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剖析 為人處世大全

重刻《菜根譚》原序戊子之秋七月既望, 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閱。適岫雲監院琮公由京來顧,出所刻《菜根譚》書命予為序,且自言其略曰:「來琳初受近圓,即詣西方講席,聽教於不翁老人。參請之暇,老人私誡曰:『大德聰明過人, 應久在律席,調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聽教為哉?』 居未幾,不善用心,失血莫醫。自知法緣微薄,辭翁還岫雲。翁曰:『善, 察爾因緣,在彼當有大振作,但恐心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書,首題《菜根譚》,系洪應明著。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 有見道語,詞約意明,文簡理詣,設能熟習沉玩而勵行之,其於語默動靜之間,窮通得失之際,可以補過,可以進德,且近於律,亦近於道矣。今授於爾,應知珍重。』時雖敬諾拜受,究竟不喻其為藥石意也。厥後歷理常往事務,俱忝要職,當空華之在前,不識元由眼裡之魔,認水月以為真,豈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遷,神為力耗,不覺釀成大病,幸來及於盡耳。既微瘥間,無以解郁,因追憶往事,三複此書,乃悟從前事事皆非,深有負於老人授書時之言焉,惜是書行世已久,紙朽蟲蛀,原板無從稽得,於是命工繕寫,重為刊刻。請井言於首,啟迪天下後世,憚見聞讀誦者身體力行,勿使如來琳老方知悔,徒自慚傷,是所望也!」 余聞蹤公之說,撫卷嘆曰:「夫洪應明者,不知何許人。其首命題,又不知何所取義,將安序哉?」竊似之曰:「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昧由根發,故凡種萊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書所說世味乃出世味;皆為培根之論,可弗重歟?」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 夫菜根,棄物也,如此書,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哪此書, 唯靜心沉玩者,乃能和旨。是與否與?既不能反質於原人,聊將以侯教於來哲。即此序。時乾隆三十三年中元節後三日。三山病夫通理謹識。前 言《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寫的一本語錄體著作,作者生平不詳。從宋朝到明朝,這類寫修身自省、為人處世的語錄書不少,但能夠風靡於當今的只有《菜根譚》。尤其是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前後就出現了幾種版本, 到了八十年代,更成了企業界「人人關心、愛讀的書籍」。這股風又影響回國內,便在讀者群中出現了爭讀《菜根譚》的熱潮,至今不衰。據說起名《菜根譚》,是因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麼種菜人的只有厚培菜根才會有味。也有人說是,「咬得萊根則百事可為」的意思。不管怎麼說,書中所表達的是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乃至治學家訓的認識、體會。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形成了一套出入世法則,為人處世方式而傳之後,表現了中國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獨到見解。全書沒有嚴密的邏輯聯繫,完全由作者侃侃而談,如敘家常,一段話數十百字不等,共360 則。格言警句,信手拈來,文辭幽雅,對仗工整。現代人與四百年前的人在觀念、方式上當然有許多不一樣,可無論是尋找修身養性的途徑、做事待人的準則,或是探求從商經營的謀略、從政識才的判識等等,《菜根譚》都給人以深刻啟迪,沒有因日月的推移而銷磨其邃智的光采。此次編譯,按照內容分為處世篇、修身篇、齊家篇、蒙養篇、閑適篇五部分,重新排列。第一則加標題,進行註解、現代漢語翻譯及評點,以體現該書的系統性,方便讀者。一九九四年八月文白對照注釋評析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唐漢 編西北大學出版社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譯文】一個剛踏入社會的人閱歷很淺,所以沾染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機會也較少;一個飽經世事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隨著加深。所以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註解】抱朴:保持純真樸實的本性。《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涉世:經歷世事。《晉書·孔衍傳》說:「博學不及衍,涉世聲譽過之。」 點染:此處是指一個人沾上不良社會習氣,有沾污之意。機械:原指巧妙器物,此處比喻人的城府。練達:指對世事能圓滑通達。樸魯:樸實、粗魯,此處指憨厚,老實。曲謹:拘泥小節謹慎求全。疏狂:放蕩不羈,不拘細節。白居易詩:「疏狂屬年少。」 【評語】對剛剛跨進社會的人來說,存在一個怎樣適應社會的問題,因為處世的經驗還很短淺,還沒被浮世的惡習所感染,即使已經感染也不太深,這種人自然還能保留純潔天真的本性。而經歷了人間種種浪濤,歷盡了人間艱難險阻的人,經驗積累比較多,相應地城府也就比較深。社會是一所大學校,人生是一個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的經驗,幫助人們應酬著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經驗百好有壞,汲取教訓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負效應。有的人卻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面去積累經驗,品格便逐漸發生質的變化。這種人往往心存險詐任何壞事都敢作。從這個角度來講,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練達,應特別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風。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去本性,變成一個老奸巨滑不受人歡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飾的純樸面目。練達、曲謹與樸魯、疏狂都是相對的、在一味追求金錢權力並為此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情況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誠,多些樸實, 多些洒脫是很可貴的。二、污泥不染知巧不用勢利紛華,不近冬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 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譯文】權利和財富使人眼花而乞求,不接近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受其污染那就更清白;權謀詭詐,不知道者算高明,知道了卻不使用就更高明了。【註解】勢利:指權勢和利慾,《漢書·張耳陳余傳》說,「勢利之交、古人羞之。」智械機巧:運用心計權謀。【評語】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裡鑽,貪一點便宜;而在有錢有權有勢的人周圍,天天都有趨炎附勢的人聚集一堂,由於都是懷著一個貪字有求而來,所以以利益為驅動的組合不可能有人間真情,出現「富居深山有遠親,貧在鬧市無人問」,即所謂世態炎涼是不足為奇的。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應為個人利益去爭逐。還要看到,智械機巧是從智慧和才幹中鍛煉而來,假如為了自身利益就去施展權謀術數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機巧憨厚的人顯得高尚。尤其是有機會把握權力,掌握金錢,卻依然保持高潔,不因權力而貪污,不因金錢而墮落,是非常可貴的。即所謂「富貴不能淫」。權勢名利是現實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則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恥於機巧權謀的運用,而視權勢如浮雲。三、心事宜明才華須韞君子之心似,天青日折,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譯文】君子有高深修養,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君子的才華應像珍藏的珠寶一樣,不應該輕易俗耀讓別人知道。【註解】才華:指表露於外的才能。玉韞珠藏:韞、珍藏的意思。《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而沽諸。」陸機《文賦》中:說「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 【評語】胸懷坦蕩是做人的原則之一,「才華須藏」則是處世的原則,人生在世必須面對各種現實問題。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在一個公平、安定、民主的社會,人們才可能以誠待人,才能避免爾虞我詐,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安定的社會,而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才華。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假如鋒芒畢露炫耀才能,不僅會招致旁人的忌恨,並且會使自己被認為是輕浮或恃才自傲。在現代社會,講究自由平等,在才學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就是要為每個人發揮自己才幹提供機會,假如每個人都使自己的才幹深藏不露,那不僅會使他個人有空懷才學的悲哀,而且也是國家社會的一大損失。在現實社會中,發揮才幹和把握時機關係很大。在一個充滿猜忌的環境中,就必須牢記因才招忌的教訓。歷史上權臣、小人運用權力殺死才幹比自己富的人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要暫時明哲保身玉韞珠藏。這不是就此永遠消極頹廢,而是等待時機來臨。所謂「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有時隱藏自己也是一種競爭的方式,避免「槍打出頭鳥」不一定都是消極的。同時,「玉韞珍藏」也表現出一種深思熟慮,不輕言浮議,而鳴則驚人的方式。四、和氣致祥喜神多瑞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壯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譯文】在狂風暴雨中,飛禽會感到哀傷憂慮惶惶不安:晴空萬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祥和之氣,而人間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註解】戚戚:憂愁而惶惶不安。《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弄日光風:霧,雨後轉晴。指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欣欣:草木茂盛貌。喜神:心神,愉快。【評語】社甫詩中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體驗。世間的萬事萬物常隨我們的心理變化而轉移。當我們怒氣衝天時,看一切事物都覺得可恨可憎; 當我們悲傷感嘆時,看一切事物都覺得可悲可泣:當我們喜笑顏開時,看萬事萬物都覺得可喜可樂。假如一個人終日愁眉苦臉,跟周圍環境中的人怒目相向,這種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可言?用現在的說法這叫「移情」,即把自己的主觀情感移之於周圍的人和事。所以一個人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悲觀促使人喪失心志,暴戾容易招來意外之禍,時時怨天憂人會變得孤獨。只有肯樂觀奮鬥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心胸坦蕩,做事必然光明磊落;樂觀開朗,做事必然條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義理,悲觀失意,做事必然橫逆曲折。可見世事的通與不通有時完全存於一念之間,立身首先要在涵養上多下功夫。人們喜歡風和日麗的春景。同樣,人們也喜歡平和快樂的人生。一個人保持一種健康、豁達、安然的心態,那麼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歡快美麗的世界。五、閑時吃緊忙裡悠閑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賓士,而貞明萬古不易。幫君親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譯文】我們每天看到天地好像無聲無息不動,其實大自然的活動時刻未停。早晨旭日東升,夜晚明月西沉,日月晝夜旋轉,而日月的光明卻永恆不變。所以君子應效法大自然的變化,閑暇時要有緊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時要做到忙裡偷閒,享受一點生活中悠閑的樂趣。【註解】吃緊:宋明時代的口頭語,和今人說的緊急相同,即緊迫,抓緊。寂然:寧靜的意思。白居易《偶作詩》有:「寂然無他念,但對一爐香。」 氣機:機,活動,氣機是指大自然的活動。換言之,氣是天地陰陽之氣, 而機泛批宇宙的運動,氣機就是天地運轉。盡夜:夜以繼日,也就是終夜的意思,盡,終也。貞明:指光輝永照。【評語】宇宙間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間,運動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轉,這是宇宙變幻無窮的根本法則。作者通過辯證地看待宇宙的變化規律來認識人生的處事法則。即一個人要在閑暇無事時存有應變之心,忙碌緊張中要忙裡偷閒多爭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閑時吃緊,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做事要有長遠考慮,欲速則不達;人應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費自己的時間, 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地奮鬥。故這裡的閑是相對的,不表明自己為理想而拚搏的思想停下來。而遇到事情頭緒多,不應當盲人摸象一樣分不清層次,不考慮效果,要在,忙中靜下來深思自己的路子對不對;學會調理自己的情緒不致於盲目,通過生活的樂趣來平衡自己的身心,總而言之,要保持「吃緊時忙裡偷閒,悠閑時居安思危」的境界,並使其成為處理事物的一個基本方式。六、快意回首拂心莫停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譯文】身處順境被主人恩寵,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志得意滿時應該見好就收,儘早覺悟;遭受挫敗後有時反而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木如意時,千萬不可就此罷休,放棄追求。【註解】恩時:恩惠,蒙受好處。快意:得意,心情舒暢。拂心:不能隨心所願地做事。【評語】得意時早回頭,失敗時別灰心,這是人們根據長期生活積累而得到的經驗之談。尤其是第一句話,其政治含義很深。在封建社會,有「功成身退」 的說法,因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危險。」都說明了「知足常樂,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張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讓後人感嘆稱賞。而李斯為秦國建大功卻身亡,發出「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正說明俗語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 因為權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們由於貪戀名利,往往會招致身敗名裂的悲劇下場,西漢的吳王劉濞等所發動的「七國之亂」,就是由於妄貪更大的權位和名利,才使七國之王個個慘遭滅門之禍。而從做人角度看,得意時更要謹慎,不驕不躁。至於後一句話其生活意義更明顯,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一個人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受了挫折不會氣餒。七、心地放寬身死恩垂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惠譯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譯文】一個人待人處事的心胸要寬厚,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死後留給子孫與世人的恩澤要流得長遠,才會使子孫有不斷地思念。【註解】田地:指心田,心胸。不平之嘆:對事情有不平之感時所發出的怨言。不匱之思:匱,缺乏, 比喻永恆的恩澤。據《詩經·大雅》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評語】人生在世究竟該怎樣做人從古至今是人們爭論的一個話題。是「爭一世而下爭一時」,還是「爭一時也要爭千秋」,是只顧個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損人利己,還是為社會,為人類做有益的事,做些貢獻?這實際上是兩種世界觀的較量。生活中,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計較, 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滿。人在世時寬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遺愛人間必為後人懷念,所腎「人死留,虎死留皮」,愛心永在,善舉永存。而恩澤要遺惠長遠,則應該多做著書立說、修橋建校之類能長久在人心和社會上長久留存的善舉。只有為別人多想,心底無私,眼界才會廣闊,胸懷才能寬厚。八、路留一步味讓三分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一極樂法。【譯文】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差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快樂的方法。【註解】路徑:小路【評語】並不是一切情況下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比如有時走山邊小路不能兩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先恐後就有墜入深圳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腳步,讓他人過去才算有禮貌,也最安全。自個在吃美酒佳看時,不可以總是一個人獨享,要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則人們可能由於妒忌而產生想法。就像古人掃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給周圍的遊魂野鬼吃光,相信不這樣做,那供給祖先的酒菜會給遊魂野鬼搶光,這雖然是迷信, 卻說明了這種心理。其實,留一步,讓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處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謙讓美德,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車行駛提出「寧等三分,不搶一秒」,既是為了安全,也表現出謙讓。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小事、個人利益相互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帶來和諧的人際關係。九、義俠交友純心作人交友須帶三分俠氣,作人要存一點素心。【譯文】跟朋友相處時必須抱著患難與共、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而做人要有一顆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註解】義俠:義,指對朋友患難相助的義氣,俠是指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素心:素本來是指未經染色的純白細絹,引深為純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赤子之心。據陶淵明《歸田園居》詩:「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評語】朋友往來不可只重視飲宴談笑的交際應酬,應重視道義之交,即有患難相助的俠義精神,鋤強扶弱不為暴力所屈,進而做到心心相印。假如交友本著互相利用的態度,那就違背了交友之道。交友作人還應該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行善濟世,關心社會而不只是一味獨善其身,隨俗而不為外物所染。人始終應該保持一顆純潔之心,與志向一致、心靈相通有俠肝義膽之人一起為社會服務。一○、退即是進與就是得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譯文】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日後進一步做好準備:而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度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實際上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註解】處世:度過世間,即一個人生活在茫茫人海中的基本作人態度。張本;前提,準備。【評語】為人處世宣寬厚,雖然有時退讓和寬容是建立在自己苦憂的基礎上,也應把快樂讓給別人。宋代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種做人態度,才應是修4養品德和心性的方向。樂的結果可能轉化為苦, 苦的結果可能轉化為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轉。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難以功成,苦盡甘來乃是不變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勵人的奮發向上,但是假如過分重視名利,有時也會給人帶來無限苦惱。通常所說的「知足者常樂,」就某種意義來說顯得有點消極,但是對於那些為追逐名利而貪贓枉法的人,這句話仍不失為至理名言。因為「讓一步」、「寬一分」待人處世是把苦留給自己,把功把名給別人,這種犧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贏得世人的敬重,反過來這種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一一、驕羚無功懺悔天罪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子;你大罪過,當不住一個悔字。【譯文】即使有蓋世的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了一個「種」字所引想的相反效要的抵消,一居功自傲便可能前功盡棄;了滔天大罪,也擋不過一個「悔」字, 只要懺悔,就能贖回以前的罪過。【註解】矜:自負、驕傲。據《尹文子》:「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 懺悔:本是佛家語,有自我認錯請人饒恕之意。彌天:滿天、滔天之意。【評語】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謙上進的品質。即使是為國家建設有大功,成為天下崇拜的英雄偉人, 假如自己產生自誇功勛的念頭,把自己沉浸在一個榮譽的花環中,不思進取, 那他的大功不但會在自傲中喪失,說不定為此還會招來意外的禍患,俗話說「驕傲使人落後」,就是這個道理。古人所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可見任何豐功偉績並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建立的,都要有無數人一起拋頭顱灑熱血才能完成,不管是功臣還是常人,把一世功勞都佔為已有,那他就不能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一個人的功勞只能代表過去,未來的一切都必須重新開始。所以我們做人必須切實排除這個「矜」字。反過來,犯下滔天大禍的人,假如能徹底懺悔,洗心革面重新作人,邪念就會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飛煙滅。這就如同佛經所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一個人的行善與作惡有時在於一念之間,念要行善成善,一念要作惡成惡,所以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獄,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一念頁頓司是可取的。一二、讓名遠害歸咎養德完名美節,不宜獨任,中公與八可永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 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譯文】完美的名譽和節操,不要一個人獨佔,必須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發他人忌恨招來禍害而保全生命;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不可以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攬幾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促進品德修養。【註解】韜光:韜,本義是劍鞘,引伸為掩藏。韜光是掩蓋光澤,喻掩飾自己的才華。蕭統《陶靖節集序》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遠害全身:遠離禍害保全性命。養德:修養品德,據諸葛亮《誡子書》說:「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評語】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責任,應當敢於擔責任,擔義務。從歷史上看, 一個人有偉大的政績和赫赫的武功,常常會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歷代君主多半都殺戮開國功臣,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現,只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總要分一些給其他人,絕不自己獨享,否則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殺身之禍。完美名節的反面就是敗德亂行,人都喜歡美譽而討厭污名。污名固然能毀壞一個人的名譽,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給別人,一定要自己面對現實承擔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懷顯得磊落。只有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脫俗的人。讓名可以遠害,引咎便於稍光,這本身就是處世的一種良策。一三、天道忌盈業不求滿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降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譯文】做任何事都要留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希望登峰造極,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致外患。【註解】造物:指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通稱造物主。《莊子·大宗師》說:「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者。」外憂:外來的攻開、忌恨。【評語】從做人、做事業角度來看,「滿招損,謙受益」「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這些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生活方式影響很大。道家是以虛無為本,認為夭地之間都是空虛狀態,但是這種空虛卻是無窮無盡的,萬物就是從這種空虛中產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 而「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所以歷史上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才發出「漢三傑而已,蕭何系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的慨嘆。人們凡事都求全求美,絞盡腦汁企圖來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不論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發生質的變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時總結,保持清醒頭腦反而驕傲自滿,沉溺在過去的成功之中,那麼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從另一個意義來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比如對於置錢財家業,求多求盡,對於功名地位,求高求上, 本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為守財奴,不知預先留幾分餘地才會安全,那麼正應了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歷史教訓就會再現。一四、責毋太嚴教毋過高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分過高,當使其可從。【譯文】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承受;教海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顧及到對方能否做到。【註解】攻:攻擊、指責。毋:無、不。惡:指缺點、隱私。堪受:能否接受。【評據】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應當有些用家思想。儒家在人際關係上最講究「恕」 的觀念,「恕」就是寬恕、原諒。在此基礎上要考慮對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誨或批評。對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評或教誨實際上是零。「恕」不是無原則的寬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慮對方的智力和承受力。往往在現實中,有的人責備別人豹過失唯恐不全、抓住別人的缺點,便當把柄, 處理起來不講方法不講效果而圖一時之憤。而誨人者要麼期望太高,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要麼成才心切不顧實際填充別人裝不進去的東西,不考慮實際效果,這是責人或教誨時所不足取的。一五、無過是功無怨即德處世不必邀功,大公俱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譯文】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設法去強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戴德,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恩德。【註解】邀:求取。與人:幫助別人,施恩於人。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據《詩經·小雅》篇:「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評語】「無功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在這裡並非指俗話所說「多作多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的消極思想,而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真正的給予, 絕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種自我犧牲。假如施恩圖報,那就等於貪婪而不是給予。真正的給予應該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多貢獻,少索取,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強求,應該聽其自然,強求反而會適得其反。從這個意義上講,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會把奉獻、給予當成一種崇高的境界來追求。一六、憂勤勿過待人勿枯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譯文】盡心儘力去作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過於認真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調劑就會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都看得淡本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對社會大眾也就不會有什麼貢獻了。【註解】憂勤:絞盡腦汁用足體力去做事。適性恰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高風:高尚的風骨或高風亮節。枯:已經喪失生機的樹木,此處有不近人情的含意。【評語】什麼事情都講究適度的原則。「富貴於我如浮雲」,心境也就自然平靜清涼,如此無憂無慮該是何等飄逸涕灑。不過什麼事都不要走極端,假如以淡泊為名而忘記對社會的責任,忘記人間冷暖以至自我封閉就不對了、甚至演變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會被人視為沒有公德沒有責任感甚至有害於社會,這樣就會被社會大眾所唾棄。勤於事業,忙於職業是美德,是一種敬業精神,但如果陷於事務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無謂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主張任何事物都要維持均衡狀態。六祖惠能說禪時曾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可見人對於分內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對於與生俱來的本然之性也應該善加維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樂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對。一七、知退了步須讓三分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譯文】人世冷暖變化無常,人生道路崎嘔不平。當你遇到困難走不通時,要明白退一步的方法;當你事業一帆風順,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註解】人情反覆:人情是指人的情緒慾望。【評語】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讓,不能處處爭強好勝,不能事事出頭露尖,難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許會海闊天空。人生得意的時候也應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 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況人類的感情複雜無比,人心的變化也是層出不窮。今天認為是美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丑,今天認為是可愛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可恨。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就是「人情反覆,世路崎嶇」的道理。當年韓信微戰時就曾深圳體會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險阻,人生到處都有陷阱。這就要培養高度的謙讓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強去做。換句話說,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當你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你自己消除很多禍患於未然。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不僅是一種謙讓美德,而且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方法。一八、不惡小人禮待君子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譯文】對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對他們抱嚴厲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內心不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對他們真正有禮。【註解】小人:泛指一般無知的人,此處含品行不端的壞人的意惡:憎恨。《論語·里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評語】小人總是有很多過失被人發現,因此一般人誰都會嚴詞訓勉他們,這做起來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對事不對人,也就是只就他們所作的錯事來訓戒他們,不要因為討厭他們的人而訓戒他們,把他們看死。人都是可以轉化的,我們因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們;不去教育,那麼小人依然會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說「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反之對待君子,任何人都會敬重他們,可是如果太謙虛就會流於諂媚,使自己由於過分自卑而處於卑微地位,這就不是應有的禮貌,應使禮貌都能合乎節度, 所以作者才說「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總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 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過度,因此而忘記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九、立身要高處世須讓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 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譯文】立身處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遠一些,就好像在飛塵里打掃衣服,在泥水裡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出人頭地呢?處理事物假如不做留一些餘地的打算,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去頂撞籬笆被卡住角,哪裡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擺脫困境而感到愉快呢? 【註解】立身:在社會上立足,接人待物。塵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塵,故在灰塵中抖去塵士會越抖越多,喻做事沒有成效,甚至相反。泥中灌足:在泥巴里洗腳,必然是越洗越臟,比喻作事自費力氣,《孟子·離婁》篇:「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濯,洗。超達:超脫流俗,見解高明。飛蛾投燭:飛蛾是一種喜歡近火的昆蟲。因此又名「燈蛾」,每當飛娥接近燈火往往葬身火中,喻自取滅亡。羝羊觸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籬笆。公羊雄健魯莽,喜歡用椅角頂撞, 往往把墒角卡住不能自拔。據《易經·大壯》篇:「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所以世人就用抵羊觸藩來比喻作事的進退兩難。【評語】謙讓品德的建立不是以無原則容忍退讓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點處世為前提的。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蓋要高,心地要覺,不可有一般無知無識之輩的俗見,也就是要認識真理,修真養性,否則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終身在塵埃泥淖中打滾,難以超凡絕俗,有所成就。尤其待人接物應以謙讓為高,迫一步,等於進兩步。因」此我們為達成目的,絕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聽其自然,謙虛謹慎。做事要看清客觀環境,一味魯莽; 不知變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歸於失敗。二○、方圓處世寬嚴待人處潔也立方,處丸也宜圓,分水宇之也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譯文】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時,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愛憎分明;處在政治黑暗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圓滑老練隨機應變;當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剛直與圓滑並用。對待善良的君子要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要嚴厲,對待一般平民大眾要寬嚴互用。【註解】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方:指品行端正。亂世:治世的對稱。圓:沒有稜角,圓通,圓滑,隨機應變。《易經·繫辭》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封之德,方以知。」 叔季之世:古時少長順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最後,比喻末世將亂的時代,《左傳》云:「政衰為叔世」,「將亡為季世」。【評語】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待人處世的一種典型方式,這和他們的從政觀有關。太平盛世有明君賢相為政,能採納善言表彰善行,所實行的是大公無私的善政,所以一個人的言行即使剛直嚴正,也本會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處於昏君奸臣當政的亂世,言行就必須盡量圓害,否則就有招致殺身之禍的危險。從政如此,待人同樣。這種待人處世的方式百一定的借鑒意義。一個人不能抱著滿腔熱情,懷著赤子之心卻不顧實際環境,不看周圍大眾的水平而自顧自地施展抱負,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一成不變,如果這樣的結果將非撞一鼻子灰而於事無補。二一、忘怨忘過念功念恩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譯文】自己幫助或救助過別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但是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過恩惠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不忘掉。【註解】功:對他人有恩或幫助的事。過:對他人的歉疚或冒犯言行。【評語】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於待人的恩怨觀是以恕人克己為前提的。一般人總是容易記仇而不善於懷恩,因此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等說法,古之君子卻有「以德報怨」「湧泉相報」 「一飯之恩終身不忘」的傳統。為人不可斤斤計較,少想別人的不足、別人待我的不是;別人於我有恩有勞應記取於心,人人都這樣想,人際就和諧了, 世界就太平了。用現在的話講,多看別人的長處,多記別人的好處,矛盾就化解了。二二、施而無求求之無功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譯文】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頭;不應有讓別人讚美的念頭; 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計較自己對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效。【註解】斗粟:斗是量器的名,十升為一斗。粟是古時五穀的兌稱,凡未去殼的殼糧都叫粟。萬鍾:鍾是古時量器名。萬鐘形容多。百鎰:古時重量名,二十四兩為一鎰。【評語】人應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並以之為樂就上升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於人而不求回報,而是「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行善,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果報,出於至誠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木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所以,施之無所求,有所求反而會沒有功效。二三、謙虛受益滿盈招損歌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這柞缺不處完。【譯文】敬器因為裝滿了水才傾覆,撲滿由於腹中空無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寧願處於無爭無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爭有奪的場所,日常生活寧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過分完滿。【註解】欹器:欹,不正的意思。欹器是古代用來汲水的陶罐,因提繩位於罐體中部,所以,一旦裝滿了水就會翻倒,當水滿一半時能端正直立,當水空時就會傾斜。古時帝王把它放在座位左側。作為規勸警惕的器具。據《苟子·有坐》篇:「孔子曰:『我聞有坐之器者,虛則,中則正,滿則覆。』孔子故謂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把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孔子唱然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撲滿:用來存零錢用的陶罐,有人口無出口,滿則撲破取出。【評語】一個有追求的人,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難,所以深信「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的認識似乎有共性,如聖經中耶穌說「心理貧窮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經常虛懷若谷。一個人的內心如充滿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會發生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個人一旦處於驕狂心態之下,對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牆擋住了他的視線, 使他在自我封閉的圈子裡自滿。而且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態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豈有不失敗之理。二四、陰惡惡大顯善善小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虛即是惡根。【譯文】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別人知道,這種人還保留了一些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之中還保留一點改過向善的良知;一個人做了一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證明他行善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這種有目的才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時已經種下了惡根。【註解】善路:向善學好的路。惡根:過失和根源。【評語】道德修養是心靈的磨鍊,而沽名釣譽之輩常以善舉來裝點自己的形象。每個人都有良知,作惡而知可恥,惟恐被人知道,還有羞恥之心,就證明他還不為大惡,因為無恥之恥才是真正恥辱,即所謂恬不知恥。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這種羞惡之心乃是維持人性不墮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為偽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人際的爾虞我詐則為作惡者鋪平了繁衍的溫床。一個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須以自己的正氣來識別和戰勝這些醜惡。二五、多喜養福去殺遠禍福不可做,養喜神以為召福之不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譯文】幸福不可強求,只要能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的災禍難以避免,首先應當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才算是遠離災禍的良策。【註解】徼:當祈福解。喜神:喜氣洋洋的神態。殺機:在暗中下走決心要殺害他人的動機。【評語】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對個人來講,幸福固然不可強求,但是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把幸福賞賜給你一個人要想追求幸福還須靠自己奮鬥。雖然每個人的幸福念不一樣,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會更大,只有在奮鬥時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達觀態度才能保持一種樂觀。這樣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會因你的努力而到來。世人對幸福總是爭先恐後, 一遇災禍卻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別人,才可能遠離災禍。這樣雖然不一定有福降臨,但也絕不至於招來禍患。二六、謹言慎行君子之道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警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無巧。【譯文】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接連受人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歸功於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君子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絕不衝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絕對不能自作聰明顯得高人一等。【註解】愆尤:過失叫愆。尤,責怪,愆尤是指責歸咎的意思。駢集:駢,與並同,駢集就是接連而至。訾議:詆毀叫訾。訾議,有非議、責難的意思。【評語】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乾的不如不幹的,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業績廣了,你便成了矛頭的目標,因為你的成功妨礙了別人,而有些人專喜歡說別人的壞話。這種心態有幸災樂禍,有好奇心也有權威感,總覺得自己能傳播一句揭發他人隱私的消息,才足以顯示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藉以滿足自己的權威慾望,所以俗語才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門,那是因為人們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結果就使這種好事遭受塵封和冷凍,以致永遠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壞事,在人們幸災樂禍心理驅使下,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慨嘆。這裡「謹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種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慮後一語中的。二七、殺氣寒薄和氣福厚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敵性氣冷清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祿亦長。【譯文】大自然四季運轉,春夏和暖萬物就獲得生長,秋冬寒冷萬物就喪失生機。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一個性情高做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個性溫和而又熱情助人的人,他獲得的福分不但豐厚, 他的官位也會久長。【註解】天地之氣:指天地間氣候的變化。性氣:性情氣質。冷清:清高冷漠。受享:所享有的福分。涼薄:涼與薄同義。【評語】一個人的性情是需要磨鍊的,待人太熱或太冷都不好。但在社會中,古道熱腸畢竟讓人願意接受,和和氣氣更是持家立業之根本。一個性情過於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萬物喪失了生機,這種人很難得到人的協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見社會必須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進步。從做事來講,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捧柴火焰高」「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人們必須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量。假如一個人整天板著冰冷的面孔自認清高,那誰願意和他精誠合作創造事業呢?結果這種人只有在離群而居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寂寞的一生,人間的溫暖也會由於冷漠而少有。二八、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譯文】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魚蝦來繁殖。所以君子應該有容忍誦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於孤獨。【註解】水清無魚:《孔子家語》中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含垢納污:本意是一切髒的東西部能容納,此處是比喻氣度寬宏而有容忍雅量。好潔獨行之操:生活中喜歡保持獨善其身的態度,操是操守或志向,例如《新書·道術篇》中有「厚志隱行謂之潔。」 【評語】一個心地純真、修養很高的人往往容易有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為自己道德自律嚴,便由己及人。或者太孤芳自賞、自命清高而沒有朋友使自身陷入孤立無援狀態,就談不上事業有所成就。世間並無絕對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惡交錯,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不相聯繫的。所以我們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必須有清濁並容的雅量。一個人要想創造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個能創大事業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容忍小人雖然在實際上很難做到,也為了事業上的成功, 為了照顧大局,就必須有「厚德載物,雅量客人」的胸襟,應該說謙讓是美德,容人同樣為美德。二九、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譯文】在閑暇的時候不要輕易放過寶貴的時光,要利用空閑做些事情,等到忙碌緊張時就會有受益不盡之感;當安閑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但到來才會有從中得利之感;當你一個人靜靜地在無人處,卻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懷,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壞事,那你在眾人面前、在社會、在工作中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註解】未雨綢繆;凡事要事先準備。受用受益:受益,得到好處。《朱子全書》中有「認得聖賢本意,道義實體不外此心,便自有受用處耳。」 【評語】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圓滿,功成名就的,平時不抓緊時間積累知識,平時不注意修身養性,指望臨時受用不可能有長久的效果。古來名將馳騁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韜略運籌帷幄,雖說經常出入於九死一生之中卻仍然能悠閑自得毫不倉皇,這就說明「閑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功用,「臨陣磨槍」,「臨渴掘井」,是不能從容應敵的。一個人的修省也應如此,應時時處處保持一致。不要認為一個人在深夜獨處沒人知道而作些壞事,像雞鳴狗盜之徒一樣夜間蠢動,其實只能欺人於一時,卻不能長久掩飾自己的劣行丑跡,一但事情敗露就將永遠難以作人。所以一個君子必須注意平明的磨鍊、積累,才會臨事有一定之規,做事有一定見識。」三○、多種功德勿貪權位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譯文】一個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積功德廣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沒有實際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個達官貴人只是一味貪圖權勢,把官職權力作為一種買賣欺下瞞上,炙手可熱,這種人行徑卑鄙得如同一個帶爵祿和乞丐一樣。【註解】種德:行善積德。蘇拭有「種德如農之種植」的句子。公相:公卿將相。士夫:士大夫的簡稱,因為作者要在文字上和上一句的「平民」對稱, 才把士大夫寫成「士夫」。貪權市寵:貪婪權勢祈求獲得寵信。市是買賣。【評語】行善或作惡不在名位高低,在於人的品行;其區別在於有爵之人影響比平民大些而已。假如一個人熱衷於功名利祿貪戀權位又沒有品格,那他為了攀龍附鳳獲得權位就會阿諛謅媚胡作非為,拉幫結派,招朋呼友,爭權納賄等無恥行徑,也會接踵而致。這種精神上人格上的乞丐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多, 也很可憎。三一、不怕小人怕偽君子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及小人之自新。【譯文】偽裝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恣意作惡的小人沒什麼區別;君子如果改變自己的操守志向還不如一個小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註解】詐善:虛偽的善行。據《漢書,張湯傳》說:「臣固遇忠, 若張湯乃詐忠。」此詐忠也就是詐善。肆惡:肆是放縱,即怒意作惡。改節:改變志向。【評語】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但生活中的暗箭卻是防不勝防。許多道貌岸然的人貌似忠厚的君子,滿口仁義道德,其實肚子里凈是陰謀詭計男盜女娼。有些自稱「虔誠」信教的人,藉宗教名義,施小仁小惠,既不知道《聖經》耶蘇,也不知道釋迦牟尼。像這種偽君子假教徒,理應受到社會唾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披著道德外衣的人往往還能得逞於一時,欺世盜名。由於披上了一層偽裝,識別起來更難。三二、操履不變鋒芒勿露澹泊之士,分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 故不可稍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譯文】志遠而淡泊的人,一定會遭受熱衷名利之流的懷疑;言慎而檢的真君子, 往往會遭受那些邪惡放縱之輩的忌恨。所以君子如果處在這種既被猜疑而又遭忌恨的環境中,固然不可改變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也絕對不可鋒芒盡出過分表現自己的才華。【註解】澹泊:恬靜無為。濃艷者:指身處富貴榮華權勢名利之中的人。檢怖:自我約束謹言慎行。操履:操是操行、操守,履是篤行實踐,操履是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鋒芒:比喻人的才華和銳氣。例如孟郊詩中有「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鋒芒」。【評語】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又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說明了一個有修養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為修省並不干他人之事,卻不想正是由於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襯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擊。所以一個深才高德的人,處在這種招忌的惡劣環境中,最聰明的辦法就是不要鋒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種道理,尤其是奮發向上的年輕人, 往往會由於表現得太好,而遭受忌恨,被造謠中傷。所以一個有為的人其處世節操不可變,待人方法須講究。三三、徹見心性天下平穩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譯文】心中把萬事萬物都看得美好,天地間的事也就毫無缺陷; 寬大為懷心裡總處在平衡狀態,也就不去體會人事傾軋人間邪惡了。