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論----訪羅德尼·斯達克教授

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論----訪羅德尼·斯達克教授

魏德東 劉洋 (2008年)5月15日,在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維蔻市的貝勒大學宗教研究所,筆者採訪了當代著名宗教社會學家、宗教經濟學研究範式的重要創立者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教授。在採訪中,斯達克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論」這一概念,反映了他對宗教研究新範式的最新思考。 魏:斯達克教授,10月份您就要到中國參加宗教社會科學高峰論壇了,這將是當代中國宗教研究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大家都期待您的到來。會議召開之前,我們將在中國新聞媒體上對會議做一些介紹。最近幾年來,一份全國發行的報紙《中國民族報》在宗教領域的影響很大,它每周出版一期「宗教周刊」,這在上千種中國報紙中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這份宗教周刊敢於發表一些新銳觀點。貴所的約翰遜教授就曾接受其該報記者的採訪。受該報的委託,我們向您請教幾個問題,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斯:我已經看過您給我的提綱,我很樂意配合您的工作。 魏:也許您還是不很清楚,您在中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4年您的《信仰的法則》中文版問世,深受讀者的歡迎。第一次印刷5000冊已經售完,去年又印了第2次。在此之前,許多人從未聽說過宗教市場、宗教供給等概念,但現在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不僅是學者,就是宗教信徒和宗教機構的官員,也時常在會議和文章中使用這些概念。 斯:謝謝。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中國的宗教研究圈正在不斷發展,你們作出的努力正在得到回報。 魏:我以為有3個原因使得宗教經濟學新範式在中國迅速普及。首先,隨著當代中國宗教的發展,我們亟需相應的研究方法,而宗教經濟學理論在一些問題上具有較好的解釋力;第二,最近30年的經濟發展,使中國人真切地體會並理解了什麼是市場經濟,因此您書中的那些概念非常容易被當代中國人接受;最後就是一部分學者的積極推動,包括自2004年開始連續舉辦的宗教社會科學年會和暑期班。作為暑期班的教材,經我本人之手購買的《信仰的法則》就在300冊以上。 斯:我一直認為,美國的宗教社會學領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研究宗教的社會學家,很多並沒有宗教體驗。雖然他們去研究各個猶太教堂,可他們都是無神論者。當他們去教堂的時候,他們並不相信那些宗教儀式。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建立起所謂的宗教社會學理論。為什麼我們需要宗教儀式?他們的答案是,只有這樣社會才有凝聚力。但實際情況卻是,猶太男人去教堂,是因為他們的妻子讓他們去。 我自己從小生長在美國的一個小城鎮,那裡大概有50個教堂,每個教堂都需要會員。處在那樣的情境下,我很容易就觀察到當地的宗教市場和宗教公司是如何運行的。在19世紀,每個美國人都非常了解什麼是宗教市場和競爭。但有意思的是,在20世紀,那些來到美國的歐洲學者,例如彼得·伯格,本身對這些情況並不十分熟悉,所以才提出宗教競爭導致宗教衰亡的觀點。可這並不是事實。 即便是幾十年後的今天,美國的宗教市場也和以前一樣,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照舊充滿了競爭,宗教並沒有消亡。當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五旬節派還是一個小教派,不得不租用公寓樓當教堂。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當地最大的教會。這是如何發生的?因為這個教堂一直不斷有人加入。因為他們知道周日的活動首先是宗教活動,而不是政治活動。如果要參加政治活動的話,還有其它很多選擇,並不一定非要到教堂。而自由派基督教的教堂之所以逐漸衰落,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每周日的教會活動首先應該是一個宗教活動。 在歐洲,宗教被國家壟斷,人們因為沒有其它選擇,就不去教會了。但是在美國,人們有多種選擇,如果在這個教堂感覺不舒服了,還可以去其它的教堂。芬克(Roger Finke)和我在研究美國早期教會發展時發現,當教會變得自由和懶惰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破產。如果你看1960-2000年的數據,用教堂參與率除以人口數,可能發現一些在1960年代規模很小的教會,在2000年已經發展成相當大的教會。相反,一些在60年代很大的教會,到2000年的時候,可能已經小得可憐了。我在某個地方生活1年,就可以知道當地的那些教會正在成長,而那些在衰落。 魏:您每周都去教堂嗎? 斯:不。但是從4、5年前開始,我變成了一名基督徒。之前我不過是文化意義上的基督徒。但是迄今我也還沒有找到一個讓我感覺很舒服的教會。另外我的夫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這可能也是我不去教堂的原因。另外,我也覺得沒有必要通過集體活動來取得宗教體驗。不過,我並不介意在聖誕節的時候參加教會盛大的慶祝活動。 魏:最近,我讀了您的近著《發現上帝》,感覺您用宗教供給方理論解釋印度佛教的消亡非常精彩。