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楹聯學概論》中的平仄與拗救觀點

摘自:《中國楹聯學概論》>> 第四節 楹聯的平仄規律>> 427頁端木注:關於第四節的楹聯平仄規律,本人存在疑問甚多;此書集大成於一體,如果裡面有論述錯誤的地方,那影響勢必巨大.因《中國楹聯學概論》是至今為止第一本面向國外讀者的楹聯書籍,有漢英雙版.有時間本人整理一下思緒,試一一論證其中存在疑惑的聯律問題.

下邊關於拗救的論述,雖詳細,但本人覺得還有添加補述的地方,在敏感處的論述總一筆帶過,並不深究其問題實質,而且其它還有好多聯家的論述也並沒錄入,只持一已之見,因此,本人覺得並不是非常完美的"拗救說".

這裡,試選摘出來,供各位方家一起學習與補充.--------------------------------------------------------------------------------

三、關於"一三五不論"

"平對仄,仄對平,平仄要分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古人學詩的口訣,也是一種變通的方法.它適用於初學律詩的人,因為簡明扼要,便於記憶,至今影響很大.

口訣的原意指格律詩七言句的第一、三、五字(五言句中的第一、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定格,當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都可通融;而七言句中第二、四、六字(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的平仄一定要分明,嚴守格律,不可易換.這種說法雖不是定格,大體可以變通.因律詩中的音調節奏,通常為雙音節詞,兩字停頓,兩個音節一個音步,音步的第二個音節總是重讀,這樣重讀的正好是第二、四、六字,這幾個節奏點上的平仄的要求很嚴格.如節奏點上的平仄失調,讀起來便無節奏感、音樂感.而第一、三、五字為節奏點前一個字,因不重讀,變換了平仄對讀音並無顯著影響,所以可以通融靈活.但有兩種情況必須注意.一是避免出現"孤平",二是避免出現"三平尾"、"三仄尾".

楹聯有自己體裁的獨立性和格律的特殊性.楹聯"副無定句,句無定字",上下聯中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兩句或多句,一句中可以是一字,二字,四字,六字,七字等,它的節奏點必須按節奏來定,而沒必要也不可能句句按律詩的句式安排.在語言特點上,它有詩的語言、散文的語言,還可以用成語、諺語、口頭語.楹聯平仄的匹配方式較律詩靈活得多,豐富得多,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不能適應楹聯平仄的一般要求,但適用於與格律詩的句式相同的律句聯.如筆者為紀念紀曉嵐逝世200周年所撰的一聯:

曉月一輪輝四庫, 嵐煙萬縷蔚雙行.

此聯的平仄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音步為"二、二、一、二",故適用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上聯的第三字應"平"而"仄",正符合"不論"的變通範圍.

貴州的黃果樹瀑布和重慶萬縣的青龍峽瀑布為我國著名瀑布.2005年舉行"中國雙瀑聯動萬人方陣組詩聯活動",筆者應邀撰方陣組聯:

黃果布銀千簇錦, 青龍吐玉萬聲雷.

此聯按七言仄定格,按定格的平仄應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制聯實際運用的平仄有了一些變化.上聯第一字"黃"換仄為平,第三字"布"換平為仄,這種變換符合"一三五不論"的變通原則,平仄仍是協調的.該聯的節奏點上字的平仄未作改變,因此"二四六分明".

在運用"一三五不論"口訣原則時,如果出現上下聯同平或同仄的字,應當注意避免同聲調,而用不同聲調的字.如上下聯首字都是平聲,則使之一陰一陽;首字都是仄聲字,則使之一上一去.因為同聲不同調仍會產生一定的起伏變化的效果.如上所舉聯例,上下聯的首字"黃"和"青"都是平聲,但調不同,"黃"為陽平調,"青"為陰平調.聲調不同,讀起來有錯落和諧感.

