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思而後言 在我們和人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句話而引起他人的不悅,所以要避免說錯話才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說那句話。為了避免發出不當的批評,在你說任何話之前,都該先想想自己想說什麼、該說什麼。很多人往往心直口快,根本沒想到自己犀利的言詞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因此說話不能不經過大腦,在要說出口之前,先想想看」如果別人對我這樣說,我會作何感想?」、」我的批評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在很多的情況下,如果能多花一些時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你就不會說錯話,而引起他人的不悅了。二、挑對說話的時機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當你要表達意見之前,都必須先確定,對方已經準備好,願意聽你說話了。否則你只會浪費力氣,對牛彈琴,白白錯過了讓別人接受你意見的大好機會。既然我們得選擇良好的時機,那什麼時候開口才是最好的呢?其實要遇到最好的時機很困難,但是要遇到適於交談的時機卻不是難事。比如說:在公共場所,或有其它朋友、同事在場時,應避免談論涉及隱私或一些敏感的話題。還有當對方感到煩躁時,也盡量避免繼續談論下去。三、聆聽他人的回饋 一個人要和別人交談,不僅自己要懂得如何去說,也要懂得如何去聆聽。缺乏聆聽的技巧,往往會導致輕率的批評。一個人會任意的批評或發出不智的言論往往是因為他不管別人要說什麼,只想主控整個對談的場面。如果你仔細聆聽別人對你意見的回饋或反應,就能確定對方有沒有在聽你說話,得知對方是否以了解你的觀點或感覺。而你也可以看出對方所關心、願意討論的重點在哪裡。四、了解別人的感覺 如果能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覺,我們也就能比較巧妙的說出一些難以啟齒的話。比方說,如果你的父母親很擔心你的投資計畫不夠周全,你就不要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不能只管自己的事情,老是把我當成三歲小孩-那是我的錢,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種充滿稚氣的典型防衛性反應無法增加父母親對你的信心。你應該想想父母說這話時心中的感覺。也許他們只是想阻止你冒失的投資,以免你重蹈他們的覆轍。而也有可能是你父親對自己往後的財務狀況感到憂慮,卻又不知道如何告訴你。所以當面對別人的批評或某些讓你不悅的行為,你只要能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或需求,就能夠用另外一種說詞去化解一場衝突。五、對事不對人 舉例來說,你是否有朋友很難纏,老是讓你氣的半死?有些人就是愛抱怨、生性悲觀、拖拖拉拉、又老愛編一大堆借口。如果你朋友這些行為已經威脅到你們之間的友誼,你就有權開口提醒他。此時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指明自己討厭他哪些行為,而不是一味的想改變他的個性。一個人要改變某些特定、確切的行為,要比改變個性容易多了。六、失言時立刻致歉 勇於認錯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但當你發現自己的言語傷害到他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厚著臉皮不肯道歉。每個人偶爾都會說錯話。可是自己一定要察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然後馬上設法更正。留意他人的言語或其它方面的反應,藉以判斷是否需要道歉。如果你確實說錯話了,就必須立刻道歉,勇於承認錯誤,不要編一大堆借口,以免越描越黑。七、和別人溝通,不要和別人比賽 有的人和人交談時,時常把它看成是一種競賽。一定要分出個高下。如果你常在他人的話里尋找漏洞,常為某些細節爭論不休,或常糾正他人的錯誤,藉以想人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這樣的你一定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那是不好的印象。這些人往往忽略了溝通的技巧,因為他們把交談當成了辯論,而不是信息、想法與感覺彼此交換的過程。 所以為了與他人有更好的溝通,這種競賽式的談話方式必須被捨棄,而採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這樣當你在表達意見時,別人就比較容易聽進去,而不會產生排斥感。
安慰人的說話技巧(彭永紅)
當朋友處於痛苦心境時,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要麼好言相勸「別傷心,堅強點兒,想開點就沒事了」。要麼幫助「分析問題,」告訴他「你應該怎麼怎麼做」,還有人會批評對方:「我早就給你說過……」
事實上,這樣的安慰常常收到相反的結果。
安慰人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我們說一下安慰人的說話與心理技巧。
1、善於傾聽
由於生活體 驗、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徵不同,對於苦惱的不同理解。因此,當試圖去安慰一個人時,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惱。
安慰人,聽比說更重要。一顆沮喪的心需要的是溫柔聆聽的耳朵,而非邏輯敏銳、條理分明的腦袋。聆聽是用我們的耳朵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不要追問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要急於做判斷,要給對方空間,讓他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聆聽時,要感同身受,對方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觸動。如果我們對他的遭遇能夠「悲傷著他的悲傷,幸福著他的幸福」,對被安慰者而言,這就是給予他的最好的安慰。
2、要接納對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礙,常常在於安慰者無法理解、體會、認同當事人所認為的苦惱。人們容易將苦惱的定義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範圍中,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就認為「痛苦」得沒有道理。由於對他人所講的「痛苦」不以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傾聽的過程中產生反向心理,迫不及待地打斷別人說話,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時往往使「安慰」很難繼續下去。因此,安慰者需要放棄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偏見,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臨的問題。心理專家所說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別人的世界」,就是這個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暫時放下自己,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評斷。
3、要共同探索和理解對方的生活經歷
安慰者常常會感到自己有義務為對方提出解決辦法。殊不知,每個被苦惱折磨的人,在尋求安慰之前,幾乎都有過不斷的嘗試、不斷失敗的探尋經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對方走過的路,了解其抗爭的經歷,讓他被傾聽、被理解、被認可,並告訴他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這就是一種安慰。
心理專家提醒安慰者一個重要的觀念:「安慰並不等同於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要使人改變,借改變來袪除苦惱;而安慰則是肯定、再認識再體驗其痛苦,領悟痛苦能給人深入思考的價值。」實際上,在安慰人的過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決方法都很可能會失靈而令對方再失望一次,我們要注意不加干預、不給是非判斷,而要傾聽、了解並認同其苦惱,是安慰的最高原則。
4、在心靈上陪對方走一程。
對方會在你的用心的陪伴下,覺得安全、溫暖,於是傾訴痛苦,訴說他的憤恨、自責、後悔,說出所有想說的話,當他經歷完暴風雨之後,內心逐漸平靜下來,坦然面對自己的遭遇時,他會真心感謝你的陪伴,也覺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來的。
推薦閱讀:
※物理力學的解題技巧
※四大訣竅、四大秘籍、四大技巧 成就好人緣!
※8個很不錯的攝影技巧,學會就可以做高級美工
※提升信用卡額度小技巧,看了你就賺了
※糖尿病人超實用的技巧—這樣吃主食糖不高!
TAG:說話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