通常我們解釋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一是外來的伊斯蘭教的衝擊,二是佛教自身的腐化、脫離大眾等,您從宗教市場論出發,指出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印度教、耆那教能夠在印度延續下去,而佛教消失了,其根本原因只能從佛教的供給方去尋找。這一思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斯:我之前沒有研究過佛教,對其知之甚少,希望沒有太多荒謬的錯誤。我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在寫作其它書的時候,我收集了一些比較宗教的數據。最終我發現,還沒有一本好的比較宗教學的書,它們並沒有真正比較什麼。所以我決定寫一本真正的比較宗教方面的書。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發生了很多變化,已經不再是印度佛教。就像基督教傳入中國以後,就被本土化一樣。我們所講的佛教,是在印度消亡的佛教,而中國佛教實際上非常不同。 魏:該書的第6章是「中國的眾神與『無神的』信仰」,可以簡單概述您對中國宗教的看法嗎? 斯我對中國宗教知之甚少,就是我的書里的那些。魏:貝勒大學宗教研究所最近有一項關於當代中國宗教的重大課題,作為所長,您為什麼選擇當代中國宗教作為您的團隊的重要研究方向? 斯:很多人都注意到中國的宗教復興,這是當代歷史的一個重要事件。為什麼我們不去做些工作?我們希望招收一些中國博士後,經過培訓,將你們送回去繼續作研究。我們希望為你們收集到很好的數據,供你們進行研究。我個人很期待這些研究。 魏:您所倡導的宗教研究的新範式有很多名稱,比如宗教經濟學、宗教市場論,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理性選擇理論。不過據我所知,您似乎都不太喜歡這些概括,您覺得用什麼概念來表達新範式最為恰當呢? (聽罷此言,斯達克教授凝神望天。時間彷彿凝固了下來。突然,斯達克教授大聲嚷了起來,說出了一段人們前所未聞的話。本次採訪由此也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價值。——魏德東按) 斯:的確,我不喜歡這些概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理性選擇這個名字很容易成為一些社會學家批評的靶子,因為他們認為理性選擇是個充滿罪惡的經濟學術語,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另一個原因是理性選擇這個詞比較狹窄。理性選擇強調非理性的選擇是不存在的,但很多社會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有時是沒有理性的,甚至是瘋狂的。可宗教行為多是理性的。絕大多數人為宗教做出奉獻,並不是瘋狂的激情,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們都會思考,雖然個人的取向可能與眾不同,但他們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我本人從來沒看到過大規模的改宗奇蹟發生,我看到的是人們改宗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決定的。整個事情都是充滿理性的,人們確實是斟酌過的 如果要選一個其它的名詞,我想就叫做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論(Humanistic Theory)吧。我們把人當作最根本的。理性選擇有經濟學的寓意,而人本理論強調的是,人們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在這個意義上,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意向性理論」(Intentional Theory)。 魏:歐洲一些學者目前很重視宗教的「多元的現代性」這一概念,您如何理解這一問題? 斯:什麼是多元的現代性?難道這些人認為宗教在早期的現代化有社會作用,而在後期就一點作用都沒有了嗎?天啊,這種想法真夠瘋狂。有人分析全世界的八、九十個國家,用人均GDP作為現代化的衡量單位。他們發現教堂參與率和現代化之間存在相關性,他們的全部發現就是:歐洲發展的程度很高,而宗教化程度很低。這是一個相當愚蠢的發現!首先這些數據不是隨機抽樣的樣本。其次,國家不是個人,比如冰島的人口才十多萬,而中國有十幾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基督教的人口比例和國家發展指數呈正相關,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和國家發展呈負相關。看一看前蘇聯東歐集團的30來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教堂參與率和人均GDP之間有足夠的差異性以供統計分析,結果是什麼呢?宗教和人均GDP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再來看看穆斯林國家,同樣沒有任何關係。所以這些研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且分析方法相當愚蠢。 (本文轉載自:作者博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耶穌復臨安息日教會】和【羅馬教廷】在安息日上問題的衝突?
什麼是飛天麵條神教?
在佛教的世界觀下, 世界的起源是怎樣的? 對應無神論的宇宙大爆炸論, 和基督教的神創論.
佛教有多可笑?

TAG:宗教 | 理論 | 教授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