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九章 名號本義 稱名必生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界」,或者「臨終的時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現在念或許還不足」。所以,願往生的人雖然對於這句名號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入多了,知道是跟往生有關係,可是,還是不夠圓滿。至於參禪的人,他參「念佛是誰」,那就與往生不相關了。(二)名號本義——使得稱念的人必定往生「南無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若論「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無量壽經》說,即使釋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辯才,一個大劫日夜不休地宣說讚歎,也宣說不盡,讚歎不盡。古德說,一大藏經都是六字洪名的註腳。可見六字名號的含義實在是太深,太廣;不可說,不可思。不過,對我們來說,知道「稱名必生」而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知道了名號的根本含義。比如嬰兒不知道母愛有多偉大,只要依偎在母親懷裡吮吸母乳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往生,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往生的功德資糧,這句名號本身已經具足了:這是大根大本。往生的功德不是在我們眾生這一邊。功夫的深淺,根機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我們這一邊論;完全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阿彌陀佛因地誓願說:「你稱念我的名號,若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也就是說,他果地的名號必然具足使得稱念、願生的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他這個願望才能實現。反過來說,如果名號本身不具足這樣的功能,沒有這樣的含義,那麼,阿彌陀佛的誓願也就虛假了。所以,從六字名號的來源,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講,名號的本義,就是使得稱念名號的人必定往生。(三)彌陀正覺與眾生往生一體成就本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往生極樂的功德成就了,我才成就正覺;如果十方眾生往生極樂的功德我法藏比丘不能為他們成就,我就不成正覺!」法藏比丘把他成正覺這件事情,和我們的往生直接掛鉤,他的正覺就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這在凈土法門裡有一個名詞,叫作「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我們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體成就的:法藏比丘成正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同時成就。如果十方眾生的往生有一個不成就,則法藏比丘斷然不能成正覺。必須先完成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他才成正覺。實際上法藏比丘是以十方眾生往生凈土的功德,構成了自己的正覺;若有一個眾生遺漏在外,他是不能成正覺的。法藏比丘現在有沒有成佛呢?經典里講,法藏比丘已成佛十劫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法藏比丘成佛了,大家不要覺得「只是他成佛了」,他成佛了,固然是成就了法藏比丘的正覺,同時也是成就了我等的往生。如果你的往生不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他成佛了,你不要認為「法藏比丘成佛,與我無關。他成他的阿彌陀佛,我還是在這裡流浪的一個凡夫」,如果這麼理解,阿彌陀佛就白成佛一場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正面讀起來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我們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成佛了,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號。反面讀起來:哦,這是我等的往生——這二者一體的,不過一個明顯,一個不明顯。如果說只是法藏比丘的正覺、不是我等的往生,那就不是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這句六字名號具有兩面: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地名號,他成佛了,才有這句名號;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在哪裡?往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里。我們求往生,從哪裡求?就從六字名號里求,六字名號以外沒有往生,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的正覺就是我們的往生。阿彌陀佛把六字名號給我們,也就是把往生功德惠賜給我們。如果在我們自己心裡找往生:我這樣修,那樣修……通通沒有用!這就像《楞嚴經》中所說的「蒸沙求飯」。你很用功,加大火,溫度燒得很高,但是煮的是一堆沙,那麼,鍋蓋一揭開,還是一堆沙,沒有飯。為求往生,你再勇猛修行,如果不念佛,那都是雜行雜修的沙子,沒有名號功德的米飯,往生無分哪!所以,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里有我們的往生。大家要明白:法藏比丘成佛了,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往生,不是成就別的。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要曉得:這是我的往生。我往生的功德證據,明明白白地在這裡。這樣理解,就是「聞其名號」,正確地聽聞、理解了阿彌陀佛名號的意義。二、六字釋(一)引文從古到今,對「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解釋,以善導大師的「六字釋」最為經典: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把這六個字分為「南無」與「阿彌陀佛」兩節解釋,得出的結論是:「必得往生。」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結論就是「必得往生」。(二)破斥「別時意」這段文的來歷是這樣的: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很多人對《觀經》的下品下生有誤解。