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班侯拳架和楊式定型架的學習程序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楊氏太極拳班侯拳架和楊式定型架的來源: 楊祿禪學得陳式太極拳真功,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1837—1892)、季子楊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為此,武藝絕倫23歲的楊班侯便回到故鄉,除收少量入室弟子之外,改行保鏢,所以楊班侯所傳人不多。他為實用,故所傳下來的拳架保持十多個套路的原樣,沒有簡化,人們稱之為楊式老架,亦有人稱為班侯拳架。 楊健侯一直隨父在京城以教拳為業。為適應教拳的需要,健侯不斷對其父楊祿禪所傳拳架進行修改簡化,直到逝世後,在其季子楊澄甫(1883—1936)手裡才正式定譜,人們稱其為 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亦有人稱之謂八五式太極拳,楊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極拳又分實腿轉體和虛腿轉體兩個套路)、三十七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 目前,人們稱楊班侯為代表的支派為楊式 老架。楊健侯為代表的支派以楊澄甫所修訂的拳架為準,稱楊式定型架兩大流派。 下面我對這兩大流派拳架怎樣學,學什麼才能應用簡述如下,以供讀者能全面了解 楊式太極拳真諦。 楊式太極拳 老架亦稱班侯拳架,其學習程序為:先學中架(其中包括兩個虛腿拳架、兩個實腿拳架)、再學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亦可說為兩個拳架)、大架、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最後學習小架。 這些套路除練招式用法之外,它們在太極拳的五大要素中,中架為靈敏;提腿架、大架為體質;快架為速度;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為力量;小架為技巧;散手、一時短打是五大要素在實戰中的具體實現。它們的具體練法如下: 中架:姿勢高低與動作幅度適中,故稱中架。是初學太極拳的入門架子。該拳架分為陰手陰腿、陰手陽腿、陽手陽腿、陽手陰腿四個拳架。(現在在社會上流傳大都是楊澄甫先生簡化定型的陽手陽腿和陽手陰腿拳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在練習時,先求形似,後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礎上,做到圓活連貫,上下相隨。由松入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不僵。加之推手練習。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中盤。整個套路除比當今流傳的楊澄甫定型拳架多一個踐步栽捶、二起腳外,其它拳勢、順序基本接近。速度較慢,每遍約15分鐘。 提腿架:拳勢順序與中架相同,姿勢要求比中架低,步子大。在每個定勢運動時,要求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個姿勢完成後加一個提腿,故稱提腿架。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一個是側重實戰應用的,一個是練習提放術的。提腿的具體要求是,一條腿直立起來,另一條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腳同時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上盤。然後,這條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勢動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個提腿動作,使腿產生巨大的摧毀力,在技擊中一旦被腿擊中,對方不亡即傷,故太極拳有「傳上不傳下」之說,所以能得到其傳者甚少。此架著重練習的是太極活樁,以增強氣力,體用兼備。配合專門的呼吸鍛煉,就是太極提放術。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堅持鍛煉,可舒筋活血,順氣通絡,調節陰陽,祛病延年。因速度較慢,每遍約25分鐘左右。 大架:是在提腿架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點與提腿架相近,但每勢完成後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兩條腿當一條腿用。步子和動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稱大架。在練習時,弓步坐腿,臀部均低於膝,進退都要求在一條腿下蹲的條件下,先將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這樣勢必增加了活動量,故此便於提高功力。由於不斷以仆步往來、旋轉,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難度,於此可見端倪。該拳架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下盤,每遍約6分鐘左右。 快架:動作名稱順序與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當基礎之時,為增加武功而深入練習上盤、中盤、下盤綜合運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傳,僅傳入門弟子。