【註解】險側:邪惡不正。【評語】不平則爭,不滿則怨。可對一個孩子來講,世界總是那麼美好,孩子的心裡純潔天真,不知道什麼叫恨。只有人進入了社會,有了利益、地位、權勢等等,純真的赤子之心才開始不平、不滿,爭競之念才時時充溢,徹見心性何其難也。如果一個人的待人接物總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那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滿的天地。三四、事留餘地便無殃悔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葯,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譯文】可口的山珍海味,多吃便傷害腸胃等於是毒藥害人,控制住吃個半飽就不會傷害身體;稱心如意是好事,其實有一些引誘人們走向身敗名裂的媒介, 所以凡事不可只求心滿意足,保持在差強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懊悔。【註解】爽口:可口、快口。皆爛腸腐骨之葯;強調山珍海味足以傷害腸胃。【評語】什麼事都要適可而目,但人往往經不住誘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顧一切的拚命多吃,結果把腸胃吃壞,受病痛之苦。聰明人必須注重養身之道,營養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大多也絕非好事。欲罷不能說明不懂養身之道。養身如此,做人同樣如此,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些看起來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許正醞釀著走向失敗的因素,人在春風得意時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三五、直躬人忌無惡人毀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譯文】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願去博取他人的歡心,實在不如以剛正不阿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使人們能贊同其品行;一個人沒有善行而接受他人的讚美,還不如沒有惡行劣跡卻遭受小人的誹謗。【註解】曲意:委屈自己的意志。直躬:剛正不阿的行為。【評語】每個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喜歡曲意迎合,不明確表達意願;有的人喜歡直言不諱,光明磊落。對小人來講聽到剛正不阿的言語當然忌恨;而曲意者,要麼是圖人喜歡,要麼有所乞求。人人都受聽好聽的話, 小人和當權者尤其如此,而正的人則很看不慣那種阿庚像。一個個根本沒有惡行的人而遭受誹謗,這種誹謗雖然都是出於無知者的攻擊,但卻能博得有識之士的同情。因為一些自己不求上進而自甘墮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 他們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順眼,於是就造謠生事進行底毀,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種補償,這種人可悲而又可恨。三六、愛重成仇薄極成喜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也。【譯文】價值千金的重賞或恩惠,有時難以換得一時的歡娛,一頓粗茶淡飯的小小幫助,可能使人一生不忘此事永遠心存感,激回報之心。這或許就是當一個人愛一個人受到極點時很可能會翻臉成仇;平常不重視或者淡泊至極的一些人,給予一點惠助,就可能轉而對你表示好感成為好事。【註解】一飯竟致終身之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窮困的時候, 沒有人瞧得起他,可有一漂母看他餓,就給他飯吃。韓信當然說些感激的話, 這老太太很生氣地回答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不過同情你小夥子, 誰指望你報答?」韓信以後顯貴發達始終記得這一飯之恩。【評語】人的感情不是用錢可以買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時候像韓信「一飯之恩終身不忘」,而且幫劉邦打下天下後,也始終記住劉邦的過去而不背叛漢王。在我們的生活中,愛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谷話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愛包圍著的人卻不自知,而一點不如意便會反目成仇的例子卻很多,愛與恨的反反覆復交織在人生的全過程。三七、藏巧於拙寓清於濁藏巧於拙,用晦不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譯文】做人要把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收斂鋒芒,才是明智之舉,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以退縮求前進的方法。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註解】一壺:壺是指匏,體輕能浮於水。《朝冠子·學問》篇中就有「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此處的一壺就是指平時並不值錢的東西,到緊要關頭就成為救命的法寶。三窟:通常都說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處很多,出自戰國時代孟嘗君的故事,據《戰國策·齊策》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評語】說一個人不要鋒芒太露,不是教人偽裝自己,而是辦事要分清主次,講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說一個人平時不咄咄逼人,到緊要關頭自然會發生功效,這就是「中流失船,一壺千金」的含義吧。一個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勞心傷神,只有碌碌無為的人才會整天為瑣事纏身,在世俗面前誇耀自己的才華。一個人要想擁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於拙鋒芒不露,第二還要有韜光養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華的修養功夫。而且辦什麼事都應當留有餘地才是。最關鍵的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純潔。不露鋒芒,韜光善晦並不影響潔身自好,相反,潔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礎。三八、毋攻短處化誨頑固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譯文】別人有缺點過失,要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去揭發傳揚,是在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蠢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誘導啟發,假如生氣厭惡,不僅無法改變他的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註解】曲:含蓄、婉轉儘力。彌縫:修補、掩飾。頑固:愚蠢之處。暴而揚之:揭發而加以傳揚。濟:救助。【評語】人進入社會以後,最煩惱的莫過於被閑言碎語是是非非所纏繞。常言道: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長舌婦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很讓人討厭。但關鍵還在於自己的修養,自己對是非抱什麼態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進去還不自覺呢?萬一有人向我們打聽某人的作為,我們應本著「隱惡揚善」的態度相告,因為一個喜歡揭發人家短處的人,就證明他自己的為人一定也有問題,所以在旁人看來也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況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不喜歡人家說你的壞話,那你又為什麼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別人的是非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慣,有些習慣不一定為別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 而不是討厭;不能接受別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已的方法。三九、陰者勿交傲者少言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譯文】假如你遇到一個表情陰沉,默默寡言的人,千萬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個自以為了不起又固執已見的人,你就要小心謹慎盡量少說話, 【註解】沉沉:陰險冷酷的表情。輸心:推心置腹表示真情。悻悻:生氣時忿恨不平的樣子。此處比喻人的傲慢、固執已見。【評語】人的表情往往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個性,表現出來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必須處處多加提防,當然不要察言觀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種表情習慣分分類,以在接人待物時有把合適的尺子。不然一但遇到心地險惡的歹徒,就會深受其害,所以觀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人。見多識廣,飽經風霜,對於觀人之行都有幾分心得。由於人際的複雜,人在處世時,學學觀人本領是很必要的,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是看不出一個人品性好壞的,也就很難決定交往的程度,說話的深淺。沒有心理評判,只憑觀察表示是不夠的。四○、戒流於慮警傷於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化戒疏於慮者;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譬傷於察者;二語並存精明不盡而渾厚矣。【譯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用來勸誡在與人交往時警覺性不夠思考不細的人;寧可忍受他人的欺騙,卻不事先拆穿人家的騙局,這是用來勸誡那些警黨性過高想得太細的人。一個人在和人相處時能把上面兩句話並存警誡,才算是警覺,性高又不失純樸寬厚的為人之道。【註解】逆:預先推測。察:本意是觀察,此處作偏見解,有自以為是的意思。據《莊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評語】古人總結人生體驗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話。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出處的《曾廣賢文》堪稱大全了。作者在這裡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害害人人家也會害你,「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還有一種人由於心地非常坦蕩,總覺得自己所言所行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於是,不分輕重,不看對象,結果為此反而授人以把柄, 這種人就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對壞人,小人、俗人, 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為「套中人」了。同樣忍讓也是有前提的忍讓,小事忍,自己利益忍,決非事事處處忍。防之太甚不好,沒有人生經驗同樣不適於社會。四一、親善防讒除惡守密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孽之禍。【譯文】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也不必事先來宣揚他,避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衊誹謗;假如一個心地險惡的壞人不易擺脫, 絕對不可以草率行事隨便把他打發走,尤其不可以打草驚蛇,以免遭受報復陷害等災禍。【註解】急親:急切與之親近。預揚:預先宣揚其善行。讒譖:顛倒是非惡言誹謗。謀孽:借故陷害人而釀成其罪。例如《漢書·李陵傳》中有:「隨而嫖蘸其短。」註:「媒,酒教;孽,曲也。謂釀成其罪。」 【評語】君子之交是道義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愛好、情趣、學識為紐帶來建立感情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相互觀察了解的過程。和善人交,與君子游是人所願也。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小人與善人,奸滑之輩與君子從各個方面部格格不入。顯出想與君子善人急於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很可能因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壞的念頭。與君子交,做君子難,遠小人不易。人們討厭小人, 但小人由於擅長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權勢者的賞識而很有市場;如果當權者是好邪之輩,得罪了就更加困難,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時機。如果你是個企業家,手下有小之輩要解僱,同樣要周詳考慮其生存的市場,要一舉中的才不會有後遺症。不論是親賢親善遠小遠奸,首先是自己須光明磊落大公無私, 這樣才不懼奸詐小人的惡意報復。這是交遊做事的基礎。四二、不誇妍潔誰能醜辱有妍必有丑為之時,我不誇妍,誰能丑我?有法囑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譯文】事物有美好就有醜陋來對比,假如我不自誇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醜陋呢?世上的東西有潔凈就有骯髒,假如我不自好潔凈,有誰能臟污我呢? 【註解】妍:美好。據陸機《文賊》說:「妍蚩好惡,可得而言。」丑我:丑當動同用。【評語】事物是相對的,從發展變化的觀點看,相對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變化。美與丑,潔與污以及善惡、邪正、陰陽、長短等等是相互轉化並相互制約的,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丑。假如沒有惡與丑可能就沒有善與美, 因為美醜善惡是比較襯托才看出來的。明白這樣一種現象的內在變化條件, 那麼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態度,把事物看成一個相聯繫的整體而不要就事論事,對任何事情採取一種極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越美醜潔污之上,對此無所偏好,人們也就難於有所毀譽。人固然會有許多癖好,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準,看看和志向一致否。四三、富多炎涼親多妒忌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貪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譯文】世態炎涼冷暖的變化,在富貴之家比貧窮人家顯得更鮮明: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親之間比陌生人顯得更厲害。一個人處在這種場合假如不能用冷靜態度來應付這種人情上的變化,用理智來壓抑自己不平的情緒,那就很少有人不陷於如日坐愁城中的煩惱狀態了。【註解】冷腸:本指缺乏熱情,此處當冷靜解。煩惱障:佛家語,例如貪、嗔、痴、慢、疑、邪見等都能擾亂人的情緒而生煩惱,在佛家來說這些都是涅粱之障,故名「煩惱障」。《佛地論》:「身心惱亂不成寂靜,名之為煩惱障。」 【評語】人在沒有得到一種東西以前便會以這種東西作為奮鬥目標,而有了這種東西便有了利益之爭。「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富貴之家往往為了爭權奪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鬩牆。漢武帝、武則天、唐太宗等等無不為了權力而曾骨肉相殘,二十四史中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殘暴的隋煬帝,已經被冊立為太子,可是為了早日當皇帝竟謀殺親父隋文帝而即位。人往往是有了錢還要更多些,有了權還要更大些;以至生活中終日鑽營處處投機的小人,像蒼蠅一樣四處飛舞,個人的私慾總處於成比例的膨脹狀態。如此現實,的確需要人們提高修養水平,用理智來戰勝私慾物慾。否則親情何在,富貴不保。四四、陰惡禍深陽善功小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譯文】一個人做了壞事最擔心的是不容易被人發覺,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揚出去。所以壞事如果能及早被發現那災禍就會相對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發現那災禍就會更大;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揚出去那功勞就會變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會功德圓滿。【註解】陰陽:陰指事物的背面,這是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陽指事物的正面, 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評語】人不能做壞事,做壞事而損人利己,會讓人憎惡,有的事不論對他人或自己都會造成極大災禍。一般來講,做在明處的壞事人們看得見或許還可以預防彌補,做在暗處的壞事更討厭,讓人防不勝防,這種陰壞的危害更大。一個人從哪個方面講都不應做壞事,而是應該抱著為善不求名的態度。行一點善而做好事不是為了宣揚吹捧,至於別人宣揚是為了推廣這種精神,自己宣揚則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這種好事方客觀上是有益的,在主觀上過分宣揚則表明是動機不純;從做人角度看,等於傷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現出一種沽名釣譽的卑鄙心理。幫助別人應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獻。四五、警世救人功德無量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譯文】明理達義的人,雖說家貧不能用財物來救助他人,可是當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決時,能從旁邊指點一番使他有所領悟,或者遇到急難事故能從旁邊說兒句公道話來解救他的危難,也算是一種很大的善行。【註解】濟物:用金錢救助人。痴迷:迷惑不清。功德:佛家語,通常指功業和德行。【評語】人們有一種傳統的習慣,彷彿救助別人要麼做事,要麼助錢,要麼出力, 很重視有的形東西。對於出個點子,指點迷津,用道理勸誡一番等等無形的東西往往忽視。彷彿只在讀書層中才,重視常識廣、境界高的人出的點子和講的道理的價值。古代社會,文武重巨往往有自己的幕僚等等為自己出謀劃策。隨著社會的發展,給人幫助的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無形的東西如知識、智慧和經驗日益受到重視,出點子服務逐步走向一般民眾,走向有序、有償、有效的軌道。知識和經濟金錢掛勾,可以按照時間計量,如請律師為你分析一個案情,讓能者為自己的公司出一個促銷策略。尤其在商品經濟下市場競爭中,更需要的是人的智慧,有用的點子、即人才被越來越重視。四六、趨炎附勢人情之常飢則附,飽則颶;燠則趨,寒則棄,人情能患也。【譯文】窮困飢餓時就投靠人家,吃飽了就遠走高飛;富貴了的就巴結,貧困了的就鄙棄,這是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毛病。【註解】颶:飛翔,據《晉書·慕容垂載記》說:「垂猶鷹也,飢則附人,飽則高颶」。燠:溫暖,此形容富貴人家。【評語】從古而今,嫌貧愛富附勢趨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經濟槓桿也成了人際交往的法則,以至在《史記》中有「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清乃見」的感慨,俗諺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嘆息。這樣的事例太多了。但這並不說明人們對此的認可。這一現實和人們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為在金錢驅動下的人際關係是難有真清流露無遺的。人們在無奈中盼望一種真誠,首先要求君子能甘於淡泊,以使社會不全處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社會上擇友交人是必須的, 古語「君子之交談如水」,正和上述語錄相對應,而成為人際交往的警語。四七、冷眼觀物輕動剛腸君子宜凈試冷眼,慎勿輕動剛腸。【譯文】君子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應注意保持冷靜態度細心觀察,切忌隨便表現自己耿趨勢性格以免壞事。【註解】冷眼:冷靜觀察。無曲中有「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的句子。剛腸:個性耿直。嵇康《絕交書》說:「剛腸嫉惡,輕肆宣言,遇事便發。」【評語】正派人一般部待人熱誠,所謂古道熱腸;遇事正直,所謂胸懷坦蕩。但為人處事要講究方法,待人熱誠當然是對的,但熱情過度,往往造成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相悖,因為太熱情往往就過於主觀,為此可能招致人家怨尤; 因一時的熱情而輕舉妄動,或許還會籌成大錯。遇事坦誠直率當然沒錯,但要看對象能否接受,不能因為自己直率是優點傷了人就可以求得別人的諒解。有時直率的出發點是好的,辦事的設想也是可行的,但很可能由於性格不和而難以成事。坦誠直率往往伴隨著教化、固執、生硬。而遇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擺事辦好,決不只為表現一下直率的觀點。四八、一念一行都宜慎重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譯文】假如有一種念頭觸犯了鬼神的禁忌,有一句話破壞了人間祥和之氣,或者做了一件事成為後代,子孫禍根,所有這些行為都必須特別加以警惕加以警戒。【註解】釀:本來當制酒解,此處是造成的意思。切戒:深深的引以為戒。【評語】立身處世,小心謹慎,每做一事,要為自己著想,要為別人著想;要看眼前,也要為子孫後代考慮,多為自己的兒孫積陰德。否則如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圖自己一時之歡,做傷天害理的事,賺不仁不義的錢,就等於給子孫釀禍,給自己的前程伏下敗筆,到那時真是悔不當初噬臍莫及了,古兵法中也有所謂「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的箴言。人做事不可以胡作非為引來禍患,宜謹言慎行明辯善惡。尤其是新出世的年青人,不要以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可以原諒自己,不要覺得「初生牛犢不怕虎」, 做事眼高手低,盛氣凌人。有時過失成禍井非闖禍人的本意,而是由於經驗不足,言行不慎,誠為可惜。四九、謹慎至微恩施不報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木報之人。【譯文】謹言慎行必須從最小的地方做起,一個人助人應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你的人。【註解】不報之人:無力回報的人。【評語】品德修養是靠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生活。中可以常見一些人在行事上喜以老粗自居,言行大事者不拘細節,以引來掩飾自己的粗魯無知,或者自己做的事往往都是粗欲不堪見利忘義之舉,卻以粗豪作掩飾。一個修養好的人,就是在細微的小事情上同樣謹言慎行,不因其小就有違道義,凡是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一致的,再小的事也不做。以助人而言,從思想上就不能存有讓對方感恩圖報的小人之念,如果這樣就是一種毫無誠意的偽善,必須為善而不報,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來些錦上添花。五○、春風育物朔雪殺生念頭寬厚的發唪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譯文】一個胸懷寬寵忠厚的人,好比溫暖的春風可以化育萬物,能給一切具有生命的東西帶來生機;一個胸襟狹隘刻薄的人,好比陰冷凝固的白雪,能給一切具有生命的東西帶來殺氣。【註解】煦育:煦,溫暖,育是化育,由此而萬物生長。朔雪陰凝:朔,北方。陰凝,雪因陰冷久積不化。【評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僅說話如此,為人處世的胸懷、性格也應這樣,溫暖的夫風人人歡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討厭。一個心胸狹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願意接近他,反之一個氣度恢宏待人寬厚的人,任何人見了都願意接近他;尤其在言談方面更是如此,刻薄成性的人, 有時一句活都讓你育苦終生。待人寬厚首先要自己的習慣、個性,一個寬厚的人就應當容得了事,這不是無原則,而是一種適應社會的表現。一個胸襟狹隘手手計較的人是不可能品味其中樂趣的,反之這也表現了同種人生的不成熟和人生歷練的缺乏。五一、厚待故交禮遇衰朽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愈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譯文】遇到多年不見的朋友,情意要特別真誠,氣氛要特別熱烈;處理某種隱密事時,居心要特別坦誠,態度要特別開朗;服侍身體衰弱的老人,舉止要特別殷勤,禮節要更加周到。【註解】隱微:隱私的小事。衰朽:年老力衰的人。【評語】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懂尊老,不知道怎麼待友是沒有教養、沒有知識的表現。人不要太勢利,所謂人走茶涼,尤其是對失了勢沒有實用價值的老友更應注意,要光明磊落才對。同樣,做事不能因為處於無人知曉的地方,就有營私舞弊的念頭出現,在黑暗處要比在光明處更加磊落,才能顯示出不平凡的人格。一個人在接待和處事上可以充分表現出修養的高低。要立身於世, 這是起碼的知識。五二、君子立德小人圖利勤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於貸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個人營私之具矣。惜哉! 【譯文】勤奮的人應該努力的品德和義理上下功夫,可是有的人卻中仗勤奮來解決自己的貧困;儉樸的人應該把財貨和利益看得淡泊,可是有的人卻假借儉樸為名來掩飾自己的吝嗇。勤奮和儉補本來是有德君子立身處世的信條,不料反倒成為市井小人營利絢私的工具,真令人感到惋惜。【註解】敏:勤奮,努力。符:本指護符,此處作法則解。【評語】凡是拉大旗做虎皮的人,往往是為了欺瞞、矇騙,嚇唬善良的人。君子守身的法則,往往成為小人圖利的工具。世事大抵如此,「幹將」「莫邪」 雌雄又寶劍,在名將手中就會成為保國為民的利器,反之如果落在壞人手中就會變成殺人的兇器。又如核能,落到人道主義者手中就會用於和平之途, 用它來發電發熱為人類謀福;落得侵略主義者手中,就會變成殺人的武器, 給人類造成莫大的悲劇。可見,不管什麼東西產生的客觀效果首先要由運用者來決定,動用者的內在素質低,思想境界差,再好的東西部會成為營私逐利的工具,能都會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來偽裝。五三、律已宜嚴待人宜寬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已則不可恕;已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譯文】別人的過失和錯誤應該多加寬恕,可是自己有過失錯誤卻不可心寬恕; 自己受到屈辱應該盡量忍受,可是別人受到屈辱就要設法替他消解。【註解】恕:寬恕、原諒。困辱:困窮、屈辱。【評語】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寬,律已要嚴,是一種規範的待人之道。這種方式的核心是強調自悟。待人所以必須要寬的原因,為的是給人自新的機會。待已所以要嚴,因為不嚴會使自己一錯再錯。一般人都是「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這種人在任何事情上都無法跟別人合作。假如我們能以責人之心責已,就會減少自己很多過失;以恕已之心恕人,就可以維護住人際之間的良好關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推已及人的恕道,是一個人修養品德的根本要訣,遇事應該設為處地為別人著想。這裡講恕人、忍讓,是對個人的修德養性而言,因為恕忍不是無原則,過分強調良好的人際關係來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五四、慈悲之心生生之機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 便所謂土木無骸而已。【譯文】為了不讓老鼠餓死,經常留一點剩飯給他們吃;可憐飛蛾被燒死,夜裡只好不點燈火。古人這種慈悲心腸,就是我們為類繁衍不息的生機,假如人類沒有這一點點相生不絕的生機,那人就變成一真沒有靈魂的軀殼,如此也不過和泥士樹木相同罷了。【註解】生生之機:生生是繁衍不絕,《易經·繫辭》中有「生生之謂易」,這就是世上常說:「「生生不息」的由來,機是契機。生生之機是指使萬物生長的意念。土林形骸:土木是指泥士和樹木等只有軀殼而無靈魂的礦植物,形骸是專指人的軀體。《淮南子·泰族訓》中有「豈獨形骸有瘴聾哉?」 【評語】古人所說:「為鼠常留飯」也未必真的是讓人給老鼠留飯而是勸人為人處世要有同情弱者的胸懷。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主張不殺生(戒殺), 因此先賢才有「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的名諺。這和現代人倡導保護野生動物運動,有點相似,但現代人則是基於維護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人性有惡善,待人也應以慈悲為懷,不能以算計人為出發點。正因為慈悲心腸的人多了,人世間便自有一片溫情。五五、誠和氣節陶治暴惡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激礪之:天下無不入我入陶冶中矣。【譯文】遇到狡猾詐欺的人,要用赤誠之心來感動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 要用溫和態度來感化他;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義氣節來激礪他。假如能做這這幾點,那天下的人都會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註解】暴戾:殘酷。蒸蒸:薰是香草,此作沐化、感化的意思。【評語】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變萬化,每個人都面臨適應人生,適應社會的問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大千世界,抱定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的態度來適應人們個性的不同。即就是對冥頑不化的人,也要以誠相待使他受到感化,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我之德化,來啟人之良知,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即使是真頑之人朝聞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這也算是臨終而悟, 而達到德化的目的;何況對於一般人,堅持我之美德與之相處,終可德化落後之人,保持真誠平和的人際交往。五六、庸德庸行和平之基陰謀怪飛,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禍胎。只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譯文】陰謀詭計,怪異的言行,奇怪的技能,都是招致災亂的根源。只有那種平凡的德行和尋常的言行,才可以保持自然帶來和平。【註解】禍胎:指招致禍患的根源。庸:平凡、普通。混沌:本指宇宙初開元氣未分之時,藉以比喻自然和無知、淳樸的心神。《莊子·應帝王》篇:「中央之帝為混沌。」又《釋文》「李云:『清濁未分也,比喻自然。』」古人想像天地未開僻之前為混沌狀。【評語】人類是在探求未知中向前發展的,所謂學問需要求疑,科技需要假設,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敢於創見。現在世界各國竟相發展科技,莫不以繁榮經濟為基礎,求新求變求奇,「異行奇能」就是發明新科技的原動力。現代科技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許多奇異設想不斷變成現實儘管現代文明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難以解決,但再回到農業社會時代「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種原始的和平安定幸福中去,滿足人們一種理想的憧憬與美化中的回憶是不可能的。只是在現實生活中,那種無謂的奇談怪論,陰謀怪習是不足取的,惹人討厭的,不如保持一種常人的心態,安然地生活。五七、勿仇小人勿媚君子休與個人仇讎,個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謅媚,君子原無私惠。【譯文】不要跟品德惡劣低下的小人結仇,因為小人自然有人和他為敵;不要向品德高尚磊落的君子獻殷勤,因為君子不會為了私情給人私下恩惠。【註解】仇讎:敵對結怨。謅媚:用不正當言行博取他人歡心。【評語】人與人之間往往有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也就是小人自然有人來降制他。和小人尋仇下一定是小人,但小人去尋仇手段更為惡毒;君子所以不跟小人結仇,固然可以避其險惡蜂蛋之毒,更由於不屑尋仇,無暇為仇。不僅如此,君子以其心懷坦蕩、正直無私而不屑於是非,討厭阿諛。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阿諛奉迎者必有私心私利,很可能因其私而害人,這是君子所不容的,更勿談同流了。五八、金須百鍊矢不輕發磨礪當如百鍊之金,急就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譯文】磨礪身心要像鍊鋼一般反覆陶冶,急著希望成功的人就不會有高深修養;做事應像拉開千鈞的大弓一般,假如隨便發射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註解】邃養:高深修養,邃,深。鈞:三十斤是一鈞。弩:用特殊裝置來發射的大弓。【評語】人們一般都明白「若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這個道理。人生經歷,求知問道,身心修養等,須經百鍊才能成鋼,勤苦方能見效。凡是走小路抄捷徑投機取巧的,只有收一時之效絕不能成大功立大業,吃虧的只是自己,而且害怕艱苦、淺嘗則上的人,終不能力以後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不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就有這種厚實的歷煉做基礎,這樣,遇事待人,言語行動才不會輕浮,進而做到「矢不輕發。」五九、斥小人媚願君子責寧為小人所憶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譯文】做人做事寧可被小人猜忌毀謗,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語迷惑;做人做事寧可被君子責難訓斥,也不要被寬宏雅量所包容。【註解】媚悅:本指女性以美色取悅於人,此指用不正當物為博取他人歡心。《史記·幸佞列傳》有:「非獨女以色媚,士亦如之。」 【評語】甜言蜜語對你的人往往有所求,來扯是非的人都有是非心,只有誠心交流情感,直率說出你不足的才是正人君子。「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關於「寧為小人所毀」《論語·子路》篇中說,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人的是非標準,善惡觀念是需要錘鍊的,自己心中無標準,做人就不會有原則,沒有原則,就喜歡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論,關心別人說自己些什麼,有時還為此憂心仲仲, 何苦來哉?六○、好利害顯好名害隱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譯文】一個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不擇手段越出道義範圍之外,逐利的禍害很明顯,容易使人防範;一個好名的人,經常混跡仁義道德中沽名釣譽,他所做的壞事人們不易發覺,結果所造成的後患都非常深遠。【註解】逸出:超出範圍。竄入:隱匿。【評語】壞人壞事人人痛恨,因為壞人壞事顯而易見,明顯地違背公德,害人禍世。可怕的是欺名盜世之輩,沽名釣譽之流。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職的人,如果不是德才兼備,卻是用名來裝點自己, 作為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那麼這類人就可能在表面上大言不慚懸壺濟世, 骨子裡只為私利,一肚子男盜女娼,還可能利用手中權力禍害民眾,貪污腐化,「好名者害隱而深」,這類人算是一種典型。六一、忘恩報怨刻薄之尤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譯文】受人的恩惠雖然很多很大也不,設法報答,但是一旦有一點點怨恨就千方百計報復;聽到人家的壞事即使很隱約出深信不疑,而對於人家的好事再顯也不肯相信。這種人可以說刻薄冷酷到了極點,做人應該嚴加戒絕。【註解】雖隱不疑:對別人的壞事即使隱隱約約卻也深信不疑。尤:過分。【評語】傳統文化中歷來有「隱惡而揚善」的美德。孔子說:「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做人要恩怨分明,更應有這樣一個思想境界。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如果沒有長久的磨鍊,寬厚的胸懷,良好的道德基礎是不行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好打聽別人的隱事、壞事,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有的人是出於一種好奇顯能的惡習, 有的人卻是出於一種記噁心態,出於秋後算帳的要求;有的人不僅知恩不能湧泉相報反而會反目成仇。如此種種人的行為,使人際間的關係,有進真如刀槍相見,遠談不上「和諧」二字了。所以隱惡揚善不僅是一種品德休養, 一種交際方式,也是人際和諧的一個前提,這和做人不講原則不一樣。六二、讒言自明媚阿侵肌讒夫毀士,如寸雲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風侵肌,不覺其損。【譯文】小人用惡言毀謗或誣隱他人,就像點點浮雲遮住了太陽一般,只要風吹雲散太陽自然重現光明;甜言蜜語阿諛奉承的小人,就像從門縫中吹進的邪鳳侵害肌膚,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註解】媚子阿人:媚子是善長逢迎阿諛的人,阿人是諂媚取巧曲意附和的人。隙風:牆壁和門窗的小孔叫隙,從這裡吹進的風叫邪風,相傳這種風景最易使人身體受傷而得病。【評語】用奉承的手段迎合別人的意圖,靠阿諛迎中飄飄然的人卻是大有人在。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譯文】能夠建大功立大業的人,大多都是能靈活應變的人,凡是惹事生非遇事坐失良機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倔強不肯接受他人意見的人。【註解】虛圓:謙虛圓通。債事:敗事。《禮記·大學》中有:「此謂一言僨事。」 【評語】能建立豐功偉業的人,大都是在待人用人方面非常成功有自己見解的人。否則個人的力量能多大?沒有人們的支持擁護,大業何來?做人不宜太圓滑,並不是說做人一定要像刺猾一樣,因這圓滑過度為奸。適度的圓滑則表現為謙讓寬容吸取,有何不可?處處以我之見為見,大小事一概顯能妒能, 何以成事呢?至於那些憤事失機的人往往剛愎自用,聽不得別人意見,事事以為自己正確,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很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從自己的處世方法上找原因。成事要有機遇,機遇對人是公平的,誰發現得早, 誰就會抓得牢,就像坐車一樣。固執己見的人往往被自己的執拗、自己心中固家的定勢所迷惑,而看不到外面的變化來調整自己。六四、處世要道不即不離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譯文】處世既不能流於庸俗以至與壞事同流合污,也不要標新立異故意與眾不同,行事既不可以處處惹人討厭,也不能凡事都討人歡喜博取歡心。【註解】不即不離:既不太接近,也不太遠離。與俗同:俗指一般人。【評語】把握處世行事的尺度是很難的,因為這既需要良好的道德水準,還要有豐富的人生歷煉的經驗驗作基礎。不同流合污,不阿諛奉承是對的,但還要盡量避免小人的打擊排擠;至於,標新立異,故做清高至人見而討厭,令常人覺得是怪物,也不足取。君子不懼小人惡,但也應當保持自己的人格而不嘩眾取寵,裝點門面。如果君子處人世持美德卻行事令人豈不有失本意,什麼事走向極端就是走到反面。不即不離就像是浪和水的關係,同是一個性質, 但表現形態不同,在相容的情況下相處,保持各自的樣子。六五、過檢則吝過讓則卑青佐,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譯文】節儉樸素本來是一種美德,然而過分節儉,就是小氣,就會變成為富不仁的守財奴,如此反有傷正道。謙讓本來也是一種美德,可是太過分,就會變成卑躬屈膝處處討好人,而給人一種好用心機的感覺。【註解】慳吝:小氣,吝嗇,為富不仁。鄙嗇:有錢而捨不得用,斤斤計較。雅道:即正道,此處指與朋友交往之道。《苟子·榮辱》篇:「君子安雅。」集解:「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 懿行:美好的行為。足恭:過分恭維來取悅於人。曲謹:指把謹慎細心專用在微小地方,有假裝謙恭的意思。機心:詭詐狡猾的用心。《莊子·天地》篇:「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成玄英疏:「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 【評語】節儉固然是美德,過分節檢就變成吝嗇;謙讓固然是美德,過分謙讓就變成諂媚,孺家主張中庸之道,道理就在這裡。為人要有品行節操才能立足, 如果謙讓至偽,節儉到吝,那麼節儉的目的何在,謙讓的初衷為何?這實際上是一種小人俗人的表現。六六、喜憂安危勿介於心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譯文】不要為事不如意發愁,不要為稱心的事而興奮,不要由於長久的安居而以此為依賴,不要由於一件事一開始有困難就畏縮不前。【註解】拂意:不如意。快心:稱心如意,例如《孟子·粱惠王》中「然後快於礦產與」。憚:恐懼,害怕。【評語】世事無常,但不斷變化不斷發展卻是一個普遍現象。稱心如意,生活安定當然是可喜悅、可羨慕的,但事物總處於變化中,快心和安局是相對的、一時的。反過來,不要作無謂的憂愁煩惱,因為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礎;也不要為一時的幸福而得意,因為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在佛家來說,人生原無得意與失意之分,只是人觀念上的感覺而已。就現實而言,世問一切事物總處於變化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像蝸牛爬山一般步步辛苦前進,不懼困難,不怕艱險,才能有所收穫。六七、量寬福厚器小祿薄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本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近促,便祿薄而澤短,事事得個迫促規模。【譯文】心地仁慈博愛的人,由於胸懷寬廣舒坦,就能享受厚福而且長久,於是形成事事都有寬宏氣度的樣子:反之心胸狹窄的人,由於眼光短淺思維狹隘, 所得到的利祿者是短暫的,落得只顧到眼前而臨事緊迫的局面。【註解】福厚而慶長:福厚是福祿豐厚,慶長是福祿綿長。慶是福祿吉祥,《易經·文言》篇中有「積善人家存餘慶」。鄙夫:也就是鄙陋之人。【評語】庸人想事少,傻人不想事,所以俗語有「庸人厚福」和「傻人有傻福」 的說法,念頭少,偽裝少,爭得就少,心情舒暢,平日就少有憂慮煩惱。做人勿庸也不能傻,但不能像有些人聰明過了頭,用盡心機,煩惱接瞳。而那些污穢貪婪的小人,心地狡詐行為好偽,凡事只講利害木顧道義,只圖成功不思後果,這種人的行為更不足取。仁人待人之所以寬厚在於誠善,在於忘我,所以私慾少而煩惱少。我們生活中的待人之道確應有些肚量,少為私心雜念打主意,不強求硬取不屬於我的東西,煩惱何來?」牢騷太盛防腸斷」 做人要充分修省自己才是。六八、急處站穩險地回首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譯文】在風斜雨急的變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腳步站穩立場;處身於艷麗色姿中,必須把眼光放得遼闊而把持住自己的情感,不致迷惑;路徑危險的時候, 要能收步猛回頭,以免不能自拔。【註解】風斜雨急:風雨本是指大自然中天象的變化,此指社會發生動亂人世蒼桑莫測。路危徑險:路和徑都是指世路。花濃柳艷:古人文人筆下常用花來形容女人美貌如花:用柳來比喻女人風姿綽約。【評語】所謂風斜雨急,花濃柳艷,路危徑險者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會有各種艱難險阻出現。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其實即使是古代邦有道要富且貴就沒有險隘?就能垂手可得嗎?不論是有道無道之世,都應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難,不沉淪,不自頹,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於迷惑中。六九、節義濟和功名以德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爐之門。【譯文】一個崇尚節義的人,對世事的看法容易偏激,增添些相互理解的溫和想法加以調節,才不會走上跟人發生意氣之爭的路子;一個功名事業有所成就的人,要有謙恭的美德,才不會闖開嫉妒的大門。【註解】濟:增補、調節。和衷:溫和的心胸,《書經·皋陶漠》中有「同寅協恭和衷哉」。忿爭:意氣之爭。【評語】做人不可恃一己之長以做人待物,不能因一方面有優點就忽視隨之而來的另一方面的不足。節義之士性格剛強,看問題就可能偏激。就剛強言是長處,就激烈言是短處。為了取長補短,平日要養成溫和的處世態度,注意緩和激烈的個性,與世無爭才能與人維持良好的關係。有身分地位的人做人更應注意樹大招風,功大招忌的道理,保持一種謙恭和藹的態度,才能維護功業的長久。做人不論處於什麼位置都應謙和謹慎,避免人際無情的紛爭,騰出精力做自己應做的事情。七○、事上敬謹待下寬仁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哺小民則無豪橫之名。【譯文】對於一個有高深道德修養的人不可不敬畏,因為敬畏有道德有名望的人就不會有放縱安逸的想法;對於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敬畏態度,因為畏懼平民百姓就不會有豪強蠻橫的惡名。【註解】大人,指有道德有聲望之人。據《論語,季氏》篇:「畏大人。註:『大人,聖人也。』「或指有官位之人。《左傳》昭公十八年有:「而後及其大人。註:『大人,公卿大夫也。』」 【評語】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孟子說。「民為貴,比段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大了,得乎天子為諸候,得乎諸侯為大夫。」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介於官民之間,形成一個十階層。這裡所謂畏大人,主要指對呈人之言,道德名望之人,由經會使你個人的修養得以加深;畏小民是指一般人而言,即持寬仁的態度,而不是蠻橫豪霸。歷史上輕視平民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七一、勿逞已長勿恃所有大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以濟眾人之困,而世反挾所有,以凌人之貧,真天之戮民哉! 【譯文】上天讓一個人聰明聖智,派他教導一般人的愚鈍,可是世上一些人,反而喜歡賣弄自己的才華,來反襯那些天資不如自己的人;上天讓一個人有財富,目的是派他來救助貧苦的人,可是世上一些擁奇財富的人,卻仗恃自己的財富來欺凌窮人,這種人,真是違背天意的罪人。【註解】海:當動詞用,是教導的意思。形:當動詞用,比擬,表露。戮民:戮。戮在此處當形容詞用,作有罪解。戮民是有罪之人。例如《商君書·算地》篇中有「刑人無國位,戮民無官任」。【評語】《孟子》引《書經》中一段話說:「天將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日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圾志。」譯成現代白話文即:「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師傅,這些君產人師的唯一貴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無罪,都由我負責, 天下誰敢超越自己的本分胡作非為?」現代人不信天命,但有財富的人應幫助不如己之人,才智高的應多服務,不要以暫時的優勢來賣弄盤剝,要多為別人著想,多為後代著想,少些私心雜念。七二、憂喜取捨形氣用事人情聽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但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鳴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譯文】按一般人的常情來說,每當聽到黃鶯婉轉的叫聲就高興,聽到青蛙呱呱的叫聲就討厭;看到美麗的花卉就想栽培,看到雜亂的野草就想剷除。這完全是根據自己喜怒愛惜申判斷事物。假如按照生物的天性來說,營啼蛙鳴都是在抒發它們自己的情緒;花開草長,何嘗不是在舒展篷勃的生機呢? 【註解】形氣:形是軀體,氣是喜怒哀樂的情緒,兩者都表現於外。例如《孟子·公孫丑》上:「夫志,氣之帥也」。性天:天性。生意:指生的意念。【評語】天生萬物各有功用。人們的好惡之情與實用心理決定了取捨,像烏鴉未必壞,可人們心理上覺得不祥而不喜歡;有時感情上處於悲傷或喜悅狀態, 這種情緒也移之於物,對人對物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其實,我們對於事物不要太主觀,須用冷靜的頭腦去觀察,然後判斷善惡美醜。假如能去私慾存天理,就會明白營聲蛙鳴都在顯示自然的玄機。鮮花雜草都在冥冥中獲得生生之意,萬物都是根據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長發育,我們不可憑主觀見解隨意區分善惡美醜。待物如此,由物及人,同樣不可只憑主觀臆斷,憑一時的好惡用事按自己的憂喜取捨。七三、自適其性宜若平民峨冠大帶之士,一量睹輕蓑小笠額飄飄然逸也,示必不動其咨嗟;長筵廣席之豪,一量遇疏簾凈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綣戀。人奈何驅以火牛, 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 【譯文】峨冠大帶的達官貴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飄飄然一派安逸的樣子,難錫會發出羨慕的感嘆;生活奢侈居所富麗的豪門顯貴,一旦置身於清新樸素窗明几淨悠閑寧靜的環境中,心中不由得會產生一種恬淡自適的感覺,難免要百一種留戀不忍離去的情懷。高官厚祿與富貴榮華既然不足貴, 世人為什麼還要枉費心機放縱慾望追逐富貴呢?卻不設法過那種悠然自適而能早日,恢復符合天性發展的生活呢? 【註解】峨冠大帶:峨是高,冠是帽,大帶是寬幅之帶,峨冠大帶是古代高官所穿朝服。輕蓑小答:蓑,用草或蓑葉編製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葉編成用來遮日或遮雨的用具。比喻平民百姓的衣著。逸:閑適安逸。咨嗟:讚歎,感嘆。長筵廣席:形容宴客場面的奢侈豪華。火牛:此處比作放縱慾望追逐富貴。典出《史記·田單列傳》說:「單收城中牛千餘,被五采龍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芻,夜半鑿城數十穴, 驅牛出城,壯士五千餘隨牛後,而焚其尾,牛被痛,直衝燕軍,燕軍大潰。」 風馬:發情的馬,此處比喻慾望。據《左傳·傍公四年》:「君居北海, 寡人居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評語】換個一味是對生活飲食的一種調劑,換個環境則是對於良心健康的一種調劑。人生在世,不能自我調劑,事事依靠別人來安排來保持身心愉快是不可能的。富有四海的人會因為老在一個環境中而發膩;總在平淡中生活的人也應適當使自己的生活添些情趣。凡是反差和形成對比的東西總會為自己的生活添些偷悅。反之,人的生活又往往不自覺地分成階層,峨冠大帶與輕蓑小簽,清流與世俗總形成對立,其實質在於品德,在於自身修養之別。這是二者能在一起的一個前提。道德真君子適其本性而生活,固然清貧,固然清貧,但重人格人品而芬芳於陋室。七四、機神觸事應物而發萬籟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喚起許多幽趣;萬卉摧肅後,忽持一枝抉秀,便觸動無限生機。可見性天未常桔槁,機神最易觸發。【譯文】大自然歸於寂靜時,忽然聽到一陣悅耳的鳥叫聲,會喚起陣陣幽趣;深秋季節所有花草都調謝枯黃後,忽然看見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花草屹立無蓋, 就會感到無限生機,可見萬物的本性並不會完全枯萎,因為它那生命活力隨時都會乘機發動。【註解】寥:安靜。卉:草的總名。【評語】此境使人想起「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意境,尤其是正行文走筆、苦思真想於文章時,與其搜腸刮肚地編造,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汲取養料,幾聲鳥鳴可以勾起靈感,幾枝花草可能引起回憶,生活中也是如此,所謂機神觸事, 應物而發。陸遊詩云:「山窮水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往遇到一些事情自己認為已經絕望,可是又絕處逢生而使事情有了轉機,可見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有堅強的意志,無比的信心,到最後總會有成功的希望,寫文章時靈瑚來後便會筆走龍蛇。而生活中一個好點子好思路便如虎添翼,關鍵是要善於發現。七五、非分收穫陷溺根源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耳,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 鮮不墮彼術中矣。【譯文】不是自己份內應享受的幸福,無緣無故得到意外之財,即使不是上天故意來誘惑你的釣餌,也必然是人間歹徒來詐騙你的機關陷阱。為人處世如不在這些地方睜大眼睛,是很難逃過歹徒詐術圈套的。【註解】造物:謂天,自然。語出《莊子·大宗師》篇:「偉大造物者。」 術中,計略之中,《史記·張儀傳》:「此在吾術中不悟。」 【評語】為人處世應有些固定的原則,表現出自己的道德水準。日分之想不可有, 不義之財不可要,非我之吻不動心。能堅持這三條,在財與錢這一關是足以把持住自己的。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天欲禍之,必先福之」, 所有這些和說明了「非分之收穫,陷溺之根源」。詐騙者所以能詐得人錢財, 就是利用人們貪圖非分之財的弱點,這跟鳥魚貪圖意外食物而上鉤完全相同。小人慾有所圖便從物慾上先滿足你。有些人往往利令智昏,糊裡糊塗就把歹徒的鉤餌吞下,往往便身敗名裂,名利又丟,俗話說:「吃人的嘴短, 拿人的手軟。」想清名於世,安然於世,必須做到非我之財不要,明白「非分收穫,陷溺根源」的道理。七六、滿腔和氣隨地春風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吉心之冰炭難去。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自隨地有春風矣。【譯文】大自然的寒冬和炎夏容易躲避,人世間的炎涼冷暖卻難以消除:人世間的炎涼冷暖即使容易消除,積存在我們內心的恩仇怨恨卻不易排除。假如有人能排除積壓在心中的恩仇:怨恨,那樣和之氣就會充滿胸懷,如此也就到處都充滿極富生機的春風。【註解】天運:指大自然時序的運轉。冰炭:此為爭鬥的意思。春風:春天裡溫和的風,此處取和惠之意。【評語】人的道德修養主要表現在待人上,是恩怨於心,還是「人我兩忘,恩怨皆空」,決定於人的修養。古代士人講究寬以待人,強調「恕」、「忍」, 就是要求待人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使人際和諧,而自我恰然。做人當然不可無原則,提高自身修養的本身是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如此就不會計較於個人的恩怨,木會陷於溺人際苦惱。修身篇七七、弄權一時凄涼萬古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譯文】恪守道德節操的人,只不過會遭受一時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權勢的人, 卻會遭受千年萬載的唾棄與凄涼。胸襟開闊且通達事理的人,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顧及到死後的名譽。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寂寞,也不願遭受永久的凄涼。【註解】弄權:超越自己身分而濫用權力,據貢師泰《河決詩》說:「縣官同巡防,小吏爭弄權。」 道德:指人類所應遵守的法理與規範,據《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依阿:阿與依同義,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獨立人格,凡事都隨意附從他人意見。達人:指智慧高超,胸襟開闊、眼光遠大的人,據《左傳·昭公七年》說:「聖人有明德者,若木當世,其後必有通達之人。疏:『謂知能通達之人。』」 物外之物:泛稱世事以外的東西,也就是現實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養,即佛都所謂不生不滅的涅般境界。身後之身:是指身死後的名譽。毋:毋同勿,不要。【評語】寧願棲守道德而寂寞一時,寧願遵從大義而捨生一死,從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文天祥就稱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載: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否則只有一死,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句就是現在人們經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的具體表現。達人所以能「觀物外之外, 思身後之身,」完全在於「仁義」二字,因此文天樣在他的「衣帶贊」中又說:「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古代的捨身取義。有了這樣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於淡泊了。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之,如魏忠賢、嚴篙、和砷等人,幾乎個個都是依仗枚勢的佞幸奸臣,他們最後都落得身首異處凄涼萬古的悲慘下場,為人處世不慎可乎!用這個道理來考察我們的現代生活,同樣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當年,李大釗、瞿秋白等一代先烈為了偉大的理想,為了美好的追求,捨生成仁,英勇犧牲。對照我們今天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丟悼原則,喪失理想,而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嗎?七八、淡中知味常里識英農服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廳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譯文】美酒佳育並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飯中體會;才智卓絕超凡絕俗的人,還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完人。其實真正的偉人看起來是平凡無奇的人。【註解】農服:農,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術篇》中說:「肥醉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於口者,則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喻人的自然本性。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卓異:才智過人。至人:道德修養都達到完美無缺的人,即最高境界。《莊子·追遙游》篇有:「至人是無已,神人是無功,聖人是無名。」 【評語】人們往往忽視平凡,不重視常見的東西,像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固然都是極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時間久了會覺得厭一而難以下咽;粗茶淡飯, 最益於身體,在一生之中最耐吃。這只是就怎樣做人打了個比方。生活中, 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學出眾而洋洋得意,盛氣凌人。其實這種人並不是能博得人們景仰的理想人物。因為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平凡中來實踐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在不驕不及中修養自己的品德,這種人總有一天能達到理想境界,才有資格垂範千古。例如釋迦牟尼佛,他對眾生說法絕不用玄虛的高深道理迷惑民眾,而是用簡明切實的教義來普渡眾生,在當時苦難的民眾中探尋一種美好的理想。和他同時代的孔子,歷經磨難,他的理想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呼應,卻在身後發揚光大。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說不論如何偉大的人物都要從平凡中做起。一個人絕俗超凡可以視為一種人生態度,有卓越的才華也是好事,但作為一個偉人,要一貫地、多方面地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美好追求置身於社會,置身於民眾,腳踏實地,而不是標新立異,追求一時的轟動。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進而在平凡中顯出英雄本色。七九、靜中觀心真妄畢見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第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譯文】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獨坐省察內心,你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暗月當空,精神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覺不安, 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註解】觀心:佛家語,指觀察一切事物,此處當自我反省解。據《辭海》註: 「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 妄窮而真獨露:妄,妄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見。真,真境,脫離妄見所達到的涅般境界。此處是比喻人應排除雜念。機趣:機是極細緻,趣可作境地解。即隱微的境地。大漸忸:慚鈕是羞愧,大漸伍是很慚愧。【評語】古人講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裡講真人、妄心,那麼,妄心和真心是何所指呢?所謂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輝皎潔,沒一點烏雲遮掩。