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只是念了十句佛號,居然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樣一種教理教義,一般人很難接受。他們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場上認為要圓滿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樣才能了生死。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就能往生,這怎麼可能呢?他們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講的,於是,他們就站在通途法門的立場,給出自己的解釋,叫作「別時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什麼修行都沒有,佛說他往生極樂世界,但這不是真的,是一種鼓勵、安慰的話,其實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種了一個善因,來生來生來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積夠了才能往生。他們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願無行」,他被地獄之苦逼迫,願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沒有修行。他只不過用嘴巴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已,無論如何這個算不上修行。既然唯願無行,就不能往生,因為任何修行都必須「願行具足」,願與行都要具備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卻不動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這叫「唯願無行」。只有願,沒有行,就是空願,不能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呢?等到未來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積得足夠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錢給一個人做本錢:你有這一枚錢,就可以發大財,可以賺一千枚錢;但不是現在就能得一千枚錢,是慢慢積累,最後賺一千枚。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這十句,現在不能往生,慢慢積累,等到行持圓滿,才可以往生。這樣的解釋,當時對凈土法門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很多人看見這種解釋就不念佛了。善導大師說,這種解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還誤導了眾生,危害很大。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撰寫《觀經疏》就是要糾正錯解、誤解,所謂「楷定古今」,這就是善導大師楷定的內容之一。這段「六字釋」,就是破斥「別時意」的,說明往生凈土是「當生成就」;不僅是「當生成就」,而且是「當念成就」。「別時意」的核心、要點是說:念佛的當下,願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須累積到某種程度,願行具足,那時才能往生。累積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是下一念達成,因為當念沒有達成,也判為「別時」,因為有了延擱,不在「即時」。所以,要究竟破除「別時意」,不僅要說明念佛今生能夠往生,更要說明念佛當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雖然認為念佛今生能夠往生,但不是當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長時間積累很多遍數,最後才能具足,這也是一種「別時意」。善導大師的解釋正是讓我們明了:我們念佛,念念之間具足願行。聲聲念念,每一聲名號的當下、本體,具足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六字釋」之前還有幾句話: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像「別時意」所講的,是只有空願、沒有行持的「唯願無行」呢?不是!「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首先善導大師就把答案給出來:念十句佛號,就有「十願十行」。當然,這並不是數量上的積累,好比說念八聲只有八願八行,念七聲只有七願七行,而是說每一聲佛號都具足願行,十聲就有十願十行,不會空掉一聲。既不是最後命終的一聲才具足願行,也不是中間哪一聲念得比較好、比較清凈才具足願行,而是聲聲不空,聲聲念念都是當下具足願行。每一日念三萬聲佛號,念一輩子,也都這樣,聲聲念念都具足願行,不是說唯有臨終那一念才具足願行。云何具足?為什麼說稱名具足願行呢?善導大師的回答直徹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夠稱名的眾生這一邊來說明,而是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眾生所稱念的這句名號本身來說明:六字名號當中具足了願和行。(三)釋義為了便於我們理解,善導大師就把六字名號分成「南無」和「阿彌陀佛」兩部分來解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南無」兩個字,當體的含義是「歸命」。歸命阿彌陀佛的目的,是為了願生極樂世界。歸命就是信,發願迴向就是願,所以「南無」這兩個字包含了信和願。善導大師在這裡不是說這個臨終的人因為地獄相現前了,所以他有願生心。而是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里有願生心,稱念的人隨順這句名號,沒有願生心也會有願生心。這個願生心就深了,根長在南無阿彌陀佛那裡,堅固不移,金剛不壞。如果僅僅是從眾生這邊說的,那就有問題了。比如沒有到臨終,沒有那麼逼迫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願生,是不是願生心就沒有,或不夠?還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隨口稱念,甚至八哥、鸚鵡念佛,如何具足願生心?如果從名號本身來說明,這一切都不成為問題。「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這個「其」就是指前面那個「南無」——歸命的人。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為歸命眾生的行。這個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羅漢之行,也不是菩薩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說,我們乘船過海,船的行就是我們的行。