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07/5/10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7

  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第十六觀,下品,下三品,下品上生。我們繼續看這一觀的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經文,就是下品上生,這是一個大段的開端。佛叫著阿難,也是特別提醒我們大家注意。所以我們看到經典上佛叫著當機者,叫阿難以及韋提希,這兩位尊者是代表我們大家。叫名字提醒我們大家,就是下面的話非常重要。下品往生,這下三品都是造作罪業的凡夫,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懺悔念佛發願求生凈土,這樣往生的。我們現在是生在佛的末法時代,可以說下三品這個經文我們尤其要特別留意,因為我們冷靜反省,確實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較多、善業較少,這是普遍的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下品往生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來說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也不可以疏忽下三品的往生。

  『下品上生者』,經文先把往生的品位確定,往生的品位先為我們標明出來。下面說的往生條件就是下品上生,如果符合這個條件,這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是下品上生。『或有眾生,作眾惡業』,「或」是一個假設,或者是有一些造作惡業的眾生。這個語氣就非常的保守,不是說大家一定都去造作惡業,是說或者有一些眾生會造作惡業,並不是說大家一定都會造作惡業。但是在以前佛的正法時期、像法時期,確實造惡業的眾生較少,修善業的較多。在古代的環境好,大的環境好,社會引誘迷惑的事情少,因此造惡業也相對的較少。到了我們現代的社會,整個世界處處都是引誘我們去造惡業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誘惑,引誘、迷惑,引誘我們去造惡業,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很多。這是說「或有眾生,作眾惡業」,眾就是很多,這個惡業不是一件、二件,是很多件,叫做眾。

  『雖不誹謗方等經典』,雖然這一類的眾生造惡業,「方等經典」是指大乘經論,雖然他沒有毀謗大乘經論,沒有造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業,沒有造毀謗三寶的罪業。『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這個人雖然沒有毀謗三寶,但是這個人愚痴,「愚人」就是愚痴的人。為什麼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不知道,他在這個世間作惡就是沒有智慧。聰明的人決定不會造惡業,只有愚痴的人才會造種種的惡業,所以造惡業跟愚痴有很大的關係。造作惡業又沒有慚愧心,就是說他造惡業,一般人做了虧心事,心會覺得不安,我們講會受到良心的責備,心裡不安,這種人造作惡業、造作罪業沒有這個現象,他沒有自責心,自己不會責備自己,自己造惡業,他自己沒有感覺,沒有後悔的念頭。第二,有一些人造作罪業怕社會輿論的制裁,社會上有人會評論,別人對他的批評,有的人怕人家批評,但是這類的人,無有慚愧的人,他也不在乎,他也不怕人批評,人家怎麼說隨他們去說,惡業照常做,這就叫做「無有慚愧」,就是我們俗話講的,這個人已經喪失天良;換句話說,無惡不作。這一類造作惡業的眾生。這個註解我們同修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再看經文:

  經【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這是說這個人平常造惡業沒有慚愧心,到了命快終的時候,就是快死的時候,『命欲終時』,將近快要往生了,這個時候遇善知識,他的因緣好,遇到凈宗的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在平常我們確實無法體會佛經滅罪的功效,真正不可思議!這在我們平常很難體會,滅罪的功效不可思議。「大乘十二部經」,這個十二部並不是指十二本,不是只有十二部而已,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經的體裁分為十二種,是十二類,十二個種類,不是說十二部,這我們要知道,這不能看錯。譬如大家常聽到的,經文有長行是一類,長行就是說這部經沒有受文字的限制,文字很長。經文很長,這是一類,這一類我們就看到很多,一般我們看到長行文的經。另外一種是偈頌,偈頌就有字數的限制,有五字一句,七字一句,四句合起來叫做一首偈,這在經典裡面我們也時常看到,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咒語,專門講咒語的,這是第三種。經典有人請問佛說的,有一種是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佛自動自己講的,像《彌陀經》、《十善業道經》就是,這又是一種。這十二種方式,總共有十二種,舉出幾個例子我們大家有個概念。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總不出這十二種方式,所以以後的人稱作十二部經,也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跟此地所講的十二部經完全相同,就是大乘一切經典,是這個意思。

