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學佛者受到幫助應該感謝誰? 佛緣網站 佛教網
我的最新學習分析。
佛法講,處事要『隨緣』,這是個難題。
* * *
發現一種說法「因上精進,果上隨緣」,我認為是錯誤的。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為「因上精進」;然後接受不可為的結果,此為「果上隨緣」。這整個過程是「攀緣」。
* * *
發現另外一種說法「隨因」,它的解釋我認為是錯誤的。
原文摘錄如下:
....什麼叫做「隨緣」?——就是「隨順因緣」的簡稱
....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隨因」,二是「隨緣」。
....所謂的「隨因」,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牢牢地跟隨著它,就如同向日葵跟隨陽光一樣。......
....「隨因」是根本,「隨緣」是方便。
........
因緣果的「因」不一定是人生目標和方向,它可能是任何東西、也可能不是個東西。所以我認為這個「隨因」的解釋錯誤。
* * *
我認為,因緣果,三者都要「隨」。任何一件事情發生時,可以同時是因、緣、果三種,因此隨緣一個就可以代替三者。無論何時、無論何事都要隨緣、不攀緣,這應該就是不執著、不著相。
***
另外還有個與隨緣很矛盾的「精進」,怎樣讓二者和諧呢?
我想到個解釋,大家看是否合理!
隨緣:可分為事上隨緣、理上隨緣兩個方面。一有一空、兩條道上同時跑一輛車。
理上隨緣的『理』,通俗常見的的可以是社會公德、法律;稍高的是弟子規、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可以;再高一些的就是佛法。
而精進,應該主要是盡量使理上隨緣的『實際所行之理』,由低到高,更加的切合『理想之道理』,而另一面的『事上隨緣』自然跟進。
隨緣就如同一個點圍繞著一條曲線不規則的盤旋。這個點就是:實際的處理遇到的事情,這條曲線就是:如理如法的處理遇到的事情,這條曲線隨『所緣之理』由低處伸向高處。而『精進』就是使這個點與這條曲線的距離逐漸縮小並由低到高的過程。
要想『隨緣』的處理一件事情,首先應按照『事上隨緣』選擇可能的幾種隨順的處理方式,然後再按照『理上隨緣』從前面的選擇中去挑選較為『合理』的一種方式並最終予以施行。
***
下面舉例分析一下,如何隨緣的處理惡性事件。
。 。 。
百度百科·大禹治水·http://baike.baidu.com/view/2178.htm
原文引用:
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務後,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全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他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他確立了一條與他父親的"堵"相反的方針,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的通過。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據說禹治水到塗山國,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過家門,都因治水忙碌,無法進家門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業。
* * *
我覺得大禹的做法「疏」和他父親鯀的做法"堵",適當組合,可以正確的解決:如何隨緣的處理惡性事件:主體思想是「疏」,特別思想是"堵"。其實詳細算來,"堵"仍然可以算入大禹的辦法,因為雖然大禹開挖河道、疏通疏導,但河流的兩岸仍然是"堵"的,這可算是大禹吸收了他父親的經驗。
其中主體的「疏」,模仿大禹的治水思想,編造了一個「隨緣」的教導眾生的思想:「教導眾生須順眾生性,眾生性就下,導之入理。高處就疏通,低處就疏導」。
具體隨緣的處理惡性事件的辦法,分為如下四種情況:
A、"堵":此時我方優勢過大,對方不可理喻。
如果可以不太費力的、以『中庸』的程度藉助自己、他人或外部事物的幫助,可憑藉絕對的、極大的優勢暫時壓過、堵塞惡性事件兇惡的勢頭,例如「老叟戲頑童」、「有困難找警察」、「背靠大樹好乘涼」、以車對「螳臂擋車」、以大樹對「螞蟻撼大樹」等。但「凡是人、皆須愛」、「眾生平等」不要過於傷害對方,保持正當防衛,不要防衛過當。
B、"堵"與「忍」:此時對方強勢或與我方優勢相差不大,我方無處可躲,隨順對方又傷害過大:此時只好"堵"與「忍」。
一般不應該使自己吃大虧,因為這也會使惡人將來有大的惡報,是雙方大虧。「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當其時雖然可能堵不住,也只好硬『堵』,盡量多的避免雙方傷害,並同時「忍」、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不起嗔恨之心,默然受之,不計後果。這也可說是我方的報應到了。
C、高處就疏通:高處對應惡性事件來勢兇猛,此時對方與我方優勢相差不大,而隨順對方傷害不大,適宜疏通,讓它暢通,可以躲或忍。
遠遠躲開或降低自己,以避開來勢。如對惡人「敬而遠之」避開他、或者「言語忍、忿自泯」、「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等,「吃虧是福」、「怕小人不算無能」,可以適當的隨順對方的意思,自己吃點小虧、低低頭,使其惡氣漸消、降低其兇猛的勢頭。
D、低處就疏導:低處對應惡性事件來勢緩和,此時適宜疏導,讓它轉向,可用勸。
「善相勸、德皆建」,此時才可以「怡吾色、柔吾聲」、「言不諱、色不媚」的向對方漸進的講解正確的道理,逐步使惡性事件轉變方向、進入合理合法的正確軌道。
* * *
下面再分析一下『一樓』故事中王后與公主對待國王的做法。
我現在認為她們的做法不是完全合理的,不是很好的隨緣。參考上面的分析,可知她們在面對驕傲氣盛的國王時,直接採用了上文中D選項:『疏導:讓它轉向,勸』的方法,因此使得國王做出了錯誤的反應,使得她們自己與國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惡果。
我認為,如果按照隨緣,她們應該首先採用上文的C選項:『疏通:讓它暢通,躲或忍』,低低頭,向國王表示感謝。待過些時日,待發現國王心情平和的時候,再採用上文中D選項:『疏導:讓它轉向,勸』的方法,和顏悅色的向他們講解『因果業報』的道理。而『因果業報』的實際例子應該可以用更為和平的方法找到或試驗,因為它們無處不在。這樣應該就可以較好的達成避免互相傷害與宣傳佛法的目的。
隨緣的處理一件事情,一個人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供選擇,單單交談時的話語,就會有無數種。這要根據自己的智慧程度,處理結果會有優劣不同。因此我們需要「精進」,提高我們自己的智慧。
* * *
特彆強調一點,感恩是必須的。
感恩的目的,還是兩個: 1、鼓勵對方多做善事,利益眾生,會有好報。 2、升起自己的感恩心,以後自己多做善事,回報利益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惟覺長老: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吃素
※行善積德是消災增福的最好途徑--學佛網
※論學佛
※嘎瑪仁波切:修學佛法要謹防消化不良
※陳兵教授學佛群疑彙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