所謂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烏雲。然而妄心和真心的關係並不是像烏雲和明月的關係,因為真妄一體,互不分離,譬如深淵之水澄清如鏡,包羅萬象無不印映,這就是真心出現之時。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洶濤駭浪,可翻覆巨大的船舶,這就是妄心出現之時,以此比喻聖人之心經常靜如止水,凡夫之心對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喪失純潔之心。離開真心就無妄心,這恰如離開水就無波浪可言。現實生活中,還是多些心靜,少些慾念,多些撣意,少些喧囂爭鬥好,喧樣利於自我反省,修身養性。所謂「靜中觀心,真妄畢見」的現實意義即此。八○、澹泊明志肥甘喪節藜口莧腸者,多洋清玉潔;痛衣玉食者,甘婢膝媽顏。蓋志以濾泊明, 而節從服甘喪也。【譯文】能過吃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華美飲食奢侈的人,多半甘願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從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怠盡。【註解】澹泊:甘於寂寞清靜無為的生活境界。壘口茁腸: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嫩苗可蒸煮吃。莧,屬英科一年生草生植物,莖葉可食。據《昭明文選》曹植《北啟》說;「余甘黎藿未暇此食也。良註:『藜藿賤菜,布衣所食。』」應指平民百姓。冰清玉潔:形容人的品德像冰一樣清明透澈,像玉一樣,純潔無瑕,據《新論·妄瑕》說:「伯夷叔齊,冰沮玉潔。」夜衣玉食:指權貴。袞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龍服,此處比喻華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袞衣玉食是華職美食的意思。婢膝奴顏:也作奴顏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沒有自由和獨立人格,後比喻自甘墮落而沒骨氣的人。肥甘:美味,喻物質享受。【評語】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於糜爛,精神生活空虛,也難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們為了能得到更高一層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甚至於卑躬屈膝,人格喪失殆盡。結合我們現實社會上那些貪臟枉法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的人,他們的犯罪動機大多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追求誇華而致。人人都有追求較好物質生活的權利,較好的物質生活是追求較高精神需求的基礎,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通過勞動致富才是光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只講物慾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層次較低;沒有充實精神生活的物慾要求是空虛的。雷鋒曾說過: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說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貪圖享受,滿足物慾作為最大需求, 不能玩物喪志,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八一、德在人先利居人後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譯文】追逐功名利祿不要搶在他人之先,進德修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生活不要超過允許的範圍,修養品德要達到自己分內所應達到的標準。【註解】寵利:榮譽、金錢和財富。德業:德行,事業。修為:修是涵養學習,修為即品德修養。分:此指範圍。【評語】人的品質修省是從實際的利益中體現和磨鍊出來的。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一種傳統的優良的人生態度。現在提倡「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表現的同樣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後」的境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 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都不能成功,苦盡才能甘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勵人奮發向上,但是假如過分的重視名利,有時也會給人帶來無限的苦惱。從道德修養來看,在名利享受上不爭先,不分外;在德業修為上時時提高,是個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體表現,含有一種精神的充實和追求的愉悅。八二、動靜合宜道這真體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蔦飛魚躍氣象, 才是有道的的體。【譯文】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宛如死灰枯樹。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是兩個極端,不合乎理想的人生觀,只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上,出現鷗鷹飛舞和魚兒跳躍的景觀,才算是達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心胸。【註解】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嗜寂者:特別好靜的人。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滅後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西。據《莊子·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都是比喻極為寧靜的心境。鳶飛魚躍:鳶,形狀如陽。指極為寧靜中的動態。心體:心就是本體,因為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評語】似乎有一個錯覺,靜是淡泊,是高雅的,動是行為,是忙碌,易俗氣。其實,不管動與靜,做事不可太走極端,所謂「欲速則不達」,說明了走極端的壞處。動與靜是相對應的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屬於極端的兩個概念, 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但是最好動靜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這也就是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合宜才不失人生的節度。這樣在一個寂滅壓抑的世界中,仍會鼓足勇氣從事創造,處於驚濤駭浪的混亂時代,也能適應環境尋求生存之道。所謂處亂不驚,寧靜思遠。八三、降伏客氣消殺妄心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所下,而後正氣伸;情慾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觀。【譯文】一個人之所以會驕種高傲,無非是由於受外來而非出自至誠的血氣的影響,只要能消除客氣,光明正大剛直無邪的正氣才會出現。一個人的所有慾望和想像,是由於虛幻無常的妄心而致,只要能剷除這種虛幻無常的妄心, 善良的本性就會顯現出來。【註解】種高倨傲:自誇自大叫種高,態度傲慢叫倔傲。客氣,言行虛矯,不是出於至誠。正氣:至大至剛之氣,例如孟子曾說:「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就是正氣。意識:心理學名詞,指精神覺醒狀態,例如知覺、記憶、想像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意識的內容,此處含有認識和想像等意。妄心:虛幻不實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語,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真心:也是佛家語,指真實不變的心,據《辭海》註:「按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變,是為真;波浪起伏無常,是為妄。眾生之,對境妄動,起滅無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剛不壞之心,惟佛而已。」 【評語】人都要有正氣為主心骨,因為正氣乃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我們的身體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們身體中支配我們的主人就是正氣,這種正氣光明正大,絕不為利害所迷失。所謂「情慾意識盡屬妄心」 乃是指各種情慾,而判斷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啟意識,但是不論情慾或意識都屬妄心,不捎除這種妄想,真心就不會出現。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使,同時不但不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刷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這裡所說的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慾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顯出一個本我。八四、志在林泉胸懷廊廟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譯文】身居顯位高官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種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隱居在田園山林之中,必須要有胸懷天下治理國家的壯志和藍圖。【註解】軒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繁當出門時都要穿禮服坐馬車,馬車就是軒,禮服就是冕此喻高官。山林:泛稱田園風光或閑居山野之間,和林泉均喻隱退的意思。廊廟: 比喻在朝隊政做官。經論:比喻策眩。《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即胸中要有供朝遷採用的謀略。【評語】中國石代知識分子受儒、道想想影響極大,表現在對待人生的問題上,一方面是積極人世,實現理想抱負;一方面真心出世, 品味林泉真趣。兩相矛盾的東西統一為一個整體。這樣,在權勢頭上可以保持幾分山林雅趣,緩和過分熱衷名利的緊張。這裡的出世又分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為人世的手段,作為當官的資本;真出世是退隱, 不屑於爭枚奪利、爾虞我詐。一個人只要能作到隱唇山林間隱士們的高風亮節,就能體會出孔子所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時才能鄰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哲理。木過,不管是真退隱還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謀其政, 都關心國家大事這樣的問題。儘管你可以過閑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興亡大事。在現代,人們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強烈,表現人們意願的方式也更多,即社會的透明度越來越大,所以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選擇。但是「志在林泉,胸懷廊廟」的傳統依然影響著人們,社會的發展不容許人把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鎖在個人的小天地里。八五、富多施捨智不炫耀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譯文】一個富貴的家庭待人接物應該寬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擔心別人超過自己,這種人雖然暫為富貴之家,可是他的行徑已走向貧賤之路,這樣又如何能行得通呢?一個聰明的人,本來應該謙虛有禮不露鋒芒,可是很多人反而誇自己的本領高強,這種人表面看來好像很聰明,其實他的言行跟無知的人並沒什麼不同,他的事業到頭來又怎能不受挫、不失敗呢? 【註解】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斂藏:斂含有收、聚、斂束等意,斂藏就是深藏不露。懵:本意是指心神恍惚,對事物缺乏正確判斷,不明事理。【評語】富足是做事的經濟來源,聰明是做人的內在要求。但是,應明了富貴不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寬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貴而為人刻薄寡恩,就會陷入終日勾斗角與人爭利的苦海中,完全喪失生活樂趣,喪失周圍的親友,到頭來落得孤立無援空虛寂寞。人有才智而無正氣,以此做人愚人, 正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俗語。因此聰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可見我們為人應該虛懷若谷,仗義疏財,遇事不要鋒芒太露,不要把富貴看得太重。八六、偏見害人聰明障道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譯文】利慾未必都會扼殺天性,只有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9797 是殘害心靈的毒蟲;聲色享樂未必都會妨礙人對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聰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礙。【註解】意見:本意是意思和見解,此處為偏見、邪念。蟊賊:蟊,害蟲名,專吃禾苗,據《詩經·小雅》篇:「及其蟊賊,傳: 『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會的敗類稱為蟊賊, 此處當禍根解。聲色:泛指沉湎於享樂的頹廢生活。屏藩:原指保衛國家的重臣,此處作最大障礙解。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 【評語】在人的修養中,必須注意克服主觀盲動,找到自己思維盲區,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句話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為名利、慾望、女色等等,都是來自外界的引誘,是明顯有害的東西,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謂「出污泥而不染」。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會被聲色犬馬所迷惑。但是人們的偏見、一些不好的習慣是很難自覺的,改正起來很難,尤其需要警惕。八七、正氣天地清名乾坤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譯文】人寧可保持純樸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後天的機詐乖巧保留一些剛正之氣還給大自然;寧可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而甘於淡泊、清虛恬靜,留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還給天地。【註解】渾噩:同渾渾噩噩,泛指人類天真樸實的本性。黜:摒除。紛華:繁華富麗。乾坤:象徵天地、陰陽等。【評語】古人認為只有天地之間才有正氣,喻之於人,實際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氣於胸,但社會的發展使人聰明而複雜,保持古人說的「本性」越來越難,而抹殺了這種正氣,人們遇事就處處喜歡掩飾,結果使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無法表現。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渾渾噩噩不知掩飾的本性狀態呢?原始人是這樣,所以也就根本個懂什麼叫浪誇、欺騙。可現代社會文明很難容下這種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們不必迴避現代社會的紛華,在紛華中保持幾分淡泊;不必追求極端的淡泊,而忽視社會的進步。離開社會講清名和本性是空洞無實的,追求奢侈名利才會使人墮落。八八、伏魔自心馭橫平氣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譯文】要想制服邪惡之神,首先必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念,自己內心的邪念平息了,其他邪惡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卻。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 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以後自然不會心浮氣躁,到那時所有外來的強橫事物就不能侵入。【註解】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處當障礙修行解。其實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意譯是「奪命障礙,擾亂破壞。」 退聽:是指聽本心的命令,又當不起作用解。馭橫:控制強橫無理的外物。氣:此處當情緒講。【評語】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講,外在的邪惡容易看到、克服,內在的難點會成為自己修養中無形的障礙。所謂「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必須先制服內心邪念才能踏上進德修業的坦途。《六祖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又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強調心是人一切行為的主宰,做人必須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為外力畢竟要通過內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於迷惑,就容易受到外來邪念的干擾。古人講修養,就是改造內心世界,強調只有內心靜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 寒暑不侵」的效果。應當說,強調自我完善和心性修養,達到精神境界升華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八九、欲路勿染理路勿退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如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譯文】關於慾念方面的事,絕對不要貪圖便宜,而就不正當地佔為己有,一但貪圖非分的享樂就會墜入萬丈深淵;關於真理方面的事,絕對不要由於畏懼困難,而生退縮的念頭,因為一但退縮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而失之交臂。【註解】欲路:泛稱有關慾念、情慾、慾望,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五欲煩惱」的意思。染指:喻巧取不應得的利益。仞:古時以八尺為一仞。理路:泛稱有關義理、真理、道理。憚:害怕。【評語】人的慾望是一個客觀存在,刻意去壓抑是和社會進步不相符的,但是過分去放縱情慾物慾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斷限,會貪圖非分享樂,墜人慾念深淵。處在享樂中的人們很難克制慾望,這就需要修身養性。但是,追求理性是和很枯燥的,佛家所說:「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都證明了修練品德是一件很艱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樣得奮力前進,否則躇跎一生將會落得一事無成的後果,所謂「莫待老來方不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人不能縱慾胡來,而應從小刻苦磨鍊,不俱艱難,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個高尚的精神世界。九○、念頭勿濃勿陷枯寂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大濃艷, 亦不宜太枯寂。【譯文】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大方,以至凡事都要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慾望淡薄的人,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對等別人也很淡薄,因此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可見,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 既不過分講究氣派以至奢侈,也不能過分吝嗇以至刻薄。【註解】念頭濃:心胸寬厚,念頭當想法或動機解。淡:淺薄。居常:日常生活。濃艷:指豐盛豪華,此處作奢侈無度解。枯寂:寂寞到極點之意,此處當吝窗解。【評語】處世待人應該是辨證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寬厚與淡泊之間必須拿準盡度,因為寬厚過度就流於奢侈,淡泊過度就流於吝嗇。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現實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們去判斷,待人的濃艷枯寂一定要適中,做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費無度足以敗身,刻薄寡恩必將夫人,成為人們失敗的兩個因素。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裡必須有一把準確的尺子,什麼事太過或不足都是不對的。九一、真偽之道只在一念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舍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譯文】每個人都有仁慈之心,維摩詰和屠夫是劊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世間到處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這一點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和簡陋的茅草屋也沒什麼差別。可惜人心經常為情慾所封閉,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錯過,不能排除物外雜念,雖然只在咫盡之間,實際上已相去千里了。【註解】大慈悲:能給他人以快樂叫慈,消除他人的前苦叫悲,這是佛家語,《觀無量壽經》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薩廣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維摩:梵語維摩諸簡稱,是印度大德居士,漢譯叫凈名。與釋迦同時人, 輔佐佛來教化世人,被稱為菩薩化身。屠劊:屠是宰殺家畜的屠夫,劊是以執行罪犯死刑為專業的劊子手,但同樣具有佛性。金屋:指事豪之家的住宅,建築金壁輝煌,漢武帝有「若得阿姣當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認為世間事物皆虛幻,故金屋茅檐並無差別。咫盡: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盡指極短的距離。【評語】在古人的人性觀中,孟苟二人最有代表性,苟子主張性惡,孟子主張性善,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慈之心。」不管怎麼說,人性的善惡並不因為外部世界的財富差異有區別。天地間充滿了真善美,這種天然情趣也存在於寒門蔽戶中,跟富貴人家的高樓大廈毫無不同。從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樂只是存乎一念之間,假如貪得無厭作惡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虛難耐,假如樂天知命或毫無邪念,即使住茅屋也會感到愉悅充實。這裡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養的程度,沒有追求這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會在客觀世界的影響中發生質變。九二、君子無禍勿罪冥冥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譯文】肝臟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腎臟染上疾病,耳朵就聽不清。病雖然生在人們所看不見的地方,但病的癥狀必然發作於人們所都能看見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沒有過錯,必須先從看不到的細微處下功夫。【註解】昭昭:顯著,明顯可見,公開場合。據《莊子·達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隱蔽場所。《苟子·勸學篇》:「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評語】古人講修身主要是對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話說問心無愧,正是說明人慾無錯、無禍於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關鍵是內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為黑暗中可以成為罪惡的溫床,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恢恢,誰可漏脫呢?所以儒家教人修養品德,必須要從慎獨功夫作起。所謂慎獨,就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絕對不作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其實這才是君子的聰明處。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修省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豈不成了偽道學?從本心就已具備了優良的品質,又怎麼會去擔心「禍」「罪」呢?九三、相觀對治方便法門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與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譯文】每個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機運好的可施展拖負,機運壞將可能一事無成, 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機運的特別待遇呢?自己的情緒有好有壞,有穩定也有浮躁的時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別人事事都順從你的意願呢?假如自己能平心靜氣來對照觀察,也就是設身處地反躬自問,這是領悟人生的一個最好途徑。【注釋】際遇:就是機會境遇。齊:相等、相平之意,例如《孟子·公孫丑》篇「地醜德齊」 情理:此處作情緒解,也就是精神狀態。相觀對治:相互對照修正,治是修正。方便法門:佛家語,方便有權宜之意,法門是指佛法,佛法就是人生法則,指領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稱為法門。【評語】人的精神狀態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財富、地位、健康, 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但是要想全部得到這些很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另一半靠客觀的機遇。就連孔子也發生「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感嘆,其實這並不能證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論者,而是告訴世人當機運未到來時要看開一點。作為一個修身自省的人來講,不能因為個人的「順與不順」、「齊與不齊」來要求別人,要由別人的情緒、機遇來反觀自己,由此會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養。九四、名譽富貴來自道德富責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譯文】榮華富貴的顯各,假如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野花,會不斷繁殖綿延不絕;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花園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假如是靠特枚,甚至惡勢力得來,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於根部並沒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調謝枯萎指日可待。【註解】舒徐:舒是展開,徐是緩慢,舒徐指從容自然。瓶缽中花:瓶缽是僧人用具,瓶缽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無根之花。【評語】古人提倡以德報人,而且認為財富、美名,也應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長,官位、財富、名譽要一點一點的累積。反之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於短時間強行獲得,那就宛如空中樓閣,轉眼之間就會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財富要通過勞動付出得來,自己的社會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獲得。九五、拔去名根融去客氣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譯文】名利思想沒有徹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仍然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以至遺留萬世,其結果仍然算是一種多餘的伎倆。【註解】名根:名利的念頭,即功利思想。千乘:古時把一輛用四馬拉的車叫一乘。一瓢:瓢是用葫蘆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說用瓢來飲水吃飯的清苦生活。《論語·雍也》篇:「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瓤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塵情:俗世之情。【評語】爭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誘惑確也太大。一個人不剷除名利觀念,隨時都會有追逐名利的念頭產生,不論他如何標榜清高聲稱退隱林泉, 都不過是以退為進的託詞。尤其在唐朝,退隱成了爭名的一種必然方式,即所謂「終南捷徑」。許多人不如意時便高歌隱退,一有時機,便馬上出世。唐代的盧藏用本來功名心很強,可是他卻善於造作而隱居京師附近的終南山,當他由於清高之名而很快獲得朝遷徵用時,他竟毫不隱諱的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趣!」只有正氣一身,道德純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實一個人隱世出世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九六、心地光明念勿暗味心體光明,暗室吉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譯文】一個心體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能看到萬里晴空。一個慾念邪惡不端的人,即使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纏身一般終日戰戰兢兢。【註解】暗味:不光明叫昧。指服險見不得人。心體:指智慧和良心。暗室:隱密不為他人所見的地方。【評語】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們的萬端思緒,如果一個人平時不能加強自己的修養,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惡的誘惑。因為外界的善惡、正邪、美醜現象,實際上又是人們內心的反映,每個人做事戴從自己的認識出發,心地邪惡的人就難以正確認識人生,而往往把人的善行看作是惡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這就如同一個心中快樂的人看見花就覺得美,一個心中憂愁的人看見花並不覺得美,善惡邪正美醜往往是存乎一念,不管是明裡還是暗裡,不注意修省,而私慾橫生,遇事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心地光明的人什麼時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九七、勿羨貴顯勿慮飢餓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飢不寒之慮為更甚。【譯文】人們都知道求得名譽和官職是人生一大樂事,卻不知道沒有名聲沒有官職的人生樂趣是最實在的;人們只知道飢餓寒冷是最痛苦是值得憂慮的事, 卻不知道在更不愁衣食後,由於種種慾望,由於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更加痛苦。【註解】名位:泛指名譽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祿。【評語】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生活溫飽解決之後,在精神上就產生了不同的層次需求。安貧樂道,消極等待是不對的,因為人們追求財富顯貴而使生活過得更好些是很現實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忘卻自身原修養。何況人們在沒有達到一定需求層次進想像中的美好往往佔滿腦海,就像古時的農人只知皇帝生活好,但好到什麼程度就沒法想像了,更木知道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煩惱。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寫了一首「好了歌」說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歸田園,因為他討厭官場傾軋,權勢的人,成為千古美談。從這種尋求內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來講, 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相對自由洒脫而不受傾軋逢迎之累是可羨慕的,安貧樂道未嘗不好。九八、正氣路廣欲情道狹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土。【譯文】天道就像一條寬敞的大路,只要人們稍一用心探討,心靈深處就會覺得豁然開朗;人世間慾望就好像一條狹窄的小徑,剛一把腳踏上就覺得眼前全是一片荊棘泥濘,稍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淖寸步難行。【註解】天理:天道,佛教語。游心:游是出入,游心是說心念出入的天理路上。人慾:人的慾望,據《禮記·樂記》篇:「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疏: 『滅其天生清靜之性,而窮極人所貪嗜欲也。』」 寄跡:立足投身。荊棘泥土:荊棘多刺,因此用於比喻坎坷難行的路或繁瑣不好辦的事, 又引申為艱難困苦的處境。泥土是污濁,范仲淹文中有「泥土軒冕」。【評語】人生在世最及時行樂還是追求理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凡是能合乎天理的大道,隨時隨地都擺在人們的面前供人行走,這條路不能滿足人的種種世俗的慾望,而且走起來枯燥寂寞,假如世人能順著這條坦途前進, 會越走越見光明,胸襟自然恢宏開朗,會覺前途遠大。反之世人的內心總充滿慾望,而慾望的道路卻是非常狹隘的,雖然可以滿足一時的虛榮、雜念, 可走到這條路上理智就遭受蒙蔽,於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慾的驅使,前途事業根本不必多談,就連四周環境也布滿了荊棘,久而久之自然會使人墜入痛苦深淵。追求物質需求和情感要求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沉溺就不是明智之舉;從長遠看,人生應該有高層次的追求才對。九九、病未足羞無病吾憂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終歸型範;只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鄉病未足差,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譯文】一匹性情兇悍的馬,只要訓練有素駕馭得法,仍然可以騎上它飛奔疾馳; 在溶化時爆出溶爐以為可以鑄成名劍的金屬,最終還是被人注入模型變成利器。一個人如果只貪圖吃喝玩樂而遊手好閒,就會使精神陷於萎靡不振的狀態,如此就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說:「做人有過失並沒什麼可恥的,只有一生一點錯都沒有才最值得憂心。」這真是至理名言。【註解】泛駕之馬:性情兇悍不易馴服控御的馬,藉以比喻不守常軌的豪傑。躍冶之金:當鑄造器具熔化金屬往模型里灌注時,金屬有時會突然暴出模型外面,這就是所謂躍冶之金,比喻不守本分而自命不凡的人,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型範:鑄造時用的模具。白沙:明朝學者陳獻章,廣東新會人,字公甫,由於隱居白沙里,因此世人就稱他為「白沙先生」,於明正統十二年進士及第,然而並未因此踏入仕途,被譽為「活孟子」。著有《白沙集》十二卷傳世。【評語】一個有大志、有追求的人不要怕艱苦的磨鍊。孟子說「憂勞足以興國, 逸豫足以亡身。」「天將降大任於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說明一個人要想創立大事業,必須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練心性,然後才經得起巨浪的衝擊,擔當起「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那些精神不振、貪圖安逸, 如八旗子弟無所事事的人,一生沒什麼波瀾,終將被社會厭棄,被歷史遺忘。一個追求者的一生可能要走彎路,有過失,但只要認識正確,不停腳步,終將會有所成就。一○○、心公不昧外賊無蹤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慾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 賊便化為家人矣! 【譯文】耳目所喜歡的東西屬於外來的侵害;感情慾望等心理上的邪念是內在的敵人。不管是內賊也好外賊也罷,只要人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事遵循原則,做人恪守信念,所有心理敵人外來分割反而都會變成你修養品德的助手, 而變成受自我指控的下人了。【註解】外賊:來自外部的侵害。佛家認為色、聲、手、唯、觸、法六塵,都是以眼等六根為媒介劫奪一切善法,所以佛家才用「賊」這個字一代表六塵。情慾意識:欲是七情之一,所以叫情慾。即內心的情感慾望。惺惺不昧:惺惺是警覺清醒,不昧是不昏憒不糊塗。中堂:中廳。【評語】人們要修身養性,排除私心雜念,可內賊和外賊這兩種心理敵人實在可怕,稍一疏忽他們就乘虛而入向人們進攻。人們既然是處在這兩種敵人夾攻的環境之間,必須時時提防不要成為六賊的俘虜。然而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做保證是不能餓著肚子去修鍊的。但對物慾情慾的需求,必須多作自我剋制。官能上的享樂可以調劑身心蛤是過度也可以腐化人性;情慾上的活動可以創造人生,但是走向極端也可以毀滅生命。因此我們日常生活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要發乎情止乎禮,否則一失足而附入慾望之海就有喪生的危險。而保持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業的可靠的基礎。本書來自www.abada.cn免費txt小說下載站更多更新免費電子書請關注www.abada.cn一○一、品質修養切忌偏頗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填密,而不可瑣悄;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譯文】一個人的氣度要高曠,卻不可流於粗野狂放;心思周詳,卻不可繁雜紛亂;生活情趣要清淡,卻不可過於枯燥單調;言行志節要光明磊落,卻不可偏激剛烈。【註解】氣象:氣質、氣度。疏狂:狂放不羈的風貌。例如白居易詩中有「疏狂屬年少。」 縝密:細緻周全。瑣悄:煩雜瑣細。【評語】什麼事都不能過分,品德和氣質的修養也是這樣,如果把一種好的品德視為教條而走向極端,那這種品德反而有害於人。一個人要想作到不偏頗, 恰到好處,言行以至思想境界需要進行一個很長的磨鍊過程。因為人們做事做人總是向好的方面追求卻難以適度,看到好的一面卻忽視隨之而來的不足,那麼一不小心便會失之偏頗,得到相反的結果。一○二、臨崖勒馬起死回生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 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勸莫輕易放過。【譯文】當你心中邪念剛一浮起時,你能發覺這種邪念有走向欲路的可能,你就應該立刻用理智把這種慾念拉回正路上來。壞的念頭一起就立刻警覺,有所警覺就文盲設法挽救,這是到了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緊要關頭,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這個機會。【註解】臨崖勒馬:也作懸崖勒馬,比喻人有剛學壞時要能及時回頭。【評語】很多事往往在一念這間決定今後的人生道路,而一念不慎足以鑄成千古恨事,因此先儒才有「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的名言。但一念的鑄成並不在當時而是在平時的鍛練,就像一個人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不計後果的事,而能出現這種情緒的本身說明這個人在平時可能還沒意識這件事是好是壞。可見一個人不能防邪念於未然,就可能出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的凄慘後果。私心雜念和道德倫理並存是很矛盾很困難的,人必須拿出毅力恆心控制私心雜念,並且當機立斷地把這種慾念扭轉到合乎道德的路上。這個扭轉只能在平時注意磨鍊自己, 那麼臨時引發的生死禍福的命運才可能操之在我。一念之間上可登天堂下可墮地獄。人不能總是到事後才悔恨自己,當生機在握時,當幸運在乎時,決不可輕易放過。一○三、寧靜淡泊觀心之道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譯文】人在寧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般清澈,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 人在安詳中氣概才會像晴空白雲一般舒暢悠閑,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靈魂;在人淡泊中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沖和藹,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大凡要想現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沒有比這種方式更好的了。【註解】澄澈,河水清澈見底。真體:人性的真正本源。沖夷:沖是謙虛、淡泊,夷是夷通、和順、和樂。【評語】諸葛亮用「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來作為他的座右鉻,藉以磨練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遼闊的氣度。從古至今,許多有志之士修身養性同樣尊奉這兩句名言。這裡包含的方式,和本篇講的悟道是相通的,即在寧靜、閑適、淡泊中來悟出本性。一個人的心靜如止水,就不會有一點邪念襲來,因為這時的心有如一塵不染的明鏡,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本然之性, 也就是能反映出作者所說的「真體」和「真機」;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安閑時, 就能出現從容不迫的神態。這時考慮任何事情,就容易發現整理的奧妙,也就是最能找出作者所說內心的真機;當一個人的心處於淡泊狀態,他的情趣就會悠悠自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掩蔽他內心的真趣。一○四、動中靜真苦中樂直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譯文】在萬籟懼寂中所得靜並非真靜,只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在歌舞喧泄中得到的快樂並非真快樂,只有在艱舌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靈性的真正樂趣。【註解】性天:就是天性,《中庸》有「天命之謂性」,說明人性是由天所賦予的。【評語】事物一經相對事物的襯托會更加彰顯,一個人住在遠離煩憂世界的深山幽谷之中可保持一份寧靜的心情,當然可以看成一種寧靜,但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或者令人神情激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平靜無波的心就更能顯出靜的意義;一個人在豐衣足食躊躇滿志的生活中自然會很快樂,但是在饑寒交迫的艱苦環境中能自得其樂的人就很難,可以算是使「心體成真」的更深層次快樂。例如晉朝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由於得罪了當趄權門而被下獄,臨錯時仍能保侍鎮靜,他撫琴高歌一曲與世訣別,這雖說是苦中作樂,但也足以證明他的心體是全真的,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為外物所一○五、舍己毋疑施恩不報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譯文】假如一個人在關鍵時刻需要自我犧牲,就不應計較利害得失,有了計較觀念就會對自己要做的犧牲感到猶疑不決,就會使志節蒙羞。一個人施恩惠給他人,絕對不要指望得到回報,如果責成人家感恩回報那原來幫助人的一番好心就會變質而面目全非了。【註解】舍己:舍己就是犧牲自己。毋處其疑:不要存猶疑不決之心。【評語】舍己是緊要關頭的自我犧牲;施人行善則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自願奉獻。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表現方式上有所區別,對舍己而言,如果沒有理想追求,沒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礎,那麼在舍己的關頭就很可能退卻。從古至今無數的先賢、英雄,因為他們志向遠大,品質高尚,所以在生命與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之間,他們毫不猶豫地捨生成仁,青史永垂。施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熱情幫助別人,為了讓別人活得列好些自己默默奉獻。像雷鋒就是典型,他有偉大的理想,有甘願奉獻的精神,所以現在人們學習他、懷念他,因為他代表了一個以國家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時代精神。比起這樣一種胸懷,那些施人一惠便圖回報,助人一次便想金錢的形象的確渺小、蒼白。一○六、天機最神智巧何為貞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 人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急中奪其魄。可見天之機權最神,人之智巧何益。【譯文】一個志節堅貞的君子,雖然無意祈求福扯,可是老天偏要在他無意的地方來開導他完成衷心要完成的事業,行為邪惡不正的小人,雖然用盡心機想逃避災禍,可是上天卻在他巧用心機時來奪走他的靈魂。由此觀之,上大神奇無比變化莫測極具玄機,人類平凡無奇的智慧在上天面前買在元計可施。【註解】貞士:指志節堅定的人。徼福:徼,同邀,作祈求解。《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牖:誘導、啟發。人: ,邪妄。人,行為不正的小人。機權:機,靈巧。權,變通。機權,靈活變化。【評語】古人講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但富貴跟幸福不能用祈褥得來,否則從古到今不會有那麼多為追求幸福而犧牲或為求個人富貴而爭得你死我活的事了,這說明古人有時不信天命,有時又希冀天命。在生活中,一些自然法則是需要遵循的,惡人不能遵循社會公德說不定什麼時候便災禍臨門;君子居貧,又往往有意外之喜,所以萬事應聽其自然,不可越過法律、公德去強求。一○七、田看收成人重晚晴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良言也。【譯文】妓女以賣身賣笑為業,到了晚年如果能嫁人從良,那麼她以前的妓女生涯並不會對後來的正常生活構成妨害:可是一個一生都堅守貞操的節烈婦女,到了晚年由於耐不住寂寞而夫身,那她半生守寡所吃的苦就會付諸東流。俗話說:「要評定一個人的功過得失,關鍵是看他的晚節。」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呀。【註解】聲妓:本指古代宮廷和貴州家中的歌舞妓,此指一般妓女。從良:古時妓女隸屬樂籍(戶),被一般人視為賤業。脫離樂籍嫁人, 就算是從良。煙花:妓女之代稱,此指妓女生涯。【評語】為更是可悲可憎。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立新功,才可能保持一個完整的人格,實現道德的完善。人生實際上是很艱難的。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們對於朝聞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揚的,因為過去的不足終因遲到的善舉得以彌補,一個人不論以前出身如何低賤或者如何墮落,只要能夠痛下決心猛回頭重新做人,世人不但會原諒他們過去的失足與不幸,而且欽佩他們的毅力與勇氣。反之一個人雖然有很好的出身和過去,不幸到了晚年竟由於受不了金錢權熱的誘惑而入歧途,例如王精衛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孫中山,而且立下了很多功勞,當年曾冒死刺殺滿清攝政王,豈料到了他後半生,竟不顧民族大義甘為日寇傀儡。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漢奸罪名。可見一個人的晚節實在重要,人的一生要到蓋棺才能論定。一○八、順不足喜逆不足憂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譯文】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邊所接以的全是有猶如醫療自身不蹭的良藥在不知不黨中會使你敦品碩行磨練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順境中,這就等於在你的面前擺滿了銷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槍,在不知不覺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蝕而走向失敗的路途。【註解】針眨藥石:針,古時用以治瘋的金計金針,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今天流行的針炙是針魔的一種。藥石泛稱治病用、的藥物、針眨藥石泛指治病用的器械藥物,此物比喻砥礪人品德氣節的良方。砥礪:磨刀石。粗者為砥,細者為礪。此力磨練。銷膏靡骨:融化脂肪、腐蝕骨。【評語】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順逆應該有辨證的觀點。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為、能自省的人來講,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但有了機會,就可能由逆向順。居順當然是好事,但對於一個沒有良好的品質和遠大追求的人來講,優裕環境中往往容易墮落腐敗,這和在清苦環境中的容易發奮上進道理一樣。一個人生活一優裕,就容易遊手好閒不肯奮鬥;反之;如果處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九、恣勢弄權自取滅亡生長富貴家中,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炎,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將自爍矣。【譯文】生長在豪富權貴之家的人,不良嗜好的危害有如烈火,專權弄勢的脾氣有如凶焰;假如不及早清醒,用清淡的觀念緩和一下強烈的慾望,那猛烈的慾火雖然不至粉身碎骨,終將會讓心火目焚自毀。和一下強烈的慾望,那猛烈的慾火雖然不至粉身碎骨,終將會讓心火自焚自毀。【註解】恣勢弄權:恣勢就是擅長作威作福;弄權就是喜歡招權攬勢。嗜欲:多指放縱自己對酒色財氣的嗜好。【評語】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了財富還希望有權力,有了權力還希望滿足其他想法。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水準,沒有一定的理智,那麼就容易胡作非為,任性胡來。從這個意義來說,慾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涼水;涼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慾念。一個生長在富貴之家的人,沒有道德修養來緩和一下強烈的各種慾念,那他就會隨心所欲為非作歹,聲色犬馬盡情歡樂,不但腐蝕人心危害社會,也必然會使自己走向「自爍」的毀滅之途。可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質基礎的人, 如果不注意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那麼他的各種慾望就會惡性膨脹,不僅會毀掉他的財富,也會使他自己的精神處於崩潰狀態, 而自毀其生。一一○、人心一真金石可鏤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損,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譯文】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鄒衍受了委屈感動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為他打抱不平,杞植的妻子由於悲痛丈夫戰死竟然哭塌了城牆;甚至就連最堅固的金石也會由於精誠所至而把它鑿穿。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只不過是空有人護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惜而惹人討厭;一人獨處,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註解】霜可飛,本意是說天下霜,實際是比喻人的真誠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而在夏天降霜。據《准南子》說:「萬事燕王盡忠,左右譖之, 王之獄,衍仰天哭泣,天五月為之下霜。」衍,指鄒衍。城可隕:本來是說城牆可以拆毀崩潰,此處是比喻至誠可感動上天而使城牆崩毀,據《古今注》中卷,「杞植戰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是人生之至苦。」「乃亢聲長哭,杞這都城感之而頹。」隕, 崩塌。鏤:雕刻。偽妄:虛偽,心懷鬼胎。真宰:宰是主宰,真宰,此指人的靈魂。【評語】歷史上許多情動天地的故事,有的像是神話;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情深意切的事迹。在人的世界,人們總是盼望真情,所以對情動天地的故事總是互相傳頌,代代傳頌。沒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沒有真情的偽君子體會不了人間的溫暖。所以追求真誠的路很艱難,但人們總在追求。雖然生活中那些虛情假意的人會得意於一時,權傾於一時,富貴於一時,但人們相信這類人會受天理循環的報應,會受自己良心的譴責。人間處處真情在,人的至誠不是只對處人待事而講,首先是對自己而言。人連自己都不相信,都要欺騙,豈不悲哉!一一一、文無奇巧人宜本然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譯文】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把自己思想感情表達得恰到好處;人的品德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和平凡人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只是使自己回歸到純真樸實的本性而已。【註解】極處:登峰造極的最高成就。本然:本,性,本來如此。【評語】歷史上有唐宋古文運動,其目的就是反對此前文壇堆砌詞藻無病呻吟之風,提倡直抒胸臆真情實感之文。因為這樣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實思想。就像女兒所心惹人喜愛,就是他們一切都是出於純真的自然本性,絲毫沒有一點造作。做人同樣如此,貴在自然,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真誠待人,這個社會也就安寧多了。前人提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實際上就是講做人要回歸本然,不要給自己套上偽裝;當然,這裡的回歸本然是指經過一番修省磨鍊以後高一個層次的回歸,這種回歸使人的言行變得自覺而高尚。一一二、忠恕待人養德遠害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譯文】做人的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不要隨便揭發個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可對他人過去的壞處耿耿身是對別人人格的不尊重, 也可能給別人給自己惹來意外禍災。至於不念人舊惡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有修養的人才可能做到。其實人際間的矛盾往往因時因事而轉移,總把思路放到過去的恩怨上屬於不智之舉,忠恕待人,養德遠害,應該成為處世待人的準則。一一三、德怨兩忘恩仇俱泯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譯文】怨恨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可見行善並不一定使人都讚美,所以與其讓人感恩懷德,不如讓人把讚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會由於恩惠產生,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消除。【註解】彰,明顯。德我,對我感恩懷德,此處的「德」當動詞用。泯:消滅,泯滅。【評語】恩仇德怨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人們都知道「由愛生恨」「由恩變仇」的道理。所以不想讓人怨恨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但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並不是沒有原則,像不倒翁,像個三朝元老那樣八面玲瓏是不對的。歷史上殺身成仁的事很多,這些人即使已有美名,有豐功偉業,大義當前,仍毫不猶豫捨身而殉。耶蘇冤死在十字架上,蘇格拉底死在毒杯下。可見大丈夫作人作事,只要俯仰無愧,世俗小人與邪惡之徒的怨恨非議是不足計較的。所以做事要從大處著眼,因仇德怨也要從全局來看,不能限於某人某事而論長短。一一四、勿犯公論勿諂權門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污終身。【澤文】社會大眾所公認的規範不可以觸犯,觸犯了那你就會遺臭萬年;凡是權貴人家營私舞弊的地方千萬不可踏進去,走進去了那你一輩子的清白人格就被拈污。【註解】犯手:觸犯、違犯。私竇:竇是儲藏糧食的窖,壁間的小門也叫竇。私竇就是私門,暗行切請託之門,即走後門。著腳:著腳就是踏進去。玷污:指美譽受污損。【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原則,正直的人則有正直的原則。一個有操守講氣節的人,寧可窮困也不依附權貴,因為那種阿庚奉承達官貴人的言行和正直的人格水火不容。一個正直的人同樣不會去違背公德,觸犯國法,他的操守決定了他不會好樣去做。正因為不依附權貴,又奉公守法,那麼就不可能去坑害公家致富,污損別人發財,他就會安貧樂道,保持清白的人格。一一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怒火欲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時是誰,犯的又是誰? 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譯文】當怒火上升慾念翻滾時,雖然他自己也明知這是不對的,可是他雙眼睜睜犯著不加控制,知道這種道理的是誰呢?犯的又是誰呢?假如當此緊要關頭能夠突然改變觀念,那麼邪魔惡鬼也就會變成慈祥命運的主宰了。【註解】邪魔:邪惡的魔鬼,實指慾念,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真君:指主宰萬物的上帝。【評語】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給自己大書一個「忍」或「制怒」的座右銘,這說明人們都能意識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難一下子控制得了。要把人這種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個修省過程的,要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這種怒氣和慾望控制住,才可能使一切邪魔都成為我的精神俘虜,使自己轉而變得輕鬆愉快。「鋤地須鋤草,煩惱即菩提」,其實世間根本沒有所謂魔鬼, 自己內心的邪念才是魔鬼。世間也根本沒有上帝,內心的一顆良知就是上帝。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間的事,修養好了,一念之間可以使自己變得高雅;雜念多了,便逐漸庸俗,以至養成許多惡習,煩惱就越發多了。一一六、毋偏人言不持已長毋偏信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已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囚已之拙而忌人之能。【譯文】一個人不要誤信他人的片面之詞,以免被一些奸詐之徒所欺騙;不要過分信任自己的才幹,以免受到一時意氣的驅使;不要仰仗自己的長處去對比人家的短處;尤其不要由於自己笨拙,就嫉妒他人的才能。【註解】氣:發揚於外的精神,此處指一時的意氣。自任:自信、自負、剛愎自用。形:又寸比。【評語】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有本事就傲氣待人,由於有些能力,就很自信,往往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以至目無一切。而對自己的不足往往喜歡掩飾。人過於自信就容易偏信,做以待人便就無人,這樣意氣用事,被人利用,妒人之能,卻難自知。一個修養好的人,往往具備公正,無私、誠懇、同情的品性, 而偏袒、自私、欺騙、嫉妒則往往在修養較差的人身上表現出來。