生死苦海,業風一吹,煩惱浪起,我們在裡面頭出頭沒。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駕著六字名號的大願船來救我們,我們以至誠心歸投過去——「南無」,就是乘上彌陀願船,這樣,六字名號本身所具足的萬德萬行,就成為我們的行。所謂「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門,就是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沒有任何次第和階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後圓滿的果地功德,被我們這些念佛眾生所擁有。應知:當我歸命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稱念彌陀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修行滿載我身,成為我的。蕅益大師也說,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因地願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維的誓願,兆載永劫的修行,願行圓滿了,成就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給我們。只要我們信順、歸命,當下功德就為我們所擁有。就像父母為了讓子女過好日子,就發願要掙一筆錢。發了願之後,還要去勞作、流汗、出苦力,到處去辛苦工作,最後,願望實現了,終於攢了一筆錢,把它存到一張支票里,交給兒女:我的兒啊,這個給你。兒女一接受,當下富有。阿彌陀佛亦復如是,憐憫我們只會造罪造業,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維發願,兆載永劫修行,萬德萬行圓滿具足,濃縮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給你!十方眾生,你稱念我的名號,來生我的凈土!我們接受了,信知這句名號就是救度我們的一切功德,稱名的當下就獲得阿彌陀佛所賜的功德,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菩薩能夠六度萬行,廣度眾生,我們凡夫做不到;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們念佛的當下就擁有了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這樣毫無遺憾,不會說:如果沒修這個法門、沒修那個法門,我就感到遺憾;也不會覺得不滿足:念南無阿彌陀佛可能不夠,再加上經咒吧。「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了,還會不夠嗎?圓滿了!沒有不滿足的。善導大師從名號本身來說明稱名的人擁有佛的大行。從眾生這邊來說,只是動動嘴,念十聲佛號,無論如何也談不上什麼修行——「別時意」就是這樣來的。唯有善導大師看得深,看得遠,直達本質,大暢佛懷。本來救度的法門就是這樣的,眾生是被救的,本來就沒有力量,沒有修行,沒有功德,只有罪過;但是能救的佛有大願、大行、大力、大德,這樣十方眾生才能往生。執「別時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門的道理解釋佛力救度的事實,當然是錯誤的。下面就得出結論:「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六字名號有這樣的含義,具足這樣的功能,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往生。總之,善導大師把六字名號解釋為信願行圓滿具足。「南無」兩個字,是「歸命」,就是信;「發願迴向」,就是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信願行。這個信願行,不是我們凡夫修持功夫的信願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所具足的圓滿的信願行,成為我們的信願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經圓滿。所謂「信願行三資糧」,在哪裡呢?就其根本來講,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里,因為這六個字本身就是信願行。這樣的解釋,首先,不落在眾生這邊,而是向著佛那邊。因為我們所念的這句名號的法體本身具足這樣的功能,才使得我們念佛必然往生。這就讓我們在佛那邊考慮必生的道理,而不在眾生這邊。同時,佛的信願行來到我們心中,成為我們的信願行。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我們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我們的信。阿彌陀佛願意讓我們去往生,我們願意被阿彌陀佛救去往生,這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將六字名號的萬德萬行、圓滿功德布施給我們,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為我們的行。所以,「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四)傳承的重要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覺得這句名號空蕩蕩的,雖然念了,還是覺得沒有一點修行功德。聽到別人說「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會認為他自誇、妄語。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來為我們楷定,宣揚「別時意」的人一解釋,我們會說:「你解釋的跟我想的一樣,你解釋得好!」我們心中本來就認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麼修行呢?我又不會念經誦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開發智慧……」別人一說「你單念佛,雖然有願,但是行不夠」,我們的心就會動搖。同樣一部經,同樣一段經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場上,就能給出不同的解釋。我們了解這一點,就更加知道:學法要有傳承,學法要依據我們本門、本宗的祖師所講的來修學。同樣一部《觀經》,歷史上解釋的很多,我們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不是所有的解釋都可以依准。依善導大師,往生一定;不依善導大師,往生不定。
推薦閱讀:
※看了這盆景 方知大師作
※八字命理推命宮法 - 易經-風水師-姓名測試-奇門遁甲-預測大師
※家裡冰箱上放了這三件東西,大師進門臉都綠,難怪你家那麼窮
※定弘法師:《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簡講(文字版)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