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覓曲記】白樸: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紅裙(上)

白樸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個人情況較另三大家為詳。由史料得知,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又字太肅,號蘭谷。究其原因,這應當跟他父親有一定的地位相關。

白樸的父親名白華,為金宣宗貞祐三年的進士,曾在朝中做到了樞密院判官、右司郎中。當時金國的南京,即今日之開封,白樸就出生於此。

但這樣的好日子沒過上幾年,蒙古軍隊一路南下包圍了開封,經過長時間的圍困,開封糧盡援絕。第二年,金朝西面元帥崔立投降,南京陷落,蒙古軍隊大肆劫掠。這些軍人除了搶金銀財寶,就是搶王公大臣的妻女,白樸的母親也死於此難。後來蒙古軍隊押運漢人北上,而幼年的白樸就跟著元好問北渡黃河到了山東聊城等地。

元好問特別喜愛幼年的白樸,關於其幼年的經歷,元王博文在《天籟集序》中說:「元、白為中州世契,兩家子弟,每舉長慶故事,以詩文相往來。太素即寓齋仲子,於遺山為通室侄,甫七歲,遭壬辰之難,寓齋以事遠適。明年春,京城變,遺山遂挈以北渡。自是不茹葷血,人問其故,曰:『俟見吾親,則如初。』嘗罹疫,遺山晝夜抱持,凡六日,竟於臂上得汗而愈,蓋視親子弟不啻過之。」

白樸撰《天籟集》清光緒十四年臨桂王氏家塾刻本,書牌

看來,白華跟元好問的關係極其密切。他們的關係就如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與元稹,恰好的是,這兩人的姓氏也如同歷史上並稱的元、白,故而兩家的子弟也常拿白居易與元稹的故事,來形容兩家關係之密切。為此,元好問就把白樸視為自己的親侄子。

在被元人驅趕北上的過程中,白樸得了重病,元好問晝夜地抱著他,竟然一抱就是六天。沒想到,因為元好問的疲累,讓他出了很多汗,在汗的浸泡下,白樸竟然痊癒了。元好問對白樸如此的疼愛,以至於讓王博文感慨說:恐怕對自己的親兒子,一般人也難以做到這樣。

王博文在《天籟集序》中接著寫道:「讀書穎悟異常兒,日親炙遺山,謦欬談笑,悉能默記。數年,寓齋北歸,以詩謝遺山云:『顧我真成喪家狗,賴君曾護落巢兒。』居無何,父子卜築於滹陽。」看來,元好問沒有白疼愛這個孩子。

白樸聰明異常,他跟在元好問身邊,因為記憶力超強,故元好問所言他都能記下來,而元好問是金元之間第一流的大學問家,白樸能夠陪伴其身邊,天資聰穎再加上這種特殊的際遇,使得他從小就打下了極好的學問底子。幾年後,白華歸來,專門寫了詩感謝元好問,多虧有了他,才讓白樸有了可以棲身的地方。

離開元好問後,白樸跟著父親就住到了滹沱河北岸的真定,而真定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附近的正定縣城。白樸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多年,雖然他的祖籍是今日山西省河曲縣,但他並沒在那裡生活過,而他的藝術創作也基本上是發生於居住在真定期間,故而今日的正定縣城可謂是白樸的第二故鄉。直到元至元十七年,那時白樸已經五十五歲,他離開了真定,遷居到了今天的南京。

元人統一中國後,漢人的地位很是低下,尤其讀書人更加受到了蒙古人的鄙視。在社會分工方面,讀書人的地位要比手藝人低很多,僅排在乞丐之前,被稱為「九儒十丐」,這也就是後世把讀書人貶斥為「臭老九」一詞的來由,並且元朝也很少進行科舉考試,這種情形就斷了讀書人希望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改變命運的途徑。

飽讀詩書又極其聰明的白樸,無法通過科舉考試走入仕途,而他的家庭也算是有著一定的經濟實力,於是他把自己的很多精力都用在了作詩詞和寫劇本方面,尤其他的作曲,跟他的一段經歷有著一定的關係。

其實從歷史經歷來看,白樸也不是沒有出仕的機會,他的父親白華帶著他前往真定,其實是去投靠史天澤。這位史天澤在元世祖中統二年做過中書右丞相,史天澤曾推舉白樸做元朝的官員,而白樸卻再三遜謝。

白樸為什麼要放棄這樣難得的機會?他自己未做過說明,朱經在《青樓集序》中說白樸等人:「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留連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看來,白樸就是喜歡沉湎於勾欄,整天在妓女堆中歡快,以至於讓當時的有識之士看不起。

白樸撰《天籟集》清光緒十四年臨桂王氏家塾刻本,卷首

白樸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人的解釋是:「先生少有志天下,已而事乃大謬。顧其先為金世臣,既不欲高蹈遠引以抗其節,又不欲使爵祿以干其身。」(孫大雅《天籟集序》)

這段話是說,白樸在少年時就想有一番作為,但是社會的變動使他覺得這個想法不可為,再加上他的父輩是金朝的大臣,而今進入了元朝,白樸覺得自己應當保持氣節,不能到元朝的朝廷中去任職。這種民族大義的說法,似乎也難以成立,吳乾浩在《白樸評傳》中說:「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王朝滅亡後幾度變節,白樸又並未做過金王朝的官,如果單說其先輩為金之遺老,毋庸說是一種諷刺。」

