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黨的戶外裝備選購指南 篇三:硬軟殼上衣篇
本篇介紹的是3層科學穿衣法裡面的最外層,開篇再重複一下本酥矮子黨的身材(168cm/61kg/胸圍86/腰圍78/腳穿39-40碼鞋),以便大家參考。我把軟硬殼分為上衣和褲子兩篇,因為對矮子黨來說褲子比衣服難買多了。
----------華麗的分隔線-------------
首先講講軟硬殼的差別,其實它們的區別已經有太多文章介紹過。Soft Shell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初衷是用來alpine穿越或滑雪,走紅非常快,近年戶外材料的創新主要集中在這個領域。所謂 Soft,是相對於 Hard而言,一是指材料上的Soft,HardShell的衣物材質為多層複合材料,一般是DWR(防潑水)+表布+防水透氣薄膜(Gore-Tex,eVent之類)+內里的結構,具有完全防水和一定的透氣性能,而Soft要比Hard輕量級,當然現在也開始流行超薄衝鋒衣,衣服重量已不是絕對區別,但絕大多數Soft要比hard材料柔軟和有延展性,讓穿著的人移動或伸展更舒適自由(紡織業往往把四向彈力作為界定Soft Shell與 Hard Shell的關鍵),且無一般硬殼面料的摩擦噪音。二是指其功能上的Soft,頂級Softshell多採用Gore Windstopper、Polartec PowerShield或Scholler材料,內植微絨,外表經過DWR處理,整衣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但弱於Gore-tex,eVent材料),並且有優秀的防風、透氣、保暖功能。同時,Softshell還必須具有Shell普遍意義上對身體全方位保護的功能,所以絕大多數獲獎版軟殼都是Hoody自帶帽子,並且有若干防水拉鏈口袋,在易磨損的地方使用加強材料,並且具有各種調節功能。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和戶外三層穿衣概念的簡化,軟殼採用越來越繁雜和高科技含量的製造工藝,什麼內植絨、無縫工藝、激光剪裁、壓膠、特殊編織法、運動立體剪裁、多層材料壓合等等(吐血ing)。簡而言之,軟殼就是相比硬殼降低防護性,從而獲得透氣性,併兼顧保暖性和延伸性。
除了一些極端情況,如大雨、風雨雪,Softshell可以完全代替Hardshell的功能,現在很多軟殼都能做到基本全防水了,早在05年MHW得獎款Synchro Jacket就是件全防水的軟殼衣。雖然硬殼有不透氣、硬、聲大、防水薄膜放久了會自動分屍等缺點一直被人詬病,發展也基本停滯不前並有慢慢被取代的趨勢,不過由於"風寒效應 (Wind-Chill Factor)"的存在,風會帶走人體熱度,導致體感溫度通常會比實際溫度要低 ,因此戶外外層衣物穿著應要注意防風的重要性,全防風防水的硬殼外套仍是高山和露營時必帶的衣物裝備。事實上雪線以上的高原天氣變化非常快,普通的下雪一般不會化水軟殼足夠應付,但冰雪(就是水在衣服表布外結冰)的惡劣天氣就是硬殼發揮最佳效用的時候了。不僅天氣冷颳風時好用,若遇雨天也可以省去穿雨衣的麻煩。
硬殼目前有3種主流面料:GTX、eVent和NeoShell,事實上eVent也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因為採用它的戶外品牌越來越少,NeoShell則屬於市場新進入者,野心勃勃,GTX王者地位暫時無人可撼,相信很多人買防水衣防水鞋都是沖著GTX吊牌來買的,這就是品牌效應。傳統GTX、eVent都是薄膜防水透氣,GTX是間接透氣,eVent是直接透氣,NeoShell則是通過布料結構來防水透氣,GTX最近也捨棄傳統薄膜貼合式的做法,推出類似NeoShell將防水材料與織物本體互相交錯"編織"結合的高透氣防水active shell面料,達到直接透氣的效果。評價防水透氣材料主要看兩個指標,一個是防水度,一個是透氣度。硬殼還會根據薄膜的貼合構造分成2L(表布+薄膜)、3L(表布+薄膜+裡布)、2.5L(表布+薄膜+超薄塗布Coating),簡單的說2.5L就是直接露PU層,3L就是在PU層下面再貼合一層表布,2層當然會比3層更透氣,但薄膜也更容易老化,在《諜影重重4》電影中男主角Aaron為了躲避無人戰機的狙擊能把紅色的Alpha SV外套反穿就是因為它是三層結構。
Gore-Tex:
GTX防水透氣薄膜是Gore公司的拳頭產品,在眾多玩家和廠商心目中都是屬於最值得信賴的防水產品。GTX的防水原理是薄膜結構,而且還是ePTFE和PU兩層化學分子薄膜貼合而成的,ePTFE可以防水透氣但容易撕裂和怕油污(杜邦還用這鐵氟龍來作為廚具的不沾塗層,當然衣服的薄膜是經過特殊拉伸的),用PU來保護和抗油污,由於薄膜微孔比水滴小比水蒸汽分子大,因此能夠防止外面的水進來,裡面的濕氣又可以排出。所謂的間接透氣"透濕",是指人體所散發出來的汗氣,先凝結成汗水在PU層上,然後靠再靠人體的熱氣(正壓作用)把PU層上的汗水蒸發掉讓濕氣擠過PU保護層,透過微孔到外層織物,再從外層織物的纖維縫隙散出去。因此,必須強調的是要讓Gore-Tex薄膜透氣原理髮揮作用,即讓身體的汗水以蒸氣的型態從衣服內部跑到外面,外部氣溫必須比內部體溫低或者外部濕度要比內部小,GTX硬殼最佳使用場合絕非南方濕熱的天氣,溫度高濕度高的地區難以發揮GTX外套的性能,而且熱貼合膠條容易開,只有雪山或冬天的穿越才是它最合適發揮的舞台。Pro等級的GTX防水度Waterproof Rating為20K(mm),透氣度Breathability Rating為10K(g/m2/24hr),防水透氣度號稱通過Gore實驗室最嚴苛的測試,這個數據已成為整個防水透氣面料的行業參考標準。而狗鐵絲衣服的製作是把GXT防水透氣薄膜貼合在人造表布(一般為滌綸或尼龍,起骨架作用對薄膜提供支撐)內再進行裁剪,然後通過針車將各部份接合起來,所以接合處一定會有針車的針孔,這些接合處一般會塗1到N層防水膠,然後再貼一條防水膠條以達到100%防水。所以狗鐵絲衣服穿久會漏水通常不是薄膜漏水(薄膜也沒那麼容易降解)而是從車縫處漏的,當然你直接把衣服操出洞的情況另說,壓膠條經過多次翻折後黏貼性也會降低。大品牌的狗鐵絲衣服要有保證得多,一個是壓膠工藝上,一個是一體成形,如果拼接針車車縫越多,防水膠條就貼越多,可供透氣的面積就越少,透氣越差。GTX衝鋒衣主要的成本不在於那層膜而在於覆蓋在薄膜之上材料和剪裁,這也是國產GTX衝鋒衣和歐美GTX衝鋒衣質量的最大差別。另外,從用戶體驗反饋來看GTX面料也相當耐操,N80p更是號稱具有最強悍最具防護性的面料,一般GTX薄膜的自然壽命是10年以上,在國外Gore公司類似蘋果對其產品都是5年包換和保養的。儘管eVent和NeoShell都號稱比傳統GTX更透氣,但如果只打算買1件風雨衣的話,我還是推薦GTX,防風防水性能穩定,最重要的它代表了男人的追求和品味,男人的衣櫃里怎能沒有一件GTX!
