什麼,這個時候你的壓力就會減輕,這個想法還促使你去努力、用功,工作越做越好。

怎麼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君子,應該怎麼去做?孟子強調:恥之於人大矣。「恥」這個字對人而言太重要了。

為什麼?因為有羞恥心的人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最後成聖成賢。沒有了羞恥心,人就會墮落為禽獸了。我們做了錯事,要感到慚愧。因為慚愧,知恥近乎勇,才能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

現代社會,我們的問題,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貪」。

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吃。如果你貪財,就一定要記住《大學》里的教誨「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的,一定會以不正當的方式給敗掉。

這個財並不是到你手了就是你所有,它被五家所共有,哪五家?首先是官府,如果這個財是貪污受賄得來,最後是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家產也被充公。所以雖賺到你手,但不是你的。

還有水災火災,那些自然災害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剽奪走。還有盜匪。還有防不勝防的敗家子。因為沒有良好的家教,父母沒有給他做良好的榜樣,他也是貪污腐化,生活嬌奢淫慾,最後沒有使這個家族承傳下去。

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古代的讀書人 「讀書明理」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送給他都不敢收。

有的人覺得我的錢已經賺的差不多了,地位也不錯了,就開始貪色。中國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個絕對不是形容,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貴給你削的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那些淫亂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的。

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喜歡貪名,要放下名利太難了,特別是知識分子可能對自己的名聲看的很重。《了凡四訓》教導我們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符者,多有奇禍。」

許多明星沒有用自己的名聲去做有益於社會的引導,倡導的都是引起人們邪念的東西,這樣的人很難有好的結果。

達到幸福的最近之道

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先看一看什麼是幸福,我們如果對幸福不能正確的理解,也很難獲得幸福。

比如說美國的海倫蓋拉女士,她是一個又窮又啞的人,但是她周遊了世界,給世界很多聾啞人帶來生的喜悅,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還有順境中的不幸之人,比如說有些人是億萬富翁、百萬富翁很有錢,但是因為有錢每天惹是生非;有的人因為忙於工作忽視了兒女的教育,結果孩子長大後惹出麻煩,讓他應接不暇。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之人。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說白一點就是充滿喜悅的生活,說複雜一點,那就是家庭圓滿,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充滿喜悅。如果這樣,那我們就可以提出達到這樣幸福的最近之道。

第一個原則:一天之中,不生惱怒。怒是奴隸的奴,下面一個心,告訴我們當人發怒的時候是把人的心變成了奴隸。

所以有人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什麼?「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就要你的命。」所以脾氣不好,對自己的健康有很大影響。怎麼辦?要轉怒為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原諒我們,我們也不要去對別人求全責備不讓他們犯錯誤。

一個成熟的人能夠掌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不必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情緒穩定,能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從邏輯上講沒有一個人能深入我們的內心,那麼那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以後再生氣的時候,不要再說你又讓我生氣了,都是自己內心在生氣。

第二個原則:一天之中,不出惡言。

惡言包括了粗魯罵人的話、挑剔抱怨的話、欺騙他人的話、不守信用的話、挑撥離間的話、諷刺指責的話。各位朋友如果你從早到晚都在說這樣的話,你就是出惡言的,這些都會對己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第三個原則:一天之中,家庭和睦。

《格言聯璧》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世間,能夠在這一生中,成為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為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緣。母子血氣相關,兄弟情同手足,這是人間極為難得、極應珍視的情義,所以對待親屬,應當有親愛忠誠的善心,有安樂共同分享,有苦難共同承擔,即使有家醜也不應外揚,這樣才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如果對於自己的親屬攻擊誹謗,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樹,裡面不和,互相攻擊誹謗,小的方面會折斷枝葉,大的方面會斷根而破亡。所以對於自己本應慈愛的親屬不能作任何誹謗。

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係,夫妻之間只要能夠守住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這個家庭一定可以白頭偕老。一定要記住處處考慮到對方的需要。

還有教育兒女要守住一個原則,就是德教為先,以身作則。

希望兒女孝順,一定要自己首先孝敬父母。

中國古人說「棄老取幼,家之不祥」

如果我們放棄父母親,對他們不孝順,反把所有關愛放在了孩子身上,這個家庭已經是不吉祥了。

希望通過今天的講座,我們大家能夠樹立一個人正確的人生觀,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孩子的觀念。尊循聖賢的教誨做人處事。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應大家要求據錄音整理 未經老師審閱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原創】武丁夢中得傅説
【Ar.學習】「博雅書香」讀書報告獲獎作品展之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綱》
如何評價2017年6月12日晚直播的由女子組合SNH48的成員莫寒主持的訪談節目《莫莫有聞》的第二期?
好萊塢在選擇東方文化背景上,為什麼更偏重於日本?
從白鹿原中白靈裹腳看中外那些對女性的殘害

TAG:文化 | 人生 | 幸福 | 傳統文化 | 傳統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