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物質論》 摘要
06-14
《基本物質論》摘要:一、基本物質到底是什麼 二.測不準原理的真正原因 三、對撞機實驗之謎 四、四種力的統一 五、宇宙起源及新的宇宙模型 六、光的真正本質 七、兩種可以實現的重要發明一.基本物質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全世界都在尋找最小粒子,而現在技術又是有限的,所以一直沒有找到答案。對於科研來說無非有邏輯和實驗兩種方法,既然實驗很難在短期內找到答案,那麼我們就從邏輯入手,只要邏輯正確,則理論成立。我們先來做個思想實驗吧,在黑板上畫一個坐標,0點代表「無」,從0到1為直徑畫一個圓,它就是那我們要找的最小粒子。可就最小粒子那也是物質的集中啊,有集中就會有發散,也就是說,只要它還是粒子,那麼它就不是物質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之所以現在成為圓形粒子,那是因為在某種情況下它形成了穩定且最省力的結構。現在我們擦掉這個圓,代表這種穩定結構被破壞了,那麼又會發生呢?因為它已經是最小粒子,所以它只能發散,隨著外界的運動飄到無限遠的地方,密度可以無限接近於0.我們的宇宙有無數這樣的情況發生,因此,在可觀測宇宙之內沒有絕對真空。我們暫時把這種充滿宇宙的密度最小存在叫做「基本物質」,基本物質是必然存在的.因為,如果沒有基本物質的量變集中那就不會有最小粒子,沒有最小粒子當然也就不會有宇宙。現在就來總結一下「基本物質」的性質:(1).基本物質是有質量的,濃度可變的(2)基本物質是充滿宇宙的(3)基本物質是宇宙中密度最小存在下面的推導是:因為基本物質是有質量的,所以其流動就會影響其它物質,反過過其它物質的運動也會造成基本物質的流動,例如,當基本物質平行於物體運動時就會產生對這個物體的帶動,而當基本物質像漩渦一樣流動時就會產生向心力,吸引周圍的物質向中心集中,我們的地球就是自轉的,所以地球的自轉就會帶動宇宙中的基本物質流動,形成向心力,將地球上所有物體吸引在地面上,這也就是引力的本質!同理,電流是高速運動的電子,電子是有質量的,所以電子的高速度運動就會帶動周圍的基本物質流動,反過來通電體周圍的基本物質流動也可以影響外界電子,這就是電磁力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兩種情況下都出現了人們所說的磁場,所以得出結論:磁場就是基本物質的流動。二.測不準原理的真正原因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原子是類似太陽系,是由很多個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構成。可大家不要忘了,原子是個體,它應該更像個體的地球,而不是太陽系。下面我將從原子的形成說起推出新原子模型!前面說過,任何粒子都是物質的集中,在最初,密度最低的(也就是基本物質)會先流動起來,當這種流動形成漩渦時就會吸引周圍的其它物質,中心區的密度不斷增加,當中心區達到飽和時就會形成第二層,第二層飽和後就會形成第三層,以此類推直到最外層。這個過程中原子的每一層都因為基本物質的轉動而被吸引在一起。這也就是物理學中強相互作用力的本質。地球的形成與原子的形成同理,都是強相互作用力的結果,因此原子的結構和地球上一杯沉澱後的混合溶液很像。因為飽和度與壓力有關,所以原子中心區密度最大。最外層密度最小。這和電子質量很低的事實完全相符,也就是說電子是一個層,而不是很多個粒子。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觀測到的卻是很多個電子在圍繞呢?那是因為,電子的密度很低,而原子是轉動的,在高速旋轉中電子會產生變形,在同軸的兩個方向上產生兩條類似「彗尾」的變形,這才讓人們誤以為最內層是兩個電子,當這種轉動加速時,變形會更加嚴重,遠處的電子能量當然也更高,這時的電子會形成「雙尾」螺旋纏繞的結構。這才是真正的原子模型!也是測不準原理的真正原因!中子當然也不是兩個粒子,中子也是一個層。之所以觀測到兩個粒子那是因為中子的密度比電子大一些,變形小一些,形成了橢圓形,這樣的橢圓形轉動才讓實驗者誤以為是兩個中子。夸克當然也只一個層,因為其密度更大,變形更小,所以形成的是的接近圓形但卻有波浪的樣子。就算將來發現最內層粒子也是同理。總之,整個原子就是密度不同的多層同心轉動結構,而最外層的電子是雙尾螺旋纏繞的!三.對撞機實驗之謎 因為原子是這樣的結構,所以大多數對撞實驗中撞出的並非很多粒子,而是同層物質的大小不等份,這樣就可以解決一些計算上的迷惑。其實對撞實驗很像在地球上砸一個水塘,大多數時候砸出的是很多水花,如果力量大一些,會砸出泥來,但在引力的作用下,水和泥最終還會歸於原來的層次,少數時候會發生衰變,衰變其實就是原來飽和的物質在壓力改變後分離出了上一層物質的現象。重點要說的是:所謂的反粒子就是同層物質,因為他們都不飽和所以在相遇時會發生了相溶,而並非消失。當一個正電粒子遇到一個負電粒子,產生的當然是兩個中性粒子,而不是爆炸。四、四種力的統一我們知道了原子的形成是因為基本物質流動產生的強相互作用力(也就是引力),後期呢?基本物質風當然也會進入散開階段,原子各層壓力減小也會隨之散開,這就是物理學中弱相互作用力的本質。結合之前所說:無論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其本質都是基本物質的流動。