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看中醫理論的科學性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以電子論為核心的現代實證科學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微觀性的認知方法,強調局部,突出個性,強調微觀,突出個人,重競爭、重現實、重利益、重自然;而東方文化是建立在以中國儒家、道教學說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是一種宏觀性的認知方法,強調宏觀、突出集體、強調全局、突出系統,重和諧、重道德、重社會、重理義。這種因地理和歷史淵源不同而產生的兩種不同的東、西方文化各有其特點,共同構成了人類豐富燦爛的文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偉大先民們豐富的社會生產實踐基礎之上的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給我們留下豐富燦爛的中醫理論和寶貴的醫療實踐經驗。中華民族之所以繁衍生息、強盛不衰,中醫藥功不可沒,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之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年開始,我師從叔父雷陽春學習研究中醫,積四十年之經驗認為:中醫不僅是一種實踐醫學,還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中『五大觀點』支撐著中醫比較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使中醫千年不衰。她過去、現在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生息服務,也為人類的健康和繁衍生息作出貢獻。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醫藥也會得到提高,我堅信,她必將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五大理論觀點是:
一是『人天觀』。中醫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和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人的生、老、病、死,人的健康與日、月、星的運行,與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和晝夜的更替,與風、寒、署、濕、燥、火的影響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人的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範圍內的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範圍人體就產生病理性反應。『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會感覺到,春、夏、秋、冬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春、夏陽氣發泄,人體氣血容易趨向於體表,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等。晝夜交替對人體的影響雖然沒有四季變化那樣大,但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影響。「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地域對人體也會產生影響,我國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由於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重要原則。
二是『整體觀』。中醫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聯繫,以維持其生理活動上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人的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為中心,配以六腑(膽、胃、腸、膀、焦)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著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人體生理平衡。每個臟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又有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中醫學不僅從整體來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而且在分析病症的病理機制時也首先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所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直接相關的臟腑、經絡,又不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它臟腑、經絡產生的影響。就是治療局部的病變,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才能採取適當的措施。例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可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又如中醫『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上病求下,下病求上』,『冬病夏治』等都體現了整體觀指導下的治療原則。
三是『辯證觀』。中醫學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陰陽兩方面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活動過程就是人體的陰陽對立雙方不斷矛盾運動取得統一的過程。中醫藥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並受到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深刻影響,在它的理論中始終貫穿著唯物辯證的觀點。中醫理論中,『精、氣、神』的觀點;『形、神』的觀點;『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防治原則等等無不充滿辯證的觀點。僅就中醫治療學來說,『標本緩急』就是中醫反映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幾方面的矛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就是辯證觀點;『正治反治』是中醫在治病過程中採取針鋒相對原則,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使患者機體恢復平衡狀態,這正是利用了矛盾同一性,鬥爭性辯證法原理;『異法方宜』就是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種類和病人的條件是複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由於地域、環境、季節、氣候、職業、體質等不同,治法就應有區別。既把握一般性,又要把握特殊性。這就是中醫具體分析具體病症,採取具體的方法治療的辯證觀。『病治異同』就是指『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兩個方面,中醫學在治療過程中,針對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因病情的發展變化採取不同的治法;不同病證,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變化時,也可以採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辯證法。
四是『疾病觀』。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人體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如果人體陰陽失調,人就產生疾病。在人體,陰陽兩方面是對立制約的,它們是互根互用且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醫學這種科學的疾病觀的確立,為中醫診斷學、治療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唐代偉大的醫學家、藥學家孫思邈說,看病的精髓就是『妙解陰陽』。現實生活當中常常碰到這種現象,人渾身乏困無力,煩燥,晚上睡不著,到醫院去檢查說沒病。其實這是用西醫的檢查方法查不出疾病。中醫學根據人體的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轉化過程中的問題確定了治療的基本原則,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陽盛者瀉熱,陰盛者祛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以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復歸於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
五是『預防觀』。中醫學認為,人的疾病不僅可知而且可以預防,並主張以預防為主。上工『治未病』就是中醫學預防觀的最好闡釋。中醫學對疾病的發生,不但從自然界去尋找致病根源,更重要的是從人的機體內部去尋找致病根源,以說明病理變化,從而對生命、疾病、和健康的內在聯繫作出客觀的說明。中醫學這種著眼於從人體內部尋找疾病根源的方法是科學的、實用的並且是有效的。即所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這裡出發,中醫主張重養生,重預防。未病之前,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主張順四時而適寒署,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強調了以提高人體正氣抗病能力為主的攝生觀點。既病之後,則強調及時發現,早期治療,防止傳變。
中醫藥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但正象其它事物一樣,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也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擾和否定。上世紀二十年代,國民黨的一些高官,一方面否定中醫,一方面卻請中醫大夫看好了病,成為千古笑話。解放初五十年代,毛澤東為打擊否定中醫的潮流,撤換了兩個衛生部長。時至今日,仍有所謂的『教授』搞什麽否定中醫的簽名活動,這些人『數典忘祖,不顧事實』,如果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那些一小部分不知好獃的人去鬧吧,偉大的中醫藥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雷廣前
二零零八年十月
推薦閱讀:
※魔羯座交往前和交往後的差異
※一個德國人圖解中西文化差異(組圖二)
※真言宗與各宗修悟次第之差異
※揭秘男女出軌的三大心理差異
※(1)股權併購與資產併購的差異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