eVent:eVent是GE公司旗下BHA的防水透氣薄膜產品,eVENT出現的比GTX晚,採用新工藝將GORE-TEX的ePTFE薄膜加以改良,把PU壓到多孔ePTFE膜裡面去,ePTFE層下面不需再貼上一層PU層從而覆蓋微孔膜的微孔影響透氣效果,而薄膜層少了一層就不需像GTX的"透濕"將汗氣轉換成汗水再由熱力排出體外,實現了所謂的雙嚮導流"直接透氣",因此eVent會比GTX要透氣。根據美國Kansas大學測試,eVENT在同等的防水性能下透氣性是Gore-Tex的2倍左右(具體不同濕度的測試實驗數據這裡就不羅列了),eVent透氣度Breathability Rating有15K-25K(g/m2/24H),大概是0.1-0.2CFM。但eVent缺點也比較明顯,雖然ePTFE沒那麼怕油污了,但油污還是很容易堵塞小孔,之後性能會顯著下降,因此eVent衣服的洗標都寫著"wash me often",而且不少玩家反映不耐操很容易破。eVent和GTX的防水效果都是靠ePTFE,所以基本是一樣的,都沒有延展性,目前eVENT的業界名氣還遠不如GTX。MHW的DryQ和eVent基本是同樣的原理。
Neoshell:Neoshell是Polartec公司去年才推出的新面料,在透氣度上比eVent更透氣2倍,比GTX更透氣5倍,最主要的原因是Neoshell並不是利用薄膜來防水透氣,而是靠"亞微米(sub-micron)"等級的編織法結構來控制防風和透氣,採用創新的工藝讓PU分子組成網狀,透氣微孔的數量會比先前傳統的材質高上數倍,有一定的延展性,做成衣服摩擦噪音較小。根據Polartec原廠所公布的數據,Neoshell防水度靜水壓約10K左右,透氣度達0.5CFM,很明顯防水是軟肋(雖然Polartec一直強調10K就已經能做到全防水了),目前僅有Marmot、Mammut、Rab還有Westcomb等跟進嘗鮮,而且只做上衣,Marmot Zion把它做成了重裝的M1級別軟殼(請注意是Softshell),Mammut Gipfelgrat把它做成不植絨的軟殼,Westcomb Shift LT則把它做成340克的輕薄款衝鋒衣,可見大家對Neoshell的防風防水還是存在疑慮,褲子和鞋子更沒人會用Neoshell。其實Polartec公司還有一種Power Shield Pro面料(只做軟殼)也是走全防水路線的,透氣度比Neoshell還高,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主推的全是Neoshell了,可能是怕衝突Power Shield Pro已逐漸淡出市場。不過,別把硬殼的所謂透氣太當一回事,硬殼再透氣也比不上最差的軟殼,硬殼追求過於透氣(沒那麼防水防風了)在我看來就是舍本求末,考慮硬殼材料的透氣還不如考慮衝鋒衣帶腋下透氣拉鏈更實際一些。
除了這三種主流的防水透氣面料,各家自己都會推自家的防風防水技術(因為如果都用Gore公司的就會很貴),而且絕大部分都是PU塗布Coating防水技術,所謂Coating就是沒有膜只是把PU液體塗在表布內面(普通沒加防水PU Coating風衣布的耐水壓約500-1000mm,現在密集編織的風衣布據說也能達3000mm)。例如Mammut的DRYtech就是親水性尼龍布,官方公布防水度有20K,透氣度有20K,相當於eVent的水平了。例如MHW的Dry.Q,官方公布的防水度有40K,透氣度有30-40K,全面超越GTX和eVent了。例如Marmot的NanoPro面料(升級版的PreCip),Marmot的Super Mica Jacket 就是採用NanoPro較高等級的membrane面料,防水能達到10K,透氣能達到47K,相當於Neoshell的水平了。而TNF的HyVent,不但防水一般,還透氣度奇差只有750-800 g/m2/24H(連GTX的1/10都不到),出了名的不透氣不耐操。舊版的Patagonia Houdini的防水H2NO布也是一種神奇的面料,有測試說透氣度高達恐怖的7CFM,甚至比一般風衣還透氣,不過已經有點軟殼的味道了。其他還有Columbia Omni Tech等技術我就無法一一細數了。
軟殼布就更多了,基本各出各的,主流大廠面料主要是三家公司的面料,Polartec、Gore和Schoeller。軟殼的重點是如何在透氣性和防風防潑水中找到一個平衡,保暖只是另一個附加的功能也比較容易實現,只要不在乎重量的話植絨或者填充化纖就是了。下面列舉了一些常見面料的透氣度(CFM每分鐘通風量)數據,相比硬殼,軟殼面料的透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說在硬殼追求透氣性有點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GTX薄膜:~0 CFM
eVENT:0.1-0.2CFM
Neoshell:0.5 CFM
Windstopper:<2 CFM
Polartec Power Shield Pro:2 CFM
Pertex/Luminara:5 CFM(如Arcteryx Celeris/Atom LT)
Gossamera/老H2NO:7 CFM(如Arcteryx Squamish、Patagonia Houdini)
Lumin:10 CFM(如Arcteryx Incendo)
Fortius : Gamma SL 10 CFM
Polartec Power Shield:官方給出2-12 CFM的透氣度,通過四向彈力編織法能加強透氣度到8-16 CFM
Power Shield O2:官方給出30-50 CFM透氣度,是目前最透氣的軟殼布了,難怪大力神能賣那麼貴而且價格還堅挺
抓絨布:200~300CFM
排汗布:300-500多CFM,我見過最透氣的排汗布是Montbell的wickron cool透氣度高達800CFM織法很通透
那是不是越透氣越好呢?肯定不是的,由於風寒效應(Wind-Chill Factor),原是氣象用語,指溫度計測量的環境實際溫度與人體感受到的氣溫並不見得相同,在無陽光照射的情況下通常會比實際溫度要低,造成原因就是"風"的影響。因為風會帶走人體熱量,導致"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有所差異,尤其在低溫環境+強風吹襲的狀態下人體熱量會流散的更快,因此戶外衣物穿著應要注意防風的重要性,這也是頂級軟殼中Windstopper存在的合理性,在高山上其防風性更是對保溫效果提升非常顯著,根據Gore官方介紹Windstopper可以增加250%的保暖性。下面是依據風速與溫度之間的相互關係去概算出人體感覺溫度數值的風寒指數表。
