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的正見

  世間的萬物萬象都是無常,一切因緣和合體都是無我的,除了互相依賴之外沒有獨立的存在,這就是佛法的正見。一切緣起所生法都是生滅的相續,有生有滅,有得到就有失去,就有煩惱痛苦。痛苦的根源在哪裡? 一切有為法的性質是無常,而人們總是希望得到想要的一切,當心附在取捨中,執著於要得到的這一面,結果往往背道而馳,這就是顛倒妄想。所以佛說涅槃寂靜,這才是真諦。把有生有滅的心真正地息滅,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小乘、大乘、密乘等三乘佛法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見上是一致的。現在多數眾生的知見都陷在世間中,既缺少小乘行者的出離心,更談不上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只能學人天乘。

  《心經》所說的最高境界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見是完全一致的。一切因緣所生法,本身就是空。所以一切顯現,一切因緣和合體,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生滅相續的、無常的,所以是空,並不是說頑空、虛空。不明白這個道理,去另外找一個「空」的地方,到哪裡找這樣的「空」呢?打個比喻,現在天上烏雲遍滿,你說這是「有」,為什麼有烏雲遍滿的天呢?是因緣和合,氣候環境等等條件因素造成的。當條件發生了變化,天上一點雲彩都沒有了,這就是無常。烏雲遍滿和一點雲彩都沒有都是無常,都不是長久存在的,所以是空性。眾生沒有這種見,執著萬物萬象,所以存在痛苦煩惱。「我」就是我執,「我的」就是法執。執著我的存在,法的存在,所以般若智慧首先否定了「我」和「我的」。

  就顯乘與密乘而言,在見地和發心上也有區別。比如從磕頭的方式來講,顯乘的磕頭方式,頂禮時手掌心要朝上。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是表示我們對佛要恭敬、虔誠,表示接迎佛,佛是救度眾生的唯一怙主,對佛五體投地,我要接受佛的加持和攝受,令我解脫輪迴,離苦得樂,這是小乘、大乘共同的表法。密乘不僅決定了這種見,而且要求自己要即身成就,堅信佛一定有如是功德,只要我虔誠依止,決定能令我成就。所以密乘磕長頭,手掌心要扣下,雙手十指著地,象徵能令自己圓滿十地五道。我成就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大地上的蒼生都如我一樣成就佛果。

  要成就,需要真正去選擇一條道。你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首先不依靠善知識,你絕對成就不了自己。因為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以密乘中講皈依和依止上師,首先你要樹立起具德上師如佛一般的見。如果自己的知見中「具德上師」不成立,你就無法成就,無法成立三寶三根本的殊勝方便法。

  為什麼需要上師、善知識呢?其實從釋迦牟尼佛轉法輪起,佛陀就是人天導師。正是釋迦牟尼佛傳下的種種方便,兩千五百年來令無量的眾生得以成就。沒有導師以前,我們無法看破世間萬物,因為沒有這些方便和能力,所以無始以來輪迴。如果我們遇不到導師,還會永遠地墮在輪迴中。所以在當今末法時代能令我們成就的因緣是導師、善知識。一切善知識都具有三世諸佛應化的功德。如果一位上師真正利益眾生,救度眾生,諸佛菩薩肯定如日一樣地照射這位善知識。就像日光照射在寶鏡中,寶鏡照到哪裡,光明的烈火就燃到哪裡。這就是相應的功德。所以大家要明白皈依和依止上師的必要性。

  我們皈依上師,要恭敬供養,不持邪見誹謗。皈依佛,要恭敬供養,不持邪見誹謗。皈依法,不管是顯密三乘佛法,要恭敬供養,精進修持,不持邪見誹謗。皈依僧,「僧」不僅是小乘阿羅漢以上的聖者,而是皈依一切修行佛法的僧團,僧團是令佛法弘揚興盛的團體,所以對僧團要護持,恭敬供養,不持邪見誹謗。這就是四皈依,這就是你皈依後要守持的根本戒律,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沒有了生命,身體保存得再好也是屍體。如果一個學佛人失去了皈依的戒體,那他就像一具屍體。所以皈依上師佛法僧的戒體一定要守持好,然後才談依止上師。

  依止上師以前要觀察上師,我早先就要求你看開示錄,有條件的建議你們到寺院、佛學院去看看,就是讓你首先要觀察上師,了解上師。密乘中有這樣的說法:在依止以前,不觀察上師就隨便依止,你有罪過;如果依止以後再觀察上師那你又有罪過,因為你觀察上師的階段已經過了。觀察上師是什麼意思呢?就像一個人交朋友以前,先要知道這個人可不可交,不了解對方就輕易交朋友,肯定惹麻煩。如果你很了解對方,已經成為朋友了,再懷疑他,那朋友就做不成了。

  在依止上師以前,要樹立這樣的見地:你要選擇的道,是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總攝的道。上師不僅是密乘的導師,而且是三乘佛法總攝的導師,從小乘的見,到大乘的發心,從密乘的次第修行到圓滿,整體上給予攝受和引導。

  依止上師,接受了上師的攝受灌頂和傳法,就建立了三昧耶戒,你的道也就成立了,你就與上師、與法、與道場、與道友之間存在了戒體。

  從戒律上講,三昧耶戒也包括大乘的菩提心戒和小乘的別解脫戒。就別解脫戒而言,在家居士應該受五戒,或者受一戒、兩戒、三戒、四戒,看自己能守多少就受多少。我不提倡一開始就受很多戒律,應該先做四皈依,嚴守四皈依的戒體,然後依止上師,通過自己的虔誠心和上師的加持,再逐步去受戒。比如說不殺生,如果現在做不到,那你不要去受這一戒。逐漸能夠做到的時候,你就要發心受戒。受戒以後能守戒,功德無量。守不了戒去受戒,那比不受戒的罪過還大。首先你在上師三寶面前立下了誓言,接受了這個戒律,再去違犯,就像社會上所說的知法犯法。當然,沒有受戒就沒有約束嗎?不是。一個人學佛以後,我們的信念在約束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對於戒要積極去追求,培育對戒的信念。受戒以後,那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護持戒律。你有這種知見和德行的量,才能受戒。

編輯:元清
推薦閱讀:

讀誦地藏經前的祈請 開示 皈依 發願 懺悔, 以及讀誦後的迴向和禮送。
關於皈依
學佛要皈依哪個宗派嗎
【每日聞思】皈依上師三寶之三寶4
益西彭措堪布:皈依三寶,八種不可思議功德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