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擦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變化

「皴」顧名思義,是指皮膚受風寒後而起的皺紋。自然界中山石峰坡、樹木房舍,結構複雜多變,表面肌理各具特點,再加上風吹雨淋日晒,表面就有各種不同的皺紋,好象皮膚起了「皴」。怎樣表現這些「皴」就是皴法。皴法有點皴、線皴、面皴三種,主要是運用點線面不同的組合方式刻劃各種自然景物,如山石的表面、體積的轉折、明暗的變化、凹凸起伏等。輪廓好比人的骨架,而皴是在輪廓內變化,好象人的肌肉,淡墨的色彩就好象人的皮膚了。皴法對表現物體的質量感、空間感、陰陽向背,作用很大,不可忽視。古人作畫把輪廓勾幾遍,有加皴的也有不加皴的,這主要看作者所要追求的藝術風格而定;然而加不加皴藝術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有的只在陰凹處加皴,其實陽凸處也有皴,有加多加少之別罷了。  從畫史上看,山水畫始於晉代。史傳顧愷之為山水畫之祖,而中國畫皴法則產生於唐代後期,兩宋期間得到完善與發展,並逐漸成熟起來。皴法的出現使中國山水畫面目為之一新。這是無數中國畫家長期實踐的結晶,是最富活力最有價值的創造。山水畫發展到明清時代,就有一二十種皴法,如斧劈、披麻、解索、鐵線、折帶、馬牙、雨點、荷葉、亂柴、芝麻、米點、雲頭、雨淋.....   皺(擦)是山水畫特有的筆法,使平面的輪廓產生體積感和質感,是表現山石、樹榦等物象結構、紋理、質感、體面及向背關係的重要形式手段。通常講山水畫的筆法除勾線外,最核心的就是皺法,也可以說,不懂皺法就不懂山水畫。皺法是指用筆皺擦出山石、樹木的皺摺紋理,古今山水畫家的風格區別除線條構圖區別外,多因皺法的區別而異,歷代山水畫家創造了幾十種皺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比較典型的如關仝的釘頭皺,李成、范寬的點子皺,董源、巨然的披麻皺,郭熙的捲雲皺,米芾父子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王詵、夏圭的拖泥帶水皺,黃公望的解索皺,倪瓚的折帶皺,王蒙的牛毛皺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屬粗筆皺法,適合畫狂放的畫,畫法洒脫快捷,但顯粗糙,其它均屬細筆類,適合畫精細的畫,也由於精細,所以成千上萬筆極費時間。  如果說中國畫的線法(十八描)是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鳥畫的核心要素的話,那麼,山水畫的「皺法」,也就是筆法可謂山水畫的核心要素,所以歷代山水畫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點皺、線皺、面皺、染皺」四大系列。可以說,「皴法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變化,它的出現,將山水畫創作推向了一個歷史新階段。  歷代的皺法發展是逐步向簡化、快捷、方便的方向發展的。古典山水畫中,唐代、五代的皺法多以點皺為主,這種皺法極費時間。北宋以線皺為主,南宋以面皺為主,巳逐步簡化,元明清線皺、面皺並用。近代的寫意畫幾乎少見皺法,直接塗染,更加簡化。

實踐證明,山水畫不用皺法不好,但皺法太繁褥也不好,簡潔、明快的皺法是大趨勢。  ———————————————————————————————————————

染,是指用淡墨和濕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水紋,使景物具有立體感真實感。勾皴完畢,隨之勾、皴濃淡形象的變化染墨或染色,染墨是為了加強厚度感,染墨不夠、顯得單薄;染墨過厚、皴被蓋掉。要恰倒好處。明快處不要染或少染,重皴處要重染,染色要一遍一遍染上去,筆要大、水要足。【勾、皴(擦)、點、染技法可反覆進行】。  在古典山水畫中,宋畫較講究渲染,而元代以後,許多畫法只有勾、皺、點而少染了,現代山水畫則更重渲染,大有無染不成畫之意。渲染確可增加畫面蒙籠美,渲染時,通常採取皺陽面而染陰面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塗染法,有干染濕染之分,干染不濕紙,塗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開。濕染先將紙噴濕,將墨色塗在欲染處,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使之形成濃淡過度自然的效果。塗染法主要用於染畫遠山,先塗出遠山形狀,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下面染開淡化,使之形成雲霧狀。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點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積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與濕染之別,但干染易在兩筆交匯處現一道白印,濕染則不會,濕染應先將紙噴濕晾八成干後進行。刷染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是用筆沾少許淡墨,在欲染處採取掃、刷的筆法濕染,以形成濃淡層次。(
推薦閱讀:

中華詩詞的傳承與發展
愛情的發展階段
咖文丨咖啡第三輪發展紅利來臨
官職侍中的發展
(2)中國傳統哲學符號的發展

TAG:中國 | 發展 | 革命 | 變化 | 山水畫 | 山水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