一個人其善良的本性一但被蒙塵,劣性便佔了上風。可見,一個人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其關鍵完全操之於已的修省磨練。人有本領、能力強是好事,但如果藉此而形成許多惡習,便變成了壞事。一一七、君子之心雨天過睛霽日晴天,倏變為迅雷震電;疾負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譯文】萬里晴空,會突然烏雲密市電閃雷鳴;狂風怒吼傾盆大雨之時,會突然轉為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可見主宰天氣變化的大自然一時一刻也不曾停止運轉,而天體的運行何曾發生絲毫的陰礙?所以我們人類的心理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使喜怒哀樂的變化合乎理智準則。【註解】霽:雨後轉晴。倏:迅速,突然。氣機: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三原物質。機,使氣變化的本原力量。此處比喻主宰氣候變化的大自然。據《吳子·論將》篇:「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 太虛:廣漠無際的天空。例如《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說:「太虛遼闊而無閡。」 【評語】這段話給人的啟示很多。古人講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 《易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軌道運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顆星球脫離軌道,都會給宇宙帶來空前未有的大混亂,無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軌道運行,有靈性的人類更應按照天道來實踐人道,這就是儒家學說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論根據。話1994 年7 月,木星與慧皇相撞,成為全世界各地關注的一個焦點。人們可以預測、觀察,但無法防止改變,大自然的變比有時也是無常的,人們對此的感想也很多。現代科學一直在探求其發展規律。現代人當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無常的變化中人應持什麼樣的態度是和自己的修養有關,一個修養深厚的人應時時保持一種超然的心態,如雨過天晴保持一種穩定狀態一樣,這樣才能處變不驚,理智處事。一一八、有識有力私魔無蹤勝私制欲之功,有日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日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譯文】戰勝私情克制物慾的功夫。有人說是由於沒及時發現私慾的害處而又沒堅定的意志去控制,有人說雖然能看清物慾的害處卻又忍受不了物慾的吸引,所以一個人的智慧是認識魔鬼的法寶,而意志等於是一把消滅魔鬼的利劍,法寶和利劍是戰勝情慾不可缺少的。【註解】明珠:價值昂貴的寶珠,引申為人或物的最貴重者。佛經《凈土論注》說此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此照魔明珠之謂也。慧劍:佛家語,是用智慧比喻利劍.認為利劍能斬斷俗世萬緣,煩惱與魔障。《維摩潔經·菩薩行品》中「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評語】每個人都知道自私自利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可是每個人都很難做到控制私心私慾,甚至還有一句「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諺語為自私自利的人作辨解。人們之所以難以按制私心雜念,除意志、理性等修為外,還在於所受教育,社會環境等因素。在私慾問題上東西方文化有本質的差異,東方文化是比較強調集體主義克制私慾的,過於自私的人要受到社會的譴責。一個社會都那麼自私而冷漠是不可想像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只有你獻出一份愛去關心別人,別人同樣來關心你,社會才會和諧,才有溫暖。一個太自私或物慾太強的人,多半都會遭受別的的排斥。那麼,一個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戰勝不了自己的私慾,也團結不了人,何談事業的成功?所以自私會成為自己前途事業的一大障礙,可能到最後由於自私自利還會自毀前程。所以, 歸根結底,消除私慾百先要加強修養來戰勝自己。一一九、大量能容不動聲色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意味,亦有無窮受用。【譯文】發覺被人家欺騙不要在言談舉止中表露出來,遭受人家侮辱時也不要怒形於色。一個人能夠有吃虧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程上自會覺得妙處無窮, 對前途事業也是一生受用不盡。【註解】詐:欺騙覺:發覺、察覺形:表露【評語】古人處世待人講究喜怒不形之色。被人欺騙當然有受愚弄的感覺,假如你立刻揭穿他,有時會招來意外之禍,因為對方可能在得意之時轉為惱羞成怒加害於你;而遭受他人的凌辱,是更讓人難堪的事。所謂不動於聲色,是指不違害社會公德的有原則的忍讓,如為些許小事大動干戈是得不償失的, 在明顯刀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一時的怒氣所激發也是不智之舉。息事寧人,以退為攻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忍讓退讓需要有涵養,只有涵養深厚才能做到所謂「大量能空,不動聲色」。一二○、困苦窮乏鍛煉身心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交損。【譯文】橫逆困難是錘鍊英雄豪傑心性的洪爐,按受這種鍛煉對形體與精神均有益處,反之如果承受不了這種惡劣環境的煎熬,那麼將來他的肉體和精神都會受到損傷。【註解】橫逆困窮:橫逆是不順心的事。困窮就是窮困。爐錘:比喻磨練人心性的東西。【評語】孟子有段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處世沒有經過一番憂患並不是好事;尤其是青年人剛剛進入社會,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撞憬,雄心萬丈,壯志凌雲,可人生的路往往是多起多伏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是靠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難,還是像以前那樣去尋找父母的庇護, 或者一蹶不振,真可謂是人生的三岔口。如果不經過一番艱苦磨鍊,將來不但很難給自己創造光明前途,也很難為國家社會肩負起艱巨任務,所謂「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溫室的花是經不起風雨的。不論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還是說生求藝的小手藝,固然是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每條路都是坎坷不平的,都是要在刻苦的磨鍊中戰勝外來的艱難險阻,克服內心的消沉意志才可能成功。一個能在橫逆中挺起胸膛的人才算英雄好漢,一個在困苦中倒下去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身心的鍛煉是要有不屈的追求,堅強的意志為前提的。一二一、天地縮圖人之父母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譯文】我們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是一個小世界,不論高興或憤怒都不可以犯錯誤,尤其對於好惡的東西也要有一定標準,這就是諧和調整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類的大父母,要讓每個人沒有牢騷怨尤,使萬物沒有災害而順利成長, 這也是造物者的一番恩德,夭地間一片平和的景象。【註解】懲:過失、錯誤。整理:調和、調理。怨咨:怨恨、嘆息。氛疹:氛當凶氣解,氛疹就是惡病。【評語】古人講究天人感應,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類比,即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以及風雨陰陽的調和而使萬物生育。人體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由於好壞善惡的運用構成人格氣質。假如天地經常狂風暴雨或者暴日久旱,就不會孕育出好的生命,同理一個人假如整天狂喜暴怒,就不能培養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氣質。所以我們由大自然的變化完全可以反思人自身。但是天地變化有時還處於不可知狀態,而人的氣質性格卻決定於人的修養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一二二、量弘識高功德日進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譯文】人的品德會隨著氣度的寬大而增進入氣度會由於人生經驗的豐富而更為寬宏。因此想要深厚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氣度寬宏,寬宏自己的氣度,就不能不增長自己的生活歷練豐富人生知識。【註解】識:知識,經驗。弘:寬宏,擴大。量:氣量,氣度。【評語】常言「德高望重」「量寬福厚」,德跟量是互為因果的。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度量寬宏,其結果是在社會上受到人們尊敬,取得應有地位。而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須先有高深的學問,有了高深的學問待人接物才會有遠大眼光,眼光遠大做事就不易發生謬誤,處世也少有過與不及的缺撼,無往而不利。學問又分作書本知識和人生經驗兩大類,一個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 一個是活的,要求實踐總結。二者的目的都在於增強觀察力和判斷力,分辯是非曲直分出善惡邪正,能知善惡邪正才可行善去惡從正僻邪。增加學問是德、量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增量進德的一個有效方式,而量弘德進又是做學問做人的基礎。一二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沈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慾嗜好翻楊械矣。【譯文】在微弱夜燈中,大地無聲,萬籟俱靜,這是我們身心剛剛進入休息時; 清晨夜夢過後才醒,萬物還沒有開始一天的活動,這是我們剛從朦朧的夢境中走出來。乘著這剛剛安息和剛剛睡醒的一剎那間,好像有一線靈光閃爍在我們腦海,這時會突然使我們的內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縛我們心智的桎梏,而情慾嗜好也全是墮落我們性靈的機械。【註解】螢然:是形容燈光微弱得像螢火光的閃爍一般。【評語】人們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了求得心靈安寧,從古到今進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與世隔絕,不聞外物的進入。夜間睡覺時,精神與肉體相對進入安寧狀態,此刻沒有善惡苦樂之分,像開天闢地之初的渾飩時期。從夢中睡醒,身心到現實,不再空虛,又有了實際行動,是非善惡觀念便又開始發生。所以在夜深人靜萬籍俱寂時,我們要像曾子那佯,以是非善惡的標準反省自己,反省由於耳鼻目口所產生的情慾在靜寂中,在是非標準中是否有違道義。當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來阻止物慾的需求,否則人豈不是變成無情無欲的頑石枯木?在萬籟俱寂中反省覺悟,會感受到世外之物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人處在一種空寂與現實的困擾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靈的虛空寂靜,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經常反省自己,不失為修養性的一種好辦法。一二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辟眾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霄壤矣。【譯文】經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觸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惡的良藥;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一動就像是戈尤人是走向姦邪罪惡的源泉,兩者之間真是天壤之別。【註解】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確待人。藥石:治病的東西,此引申為規誡他人改過之言。《左傳》中有「孟孫之惡我,藥石也。」 尤:埋怨,例如《老子·道德經》中有「夫唯不爭,故無尤。」 浚:開闢疏通。【評語】每個人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得的結論自不相同;刺激相同,反應各不相同。所以一個人肯多作自我檢討,萬事都可變成自己的借鑒,孔子說「貝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內省」就是一種「反己」 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種種矛盾往往埋怨對方, 碰見了衝突,總是指責對方,什麼事總是自己對,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種人對物質利益顯得自私,在人際交往上同樣自私。因為不能自省,所以總覺得不平衡,總難進步。又如報紙經常報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對繪聲繪影報道得太詳細,認為如此等於在教有犯罪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卻引為一大鏡鑒,而對不知自省的人來說,就只知埋怨。指責或者看熱鬧。一二五、雲去月現塵拂鏡明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譯文】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掩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根本無須去刻意清洗,只要除去心中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追求,只要排除內心煩惱,那麼快樂幸福自然會呈現。【註解】鑒:與鏡同。翳:遮蔽。【評語】儒家思想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王陽明說「良知」,「大學」一書中說「明德」。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雜念和邪惡思想,人的心地就會大放光明晉照世間,只要這種善良的本性不受雜念困擾,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快樂,根本不必主動去追求。主張人類的一切痛苦煩惱都是出自邪惡的雜念, 而這種邪惡雜念多半出自庸人自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當然不能脫離現實世界而生存,保持內心絕對純潔。但如何對待外界的干擾,怎樣認識客觀世界的變化,是與主觀認識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養學識相聯繫的。排除了私心雜念,以便保持一種高尚的追求,人在事業中就可以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精神狀態也會飽滿。一二六、不能養德終歸末節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譯文】氣節和正義足可傲。視任何達官,情真而生動的文章足以用過「白雪」 名曲。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來陶冶它們,所謂的氣節與正義不過是出於一時意氣用事或感情衝動,而生動的文章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註解】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白雪:是古代曲名,比喻稀有傑作,《昭明文選》陸機《文賦》說:「綴下里於白雪。註:淮南子日師曠奏日雪而神禽下降。白雪,五十弦琴樂名。」 血氣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氣息的動物,此指感情,即個人意氣。【評語】這裡的德是從遠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來講的。陶土經過燒煉才能成為器皿,鐵砂經過熔煉才能成為鈍鋼。一個人不論如何清高或有學問,如沒有高尚的品德來配合,沒有一種為大眾利益獻身,為社會公益服務的主旨而只限於一己之私,一隅之見,那麼這種清高和學問就成為不受世人重視的「血氣之私,技能之末」,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和雕蟲小技。這是不足取的。這種人自我清高,詠誦風雅可以,卻於世無補。一二七、修身種德事業之基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字堅久者。【譯文】一個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業的基礎,如同興建高樓大廈,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穩固,就絕對不能建築堅固耐久的房屋。【註解】基:基礎」《詩經·小雅》有「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評語】品德的修養是人生的基礎,決定一個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惡是美是丑。一個人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或許不能有益於人,可能還會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愈權勢越大破壞愈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即就是可能榮耀於一時,但終究會貪贓枉法、過於自私、誤國誤民,爬得高會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業者必須德才兼備。一二八、善根暗長惡損潛消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譯文】行善事表面上可能看不到會么好處,但就像一個長在草叢中東瓜,自然會在暗中一天天結果長大;作壞事的人,雖說表面上看不出有會么壞處,但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積雪,只要陽光一照射自然就會融化消失。【註解】東瓜:就是冬瓜。【評語】佛有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這個道理,善與惡有時不是馬上可以見到結果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壞事也不是壞人,但量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可見一個人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作壞事,早晚有一天可能東窗事發鋃鐺入獄。也不要認為自己平日人緣好,在自己的圈子裡吃得開,就膽大妄為貪臟枉法。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早晚劣跡會全部牽扯出來。天網恢恢,作惡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無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報也就不望人知,但人們心裡總會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種子在人的心裡。伺機便會發芽。一二九、學貴有恆道在悟真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譯文】憑一時感情衝動和興緻去做事的人,等到熱度和興緻一過事情也就跟著停頓下來,這哪裡是能豎持長久奮發上進的做法呢?從情感出發去領悟真理的人,有時能領悟的地方也會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這種做法也不是一種永久光亮的靈智明燈。【註解】不退之輪:佛家語,輪指法輪。佛家認為,佛法能摧毀眾生的罪惡,所以佛法就像法寶,能輾碎山嶽岩石和一切邪魔惡鬼,而且認為法輪並不停在一處,就像一般的車輪那樣到處輾轉,所以才稱為不退之輪,據《維摩經·佛國品》說:「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常明之燈:指佛家所說本智的光明,因此就用以比喻為赫的光明之燈, 寺廟所點的燈都叫長明燈。【評語】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輪,就是佛經里所說的法輪,如來說法時, 經常運用佛法摧毀眾生的執迷邪惡,使眾生晃然大悟之後轉成正見,這種道理很象車輪壓過的地方一切邪見都被摧毀。有時也叫「不退轉輪」。「不退之輪」,是說進德修業的心永不停止。此處反過來看,人們做事很少從理性出發,往往憑藉一時的興緻,難持之以恆。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見,情之所致拆東牆補西牆,難以領悟人生真諦。一三○、為奇不異求清不激能脫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譯文】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氣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種刻意標新立異的人不是奇而是怪異;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世人斷絕來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註解】脫俗:不沾染俗氣。異:特殊行為,標新立異。【評語】當一種新的思潮湧現的時候,人們對不破不立的觀點很欣賞,在行動上往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俗與雅,庸俗與清高的選擇上,很多人讚賞清高儒雅的人。一個人如果能捨棄名利,當然值得景爺。可是假如為了提高知名度就標新立異故作怪論,這種人實際上是俗人偽裝的怪人,是一種沽名釣譽的小人。處於污濁俗世而心卻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會永遠保持潔凈。假如心存俗念卻又矯揉造作跟世俗斷絕,以標榜自己的清高,這是一種偏激狂妄的行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對一個修養好的人來講,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無須造作的事,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即此意。一三一、心虛意凈明心見性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譯文】內心了無一絲雜念,人的善良本性才會出現,心神不寧而想要發現本性, 那就像撥開水波來找月亮一般,越撥越是找不到;意念清純時腦海才會清明, 假如不勻除煩惱而想心情開朗,那就等於想在落滿灰塵的鏡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樣子,徒增塵土。【註解】心虛:指心中沒有雜念,並非通常所說的心中恐懼。性: 與生俱來的氣質,《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 【評語】心虛意凈是為了在大徹大悟中發現本性,還我本來面目。尋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縱,只有內心了無雜念時本性才會出現,如果善惡、是非、愛憎等各種雜念纏繞心頭,要想發現本性就等於霧裡看花水中撈月一般。坐憚論道固然需要心虛意凈明心見性,修身養性同樣需要如此, 以摒除私心雜念,培養高尚品德。一三二、心體之念天體所現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 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譯文】人的心體就是天體,人的靈性跟大自然現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間的喜悅,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慶雲的祥瑞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憤怒就如同自然界有雷電風雨的暴慶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風甘霖的生生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肅殺之氣。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天有風霜雨露的變化,有哪些又能少了呢?隨大自然的變化隨起隨滅,對於生生不息的廣大宇宙毫無阻礙。人的修養假如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體了。【註解】心體:在中國哲學中,除了具體的形骸外,所有精神、靈性、知識、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視為心抽象活動的一部分,所以心體可解釋成人類精神本原。天體:天空中星辰的總稱,可解釋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慶云:又名卿雲或景雲,是象徵祥瑞的雲層。據《漢書·禮樂志》:「甘露降,慶雲出」。甘露:祥瑞的象徵,據《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 廓然:廣大。太虛:泛稱天地。【評語】古人主張天人合一,以為大自然變化和人體內部變化是相對應的。我們可以視為一種比喻。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萬物,大自然的變化對人本身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張「人法自然」,這樣才能胸襟開闊;儒家主張仁民愛物,這樣才能愛人的精神。不管怎麼說,天地的風霜雨雪無私地養育了人類萬物,人的友愛精神,人法自然也應該與上天一樣無所不容,造福同類。一三三、渾然和氣居身珍寶環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 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這珍。【譯文】標榜節義的人,到頭來必然因為節義受到批評詆毀;標榜道學的人,經常由於道學而招致人們的挾擊。因此一個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做壞事,也不標新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一股純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註解】道學:宋儒治學以義理為主,因此就把他們所研究的學問叫理學,這種理學也就是「道學」。此處的道學是泛稱學問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道學先生」的道學。渾然和氣:渾然是純樸敦厚,和氣是儒雅溫和。【評語】人們討厭假道學偽君子,因為做人要平實無欺,不可自我標榜吹噓。真理不是巧言,仁義更非口說。換言之,學問道德並非吹噓而來,是從艱苦修養中累積而成。有的人好虛名,披上道德外衣,實質上是在騙取人們信任, 滿足私慾需求,與為非作歹固然有別但卻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一個人居身立世確立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為磨鍊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個健全的心態,完差的人格。一三四、和氣祥瑞寸心潔白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譯文】一念之間的慈祥,可以創造人際的和平之氣;心地純潔清白,可以使美名千古流傳。【註解】醞釀:本指造酒,此處當製造調和解。兩間和氣:兩間指天地之間,此處指人際關係。昭垂:昭:明。垂,流布」 【評語】元代詩人王冕題《墨梅》的詩句曾寫道:「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從古至今,這樣詠懷言志的詩文觸目皆是,這正如俗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說明人要愛惜自己的名譽。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東漢曾有昌邑令,夜間懷巨金賄賂楊震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結果楊斷然拒絕賄金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語出現。拒賄是為官清廉的一種表現。日常生活同樣要檢點自己,從待人到律已都應注意維護聲譽,保持心靈的完美,所謂與人為善,處事勿貪。修身養性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潔白而留清一三五、心體瑩然不失本真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處。【譯文】誇讚自己的功業,炫耀自己的文章,這都是靠外物來增加自身光彩,卻不知人人內心都有一塊潔白晶瑩的美玉。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喪失人類原有的純樸善良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沒留下半點功勛,沒留下片紙隻字的著作文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註解】誇逞:誇是自我吹噓,言過其實,逞是強行顯露。瑩然:瑩是指玉的顏色,潔白純凈。【評語】《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可見立德為最重要,其次才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範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聖先賢;功業流傳千古的漢武帝、詔太宗等。不可能每個人都像這些歷史名人一樣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必須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範,保持自然之態,在此基礎上去建功立業,這樣即使毫無功業,也不失為一個正人君子。一三六、清濁並包善惡兼容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譯文】立身處世不可自命清高,對於一切羞辱、臟污要適應並能容忍妒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過清,不管是好人、壞人都要習慣以至包容。【註解】皎潔:光明,潔白。茹納得:容忍得下。【評語】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自己的意願來辦事,這就必須學會適應社會和人生。李斯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這是一種王者氣象。其實生活中也需要這樣,所謂「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何況每個人有缺點也有憂點,每個人看問題都有片面性,有的東西以為是對的,卻偏偏是錯;有的事以為別人錯了,實際上因為自己認識上的不足而是自己錯,孔子對此的態度是明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就是錯的、污的、惡的,能容納的本身便是把它作為向上向善的借鑒。一三七、疾病易醫魔障難除縱慾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譯文】放縱情慾的毛病還有醫治矯正的可能,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的毛病卻很難醫治;做事遇到的障礙還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習慣障礙卻難排除。【註解】勢理之病: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毛病。義理之障:正義真理方面的障礙。【評語】王陽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 以為自己一貫正確,就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不承認自己有錯當然不會有所意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人必然永遠錯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語才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勸世人「過則勿憚改」。人沒有不犯錯誤的, 做人關鍵是敢於認錯,善於吸取教訓才會不斷進步。人不會事事成功,只有善於總結經驗的人才可能反敗為勝,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認識水平固定於一時一地,辦事既不能只憑經驗,也不可照搬教條,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種障礙。由做事之理可以對照修身之道,敢於認錯改過,善於博取容納,同樣是個人道德品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三八、行戒高絕性忌偏急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於鱉聚集。止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譯文】高聳雲霄的山峰地帶不長樹木,只有溪谷環繞的地方才有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水流特別湍急的地方無魚蝦棲息,只有水深而且寧靜的湖泊魚鱉才能大量繁殖。這是地勢過於高絕水流太過湍急的緣故;這都不是容納萬物生命的地方,君子處人待世必須戒除這種心理。【註解】淵潭停蓄:淵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靜不流動。褊急之哀:狹隘到極端的心理。【評語】偉大寓於平凡,在平凡中見偉大的人才是真偉人。才德之人見於細人, 從點滴做起,只有這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會顯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賞標奇立異的人,屬於「高絕之行,褊急之哀」之輩,是君子所不足取的。雖然有德之人、建功立業的偉人是不怕孤獨的,因為真理往往在少數人的手裡,像污泥中的蓮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這不是說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樓閣之中,讓思緒永遠停留在理想世界,因為人不可能離開現實世界生活下去。一三九、過滿則溢過剛則折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譯文】生活於幸福的美滿環境中,像是裝滿的水缸將要溢出,千萬不能再增加一點點,以免流出來;生活在危險急迫的環境中,就像快要折斷的樹木,千萬不能再施加一點壓力,以免折斷。【註解】搦:壓抑。【評語】人們討厭貪得無厭的人,一個對個人物慾情慾無休止追求的人談不上有什麼好品德,談不上會對人們有什麼貢獻。對於貪圖者而言,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由於個人慾望永不知足也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中,終會水滿由溢,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凡事總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可人們很難明白這個盈虧循環的道理。不過學業上就不能淺嘗輒止,還真要有點貪圖精神,要事懷若谷,越是渴求越說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貪求正好相對.學業上下要提心過滿,生活上應當防止溢止,這個人才可能在事業上有所作為。一四○、責人宜寬責已宜苛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已者,求有過於無這內,則德進。【譯文】對待別人要寬厚,當別人犯過錯時,像他沒犯過錯一樣原諒他,這樣才會心平氣和;要求自己應嚴格,應在無過時也要時時找找自己的差距,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進步。【註解】原:寬恕,原諒。責:當動詞用,期望。【評語】責已難,責人易。其實人在觀察別人時應同時對照自己,人誰無過,能改就好;原人之過,責已之失,必須,「寬以待人,嚴以律已」,不能「見人之過易,見已之過難」。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有寬廣「的胸懷外,關鍵要常常,「閉門思過,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處世之道,須先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一四一、不憂患難不畏權豪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布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譯文】君子雖然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絕對不憂心忡忡,可是安樂悠遊時卻能知道警惕,以免墮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強權貴絕不畏懼,但是遇到孤苦無依的人卻具有同情心。【註解】惕慮:惕是憂懼,慮是謀思。警惕憂慮。煢獨:煢指沒有兄弟,獨是沒有子孫。《周禮·秋官》有:「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孤苦伶仃的意思。【評語】修養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們不同於凡人的地方首先在於他們有較強烈的意志力,不為外物所擾而堅持品性。所謂貧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處患難而不憂,是因為他們具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其實,他們在享樂安然的環境中能保持清醒,憂患意識強,故能防微杜漸。再次由於他們有高深的追求並領悟人生,故不屑權勢更不懼權勢。能讓他們動心的是面對貧苦無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一四二、靜中真境淡中本然風恬浪靜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譯文】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註解】風恬浪靜:比喻生活的平靜無波。味淡聲希:味指食物,聲是聲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於美食聲色中。心體:指心的深處,也就是人性的本質。【評語】生活在驚濤駭浪的變革時代,更能磨練人的堅強鬥志,卻無暇顧及體會人生內心境界。生活在風平浪靜的太平盛世,才能體會出人生真諦,也才有功夫才有情致去體驗。所以《莊子·繕性》篇有「恬以養志」的名言,強調在寧靜中修鍊身心,以達返樸歸真之境。這種靜而淡的田園生活曾吸引了無數人,形成古人出世則濟天下,入世則隱山林的處世觀。一四三、靜現本體水清影明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譯文】夜闌人靜聽到遠遠傳來鐘聲,可以驚醒人們虛妄中的夢幻,從清澈的潭水中觀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發現我們肉身以外的靈性。【註解】夢中之夢: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一切吉凶禍福更是夢中之夢。澄潭月影:虛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虛幻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為虛幻,後身為真身,此指人的品德、靈性。【評語】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苦夢為歡幾何」的感嘆。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嘆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則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業。對於一個人來講,靜夜悟道,月夜觀影,萬賴俱寂中忽然傳來悠揚的鐘聲,可能豁然頓悟。心靜之中,許多苦思冥想的東西可能會一下子徹悟。靈感被觸發,而看清本我。一四四、極端空寂過猶不及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譯文】微弱的燈光燃不起火焰,破舊的大衣不產生溫暖,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景象;肉身像是乾枯的樹木,心靈猶如燃盡的死灰,這種人等於是一具殭屍必然會陷入冥頑空虛中。【註解】播弄:顛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楊國忠、李林甫播弄朝政。」 【評語】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並非指任何東西都沒有的頑空。雖然斷絕了固執和物慾,實際上只是不自我作惡罷了。如果不進一步濟世渡人就毫無善果可言,如此活著也就等於死亡,一無可取之處。用這段話來談人生也有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燈無焰,似敝裘無溫,於外界無知無覺,於內心空虛至極,與活死人何異?以此待人,只是別人為他服務,他卻無益於別人,這種極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一四五、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主;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譯文】物質的慾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把世間煩惱者交還烏有先生;腦海中了無煩惱沒有什麼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都面對著佛壇燒香提水烹茶,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註解】損之又損:減少。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烏有先生:典出《史記·司馬相如》中的「烏有先生烏有此事齊之為難」, 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虛構人物為主角,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子虛烏有」。不問白衣童子:據《續晉陽秋》「陶潛常於九月九無酒於宅東籬之下, 菊叢之中摘菊盈把,坐於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所謂「不問白衣童子」是說並不問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許人,比喻已經進入完全忘我狀態。【評語】無為、修省並不是和世事絕緣。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義,關鍵是思想上要達到忘我之境。栽花種竹、焚香煮若、閑雲野鶴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間許多煩惱;談書論道潛心研究學問,也可使一個人完全進入忘我狀態,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論,要從本質上看。一四六、消些幻業增長道心色慾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譯文】色慾像烈火一樣燃燒起來時,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會變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祿像蜂蜜一般甘美時,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財富就會像嚼蠟一般無味。所以一個人要經常思慮疾病和死亡,這樣也可以消除些罪惡而增長一些進德修業之心。【註解】幻業:為佛家術語,是梵語「羯魔」的意譯,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的行為,不論善惡皆稱業,但是一股般都以惡因為業。道心:指發於義理之心。據《朱子全書·尚書》篇:「人心,人慾也; 道心,天理也。所謂人心者是血氣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來票受仁義禮智之心。」【評語】人在病中,會感到人生之虛幻與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時做事應朝事物的對立面想想,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胡為。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壽,戒斗可免禍, 戒得可全名。朱子說:「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志氣也,..君子養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慾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為慾望迷失本性,終會有所作為的。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盡心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譯文】超脫凡塵俗世的方法,應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君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註解】了心:了當覺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據《淮南子·原道訓》「夫心者,五歲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也。」故心為智力的源泉地。盡心:拿出智慧擴張善良本心:《孟子·盡心章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評語】不要以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項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一定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於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時才知道。最能說明「不必絕人以逃世,不必絕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載匡章曰: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於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 「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 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是未可知也。」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履,妻辟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信之祿而下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鞘妒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 曰:「是鵲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一四八、雲中世界靜里乾坤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里乾坤。【譯文】當你正在竹籬笆外面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一聲雞鳴狗叫,就宛如置身於一個虛無縹渺的快樂神話世界之中,當你正靜坐在書房裡面讀書,忽然聽到蟬鳴鴉啼,你就全體會到寧靜中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天地。【註解】雲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樂世界。芸窗:芸是古人藏書避毒常用的一種香草,故借芸窗以稱書房。【評語】這段話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卻是一番參禪悟道的功夫。幾聲「大吠雞鳴」驚醒了靜坐在書齋中的主人,這就是從「無我」境界進入「有我」境界的契機;然而「蟑吟鴉噪」影響不了靜坐中的道人,這是從「有我」境界回到無我境界的玄機。因為不論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參禪靜坐中的人,他那種在寧靜中所培養出的靈智,足可以和蟬鴉交談作心靈感應。在有我到無我,到有我的反覆過程中,靜生悟道的人通過心靈的感應來體現本我。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隨心滅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蠍,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譯文】一個好用心機的人容易產生猜忌,會把杯中的弓影誤會成蛇蠍,甚至遠遠看見石頭都會看成是臣虎,結果內心充滿了殺氣;一個心平氣和的人即使遇見兇殘的石虎一類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鷗一般溫順,把聒噪的蛙聲當作悅耳的樂曲,結果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之氣,從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諦。【註解】機動:工於心機,狡詐多慮。弓影疑為蛇蠍:由於心有所猜疑而迷亂了神經,誤把杯中映出的弓影當作蛇蠍。寢石視為伏虎:寢石,卧石,《漢詩外傳》「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之下。」 渾:都,全部。念息:心中沒有非分的慾望。石虎:十六國時後趙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據《辭海》:「晉後趙言石勒從弟,字季龍,驍勇絕倫,酷虐嗜殺,勒卒,子弘立,以虎為丞相, 封魏王,旋虎殺弘自立,稱大趙天王,復稱帝,徒居鄴,賦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真機:真理,真諦。【評語】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去管身邊的是是非非,志向遠大的人無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與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瀾,弄得人際關係緊張起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會造成俗活所說的「疑心生暗鬼」,本來毫無疑問的事也會弄出風波來。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蕩對周圍事物不存疑心,才能顯露人類本性中的真跡。從這個意義來說,天地萬物是善是惡,存乎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總是杯弓蛇影, 粑人優天地生活,哪還有人生的樂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達開朗,也可能狹隘善妒,從中足見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一五○、夢幻空華真如之月發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如。【譯文】老年人頭髮掉落牙齒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傷;從小鳥唱歌鮮花盛開中,我們認識了人類本性永恆不變的真理。【註解】幻形:佛教認為人的軀體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無實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圓沉經》有「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真如:佛家語,指永恆不變的真理,《唯識論》中有「真為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面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評語】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小鳥要歌唱,花兒要開放,人也要從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個從的真正衰老,並非單純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為嚴重,所以莊子才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到四五十歲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開始創造事業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說是人生的頂峰時代,已經有事業基礎的正是發揮潛力的階段,沒有事業基礎的也可創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關鍵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書畫家、作家、醫生,越老經驗越多,越老精神彌健, 一個人活到老學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將至,忘卻生理的衰弱。就會心寬地闊,永遠年輕。一五一、煩惱由我嗜好自心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譯文】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 「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至理名言。【註解】煩惱:佛家語,原指阻礙菩提正黨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標,喻說話恰當。【譯文】古人的處世哲學,強調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於言利而突出義,就在於應當滅私慾而存大義。現代文明的發展,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說明了自私乃人類天性之一。戰國時楊子提倡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楊朱所以倡導極端自私主義,是因為戰國時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經常以「國家人民」為借口,發動戰爭來滿足更大的私慾,因此他才認為:「假如人人都為我而不為他,那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可見楊朱的自私和此處所說的自私,兩者的含義似是卻又不同。不管怎麼說,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也因為個人私慾太強,便會帶來物慾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現代社會強調自我,是人格氣質的自我,而非物慾情慾的自我。一五二、以失意思製得意念自老視少,可以消賓士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譯文】從老年回過頭來看少年時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爭強鬥勝的心理; 能從沒落後再回頭去看榮華富貴,就可以消除奢侈豪華的念頭。【註解】賓士角逐:指拚命爭奪利益。瘁:毀敗。【評語】世事經歷多了後,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嘆。不管是道家奉勸世人消除慾望,還是儒家提倡貧賤不移的修養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訴世人,不要在富貴與奢侈、高官與權勢中去爭強鬥勝,浪費心機。人尤其在得意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以失意的念頭控制自己的慾望。一五三、世態變化萬事達觀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大真。堯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青矣。【譯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錯綜複雜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真。宋儒邵雍說:「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麼人?」一個人假如能經常抱這種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煩惱。【註解】倏忽:極微不足道的時間。冒:結,牽掛,牽繫。鮑照《蕪城賦》有:「荒葛塗。」 【評語】滄桑變幻,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據舊。從古至今,嫌貧愛富的故事太多,趨炎附勢的例子無數。「世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恆的, 但是世間萬物卻是變化的,所以唐代詩人崔岳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世事的變化無常面前,人更應保持純真無瑕的心性,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間棄滿歡樂與美好。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靜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這本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譯文】古人說:「竹影雖然在台階上掠過,可是地上的尖土並不因此而飛動; 月亮的圓輪穿過池水映在水中,卻沒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說:「不論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寧靜的心情。就不會被水流聲所惑;花瓣紛紛謝落,只要我的心經常保持悠閑,就不會受到落花的干擾。」一個人假如能抱這種處世態度來待人接物,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該有多麼自由自在阿!」 【註解】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語。竹影月影均幻覺,世間一切事物與天上明月才是實體,喻心智。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水流和花落都是動的物體,而靜與閑是修養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學靜的境界,就不會受外界動境的影響而改變。【評語】水中月,夢中花不足為依,虛幻的東西不應以之為動。在古人看來,情慾物慾到頭來同樣是一場空,故心境宜靜,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為欲動, 讓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悅。一五五、心地平靜青山綠水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有,觸處見魚躍鳶飛。【譯文】心湖沒有波濤巨讕,到處所見都是一片青山綠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 隨時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註解】性天:本性、天性。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萬物,此處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據《禮記·中庸》: 「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魚躍鳶飛:魚躍蘿飛比喻自由自在的樂趣,《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房天,魚躍於淵。」 【評語】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心靜,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游,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鳥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了生理上的慾望要求之外,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情慾物慾。人生在世不只是為了活著,僅僅為了生存而來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為有知有識,有理想,有追求,才會經常陷於苦惱。有人認為,要想控制慾望消滅苦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對的,無止境的貪圖是可憐的,但無條件的知足就變成虛妄。好比心靜,靜至只看到自己的內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閉, 孤陋寡聞,就談不上真正的快樂了。一五六、處世忘世超物樂天魚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鳥乖風飛不不撲有風,識些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水。【譯文】魚有水才能優哉游哉的游,但是它們忘記自己置身於水,鳥借風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 就可以超然置身於物慾的誘惑之外,獲得人生的樂趣。【注用】逝:行、游。【評語】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憂鬱煩愁,忘乎所以反而其樂融融。人因物質條件的保證而生存,人們以追求物價的最大滿足為幸福,人人都這麼追求,煩惱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卻這種物慾上的不滿,放棄貪得無厭的追逐,而尋救精神自修之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然, 就可以超然於物欲外,自會減少許多驚險處而增添一些開心的東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脫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慾淹沒。