  我們在這裡要注意經文,「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特別指出大乘,大乘經典。大乘經滅罪的功德非常大。造作重罪,沒有大乘經,這個罪消不了。小乘經消輕的罪可以,但是重罪需要大乘經。這個人他臨命終那時才聞到佛法,才遇到善知識,在世的時候都沒有機會遇到善知識,只有造惡業,沒有慚愧。臨終的時候,這個時間很迫切、很短,快斷氣了,你說這時候要給他講一部經,再短的經也來不及,沒有時間,很緊急,所以在這個時候善知識只有跟他講經題而已,念經題,就是說一部經的題目,只念經題。念經題,念一部經的經題就能夠滅『千劫極重惡業』,這滅罪功能也很大,只聽到大乘經的經題就能滅一千劫的極重惡業。這裡說極重,可見這個罪業不是輕的罪業,極,很重。所以在日本,日本佛教裡面就有人讀經讀到佛經上這麼說,看到經的名字滅罪功德這麼大,所以他們就只有念經題而已,這在日本很流行,他們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在日本日蓮正宗就是一天到晚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什麼意思?這意思是不是經首名字就能夠滅罪?只有念這個經題就能滅一千劫極重的惡業,何況他讀全部的經文,何況再進一步能夠理解經義,依教修行,那個功德就更大,更加不可思議!這是說這個人他臨終才聽聞到大乘經的名字,遇到善知識來給他開示。下面經文講:

  經【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諸位要知道,前面教他念大乘經的經名作用是滅罪,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幫助他消業障。教他念經題,特別指定是大乘經。大乘經很多,凡是大乘經典的經題都可以,這裡沒有指定哪一部大乘經,十二部經裡面的大乘經都可以,任何的經典都可以。『智者』就是前面講的善知識,善知識有智慧,善知識了解正法,在這生死關頭的時候教導他,教導他『合掌叉手』。一般合掌是這樣,叉手是這樣,交叉,這就是說他比較不能合掌,人快往生了,能叫他這樣就算不錯了。叉手也是合掌的意思,就是沒有合掌這麼莊嚴,手指頭對手指頭交叉,比較不像合掌那麼端莊。端莊就叫合掌,比較簡單一點就叫「合掌叉手」。叉手就沒有合掌那麼莊嚴,這都是表恭敬心,合掌表恭敬。

  經【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

  這段經文,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段經文講的,跟前面這段經文講的,大家就明了,你看念大乘經經題是滅一千劫極重惡業,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稱佛的名號,『除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這是說「除五十億劫

」,跟一千劫的差別太大了,五十億劫

,而且是「生死之罪」。前面是極重惡業。這個生死之罪,生死這個罪業是根本,一切罪業的根本,如果沒有生死,這些罪業就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有生死,這就是一個罪根在,這個就是罪。可以除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可見這句佛號滅罪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前面經題滅極重的惡業,這個是算治標。先解釋一下經題,這部經講的大概意思,聽了之後先滅一千劫,然後再教他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消滅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我們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是古大德常常說,一切極重的罪業,所有經咒都消不了,這一句佛號能夠消除。所以念佛號是滅罪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懷疑就不行。你是有障礙,不能說佛號沒有效果,殊不知障礙在自己這邊。你疑惑,對佛號沒產生信心,沒有信心,你念這句佛號當然也有消業障,但是所消的業障是很有限,沒有這裡經文講的消這麼大的業,但是消比較少的業障是一定有,這個原因就是對佛號沒有產生真實的信心。

  也有同修會問,我們要怎樣念這句佛號才能達到真實消業障的效果?相信這是我們大家修學凈土的同修很關心的問題。我們在大乘經、在凈宗三經裡面知道這個事實,得到這個消息,原來效果是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在《要解》,《彌陀經要解》,他老人家註解的,註解《彌陀經》,在《要解》上告訴我們。我們對於這一句佛號有堅定的信心,有真實的願心,願見彌陀、願生極樂,隨著你信願力量的大小,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願力量無比的強大,你無始劫所造極重的罪業都消除了。如果對佛號沒有信心、沒有願心,不願意往生西方,人家念我就跟著念,這樣念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效果就很小,還是會消業,但是沒有經典講的這麼大。所以如果要問為什麼別人念佛能消業障,我念佛念了多少年,業障也沒消除?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信願。有真信切願這個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跟沒有真信切願念這句阿彌陀佛,那個效果不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缺一樣都不行,如鼎三足,好像三腳架,三支腳缺一腳都不行,缺一腳就站不住。信願行三資糧就像三支腳,缺一腳都不行,何況缺了兩腳。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這裡講的是「除五十億劫