選戶外外套和使用需求有關,不能一概而論,防風防水透氣保暖的比例不一樣,而且這些功能之間多少會有衝突和平衡,不可能有一件通吃的衣服,一件外衣能打2季就不錯了,3季已經太勉強,夏天是沒有軟殼能穿得住的只能穿穿皮膚風衣。大部分的使用場合是城市還是戶外,走路和開車又不同,因為防風度和耐磨度的需求不一樣。如果要在高熱量輸出的活動時穿,衣服材質(比較透氣)和設計(如腋下要有拉鏈)也會有差別。是希望靈活的洋蔥式穿法,還是希望單件省事的穿法?這和會不會常常切換溫差大的室內室外方便性有關,也和衣服總重量和穿起來會不會擁腫有關。防雨是真的要在那種超大雨下走很久,還是希望一般下雨不撐傘,大雨還會不會搭配撐傘。另外自己體質怕不怕冷其實都會影響選擇。例如,-10度可以穿長袖透氣內衣Phase SL+單穿Fission或Kappa;-10度也可以穿保暖內衣C4+R3/Atom LT/Hyllus+Beta AR,選擇太多了。每種布料和技術的搭配都有其理由,挑選時要去注意它的材料細節,最好自己去親身體驗實穿,軟殼本身就軟的外加通常無肩線設計的款式一定要穿合身才好看建議實穿最准,要穿寬鬆除非你本身是衣架子(肩寬胸寬夠,沒肚子又夠高),而硬殼本身就挺的穿起來不會難看到哪,照尺寸買失敗機率比較小。
在品牌風格的差異上,鳥家通常都是fit版,適合上身有點V型的朋友,而且設計偏技術性,衣襟明顯前短後長;鼠家的算regular版,少數比較修身,前後衣襟也沒有鳥家那麼誇張;MHW家的就更regular了,版型更像休閑夾克;Pata家的碼不好選,修身/正常/寬鬆的效果都有可能出現,而且就算同款不同年份出品也不一樣(吐血);大象修身,適合竹竿型不太muscle的朋友。
慣例先照一張我現役硬軟殼上衣的全家福,上衣是Dead Bird的強項,不知不覺中就捕獲了不少的鳥,這些年下來絕對是買多了。因為南方濕度大,所以我最在乎的是透氣性,輕薄透氣的軟殼是我的至愛。我不喜歡中間派的衣服有點透氣又有點防風不是我的菜,要不就很透氣,要不就是全防風。
極限系列(基本全防風防水,適合戶外)
1. Arcteryx Beta AR衝鋒衣,S碼(Gore-TEX Pro 3L,460g)
2. Arcteryx Venta SV防風防水軟殼,S碼 (Gore WindStopper, 650g)
3.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防風防水保暖軟殼,S碼 (Polartec Power Shield pro+R2 high-loft grid,731g)
4. Arcteryx Kappa SV防風保暖軟殼,S碼(Gore WindStopper + 200g/m2 Primaloft,874 g)
戶外休閑兩用系列(透氣適當保暖防潑水,適合城市)從薄到厚
5.Arcteryx Gamma SL Hybrid薄風衣,S碼(Fortius 1.0, 295 g)
6.Mammut Amabilis Jacket薄風衣,S碼(85% nylon/15% spandex,380g)
7.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透氣軟殼,S碼(85% nylon, 15% elastane, 560g)
8.Arcteryx Hyllus Hoody大力神透氣保暖軟殼,S碼(Polartec Power Shield O2 + Polartec Thermal Pro Hi-Loft Fleece,600g)
(棉服和羽絨衣我將會放在中間保暖篇介紹,其實都能外穿,但和抓絨放一起方便對比)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Beta AR硬殼衝鋒衣
購買鏈接(S&C上偶爾會有鳥沖專場,不過S碼最容易感染Sold Out病症)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 Men"s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 Men"s 價格$307.99美國亞馬遜 鳥沖的主力產品分Alpha、Beta和Theta 3條產品線,當然近年陸續出來了ZETA、STINGREY、SIDEWINDER、RUSH等N多系列,但那些我覺得都是非主流的(純粹代表不滑雪非專業人士觀點),如果沒差多少價錢幹嘛不挑主流的ALPHA、BETA系列呢?鳥產品線下SV、AR、MX、LT、SL的差異我就不介紹了,太多人介紹過了。說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鳥沖MATERIALS里大家總看到N80p,N40r等數字和字母的組合,前面也介紹過GTX衣服是把GTX防水透氣薄膜貼合在人造表布上做成的,數字代表布料每平方碼重(oz/yd2,1oz/yd2≈34g/m2),英文字母代表布料材質的簡寫N=Nylon、P=Polyester、S=Spandex、R=輕量化的ripstop fabric等,單一個英文字母表示只有一種布料,2~3個英文字母一起表示混合布料,從材質來說Nylon比較輕量,Polyester比較耐磨,Spandex具有彈性。至於Fitting,Relaxed最寬鬆,同樣尺寸我覺得會大一些,比較適合腰胸差沒那麼大的人(講白一點適合腰比較粗的人);Athletic腰會收緊一點,是鳥最經典的版型;另外還有一種是e3D expendition,著重可以穿多層還能活動自如,是在Athletic基礎上,上衣加強肩膀腋下連結胸部的空間,很壯的人穿這個超帥氣;另外還有比較少見的Trim,就是更為貼身,像我就很喜歡,因為大部分鳥S號對我還是有點大,穿Trim是正好,但有時候Trim的衣服往往長度也短也是個問題。一般而言,厚的軟殼會留厚中層的空間,薄軟殼只會留薄內層空間。