一五七、求心內佛卻心外法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騎驢義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譯文】剛跳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後竹筏沒用了,這才是懂得事理不為外物所牽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又在另外找驢,那就變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脫的和尚了。【注用】筏:一種竹製的渡河工具。無事道人:指不為事物所牽掛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撣師:六了撣師是不懂佛理的和尚。【評語】《傳紅錄》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而覓驢,」《涅粱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無須外墳,優在自己心中,人之內心部有佛卻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這就等於已繪騎在驢身上還要另外去找驢。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應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一五八、徹見真性白達聖境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東,是聖危自臻。【譯文】終日被物慾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戀於本性純真的人, 會發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受物慾困擾的悲哀之後,世俗的懷懷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於真摯本性的歡樂,聖賢的崇高境界會自然到來。【註解】羈鎖:束縛。夷猶:留連《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猶。」 臻:到達。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則吾有何患」。有吾身則煩惱接踵而來,就難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擾了。佛的批義在於消除所有的煩惱, 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勸世人要在徹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謂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慾存天理就能明心見性。人在自身修養中發現本,性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但達到彼岸便會感到一種修持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斷反省自己,修養身心,人間就太平多而紛爭少了。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酋如何發忖?在世了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若,聽吾儕善自修待! 【譯文】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純真,心中卻無示排除所有物象;執拗於某種形象雖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佛如何解釋?置身於世又想超脫世俗,拚命追求物慾是痛苦,斷絕一切慾望也皋痛苦,如何應付痛苦只憑自己的修行了。」 【註解】真空:佛家語。真,實在;諸法無實體叫空。真空是不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純真。即佛教認為達到涅粱境界時,就離開了一切迷情所見之象, 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脫世間一切煩惱的清凈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其要源的徹底斷滅。因為這個境界絕對真實,故稱不空。《行宗記》:「真實即滅諦涅粱[指不為情迷歸真返本],非偽故真,離相故空。」 執相:執是執著,相是形象。執相,固執於個別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別認識的一切現象稱作相。世尊:佛家十號之一,此處指釋迦牟尼佛。據(佛說十號經》:「天、人、凡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發付,發表意見。徇:拚命追求。【評語】這裡包含了一個很明顯的辨證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事都不是絕對如此而不存在變化。放縱人慾固然是一種大苦惱,不過滅絕人慾也未曾不是苦惱。置身火焰之中就會被燒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絕就會被凍死,所中對火最好是不即不離善加運用。同理,假如從人慾陷入著相, 那棄絕人慾就會墮入杖相,兩方都不免於苦惱,所以最好是不陷不棄不著不破,努力修持,由淺入深。這裡不去考究深奧的佛理,僅從做人待世的角度來看,出世和入世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不應絕對化,行事不宜走極端。一六○、慾望尊卑貪爭無二烈士讓千乖,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 乞人號饔饗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譯文】一個重視道義的人,能把千乘大國拱手讓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連一文錢也要爭搶。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有天淵之別,而喜歡沽名釣譽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同。當皇帝治理的是國家,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淵之別,但是當皇帝的苦思真想和當乞弓的哀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 【註解】烈士:重視道義節操的人。千乘:古時以一車四馬為一乖。星淵:星星高拴在天空,淵是深潭,形容差別極大。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極遠。焦:苦。【評語】每個人處的位子不同,面臨的矛盾不一樣。一個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 無暇顧及也無法想像一個富商蹦頓飯吃什麼,而一個富人認為是很簡陋的東西對貧窮者來講可能還是好東西。貧富有差距,但忙碌卻是一樣的。富商邑賈痛苦,所愁的是資金怎樣周轉,所擔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窮人痛苦,所愁的是一日三餐的有無,兩者苦的性質與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講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觀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質較高,其實兩者本質完全相同。孟子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貴有富貴的難處,安貧有安貧的煩惱。去掉私心雜念,保持平衡寧靜,確非易事。一六一、徹見自性不必談禪性天澄澈,即飢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譯文】本性純真的人,餓了吃渴了喝,無非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一個心地沉迷物慾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經,談論禪理,不過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而已【註解】性天「即天性、本性。康濟:本指安民濟眾,此處作增進健康講,據《書經·蔡仲之命》:「康濟小民。」 演偈:偈在梵語是伽佗,又可譯為「頌」,有一定字數,四句為一節, 是演法義贊佛德的一種詩句,演偈就是解釋偈語。【評語】做什麼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講實質不看結果就難見成效。一個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髮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於形式而應講求實質,歷史上達官人以至身為皇帝的人談禪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義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頭, 真的讓他放棄應有地位去雲遊四方,讓他行善而普狂眾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種慾念是難以消除的,以此論推而廣之,一個人膚什麼事關鍵在方實。在於結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說的想的怎麼樣。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猩狂,改者入於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如。【譯文】白居易的詩說:「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膽去作,至於成敗一切聽憑天意。」 晃補之的詩說,「凡事不如小心謹慎去作,以期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 主張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於狂放自大,主張約束身心奪易使人用於枯福死寂。只有善於操縱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註解】晃氏:昂補之,宋野人,字無咎,善於書面,因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 自號歸來子。寂定:斷除妄心雜念而入於禪定狀態。【評語】詩人的語言總是帶有誇張性的。人的命運不可能完全聽從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讓自己把持得進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說的「身心任天造」,類似宿命論的主張;而晃補之所說「身心會天造」,則帶有深厚的紳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程度,那就實踐墨子學派兼受的救世主張;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見自性體得真如」,也未嘗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極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樣需要適度,不宜忘卻操持的目的是什麼,不應放任而無所謂於一切;不應小心而與世隔絕。操持定於適度,而達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狀態,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體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 混合無同。【譯文】在雪花飄落的月夜,天地間一片銀色,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清朗明澈;在和風吹指萬物一片生機的春季,人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適當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的。【註解】心境:指心中的情緒。意界:習意的境界。造比:創造化育。【評語】人們修身養性,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對月黑殺人夜,如果面對生死離別場,能總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來控制自己嗎?所以自古騷人墨客。歌頌春而厭惡秋,因為春天一片生機而秋天一片肅殺,人們歡迎萬物的生長,原因在於人們的蕭瑟凄涼中難以感受人間的溫暖。同樣,人們歌頌白雪而厭惡炎夏。雪是冷天的產物,其性寒而色白, 喻人的純潔的性格停雪一樣白,像冷天一樣堅硬而安寧,因此古人才有「梅須遜雪三分日」的詩句。梅於文人是寵物,但於雪之純潔又輸三分。這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一種願望,用大自然的變化來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這一點上人與自然是相融和的。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貿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譯文】真理靜止事物也隨著靜止,排除事物而執撤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排除齊境的干擾而想保留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東西卻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註解】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解、排除、放棄事物。【評語】靜不能絕對化,空也是相時空。對於追求真理、執物不舍的人來講,執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執理不舍的多半是學者。這裡涉及一個哲學命題, 即「存在決定意識」或是相反。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存在決定意識, 意識反件用於存在。即沒有。「境」,何談「心勺對於求理、執事的人來講, 達到心境絕對的空是不可能的。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觀心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日「觀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於齊? 庄生日「齊日「方物」方,自的共同。【譯文】心中假如沒有憂慮和雜念,又何必要下內省觀察工夫呢?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萬物本來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庄於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等於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註解】心無其心:第一個「心」字指心的本體,後一個「心」字指一切思考與憂慮。心無其心是心中沒有任何邪念或思慮。觀心:即哲學上所謂的「內觀」,也就是自我省察。庄生:莊子,名周。剖其同:剖是剖天,萬物本為一體,而「齊物一卻是分割本來相同的事物。【評語】「拿著苕帚不掃地,深怕掃起心上塵」,這句富於禪機的偈語,是說人心本來清凈,可用掃帚一掃,雖說目的是在掃除塵埃,反倒會把心中的塵土給掃起來。佛家的「觀人」,莊子的「齊吻」,原來都是為了說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禪題就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塵不染,也就是像佛僧應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來喻人事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人本性善良,就木應邯鄲學步,而應從其他方面夾鍛煉自己,保持品性,加強修養。就象一個才涉世的人,有許多純真的品德, 關鍵是保持下去,而不是為學習、為修養自己卻丟掉本質上好的東西而揀來世俗的惡習。一六六、勿待興盡適可而止笙歌正濃處,便自指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譯文】「當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時,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戀地離開,那些胸懷廣闊的人就能在這種緊要處猛回頭,真是令人羨慕;夜深入靜仍然忙著應酬的人,已經附人無邊痛苦中而不自覺,說來真是可笑。【註解】笙:樂器名。拂衣長往:毫不留戀。更漏已殘:古代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漏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儀器,更漏已殘是形容夜已深沉。夜行不止:此指應酬繁忙。苦海:據《法華經,壽量品》說:「我見諸眾生沒在苦海。」 【評語】做事勿待興盡。用力勿至極限,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最為理想。生活上也該如此。「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樂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爛醉如泥,不但不是享樂反而是受罪,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於交際應酬使自己隱於庸俗,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以免樂極生悲。一六七、修行絕塵悟道涉俗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本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即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譯文】當意志還沒有控制把握之時,就應遠離物慾環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慾就不會心神迷亂,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藉以培養自己成熟質樸的靈性。【註解】把握未定:意志不堅,沒有自控能力。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靜,澄悟就是靜悟。靜體:指寂靜之心的本性。風塵:風起塵揚,喻人世擾壤。圓機:佛教語,謂因機為圓頓的機根,一念開悟即得佛果的根性。【評語】修養自己品德,要有一個良好的處部環境。教育與環境之間,自己的品德修養與環境之間關係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沒有定型品性還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誤人歧途而墮落,所以這時肩負教導責任的師長,必須對他們嚴加管教,尤其是為他們所創造一個利於品性自我修養的好環境,製造一個首先自律的氛圍。面對一個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來講,卻必須學會適應各種環境,以磨練自己。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準則,就難以迷失方向。一六八、人我一視動靜兩忘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 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譯文】喜歡清靜討厭喧器的人,往往離索居來求取安寧,卻不知道遠離人君只是為了自我,而一心求靜的結果一旦遇到喧器就會成為煩躁的禍源。人我本是一體的,只知整潔味強調寧靜,又如何能達到真正安寧境界呢? 【註解】我相:佛家語,是佛教四相之一。動根:動亂之源。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於一體。【評語】修身養性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慾情慾,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靜,環境在其次。否則把自己放進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靜無菌了嗎?一些清修的人喜歡遠離塵器隱居山林,以求得寧靜。其實,這樣環境雖然寧靜,假如不能忘卻欲世事物,內心仍然是一層煩雜。何況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離,就表示你內心還存有人已、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所以必須完全場棄我相和動靜不一的主觀思想,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都安寧的境界。一六九、山居清灑入都俗氣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屬贅詵矣! 【譯文】隱居在山間胸懷自然開朗洒脫,所接觸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見孤雲野鶴,就會引起超塵脫俗的觀念;遇到山谷溪間的流泉,就會引起洗潔一切世俗雜念的思想;撫摸聳立在風霜中的老檜寒梅,心中不由會湧起傘法它們威武不,屈的剛毅氣節;終年與溫和的沙鷗和麋鹿在一起,勾心鬥角的邪念就會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煩囂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種聲色環境接觸,中會覺得自己就像旗幟的飄帶而毫無用處。」 【註解】胸次;次,中。」 孤雲野鶴,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之物。劉長卿《關分外上人》詩有「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伍。」 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處當動詞用,作洗滌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雜念保持純潔的心靈。《莊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麋鹿:麋,大鹿,性溫柔。《孟子·梁惠王》上「顧鴻雁麋鹿」。寰:世界。旒:,當形容詞,是多而無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為多餘的裝飾物。【評語】環境造人。在現代社會,回歸自然的呼聲很是強烈,因為在吵雜喧囂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會心曠神怡,氣朗身輕。更何況修身養性的人了。在人際間爭鬥久了,即使反感也會染上些習氣;在大自然中陶冶慣了,和,自然萬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而再回到塵囂之中便會處處不適應。有一個好環境會對修省身心幫助不少。一七○、禍福苦樂一念之差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受沉溺便為若海;一貪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念頭稍異境界頓殊, 可不慎哉。【譯文】人生的幸福與苦惱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遣成,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名利的慾望太強烈就等於是火坑,貪婪之心太強烈就等於沉入苦海:只要有一絲純潔觀念就會使火坑變成水池,只要有一點警覺精神就能伎火海變成樂園;」 可鞏意識觀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會全面改變,所以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必須慎重。【註解】火坑:佛家語。極其的境界。貪愛:指貪著愛戀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舍。《法華經,方便品》「探著五欲如愛犁牛之尾,以貪愛自蔽。」 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彼岸:佛家語,即成正果的意思。一念:佛教認為思念對境一次叫一念。【評語】佛家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就是這個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慾之念, 心馬上就會變成火一般熾烈的貪婪,這時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墮入痛苦地獄中。心能清凈,即使已經出現熾烈般的慾火,也能把它化為清涼水池。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人幸福與否的決定條件有物質基礎,有生活環境,有人生際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悅、理想和追求的聯繫更緊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貪慾。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調自然會高,遇事自律性強,苦中猶含有樂。一七一、機息心清且到風來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若海人世,心遠處自力車塵馬跡,何須疾丘山。【譯文】心中停止一切陰謀詭計之後,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因為從此不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思想遠遠超脫世俗之後,自然不會聽到外面的車馬喧器之聲,也就不一定眷戀山野林泉的隱居生活。【註解】機息:機指心機,息是停止。心遠:指思想超越塵業。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對山狀有特殊的愛好。【評語】常言道:「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可見心機的有無跟因果有根大關係。我們處世中不必枉費心機,凡事只要本心無邪,只要盡心儘力求其自然發展即可。人的行為也應真率求實。只要心地純凈,又何必求諸一種隱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虛名以自擾呢?一七二、萬鍾一發存乎一心心曠刺萬針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譯文】心胸闊達的人,即使是一萬鍾優厚奉祿也會看成像瓦罐那樣沒價值;心胸狹隘的人,即使是如髮絲細小的利益也會看成像車輪那麼大。【註解】萬鍾:古量器名,萬鐘形容極豐的俸祿。瓦:古代用來裝酒的瓦器,形容沒價值的物品。【評語】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視黃金如糞土,會把萬貫家財作為仗義行事的資本;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麼大,在財產上也如守財奴那般可憐巴巴。心胸開闊的人必須具有豁達的人生觀,以義作為取捨, 仗義而疏財,但決木揮霍浪費。一個人的心胸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心胸豁達往往是成功事業的基礎。一七三、以我轉物物勿役我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參物役我, 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譯文】大地如果沒有清風明月和花草樹木永不成大自然,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慾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們要以我為中心來操縱萬物,絕對木可以物為中心來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慾望都會成為自然的天賜,而一般世俗情慾也都就為順理成章的理想境界。【註解】以我轉物:以自我為中心,將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運用。以物沒我:以物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隸為物所驅使。天機:天然的妙機。《莊子,大宗師》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評語】空洞地談控制慾望,不如現實地承認人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應當滿足人的各種慾望,否則,人何以圖生存?沒有生存就沒有修省, 而「以我轉物」就是要求人應當不斷修養自己,不應成為物慾的奴隸,而應以自己的意志來控制對物慾的貪念,通過道德自律來使外物服務於我。一七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於天下者,才能也世間於世問。【譯文】能跳出自我來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據自然法則使萬物按照本性去發展而各盡其用;能把天下還給天卞萬民菜有的人,軀體雖然生存於世間思想卻超越凡人。【註解】了:明白、了解、覺悟付:賦與、託付。【評語】佛家認為世事變幻無常,是一個由煩惱與勞苦交織的火窟,假如不及時跳出就得不到安樂,所以佛家才主張遁世任行。把這個道理引之於常人生活, 即一個人不能總是在現實的塵世中忙忙碌碌,應該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慮問題,逃脫功名利祿的纏繞,以使精神自由自在。一七五、處處真境物物真機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譯文】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本性。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心靈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呢喃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鍾開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註解】澄然:清澈,也就是心無雜念。悠然:閑靜自得。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真機:指接觸真理的抄機。【評語】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人心的真體,不論凡夫和聖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喪失一真體,當一念不生之時,善惡邪正的塵埃都起不來,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寧靜。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寧靜,周圍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無限佳趣。生活就這麼怪,以凡人而言,強求的東西往往帶來煩惱卻還得不到。「聽其自然,心裡不想耳中不聽的東西有時送上門,送來了也不會喜得樂不可支,沒有也依然平靜如水,這樣的生活總是令人愉快的。一七六、風跡月影過而不留耳根似谷投音,過而不留,則是蜚具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譯文】耳根假如像大風吹過山谷一般,經一陣哼嘯之後什麼也不留,這樣所有流言蜚語就都不起作用,心靈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 水中也不留月亮,那麼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無物我之分。【註解】耳根:佛家語,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耳根為六根之一,耳對於聲塵而生耳識(識就是判別的意思)。谷: ,是自下急上的風暴。飆谷是大風吹過山谷。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物我:外物和自我。【評語】佛教所說的六根清凈,木單是指耳不聽惡聲,也包括心不想惡事在內, 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兩忘是使物我相對關係不復存在,這時絕對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現。可見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須除去感官的誘惑,六根清凈,四大皆空。按現代人的看法,絕對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則何以判斷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志緞煉,控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卻是完全可能的。一七七、世間皆樂苦自心生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辦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譯文】由於一般俗人都被虛榮心和利祿心所困擾,因此一開口就說人間是一個大苦海。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雲籠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風俗展的棄麗花卉,呢喃歌唱的可愛小鳥,以及樵夫歌唱時的山鳴谷應之聲,這時才會恍然大悟人間既非塵囂萬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門使自己的心落人塵囂墮人苦海而已。【註解】谷稱椎謳:謳,齊聲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間的迴音,樵是樵夫。谷答樵謳是說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評語】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舊,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為物慾情慾所困擾,自己能看開名利,又怎能不見山川,不見美景呢?同理,世間本來就沒什麼苦樂可言,一切音樂皆由人心不足所產主。好名之人必為虛名所苦,重利之人必為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環, 世人不要太積極於名利,以角作繭自縛。所謂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貪圖不止是墮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條件之艱可以通過多方的努力來解決,但內心的苦行動之艱卻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慾: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脫。一七八、體任自然不染世法山餚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豢養, 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 【譯文】生長在山間的蔬菜根本不必人們去灌溉施肥,生長在野外的動物根本不必人們飼養照顧,可是這些野菜和野獸吃起來味道卻特別其美可口。同理, 假如我們人不受功名利祿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顯得分外純真,跟那些充滿銅銹味的人有明顯區別。【註解】山看:餚本指葷菜,如魚肉熟而可食都叫餚。此處的山餚似指香茹、木耳、竹筍等山產。豢:飼養。例:味強烈。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祿,即世間一切法。迥:相異。【評語】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無須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來喻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即一個不受世俗點染的人總得有不與世俗相處的條件才可能,不受世俗點染便少有世俗的許多慾念而純樸真厚。但是, 並不是因此說凡於野山林生長因其與世隔絕就好;也不能因為少有而肯定, 不能因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認後天教育的職能。這裡作者僅做個比喻,強調人貴自然,本性純樸,心地純真,和世俗人相比他們厚重可親。一七九、減繁增靜安樂之基人么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攏,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 【譯文】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交際交酬減少, 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 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替智減少,就可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就等於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一生。【註解】怒尤:愆,錯誤、過失。尤,怨恨。耗:消耗、損失。混沌:指天地未開闢以前的原始狀態,在此指人的本性。桎梏:古代用來鎖綁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縛。【評語】《莊子》一書有一則關於「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名叫混沌的人,本來既無限睛也無耳朵,後來神給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說他應該喜歡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誰知他有了耳目之後卻很,決就死了。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減繁增靜才對。為人處世固然需要小心謹慎, 凡事三思,小心撐得萬年船,不過切忌思之極點,便會先人憂天。另一方面可以從修身來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見聞之後就會產生很多慾念,有了慾念之後就會喪失純真的本性。聰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賜,但是假如聰明過度,反而會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羨皇,亦可匹儔嵇阮。【譯文】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須錐持壺底不千;喝灑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必須維持酒壺本空。無法之琴雖然彈不出旋律來,然而足可調劑我的身心; 無孔的橫笛雖然吹不出音調來,卻可使人精神舒暢。一個人假如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還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碼也可媲美嵇康阮籍。【註解】燥:乾涸。樽:盛酒的器具。羲皇:即伏羲氏,為上古時代的皇帝。匹儔:匹敵。匹恃在此作媲美解。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資性高邁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彈琴詠詩以自娛。阮籍,字嗣宗,好老莊,嗜酒善琴,對俗士以白眼而待。【評語】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無的詩人,比如陽沈明經過靠北窗高卧,在和風吹指拂之下撫無弦琴逍遣,自稱「羲皇上人」,意思是說他生活在比伏羲還要古老的時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賢中人,這些人處林泉之下,或自得敦樂,或漫議朝政,不與俗人往還,瀋陽山林金樽。身處大自然的清靜中, 便可以體驗大自然的真趣,故對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樣,只求其中趣昧。齊家篇一八一、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經生埋在鴆毒中矣。【譯文】耳中假如能經常聽些不愛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些都像是敦品勵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樣。反之假如每句話都很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藥中了。【註解】逆耳:刺耳,使人聽了不高興的話,《孔子家語·六本》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拂心:不順心。砒石:是一種磨石,粗石叫碗細石叫砒,此處當磨練、教訓解。鴆毒:鴆,是一種有毒的鳥,其羽毛有劇毒,泡入酒中可製成毒藥,成為古時候所謂的鴆酒,人喝了酒後立即死亡。【評語】《孔子家語》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這句話人們常說,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最有價值。假如一個人聽忠實良言感到厭倦逆耳,為僅完全辜負了人家勸戒的美意,關絞是難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點,進而敦品勵行改邪歸正千就難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聽見逆耳的忠言絕對不可氣惱,而人家一誇獎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顯得輕浮,在無形中會削弱自己發奮上進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圳中。如此就等於自浸於擊酒中而毀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著也等於喪失了生存的意義。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這就是說人生在世要經常接受各種橫逆和痛苦的考驗,必須經過幾番艱苦的奮鬥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膚淺之輩,一聽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然會有各種困難來磨礪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麼個道理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先要敢於磨練自己的品格,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勇於克服種種困難才行。一八二、凈從穢生明從暗出烘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譯文】糞士里所生的蟲是最髒的蟲,可是一但蛻化成蟬,卻只喝秋天潔凈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來毫無光華,可是一但孕育成螢火蟲,卻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閃閃發光。由此可知,潔凈的東西常常是從污穢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產生。【註解】穢;凡是臟臭的東西都叫穢。糞蟲:烘指烘土或塵土,烘蟲是塵芥中所生的蛆蟲,此處指的是螬(金龜子的幼蟲),而蟬就是從蠐螬蛻化而成的。蟬:又名知了,幼蟲在土中及樹根汁,蛻變成腎後而登樹,再蛻皮成蟬。飲露於秋風:蟬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為主,古以此為高潔這象徵。據《淮南子·附形訓》篇:「蟬飲而不食。」又陸土龍《寒蟬化賦》說「蟬含氣而飲露是清。」 化為螢: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傳統說法,據《禮論·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為螢。」又《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 其實瑩火蟲是產卵在水邊的草根,多半潛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為成蟲,這就是螢火蟲。【評語】對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來講,應具備這樣一種認識:出身微淺不是有作為的決定條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設法去改變命運的安排。生活在惡劣的環境里,如果是自然環境,需要自己能於克服困難,戰勝環境的艱險;加果是生活環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墮落。有的時候,先天的環境可能難以改變,但自我形象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變化。古語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見一個人不必為了環境不好而苦惱,關鍵是要自強、自尊、自愛、自律才有可能實現自我。不但如此, 有時往往物極必反,生活環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墮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 越是溫暖或暑熱的地方,東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卻能使東西保持常久新鮮。人在清苦的環境中,最容易發鬥志,古今中外很多偉人,都是從他們青少年時代的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的。由此觀之,環境的清潔與污穢是相對的,清潔中未必沒有腐物,污穢中未必不出有益的東西。所處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吊約也是相對的。一八三、事悟痴除性定動端飽後思味,則濃談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譯文】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看,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夫。房事滿足之後再來回味性慾的情趣,魚水之歡的念頭已經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們常用事後的悔悟,來作為另一件事情開端的判斷參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錯誤而恢復聰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則,一切行為自然都會合乎義理。【註解】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是指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對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斷卻又全身心投入。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動搖。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動。【評語】人們把事後才明白或後悔的現象稱為事後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動,但是對於沒經過的事,對於可逞一時之歡的事。人們往往不去考慮後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經過了、實踐了,才會思考,醒悟,有時難免會樂極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動」的經驗之談了。其實世間任何事都不可過貪,因為過分貪圖享樂往往會得到反效果。但要達到遇事不慌,臨風不動;行而不貪,做而不過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經過一個磨練過程,才會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執著。唯有這樣才能穩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這樣,對事物就不會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使我們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情。一八四、原其初心觀其末路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譯文】對於事業失敗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責難,回想他當初奮發的精神:對於事業成功感到萬事如意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長期堅持下去,考慮結局如何。【註解】蹙:窮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功成行滿:事業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圓滿。末路:本指路的終點。古語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評語】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預料成功與失敗,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環總是戴在成功者頭上,失敗者面臨窮途末路。不以成敗論英雄,對失敗者來說,最要緊的是要靜下心來,對大眾而言,應當客觀看待失敗者,想想他創業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語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強調只要出發點正確就有可能創一番事業。一時的得失, 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蓋棺始能論定」。只要善於總結,失敗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時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卻為貪小利而身敗名裂,會讓人覺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種自私自利的基礎上,那麼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敗的開始。一八五、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居插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態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鄉言之為躁。【譯文】站在低處然後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在暗處然後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方會刺眼睛;保持寧靜心情然後才知道喜歡活動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然後才知道話說多了很煩躁。【註解】居卑:泛指處於地位低的地方。處晦:在昏暗的地方。靄:雲層聚集處叫靄。此處當顯現、顯露用。躁:不安靜、急促。守靜:隱居山材寺院的寂靜心理。養新:沉新寡言。【評語】這是卑尊、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強調的是人有所作為時應學會多向思維,也就是善於站在其相反一面來觀察人生,對人生的體驗應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志形,被物慾權欲迷惑而不自覺。一旦從高處跌下之後,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險。人的體驗往往是在對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們立身社會,在得意之時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可是一旦走出社會歸隱家園之後,才思考奔波勞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麼呢?良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強求的,因為體驗太少,思路不清。這也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時要作面面觀,要想做一番事業,必須有一個健全的思維,有豐富的體驗,思考問題能夠由此及彼,由近思遠。而從做人來看,不可因一時的榮辱明暗而自我封閉,過分地自卑或自傲。一八六、放得心下入聖超凡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譯文】能丟開追逐功名京貴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能進入呈賢超凡絕俗的境界。【註解】脫凡:脫是脫俗,即超越塵世外的意思。入聖:進入光明偉大的境界。【評語】任何事都不應走極端。尋求致富要在合法的範疇;有了錢財,可以為自己的作為打基礎,為社會的公益做貢獻,這是好事。希冀得到權力應通過業績來升遷,有了權力,能夠為國為民也是好事。如果為求取功名利祿不擇手段,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去鑽營,於是在無形中就發生了質變。所以一個人要在平凡中奮鬥,不可太熱衷於功名富貴。同理,仁義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義道德於不顧,那就跟一個不通人性的禽獸相同。但是假如太熱衷於仁義道德,急著想做一個人人讚美的道德家,可事義上卻沒有敦品勵行的毅力,於是就成了偽君子。或者把道德當教條,成了教條的奴隸同樣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懷開闊者才能衝破教條牢筏創造大農業。做人要有原則、要有靈活性,不能極端化。一八七、超越天地不求名利彼富我仁,彼爵我義,群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 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譯文】別人有財富我堅守仁德,別人有爵祿我堅守正義,所以君於絕對不會被君相的高官厚祿所束縛或收買。人的智慧一定能戰勝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轉變自己的感情氣質,所以君子絕對不受命運擺布。【註解】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書:「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謙乎哉?」牢籠:牢的本義是指養牛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縛等意。據《淮南子,本經》篇:「牢籠天地,彈壓山川。」人定勝天:指人如果能艱苦奮鬥,必然能戰勝命運而成功。志一動氣:志是一個人心中對人生的一種理想願望,一是專一或集中, 動是統御、控制發動,氣是指情緒、氣質、秉賦。《孟子,公孫丑》上:「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 造化:命運。陶鑄:陶是范士制器,鑄是熔金為器。【評語】一個活得洒脫的人,不應為身外物所累,詩曰:我行我素。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不得志獨善其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貴名利的誘惑,具有高風亮節的君子,勝過爭名奪利的小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遠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為任何權勢所左右,甚至連造物主也無法約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創造非他力」一語。遵從大義,相信自我,一個有為的人理應鍛煉自己的意志,開闊自己的心胸,鑄造自己的人格,不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長遠。具有了人定勝天的氣概,廣闊天地任我馳騁。一八八、有木石心具雲水趣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倉頭,若一方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附危機。【譯文】磨鍊心性提富道德修養,必須有木石一樣堅定的意志,假如一羨慕外界的榮華富貴,那就會被物慾包圍困惑。治理國家服務社會,必須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一樣的淡泊胸懷,假如一有貪戀名利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註解】修道:佛家語中「謂見道之後,更修習真觀」,泛指修鍊佛道兩派心法。木石:木柴和石塊都是無慾望無感情的物體,喻無情慾。《孟子·盡心篇》中「與木石居,與鹿游」。雲水:佛家稱行腳僧為雲水,這種和尚手待三寶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毫無牽掛,行跡飄忽有如行雲流水。他們不受物慾束縛而具淡泊雅趣。貪著:對富貴等慾念的執著。【評語】古人修身養性講究心定,不為外物所擾,排除一切雜念。這種尋求內心悟性的方式用之於經邦濟世,從政當權,是有積極意義的。一個當權者可能權傾朝野,一個有錢人或許富可敵國,一個人仕者可能雄心萬丈,但決難具備隱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腳僧人手待三室雲遊天下,那種無憂無慮飄然出世的風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絕對不是一個奔波於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但一個經邦濟世的人也應具有這種胸襟,這樣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貪戀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就等於一個一心向上的人沒有基礎而終有。一日會跌落無底深圳,不僅不能為國為民服務。恐怕連身家性命也難保全。權力能使人腐化,不斷修省,時時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心性而在名利聲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隨波逐流,自覺抵制貪污腐化。一八九、吉人安詳惡人殺氣吉人力論仕用各樣,即夢寐神鈞無非中氣;凶人無論行事狠度,即聲音笑語渾是殺機。【譯文】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言行舉止總是鎮定安祥,即使在睡夢中的神情也都洋溢著一團祥和之氣;一個性情凶暴的人,木論做什麼事都手段殘忍,甚至在談笑之間也充滿了讓人恐怖的殺氣。【註解】吉人:心地善良的人。作用安樣:言行從容不迫。夢寐神魂:指睡夢中的神情。聲音笑語:言談說笑。渾是殺機:言談間流露著害人的跡象,殺機是指令人感到有殺人的恐懼感。【評語】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人的個J 性可以表現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想偽裝是很難的,是不會長久的。大凡一個遵守禮法的人,由於他的內心毫無邪念,所以言行顯、得善良,每個人都覺得他和藹可親。由於心地善良,不論處在任何時候,都能散發出一種安祥之氣;反之一個生性殘暴的人,不論處於何時,總會令人感到一種恐怖之氣。因為這種人時時想著算計別人,佔有其它。可見一個人是善是惡,能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察覺,即使在婪中也顯出各自的心性。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在為人處世中, 在工作中必須善於識人才對。一九○、多心招禍少事為福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 怒知多心之為禍。【譯文】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無擾心的瑣事可牽掛,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註解】少事:指沒有煩心的瑣事。【評語】一個有為的人應當具備「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這樣就不會被瑣事纏身,不會為閑言困撓。而一個平常人的生活,也應該是以一生平安無事沒有任何禍端為幸福的。所有端多闐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於多心, 多心是招致災禍的最大根源。所謂「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於疑心而把事情弄壞,其道理就在於此。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不用懷疑別人對我有過什麼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閑人才整天為閑事、瑣事,忙碌,為依附權勢爭奪名利奔波,為人言碎語費盡心神地猜疑,可見他們的恩想境界很低,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可笑、可悲。一九一、崇儉養德守拙全真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譯文】奢侈無度的人財富再多也感到不夠用,這怎麼比得上雖然貧窮卻生活節儉而感到滿足的人呢;有才幹的人假如由於心力交瘁而招致大眾怨恨,哪裡比得上笨拙的人由於安閑無事而就能保全純真本性。【註解】勞而府怨:勞苦而怨謗集身。逸而全真:安閑而能保全本性,本為道家語,因為道家把完美無缺的人稱為真人。【評語】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不以相對的觀點看待事物往往會走向絕對,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變。像錢財於現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極端。生活奢侈的人,無論有多少財產,到頭來也都揮霍精光,表面看來他好像很快樂,其實他內心常感不滿足,因為他的財產越多慾望越強, 可見人的慾望有如永遠填不滿的溝整。反之一個生活節儉的人,他們平日能量入為出,雖然並非富有,但是在金錢上從來沒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慾望上也就沒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過個極快樂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講究方法。不能因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親躬,處處親勞,結果可能會招致怨恨還辦不好事情。對於一般人而言,能而勞,可能就壓抑了別人的才能,使別人無從表現:如果是當權者,其能不應表現在自己如何親為上,而在於怎樣組織、管理,使每個人都可顯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現是因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開始出現了;一潭死水時人們心意相對穩定。