生死重罪」。

  經【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這一段說明造作輕罪之人往生的狀況。這段文裡面一共說了六樁事情,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翻開註解,二百六十四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這是說明造惡的人臨終遇善知識,知道這個法門立刻就歡喜接受,假如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那也沒有用處。在此地說的這是下三品,下三品都是造作罪業的。造作罪業的人能往生非常稀有、非常難得,絕對不是偶然的,也決定沒有僥倖的,這一點同修們要特別注意。否則的話,怕大家讀到第十六觀生起一種僥倖的心理,投機的心理,認為現在造罪業不要緊,現在罪業多造一點,到臨命終我快斷氣的時候再來念佛也還來得及。你要存這種心理就大錯特錯,這個就錯誤了。

  臨終能念佛往生西方的人也不是很簡單,也很難,很稀有。他難在哪個地方?是難在哪裡?諸位要是詳細想一想,真的,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人,可能一萬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人,可能十萬個人、一百萬人、一千萬人都還找不到一個。臨終遇到善知識,這是第一個條件,能信能願。第一個條件,這個造惡的人臨終的時候頭腦要很清楚,不迷惑、不顛倒,這一個條件就相當不容易,這是必須要具足的。如果臨命終的時候不省人事、昏迷不醒,遇到善知識也沒有用處。善知識告訴他,他也聽不到,他也不知道。你縱然勸他念佛,他也不知道,他也沒有聽到,你也不曉得他到底是不是有跟大家在念佛,都是未知數,不知道。所以臨命終這個人,他的精神、頭腦一定要清清楚楚,很清醒,不迷惑也不顛倒。如果沒有昏迷,但是迷惑顛倒也不行,像現在老人痴呆症也很多,平常講話都語無倫次了,語無倫次就是亂說亂喊,還沒有到臨終就顛倒了,平常你勸他念佛都有困難,何況臨命終?更加困難。另外一種是冤親債主來纏身,人也失常,這都很困難。所以,臨終第一個條件,一定要頭腦精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問他一句,他答一句,答得很正確,沒有錯誤,要這麼清楚,這是第一個。

  第二,在這個關頭遇到一個念佛的善友,勸他念阿彌陀佛,勸他求生凈土,這也很難。在這個關頭上遇到一個念佛的人,修凈土的人,而且這個人對念佛法門很明了,自己修持也有一點功夫,很有信心,能夠觀機,才能夠教導他、勸導他。自己對這個法門明了,要是不會觀機,這也有障礙。觀機就是看臨命終這個人他的根機、他的程度,怎麼說他才聽得進去,才會接受,這個很重要。好像我們平常講經一樣,契理契機,如果沒有契合他的機,往往講的都是反效果。那個臨終的人雖然頭腦清楚,但是聽了他就不接受,他聽不進去,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對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很清楚,自己修持也有一點功夫,也有信心,又能夠觀機,才能來教導他、來勸導他,不然也幫不上忙。有人很熱心臨終去開示,有時候開示開示得不是很適當,往往是反效果。這個觀機就非常重要。你要看臨命終這個人他是什麼樣的對象,學佛學多久,平常聽什麼法門,最重要是觀察他臨終那個情形,不是千篇一律一個講法,這很難讓所有要往生的人得利益。這個也非常的重要,這個是善知識。智者,智者是有智慧的人,他能夠善巧方便來開導他,使他心開意解,歡喜接受,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這樣才可以。

  第三個條件就是說他聽了之後馬上就能夠接受,他就不會再想那麼多了,因為時間太緊急了,快要斷氣了,他快要死了。所以聽了立刻就能夠信受、能夠奉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就是念佛要求生西方,在這個時候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他的信願行在這個時候都具足。這樣不中斷一直念到斷氣,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在這短時間當中他也符合凈念相繼,他真正相繼沒間斷。要具足這三個條件,臨命終遇善知識開導,這樣才能真正往生西方。