說到衝鋒衣不能不提鳥的Alpha SV,被始祖鳥自己稱為他們最具有標誌性的產品(官網的介紹稱它為"iconic"),很多時候Alpha SV = Arc"teryx。Alpha SV 的誕生革了戶外衝鋒衣產業的命,獲獎無數,當年所有品牌的HardShell都要向這款衝鋒衣看齊,沒有任何一款衝鋒衣能達到這個高度,採用鳥牌最自豪的N80p-X GTX Pro抗刮布料,不惜工本的設計使得這款衝鋒衣的售價從13年開始已高達$650,諜影重重4中男主角那件銷魂的辣椒紅鳥沖更是給Alpha SV添了幾把火。鳥沖的設計都是衣襟前短後長,稍微一抬胳膊就會露出腰帶,但個人認為不適合一般的徒步,只能說始祖鳥的頂級產品線從來都不是走大眾取向的,鼠家和MHW的前後衣襟就沒有鳥家那麼誇張。而鳥沖最貴的旗艦產品應該是Theta SVX,採用的是和Alpha SV一樣的N80p-X面料,這款衣服被始祖鳥稱為他們最結實的衝鋒衣(同時也是最長的最重的),有些戶外雜誌甚至用"可防彈"這樣誇張的字眼來形容它。為了可以容納更多和更加寬大的中間層(比如高蓬鬆度的羽絨中間層),Theta SVX比Alpha SV整整大了一圈,衣長也長了不少,長款的衝鋒衣是給複雜惡劣環境使用的,提供最大防護,帽檐更大更長,雙層風牆設計(徹底防風防水),已經不僅僅是嚮導級別,上升到"Expedition(探險)"的境界了。
我選擇的鳥沖是非頂級的Beta AR。我選Beta,而不買Alpha(Theta的S碼就更大了),是因為我喜歡Beta有獨立的衣領和相對更輕量;我選AR而不選LT/SL,因為我喜歡GTX Pro的耐用。簡而言之,立領/相對耐用/短版是Beta AR這件衣服最突出的特點。460g對於Pro級別的風雨衣來說減重已算相當出色(有些號稱輕量的GTX PacLite也達到400多g),不算很登山look,有點像休閑夾克外套,因此不僅僅是登山,平時冬天出差,一般旅遊都可用。而且價格也能便宜點不是?Beta AR自2000年首發至今已連續賣了14年但款式都未有大改變,可見該外套的定位和設計是何等經典,非常符合廣大用戶的需求。
很多人都問鳥衝到底厲害在哪?其實看官網的Features就知道,撇開其他品牌衝鋒衣都會有的基本設計,我覺得這件Beta AR值得讚賞的地方有 :
鳥的e3D立體整形剪裁在鳥衝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是一體成型的做工確保了防水效果,再加上肩線設計,這種剪裁可讓平面的衣服掛起後直接呈現出人形立體的角度,堪稱鳥的獨門功夫。Athletic fit 版型,正如胸口那隻沒肉只剩骨頭的電綉鳥logo所代表的設計理念,衣服修身挺拔體現出一種骨感美(雖然Beta LT是Trim fit更修身了,不過我覺得LT的前下擺太短了蓋不住裡層衣服,外罩式的風雨衣還是寬鬆長一點好用)。採用N80p和N40r的雙拼Gore-tex Pro超細格子布,用更耐磨N80p加固肩部、肘部和下擺的耐用性,當然Beta AR還做不到Alpha SV全衣N80p-X防禦力強悍無需加固的水平。可以明顯看出拼接手肘(Articulated elbows)設計,手肘關節部位有自然彎曲弧度提供立體活動空間,因為衝鋒衣硬質布料的外套如果不作立體的話活動起來就會卡。頭部前方和頸部部分也都是立體設計。
側幅使用拼接的立體腋下剪裁(gusseted underarms),好處就是不阻礙抬手動作,抬手時不會拉起下襬,更加合身。兩側腋下大型防水拉鏈設計那是必須的。
3層結構內襯為TRICOT緞面尼龍,一來可以抵擋汗水對薄膜造成侵蝕,二來緞面也有排汗效果,在我見過的風雨衣裡面還是鳥沖的內襯做得最為精緻,它用的內襯布有的牌子甚至就用來做表布用的。與2.5L薄膜內襯相比,這種材質就沒有內層會脫落的隱憂。各部分車線也都加了號稱業界最精密的13mm防水膠條,下擺接縫部分都有防水貼,壓膠貼條相當的完美。熱貼合內袋上印了B/AR的象徵性字眼顯示其正身。
不過鳥自吹的所謂1.6mm微車縫線有點名過於實(2.54/0.16=15.875針,但我用尺子怎麼量最多也就是14針,可能某些加強部分會稍微細密一點,不過我也沒見識過加拿大原產的鳥沖,不知道每英寸縫16針的微車縫線是否只是個傳說),但鳥的針車細節做得好倒是真的,無論是筆直的主車縫線還是根據人體設計的拐彎車縫線都是一氣呵成平滑細緻,基本找不到線頭。
拉鏈採用YKK夾合式塑鋼氣密防水拉鏈,最高剛好到下巴位置不算很誇張,密合度相當紮實,光是把衣服折起來就能感受到拉鏈的韌性。
整件鳥沖可以列為「設計教科書」等級(我這麼說估計又有很多人會跟我急),唯一建議的是如果能附贈收納袋就更好了,畢竟衝鋒衣都是用來壓包底備用的時候居多。
實穿體驗是,Beta AR用料厚薄適中,硬有聲那是肯定的,經過霧化處理的表布質感細緻完全感覺不出是塑料「雨衣」。長度也合適,不會過短捲起或露出後背,也不會過長在背包走路時感覺累贅,尤其對於我這種矮子來說正好合適。預留空間也合適,內穿中間層毫無問題,像Aphix這種偏長的中間層因為有下擺也可以收到硬殼裡面。Beta AR的真人獸來了,可惜顏色買不到辣椒紅,只能選魚子橙了。S碼我穿起來挺合身,將雙手舉起來揮動毫無障礙,袖長也可以接受,該篇的所有真人獸裡面都只穿了一件Phase SL,沒有穿中間層。
我的建議是硬殼風雨衣備1件就夠了,與其花大錢買那麼多GTX,不如省下購買其它更重要的裝備,風雨衣用的場合其實不太多,在沒風沒雨的天氣誰也不會想穿著雨衣,實在是太TMD悶了,買多了也就是放衣櫃里等自己解體,軟殼無論登山還是旅遊會更實用一些,我現在城市下雨天寧願穿相對透氣防潑水的薄風衣(如Gamma SL)。市面上衝鋒衣的選擇太多了,面料只要是3L的GTX、eVent或者Neoshell大可隨便挑。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Venta SV防風防水軟殼
購買鏈接:
Arc"teryx Venta SV Jacket - Men"s Arc"teryx Venta SV Jacket - Men"s 價格$287.28美國亞馬遜 頂級軟殼常用兩種大廠面料,PolartecPower Shield和Gore WindStopper。Power Shield面料號稱透氣其實並不太透氣,個人覺得並不適合廣州的天氣,所以對大家都追捧的Gamma MX軟殼我一直表示無愛。其實GammaMX Jacket和Hoody我都曾入手過,覺得太悶熱後來全轉讓了,並不是想黑Gamma MX,只是感覺不適合我,也許在北方穿更合適一些。在尺碼上MX Hoody比Jacket要寬鬆一些下擺長度要長一點(MX Jacket前下擺太奇葩短了),相對來說我覺得MX Hoody的S碼尺碼更合適我這種身材穿。即使作為能在雪線上穿的軟殼衣,我還是覺得Power Shield比不上Windstopper,不論是保暖度還是防水度,這也是我後來放棄Gamma MX的原因,上雪山和城市休閑穿都不太適合。但由於WindStopper面料(PTFE膜)缺乏彈性,因此各大戶外品牌都很少出WS的褲子(Venta Pant和Mammut Ultimate Pant後來都陸續停產了),因此保暖軟殼褲又是以Power Shield面料為主了。WindStopper應該是Gore公司防水防風最廉價的薄膜產品,是把Gore-tex的抗油膜PU那層去掉後的精簡版,所以WindStopper事實上是具備防水功能的(號稱具備風雨衣90%的耐水效果)。
