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

(2011-10-18 16:33:02)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

轉載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就是經典理論著作業沒有專門闡述過這個問題。慢慢地練太極拳架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慢練就是慢練,還要說為什麼嗎」?  太極拳所包括的內容大概有四個方面:1、攻法2、 架子 3、 推手 4 、散手。武派太極拳家李亦余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論述了架子與推手之間的關係。這篇文章從練架子與練推手的目的說起,後又涉及到了推手與散手的關係。文章開頭便說,欲「四兩撥千斤」,則須「引進落空」;又進一步地推理,最後得出結論:為了使肢體符合推手和散手的技術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換句話說,經過長時間緩慢地練拳架,肢體逐漸實現了動力定型,以至於以較快的速度打拳也不會變形散架;即使是在推手散手時,也會形成不假思索的自動反應。  一般拳術大多以直勁快勁為主,以發揮人體先天自然本能。就戰略思想而言,太極拳並不以充分發揮人的先天自然本能為訓練目的,所謂「不以充分發揮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並不是說太極拳是反自然的。太極拳師理性化思考的結果,通過對其它技擊形式的反思,認識到一般拳術是強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者。太極拳認為在技擊中,通過「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有可能達到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理想境界。打太極拳需要認真學才能有所作為,如果不經過一個較長的緩慢練習,學會架子後不久即進行快練,往往會使拳架動作一滑而過,成為頓挫明顯得外家拳。太極拳也曾叫「長拳」,但不是現代意義的長拳,是指太極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太極拳之長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引進落空,要練就粘連黏隨,不丟不頂的防守功夫;二是指四兩撥千斤,要練就棚捋擠按·采冽肘靠的進攻功夫。這些技術都需要肢體節節貫穿連綿不斷綿里藏針剛柔相濟周身一家上下相隨精神意氣內外相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30年代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楊澄甫先生要求「不得有直勁,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也是出於技擊目的,慢練時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基本功的慢練並不是太極拳一家獨有,很多拳術入門時都需要一段時間慢練,尤其是內家拳法,無不重視慢練,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乾脆把慢練拳架稱之為「行樁功」,外家拳法,以氣而言「外練為武」,拳術中含有大量竄蹦跳躍閃展騰挪動作,稍稍熟練就可以較快的速度練習,只是慢練的過程和時間比較短罷了。內家拳法,以氣而言內練為文,與呼吸吐納導引相結合,慢練的過程和時間則要求很長,甚至貫穿整個修鍊過程。在現代運動科學理論中,速度快的運動成為無氧運動,快速打拳時間雖然很短,打完以後卻氣喘吁吁,需要補充氧氣。打太極拳速度要求比較慢,即使是連續打一兩個小時,普通人也只是充汗卻不喘氣,不需要補充氧氣,屬於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夠使人體有充足的氧氣,對人體健康無傷害。打太極拳時從容不迫,可使人體持續地出現愉悅感,因而適應各個年齡段的人。青少年和中老年,體弱多病和身體強壯者,都可以從事這項運動。緩慢練習太極拳本來是為了散手技擊的需要,卻為人類健康作出了極大貢獻。當然,慢練的太極拳並不是說越慢越好,慢到一定程度即可。傳統楊式太極拳打一遍需要8分鐘,最快2分鐘即可完成;陳式老架打一遍需要5-8分鐘,二路炮捶約3分鐘,王海洲打的趙堡太極拳架大約4分鐘,最快要求2分鐘;馬岳梁年老時打吳式快拳僅用6分鐘。太極拳家練拳都是快慢有度,王海州打太極拳如游龍戲水,靈活輕鬆;陳小旺打二路炮捶猶如疾風驟雨,剛強猛烈;馬虹打陳式太極如畫中江山,書卷十足;馮志強打陳式太極拳如老馬奔騰,渾厚凝重;喬松茂打武派太極拳如流水高山,高貴儒雅。看這些太極拳名家演練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是超越於技而達乎其道者,故美不勝收韻味無窮。  為提高鍛煉效果,太極拳不但可以象八卦掌那樣,同一個架子有高中低三盤練法,還可以同一個架子以慢中快三種不同速度進行練習。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二十以慢速,較低的姿勢,每個動作完畢停下來幾秒鐘,這樣打一遍拳大概需要個把小時。每隔一兩天這樣練習一次,有利於功力增長,我們稱它為「功架子」;三十以較高的姿勢,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練習一次,有利於提高技擊反應能力。快架子會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現形式,但無論怎樣快,均應不失要求為度,我們稱它為「打架子」,初入門者即可將「養架子」與「功架子」混合練習,只不過練「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檢查動作正確與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換。