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帝王與五台山之一

據記載,五台山上最早的佛寺是在漢明帝年間(公元58年——75年)建起的,其始建年代看來當與河南洛陽白馬寺(公元68年建)屬同一時代坐標。話說當時的古印度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來此,見五台山形似天靈鷲峰,言及乃文殊菩薩住處,於是遂奏予漢明帝建寺於此,漢明帝乃允之。話是這樣說,但漢明帝畢竟未曾親幸於五台山。後世曾有人胡說:「周穆王時已有聲教及此清山曼殊所居,穆王於中建廟祀之。」這乾脆就是一種無稽之談。世人皆知,創立世界佛教學說的佛祖迦牟尼其誕生的時間早也不過公元前7世紀初,而我國西周周穆王的在位時間遲也當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時。釋迦牟尼比周穆王起碼晚了二三百年,周穆王何以能在大約三千年前的五台山上就已為釋迦牟尼建廟祭禮呢?  但據古《清涼志》的有關記述,說在公元471年至499年那個時期,北魏孝文帝曾經在五台山重新修葺寺院建築,以至使五台山上有了十二座佛寺。看來,這記載雖然可信,但是也常使人覺得蹊蹺。人們不禁要問,五台山既然在漢明帝時就已開始建立寺院,為什麼到了北魏其寺院數量才發展到十二座呢?不要說這中間經過了漫長的400多年,單以北魏帝王們開鑿大同雲岡石窟那種崇尚佛教的狂熱去想像,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偌大一處五台山,也不該400餘年只建十二座寺院吧?這中間似乎有其它什麼原因在其中。  果然,翻翻中國佛教發展史,原來北魏的第三位帝王拓跋燾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曾經下過一道讓舉國上下皆為震驚的毀寺廢佛的命令。據說這位被稱為「太武帝」的拓跋氏皇帝之所以一改信佛的習慣而讓全國滅佛,其原因是聽信了一位名叫崔浩的官吏和另外一位名叫寇謙之的道士的挑唆。五台山的寺院到北魏孝文帝時僅有十二座,原因可能即在此次滅佛。  另有資料表明,從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再到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時間儘管也就是50餘年,然而五台山的佛寺總數卻已經驟然增加到了二百餘座。拿古人的話講,當時五台山的佛寺建造甚至到了一種「割八州租稅以充香火之需」的程度。如若看一看北齊高歡、高洋父子在太原天龍山大造佛教石窟和在太原蒙山、龍山依山開鑿巨佛偌大舉動的話,那麼,對這「二百餘座」的數字,這自然也不會有什麼疑義。  然而,誰又能想得到,北齊高洋之後,緊接著中國歷史上竟然又出現了一位滅佛毀寺的皇帝,這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這位宇文邕在位時間並不算長,從公元561年至578年,滿打滿算也就17年的時間,但在其滅佛毀寺的嚴厲敕令下,五台山的佛寺幾乎悉數被毀,而且強行讓僧眾全部還俗。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隋國公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這個隋文帝不但出生在馮翊郡一座叫做般若寺的佛寺內,而且從小即由來自河東郡(今山西運城地區)的一位尼姑撫養長大。所以,他一擁有了天下,即下詔書在五台山的「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這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首開在五個台頂上建構佛寺的空前之舉。不僅如此,到隋開皇十三年(以元593年)冬天時,隋文帝又遣親使到五台山設齋祀佛,而且親草疏書口誅筆伐北周武帝宇文邕。疏曰:「大隋皇帝佛弟子堅,敬白文殊大士。周武亂常,侮滅聖跡,致者無以開迷,智者無以入聖。聯往植善因,寄茲昌祚,起廢興殘……」從此可知,在隋文帝時五台山一有過大規模建造佛寺的活動。唐代初期至中唐「安史之亂」發生之前,李世民認「五台山者,文瑰悶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到武則天時,它不但敕命重建五台山清涼寺,而且敕封該寺的住持和尚感法師為掌管大唐佛事活動的最高長官。五台山寺僧的地位在當時國內佛教界達到了至高無比的境地,台內的佛寺數量竟多達360餘座,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數量最多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以一座名山計算佛寺最集中的地方與時代。同時,五台山的固定居住僧人這一時期也達到了萬人以上。甘肅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至今完好保存著一幅唐末刻造的石刻《五台山圖》,它記錄了唐代五台山佛寺發展到鼎盛階段時的壯麗情景。  許多人都知道,在崇尚佛教方面,隋唐兩代的幾乎所有帝王其熱情事實上絕不比開鑿雲岡石窟的北魏帝王們差。可是殊不知其間竟也有例外,這即是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五台山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大規模的毀寺滅佛事件。有趣的是,前兩次在中國滅佛毀寺的北魏北周帝王都被稱為「武帝」,而唐代這次滅佛寺的帝王則也被稱為「武宗」。唐武宗李炎在位儘管只不過5年多時間,但其對佛教在當時中國的摧殘也影響甚大。根據有關記載所述,五台山在此次大劫難中被毀佛寺足有十之七八。此後,從唐末五代直至宋初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宋、元、明、清各代後來雖時有復興之舉,但五台山寺院的規模與數量卻終未再能恢復到唐時情形。  從漢魏至明清,把五台山描寫得最精鍊概括而又異彩紛呈的,以我之見,莫過於清初康熙皇帝的一段文字。是曰:  朕惟清涼山,古稱文殊大士演教之區也。茲山聳峙於雁門雲中之表,接恆岳而俯滹沱,橫臨朔塞,藩屏畿。其地風勁而高寒,層冰結於陰岩,積雪留於炎夏,故名清涼。然地雖寒,而嘉木芳草,蒙茸山谷,稱靈異焉。五峰竦立,上矗霄漢,日月之在環,煙霞之虧蔽,蒼然深秀,其為神阜奧區,蓋自昔而已然矣。是以自漢迄今,歷代皆有崇建,古剎精藍,遍滿岩岫。宇內稱靈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為尤盛焉。  有如此精彩的認識,所以,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帝王執政期間,整個五台山佛寺群落的復興與建設就顯得尤為顯著。許多歷史學家以為,這三位清帝對五台山的喜愛與看重,事實上並不亞於他們當時對承德避暑山莊的重視程度。據清廷大檔記載,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曾5次巡禮於五台山,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則6次駐蹕清涼聖境。康、雍、乾三位皇帝巡遊五台山後所留下的詩作共多達百餘首,這是其他幾處佛教名山不能比及的。
推薦閱讀:

木易楊:五台山或許離真正的五星級景區還很遠
索達吉為什麼要為凈空祝壽?(五台山比丘果戒)
五台山秘而不傳的手寫體手相面相珍貴圖解
佛教聖地——五台山大圓照寺、廣仁寺
「證四禪」與「證四果」的區別(五台山比丘果戒)

TAG: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