Venta SV也是採用三種不同的Windstopper織物混搭組合,在衣服裡層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肩膀、袖子的地方使用較耐磨的N70p布料,其他部份則使用彈性較佳的N72s布料,以鳥沖的標準,N80p已經是終極布料了,可見這表布與一般的軟殼表布比起來更為紮實耐磨。帽領分離,無肩線設計,手臂關節活動處採用立體剪裁。
表面材質具備猶如涓布般的質感,相當柔軟舒適,表面還做了霧面處理,觸感有點磨砂感,和Power Shield相比摸起來相對粗糙但更有質感。
裡層有貼合保暖的植絨(後背是相對短的格狀絨毛lo-loft,胸前是相對長的絨毛hi-loft,但即使相對長最多也就是R1的水平),相比衝鋒衣能增加一定的保暖力。內層左側有熱貼合內袋,腋下有透氣拉鏈。所有車縫線裡層都採用熱貼合壓膠貼條處理,拐點處還有圓形壓膠補強,讓水滴不會從兩塊布的接縫處滲入,鳥的Venta SV是極少數100%使用Windstopper材質(Marmot sharp point只是60%表布使用WS)+各接縫處全貼上防水膠條的外套(據說Gore公司一般是不允許WS面料貼防水膠條的,但我看很多WS衣服都這樣做),這都是參照衝鋒衣的標準了(當然還是不如Beta AR做得精緻),完全可以算防水外套,官網也稱「this alternative to a Hardshell」,大老美在攀冰、雪線上登山和滑雪的時候很喜歡穿它,而且評價都不錯。
電繡的鳥LOGO比起Beta AR來說Logo字母之間串線很明顯,明顯不如Beta AR鳥骨頭LOGO精緻活生生就像印在化石上一樣很有浮凸感,可能是我太吹毛求疵了。
中央拉鏈內層有防風條(比gamma要厚實),更加提升拉鏈的防風密封度。
採用內折反向車縫無痕接縫處理(即表面看不到車線),表布拼接的密合度相當高。
手腕是橡膠魔術貼設計,很奇怪Venta AR卻是用萊卡彈性袖,其實手腕用什麼來束緊如果不是騎車或者極限環境大風雪沒有太大區別。
口袋內里仍有保暖設計,確保雙手也能保暖
下擺可調節鬆緊,也是無縫貼合的
實穿體驗是,完全感覺不到風吹進身體,達到保暖作用,但是卻不會讓身體過熱。適合在嚴寒(10度以下)、大風、下雨及高山環境穿著。版型相當修身不會過大。整個版型除了袖長稍長外,其他都很滿意。Venta SV的真人秀來了。
Venta SV其實和Venta AR採用的面料完全一樣,兩件衣服的區別就是SV是Hoody帶帽設計,腋下多了透氣拉鏈,多了一個熱貼合內袋,袖口變成了魔術貼。但Venta AR剪裁有點怪,衣服在腰的地方有褶皺好像肚子很大的樣子不好看。不喜歡鳥衣的,還可以選擇Mammut Ultimate Nordpfeiler極限系列,Marmot sharp point尖刀等同是WS面料的外套。
----------華麗的分隔線-------------
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防風防水保暖軟殼
購買鏈接:(這件已經停產了)
Amazon.com : Men"s Northwall Jacket (Size: S) : Other Products : Everything Else Amazon.com : Men"s Northwall Jacket (Size: S) : Other Products : 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是一件被稱為feature-rich的軟殼,防水材料PolartecPower Shield pro加上內植R2 high-loft grid長絨覆蓋保暖搭配,頂級防護面料與頂級透氣保暖面料也算是一個黃金組合,因為一般軟殼都不敢說防水,且只帶薄絨不夠保暖。Power Shield Pro是Polartec公司2010年才開始推出的一種讓soft shell增加真正可防水能力的布料,同款褲子Patagonia Northwall Pants就曾獲得BACKPACKER雜誌2011年大獎。2P的老闆是早有基情,Patagonia一直是伴隨Polartec成長的戰略合作夥伴,不少獨家版都是for Pata。Polaretc官網把它稱為「The UltimateSoft Shell」,具有硬殼性能的軟殼(This is a softshell that can be worn almost as a hardshells)。但這件衣服並不好賣主要是因為定價太高和過於重裝(官網MSRP $450,全衣重731克,一件軟殼+一件R2疊加的重量)大家都覺得不值,Patagonia官網也已停產了,可能也跟Polartec主打的防水布料已經是Neoshell有關,不過PowerShield Pro擁有更好的透氣度和彈性,的確比較適合用在高抗水軟殼上,其實這件衣服防風保暖性介於Venta SV(內植細絨)和Kappa SV(化纖填充)之間,但衣服彈性卻要好很多,我只是碰巧遇到全新黑色S碼才120刀的價格(R2單買都要$170啦)一時欠剁手才敗的,相當於幾百元買了件類似Gamma SV、Hercules Jkt、Easyrider Jkt的外套(鳥08年已停產的hi-loft長毛Polartec PowerShield軟殼)。近似的軟殼還有OR的北極星Lodestar Jacket,也是Power Shieldpro+Polartec長絨毛組合,站內單騎兄有曬單。
這件衣服在設計上硬傷太多,既然以防水軟殼為賣點,並號稱使用了無車縫/超聲波微拼接焊縫,但我明顯還是看到有拷克車邊,而且裡面還是沒壓膠條的,強迫症犯了一看到車縫就想貼條。拉鏈也不是防水拉鏈,估計只能是防防小雨雪,大雨還是用全防水雨衣好一些。超大的下巴擋片,雖然有用,但實際如果不拉緊拉鏈待著時挺不舒服。這件衣服最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沒有留插手袋,而只保留了兩個大大的胸袋,一點都不好放東西,冬天不能暖手,官網上太多人留言吐槽了,實在不知道是哪個奇葩設計師的作品。內里貼合的R2,比大力神的絨毛要短一些和稀疏一些,但R系列抓絨是一如既往的柔軟舒適。