養架子需有一定基礎,才可以混合運用這三種方法。養架子無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老年練習者總以適度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許多長於技擊的太極拳家不是也很長壽嗎?太極拳慢練雖無時間要求,但也不是無限度的。那些死氣沉沉,半死不活的練法,並不是太極拳運動。一些研究表明,當運動時心跳速率加快不超過50%時,即沒有鍛煉效果。一些人說練習太極拳越慢越好,作為自身體會雖未嘗不可,但作為普通規律未必有科學根據。因為內家拳是以慢練為主的拳法,有人就批評練八卦掌時轉的很快,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八卦掌走圈也應多慢少快,多轉少換,慢練時如太極拳。太極拳練時雖綿綿不斷,頓挫不明顯,但發力時卻與八卦掌形意拳一樣剛整頓挫。就是說太極拳並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兩者相輔相成。健身也罷,技擊也罷,都要靈活掌握,適度運用三種架子,混合練習,打破單一沉悶的練習方式。不偏執於一端,糾正那些錯誤見解,恢復傳統太極拳本來面目,對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不無益處。  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遲,是技擊所必須遵守的規律,太極拳亦不例外,前輩太極拳家為什麼提出了「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境界呢?四兩真的可以撥千斤嗎?我們肯定地回答」不可以「,難道先輩說的不對嗎?他們並沒有說錯,主要看我們如何去理解這些話。慢練太極拳又特殊目的,慢練本身並不是目的,技擊時雙方出手如閃電,當對方打來之時,太極拳家練就「捨己從人」的功夫,這叫「引進落空」,為了「引進落空」,所以「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動時重心沒有移動,此時四兩不可能撥動千斤,彼微動時重心已移動,便為四兩撥千斤創造了條件。對方勁力落空之後,瞬間重心不穩甚至前俯後仰,這時輕輕在對方著力點加一點所謂四兩之力,對方即會應聲倒地。此時發勁速度當然快於對手,力量當然大於對手,於志均先生在他的《太極推手修鍊》中稱之為「陰陽驟變」。如果得機得勢,能夠做到下肢無論在對方的內側還是外測,從前面直插到其背後,還會將對方擎發出丈外。所謂四兩撥千斤,不過是千斤落空在前,四兩撥動在後而已,傳統拳論稱之為後發制人。事實上,後發之力也遠不止四兩,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剛者以千鈞之力遏百均,柔者以百均之力而破千鈞。此百均之力比較符合技擊格鬥時的情形,四兩隻是形容。  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互為辨證,太極拳大概更能體現這個觀點。格鬥技擊瞬息萬變,動緩則緩隨易,動急則急應難。太極拳理想的技擊境界首先是要「引進落空」。當對方以極快的速度打來,你怎能夠以很慢地速度去接手呢?這當然要快。當將對方引進落空之後,機會稍縱即逝,你怎能以很慢地速度將對方撥倒呢?這當然也要快。「彼微動,己先動」之動更要快,快從何而來?這就不是慢練拳架所能完成的了。平時也需要兼練快架子快散手。在各武術流派中,幾乎都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概念,太極拳尤其重視且充分發展了這項技術。傳統武術招法無數,當對方腿擊摟膝,佯攻假打,拳打寸勁,或也是以後發制人等時,單一招式即難以戰勝對手。太極拳也有許多其他技法,楊澄甫有極深的推手功夫,但他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讓然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如果所謂推手八法或者十三勢確能代表太極拳的一切技術,楊氏何必再說那麼多呢?除孫式太極拳外,大多數流派都非常重視招法訓練。太極拳與其他拳法一樣,也要進行全面技術訓練。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自王宗岳《太極拳論》問世以來,太極拳界始終奉為神明。王氏提出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技擊原則,其他理論著作雖未過多強調,但也在努力發展這種思想。《太極拳論》科學地否定了傳統武術中單純以「大快」勝「小慢」之者,豐富了傳統武術的戰略思想。《太極拳論》說太極拳富於浪漫地誇張,給讀者以無限遐想,有很高的藝術性。中國人重文的傳統,武人大多不文,這種藝術性或許無意地誤導了一些人。老太極拳家出手雖慢,卻能戰勝多個對手,以說明慢能制快。大家心理上不敢懷疑,實踐中卻難以做到,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楊澄甫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曾說其父楊健侯晚年尚能敵八九人,且不說衰邁一年是否還能對陣,即使是老年人能與青年人相敵,年老之人出手就一定會慢嗎?除非對手不加躲閃,否則,發力一瞬間也一定是快而不是慢。所謂慢制快著,大概是形容技法嫻熟者從容不迫對敵之狀罷?總之,如果望文生義地認為,太極拳慢練不是一種由慢而快的手段,誤以為慢練就是目的,則一定會「枉費功夫貽嘆息」.

陳鑫太極拳研究推廣中心北京分部


推薦閱讀:

太極拳與太極劍
太極拳之推手問答
簡化武當太極拳三十六式圖解
【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
太極拳身法上的三個太極,掌握住太極拳如兒戲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