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小詩和四行體——《麥芒四行體詩二百首》序

一、精短化是詩歌發展的總趨勢。根本原因在於詩緣情,而世間罕有積久郁深、汪洋恣肆的激情,多的是即景生情、多姿多彩的感悟,所以重抒情而不重敘事的中國詩歌傳統表現為小詩精品多。聞名世界的唐詩佳作代表團成員亦多是絕句、律詩的小詩體。現代文學敘事與抒情體裁分工的日益細密,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加促進了詩歌精短化的發展。1996年8月在日本舉行的第16屆世界詩人大會「值得注意的一個中心課題是短詩」,「發言的詩人們肯定詩應當盡量短」(引見1996年9月15日出版的《微型詩》第7期),與會的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呂進的這一印象,也印證了這個趨勢。 二、體現精短化的進展的,是小詩的成就。多少行以內才算小詩?存在過不少分歧,近年來漸漸取得共識:即上限在十行左右。台灣詩人張朗在《小詩瑰寶》(1996年出版)序言中指出:「對『小詩』所定的標準,是十二行以下。」另一位台灣詩人文曉村在另一本小詩選集《葡萄園小詩》(1997年出版)的序中,意見也基本相同:「既屬小詩,便不宜過長,三行以上,十二行以內,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界域。」十行以內算小詩則是大陸詩界的共識。著名詩人於沙對此作了這樣的綜述:「詩評家們,把小詩的建行定在一至十行之內。」(《於沙小詩選》卷首小語,1998年出版)。著名詩人楊星火主編的專刊小詩的《琴與劍小詩》(1997年創刊),也申明只登1—10行的小詩。我擁護這一看法,並在《小詩雜識》一文(刊於1993年《中外詩歌研究》雜誌)中為此提出了一點承先啟後的理由:「我傾向於十行以內算小詩的看法,為了保持現代口語的自然,為了包容略為複雜的情境,讓它超過舊體律詩一兩行,對發展現代小詩是有利的。」似乎可以說,十行作為現代小詩的界限,基本上已成為海峽兩岸華人詩界的共識。 三、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也體現在詩歌精短化迅猛發展,小詩創作實踐空前繁榮興旺上。如果說以前寫小詩只是個別人一段時間興之所至的行為,如今逐漸形成一些群體較長時間持續鑽研的現象。此一現象和它產生的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注意。80年代初「沙(鷗)八行」現象開始嶄露頭角,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八行體佳作。90年代初又出現了「梁(上泉)六行」現象,他把大量創作的六行體詩稱作「六弦琴」,為小詩創作照亮一個新領域。與此同時,上海詩人李疑「為了尋求一種民族的時代的新詩形式」,在小詩中創造了一種「十句詩」體,規定「每句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語意」。1996年1月重慶創刊的《微型詩》刊,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它不專註小詩中之某一體,而是以弘揚小詩中最短小的三體(1—3行詩)為職志;二是不突出個人的成就,而強調集體的創造,贏得了海內外詩人(特別是老詩人)的支持。至今《微型詩》刊已連續出版五年、39期,出版個人微型詩專集26冊,出版《微型詩500首點評》,五年來累計刊發微型詩近萬首(次)。但從十行內小詩各體進行較全面的創作探索而論,卻不能不提到1998年出版的《於沙小詩選》。詩選中收二行詩113首,三行詩30首,四行詩64首,五行詩2首,六行詩3首,七行詩5首,八行詩23首,九行詩6首,十行詩21首。各行體詩中均不乏佳作,可見作者對每一詩體的探索是嚴肅認真而非濫竽充數的。這種對小詩內諸詩體(除一行詩外)的全面、完整的創作實踐,在中國新詩界中,於沙是第一人。因此,我認為他對小詩發展作出了可貴的、空前的貢獻。在他的這一感召之下,我在1999年出版的以小詩為主的《穆仁詩選》中,也仿照《於沙小詩選》把1—10行體的小詩習作按行數多少依序排列。我相信:像於沙這樣願意對小詩諸體加以探索的詩友,可能會越來越多。 四、蓬勃的小詩創作實踐孕育著小詩的理論。這種來自實踐的理論不同於閉門造車的個人玄想,多少反映著小詩的實際,有助於我們對小詩美學價值的認識。《於沙小詩選》對此作了扼要的綜述與引用,值得關注小詩者的參考。小詩在當前新詩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鬆散、臃腫、冗長、無耐讀耐悟耐回味的靈句,是新詩的通病。小詩卻具有片言明百義、滴水見陽光的魅力。提倡小詩,寫好小詩,多寫小詩,也許可以為拯救新詩鑿出一條路來。小詩,是詩中之詩。小詩,不可小看!」(於沙)從文體學角度看小詩。「小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這種文體所具有的外在形態的最主要的特徵是:濃縮、凝聚、精鍊和大跨度的跳躍。