所謂的「點接觸系統」(Touch-Pointsystem),就是在下擺和帽子上內嵌拉繩,讓你同時快速收緊和快速鬆開拉繩,但我不知道是否智商只有70沒體會到快速在哪?一如Pata的風格,衣服相當「粗勇」,連下擺拉繩都有熱貼合膠片補強,要說Pata外套能穿個10年我一點不奇怪。
手袖的特別處理在巴塔軟殼中很常見(例如SolarWind Jacket),除了常見的拼貼剪裁之外袖口還採用倒三角拼合,讓整體手袖能很好的調節寬度活動自如。魔術貼也用了軟殼布包裹。
實穿體驗是Patagonia衣服的立體剪裁和細節做工比鳥還是差不少,一般mammut同尺寸大約小始祖鳥半號,但也是要看款式,而patagonia則是起碼大半號,基本各系列都有XS號對應170身材,巴塔的其他外套我XS都能穿,但這件必須穿S碼的,Northwall定位是冰攀軟殼,而且本來就整合了保暖層,因此難得的修身設計,裡面基本穿內衣就夠了。好了,Northwall Jacket的真人秀來了。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Kappa SV防風保暖軟殼
購買鏈接:(這件衣服已經停產了,可以購買現在的kappa hoody系列)
Arc"teryx Kappa Hoody - Men"s Arc"teryx Kappa Hoody - Men"s Kappa SV是鳥的老款軟殼棉衣,採用2種不同的WINDSTOPPER梭織布料混搭組合,在肩膀和手臂的地方使用較耐磨的500N WINDSTOPPER補強,其他地方則採用300N WINDSTOPPER。用料十足,裡層填充的Primaloft化纖棉有點想爆出來的感覺,200g/m2的充棉量。對比一下現在Kappa Hoody充棉量是140g/m2,Atom SV是100g/m2,Nuclei和Aphix是80g/m2,Atom LT是60g/m2,就能估計到這件衣服的保暖度。由於有全防風的WINDSTOPPER加持,保暖度跟600F左右高填量的羽絨衣外套(非低填量排骨衣)可以一比。胸口有一隱藏式的拿破崙口袋。帽子那是相當的巨大。
與Venta類似內折反向車縫+熱壓貼條,表布拼接的密合度相當高,看不到縫線。現有Kappa系列的版型偏大,老版SV屬正常偏大一點點,但袖子實在是太長了,穿上去手臂就像個雞腿,我拿出去改短了足足10厘米才算正常,不過原來的萊卡彈性束袖也容易改短。
內層採用使用20D防撕裂尼龍布,左右網布口袋已是專業外套的標準配備,容量比較大型,可以放些見不得人的寶貝。左右有下擺拉繩。
口袋內里仍有保暖設計,確保雙手也能保暖
中央拉鏈也加強防風條密合度。
實穿體驗,一穿上身不到10秒就暖和得不得了。WS軟殼布不會有其他化纖或羽絨填充外套風衣尼龍表布的那種輕薄蓬鬆感,負重背包和叢林穿越時完全不需要考慮會刮壞。充棉量那麼高有點米其林式腫大很難避免但衣服外型還是很緊湊,這也是棉服相對羽絨服的好處,因為化纖棉蓬鬆度不如羽絨。但缺點也很突出,就是比較重(全衣有874g),壓縮率和羽絨服差遠了,而且這種一件達成保暖加防護的穿法到室內會太熱,不如兩件式的穿法如atom+venta彈性一點。不過我也從來不挑戰什麼極限環境,只喜歡5000海拔內有營地的那種,重一點也沒什麼所謂了。好吧,KappaSV的米其林真人獸來了。
鳥還有個更加高大上單件打天下的系列——Fission,採用GTX+化纖棉填充,Fission AR便宜點用的是鳥自家的Coreloft,Fission SL最貴填充的是神秘的ThermaTek材質,從來沒對外公布過CLO技術參數,但號稱比PrimaLoft更輕更保暖。ThermaTek跟Coreloft好像都是一出來就被始祖鳥買斷,所以市面上看不到。當然價格也是極限的,我在香港沙木尼試穿過Fission SL,面料手感相當棒(沒有Alpha那麼硬),也不會顯臃腫。另外,Westcomb chrome jacket採用PolartecNeoshell+PrimaLoft Infinity也是一個不錯的性價比選擇。不過用GTX防水確實有點誇張,本來-10-20℃就難下雨,WS或PS的面料抗水就足夠了。對於防風保暖棉服,其實MammutStratus Jacket也是很不錯的,可惜當時找不到S碼。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Gamma SL薄風衣
購買鏈接:
Arc"teryx Men"s Gamma SL Hybrid Jacket at Amazon Men』s Clothing store: Athletic Shell Jackets Arc"teryx Men"s Gamma SL Hybrid Jacket at Amazon Men』s Clothing Gamma SL Hybrid Jacket是鳥2012才上馬的新品,這件外套說穿了沒有一個地方是用上大廠布料,都是鳥自行開發的4向彈性透氣面料,以輕量速干平織布TerraTex(雖然鳥並無公布布重,但尼龍含量更高比160 g/m2的Fortius 1.0更輕量)為主體,Fortius 1.0軟殼布則拿來作耐磨補強,由於TerraTex和Fortius 1.0都是由尼龍和氨綸混紡,整件衣服都是全彈性布料,由於尼龍含量很高,因此衣服很輕,號稱鳥最輕的軟殼外套,整衣僅重295g。雖然鳥把它列入Gamma軟殼系列,但實際面料是採用速乾麵料一點都不帶保暖功能,我更願意把它定位為類似Squamish這類適合春秋季使用的相對耐操的薄風衣,與Squamish相比Gamma SL防風防水要更好,Squamish透氣更好,SL的厚度比Incendo皮膚風衣稍厚。
完完全全保有鳥的立體剪裁特色,軟殼衣少有的肩線設計,穿在身上就覺得相當合身。戶外衣服的領子一般都設計得完全包覆到下巴,但這件Gamma SL領子不會那麼高,衣服很修身前後長度差也不大,而且是沒帽設計,非常適合日常使用,和普通運動服很像。左胸袋採用與風雨衣同等級的熱膠合工法。就是Logo的比例做得太大了,要低調低調。
表面軟滑又相對耐磨,鳥的風衣尼龍布貌似都不喜歡用格子布,而是類似palisade褲子那種有點皺皺感覺的布。為了輕量採用薄細型防風耐水YKK拉鏈,連中央拉鏈擋風片也是很細薄,就是拉繩做太細有點娘。
手臂部份足足用了6片布料來拼接,完全貼合手臂活動。但Gamma SL也是袖子太長了沒法穿,原來袖子是魔術貼的我後來拿去外面改短變成橡皮筋的了。呵呵,湊合著穿吧。領內縫合微絨毛材料,讓舒適度更為加分。
下擺拉繩也是熱貼合的,左右口袋內襯都是高透氣網布,衣服無刷毛設計,即使激烈運動也不悶熱。
實穿體驗,在廣州目前是我出勤率最高的外套,下雨時用來做雨衣防潑水也很不錯,即使冬天裡面加棉衣作為外面的風衣也沒問題,算是高泛用型的風衣。Gamma SL的真人獸來了。