  我們想一想,這三個條件要缺一個都不可以,這三個條件要具足真正是非常困難。這些往生的人,怎麼會這三個條件都能遇到?這個往生的人,他怎麼這麼幸運,臨終這三個條件都具足?看他這一生也沒有修行,都在造惡業,臨終還能遇到這麼好的因緣,這樣念佛往生。這我們要知道,佛法說三世因果,我們看到眼前這一生是目前這個階段,但是我們人有過去生,過去生還有過去生,未來世還有未來世,三世。他這一生沒有修,但是他前生有修。這一生沒有因緣,沒有機會,沒有遇到善知識,都是遇到一些惡知識,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緣不好,環境不好,跟著一些惡人造惡業,迷惑顛倒,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在臨命終的時候,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凈土的善根,在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過去生曾經修學凈土法門修了很久,但是都是臨命終那一念差錯不能往生,但是生生世世累積修下來的善根非常的深厚,也沒有白修,一直累積。累積到這一生,臨命終這個緣這時候才成熟,善根發現,遇到善知識提醒他,將他過去生中修學的善根又引發出來。在生前沒因緣遇到善知識,迷惑造了罪業,所接觸的都是惡知識,遇不到善緣,所以臨命終時善根發現,遇到善友,這是憑著過去生中的福報,這一生當中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這樣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曉得這樁事情真正不是偶然的,不是說他運氣好,不是。這不是偶然的,跟過去生中都有關係,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絕對不能存僥倖之心,不能說我現在惡業多造一點,不要修,也不用斷惡修善,造作罪業也沒有關係,反正臨命終快要斷氣的時候再來念也還來得及,如果這樣想就錯誤,應當現在就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我們現在趕快修,斷惡修善往生,品位就不在下三品,最低限度我們往生也是中品下生。我們現在趕快努力斷惡修善,往生起碼是中品下生,世間的善福迴向發願往生;如果修的福報比較大,中品中生,我們到西方世界最少也是這個品位。上品上生我們不敢說,但是中品下生以上一定可以做得到。因為下三品的都是平常造作惡業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那時候才回頭懺悔念佛往生,如果我們平常就修學,當然不會在下三品,至少是中品下生。由此可知,九品確實都是凡夫,實在是因為這些凡夫遇緣不同而有九品差別,這個說法真正符合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意願。所以我們遇到大乘的善知識,我們的心量也大了,我們曉得應該怎麼修法;遇到小乘善知識,修的是戒律清凈、持戒清凈,修的是戒善。證實了真的每個人是遇緣不同,個人遭遇的因緣不同,這樣才有九品的差別。這一段文裡面給我們講了六樁事情:

  疏【一明命延不久。】

  這是說他將要斷氣之前沒有多久,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

  疏【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一定勸他念阿彌陀佛,勸他求生凈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說實在話,大乘經經題名字念不念沒有關係,念大乘經經題消一千劫的極重罪業,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消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這是極重的罪業,沒有勸他念大乘經題,就直接勸他念阿彌陀佛,這樣消罪業不是更多嗎?何必前面先念經題,大概要跟他講一下,然後再念佛?哪有那麼多時間?他的時間就已經很緊急了。佛這個說法在這裡也是有一個用意,佛在此地是大乘經題跟念這句佛號的功德做一個比較,使我們知道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勸人求生凈土。

  疏【三明善人為贊眾經。】

  這是唱經題,就是讚歎大乘經,讚歎大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疏【四明已聞經功力。除罪千劫。】

  第四段說他聽了經滅罪,聽經題滅罪的功德。智者是鳩摩羅什大師,大師真正是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這部經,他翻譯《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他就用「阿彌陀佛」做經題,這很不可思議。其實《彌陀經》的經題不是佛的名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才是它的經題。可見得羅什大師用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做經題,《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題也消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跟普通的經題不同。《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滅罪的效果就是一千劫極重惡業的罪。唯獨阿彌陀佛的名號滅罪不可思議,這是古德用佛號做經題有他很深的意思。

  疏【五明智者轉教稱念彌陀之號。】

  在人臨終的時候,實在講跟他說法愈簡單愈好,愈扼要,就是重要的,愈重要、簡要愈好,不要講得太長,也不能說太多,那個時候來不及,沒有時間,必須簡要詳明,說得清楚,說得明白。

  疏【六明以稱彌陀名故。除罪五百萬劫。】

  這一句阿彌陀佛無比的殊勝,他稱佛號就能夠滅五十億劫

生死重罪,這個註解講『五百萬劫』,我們還是以經文為標準。註解有時候抄寫會錯誤,有時候說漏了,這都是有可能,一定要以經為準。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顯示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

  疏【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確實有不少人讀到這段文會產生這個疑問。疑如果不能把它斷掉,會造成行門上功夫的障礙。這個障礙如果嚴重,會障礙往生,可能你如果往生會生到邊地。實在講往生邊地也不錯,我們也不能把邊地看輕,邊地只不過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而已,是指我們人間五百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五百年也不算什麼,這我們要知道。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定弘法師:二十二年,我是這樣度化全家學佛念佛成佛--學佛網
圓瑛法師親驗五十陰魔
凈空法師:別人破不破戒,與我不相干
免費超度嬰靈---海濤法師
吉藏法師:中觀論疏卷第二

TAG:佛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