由於"一三五不論"有時會帶來某些"平對平"、"仄對仄"和"三平尾"及"三仄尾"的情況,有的提出可以避免這些情況的口訣:"平對仄,仄對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還有的口訣說:"對聯平仄音步定,節奏點上要分明;出句平仄交錯出,對句末字必須平."此口訣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楹聯的格律.

具體地講,關於"一三五不論":

1.在"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必平,不能不論,在七方"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必平,不能不論,否則犯孤平.

2.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有"一、三、五不論".而五言"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只能有一個字不論.

關於"二四六分明":

1.在一般的格式中,五言二、四字,七言二、四、六字"分明"是對的.

2.在特定格式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不一定"分明".五言"平平仄平仄"第四字,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六字有了改變.

3.拗救的聯句,其二、四、六並不分明.在楹聯的拗救中還要具體說明.

四、楹聯中的拗救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一書中,對拗救作了這樣的論述:"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在詩中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五方、七言律聯的拗救源於律詩,其拗救方法也應當是一樣的.所謂楹聯的拗救,就是調整拗句的平仄,為使其相諧而進行的補救."拗"是違逆,"救"是補償.前面一字用"拗",後面必須用"救".即在聯句中該用仄的字改用平聲的字進行補救;或者該用仄聲處而用了平聲,則要求在本句或對句該用平聲處改用仄聲,以為補償.一般拗救的方法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在制聯調平仄過程中,拗救是經常碰到的.

1.五言聯"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的格式,七言聯是五言聯的擴展,故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也可以使用"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這種格式叫特定格式,它的特點是將五言聯中的三、四兩字的平仄位置互換,將七言聯中五、六兩字的平仄位置互換.這種互換也是拗救的一種,稱為"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與一般的拗救有所不同,因為這種特定格式在楹聯中常見的.如:

松風動梅骨, 竹節擎月輪.

這副寫松竹梅的五言聯的平仄形式是: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上聯第三字"動"應該用平聲而用了仄聲,下聯第三字"擎"該用仄聲而用了平聲,當屬"一三五不論",但上聯第四字"梅"應該用仄聲而用了平聲,下聯第四字"月"該用平聲而用了仄聲,顯然與"二四六分明"的要求相違背,屬於違格,但是與"梅"相鄰的"動"字該平而用仄,形成平仄交錯,與"月"相鄰的"擎"該仄而用平,亦形成了平仄交錯.此聯分別用了仄拗平救、平拗仄救的方法.這種拗救的格式是特定格式,應該是合乎聯律的正體聯.這種拗句是本句自救,即句中出現的拗字用本句中的另一字相救.

2.在五言聯"平平仄仄平"格式中,如第一字用了仄聲,為避免出現孤平,在第三個字補償一個平聲,由"平平仄仄平"變成"仄平平仄平".所謂孤平,是指下聯除了聯尾是平聲字外,只剩下一下平聲了.王力先生把孤平看做是律詩的大局.如:

三絕詩書畫, 一堂松竹梅.

上聯第一字"三"應仄而用平,屬"一三五不論",下聯第一字"一"應用平而用了仄,如不救則犯孤平,第三字"松"應仄而平,恰救了第一字之拗.

七言聯則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拗用第五字去救.筆者曾為廣州白雲機場撰聯,初稿擬成:

胸懷遠志捧紅日, 腹有俊才唱白雲.

上聯第五字應是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屬不論之列.而下聯第三字"俊"應平而仄,犯了孤平之忌.於是將第五字"唱"換成"歌"字,避免了孤平之忌.這也屬於本句自救.

3.用對句相救.即在出句平仄用的拗句,在對句相應的位置加以補救.五言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上聯第四字(或三、四字)用了仄聲,就在下聯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上聯第四字"不"仄聲拗,下聯第三字"吹"平聲救.如果七言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六字用仄(或五、六字皆仄),就在下聯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這樣就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4.在楹聯的創作中,還會出現半拗句.在五言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第四字未用仄聲;在七言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五字用了仄聲而第六字未用仄聲,這是半拗.因不會犯孤平之忌.故半拗可救可不救.如:

遠水碧千里, 夕陽紅半樓.