這一切,可以簡括地表達為一個字:短。」(謝冕)從詩美鑒賞角度看小詩。「小詩的最大特徵,是它的瞬時性:瞬間的體驗,剎那的頓悟,一時的景觀。它使讀者從有限中領受無限,從瞬時中妙悟永恆。小詩是陽光下的露水,情緒中的珍珠。」(呂進)從創作角度看小詩。「小詩是生活的浪花,是思想的閃光,是情感的流雲。它們能以奇巧的構思,從一個局部、一個側面來反映時代,歌吟生活,抒發感情,做到以一馭萬,『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張永健)對「小詩中的小詩」(或小詩的最底層領域),1—3行微型詩的界說與補充。「微型詩是從小詩中生髮出來的一個分支。由於人們業已習慣的小詩句式是四行的絕句,因此,比小詩更小的微型詩的句式,是一至三行。『螺螄殼裡做道場』,要求著一種更為精細、精審與精製的藝術營造,同時也開拓了生活與詩的新天地。」(《微型詩》創刊辭) 五、麥芒是詩的精短化的一個追求者,只是生活經歷不同,走向精短化的道路各異。他是從一行體的微型詩起步,走向精短化的。1979年10月號《詩刊》發表了他題為《霧》的一行詩:「你能永遠遮住一切嗎?」不久,他即與另兩位一行詩作者(黃淮的《雷》、魯行的《鼠》)為全國所知。可以說,這也是詩的精短化顯示出的引人注目的力量。之後麥芒寫過不少小詩,出過《麥芒小詩》等詩集。直到1998年讀到他在台灣《葡萄園》詩刊發表的《歲月履痕》那組四行詩後,他的名字再一次引起我的注意。如今讀到他的《麥芒四行體詩二百首》,知道他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力量探索四行體的寫作,而且寫出了一些佳作,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  四行體詩古稱絕句,流播人口的佳作甚多。常見的手法,不僅有句句緊密銜接「起承轉合」如貫珠的作品(如李白《靜夜思》、李商隱《夜雨寄北》),也有四句分兩組(前兩句展示意象,後兩句揭示意境),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的作品(如蘇軾《題西林壁》、朱熹《讀書有感》)。要探索現代四行體,仔細研究一下古代絕句名篇是必要的。《麥芒四行體詩二百首》中寫得較好的作品,也說明雖四行也不能只用起承轉合一種模式硬套。如以下兩首近於「起承轉合」式。《一九五七年》:「55萬頂帽子 / 在空中飄飛 ∥ 她在尋找—— / 意 中 人」。以擬人化手法寫重大事件,靈動蘊藉,別有情趣。《一九六六年》:「一場大火 / 燒了十年 ∥ 不見 / 消防隊。」用火災喻十年浩劫,形似誇張荒唐,實則貼切巧妙,令讀者發會心微笑。四行貫串,渾然一體。另三首詩則屬於四行兩組、分工合作了。《母校》:「父親的父親在這裡讀書 / 兒子的兒子在這裡讀書 ∥ 書聲—— / 不長鬍須」。前兩行上、下延伸的重複,都有點明「母校」的含義,頗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異曲同工之妙;後兩行出人意外地逸趣橫生,且寓老校常與青春伴的含蘊,堪稱妙筆。《老照片》:「一眨眼 / 在笑聲中定格 ∥ 照片上 / 我們永遠年輕」。意象意境,分節並列,卻又相互交融,貼切自然。《輸液》:「點點,滴滴 / 滴滴,點點 ∥ ——懸吊在 / 忐忑不安底心尖」。前兩行寫形,後兩行傳神,形神俱備,日常事象也就動人心魄了。《雨中》一詩卻不屬以上兩種表現模式:「無傘的人 / 比有傘的人跑得快 ∥ 最先抵達幼兒園的 / 是——母親!」其中前後兩行並不是像上面諸詩那樣是合寫的一個題旨,而是豐富得多,前兩行寫的是處境不同反應各異,後兩行寫的是母愛。不同的內容決定了不同形式。形式是適應多姿多彩題材而變化的。以行為基準的新詩,行的排列組合也值得加以注意。沙鷗的八行體就有多種排列法,僅據其詩集《情詩》中作品統計,除了常見的2222(《新月》)、1313(《送站》)、44(《望雲》)三種分節排列外,還有1421(《青城山紅葉》)、332(《索橋》)、242(《桃色的雲》)等三種。稍加品味就可發現:「沙八行」的六種分行排列不是隨意的,它們在表現時空跳躍間隔、情緒轉換、突出強調等方面發揮了微妙作用。相形之下,麥芒四行體詩僅有22、4兩種分行排列法,似稍嫌粗疏。總起來說,不管幾行體的小詩,都應注意詩歌精短的質量要求。形體短易,內蘊精難。要力求做到內容上的精鍊、精粹、精悍、精闢、精靈、精美,首先要在題材的選擇嚴、開鑿深、提煉精審等環節上下功夫。缺乏人生內涵可供咀嚼、美的價值可供欣賞的事象,都不宜作小詩的材料。如果選材不嚴,短而不精,即易涉於粗濫,一不小心就會砸了自己的鍋了。(原載2001年夏季號瀋陽《中國詩人》詩叢)
推薦閱讀:

關於女性心理的思考(二)
關於健身的名言&關於友誼的格言
2016年關於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意願的調研報告
關於孤平
關於糖尿病控糖飲食,這5件事被很多人誤解了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