其特點是速度快、姿勢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鐘內一氣呵成,故稱快架。因為低而快,姿勢與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顯區別,它可以在實戰中用任何一勢封住對方上中下三盤的進攻。同時可以用任何一勢擊打對方上中下三盤。在演練速度上,除整體動作較快外,很多完成定勢的動作要帶發勁。據說,楊班侯在打四玉捶時,四捶聽起來是一個聲音,使人目不暇接 。此架難度較大,長功較快,實用性強。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較好,初學也難較快適應。必須先分段練習,隨著功力增長,漸至一氣呵成。 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六個拳架子是練掌、拳的爆發力,增強腰、腿的靈活性和提高對打實戰能力的。據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林金聲(1913—1988)先生說:「只要功夫到家,掌就是刀,拳就是捶,無堅不摧,分筋挫骨,無一不能。」 小架:是繼以以上拳架之後更高層次的拳架。其特點是姿勢高、速度慢、動作幅度小,故稱小架。整個套路可在方桌之上演練,故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名稱順序雖然與中架接近,但從中增加了六十多個開合動作,每遍拳架約30分鐘練完。整個套路中兩手掌始終似抱球運動,不帶發勁,從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狀態,然其內涵卻有質的飛躍。功力已就,技法嫻熟,由此進入練神還虛階段。亦即由抬功、勁功進入氣功階段,真正將陰陽、剛柔、虛實、動靜、蓄髮、體用合為一體,乃至無形無象,全身透空,肅靜自然之境,架子雖小,仍可鞏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屬上乘。故此,該架被歷代傳人視為珍寶,即是拜門弟子也要嚴格擇人而傳。 楊式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其學習程序,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指出:學習「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 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是楊澄甫根據教學經驗和社會需要,使其在保留傳統技擊技法而又易學易練,將太極拳 老架中難度較大的動作簡化而成,太極拳定型系列拳架有太極拳(其中包括一個虛腿拳架、一個實腿拳架和一個三十七勢拳架)、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 這些套路除練招式用法之外,它們在太極拳五大要素中,八五式太極拳為靈敏、三十七式太極拳慢架為技巧、三十七式快架為力量、太極長拳為速度、太極散手為體質和五大要素在實戰中的具體實現,它們的練法如下: 八五式太極拳:分高中低三個架子,名稱順序都一樣,香港太平書局1968年出版楊澄甫著《 楊式太極拳真本》和人民體育出版社於1963年出版傅鍾文先生著《 楊式太極拳》兩書的《簡介》中寫到:「 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根據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高中低三拳架的特點、要求基本與老架中的大中小拳架特點、要求相近,在此不做贅述。 八五式太極拳的練法有二,一是實腿拳架,是以練上下相隨,周身一家和固的練習。二是虛腿拳架,虛腿拳架除鞏固實腿拳架所具有的特點之外,主要是增加盪的練習。 練習的程序最好要先練實腿拳架,再練虛腿拳架。 三十七式太極拳:其拳架集 老架的炮捶、撩挎八卦掌於一體。楊澄甫在1931年著《太極拳使用法》第107頁,三十七式圖解後附《太極拳用法秘訣》中云:「擎、引、松、放、敷、蓋、對、吞。以上三十七圖(式),皆使用要法,同志不可以為浮言,雖然解明與人對敵時亦許手法少易,方向不可泥撮影至,於千變萬化,隨機應敵之時,一手可變五手,筆難形容,同志須細心研究揣摸為要,蓋不離扌朋扌履擠按、采扌列肘靠八法,進退顧盼定五行也。」 三十七式拳架練法有二。一是慢練,以氣運身,行至於掌、拳。二是快練,以增加速度和爆發力。「太極拳有分筋挫骨之手,有點穴之手、有陰手、有陽手、有五行手、有入骨拳、有撇心捶、有伏虎肘、有貼身靠、有鴛鴦腿、有刀掌劍指、有刁拿手、有隔山打牛之能力(此非真打牛,言皮膏無痛,而內受傷矣)。」(見1931年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第144頁)。 太極長拳:是楊澄甫由 老架中的快架逐步演化而成並定型為七十餘式的。其特點、要領參照班侯快架。 太極散手:其套路練法有二。一是單人練習,以進一步增加速度和爆發力為主。二是雙人練習,以提高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和實戰技擊能力。然後,研究探討練習太極拳成功者們的訣要。
推薦閱讀:
※談陳氏太極拳「吸行一線、呼走兩極」
※八段錦和太極拳一天練幾遍合適,30多歲的人練習?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碾步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淺
※太極拳入門之捷徑,固根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