----------華麗的分隔線-------------
Mammut Amabilis Jacket薄風衣
購買鏈接
戶外品牌誰家都有軟殼,誰家都號稱第一,誰家都號稱最牛逼。當然,現在貌似大家認為最好的軟殼是Mammut,即使Mammut自家所開發的軟殼布SOFtech Stretch我覺得質感也相當不錯,但也有很多人不服。Mammut品牌廣告的豪語是「瑞士製造,絕不選擇錯誤的品牌」。Mammut Amabilis是我敗的另外一件薄風衣,是去香港一家戶外店500軟妹幣不到收的。主要是試穿時S碼簡直就像度身定做一樣一上身就喜歡。
相當中規中矩的一件風衣,黑色配紅色拉繩,帶帽款,完全適合我上班通勤的需求。衣服的設計很實用,是用軟殼布+排汗尼龍布拼起來的複合式風衣,身體前方採用類似Marmot神衣DriClime那種帶很薄細絨的薄尼龍軟殼布,有一定的防風保暖功能,後方跟腋下都是不帶細絨的彈性排汗尼龍布,高度透氣除臭,前方防風防潑水,後方排汗透氣,可以說防風透氣排汗兼具。面料是85% nylon/15% spandex,沒用什麼頂級面料,但由於尼龍含量高,衣服很輕,而且由於用了彈性纖維衣服彈性十足。有左右拉鏈手袋和1個拿破崙胸袋。帽子和衣服前後長度差沒有鳥軟殼的誇張。
一如Mammut的傳統,衣服的前、側、背面都有明顯的亮銀色象標,可惜不是紅色象標沒那麼亮騷(Mammt只有在中高階的款式上才使用紅色象標)。拉鏈頭和下擺頭上也印上象標。
相當貼服手型的彈性袖口。車線採用類似速乾衣的平滑拷克,密度高於一般的作工,可見如果是象的極限系列的做工就更完美了。
實穿體驗,輕薄透氣,相當適合廣州潮濕悶熱的氣候三季使用,或者爬山想擋風又怕悶熱使用。現在覺得爬山時類似dryskin這種輕薄貼身點的軟殼外套也很有用,因為背包負重行進時真不適宜穿太多,沒必要白流一堆汗,保持微涼又舒適的狀態即可。Amabilis Jacket的真人獸來了。版型屬slimfit,S碼的袖長和肩寬胸圍都很合適,Mammut不愧是號稱最適合亞洲人身材的軟殼。象衣現在剪裁上也比以前變棒了,沒有以往象衣腋下剪裁太窄的缺點。
發一張瑞士少女峰纜車的乘務員,絕對亮瞎遊客的眼,全線採用Mammut裝備,這絕對是Mammut的故鄉才有的福利。
象家其他的Mammut Alto Jacket(自家SOFtech面料)、MammutHerron Jecket(自家SOFtech面料)、Mammut verglas jacket(Schoellerdryskin)等都是相當不錯的軟殼。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透氣軟殼
購買鏈接:(Epsilon系列SV特價比較多,LT特價比較少)
Amazon.com :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 - Men"s : Sports & Outdoors Amazon.com :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 - Men"s : Sports & Outdoo 正如我前面說的,對於軟殼的要求我比較兩極化,要不就是像Venta系列完全走防風防水功能路線可以上山可以下海,要不就是超級透氣休閑設計在城市也能通勤穿,前面的Gamma SL就是代表之一。
其實一直想找一件比Gamma MX更透氣的輕量軟殼,直到有一次出差南京在亞瑪芬代理的金鷹國際專賣店試了一下這件Epsilon LT Hoody,感覺直接就是量身訂造似的,袖長和胸圍都很合適,前後長短差沒有Gamma MX那麼明顯,板式更像休閑夾克,上身相當硬挺帥氣。所以就在某次Campsaver網站對全價商品7折時購入了這件Epsilon LT Hoody。Epsilon這個系列SV經常打折,LT打折反而比較少。Epsilon LT也有Jacket版,但我覺得也是衣服領太高了,沒有Hoody自然好看。
新版Epsilon LT採用獨家開發的「Bonded Poly Micro-Grid Fleece」就是所謂的「貼合式」 Burly雙面織法面料,即把外層的尼龍氨綸混紡四向彈力軟殼布與內層格狀滌綸絨毛(有點像C4裡層絨毛)直接貼合,據官網介紹這種織法能有效減重和更耐用。雖然說是軟殼,但其實嚴格來說屬於加強了三防(防風、耐磨和防潑水)的Hardface抓絨衣,抓絨的排汗透氣度你懂的,尼龍面料比Gamma MX也要來得更輕量(比GammaMX足足輕了125g),但也相對怕刮,手感比Gamma LT要軟一點,Epsilon LT挺適合在廣州的初春深秋時候穿。官網建議的定位是天氣好時作為秋冬或登山高運動量外套,屬高透氣中低保暖的輕量軟殼。
Epsilon LT是運動剪裁立體整形,鳥軟殼少有的肩線胸線設計,腋下採用插角布立體剪裁,即使掛在衣架上衣服就已經很挺。設計相當休閑,胸前沒有胸袋,只有左右拉鏈插手袋和左臂熱壓式小袋,簡單的鐳射熱壓鳥Logo。
但有點奇怪的是Campsaver發過來的Epsilon LT和國內專賣店的尼龍軟殼布略有區別,國內專賣店的有肉眼能看到抗撕裂的經緯彈性織線,海淘的則是經過極細霧化處理的平滑尼龍布,這種霧面材質的觸感以及外觀相對一般光面的風衣布會更勝一籌,兩件都肯定是正品無疑,難道是2014款Epsilon LT又換了織法?其實我更喜歡錶布有耐磨格子的風雨衣Style。但車工織法延續了鳥一貫的高質量,一氣呵成的車線,平滑細緻,基本找不到線頭。
裡層格狀透氣處理的織法更增加吸濕排汗效能,可以調節活動時身體散發出來的濕氣。拉鏈頂端靠近脖子附近採用更加柔軟和細緻的絨毛,因為方格刷毛比較會刮皮膚,這就是細節。
全衣透氣定位,主拉鏈採用中號粗齒塑鋼YKK拉鏈,拉鏈里沒做防風片,雙邊插手袋內里透氣網布設計。帽子和衣服雙下擺都有防風拉繩,下擺有壓膠條。
鳥常使用的彈性手腕插布(Venta AR、Hyllus都是這種設計),不須調整就能服貼雙手,自適應鬆緊,即使袖子略長也不會滑到手腕,鳥大部分軟殼都喜歡讓衣服直接服貼手型而不是用束帶,可以避免魔術貼黏到排汗衣或者抓絨衣破壞袖口的纖維。袖口縫合部分也有壓膠條。
實穿體驗是,廣州3-4月份我都能穿鳥的Epsilon LT,個人覺得厚薄度也ok(官網答覆是和Gamma LT相近),很輕,有彈性,在擋風之餘還能保持相當不錯的透氣度,稍為有點保暖又不會太熱,有DWR防撥水,一般的細雨都不會濕到裡面,對於南方濕冷濕熱的氣候來說Epsilon LT相當合適。在實際的運用上可穿的時機相當多,即使不登山也很好搭被日用穿著,上班通勤也相宜。Epsilon LT的真人秀來了,顏色是Blue Moon。