既然如此,那怎樣看待白樸不願出來做官的行為呢?吳乾浩在其專著中引用了白樸的好友王博文在《天籟集》序言中的一段話:「然幼經喪亂,倉皇失母,便有山川滿目之嘆。逮亡國,恆鬱鬱不樂,以故放浪形骸,期於適意。」看來,白樸少年時經歷的苦難給他的心靈留下了極深刻的烙印。

白樸的母親因戰亂而亡,他自己也差點兒死在戰亂過程中的疾病。戰爭所帶來的種種不幸讓他覺得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所以他要尋找一種不受約束,且能快快樂樂生活的姿態。

蒙古海迷失稱制二年,當時白樸二十五歲,他從真定出發,前往燕京遊玩,燕京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劇作大家關漢卿,同時也結識了不少當地的文人,這期間他出入於青樓妓院,與很多歌伎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尤其認識了著名的歌伎天然秀。

在這些歌伎的鼓勵下,白樸開始撰寫劇本。他從事雜劇的創作,應該跟這段經歷有著直接的關係。據說白樸一生總計創作了十六部雜劇,而流傳至今者,則僅有《牆頭馬上》《梧桐雨》和《東牆記》三部,其他還有兩部殘本。

鍾嗣成撰《錄鬼簿》二卷《續編》一卷,清最初齋抄本

白樸所創作的雜劇在其當世就很受歡迎,元鍾嗣成在《錄鬼簿》中排列出了金元時期的劇作家及藝人一百五十六人,排在第一位的是關漢卿,第二名就是白樸,即此可知白樸在劇作史上的地位。而明代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列有「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一欄,此欄目總計有一百八十七人,而白樸排在第三位。

白樸創作的雜劇《牆頭馬上》,其全稱為《裴少俊牆頭馬上》。此劇的女主角叫李千金,她本是皇帝宗室洛陽總管的千金,因其父親管教極嚴,使得李千金很少有機會出門玩耍,在春遊的季節,李千金只能在自己的後花園內賞花。某天,她無意間看到牆外有一位身騎白馬的英俊書生,這讓她一瞬間動了春心,而後經過一番周折,她終於跟這位名為裴少俊的書生私奔到了長安。於是二人躲在了裴家的後花園,一過就是七年。

但裴少俊是私自帶李千金回家的,這件事他一直瞞著家人。某天,他們兩人出來玩耍,無意間被裴少俊的父親撞到,雙方經過一番舌戰,李千金被趕出了家門。後來裴少俊考上了狀元,並且當上了洛陽縣尹,於是他就開始尋找李千金。

而在這個過程中,裴少俊的父親裴尚書,也得知這位李千金原來是皇帝宗室洛陽總管李世傑的女兒,這讓他大為後悔當時趕走李千金的行為,於是帶著夫人以及孫子和孫女,同時牽著羊、擔著酒前去給李千金賠禮道歉,李千金斷然拒絕。後來裴尚書推出了李千金所生的這對兒女,這才讓她心軟了下來,同意回到裴家,此劇最終成為了大團圓的喜劇。

其實,該劇是本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名為《井底引銀瓶》的樂府,此樂府的首段為: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讓一個女子去做一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樂府中還有這樣一段:

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看來,白樸所作的《牆頭馬上》,就是出自這幾句所講的故事。白樸根據白居易的這首樂府所改編的《牆頭馬上》,受到後世所喜愛的原因,是他讓那個封建禮教壓抑下的女子看到了希望,因為主角李千金敢於不顧家人的阻攔,勇敢地與自己所愛的人私奔。對於這個主旨,白樸在該劇中寫道:「從來女大不中留,馬上牆頭亦好逑。只要姻緣天配合,何必區區結綵樓。」

當時裴少俊出現在牆外時,瞬間吸引了李千金的眼光,於是她暗通信息與裴相約,後來被奶母發現,奶母責怪她不應如此,而李千金卻能講出一堆她認為的道理來:

【牧羊關】龍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與秀才,何況咱是濁骨凡胎。一個劉向題倒西嶽靈祠,一個張生煮滾東洋大海。卻待要宴瑤池七夕會,便銀漢水兩分開;委實這烏鵲橋邊女,捨不得鬥牛星畔客。

這位李千金引經據典,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所為並不為錯。在奶母不答應的情況下,她就以死相威脅。這樣的敢愛敢恨,引起了多少少女的共鳴,這也應該是該劇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吧。

顯然,這種歌頌也會有人提出批評意見,比如清梁廷楠在《曲話》中就以《牆頭馬上》為例,說了這樣一段話:「言情之作,貴在含蓄不露,意到即止;其立言尤貴雅而忌俗。……元人每作傷春語,必極情極態而出。」

梁廷楠認為,關於談感情的劇作要以含而不露為上,不可以把一些情感描寫得太直白,比如《牆頭馬上》有一首《後庭花》:

休道是轉星眸上下窺,恨不得倚香腮左右偎,便錦被翻紅浪,羅裙作地席。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愛別人可舍了自己。

梁廷楠就認為這首詞寫得「出語淺露」。其實,時代的不同對一些行為的要求標準也不同,元代沒有那麼多的道德禮數約束,這也正是元劇作品中敢於大膽描寫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 - 自由自在的人際關係
【財富自由之路】付費就是佔便宜,免費才是最貴的!
如何使你的自由泳劃的更有力
《國土防線2:革命》里朝鮮統治下的社會體制

TAG: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