那麼誰做誰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閑者置身局外當然會有時間去評頭論足了。所以能應是相對的,個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應先看看想想。一九二、苦中有樂樂中有苦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譯文】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奮鬥,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內心奮鬥的喜悅,這種喜悅才是人生的真正樂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時驕縱狂妄,往往會種下日後禍患的根苗,導致痛苦的悲劇。【註解】甘心:困苦的感受。悅心之趣:使心中喜悅而有樂趣。失意之悲:由於失望而感到悲哀。【評語】任何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苦悲可以轉化,得失不是永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看主觀上用什麼態度對待人生。人間悲苦是無情的,用這種心境來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觸儘是悲苦,結果就使人容易產生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自殺的悲劇。人生本來是多災多難的,但是我們必須征服這種苦難, 絕對不可以抱著失敗主義思想。另一方成「樂極生悲」,「盛極則衰」,「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及時徹底剷除苦惱的根苗, 那得意過後失意的悲哀就會接踵而來。人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決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時的苦樂而放棄人生的奮鬥。一九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得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譯文】當春天到來時陽光和暖,就連花草樹木也爭奇鬥豔,在大地鋪上一層美景,甚至連飛鳥也懂得在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轉動聽地鳴叫。士君子假如能僥倖出人頭地列入傑出人物行列,同時每天又能酒足飯飽過上好生活, 卻不想為後世寫下幾部有益的書,做一些有益於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歲的高壽也如同一天都沒活過。【註解】好色:美景。時和:氣候和暖。囀:鳥的叫聲,發出宛轉悠揚聲。頭角:指氣象崢嶸,比喻才華出眾,據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說:「雖年少,己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一般說成「嶄露頭角」。【評語】從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後重譽是一個傳統。尤其是對當權者,他的聲譽取決於他的政績如何,所謂「得時當為天下語」,一定要為天下蒼生和後世子孫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這樣,也應退而求其次完成幾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張載才發出「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呼聲。既「幸列頭角」,就應當有所作為,能為平民百姓請命是為清官,能為國家興利除弊是為賢達,能為後人著書立說是為賢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為的條件,理應為自己的抱負,為國家的興旺去拼搏一番。一九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譯文】一個真正廉潔的人不與人爭名,不一定有根響亮的名聲, 那些到處樹立名譽的人,正是為了貪圖虛名才這樣做。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華,那些賣弄自己聰明智慧的人,實際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蠢才這樣做。【註解】大巧:聰明絕頂。【評語】生活中,人們對喜歡耍小聰明的人很討厭,對欺世盜名之輩更是深惡痛絕。因為好名聲必須憑真本領,如果為了博取人們的歌功頌德而不擇手段, 雖然可以名藻一時,卻欺騙不了歷史。所以一個真正廉潔的人,由於他廉潔的動機不在於讓人歌功頌德,自然也就不會廉名遠播: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決不會靠賣弄小聰明,炫耀才華來提高價,想做點事業的人,應該認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偽君子和耍小聰明的人所迷惑。一九五、居安思危天也無法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閉而生變化,因此就用機緘來比喻氣運的變化,支配事物變化的力量。抑而伸:抑是壓抑,伸是舒展。播弄:玩弄、擺布。【評語】世事變化難以逆料,天機奧妙不可思議,不要說來的事難以推測,目前的事也很難判斷,就連古聖先賢也無可奈何。所以孔子對於處事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之嘆,即對天命而言只好逆來順受了。因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 對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難違背自然法則。但這不意味著聽天由命,個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來決定。人對自然的探求已歷幾千年,對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那麼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與日俱增。以前認為是天命的東西以後完全可以科學解決,以前不可抗的東西現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如果以占卜吉凶來定行止,很可能就沒有以後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登基後,蝗蟲肆虐成災,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滅蝗,可能就沒有以後的「開元盛世」了。一個人不應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而應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不斷探求思考,不斷提高認識,防患於未然,天命其奈我何?一九六、中和為福偏激為災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譯文】一個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熾熱,彷彿跟他接觸的物體都會被焚燒;一個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彷彿任何物體碰到他都會遭到殘害。頭腦頑固而呆板的人, 像死水朽本,已經完全斷絕了生機,這都不是建功立業為社會人類造福的人。【註解】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剛不柔叫和。凝滯固執:凝滯是停留不動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執是頑固不化。【評語】要想做一番事業,就必須認清人的個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難與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張張的人,刻薄寡恩而無情無義的人,頑固不化而固執己見的人,都難以相處,性情急躁的人對於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慮,完全聽賃自己的浮躁之氣去作,毫無沉著穩重之謀;他的個性好像一團烈火,遇事好生氣,事後求原諒,即使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不久也會破壞無遺自毀前程,刻薄無情的人,或許有一副冷靜的頭腦,但是他對人對事冷酷無情,人們見到這種人就覺得不寒而慄,與別人很難建立起信任,他在事業上很難有什麼建樹。頑固不化的人,遇到事絲毫不講究通融變化,他們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無生氣,認定一樣東西,不管對錯堅到底;自以為是堅持原則,實際上是在壞事。所以這種人根本談不上創造性。要尋求事業上的合作者,必須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一九七、一念貪私萬劫不復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譯文】一個人只要心中剎那間引出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懦弱,聰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很污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認為, 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慾度過一生。【註解】一念:一剎那所引起的觀念,《二程遺書》說:「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 變恩為慘:恩,惠愛。慘,狠毒。度越:超越的意思。據《漢書·楊雄傳》: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 為所稱善,則心度越諸子矣。顏師古曰:『度,過也。』」 【評語】品行的修養是一生一世的事,艱苦而又有些殘酷,尤其古人對品行有污染者很不願意原諒。王陽明的理學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求, 盡人皆有,只有被物慾泊沒了他。」要求為人絕對不可動貪心,貪心一動良知就自然泯滅,良知泯滅就喪失了正邪觀念,正氣一失,其他就隨意而變了。剛毅之氣也就頓時化為烏有,而聰穎智慧也就變成了糊塗昏聵,仁慈之心也就變成了殘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滿了污點,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產。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貪」 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鑒,卻晚節不保,誠可惜哉。「不貪」 真應如利劍高懸才對,警世而又可以救人。一九八、保己成業防末來非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譯文】與其謀劃沒有把握完成的功業,不如維護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侮以前的過失,不如好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註解】業:指基業、事業,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失:錯誤。非:過失。《禮記·禮運》篇:「魯之郊締,非禮也。」 【評語】人的一生可劃成三個階段,即過去,現在,未來。人應當抱著不懊悔或誇耀過去,要檢討或反省過去;不輕視或不滿現磁,要把握或遷就現實;不夢想或恐懼未來,要策劃或努力未來的態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明訓,說明我們可以檢討過去來借鑒眼前策劃未來,而最關鍵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對已經過去了的東西的糾纏上,像一個老人一樣不停地回憶,而要把立足點放在眼下,從現在做起,這才是幹事業應有的認識。一九九、不著色相不留聲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譯文】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木會發出沙沙的聲響,可是當風吹過去後竹林並不留下聲音而仍舊歸於寂靜;大雁飛過寒潭會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飛過後清澈的水面依舊是一片晶瑩並沒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見,君子遇事其本性才會顯現出來,事後其本性也就恢復了原來的空虛平靜。【註解】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飛過,河水此時顯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稱寒潭。【評語】人不能總為煩惱擾心,不能老讓瑣事纏身,當人間萬象紛至沓來時,一個有修養的人是善於調節內心平衡的。佛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道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後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而竹不留聲」,事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最終不由個人意志決定。所以人生應當抱定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用心去服務,事情過去之後心像要立刻恢復寂靜,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於不失。用這種心態來處世, 就是拿得起,放得下。這不是逃避社會責任,而是一種辦事方法,因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勞心挂念,整天在事務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樣會沒有效率。二○○、君子德行其道中庸清能有客,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咸,海味不咸, 才是懿德。【譯文】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不防害細察,剛正而又不至執撒,這種道理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即不過分的甜,海產的魚蝦雖然腌在缸里卻不過分的咸,一個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處人做事的美德。【註解】傷察:失之於苛求。蜜餞不甜:蜜餞不過分甜。懿德:美德,例如《詩經》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 【評語】嚴於品德修養是好的,但嚴的結果應該是符合中庸之道,這樣行事才可能不偏頗。不能認為因為自己品格優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確,往往正確過頭卻適得其反。一個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們往往轎枉過正,把自己的格調提升得很高,對於社會上的萬事萬物容不得一點沙子,嫉惡如仇, 結果就變成毫無容忍雅量的偏激。這樣行事其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個寬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愛戴,這種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斷力。這樣可以成一個老好人,卻辦不得大事。一個聰明人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不能在處事中掌握好分寸,聰明會對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很糟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無成。可見做事要保證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個合適的方法才行。二○一、窮當益工勿失風雅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馳哉! 【譯文】一個貧窮的家庭要經常把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貧家的女子經常把頭梳得乾乾淨淨,擺設和穿著雖然算不上豪華艷麗,但是卻能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因此君子一旦際遇不佳而處於窮困潦倒的時候,為什麼要萎靡不振自暴自棄呢! 【註解】益工:更努力下功夫。寥落:寂寞不得志。呂溫詩中有「獨卧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 廢馳:應做而不做。王冕《劍歌行》中有「學書學劍俱廢馳」。【評語】貧與富是身外物,家貧家富都應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氣質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質所能決定的。貧窮人家雖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也會使精神愉快培養出清雅氣象。一個人生長在貧窮人家,所穿的雖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潔儀態大方,精神充實, 舉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氣質。可是卻有一些修養不夠的書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失去風雅,終將一事無成。二○二、看破認真可負重任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得,才可以任天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譯文】世事變幻無常,不管是功名富貴,即就是自己的四肢軀體也是上天賜給的;我們超越一切物相來看客觀世界,不論是父母兄弟,甚至連天地間的萬物也都和我屬於一體。一個人能洞察物質世界的虛偽變幻,又能認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恆價值,才可能提負起救世濟民的重任,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人間一切困擾你的枷鎖。【註解】世相:指社會現象及社會形態。本體:指事物的根本原理和真象。幻境:空虛境界。委形:委,賦予,委形,上天賦予我們的形體。例如《列子·天瑞》篇: 「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真境:是超物質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物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物我合一永恆不變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韁瑣:套在馬脖子上控制馬行動的繩索,比喻人世間的互相牽制。【評語】人必須不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靈的安寧、淡泊,但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追求金錢,講求致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當人的心靈被金錢所鏽蝕, 那麼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為物質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嘆自己是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越是富有,貪圖物質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虛。假如過分強調返樸歸真操守清廉是不現實的,但一個人不講道德情操,一個社會不講精神追求,以至學子放下學業先生丟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錢致富,那麼這種富是畸形的。對一個有作為的人來講,不擺脫物累而加入世俗的爭逐就不會有為有成。二○三、持身勿輕用意勿重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定之趣;用意不可重, 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洒活潑之機。【譯文】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絕對不可輕浮急躁,因為一旦輕浮急躁,就會把事辦槽而受到困擾,這樣自然就會喪失悠閑寧靜的趣味;處理事情不可思前慮後想得大多,不然就會陷入外界制約,喪失瀟洒旺盛的生機。【註解】持身:做人態度、原則。輕:輕浮,急躁。擾:困擾、屈服。泥:拘泥。【評語】生活中,我們很欽佩那種在危急關頭臨陣不慌、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 這種風度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輕,用意不可重, 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鍊。輕重是相對的,一個人做事固然不可過於魯莽,也不可考慮太多,否則勢將什麼大事也做不了,輕與重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二○四、人生無長不可虛度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這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譯文】天地萬古運行不變,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後就不再復活;一個人最多只會活百歲,可是百年的時間跟天地來比只不過是一剎那,逝者如斯。有幸誕生在天地間,既不可不了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蹉跎歲月, 而有虛度一生之嘆。【註解】萬古:永恆不變的時間,喻其長。虛生:虛度一生無所作為。【評語】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惜時如金是千百年來古人的明訓。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曹操嘆「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暫的一生是像莊子那般有「夢為蝶,蝶為夢」的感傷不息呢?還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欽呢?人要珍惜人生之樂,但「不可虛度」的標準在於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中去,只有在為國為民的服務中才會更覺人生之樂,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人。二○五、持盈履滿君子兢兢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萬兢兢焉。【譯文】年紀大時,體弱多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愛護身體所招來的病根兒;一個人事業失意以後還會有罪孽纏身,那都是得志時埋下的禍根兒。因此一個有高深修養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環境處在事業巔峰,尤其要兢兢業業,戒驕慎言,為今後打下好基礎。【註解】待盈履滿:盈是豐富,履是福祿,持盈履滿是指已達最好程度的美滿的物質生活。兢兢:小心謹慎。【評語】人總喜歡回憶過去,而很少實實在地預測未來。人的一生變化無常,「得意無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時,」所以一個人在春風得意時要多做好事多積陰德,免得失勢以後留下罪孽官司纏身。世事變幻難測,所以,一個人不論出身多麼高貴,地位多麼榮耀,尤其在官場上,所謂多行善事正是為今後著想;就像是人的體格,青壯時不注意保養鍛煉,老來多病又能怪誰呢?而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在順境、在有勢時,總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決不會像市井之徒那樣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態度。二○六、卻私扶公修身種德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譯文】施恩惠給別人收買人心,還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態度去爭取社會大眾的輿論;一個人與其結交很多不能勸善規過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個人與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積一些陰德;一個人與其標新立異去顯示名節,倒不如平日謹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註解】市私恩:市,買賣。私恩是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買人心。扶公議:公議是社會輿論,扶是指扶持。扶持公議,就是以光明正大的行為爭取社會聲譽。敦:厚,加深。庸行:平常行為。【評語】一個想從政濟世的人以什麼態度立身是決定他將能否有功於國的基礎。是懷著天下為公的抱負還是只為追求功名,是實事求是還是標新立異只為一已之私譽,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緊緊相聯。漢有一個高尚的品德而從政,沒有懸壺濟世的本領卻硬要懸壺,結果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懸壺欺世」,最後總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實際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眾。這種不知積德的偽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們手裡有權,便可以任意胡來,勞民傷財。所以選擇德與才兼備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條件,而從政者自身不加強修養,是談不上建立真正功業的。二○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個真正英雄。【譯文】做人做事即就是細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沒人聽見沒人看見的地方,也絕對不可以做見不得人的壞事:尤其是處於窮困潦倒不得意的時候,仍舊不要忘志。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為的英雄。【註解】滲漏:滲,水從上往下慢慢滴,有侵蝕和走漏的意思。怠荒:懶惰無進取心叫怠,荒有頹喪不上進的意思。【評語】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個人的成就是平時點滴積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無不從小處做起,而能成大事者關鍵是志向遠大,胸懷寬廣。有時, 一個人一生事業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於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小節上,「千丈之堤,毀於一蟻之穴」。例如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本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當他統率馬其頓大軍策馬東征之際,突然被他的一個親近恃衛刺殺身死。原來這個侍衛跟他的一個恃寵而驕的妃子發生爭執, 侍衛就向他訴苦申告,可是他當時正忙於接應各國貴賓,一個小小的侍衛何心去理睬他,隨意申斥幾句就不理了。侍衛氣憤難消,竟拿起佩劍當場把他刺死。相反,周恩來總理在國賓館看到工作人員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並沒有去訓斥,而是親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勝於言教,小事中見偉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樣,欲有為者應大處看眼,小處著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二○八、盛極必衰居安慮患衰瘋的景象就在盛滿中,必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譯文】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運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所以君子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範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一旦處身於變亂災難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緊牙關,堅定信念繼續奮鬥,以求事業成功。【註解】衰颯:颯,本義是凡吹落葉的聲音,衰颯就是凋落、枯萎,指境遇衰敗沒落。發生:生育、生長。機緘:關鍵因素,指運氣的變化,據《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 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 零落:指人事的衰敗凋落,例如陸機有「親友多零落」的詩句。百忍:比喻極大的忍耐力。【評語】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生興衰也是不斷變化著的。《易經》提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就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代就已經露出衰敗凋謝的預兆。人的一生同樣如此,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所以,意志、修養在盛在衰之時都應具備。二○九、奇異乏識獨行無恆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苦節獨行者,非恆久之操。【譯文】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甚至喜歡怪誕不經的人,不會有高深的學識和遠大的見解;一個只知道苦苦恪守名節而自以為清高獨行其事的人,無法保持長久的信心操行。【註解】恆:長久不變【評語】喜歡新鮮好奇是人之性情所決定的,但對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來講,不應把精力投之於此;對於一個性格穩重、修養厚實的人來講,不應當像孩子那樣見異思遷。應當重視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標新立異聳人聽聞。奇特怪異之行多了只會使人看了討厭,對於自己的前途事業絕無任何好處。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學生,竟以會抽香煙而洋洋得意,旁人看來, 這正是代表他們的無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條, 把自己鎖進道德圈子裡就算是有修養,而是要腳踏實地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二一○、震聾啟聵保持清醒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譯文】頭腦感到昏沉紛亂時應該平靜下來讓頭腦清醒;工作煩瑣情緒緊張時, 要懂得把工作暫停一下,以便使情緒恢復鎮定輕鬆。否則恐怕剛剛治好昏沉紛亂的毛病,便又處在左右為難思緒搖擺不定的困擾中。【註解】昏散:迷惑。憧憧:心意搖擺不定。【評語】工作要講方法、有效率,不能認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績,工詐緊張而又條理清楚,收效顯著才稱得上有效率。所以一個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勞逸結合。一個人努力工作創造事業固然很重要,但不可過分勞累過度緊張, 否則把弦綳得太緊,就會有突然斷裂的危險。人的情緒,必須隨時做適當的安排與調劑,既不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過分疏懶,也不可日夜不停,機械般作個不停。不會休急就不會工作,而那種處於昏昏然工作狀態的人,辛苦固然可嘆,成效卻不見得明顯,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自己的腦子都不清醒,何談事業?這是不足取的。二一一、辨別是非認識大體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譯文】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疑或就放棄個人的獨特見解,也不要因個人好惡固執已見忽視別人的忠實良言。不可因個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傷害整體利益, 更不可以藉助社會大眾的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原望,發泄個人不滿。【註解】快:稱心如意,滿足、發泄。【評語】事物總是相對的,什麼事一但過度便變質。人固然要有從善如流的習慣, 但決不是人去亦云,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時真理還在少數人手中,該堅待的原則決不可動搖。不過有時自己的見解也未必高明,那時就要本著謙遜的態度多聽聽人家的話。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在能明辯是非,認識大體,在眾多議論中保持清醒,而個人的真知的見又是建立在集體的智慧之上。從現實而言,不可能有絕對的民主,也不可能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意志辦,必須經過公議,也必須有,最後的決策者。但決策人要善於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不存私心地採納意見,這樣最後的決策才可能正確,有見地。二一二、暗室磨練臨深履薄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譯文】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節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凡是一種足可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策略,是從小心謹慎的做事中磨練出來的。【註解】青天白日:光明磊落。節義:名節義行,此處指人格。暗室漏屋:二詞同義。漏屋,無人處。經綸:本指紡織絲綢,引申為經邦冶國的政治韜略。繰:同繅,抽繭出絲,此處做整理領悟解。臨深履薄:面臨深淵腳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別小心謹慎。據《詩經·小雅》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評語】俗話說「滴水穿石」,英雄大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經一夜寒徹骨,哪有臘梅撲鼻香,成大功立大業,都得經過艱苦惡劣環境中的奮鬥。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僅僅接受磨難是不夠的,因為受磨難和受得了磨難的人很多,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他們的事業絕對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的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因此胸懷上博大寬厚,光明磊落;細節上點滴積累,大事上眼光長遠;加上堅強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為自己事業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實的基石。二一三、分清功過勿顯恩仇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隋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攜貳之志。【譯文】對於功勞和過失,不可有一點模糊不情,功過不明就會使人心灰意懶而不肯上進;對於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現得太鮮明,假如對恩仇太鮮明就容易使人產生疑心而發生背叛。【註解】隋隋:疏懶墮落,灰心喪氣。攜貳:懷有貳心,有疑心。【評語】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別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兩條原則,即對人要功過清楚,賞罰分明;對已則恩仇勿顯,兔去猜疑。從領導者來講,固然需要「恩威並用」,同時必須恩賞過罰。賞罰是使人努力的誘因,一個喪失工作誘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緒必然不會高昂。假如是一兩個人這樣還不要緊、萬一群體也如此,這個集體乃至社會必然要陷於不進步的停頓狀態,所以賞罰又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歷朝皇帝打天下,哪一個不是以論功行賞作為調動文臣武將積極性的手段呢?就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講。不論是做官還是一般人的交際,還需要克己,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則, 但在這裡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過而勿顯已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為一種共同的副業團結一致。二一四、位盛危至德高謗興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 過高則謗興而毀來。【譯文】宮位不宜太高權熱不應太盛,如果太高就會使自己陷於危險狀態;一個人才幹所及的事不應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如果都發揮出來就會處於衰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以標榜過高,如果太高就會惹來毀謗和中傷。【註解】爵位:君主時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官位。行宜:合乎道義的品行。【評語】任何事都有個度,所謂「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的爵祿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須急流勇退, 古代開國功臣大多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最曲型的例子是漢初三傑,幫劉邦打下天下後,結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馬光才很感慨他說:「蕭何系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 其實,何止在做官上應知進退,其他事同樣應知進退深淺。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懸,因才能之較都可能結仇生怨,故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二一五、以德御才德才兼備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譯文】品德是才學的主人,而才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假如只有才幹學識卻沒有品德修養,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奴隸當家了,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註解】魍魎:泛稱山川木石的精靈怪物,例如《孔子家語》中有「木石之怪日魍魎。」 猖狂:過分放縱。【評語】品德需要意志長久磨練,需要靜心思考體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品德不苦磨練而來,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可隊表現出品德的高低,於是生活中人們不重視品德的事很多。人們更重視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實人不僅要培養自己的才智,重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兩者都極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似乎在下降,但社會對個人的品德要求卻越來越高。如誠信、意志、忠恕等等。一個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品德修養的明證。有的人喜歡猜忌,有的人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有的人喜歡兩面三刀等等,這樣的人再有才能誰又敢放心的使用呢。二一六,窮寇勿追投鼠忌器鋤奸杜偉,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筆俱咬破矣。【譯文】剷除邪惡之徒杜絕投機取巧的小人,有時應留一條改過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們毫無立足之地,那就好像為了消滅一隻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東西卻也都被老鼠咬壞了。【註解】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東西打壞,比喻做事有所顧杜:當動詞用,阻止。偉:用手段謀取更高職位的人。【評語】「窮寇勿追」,是為了防止困獸之鬥,垂死掙扎,或者是為投鼠忌器, 但心適得其反吧。這不是說落水狗不能打,壞人因其垂死或勢敗而可原其所惡。在具體的事上存在著具體的解決方法,對壞人和壞事都應當加以區別。生活中,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有時是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因為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則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對人類對植物也有貢獻。萬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內,可是牛羊也是依賴人類生存。善惡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對的。惡盡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惡」 要看到什麼程度,是否非得採用根絕方式。所以除惡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斬亂麻,有純刀割肉,有隻剔去惡處;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聽其自滅,還可以放一條改過的生路。除惡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一七、過歸己任功讓他人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要有跟人共安,安樂則相仇。【譯文】應當有與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勞的念頭,因為共享功勞彼此就會互相猜忌;可以有與人共患難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樂的貪心, 因為安樂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視。【註解】患難:患是憂愁,患難就是艱難困苦。【評語】從古到今,能夠同享安樂共受富貴的便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殺,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爭殺的原因大都為富貴、安東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暑,爭名奪利的結果,到頭來也不過是黃土一堆而已。誰都知道這個道理,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功名富貴恰似過眼雲煙,偏偏是當局者迷,不到蓋棺難以清醒。人為什麼只在患難之中才會團結呢?人在有過之時盼望別人的原諒,人在病中、在弱時盼望別人同情,可得勢、強健時便忘乎所以。所以處人待世要勿爭,爭則陷入一種自尋的煩惱之中,不爭則是與人相安的一種方式,而且欲為大事者連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談追求。二一八、功名一時氣節千載事業文章隨身消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也。【譯文】一般來說副業和文章,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偉大的精神萬古不朽;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移,忠臣義士的志節卻會永遠留在人間。可見一個君子絕對不可以放棄能留名青史的氣節,去換取會隨身銷毀的東西。【註解】逐世:隨著時代轉換。千載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恆不變。【評語】精神、志節不是空的,不能脫離一定的事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氣節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中表現出來的。事業有大有小,有好有壞,壞人小人也可以稱自己的鑽營為一種事業,造福萬民的偉大事業,為一種善政德政而永垂不朽。同樣此處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無內容的文章,是抒發病態之情, 詠風弄月、堆砌詞藻的作品。得以留傳至今的經典、文史之作,幾乎全靠文章薪火相傳之功。司馬遷曾有精闢的見解,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利;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由此可見,一個人不論何時何地,應保持一種高尚的品德,偉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業的充溢著偉大的精神,在實現理想中保持著如一的氣節。所謂功名一時,富貴難久,而精神不死,氣節千秋。二一九、自然造化智巧不及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里藏機,變外生變, 智巧何足恃哉。【譯文】本來是張網捕魚,不料鴻雁竟碰上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面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可見天地間事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的智慧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 【註解】魚網之設二句出自《詩經·邶風·新台》篇。罹:遭,碰上。鴻:雁中最大的一種,俗稱天鵝,頭和背部呈暗褐色,腹部白色,尖嘴, 翅膀長約一尺七八寸。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比喻人只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後的災禍,據《說苑·正練》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評語】孔子主張「盡人事以聽天命」。對於人來講,不可知的東西大多了,許多事往往用盡心思仍一無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謂「螳螂捕蟬,黃崔在後」 的事太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環套一環,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物慾的貪求、有時偏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的時候卻是「機關算說大聰明」, 最終一無所得。當然「智巧何足恃」並不是說人應任憑大自然擺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敵,進而認識掌握事物的變化周期和發展規律。二二○、真誠為人圓轉涉世咋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譯文】做人沒有一點真情實意,就會變成一個一無所有花子,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實;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一點靈活應變的情趣,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到處碰壁。【註解】花子:乞丐的俗稱。【評語】華而不實的人可能會給人一個生動的印象,但決不會長久;心地誠善的人或許不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信任感到誠善之中就越來越強。作事如果不誠懇,對方總認為你滑頭滑腦,就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決斷,這樣你就什麼事也無法進行,當然也就談不到創任何大事業,到頭來必將一事無成。即就是在相互傾軋的生意場中也討厭一褪子買賣的人。「誠信」是個首要原則,當然誠而善只是基礎,辦事還須靈活,尤其是具體事物應有變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嚴肅很尷尬的事,由於當事人富有幽默感,說上幾句很逗趣的話,大家哈哈一笑, 事情也辦通了。有的事這樣辦不行換個方式就行,此時不行換個時間就成。尤其是現代社會,既要講做人原則,也要求辦事效率。二二一、情急招損嚴厲生恨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譯文】很多事情越是急著想弄清白越難清楚,倒不如暫時放一放緩一下,也許頭腦冷靜之後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萬不可大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的緊張氣氛;很多人指揮他他根本不願服從,倒不如放鬆不管,讓他自由發展, 他也許會慢慢覺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增加他的專橫和固執。【註解】寬:舒緩。自化:自己覺悟,《老子》中「我無為而反自化」。【評語】口中講究辦事效率的人愛講:立竿見影,追求實效的人愛強調欲速則不達,這是孔子講的為政之道。生活中的處世待人同樣如此,因為時間是消除偏見、誤解,緩解緊張情緒的最好的催化劑。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產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來嘗嘗,味道自然不好。辦事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要有方法,還要看時機。二二二、回歸自然述古暢懷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詼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 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迷古人看嘉言懿行。【譯文】交一個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個隱居山野的老人;巴結富貴豪門, 不如親近平民百姓;談論街頭巷尾的是非,不如多聽一些樵夫的民謠和牧童的山歌;批評現代人錯誤,不如多講講看看古聖先賢的格言善行。【註解】山翁:此指隱居山林的老人。朱門:本指紅色的大門,比喻富貴之家,杜甫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白屋:平民窮苦人家的房屋,用簡陋的材料搭建,因此就用「白屋」來代稱。【評語】發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懷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聽漁翁樵夫歌,與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種追求。所謂修身養性。如果結交的是市井小人,所聽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貴豪門之家,聽到的都是功名利祿的權勢之爭;假如經常談論左鄰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閑言,那麼心難靜, 氣不順,神不寧,心則何安?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擔社會責任,但為大事者必須要有超脫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養德,才可能為一展大志不息奮鬥。二二三、勿昧所有勿自誇耀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放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譯文】前人說:「放棄自己家中的大量財富,卻摹仿窮人持體乞討」又說:「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誇耀財富,其實哪家的爐灶不冒煙呢?」上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說自己看不見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說那些誇耀自己暴富的人, 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徹底戒除的事。【註解】無盡藏:佛家語,是「無盡藏海。的簡稱,比喻無窮道德,此處有道德和財富的雙重含意。《大乘義章》說:「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 包含之德,包含曰藏。」 誰家灶里火無煙:是說任何人家多少都有點財產。【評語】《佛學人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應求諸內心而勿求諸物外。做人也是這樣,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聖先賢只在自己內心求道,使得修心養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拋卻自家無盡藏。做事做學問的人更要以不自誇不自滿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視實質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徑搞短頻快,而忽視紮實刻苦的基礎;不能總想著外力作用,而忘卻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二二四、信人己誠疑人己詐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譯文】一個肯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別人未必全是誠實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誠實;一個常懷疑別人的人,別人雖然未必都虛詐,但是自己卻先成為虛詐別人的人。【註解】信人:信任別人。疑人:懷疑別人。【評語】疑神疑鬼,不信任別人的人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是一個有創造大業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須出自真誠,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誠合作。誠信是傳統的做人原則之一,真誠待人終究會感動別人。但是真誠待人不是見什麼都把自己和盤托出,就是見了作好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誠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如果人人這樣,社會責任法律義務誰來承擔?故誠也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二二五、自薄而厚先嚴後寬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自嚴而寬,先寬容後嚴者, 人怨其酷。【譯文】施人恩惠要先從淡薄逐漸濃厚,假如先濃厚後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懷這種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從嚴而逐漸變寬,假如先寬後嚴厲,那部屬就會怨恨你冷酷無情。【註解】惠:恩惠。酷:冷酷,暴虐。【評語】同時有兩種食物,假如先吃美味佳淆,後吃粗茶淡飯就難以下咽;反之就覺得這餐飯吃得很香甜。當然這是在肚子飢餓的前提下。從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際交往也應如此。常說「恩威並用」、或「寬嚴兼施」,其實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嚴而後寬」、「先淡而後濃」,當然濃淡寬嚴的前提是真誠而不是虛偽。二二六、人情冷暖原非奉我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譯文】我有權勢人就奉承我,這實際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貧窮低賤人們就輕視我,是輕視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為什麼要不高興呢?原本不是輕視我,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 【註解】峨冠大帶:比喻官位。布衣草履:喻出身貧賤窮苦。胡:疑問副詞,為什麼。【評語】對於人際間的炎涼冷熱,的確要有些超然的態度。六祖惠能名謁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都是光身空手進人塵世,假如能悟出這種道理,對人間事就會進入人我兩空境界,對於世態變遷就會看得淡漠了。其實,人去埋怨別人趨炎附勢,看到別人見利忘義,也正說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為陷入人際間的矛盾而苦惱,其實質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著名利之心居官位,那麼官位會成為眾矢之的;抱著名利之心享富貴,那麼富貴會成為煩惱之源。如果自己陷於名利場不能自拔,以為名利非我莫屬,那麼期望越高,失望會越大。二二七、無事昏冥有事奔逸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譯文】平日閑居無事時,心情容易陷入迷亂,這時應用平靜的心情來警覺地處理問題;有事忙碌時,感情容易陷入衝動,這時應利用理智、冷靜的頭腦加以控制。【註解】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惺惺:聰明,機警。寂寂:沉靜落寂。【評語】一個人生活中太閑易於懶散,懶而墮志,銷磨心性;工作中太閑沒事會生失落感而怨氣多,由此變得沒有朝氣。可一個人太忙又容易衝動,處理事情難免欠妥。因此,人人都應當學會控制自己,多用腦子想而不是只憑一時的光致去盲目蠻幹,不能由於一時的衝動而壞了平生的追求。二二八,超然事外明曉利害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志利害之慮。【譯文】評論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曉利害;反之如果以當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暫時忘懷個人的毀譽, 才能專心策劃並推動所擔負的任務。【註解】任事:負責某事。【評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要想對某事作公平的論斷,超然事外, 將會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時迷於局內時,可以先放一放,別讓思路限於一隅。可事情往往並不等你避開就劈天蓋地而來,這時必須以清醒的頭腦,公正的心態把個人的恩怨、毀譽放到一邊,一心一意去把事情辦好, 為公眾服務。二二九、操持嚴明守正不阿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要和易,毋少隨而近腥膻之覺, 亦毋過激而犯蜂蠆之毒。【譯文】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須操守嚴謹,行為磊落,心境平和,氣度寬宏, 絕對不可接近或附的營私舞弊的姦邪之輩,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觸怒那些陰險狠毒的屑小之徒。【註解】權門要路:權門指有權有勢的政要。例如《後漢書》的「權門請託,殘吏放手」。操履:操守和行事。腥膻:魚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蜂蠆之毒:蠆,毒蟲名,屬蠍科,比喻人心險惻惡毒。【評語】正與不正是對立的,清廉與腐化、真誠與姦邪是難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風範,嚴正的操守自不屑於姦邪小人,也為此輩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際傾軋最利害的地方。魚龍混雜,清濁同在,往往漢渭難以分清。尤其是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種藝術,不會平衡協調矛盾,不能容忍難忍之事就不可能辦好事情。權門要路當然不能讓小人好黨佔據而禍國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銷磨自己個性的,這當然不是說應當八面玲瓏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這種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卻不屑一為。但做事不講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氣用事,這樣往往會形成主觀本意與客觀效果難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時候不僅辦不成事還要壞事,引起與主觀想法不一致的結果。二三○、坎坷世道耐而撐持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 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 【譯文】俗語說:「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驗,走雪路要耐得起過危橋的驚險。」 可見這一個耐字具有深長意義,正像是險詐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假如沒有這一個「耐」字苦撐下去,有幾具會不墮落到雜草叢生的深溝里呢?【註解】榛莽:榛,荒地叢生的小雜木,草木深邃的地方叫莽。坑塹:塹,深溝叫塹,就是有深溝的險處。