上聯"碧"字仄聲拗,下聯"紅"字平聲救.是半拗有救的例子,不救也算合律.

5.在調平仄的過程中,當運用一種拗救方法時,常伴隨著另一種拗救方法的運用,即出句和對句中都出現了拗字,在對句的另一字上用反聲相救,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可謂一拗雙救.如劉墉題濰坊十芴園四照亭聯: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上聯"月"、"在"兩字拗,應平平而仄仄,下聯"弄"字拗,應平而仄,犯孤平,下聯"香"字應該仄而換了平,不但救本句"弄"字,又救出句"月"、"在"兩字,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的結合.

梁同書自題聯: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養和.

上聯"竹"字拗,下聯"一"字拗,"松"字既救本句"一字",又救出句"竹"字.

楹聯像律詩一樣講究拗救,有些楹聯看來好像不合律,用了拗救之後總算合律的.

五、"平仄"的討論

楹聯藝術要不要講平仄,這既是一個學術問題,又是一個實際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雖經諸多爭論,尚存歧義,並未形成共識.

絕大多數聯家認為,平仄對立是楹聯諸要素之一,楹聯的創作要講究平仄.字有定音,律有定格,平仄交替,調諧節奏;平仄對立,錯綜字調,形成楹聯的音樂美,因此準確地辨別平仄聲,準確地調整平仄聲是楹聯創作的基本功.不講平仄,不講平仄的對立就不能稱為楹聯."對聯一定要講平仄,平仄不諧,就不宜入選."這是在1984年全國第二屆迎春聯評選過程中,王力教授向評委們特彆強調的話.

但也有人認為,"為了楹聯文學的發展需要,應該不拘平仄,只做到上聯仄收,下聯平收就行了,不需要什麼平仄相間、平仄相對".更有甚者認為,"上下聯通仄收,通平收也應允許,對聯只要對仗就行.講求平仄就是束縛創作者的手腳,妨礙對聯的繁榮和發展".還有的人認為,"當今的文學藝術多以視覺為先導,以意境為核心,聲律已退居其次,過分強調聲律必害其意".甚至有人說,"不拘平仄的對聯越來越顯示其生命力",等等.

對楹聯要不要講平仄的討論是有益的,持不同觀點和見解也是正常的,通過討論和爭鳴,將會對楹聯的平仄這個既敏感又要害的問題加深理解,達到基本的共識.

楹聯由漢字組成,字有音,音有調,調分平仄,由此形成平仄交替、平仄相對的多種格式,構成了楹聯的平仄網,產生特殊的旋律和節奏,這正是楹聯的魅力所在.

楹聯源於對偶、駢文,吸收了詩、詞、曲的特長和營養,經過歷代文人的創新、發展和完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格律,而且愈來愈嚴格而又自由.聯律自然形成,客觀存在,而非主觀制定.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那種不講平仄、不講聯律的對偶句、格言成語、標語口號絕不能稱為楹聯.楹聯不講平仄,就失去了抑揚頓挫的韻律美,也就失去了漢字四聲的特色,丟棄了民族文化的傳統.

當然,格律不僅規範楹聯藝術,而且服務於楹聯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所以格律不能過於繁瑣,平仄的原則不能限得太死,拘於成規.隨著時代的發展,允許有所突破,有所變通,有所創新,使之嚴而不死,寬而不亂,達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推薦閱讀:

周邊近鄰看中國:觀點截然不同反差大
工業4.0需要的是「銀翼殺手」!【商評新觀點全文開放】
論哈特與劉星觀點之比較
觀點丨什麼樣的腕錶最適合自己呢?
敘利亞可能在普京主持下割據,暫時沒美國啥事!丨微觀點

TAG:中國 | 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