這就是四種力的統一!雖然有人認為電子是最根本力,但其實電子只像是「雲」,而基本物質的「風」才是最根本力。五、宇宙起源及新的宇宙模型現在認同最多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理由是觀測到的結果證明宇宙在膨脹,可不要忘了颱風散開的過程同樣可以產生這種的效果,所以我認為宇宙的模型是「颱風模型」,宇宙中充滿基本物質,宇宙像一場極大範圍的颱風,如果現在處在散開階段,那麼以前肯定有一個很長時間的集中過程,也就是說宇宙的年齡並不只有137億年,而是要比這137億年要長得多!還可以想到的是,因為一場颱風很難把空間中所有的物質都集中在一起,所以應該還存在其它宇宙,那裡可能風和日麗,因為基本物質的風未必很猛,而我們的宇宙也會像颱風一樣散開,這並不代表消失,下一場宇宙颱風還會在別的地方開始。六、光的真正本質先從光的產生說起,光的產生分三類,第一類是熱效應產生的光。如點燃火柴。第二類是原子躍遷發光。如熒光物質被電磁波激發。第三類是物質內部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所產生的光。如加速器。總之我們就會發現光其實都由運動產生。而運動的最後環節就是電子與基本質物質的摩擦。因為這個環節沒有新物質成生,而電子又不是光(顯然電子並沒有從燈泡中跳出來電你),所以光只能是基本物質的另一種表現。是電子運動加速了基本物質的運動,使我們看到了光。這一結論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得到證實。1.我們說過,電磁波就是基本物質的運動,而科學已經證明光就是一種電磁波,這不正說明光就是基本物質的運動嗎?2.地球兩極的磁場與其它地區並不同,那裡產生了極光,也就是說磁場的改變可以產生光,而磁場就是基本物質的運動,所以基本物質的運動改變就可以產生光!以是三點同時指向了同一結論:光就基本物質物質的運動!那麼現在的問題是,為何我們通常情況看不到基本物質呢?那是因為人眼所能感知的波段是有限的,就像人耳朵能聽到的聲音也有限的一樣,一種明明存在的音頻如果達不到人耳所感知的範圍我們就以為沒聲音,而當音瀕改變達到了人耳所能感知的範圍,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眼睛看到光也是同理啊。當基本物質的運動達不到人眼所能感知的範圍我們就看不到光,而當電子運動加速了基本物質運動,使基本物質的運動達到了人眼所能感知的範圍,我們就看到了光!所以光的本質就是基本物質的運動。下面的推導是:因為基本物質是有質量的,所以光也是有質量的.下幾個方面還可以將證實這點。1.光是一種能量,如果沒有質量那來的能量呢?2.如果光是無質量的那麼它就不會受其它物質運動影響,那又怎麼會被大質量恆星彎曲呢?3.激光是光的集中,同時也就集中了質量,所以激光威力很大,如果光沒有質量,那這一現象則是無法實現的。總之:光是有質量。並且因為基本物質的流速不同,所以光的速度嚴格來說也不同。很多人把射線也歸為光,其實這並不合理,因為射線來自於原子核。那裡的物質是高密的。甩出的粒子是還可以衰變,與電子不在同一層級,和基本物質的性質更不同,因此射線並非光。一起來給光的波粒之爭畫個句號吧,因為光是基本物質的運動,而基本物質是連續的,所以光也是連續的,光雖有波動性但並無穩定結構,沒有穩定結構當然就不是粒子。關於光的顏色原理要談到三稜鏡實驗。當一束陽光通過三稜鏡時發生了折射分散,產生了七色。因為光有質量,所以這一過程同時也是質量的分散,所以得出結論:光的顏色和基本物質的濃度的有關。此理論同時可以解釋為何萬物的顏色不同,那是因為不同物體對基本物質的反射量不同。七.兩種可以現實的重要發明第一種是短期內可以現實的,那就是給原子拍照,當然不是用一般光。而是用基本物質流,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基本物質轉動形成,所以即使在原子中心也存在基本物質流,我們以前用撞擊的方法去研究原子,其實攻打城堡還不如跟著城堡的主人進去參觀,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基本物質流來給原子成像,磁場就是一種基本物質的流動,所以給原子拍照很像磁共振,當然波段是不同的,我們只要調對了波段我就能「收看」到原子圖像,逆風效果不好可以嘗試順風方向,再不行就將信號放大,總之這種機器在不遠的將來就能現實。第二種是需要長期努力的,那就是高速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只要飛船能把吸入的基本物質轉化為電能然後噴出真空,後面的基本物質就會對真空和飛船形成擠壓,從而現實在無重力條件下的推進。這種技術有賴於材料學和其它各門學科的進步,雖然短時間內無法現實但卻是人類努力的方向。其實碟形設計就很合理,因為可以把外環做為基本物質的轉換通道。也正因為如此很可能外星人或者探測器真的來過地球,他們沒有傷害人類說明外星人是很文明的。想想看人類實在應該善待身邊的動物朋友,不然我們見到外星人時還能說些什麼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宋英成命理寶鑒摘要(五)
※聖嚴法師《禪無所求〈心銘〉十二講》讀後摘要
※瓶邪文摘要
※《當下的力量》摘要
※輕鬆學佛法摘要:對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