【評語】梅蘭竹菊號稱四君子,人們喜愛它們是因為它們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 耐得起風吹日晒。這種精神為人們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經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創造大事業,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說立雄心大志,建豐功業,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裡有那麼多順心如意的事呢?哪裡有那麼多對路可意的人呢?無一個「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還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勁,咬咬牙便是一重關隘又在回首處,一陣波浪又在用力撐持中消失。二三一、忙裡偷閒鬧中取靜忙裡要偷閑,須先向閑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譯文】忙碌時,也要設法抽出一點空閑時間,讓身心獲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規整,掌握要點。喧囂中保持冷靜頭腦,就必須在心情平靜進事先有個主張。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隨事盲目而行,往往事情有弄得一團糟。【註解】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主宰:主持、主見。因境而遷:遷,轉移。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事而靡:靡當動詞用,散敗和損毀。隨著事物的發展而盲目地隨其後。【評語】要做到臨事不慌,就應當事先計劃,靜的時侯要有主張。忙的時候要會求靜,待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待人做事要講方法,保持心靜,學會求靜,深思熟慮是關鍵。二三二、修養自身大業之始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子孫造福。【譯文】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盡人情的事情,不過分使用浪費物力,假如能做到這三件事,就具備了為天地樹立善良的心性,為萬民創造不息的命脈, 而為後世了孫創下幸福基礎的基本條件。【註解】不昧,昧是昏暗,此處作蒙蔽解。竭;窮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據《易經·復》: 「復見天地之心乎?」註:「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疏: 「本,靜也,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宋代理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方世開太平」。【評語】古聖先賢有「內聖外王」之說。這也就是「先成己而後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學。假如一個人連「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碼修養工夫都不具備,就談不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業以古人此論推而廣之,一個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從自我修養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基本的口德修養也應具備,對傳統的美德也應繼承。人們的生活環境需要這樣一種道德秩序,社會對人們的素質也有這樣的要求以保證社會的安定,人際的和諧, 人類的幸福。二三三、處富知貧居安思危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譯文】當你居富擁貴時,你要了解貧賤人家的痛苦才行;當你年青力壯時,應當想到年老體衰後的悲哀。【註解】痛癢:痛和癢都是一種病,此處比喻痛苦。王陽明《傳習錄》有:「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評語】陣勝沒有稱王的時候,曾和同伴相約:「苟富貴,毋相忘。」可陳勝真的富旦貴的時候,把這句話就丟到腦後去了。貧窮和富貴是相對立的,從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權勢,便覺身價百倍,不思為民造福,忘卻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古訓;有了財富,便顯得趾高氣揚,驕奢淫佚,彷彿自己的血統都比別人高了。在高貴時想不到貧窮,既難使富貴長久,也談不上具備好的品德。一個人不管身處貧困富貴,都應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可不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別珍惜青春而顧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時如金是事業的最基本要求,否則,一生一事無成,看來不堪回首將何其凄涼。二三四、老當益壯大器晚成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譯文】夕陽西下時,在天空所出現的晚霞是那麼燦爛奪目,深秋季節金黃色的柑桔正在吐露撲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應振作精神奮發有為。【註解】煙霞絢爛:煙霞是雲氣,絢爛是光采奪目的景色。芳馨:香氣四溢。【評語】人的一生習慣於分年齡段計算其作用,而現代社會更重視年輕人的闖勁,發揮其創造力,使老人問題成為社會問題。以至有人慨嘆「人到中年萬事休」。否認年齡差異,不講生理機能之別不切實際,硬要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的話,只能是從精神而言。每個年齡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歲的中年正是一個人奮發有為創造事業的黃金時代,六七十歲的人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生活經驗指導後來居上的人少走些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歲寒而後知松柏之蒼勁」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陽黃昏之嘆,但「老當益壯」,「老驥伏櫪」之雄心更顯得輝煌。人的一生,沒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當少年,但頹靡自墮,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負,即使在老年卻生機勃勃,又何來「徒傷悲」之嘆呢?二三五、藏才隱智任重致遠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譯文】老鷹站在那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樣子,但這正是它們準備捉人吃人前的後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聰明,不顯露才華,如此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毅力。【註解】攫,鳥獸用爪或翼取物。噬:啃咬吞食。肩鴻:鴻與洪通,大的意思。肩鴻即擔負大責任。【評語】老子說:「大智若愚」,是說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無暇去忙世俗之事, 表面看起來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樣子。常言道「一瓶個滿,半瓶子醋晃當」, 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絕不會自我誇耀,因為他清楚學無止境;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態度,否則容易招致周圍人們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會保護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賈深藏苦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的名言。何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於小便忽於大,貪得多便難以專,正因為如此,不露才華不顯聰明,才能為以後的大業積攢力量。二三六名位聲樂不可貪圖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位之念重, 不是個好臣士。【譯文】經常宴飲作樂,不是一個正派人家;習慣於靡靡之音和華麗艷服,不是一個正派書生;名利權位觀念太重,不是一個好官吏。【註解】士子:指讀書人或學生。【評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王焉, 可謂好學也已。」「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一個有志於學業,有為於未來的人,在享樂上過於貪圖,在名位上太過看重是難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養要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論是讀書求知,不審居官從政,或是日常生活,只為追求私慾的滿足,達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損於集體,有損於公德。其最終結果是敗壞自己的形象。而熱衷於飲宴聲樂之輩, 必然輕浮;一門心思在名利場鑽營,定然不會是為民造福堅持正確原則的人。二三七、樂極生悲苦盡甘來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譯文】世人都認為能滿足心愿就是快樂,可這種願望常常被快樂引誘到痛苦中;達士平日能忍受各種橫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種磨練中享受奮鬥抗爭之樂,最終換來真快樂。【註解】心肯:肯是可的意思,引申為順,心肯就是心愿滿足。心拂:拂就是違背,心中遭遇橫逆事物。【評語】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從惡劣環境中奮發而來,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苦盡而甘來,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在順境中不知滿足,不斷求進。逆與順是相對的,逆境中條件艱難,需要不氣餒;順境中謹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滿,只有不自滿,為志向而奮發,才會有抗爭之樂,否則就會由順境轉向逆境,樂極而生悲。二三八、冷靜觀人理智處世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譯文】要用冷靜的眼光觀察人,用冷靜的耳朵聽別的的話,用冷靜的心情處理感情,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註解】當:持,處理。【評語】古人強調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無不和「冷」帶些關係,因為只有情冷才能心靜。常言「萬物靜觀皆自得」,熱情如火可以給人以生命力和無限溫暖,但是冷靜如水卻有助於思考精深判斷準確。一個成熟的人待人的冷靜的,處世是現智的,這樣遇事才不會感情衝動不知所措,做事才會有條不紊有序而行。而觀察人則是一門委高深的學問,需要一個很長的了解過程, 孔子主張「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沒有一個冷靜的心態,理智思維是難以建立起來的。二三九、惡不即就善不即親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譯文】聽到誰說人家有過錯或做了壞事,不可信以為真馬上就起厭惡之心,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的觀察,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否進讒小人的誣陷泄憤;聽到誰讚揚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親近他,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觀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為謀官求職的手段而引狼入室。【註解】就惡:立刻厭惡。讒夫:用流言來陷害他人的小人。【評語】常見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愛打聽是是非非,喜歡聽信別人說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長舌婦人生存的環境。對於一在個事業上想有作為的人來講這是大忌。孟子在識別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日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後察這,見賢焉然後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為,不論是從政還是經商,首要問題是識人用才;而識人用才的關鍵是自己有標準善惡、有立場原則,自己去觀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寵信奸小。二四○、性躁無功平和徼福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譯文】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麼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無成;性情溫和心緒平靜的人,往往各種福分會自然到來。【註解】微福:徽,求。《左傳》昭公三年中有「徼福於太公」。【評語】《大學》中所說的「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定、靜、安、慮、得就是訓練和要求一個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氣和。一個平心靜氣的人由於思考得周詳,做事當然不會盲目亂撞,避免不知所做何為的現象出現,一個心浮氣躁的人由於不能深思熟慮,往往會使所進行的事功敗垂成。所以必須磨練「智欲圓而行欲方, 膽欲大而心欲細」的修養工夫,膽大心細的人才不致一事無成。做事如此, 待人同樣是這個道理,只要冷靜觀察,自然相處,不強求,自然就無煩惱。二四一、刻失人和濫招惡友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談者來。【譯文】用人要寬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會使想為你效力的人離去;交友不可太多太浮,如果這樣,那些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你,來到你的身邊。【註解】濫;輕率,隨便。貢諛:貢即貢獻,諛是阿諛,說好聽話逢迎討好的意思。【評語】孔子把朋友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益友,一種是損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交友宜益人,惡人豈能稱友?高山流水,難得知音,以至知音成為後人擇友時的一個嚮往。許多人一諾之功,一酒之飲,一事之助便以為友至矣, 這樣是沒有真朋友的。故俗語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說法。交友不可濫, 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點權力的人,往往既出於公心,又刻薄待人。辦事往往以為只自己正確,待人總是按我這要求,還偏生說是為公,實際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樣用人。這樣做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那裡還談得上以為公?二四二、居官有度居鄉易交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犢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鉅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 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譯文】一個人做官的時候,對於求薦的書信不能無節制地延攬接待,處人要保持一種嚴肅恭謹的態度,對於有所求的人要盡量少接見。一但去官閑居田園鄉間以後,就不能再擺那種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鄉父老應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態度,以便敦睦鄉鄰的感情。【註解】竿牘無節:竿與簡通,竿牘就是簡牘,就是書信。杜鉅端:杜是杜絕,鉅端是非分幸進。崖岸太高:比喻性情高傲。【評語】一個人的品質、氣節在什麼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態度卻應隨條件變化而調整。在朝為官因為手中有權,如果不使權力有一定威嚴,卻去大開方便大門,就很容易使權力變成結黨營私、貪污腐化的法碼。關於在朝為官和退休鄉居的應有態度,《論語·鄉黨》篇中說:「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與上大夫言,固閻如也。君在,閻間如也,與與如也。」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在官謀政事;閑居後,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虛,這都是把自己放在過去的回憶中而不能面對眼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會與人隔絕,產生失落。實質上,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有關, 只有熱衷於功名。死握住權力不放的人,才會要閑居時因失落而自我封閉。二四三、逆境比下怠荒思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 則精神自奮。【譯文】事業稍不如意而處於逆境時,就應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樣怨天尤人的情緒會自然消失;事為順心而精神出現鬆懈時,要想想比我更強的人, 那你的精神就自然會振奮起來。【註解】拂逆:不順心不如意。怨尤:把事業的失敗歸咎於命運和別人。怠荒:精神委靡不振,懶惰放縱。【評語】做事業沒有總是一帆風順的,雖然一帆風順的人們的願望,卻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事業上選一個參照物是決定進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決難成事,這時應調整一下心態,觀察一下得失,可能會發現有很多人的景況還遠遠不如我,前人騎馬我騎驢,利於恢複信心而不頹唐。而成功時容易自滿以致腐化墮落,這時應當記住「逆水得舟, 不進則退」「心如平原縱馬,易放難收」的道理。不自滿不自墮而向上看齊。事業上沒有向上之心難以向上,生活上卻不能如此,因為更多地向上看齊便容易走向庸俗而無事業心可言。二四四、言而有信恆心如一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譯文】不要乘著高興對人隨便許下諾言,不要在醉酒時不加控制亂髮脾氣,不要乘著一時稱心如意不加檢點惹事生非,不要因為疲勞疏懶而有始無終半途而廢。【註解】生嗔:生氣。嗔,發怒。鮮終:鮮,少的意思。鮮終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評語】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覺的。高興時有求必應,輕諾寡信,於是奸小之輩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並有意製造一個讓人高興的環境,通過各種手段來等待「輕諾」。借酒發瘋,是一種失控的表現,是有德之人所木為的。由於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後無德。人在枚勢頭上在富貴鄉中往往說話一無逛攔,財大氣粗,擺不正自己的位於,忘記應尊重理解別人,忘記應收斂檢點自己。炙手可熱,得意忘形,實際上是做人本成熟的表現。更有的做事有始無終,畏難而退,虎頭蛇尾,終究將一事無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 恆心如一。二四五、下愚可教中才難與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謖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譯文】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們心胸開朗對任何事物都無憂無慮,天賦愚魯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腦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鬥角; 這兩種人既可以和他們講學問也可以和他們共建功業。唯獨那些天賦中等的人,智慧雖然不高卻什麼都懂一點,這種人遇事考慮最多,猜疑心也極重, 所以什麼事都難以和他們合作完成。【註解】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例如《莊子·天下》篇有「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臆度:推測、計算。【評語】從選擇合作夥伴的角度來看,這段話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個人學有所專,事有所長,除了自暴自棄的人難以改變外,只要願意努力做事, 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長。但對於那種什麼都知道一點又不求甚解, 什麼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的人確難合作。這種人對什麼事都好猜疑,無遠見卓識。與其如此,倒不如選擇有專長的專門之才,或者是選擇從頭學起易於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證合作的可能,事業的成功。二四六、守口須密防意要嚴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譯文】口是心靈的大門,假如大門防守不嚴,內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雙腳,意志不堅定,就可能會像跛腳一般走入邪路。【註解】意乃心之足:形容心靈統帥意識。邪蹊:指不正當的小路。【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不願人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從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時你認為信得過的人可能偏偏與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隨事物變化就有可能為敵,故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名諺。處世必須作到「隔牆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來磨練的,因為好說話來表達思想、表現才「能本是人的一種需求,由好說到守口如瓶,沒有控制自己的堅強意志的能力很難做到。豈止是如此,意志不堅定更是一個人創業的大敵,克服各種困難要有意志,戰勝私心雜念同樣需要意志。堅定意志才不致誤人歧途。二四七、得休便休了時無了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字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辦不了。前人云:「如今體去便休去,務瓦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譯文】人做事,應罷手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假如猶疑不決想找個好時機,那就像男女結婚雖然完成了終身大事,以後家務和夫妻兒女之間的問題還很多。人們別以為和尚道士好當,其實他們的七情六慾也未必全除。古人說得好:「現在能罷休就趕緊罷休,如果說找個機會罷休,恐怕就沒了罷休的機會。」這真是一句極高明的見解。【註解】僧道雖好:僧是指憎人,道是指道士。好是美、善,此處指清靜無外人干擾。【評語】當斷則斷,丈夫所為,猶豫不決,兒女情長,又哪是成事氣象?做事如此,名利頭上急流勇退更難,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弱不戀功名而毅然回歸田園?例如他在《歸去來辭》說:「歸去來今,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迫。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張良以勇退而全身,韓信因戀功而被殺。後人很欽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賞張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隱山野的選擇,但輪到自己又當何如?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 了時無了。二四八、知足則仙善用則生本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 不善用者殺機。【譯文】對來到現實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感到滿足的人就會享受神仙一般的快樂, 感到不滿足的人就擺脫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假如能善於運用就處處充滿生機,不善運用就處處充滿危機。【注用】殺機:害人損物的危機。【評語】人不可能也不會安於貧窮,精神食糧是不能填飽肚子的。可一個人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假如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景用為生活苦苦掙扎的窮人並無差別。要想真正享受人生樂趣,應當有知足常樂的思想。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的有限生命應該用到對人類有益的事業中去,在這樣的事業中去發揮才智,展現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貴中拼殺的人來說,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二四九、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爭先的栓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長一分。【譯文】爭強好勝,道路就覺得很窄,假如能退後一步,自然覺得路面寬平很多; 大過濃艷的味追是短暫的,恨洲能清淡一分會覺得滋味歷久彌香。【註解】爭先:此指好勝逞強。【評語】假如世人都能抱有這種「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觀,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這麼多糾紛了。但事實上很難,因為好勝之心人皆有之。這就存在一個適時的問題,即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應該爭勝,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退讓。做人貴在自然,做事不可強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興亡的大義面前, 不爭何待?在名利場中,在富貴鄉中,在人際是非面前,退一步讓一下有何不好?二五○、居安思危處進思退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譯文】事業順利進展時,應該有一個抽身隱退的準備,以免將來像山羊角夾在籬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進退兩難;剛開始做一件事時,就要預先策劃好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罷手,不至於以後像騎在老虎身上一樣,無法控制形成的局面。【註解】觸藩:進退兩難。據《易經》「大壯卦: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疏: 『退謂退避,遂謂進往』」。「騎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險。據《隋書·獨孤皇后傳》:「當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總百揆,後使人謂高祖曰:『大事已然,騎虎之勢不得下,勉之。』」 【評語】懸崖勒馬、江心補漏固然是對危局的補救措施,但畢竟已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騎虎之勢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弩馬戀棧,不能在權勢頭上猛退,到頭來難免像山羊觸藩一般弄得災禍纏身。做事要胸中有數,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不要做無準備之事;做事要隨機應變,隨勢之遷而調整。做事是為了成事,一股勁猛進不可取,猶猶豫豫也不可取,應當知進知退,有張有弛,居安思危,處進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二五一、躁極則昏靜極則明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 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譯文】每當周圍環境喧器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憶的事物,就會忘得一千二凈;每當周圍環境安靜使心神平和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在眼前。可見浮滌和寧靜只要有一點點的區分,那麼昏暗和明朗就會通然不同。【註解】恍爾:恍然、忽然。【評語】有句俗話叫「心靜自然冰」,對於一個人的心態調整來講同樣適用。在吵雜的齊境中,人的情緒易受波動,腦子不太清明。這時就需要調節自己。心情平靜,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應當不以物喜, 木以己悲,不可拂意則憂,匝意則喜,志得則揚,志阻則餒,七情交逞,此心何時安寧?木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無以成就事業的。二五二、鬧中取靜冷處熱心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譯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靜觀察事物的變化,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個人窮困潦倒不得意時,仍能保持一股向上的精神,就可以獲得很多真正的生活樂趣。【註解】冷落:寂靜冷寞。【評語】事物總是辨證的,釋家的出世,老莊的無為,固然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的安寧。氣質的超脫,但如果到了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樂,別人卻視為怪物。所以人對世事不可太激進走極端,否則會為自己帶來痛苦,也會為眾人造成災害,也就是儒家所說的過猶不及。「鬧中取靜, 冷處熱心」,就是成功時要想到失敗,失敗時要保留奮爭精神,這實際上是一種明智的進取。二五三、安樂尋常事無絕對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尋常家飯,身分風光,才是個吝樂的窩巢。【譯文】有一個快樂的境界,就有一個不快樂的事物相對應;有一個美好的光景, 就有一個不好的風光來抵消。可見有樂必有苦有好必有壞,只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樂的根本。【註解】乘除:消長。素位:安於本分,不作分外妄想。據《中唐》:「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朱熹註:『素猶見也』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 無慕乎其外之心也。』」 【評語】看事物如果有些辨證的方法,就不容易走極端,因為任何事只要過了度就會發生質變;明白凡事都有它相對應的一面,也就明白了苦與樂,利與害, 高與下不會絕對不變。一個人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旁人看來他很幸福, 實際上也許內心充滿了痛苦,因為矛盾處處時時都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幸福與快樂也是相對的。經過狂風巨浪的人,才能領略出風平浪靜的安寧;從痛苦中奮鬥得來的快樂,才能使人體會到真正的樂趣。做一個平凡卻又品德高尚無私慾擾亂心性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充實和洒脫。二五四、乾坤妙趣本地文章林間松韻,石上朱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上見乾刊最上文章。【譯文】山林松濤陣陣,一派自然音韻,飛瀑濺落岩石,聲聲擊磐嗚玉。靜心傾聽,就能體會天地間所奏樂章的美妙。江邊蘆葦,飄蕩出一種迷濛的美感;天空彩雲倒映水中,顯得特別絢料;閑情欣賞,就能發現造物者所創造的偉大篇章。【註解】鳴佩:古代達官貴人和仕女常用美王繫於衣帶上作為飾物,行走時玉石互相擊觸發出清脆的聲響。煙光;形容天地間迷濛的景色。【評語】文人雅士與世俗凡夫之別首先在於對自然風光的理解,對湖光山色的情趣。有人說,俗人腦中充滿物慾,雅士心中充滿恬淡,這話比較絕對,所以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無趣味,在雅土看來,到處充滿了詩情畫意,俗人如此,有文化情趣的人也未必領略得到自然的風光。有的人知道琴瑟笙管是樂器,卻不知道松韻泉聲是樂章;知道用筆墨寫在紙上的是文章,卻不知道煙光雲影到處都是造物者所作的文章。人貴自然,首先得學會觀察自然,領悟其中妙趣並融會貫通,境界便豁然開朗,格調會自然右雅。二五五、見微知著守正待時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譯文】隱伏很久的鳥,飛起來會飛得很高;開得早的花,也必然謝得快。人只要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慮,也可以消解急於求取功名刮祿的念頭。【註解】蹭蹬:困迫木得志的意思。據《文選·木華海賦》:「或乃蹭蹬窮波。注。『蹭蹬,失勢之貌。』」 【評語】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必須學會等待時機,儒家曲型的處,世原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能因為自己眼下的處境地位木如意而喪志,木能因為時間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來功成名就者, 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樣,急於露頭角就難於成氣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值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觀。只有守正而待時,善於抓住機會而又怪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二五六、凡事隨緣漸漸人無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只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譯文】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沒有雜念,知始終做不到。其實只要使以前的舊念頭不存心中,對於未來的事情也不必去憂慮,而正確把握現實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會使雜念慢慢消除。【註解】隨緣:佛家語,佛教認為由於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觸叫緣, 因其緣而發生動作稱隨緣。例如水因風而起,佛為眾生而施教化等都叫隨緣。【抨語】做事抱什麼態度才能無煩惱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過去,不滿現實,夢想將來。這種人的眼光總放在對以後的憧慣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實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對未來固然需要策劃以至憧憬,關鍵還是從眼前做起。隨緣打發,把握機會,從頭開始,才能使過去的輝煌依舊或者讓過去的失敗作為教訓鞭策今後。滿腦子都是沮喪、懊悔和不滿的念頭, 心不靜、氣不寧,六神無主,待人做事沒了主張,又何談事業。二五七、凡俗差別無須取捨大地中方墒,人企中方恰,世界中方亭,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現,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捨? 【譯文】天地間的萬物,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以及世上不斷發生的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觀察就會感到變幻不定頭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眼光去觀察事物,就會發現其本質永恆不變。可見不論對人對物或對事,只要能一本大公無私的平等態度去對待,又何必要有分別取捨呢? 【註解】道眼:超乎尋常的眼光。【評用】世上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事物總在不斷發展變化,總在產生、死亡。這不是道眼俗眼所能否定得了的東西。曾子所著的《大學》一書,專談人生哲學中修養心性的工夫,並訂出一套嚴整的程序,告訴世人修養心性須從定字人手。因為精神穩定情緒才能均衡,情緒均衡才能心靜,心靜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定、靜、安、慮、得成為修身養性的一個循環過程,其本身也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如果否認事物在紛亂中的變化,就無須定靜安慮而有所得了。所謂得就是達到一種相對靜止狀態,發現了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為人間萬象、世事紛亂所迷惑,故凡俗差別,在於能否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二五八、了心悟性俗即是僧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廢,息然今上。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信夫!【譯文】一個人能否擺脫煩惱的困擾,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內心清凈了無雜念介人,即使生活在屠宰場餐飲店中也覺得是一片靜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而且屋裡屋外花香卉奇,內心不能安靜,苦惱仍然會困擾你。所以佛家說:「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住僧院里卻和俗人沒什麼區別。」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註解】纏脫:解脫、困擾。糟曾:康,市場。糟是酒滓。凈土:佛家語,指佛國。魔障:佛家語,魔為梵語,指障害。魔障即妨害修道。【評語】世俗的煩惱,或者凈土的快樂,關鍵在於一念。只要自己能大徹大悟, 即使是置身屠宰場,也跟住在極樂將土一般。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眾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總在凈土。把這個道理引申到世俗生活,說明一個人做什麼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關鍵是思想上是否達到標準,實際結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難往往在一念之間決定進退,所以平時需要鍛煉意志,關鍵時刻才木致鬆勁泄氣。二五九、不弄技巧以拙為進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雞,何號淳龐。至於寒潭之月,古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瘋氣象矣。【譯文】不論作學問或寫文章都要用質拙的方法才有進步,尤其是修養品德必須一本求實的態度才有成就,可見「拙」字含有無窮奧義。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間的雞鳴,這該是一種多麼淳樸的風俗。至於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 古樹上所落下的烏鴉,表面看來充滿侍情畫意,實際上卻顯示出蕭瑟凄涼的景象。【註解】淳龐:淳是樸厚。龐當充實解。寒潭:指深冷寂靜的潭水,含有深冷及寂靜的雙重意義。【評語】古諺有「自古巧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雖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鴉,看似天工弄巧,實際卻現出蕭瑟景象。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巧者不堅, 拙者永固」、「讀書之樂無巧門,不在聰明只在勤」。老子有「巧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說法,也就是說明了物極必反之理,因為文章作到了極致, 反而變得無話可說,「江朗才盡」,「弄巧成拙」,禪宗有句名言「悟了等於末悟」,都說明巧拙循環相對之理。做什麼事都不應耍小聰明,賣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質樸、手勤,才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二六○、以我轉物逍遙自在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天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譯文】能以我為中心來操縱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覺得高興,失敗了也不至於憂愁,因為廣闊無邊的天地到處都可悠遊自在;以物為中心而受物慾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時心中固然產生怨恨,處於順境時卻又產生不舍之心, 些許小事便使身心受到困擾。【註解】以我轉物:以我為中心去推動和運用一切事物,即我為萬物的主宰。轉, 支配。以物役我:以物為中心,而我受物質的控制。纏縛:束縛、困擾。【評語】在一定條件下,以我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時間空間是完全可能的。這樣萬物為我所用,失去了一物可另取一物,失敗了一事可另創一事,海闊天空無憂無慮。反之以物為中心的人就易恩得患失,對任何事胸襟都本夠開朗,結果弄得事事局促,處處齷齪,守財奴就是典型。比如寫字、作畫、習文、著書,這些精神領域的活動都需要以我為主宰的精神來把握, 才能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本書來自www.abada.cn免費txt小說下載站更多更新免費電子書請關注www.abada.cn二六一、卓智多人洞燭機先遇病而後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譯文】一個人只有在生過病之後才能體會出健康的可貴,遭遇變亂之後才會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實這都不是什麼有遠見的智慧:能預先知道僥倖獲得的幸福是災禍的根源,既愛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之理,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見。【註解】蚤智:蚤與早同,蚤智是先見之明。幸福:此處幸有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僥倖得到的幸福。【評語】一個人的智慧在於其洞察力,即事先充當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要善於總結得失而下充當事後諸葛。一葉落知天下秋,「福今禍所依,禍今福所伏」,說明了對事物要有先見之明,不能糊糊塗塗做人,渾渾噩噩混世。把生與死的道理看破,把成與敗的因果看清,才能漬灑於世。二六二、功夫若深鐵棒成針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譯文】把繩索當鋸子魔擦久了可鋸斷木頭: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一久就可貫通堅石,同理作學問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細水彙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細流,瓜果成熟之後自然會脫離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學道的人也要聽任自然才能獲得正果。【註解】水滴:據漢·枚乘《諫吳王書》:「泰山之流穿石,殫極之便斷干,水非鑽石,索非鋸木,漸摩之使然。」 水到渠成:渠,人工挖掘的水道。水到渠成是比喻作事聽其自然。據《冬余序錄》:「東破與人書,閑及生事不濟,軸自解日:『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一任天機,完全聽憑天賦的悟性。【評語】治學治家做事業有兩條基本原則要遵循:一是要善於等待機會,不斷充實自己而不是強求,不能一賊而就的思想;二是要勤於積累不斷充實自己, 如果自己沒有水平,機會來了,就沒有條件去把握。積累就得勤學。歷史上勤學苦煉的事太多了,頭懸粱、錐刺骨的故事代代相傳。傳說李白少年求學, 遇一老人在磨鐵棒,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奇怪地問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說: 只要功夫深圳鐵棒磨成針。李白由此得到啟發。至於愚公移山的寓言。人們更加熟悉。這都在說明「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道理。二六三、落葉蘊牙生機含殺草木才零落,例露萌穎於根底;時序雖凝寒,終回陽氣子飛灰。肅殺之中,生生之意常為之生,即是可以見天地之心。【譯文】花草樹木剛剛凋謝,下一代新芽已經從根部長出,節氣剛演變成寒冬季節,溫暖的陽春就行將到來。當萬物到了飄零枯萎季節,暗中卻隱藏閻綿延不絕的蓬勃生機。在這種生生不息之中,可以看出天地的好生之德。【註解】零落:枯萎謝。萌穎:萌是草木的芽,穎是草木的小苞。凝寒:極度寒冷。陽氣:指春天和暖的氣候。飛灰:中國古時置葭木灰於筒中,到冬至之時一陽來複,其灰自然飛去, 用來定時序。【評語】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方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生死循環,相替而出。萬物還沒有誕生,然而生機已經孕育其內了。明白這樣一個循環的規律,就足以知曉、行事的法則。萬物在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機,我們對事物就不該徒重外表形式,做事更木應以一時的成敗定結局。事物總在變化之中,一個人要善於思考與研究事物的變化,善於抓住和把握變化的機遇,而不必因一時一事的失誤止步不前。二六四、不可徒勞不能太閑人么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見。故干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譯文】一個人整天太閑,一切雜念就會在暗中悄悄出現;整天奔波勞碌不堪, 又會使人喪失純真的本性。所以大凡一個有才德的君子,既不願使身心過度疲勞,也不願整天沉迷在聲色犬馬的享樂中。【註解】別念:雜念、邪念。真性:指心的真實天性,也就是本然之性。抱:保持。耽:迷戀。【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業的理解,不想做一點事,只想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種寄生蟲生活的人少之又少,這種像植物人一樣的人是難以生存的。人木可能什麼也不做,反過來,人們都有一種生活體驗,覺得長久無所事事則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可以過於勞碌,否則就等於給自己當奴隸牛馬, 而喪失了人生應有的樂趣。這種既不可不閑。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是勞逸結合。凡是與自己情趣、追求無關的事可以放一放,閑一閑;凡是原則和、和自己追求有關的事就要緊一緊,不停手地去做。一張一弛,才能忙閑結合。二六五、順逆一視欣戚兩忘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保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譯文】就母親來說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積蓄金錢卻又容易引起盜匪的窺探,可見值得高興的事都附帶有危險。貧窮可以逼使人勤儉,疾病可使人學會保養身體的方法,可見任何值得憂慮的事也都伴隨著歡樂。所以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總能把福和禍一視同仁,也就自然忘掉有興和悲傷了。【達用】鏹:古時用來貫串錢幣的繩索。此處作金銀的代稱。戚:憂傷。【評語】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福可寸以轉為禍,憂可能轉為喜。老子關於福禍的名言「禍兮福所依,福今禍所伏」最有代表性,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在喜憂禍福中之所以不動心,是因為他明確地認識了這個道理, 年以他在失敗中總能尋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時總能思慮危險的成份」在喜悅中總能注意探求不利因素。二六六、月盈則虧履滿者戒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粒漫,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譯文】賞花卉以含苞待放時為最美,喝灑以喝到略帶醉章為適宜。這種花半開和酒半醉含有權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己盛開酒已爛醉,那不但大煞風景而且也活受罪。所以事業已經到、顛峰階段的人,最好能深思一下這兩句記的真義。【註解】爛漫:花朵綻放。酥酶:形容爛醉如泥的樣子。【評語】做人做事要適可而止,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月盈則虧, 花開則謝、這些雖然是出於天理循環,實際上也是處事的盈虧之道。事業達於一半時,一切皆是生機向上的狀態,那時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悅;事業達於頂峰時,就要以「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就像喝酒喝到爛醉如泥,就會使暢飲變成受罪。有些人就上演了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往往事業初創時大家小心謹慎。而到成功之時,不僅驕奢之心來了,奪權爭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個欲有作為的人都應記住「月盈則志,履滿者戒」的道理。二六七、把握本質卷舒自在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鄭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 【譯文】人生本來就像一場木偶戲,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動的線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會進退自如去就隨便,絲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縱,能做到這些你就可以超然置身干塵世之外。【註解】傀儡:原是一個木頭做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後用線來操縱其動作。卷舒:伸縮。提掇:牽引上下。【評語】做事要注意發現規律,就具體事而言應發現其竅門,得竅則一通百通, 就像看病對症下藥一樣。做人要善於發現優勢、特長,看清本質,就可以使自己遇事進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貴自知,處世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二六八、身在局中心在局外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猖狂罵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譯文】波浪滔天時,坐在船中的人並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卻嚇得膽破心寒:公共場合有人放肆謾罵在座的人,同席的人並不知道警惕,反而會把站在席外的人嚇得目瞪口呆。所以君子即使被某件事捲入旋渦中,但是心智卻要抱著超然物外的態度。【註解】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極大。罵坐:漫罵同席的人。《史記·田粉傳》:「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咋舌:驚嚇得說不出話來的樣子。【評語】一個人做事就怕迷惑於事中卻不自知,這樣可能會把謬誤當趔,把錯誤當正確。而要超然幹事外,超脫於塵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養與較好素質,還要學會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多了解實際情況,所謂當局迷而旁觀清, 偏聽信而兼聽明。人處於事中不僅易迷且往往被其勢所左右,變得激情磅礴, 不能理智思考,冷靜處之。故處事應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二六九、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人不得矣。【譯文】佛家主張凡事都要順其自然發展,一切不可勉強;儒家主張凡事都要按照本分去作,不可妄貪身外之事。這「隨緣素位」四個字是為人處事的秘訣, 就像是渡過大海的浮囊。因為人生的路途是那麼遙遠涉茫,假如任何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必然會引起很多憂愁煩惱;反之假如凡事都能安於現實環境, 也會處處悠然自得。【註解】隨緣:佛家語,佛都以外界事物的來臨,使身心受其感觸叫緣,應緣而起的動作叫隨緣。即聽其自然不如勉強。素位:指本身應作的事,而不羨慕身外的事。例如《中庸》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世路茫茫:世路指人世間一切行支及經歷的情態。茫茫當遙遠解。【評語】人不應聽從命運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諸天意。不能因為自己天生於貧困便安於貧困,天生子惡境便安於惡境,逆來順受。佛家主張凡事都要隨緣,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一意孤行, 不論怎樣也無法達成自己的意願。儒家所主張「素位」,就是君子堅守本位而不妄貪其他權勢,要滿足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這和佛家所說「萬事皆緣, 隨遇而安」是相通的。一個安於現實的人,能快樂度過一生;反之一個不滿於現實環境的人,整天牢騷滿腹憤世嫉俗,只會害己而害人。這裡萬事隨緣, 隨遇而安,應從積極意義來理解。從處事角度來看。凡事不可強求,有些事在現有條件下行不通,就有待待時機的必要,就需要安於現狀而不是心慌意亂。凡事強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規律就難行得通。蒙養篇二七○、脫俗成名超凡人聖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入聖境。【譯文】做人並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業才行,只在能擺脫世俗就可臍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學問,並不需要特別的秘訣,只要能排除外界干擾保持寧靜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聖。【註解】聖:道德文章都達到最高境界,據《管子·內業》篇:「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聖人。」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慾的意念。物累:心為外物所牽累,也就是心遭受物慾損害。聖境:至高境界。【評語】擺脫物慾世俗的困擾,追求一種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顏回道德的地方,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所謂「一革食,一瓢飲」,就是過日常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顏回雖然過著低水準的生活,但是自得其樂,絲毫木受外界物慾的困擾。反之,人們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視精神價值,就會就成一個俗不可耐的物慾奴隸。人本要變成物慾的奴隸,雖說不能像古人說的那樣成聖,但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用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顏回自得其樂木只在於超凡脫俗,更在於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堅強的意志,使他的精神總是充實的。二七一、修德忘名讀書深心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幹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吟詠風雅,定不深心。【譯文】求取學問一定要集中精神,專心致志於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卻又留意功名利祿,必然木會取得真實的造詣,如果讀書不重視學術上的討論,只把興緻寄托在吟詠詩詞等風雅事上,那一定不會深入進天取得心得。【註解】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事功:事業並歸一路:指合併在一個方面,也就是專心研究學問。實詣:實在造詣。興,興緻。吟詠風雅:吟詠也作詠育,滌指作詩歌時的低聲,朗誦,據《詩經·關唯》序:「吟詠性情。疏:『動聲日吟,長言日詠。』」 風雅:風流儒雅。因此,後世以此比喻詩文。【評語】歷來做學問講究個勤字,勤中苦,苦中樂,本來就沒捷徑可尋,所謂。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穫。課堂上所學只是師傅領進了門,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讀書只知道吟風弄月講求風雅,尋章摘句不務實學不求甚解也不深圳,這種人永遠不可能求到真才實學。修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索質,學習不是為了裝點門面,附庸風雅。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真正進步。二七二、惡人讀書適以濟噁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穎盜糧矣。【譯文】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可以讀全賢書,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則,看到善行好事就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聽到名言佳句就拿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這就等於資助武器給賊子,接濟糧食給強盜。【註解】心地乾淨:心性潔白無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惡種籽、隨緣茲長。朱子有:「有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的說法。竊以濟私: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飾自己的過失。藉寇兵而責盜糧: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此所謂藉寇兵而資盜糧者也」。兵,武器。齎,付與。【評語】現在講求的德才兼備和這個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個心地純潔品德高尚的人力了學問,可以潔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一個心術不止的人行了學問,卻好比如虎添翼,他會利用學問去作各種危害人的事,例如現代人所說的「經濟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屬於這種心術不正之人的具體表現。因為這些小人會以自己的學問件為武器,在社會上無惡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態好話說盡卻壞事做絕,有的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禍國殃民的勾當,所以做學問不能以一個「勤」字了得, 還必須立身正才行。現在一些人花著國家緊張的外匯出洋留學。可一但學業有成,便黃鶴不返;更不要說一些人會以所學夾害人了。故古人講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用現在的話講,做學問的同時,還須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學問的人未必就是利於社會、益於大眾的人,要看學問在什麼人的手裡,要看其品德如何。三一四、守正安分遠禍之道趨炎隊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談亦最長。【譯文】攀附權貴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為此所招來的禍患是凄慘而又快速的;能安貧樂道棲守自己獨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時間很久趣味也濃。【註解】趨炎附勢:攀附權貴。【評語】歷史上依附於權貴的奸佞之輩,一時榮華富貴作威作福,但他們所依附的權貴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轉眼之間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禍滅全族,人們誰還會記住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貪名利不趨炎附勢的人,每天過著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遠禍而快樂,冷眼看世界。歷史往往是「唯是隱者留其名,」那和姦佞小人們所追逐的東西又算得了什麼呢?三一五、閑云為友風月為家松澗邊攜杖獨行,立處雲生破衲;竹窗下枕書高卧,覺時月侵寒氈。【譯文】在滿是松樹的山澗旁邊,拿著手杖一個人很悠閑的散步,這時從山谷中浮起一片雲霧,籠罩在自己所穿的破舊長袍上,在簡陋的竹窗之下讀書,疲倦了就枕著書呼呼大睡,等一覺醒來寒月浸涼了自己的毛氈。【註解】衲:和尚穿的衣服,此處指寬大的長袍。氈:用毛所制的氈子。【評語】松與竹,隱士高人所稱羨之物:雲與書,文人墨客不可須離之物。