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顯見4(顯見不失)編號031a2《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凈空法師主講 編號031-a2/133 下面是第四段,顯見不失。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這個疑問,你看看,是緊接著前一番開示而來的。疑問從哪裡來呢?從聖教而生的。為什麼會從聖教而生呢?阿難多聞,死在音聲、名句之下,所以才有種種的疑問。佛法之難就是難在不容易真正做到了離相清凈,這個很難。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我們毛病的,好象我們有病了,佛才採取種種藥物來給我們治病。病治好了,那個葯還執著不肯放下。這就叫法執。 誰執著法執呢?當然是我執著法執。所以我法二執始終沒有辦法突破。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極其善巧方便,奈何眾生就是不悟。看經執著文字,聽講執著名言音聲。用的全是分別心、執著心。這是不悟之所以然。 佛所教給我們的,全不是這麼一樁事情,佛不要我們執著言語,不要我們執著文字,不必要我們起心動念。聽就聽,何必起心動念呢?何必去想東想西呢?唉呀,佛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啊?那就糟了,你在這裡就打妄想啦。 所以佛在《金剛經》里教我們授持的方法: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妄想。離相讀誦。離相聽聞。豈不是頭頭是道嗎?處處見性啊。與佛有什麼兩樣呢?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阿難尊者所示現的,是我們凡夫境界,隨著佛的言說在生解。這個生解就是金剛經里講的這三種相,就是心緣相,緣慮之心,妄解佛義。這個事情是真正是難。不解的時候要問。 總而言之一句話,阿難一直到現在還不會用心。諸位要曉得呀,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呀,跟佛一生就是因為感情太重了,佛的言語記得牢牢的,比咱們錄音機還要靈光。佛一生所講的經,阿難聽了一遍,再就不會忘掉。 那講的是什麼意思呢?阿難並不曉得。換言之,他會背,什麼意思他不曉得。這種情形,不要怪罪阿難,佛法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啊。 如果隨言說而生解,跟依文解義是一樣的。阿難在此地就是隨言生解,這個解是什麼呢?就是起妄想,聽了之後他就打妄想。諸位要是能夠稍有契入,阿難的病根在什麼地方,一眼就看破了。阿難的病根,代表眾生的病根。 我們看這一段文的意思。阿難尊者因為聽了世尊跟波斯匿王,在討論生滅與不生滅這一樁事實的真相,他聽了之後,起了一個疑問。 前面這一行這是禮節: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 三業恭敬不必多說。 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 必不生滅,他問的意思是,見性裡頭還包括了聞,這個意思就是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用見聞兩個字來代表就行了。必不生滅,必是必定,是一個肯定的語氣,必定是不生不滅的。 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可是想想前面佛曾經舉拳頭叫阿難見,那麼能見的見性就是寂常真心,與諸佛如來等無差異呀,為什麼世尊又給這些凡夫取一個名字,叫它作遺失真性呢?顛倒行事呢?為什麼佛你就不顛倒、遺失呢?那我們想想看,阿難問的有沒有道理呢?聽聽很有道理。 這個問的話,諸位一定要聽懂,阿難是漸漸明白了,但是又想佛以前講的話,好象前後有矛盾啊,有抵觸啊。波斯匿王是凡夫啊,明明在凡夫身上指出不生不滅的真性呢,見聞覺知之性是不生不滅的呀。 為什麼佛說凡夫叫遺失真性呢?真性明明起作用,它怎麼叫遺失了呢?為什麼叫凡夫顛倒行事呢?佛為什麼不遺失呢?為什麼不顛倒呢?他的問題在此地。 由此可知他這個疑是從顯見不動裡頭來的。這一下就又迷惑了,這個結又解不開了。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唯願如來大慈大悲,來給我們開示,求佛指出這個事實的真相,破除大眾的疑惑。 在此地我們應當要曉得,如來所指的本來沒有生滅呀,這是見聞之性。而阿難心裏面所想的呢,跟佛所指的不是一樁事情。阿難計度的是見聞的作用。 我記得在講習當中也給諸位說過,我講慈悲心的時候給諸位講過:見聞之性,是遍法界,遍虛空界,遍虛空界,無處而不在啊。連個生相都找不到,哪裡還會有滅呢?生都沒有,它還有什麼滅呀。佛所指的是這個,是指的理體呀。 阿難所計度的是業用。佛從體上講,阿難從用上會,用上就有限了,用怎麼呢?用是隨心應量,隨心應量,不是佛隨心應量,是真如本性隨心應量。這個諸位要曉得。 阿難不了解隨心應量的事實真相,所以他依舊迷了在自己這一身之中。 就象前面所舉的比喻,佛將真性比喻作大海,將這個身比喻作大海里的一個水泡,眾生就誤以為這個水泡就是大海。誤以為我們現在能夠思維、想像、測度、思量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誤認為這個四大、五蘊這就是我們的身心,這是真性裡頭一個小水泡而已呀,是真性所起業用之一;無量無邊的德用這個裡頭的一分呢。一分的全體是一不是二。 可是凡夫不知道這個真相,認定了這個水泡就是大海,整個大海雖在他這個業用之間,他不知不覺。這就比喻妄識,是在你面前,你不認得,你不認識,這個就是遺失真性的意思。 是不是真的遺失呢?不是的。你還天天在用真性,你用而不知啊。遺失是說你不知道啊,並不是真正的遺失了。天天用它,天天不知道,我們正是如此。 所以,在一個大徹大悟人他眼光當中,試問問,哪一個不是佛呢?人人都是佛。哪一個不是菩薩呢?你的喜怒哀樂一切做為全是菩薩行。 為什麼說你的三業在造業呢?迷叫造業;悟叫菩薩行。大家還是一樣。並不是說悟的人所做跟迷的人所做是兩樣。不是的。覺悟的人要吃飯,他吃飯叫菩薩行;吃飯叫無量智慧;無量功德。 咱們迷了也吃飯,吃飯叫造罪業。咱們問一問,我們吃飯為什麼造罪業?我們吃飯起貪嗔痴呀,那個飯的味道好一點,多吃幾口啊,起貪心呢;不好吃的,今天這個菜炒的不好,飯也焦了,起嗔恨心啊。吃飯造罪業,起貪嗔痴慢。 菩薩的時候呀,叫開智慧。為什麼呢?他在吃飯的時候修平等心。並不是說酸甜苦辣咸他不知道,他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智慧增長,他修的是般若; 雖然是五味清清爽爽,他自己如如不動,不起貪嗔痴,這是修楞嚴大定呀。人家吃飯是修大定,修智慧。我們吃飯是造罪業,造業障。這不同樣吃飯嗎?所以佛說我們顛倒啊,就顛倒在此地。 所以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那就是六祖所說的,以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個叫作正遍知呀。實際講,事是一樣的,決不是兩樣的。 凡夫在這個境界裡面,他是依無明,無明是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啊,事實真相不知呀,生八萬四千煩惱,他不生知慧,生煩惱。 諸位去細細想想這個意思。這個話很難講,叫諸位想想,你怎麼會想得出來呢?想想又用分別心了,又用執著心了。不用分別執著去想,那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想一想,味道是一樣的。一落到分別執著啊,那就錯了。那麼首先把阿難疑問——答在問處啊。 |
推薦閱讀:
※《楞嚴經》輕鬆學 卷三(之九)
※【楞嚴經】---【127】----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1片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大法表
※《楞嚴經》- 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