「松澗邊攜杖獨行,竹窗下枕書高卧」的句子,內容充滿了老年無為的人生觀,詩情畫意,閑雲野鶴,瀟洒舒坦,優哉可羨。但一個有為的現代人如果安逸悠哉,就激發不出創業的鬥志。只有在事業成功之後求取淡泊寧靜, 來過一段修身養性的晚年優閑生活才可取。三一六、修養定靜,臨變不亂忙處不亂生,須閑處心神養得甭;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物看得破。【譯文】事務忙亂不堪時,要想保持冷靜態度而本性不亂,必須在平時休身養性培養清晰敏捷的頭腦;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不留戀,必須在平日對人生徹悟, 看破紅塵。【註解】不亂性:指本性不亂。《大學》中有:「好人之所惡,惡人這所好,是謂指人之性。」 不動心:指鎮定、不慌亂、不畏懼。據《孟子,公孫丑》篇:「我四十不動心。註:『言四十強而仕,我志氣已定,不妄動心有所畏也。」 【評語】面對生與死怎樣才能做到鎮定自若,做到「木亂性,不動心」,關鍵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說「吾四十不動心」,他們都能徹悟人生,以天下為已任,以大義為追求。所以當孔子被匡人圍困時才發出「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過零丁洋》詩中詠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名句。從古至今,無數先賢面對生與死,大義凜然,憑藉正確的人生觀,耿直的正義感, 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臨變不亂,遇事不慌,鎮定自苦。這些人看破紅塵, 領悟人生不是去消極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積極行道,肩天下重任。三一七、隱無榮辱道無炎涼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譯文】一個退隱林泉之中與世隔絕的人,對於紅塵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懷而不存榮辱之別:一個計講求仁義道德而心存濟世救民的人,對於世俗的貧賤富貴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無厚此薄彼之分。【註解】炎涼:炎是熱,涼是冷,以氣候的變化來比喻人,清的冷暖。【評語】道家提倡出世,故隱者之所以無榮辱之感,原因在於他們已經完全擺脫了世俗的是非觀念。世俗之人認為榮榜與恥辱的事,在他們看來不過有如鏡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義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兩忘,恩怨看空」。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因為儒家講的是世間作為,所以凡事都權衡輕重,而且處處以中庸之道為準。兩種世界觀決定了對勞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傳統思想中,兩種觀念往往融為一體,即既提倡出世不計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義不計榮辱,故無所謂炎涼。三一八、除去惱熱身心安樂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東窩中。【譯文】夏天的暑熱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煩躁不安的情緒,身體猶宛如坐在涼合上一般涼爽;消除貧窮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貧窮而生的愁緒,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樂世界一般幸福。【註解】遣:排除,送走。安樂窩:窩是巢穴。安樂窩指舒適的處所。【評語】人們有「心靜自然涼」的經驗。夏季炎熱是自然現象,人通過心理調節, 可以從心理上去熱。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為一個道行達到爐火純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靜四大皆空,對寒暑冷熱也毫無感覺,佛家才又有一句「安禪何必須山永,減去心頭火亦涼」的名句。至於說到窮不窮木完全是觀念問題。孔子稱讚顏回不憂愁居陋食答,而以心樂,安貧樂道的操守志向。生活中的貧窮之別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一個修養好、志向高的人卻能正視現實,甘於清貧,沉浸於自己追求的樂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悅。三一九、貪富亦貧知足安貧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權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貂,編民不讓王公。【譯文】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公爵還怨恨沒封侯爵,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人位卻等於自甘淪為乞虧;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貉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說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還要高貴。【註解】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藜:一種可供食用的野草。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據《孟子·告子》篇:「所以不願人之膏梁之味也。朱註:『膏,肥肉;梁,美轂。』」 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編民:也作編氓,批列於戶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據《史記·貨殖列傳》:「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評語】「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是對貪得無厭之輩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數超凡絕俗的豁達之士。才能領悟知足樂常之理。其實適度的物質財富是必須的、追求功名以求實現抱負也是對的,關鍵看出發點何在。有一定社會地位是現實生活迫使個人接受的一種要求;追求物質豐富是刺激市場繁榮的動力,對個人而言,決非因為安貧樂道就可以否定對物質慾望的追求。但是一個人為銅臭氣包圍,把自己變成積累財富的奴隸,或為財富不擇手段,為權勢投機鑽營,把權勢當成滿足私慾的工具,那麼,這種人就會永遠貪得無厭,為正人君子所不齒。三二○、隱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譯文】一個喜歡誇用自己名聲的人,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1 一個潛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麼也不做,來得更安閑。【註解】矜:誇大、炫耀。【評語】老莊提倡無為,所謂出世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世哲學,二者構成中國古代士大夫一種處世哲學;進則求取功名兼濟天下,退則隱居山林修身養性。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莊的無為思想是很對的,就儒家的進取思想來說似乎是相矛盾的,對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錯,不作少錯,不作不錯」,對隱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無所謂虛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說法,即人的才華不可外露, 宜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實際上又一致。一個愚鈍之人本身無所謂隱,一個修省的人隱居不是在逃脫世俗,不過是在求得一種心理平靜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閑。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適嗜寂者,觀白雲幽石而通玄;趨榮者,見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 無喧寂,無榮枯,無往非自適之大。【譯文】喜歡寧靜的人,看到天上的白雲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領悟出極深奧的玄理;熱衷權勢的人,聽到清歌,看到妙舞,就會忘掉一切疲勞。只有了悟人生之士,內心既無喧寂也無榮枯,凡事只求適合純真天性而處於逍遙境界。【註解】玄:指深奧微妙廣大無邊的哲理。據《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自得:真正徹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評語】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種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影響,沒有喧囂寂寞的分別,也沒有榮華衰枯的差異,他們永遠能悠然自適於天地之間。反之如果受環境的改變而動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個真正得道之人。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環境。當年老莊處於兵荒馬亂的年代提出「無為」、「老死不相往來」等主張,是針對當時的環境而言的,以致成為中國文化人的一種精神追求,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作為理想是可以的,但當成現實生活就難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隱居為終南捷徑的典故。凡事走極端是不可取的。三二二、得道無系靜躁無干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譯文】一片浮雲從群山中騰起、毫無牽拴自由自在飛向天際;皎潔的明月像一面鏡子掛在天空,人間的寧靜或暄囂都與之毫無關連。【註解】孤雲出岫:陶淵明詠《貧土》詩:「萬族各有岫,孤雲獨無依」。李善註:孤雲,喻貧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巒。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帕,鳥倦飛而知還。」 【評語】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不可能像孤雲朗月一樣無牽無掛,必須受人類自己創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為規範的約束限制。處在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幫助,當生存問題得到解決,私有制一出現,社會就開始有了種種矛盾。一些制約、規範為適應人類社會生活而出現。又不斷被人們揚棄其不適應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會的發展,並沒有使人們一無所系了無牽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人們便尋求一種自我內心的平衡與調節,求得內心加流雲,如朗月,使人世間的靜躁與我無關,藉以保持一份悠閑雅緻。三二三、濃處味短淡中趣長悠長之趣,不得於釀釅,而得於啜菽飲水;惆恨之懷,不生於枯寂,而是生於品竹調品。故知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譯文】能維持久遠的趣味,並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來,而是在粗茶淡飯中得到; 悲傷失望的情懷,並非產生在窮愁潦倒中,而是產生於美妙聲色的歡樂中, 可見美食聲色中獲得的趣味常常是顯得很短,粗茶淡飯中獲得趣味才顯得純真。【註解】釀釅:釀,味道醇厚的酒。釅,香味濃厚之茶。釀釅是說具有特別濃厚的滋味。啜寂飲水:啜作吃。菽是豆類的總稱。啜菽飲水比喻生活清淡。品竹調絲:欣賞音樂。【評語】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這話對也不對。有財富使物質生活過得好些總比貧窮好,但為財富豐厚不擇手段貪得無厭而淪為財富的奴隸, 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謂深處味短,淡中趣長,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說是有人窮,窮得只剩下錢;有人富,富得除了書本一無所有。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錢達到痴迷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空虛, 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夠做到真趣盎然,但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沒有體力來體會樂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楊都要有辯證的態度。三二四、動靜合宜出入無礙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得,悟出有入無之機。【譯文】江河水泥不停,但是兩浮的人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這樣反倒能發現鬧中取靜的真趣;山峰雖然很高7 卻個妨礙白雲的浮動,這景觀可使人,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灼玄機。【註解】有:指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無:指無我的境界。【評語】動中之靜方見靜。一個人的本性己定,就不會被愛憎和是非所動,就能保持一種靜態。喧處可見寂趣,高山流雲中可悟出進入無我之境的玄機,達到」「動靜合宜」;「出入無礙」境界。例如《莊子·大宗師》篇就對此種道理有所描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人生在世能達到這種高超境界,就是禪家所說「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三二五、心有繫戀便無仙鄉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矣。【譯文】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戀,就會把勝景變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騷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貪戀念頭,就會把風雅變成俗不可耐的市儈。所以一個人只要心地純潔,絲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內心的仙境;反之一旦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山間的樂境。也會使精神墮入痛苦深淵。【註解】營戀:營當迷惑解。市朝:市是交易場所,朝是君臣謀劃政事之處。此處有庸俗喧囂之意。【評語】雅俗苦樂並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感受。所以《維摩經》中才有「心靜則佛土也靜!」,意思是說俗雅完全出於心的反應,苦與樂、雅與俗都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浸於琴棋書畫本為雅事,一沾上金錢買賣,便雅氣無存;浪跡山林江河本為樂事, 可讓俗世的苦惱始終佔據腦海,樂又從何而來呢?心態的調整,道德的修養才是能否擺脫凡塵俗也的關鍵。三二六、卧雲弄月絕俗超塵蘆花被下,卧雪眼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譯文】把蘆花當棉披,把雪地當木床,眠於浮雲中,就會保全一分寧靜的氣息;用竹子作酒杯。一邊作詩填詞一邊盡情高歌,這樣自然能遠遠逃開塵世的繁華喧囂。【註解】蘆花被:用蘆葦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吟風弄月:此指吟詩填詞。萬丈紅塵:指熱鬧繁華的地方。佛道兩家均稱入世為紅塵。【評語】「卧雲弄月,絕俗超塵」這種充滿著雅趣的田園生活是頗為引人的。被舉例子最多的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世人看來,陶淵明遺離萬丈紅塵,像神仙般的隱居生活確實令人羨慕。但是,是否所有的隱者都不願留其名,或者全都是為了終南捷徑,不得而知。真的隱者的確世木多載,為隱而名的人卻不少。陶淵明的可貴在得自然之趣, 並不是為隱而隱,並不是追求那種不沾人間煙火的表面形式。三二七、俗不及雅淡反勝濃袞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瞧路上,著一袞衣的朝土,轉添許多俗氣。故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譯文】在冠蓋雲集的高官顯貴之中,如果能出現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雅士,自然就會增加清高風采;在漁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個朝服華麗的在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氣。所以榮華富貴不如淡泊寧靜,紅塵俗世不如山野清雅。【註解】袞冕:袞,古代皇帝所穿綉有卷龍的衣服。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禮帽。袞冕此處作官位的代稱。藜杖:指手杖。王維持有「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為官的人。【評語】古有清流與朝官兩立的傳統,彷彿一為官便為俗,一人林便成清。從形式上來講在朝在野是不一樣的,但決非在朝無雅士,山林無俗輩,這都不是絕對的,而在於人的品性修養如何。從形式而言,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內,猛地來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勢賣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漁父樵夫確也顯眼。清淡濃俗於此襯托無遺,但這僅是就形式而言,關鍵還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還是低俗,朝眼是權力的象徵,平民之服卻是大眾自然的。三二八、身放閑處心在靜中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譯文】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靜寐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與是是非非就不能欺矇我。【註解】瞞昧:隱瞞實情。【評語】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為無為,則無不治」,否定一切聖賢愚智。世人常把「無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 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這時如果能達到佛有所謂「六根靜凈,四大皆空」的境界,就會把人間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視同烏有。這利於幫助自我調節,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 難以自拔。三二九、不希榮達不畏權勢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 【譯文】我如果不希望榮華富貴,又何必擔心他人用名利作餌來引誘我呢?我如果不和人競爭高低,又何必恐懼在官場中所潛伏的宦海危機呢? 【註解】香餌:餌是可以達到誘惑人目的的東西。競進:與人爭奪。【評語】古代官場中四處布滿陷階充滿荊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於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餌之下必有死魚」的說法。所以作者勸戒人們為人處事要想不誤蹈陷阱誤踏荊棘,最好是把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都看成過眼煙雲。的確, 一個人如果不希冀官場的升遷就自不會去投機鑽營,不會去阿決奉承,就會無所畏懼,那權勢又奈我何?陷餅對於想圖功名者來說才是陷耕,而對於輕名利者則不是陷阱,權勢對於小人,對希圖榮達者自有一番誘惑。三三○、聖境之下調心養神倘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譯文】人如果經常漫步山川林泉岩石之間,就能使凡念漸去)人如果能經常留連在侍詞書畫的雅境,就會使俗氣消失。所以有才德修養的人,雖然不會沉迷於飛鷹走狗而喪失本來志向,但是也需要經常找個機會接近大自然來調劑身心。【註解】倘佯,徘徊閑適貌。夷猶:徘徊留連不進的意思。潛消:消失於無形。玩物喪志:沉迷於玩賞珍奇寶物而喪失了本來志向。《書經·旅獒》篇中:「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評語】有才德有修養的人隱居林泉是為超凡養性,沉浸字畫是為寄情抒懷,融匯自然則是為調節身心情悅情緒。有的人建別墅庭園,藏書畫古玩,養珍禽異獸,表面看來風雅脫俗,回歸目然,但貪念不消,本質不改也只能算是附庸風雅。而沽名釣譽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變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居侖環境的雅俗,也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雅俗。一個坐擁產業的人,平日無意中就會讀很多書,他的談吐見解自然也就漸漸不凡。可見人不但要借山林泉石的幽雅環境來培界自己的氣質,同時也要用書香氣氛充實自己的內在素質才行。在一種高雅脫俗、充滿書卷氣的環境里,耳儒目染於其中的人, 也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三三一、繁華之春不若秋實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駘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譯文】春天萬象更新,大地百花齊放一片繁華一派生機,使人感到精神舒適暢快;但是卻不如秋高氣爽時的清風拂面,蘭桂飄香,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 天朗氣清大地遼闊,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輕快異常。【註解】駘蕩:舒放散發。馥:香氣。空明:比喻天地晴朗的狀態。神骨俱清:指精神和形體都感到舒適暢快。【評語】唐勒劉禹錫有名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清到碧霄。」正好說明了這段文字表達的景象。因為秋天會給我們帶來肅殺之氣。作者於此並非比較春與秋孰美。夭地萬物有生必有死, 有盛必有衰。斤過人對景物的愛憎,也完全是基於心情和觀念。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時代,雖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卻顯得下成熟;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萬物走向衰亡的開始,萬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過了那雍容華貴萬紫千紅的夏季,此時已漸漸顯出本來之面目, 尤如人到本性顯現而達到凈沽的境界,秋高氣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三三二、來去自如融通自在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術,何妨刀割香塗? 【譯文】身體像一艘沒有纜繩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隨波逐流盡性而泊,內心就像一棵已經成灰的樹木,人間的成敗毀譽又有什麼關係呢? 【註解】不系之舟:指不用繩索縛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語出《莊子·列禦寇》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 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 【評語】心頭功名利祿慾望太強,個人榮辱得失計較太多,必然總處在一種憂鬱與不滿之中。從做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嚮往追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僅僅環境能使你追遙自在,而內心卻不能排除世俗的雜念,不論任何好的環境也無濟於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修養上下工夫,達到「老僧人定」的不動心境界。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屬於「來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養工夫,其實做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貴自知; 不屈於自己的東西不應強求,即人貴自然。這樣,才可能有超凡脫俗不計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脫的氣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進而達到不動心無所求的自如境界。三三三、欲心邪念虛心正念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譯文】內心充滿慾望,能使平靜心湖掀起洶湧波濤,即使住在深山古剎也無法平息;內心毫無慾望,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會感到渾身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不會察覺喧囂。【註解】波沸寒潭:指深寒平靜的潭水被揚波起浪。【評語】人的精神往往會產生出難以想像的作用,克服難以忍受的困難。精神上能把握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即使身臨大難也不會苟且偷生,一切艱難困苦都不會使他們屈服,故佛教有「行人修德,雖火坑亦是青蓮」的說法。有道高僧如法顯、玄類,鑒真,為了信仰,為了傳教,克服了無數常人難以忍受之難,最終達到目的。他們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來自他們內心的純靜和信念的執著,故不遠萬里去迫求他們嚮往的目標。這種精神用之於常人,可欽佩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如變法英雄譚嗣同在危難之時決不苟且, 鎮定自若,臨終還留下千古絕唱。人雖逝矣,精神不死。正由於有崇高的信念支撐著他,才使他面對生死同樣心靜如止。三三四、富者多憂貴者多險多藏暑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乏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譯文】財富聚集太多的人,總憂慮自己的財產被人奪去,可見富有不如貧窮那樣會使人無憂無慮;身分地位很高的人,憂患自己的宜位被人爭走,可見為官不如平民那樣逍遙自在。【註解】厚:堆積、增多。高步:指地位尊貴的人,形容走路高視闊步目空一切。疾顛:跌得炔。【評語】一無所有的人了無牽掛,足以瀟洒自在。無官一身輕,無財不擔心。人生就這麼怪,生於治世,無下太平,貴者難盡,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難得不義之財;處於亂世,暴富顯貴多了,賊盜也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多藏厚亡,懷肇其罪,財富招禍。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無數人眼巴巴地在看著他的權位,爬得起高踩他的人越多,一旦從金字塔上跌下來,就如掉進無底深淵,爬得越高摔得起重。孔子說:「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人處富貴之中能思貧賤之樂足見其平日修養,但許多人在貪求富貴時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此時不須想貧賤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時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在白雲下散散步的情形,爭名求貴,奪財爭富之心自然會平息。三三五、人為乏趣天機自然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落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譯文】花栽植在盆中便缺乏自然生機,鳥關進籠中便減少天然情趣;不如山間的野花那樣顯得艷麗自在,天空野鳥自由飛翔,讓人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註解】翱翔,鳥飛的狀態。據《淮南子·覽冥訓》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搖曰翔。」 會心:內心領悟。【評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庭苑和盆景為人所稱道,但與山林野趣天地間飛翔的烏兒相比,就喪失了大自然的生趣,任由世人擺布。世間萬事萬物,假如破壞了自然生機,就不會有天然妙趣。以此比之於人,盆中花、籠中鳥則喻意束縛了人的自由。歷史上為自由而奮爭以至獻出生命的人成千上萬。因此自由之可珍貴就顯得更加明顯。人們一般都喜歡小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愛。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為名山大川如畫的美景更能顯出自然之趣。三三六、乾坤自在物我兩忘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譯文】高捲起窗帘望見煙霧迷濛著青山綠水,才明白大自然多麼追遙自在,窗前花木茂盛翠竹搖曳生姿,乳燕鳴鴻冬去春來凌空飛過,使人理解到物我一體人我兩忘。【註解】簾攏:以竹編成用來作窗或門的遮蔽物叫簾。攏是寬大有格子的窗戶。扶疏:枝葉茂盛。乳燕鳴鳩:燕與鳩都是侯鳥,春天南飛,冬天北飛,此代表春秋季節。【評語】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打開窗戶所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聽到的是喧囂塵埃的喀雜噪音,故爾城裡人到了田園,進了山林,會馬上產生一種舒但開心的情懷,回歸大自然竟有一種憶舊之感。故在現代文明的城市裡,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不可取,遠不會有「悠然見南山」的真趣。住在農村的山邊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門戶,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綠水, 足以體會陶淵明「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詩句,體會乾坤自在天地真如的境界。但是,生活在這種足以物我兩忘境界中的人卻往往嚮往現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計要擠到城裡去體驗城裡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條件艱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脫離生活環境會談天地真如,卻又難以克服都會與田園兩難選擇中的矛盾心理。三三七、生死成敗一任自然知成之必改,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譯文】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敗,能洞悉此中道理,凡事就不必太積極於求成; 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能明白這種道理,對於自己的養生之道就不必費盡苦心過於強求。【註解】勞:過分的費心思。【評語】成敗之論從古到今何其多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有生必有死, 旱終非命促。」人們於生死既有「人生幾何」之嘆,也有「江山如畫,一進多少豪傑」之美,還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胸懷。此外,作者從事物的自然規律來談生死成敗,告誡人們做事勿以一時的得失來下結論,要「學會等待時機,而不是憑一求成之切心就足以成事。生死之道,不能以為過分追求養生就可以長壽。人在精神上不充實就必然會去追求各種私慾的滿足,這實際上百違養生之道,可能還會加速死的降臨。三三八、猛獸易服人心難制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云:「猛獸易伏,人心難降;谷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 【譯文】眼看著武功最盛的西晉,已變成了雜草茂盛的荒鞠之地,可還有人在那裡炫耀自己的武力;親貴皇族,身體已屬於北郵山陵墓間狐鼠食物,還何必那樣愛惜自己的財富呢?俗諺說:「野獸雖然易制伏,可是人心卻難以降服; 溝壑雖然容易填平,人的慾望卻難滿足。」經驗之談呀!」 【註解】荊榛:草木叢生。矜白:白是兵器,矜,自誇。北邙:洛陽以北有基地曰北邙,由漢代起即是有名的墓地。有一首《邙山》詩中曰:「北邙冊上列墳瑩,萬苦千秋對洛城。」 【評語】人的生死有其自然規律,有人因此而珍惜生命,多作益事;有人卻嘆人生苦短微不足道、而及時行樂,欲整難填,人心不滿。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古至今歷史的榮耀有人津津樂道,歷史的教訓卻無人去真的吸取,以至「猶矜白」者代代都有,北邙枯骨者大有人在,人只管身前,顧不上以後。三三九、人生無常盛衰何恃狐眠敗砌,兔走荒台,儘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譯文】狐狸作窩的殘壁,野兔奔跑的荒台,都是當年美人歌舞的勝地;菊花在寒風中抖擻,枯草在煙霧中搖曳,都是以前英雄爭霸的戰場。興衰成敗如此無情,而富貴強弱又在何方呢?想到這些,就會使人產生無限感傷而心灰意懶。【註解】砌:台階。黃花:菊之異名。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評語】勝跡懷古,各有清懷。世事滄桑,情隨境遷,李白在樂游原上唱出「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西風殘照,漢家陵閥」。東坡臨赤壁而詠成千古佳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劉禹錫的名篇《烏衣巷》和本段的意境不謀而合:「朱雀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玉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人生無常,盛衰何足恃?歷史似乎總是循環的,但千萬不可持「好了傷疤忘了疼」。「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態度,這種態度太過悲觀。但去爭殺,在名與利中爭來奪去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人要修身養性,免蹈故轍。三四○、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譯文】對於榮耀屈辱無動於衷,心地安寧,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於升遷得失漠不關心,冷眼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註解】寵辱不驚:對於榮耀與屈辱無動於衷。去留:去是退隱,留是居官。【評語】中國人積累了幾千年的人生經驗,就像一本厚厚的書。開卷便覺觸目驚心,名利場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貴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雄心萬丈地在仕途進取的同時,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準備,免得從金字塔一落千丈時萬劫不復。官場少有長青樹,財富總有用盡時,若練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功夫,又怎會有凄涼與悲哀的心境出現呢?三四一、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晴空朗月,何處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果,何物不可飲啄, 而鷗號偏嗜腐鼠。噫!世之不為飛哦鴟號者,幾何人哉? 【譯文】晴空萬里,皚月當空,哪裡不可以自由自在飛翔呢?可是飛蛾偏偏撲向夜燭自取滅亡;清澈泉水,翠綠瓜果,什麼東西不可以飲食果腹呢?可是鴟鴿卻偏偏喜歡吃腐爛的死鼠。唉!人間不作飛蛾鴟鴿事的人,究竟有幾個呢? 【註解】鴟號:一種像黃雀的小鳥,俗稱夜貓子。【評語】看飛蛾撲夜燭,鴟號食腐肉覺得很奇怪。那裡明明是火坑偏偏向死亡中撲,明明有鮮美之物卻棄而不用。看物易,看人同樣。人由於時代的局限, 認識的局限,很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牛角尖自己卻偏向裡面鑽,有的事在以後看來是錯的、可笑的,當時卻毫無顧忌,引以為正常。更可嘆的是明知有害的,如物慾憎欲的過度追求決無好處,可人們偏偏難以克制私心雜念,縱容慾望。知苦海而不回頭,實可悲嘆,有時甚至還不知苦海在哪裡就更令人嘆惜。三四二、冷眼視事如湯消雪權貴龍驤,項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是非蜂起, 得失猥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譯文】達官顯貴,表現出龍飛般的氣概;英雄好漢,像猛虎般打鬥決勝;這種種情形冷眼旁觀,如同看到螞蟻被膻腥味道引誘在一起,蒼蠅為爭食血腥聚集在一起,令人感到萬分噁心,是非宛如群蜂飛起一般紛亂,得失宛如刺謂豎起的毛針一樣密集;其實這種情景如果用冷靜頭腦來觀察,就如同金屬熔化注入了模型會自然冷卻,雪花碰到沸湯會馬上融化。【註解】龍驤:驤,昂首飛騰。龍驤指氣概威武。蝟:刺蝟,全身長滿如計毛刺,一遇敵人毛刺勃起。冶:熔爐。【評語】歷史的巨冊往往是在龍爭虎鬥、狼煙滾滾中翻去了一頁又一頁;而你爭我奪的結果卻往往是白骨蔽野,生靈塗炭。最終留下的是殘恆斷壁,荒家堆堆。冷眼觀之,先哲斥之為不義之戰,詩人則嘆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以此觀人生世事,爾虞我詐,求富逐貴而又心機用盡的人何其凄涼也。人生舌短,歲月蹉跎,不能超脫於世就會被世俗所累。冷眼看世界是必要的, 靜心理世事是應當的。三四三、心月開朗水月無礙胸中即無半點物慾,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譯文】一個人心中假如沒有絲毫物質慾望,就像爐火化雪太陽化冰一般,決速而安然;眼前自會呈現一片空曠開朗景象,宛如看見皚月當空月光倒映在水中一般寧靜。【註解】空明:形容光明透徹。【評語】慾望太過強烈,心神就會受物慾蒙蔽,以致頭腦昏聵而不明事理。這不是要絕慾望,而在於說明慾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輕鬆,心情輕鬆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這樣既能明心見性又能通達事理。宋懦周敦頤說:「無欲則靜,靜則明。」心底清靜,本性自現, 本性現就會愉快,就會神清目朗,而見山水明而日月新。但無半點物慾不是一無追求,不是棄除物慾。什麼事一走極端就會走向其反面,好事也會變成壞事。例如飲酒是樂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著脊樑吃三喝四狂喝濫飲,其喧囂是噪音,其形象決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於過度飲酒則傷身心。詩是雅事,是情與懷的抒發,但為詩而詩,無病呻吟,以詩為玩物豈非褒讀?事過頭就會變質。三四四、森羅萬象夢幻泡影樹木且歸根,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立刻之無益。【譯文】樹木到了落葉歸根化為腐士,人們才想到茂盛的枝葉鮮艷的花朵只不過是一時的榮華;人一直到死後進入棺材,才會知道子女錢財毫無用處。【註解】歸根:比喻事物結局歸於根本。《傳燈錄》:「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曰: 『落葉歸根,來時無日。』」 華萼:萼,是花瓣的最外部。華,同花。」 蓋棺:指人死後入礆棺木,蓋棺表示一個人生命事業的結束。【評語】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是比喻人認死理,不被實際情況碰個焦頭爛額決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機盎然,到了秋天便落葉翻飛,大雪飄來的時候便只剩下枯枝片葉,余皆化為泥士至春護花肥田。人不同於花草樹木,到了蓋棺時節,一切便晚矣,便無緣知曉世人的品評,無法再顧及子女玉帛的用處。既感如此,何必當初呢?做人不可等蓋棺時再去行善,做事也不應採取這種臨崖勒馬始回頭的方式,幹什麼事先應多考慮免致到時手, 忙腳亂。三四五、毀譽褒貶一任世情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譯文】一個飽經人世風霜的人,任憑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如何翻覆,都懶得再睜開眼睛去過問其中的是非: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人們隨意對他呼牛喚馬,都會若無其事點點頭。【註解】諳:熟悉。慵:懶惰。呼牛喚馬:形容毀譽隨人,語出《莊子·天道》篇:「夫巧知神聖之人, 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 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評語】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自古而然。以縱橫之說聞名六國,以善辨能言在戰國時期佔據一度之位的蘇秦,第一次出門遊說,卻出師不利,搞得灰頭鼠臉而歸。回來家中無人理睬他,他於是發憤苦讀,錐刺骨的典故從此而來。再一復出,功成名就,此次則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 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謝。蘇秦說,嫂子前倨而後卑為什麼?嫂子說,因為你位尊而多金。蘇秦感慨說,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盡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實際上還是功名富貴在作怪,假如一個人待功名如黃土,視富貴如浮雲,一心只好靜,萬事不關心,一任世情,誰誇我何呢?三四六、真得天然造作減味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矣。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譯文】事情偶然遇上合乎已意就成了佳境,東西出於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飾,就大大減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詩說: 「意念聽任無為才能使身心舒暢,風要起於自然才能感到涼爽。」這兩句詩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註解】真機,真正的機用。白氏:唐代詩人白居易。【評語】物貴天然,人貴自然。但這決不是說一塊礦石不經開採提煉或琢磨就能成美玉、金屬等有益於人類的物質。世間的萬物卻又最好是不要違反自然, 一旦違反自然姜也容易變成丑,好就可能轉成壞。像邯鄲學步,失卻自然就成笑柄。任何事憎有個度,對大自然能否變動要看是什麼東西,處在什麼條件下,現代文明發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結果,像沙漠,作為一種自然景觀很壯闊,可不去改造它就會對人類生存形成威脅。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決不是一點不可變動,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三四七、心境恬淡絕麻忘憂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敬而自清芬。須念凈境空, 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譯文】人只要在內心維持,一種真實的境界,沒有音樂來調劑生活也會感到舒適愉快,無需焚香烹茶就會感到滿室清香。只要能使思想純潔意境空靈,就會忘卻一切煩惱,超脫形骸困擾,如此才能使自己優遊在生活的樂趣中。【註解】絲竹:樂器。敬:茶水。形釋:形是軀體,釋有解脫之意。游衍:逍遙遊樂。【評語】絲竹賞心,品敬氣雅,但只要人的心性人的內在氣質本身純正清凈,沒有外物的賞心悅目,同樣會顯出一種雅緻。佛家說「萬物均有佛性」,意思就是萬物之性與天性合一。人心都有一個真境,這一真境是從清靜芬芳中自然產生。我們假如想要優遊於這種境界中,就要先使內心清凈。老莊說的清凈無為,古人講放浪形骸之外,就是要絕對斷絕名利和物慾使心境恬淡,絕慮忘憂,而優遊於生活的樂趣之中。三四八、真不離幻雅不離俗金自礦出, 玉從石生,非幻無以來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雖雅不能離俗。【譯文】黃金從礦山中挖出,美玉從石頭中產生,可見不經過幻變就不能得到真悟;道從杯酒中悟出,仙也許能在聲色場或繁花叢中遇見,可見脫離俗世便不能產生雅事。【註解】幻:指事物之空無。據《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演密鈔》中也有「幻化,無忽謂有。」 真:真如實相。《唯識論》:「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又《往生論》註:『真如是諸法之正體。』」 道得酒中:這飲酒中悟得真理,說明道理無所不存。這句話可能脫胎自《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日:『在縷蟻。』曰:『何其下邪?』 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評語】這段話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說雅的東西並不能脫離它產生的環境,就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是一個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環境里成長,關鍵是以後的磨練,人格的升華。另一方面,是說雅的東西是不斷修省鍛煉而來,像礦砂不經冶煉不就能成為黃金,礦石不經琢磨不能成為美玉,同理人不經過歷練也不能成為完人。但是黃金所以能成為黃金,美玉所以能成為美玉,是因為在先天上都具有黃金和美玉的本質。而要成為一個道德深厚的高雅之士更離不開磨練,應該逐漸發現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三四九、布茅蔬淡頤養天和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筆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士淡泊之真。【譯文】能在粗布被窩裡睡得很香甜的人,就能體會大自然的和順之氣;粗茶淡飯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領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樂趣。【註解】酣:本義為酒飲到妙處。此處作濃睡、甜睡解。沖和:謙虛、和順。《晉書·阮瞻傳》:「神氣沖和。」 黎葵:野菜所烹調出來的湯汁。【評語】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這樣,強求而不自然的東西往往很彆扭。人生的真正快樂在於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一定美酒佳看才有真味,「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快,粗茶淡飯中便可體會人生真趣。人生貴在真誠,做人應當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飯之情、真心相助最讓人珍惜。或許是富貴以後人的外殼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許是人富足後往往貪求滿足更大的慾望,人們對同患難之情,中小學同學之友誼,同為平民布衣之交時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為這種情誼真摯,足見人之本性,所以,才會使人喚走更加美好的回憶。三五○、斷絕思慮一真自得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具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譯文】雖說住在斗室之中,可是世間的一切憂愁煩惱全部消除,還奢望什麼雕粱畫棟飛檐入雲,珍珠穿成的帘子像雨珠般玲瓏的豪華設施;三杯老酒下肚, 純真本性湧出,這時只知道對明月彈琴臨清負吹笛,雅趣自然無限。【註解】捐:放棄。珠簾卷雨:這兩話都在形容房屋的極度華麗,由王勃《騰王閣序》而來: 「珠簾卷西山之暮雨,畫棟朝南浦之飛雲。」 【評語】劉禹錫名篇《陋室銘》同樣表達的是這樣一種「萬慮都捐」而斗室不陋的境界。人的超脫豁達於此是最能顯現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與俗、雅與粗在此更能表現。在貧困的狀態下能表現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故古來許多名人學士於此道有不謀而合的詠嘆。盧倚有「撳然坐我斗室底,滿室崗氣生清香」的詩句,而歷來對竹蘭梅菊的諸多詠嘆同樣表達這樣一種情感。人缺乏追求就會陷於抱怨、自墮和麻木的狀態,產生無窮煩惱。三五一、任其自然萬事安樂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 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 【譯文】一個隱居的人,內心情凈而俗事不少,一切只求適應自己本性。因此喝酒時誰也不勸誰多喝,盡興為樂;下棋只是為了消遣,以不為一棋之爭傷和氣為勝;吹笛只是為了陶冶性情,以旋律能融匯大自然的音韻為高;彈琴只是為了休閑,以不求弦律為高雅:和朋友約會是為了聯誼,以不期而會為真率;客人來訪要賓主盡歡,以不送往迎來為最自然。反之假如有絲毫受到世俗人情禮節的約束,就會落入煩囂塵世苦海而毫無樂趣了。【註解】幽人:隱居不仕的人。笛以無腔為適:意思是只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講求旋律節奏。會以不期:會是約會,不用是說沒有指定時間不受時間所約束。坦夷:坦白快樂。韓愈詩有「穎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牽文泥跡:為一些繁鎖的世俗禮節所牽掛拘束。無弦:陶淵明詩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評語】做人的確應當自然。對於世外桃源之人,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實在讓人心累。不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與朋友遊樂同樣以恰神陶性為高,不受時間限制為真。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匯於大自然,讓自己的生活適合自己的本性, 為自己而活著。但是自然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迎送是不宜為禮所累,「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境界就不在此列。三五二、思及生死萬念灰冷試思未生之膠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恢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譯文】想想看,人在沒出生之前又有什麼形體相貌呢?再想想,死了以後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呢?一想到這些不免萬念俱灰。不過精神是永恆的,保持了純真本注,自然能超脫物外遨遊於天地之間。【註解】一性寂然:一當單純全心解,一性寂然指本性單純寧靜。象先:象是形象,先當超越解,象先是指超越於各種形象。《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帝之象先。」 【評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在降生之前是否有前世?死後是否有來世,佛教等各種宗教都認為人有來世,所以才創造出天堂地獄及生死輪迴等各種教義。關於人的生死問題,從古至今人們苦心探討。有人因生的短暫而花天酒地,有人因死的恐懼而憂心仲仲。對一個有修養的人來講,生不足喜,死不足憂,看破生死,雜念頓消,才能擺脫世俗的糾繽, 做到超然物外。三五三、雌雄研丑俄而何在優人傅粉調朱,效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奕者爭先競後,較雌雄於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譯文】伶人在驗上搽胭脂塗口紅,把一切美醜都決定在化妝筆的筆尖上,轉眼之間歌舞完畢曲終人散,方才的美醜又到哪裡去了呢,下棋在棋盤上激烈競爭,把一切勝負都決定在棋子上,轉眼之間棋局完了子收入散,方才的勝敗又到哪裡去了呢? 【註解】優人:伶人,俗稱戲子。雌雄:在此當勝敗解。《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妍:美好,美麗。【評語】宋儒邵堯夫詠下:「堯舜指下三杯酒,湯武爭逐一局棋。」的名句,因為,在他看來,善善者只不過是三杯酒的事,惡惡者只不過是一局棋而已。人生不過數十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敗的歷史長河中都是短暫的,萬般事物在彈指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掌上千秋史,一冊在手,跨越千年,風雲人物,盡收眼底,那時的人生也如眼前的人生。好比演戲粉墨登場,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可是剎那之間舞台上又會換上一批新角色。封建時代有其特定的環境,但都離不開為了利益之爭而征戰廝殺,如棋局上的子兒,各布奇謀,實際上在讓生靈塗炭。由此而知人,人生那麼短暫,轉眼即逝,又何苦費盡心機,謀富奇覓貴而不擇手段呢?三五四、自然真趣閑靜可得風花之瀟洒,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 獨閑者操其權。【譯文】清風下花兒隨鳳搖曳的洒脫,明月下積雪的空曠清寧,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治人景色。樹木的茂盛與枯榮,竹石的消失與生長,只有富於閒情逸緻的人才能掌握其變化規律。【註解】瀟洒:飄然自在無拘束。權:秤錘,用來稱物的輕重,引申為評量得失【評語】是不是大自然的風光只有鬧情逸致的人才會去欣賞呢?雖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奇花異石,都是供人欣賞調劑情緒陶冶身心的,但把全部時光精力都消靡在風花雪月中,此生只好靜,萬事不關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物慾強者迷於富貴功名,雅興高者戀于山川美景,各有所求,情趣不一,感受自然不同。唐詩有「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否定功名利祿,主張清靜無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為了陶冶性情,體察世上萬物的變化是為了尋求其規律,只有以閑情,以心靜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體會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於對萬物變遷的細察,才會忘卻人世喧囂,拋卻人際煩惱。三五五,天全欲談雖凡亦仙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語以縵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俗談, 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譯文】跟鄉下老農談論白斬雞、老米酒他們就會顯得興高采烈,如果問他一些山珍海味等佳肴,就茫然不知;一提起長袍短褂、他就不由得會流露出歡樂表情,假如間起黃袍紫蟒,他就一點也不懂了。可見農夫保全了純樸本性, 所以他的慾望才很淡泊,這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註解】黃雞:肥雞煮熟後上面有,層黃色的油皮,黃雞指一般所說的白切雞。鼎食:形容美味珍饈的食味。鼎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鍋。錫袍:新棉加上舊絮所作成的棉絮叫縵,《論語·子罕》篇:「衣敝縵袍。」袞服:官服。天全:即完全天然的本性。短袍:粗糙的衣服。【評語】鄉村生活用清淡二字來形容是適當的,正因為清淡慣了,見得少,知道得少,所以慾望就少得多。宋詞中有不少寫農家生活的佳篇,如「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家家扶得遊人醉,稻花香里說豐年」。人們留戀的不僅是農家清淡簡樸天然的食物,更懷念鄉村純樸、真摯、熱情、熱情的古風。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懷念鄉村,懷念友情,懷念童年,實際上是在回憶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樂,別無所求。三五六、人我合一雲留鳥伴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殛坐,白雲無語漫要留。【譯文】心血來潮時,何妨脫下鞋襪光腳在草地上散步,就連野鳥也會忘記被人捕捉的危險和我作伴;當大自然的景色和我的思想融為一體時,何妨披著衣裳靜坐在落花下深思,白雲雖然不說話,但是漫不經心地留戀依依。【註解】逐:當動詞用,是相隨的意思。忘機:機當詭詐解。兀坐:兀,不動的意思,兀坐,坐得出神,蘇東坡詩:「兀坐如枯株」。【評語】人應當善於調節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識分子很講究生活的情趣,處雅地而行雅事,處大自然之中體地心跟天地之氣相通,感應天人合一,使身心跟萬物渾然成一體,人怡然陶醉在人來鳥不驚的忘我境界中,這種佳境該說是快樂似神仙了。一個人如果總在世俗的爭鬥與塵世的喧囂中度過一生,卻不知大自然之樂,不識不間真趣,豈不可悲。三五七、雨後觀山靜夜聽鍾雨余觀山色,景色便覺新妍;夜靜聽鐘聲,音響尤為清越。【譯文】雨後觀賞山川景色,就會覺得另有一番清新氣象;夜靜眨聽庭院鐘聲, 就會覺得音質特別清脆悠揚。【註解】清越:聲音清脆悠揚。《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 【評語】大自然給人的美感不僅在視覺,聽覺上同樣給人以享受。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過聽覺來感受。很多東西在聽覺視覺上的感受可能是一樣的,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在於個人的,性趣之雅俗,個人修養之高下;另外還要看當時的心境。人的生活當然以能品味些自然山水之情趣為好,「雨後觀山,靜夜聽鍾」,足以去雅士之煩,恰隱者之情。三五八、觀物有得勿徒留連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暗,玩弄物華,亦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有何佳趣? 【譯文】平日栽種一些花竹樹木,再飼養一些可愛的小動物,應起到調劑生活心性的非用。假如只為了增加風景,玩賞一些奇花異木珍禽異獸,那不過是儒家所說「小人之學,耳人口出」和佛家所說「只知誦經,不明佛理」的表面文章而已,又哪裡高尚的情趣呢? 【註解】物華:美麗繁茂的景色口耳:口傳耳聽,形容無利於身心的教學。頑空:佛教小乘宗認為萬事皆空,只知自身出世修行,而不知救世的方法。頑空有隻知逃避現實而冥頑不化的意味。【評語】人好靜不可逃避社會義務與責任,人修身不可只從教義出發,只知在自我的圈千里徘徊而與世隔絕,人好自然之物決不能玩物喪志,以所樂而迷身心。平日栽種花竹和玩賞鳥魚,本為雅緻高尚的休閑活動,但一定要領悟其中的超逸情趣,怡然自得,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小人就完全不同,他們僅僅注重表面形式,或為裝J 點門面附庸風雅,結果變成口耳頑空之輩,毫無超逸雅趣可言。君子是以此來陶冶性情和領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留連於美景異物之上,忘記了應負的社會責任,又有何益可言?三五九、陷於不義生不若死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饒;農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於井駔儈,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譯文】隱居山野林泉的人,生活清貧,但是精神生活確為充實;種田耕作的人, 學問知識雖然淺陋,但是卻具有樸實純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變成一個充滿市儈氣的奸商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郊野外,還能保持清白的名聲及屍骨。【註解】饒:富有、豐足。鄙略:鄙是淺鄙,略是計謀、才華。鄙陋是指才華低劣。天真:天真爛漫,任其天然,未加絲毫人為教養的真性。駔儈:居中介紹賣買之人,古代稱市郎。壑:山溝或積水的坑。【評語】古代的義利觀是重義而輕於利。所以,古人對中介經紀,對於經商貿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為他們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處不論其對錯,但歷史上確實湧現出了許多重義重名重節的忠臣義士。當國破家亡時,他們寧肯為國盡忠捨身以殉義,也木願失節投降以求生,寧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以全名節,也不願卑躬曲節一味苟且偷生,這樣的無私無畏的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瑰寶。三六○、茫茫世間矛盾之窟淫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凈之門,常為淫邪之淵藪也如此。【譯文】一個淫蕩而跟人私奔的婦女,可以偽裝成要到廟裡去作尼姑,一個沉迷於權勢名位而終日鑽營的人,會由於一時激進而遁人空門去當道士。遠離紅塵極清凈的地方,誰知卻常常成為淫蕩邪惡之徒的聚集之處。【註解】矯:偽裝、假託。熱中之人,指沉迷於功名刮祿之人。《孟子》:「仁則慕君,不得於群則熱中。」 淵藪:淵為魚之集所,藪為獸之依據,淵藪在此處當聚集之處解。【評語】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實卻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為隱士,本是高雅之士所為,卻成了求功名者揚名的途徑;佛門本是信徒清修的場所, 偏偏有許多六根不凈的人要託身其中。至於楊貴妃、武則天出家為尼更是由於政治需要,人際需要。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論世事,很多人做事不唯實只求形式,不行善卻得以善名行事騙人,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欺騙性。因此,人事紛陳,真假虛實相疊;天地遼闊,時時處處矛盾。
推薦閱讀:

總得為人生心寒一次
じ★☆乄為人要善良,做事要有良心,善良是人性中最崇高的美德じ★☆乄
鮮為人知的野史,個個驚艷8
知足之人必安,無求之人必貴(為人禪語)
日本新發現:糖尿病不為人知的秘密……

TAG:為人處世 | 為人 | 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