----------華麗的分隔線-------------
Arcteryx Hyllus Hoody透氣保暖軟殼
購買鏈接:
Arc"teryx Hyllus Hoody - Men"s Arc"teryx Hyllus Hoody - Men"s
終於到V5的鳥大力神出場了。相比Gore公司的產品,在城市我還是喜歡Polartec公司抓絨類的軟殼面料,薄膜產品畢竟不透氣,而超級透氣的大力神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大力神是美國OUTSIDE雜誌2011年的得獎裝備。
大力神在鳥自己的分類中叫做Hardfleece,硬抓絨,很怪異的名稱,本質就是軟殼和抓絨的有機結合,即內層使用主流Thermal pro Hi-Loft抓絨,外層覆蓋上一層PowerShieldO2面料,屬於柔中帶剛的外套。說它是前Hercules Jacket的升級版其實並不太貼切,因為以前Hercules Jacket採用的是PolartecPower Shield軟殼布。O2是Polartec家透氣性最高的軟殼面料(比GammaMX透氣太多了),老外很多戶外評比都很推O2這面料,這兩種材料混合的結果就是,大力神同時具備了接近於主流抓絨的高透氣性,又兼具軟殼的防風、防潑水和輕度耐磨性,增強了抓絨防風防塵防小煙火的不足。在普通戶外環境下(在無雨少風的天氣或是室內)可作軟殼外穿,有softshell的外觀跟觸感,穿了有點保暖,又不會像其他的軟殼衣一樣太熱,而高透氣性又可以在惡劣環境轉為中間保暖層,機動性極高。Hyllus優點在於高透氣,它不是為防風設計的,拉鏈都沒做擋風片,因此它作為外層時不要指望它能抗住冷風,但若是運動時用,大力神的高透氣和適當的擋風效果反而是優點,用對地方很重要。
剪裁立體合身,衣服面料比較軟因此同樣採用了肩線設計,主拉鏈沒做防風,口袋裡層都是採用透氣網布,衣服完全是透氣定位。
表布PowerShield O2顯得有點光面,拉鏈口袋周邊用了熱貼合設計,相當有特色。就是衣服後背有個Logo比較奇葩。
裡層的Thermal pro Hi-Loft長毛抓絨,和R3一樣讓人有「動物」皮毛的柔細觸感,大運動量的時候吸汗和排汗效率都很高。領口雙層抓絨設計,溫暖舒適。
手肘立體剪裁設計,活動不受拘束。
同樣的彈性袖口設計,內側為萊卡彈性布料,可完全服貼手型,提供良好的包覆保護效果。
隱藏式下擺拉繩在拉鏈兩邊(還是傳統左右兩側外露的拉繩用得習慣一些),下擺熱貼合收邊已是軟殼的通用做法,帽子同樣是立體剪裁設計,拉緊抽繩,帽子可隨頭部一起移動。
實穿體驗是愛不釋手,由於透氣的確好在大部分的時間可以一件到底,即進出室內外都不需要更換,非常的方便。在冬天幾乎一件打遍所有日常狀況,尤其是冬天背包攝影一路走拍的情況非常適用,零度至十度首選,剩下的時候用ATOM LT補足,尤其是需要走路或是活動量稍微高一點點的,休息或下雨時才外掛其他外層。雖然PowerShield O2防護性較弱,也並不是完全不防風不防水,淋半小時中小雨才會開始覺得水有滲進表布里。和ATOM LT保暖棉衣比較起來,雖然ATOM LT腋下側面有透氣布,但還是不如大力神透氣。Hyllus Hoody的真人秀來了,S碼穿起來不會太大也不會太緊身,袖子只是略長,我選的是Kodiak黃褐色,可選的顏色不多(根據我的觀察,Hyllus幾乎每年都換配色,但造型幾乎都大同小異,可惜老版的很多經典配色都不出了)。
不喜歡鳥的,同樣的面料搭配可以選OutdoorResearch SpeedStar。
----------華麗的分隔線-------------
本篇最後我想強調一下戶外衣物防潑水的重要性,軟殼除了WindStopper外一般都沒有薄膜,因此軟殼防水主要就是靠表布的DWR處理。即使是GTX硬殼,保證膜能夠良好工作的前提是乾燥,所以外層的DWR 的有效性是保證膜良好透氣的關鍵,因為雨持續打在防潑水層,落下水滴的壓力會慢慢滲透防潑水層到達GTX層,此時GTX層外的防潑水層吸附著水形成水膜,導致身體的熱和汗水無法排出(並非GTX失效),變成像穿一般雨衣一樣,外濕是因為雨水,內濕是因為汗水,小雨里DWR能起作用的時候的透氣性肯定要比在大雨里過淋幾個小時,DWR抵擋不住失效了的衝鋒衣透氣性好。因此GTX要發揮最佳透氣性能,搭配優良的防潑水處理很重要,這也是各大廠在防潑水上下功夫的原因,如荷葉效應的納米表面處理都用上了。而對於NeoShell和各大品牌自己專利的防水面料都只有10K左右的抗水壓指標,要抵抗持續性的暴雨,就更要依賴表布的防潑水功能了。
DWR的功效其實是通過外層織物纖維加以塗層處理,改變落到織物上水滴的表面張力,使之形成水珠更快地離開織物,不讓水珠停留在織物上的目的是防止織物的纖維縫隙之間吸水,就是所謂的荷葉效應。但戶外衣物的DWR功能往往在使用一段時間後,DWR結水珠的荷葉效果會慢慢消退,因此造成衣物濕透狀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對雨衣來說在日積月累的淋雨透濕之下也會加速防水薄膜的老化,造成雨衣壽命提早結束。大廠布料都以80/20DWR為主流 ( 洗20次後剩80% ),有的衣物甚至還標示所謂的5級防潑水,即洗滌100次後仍有80%的防潑水效果,我覺得就是瞎扯,一件外套能夠洗5次還能保有防潑水算是很強了,後續的保養才是重點,恢復DWR是保養軟硬殼衣物的必備程序。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防潑水DWR噴劑。首先將衣服洗乾淨晾乾,清洗需確保除去衣物纖維表面的油污,然後噴上第一次DWR噴劑,大概來回噴3趟,均勻將整件衣服噴洒完全滲透才達到最好效果,失去DWR效果的衣物噴劑會立刻滲入衣物。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加熱活化」階段,DWR防潑水劑的碳氟聚合物遇熱後便能增加活性,進而滲入衣物纖維將纖維包覆住產生拒水性,可以使用一般的電吹風將防潑水噴劑加熱吹乾,吹乾之後灑上清水就能馬上看到DWR拒水的效果。若要達到更好效果,可再多加1次的DWR噴劑吹乾,靜置約2小時讓衣物內外徹底乾燥,一般可恢復衣物約50-80%的DWR效果。
對於這些硬軟殼外套的清洗方法其實和速乾衣類似,主要是避免使用柔順劑,有些人擔心會把衣服洗壞或是把防水性洗掉,其實沒那麼容易壞,如果實在太臟可以使用中性洗衣液浸泡一下,接著將臟污的地方用手搓洗乾淨,再來將所有拉鏈關上使用洗衣袋包起來丟到洗衣機內脫水,脫水後衣服幾乎已經幹了大半,如果不放心的也可以不脫水直接晾乾,另外和噴防潑水劑一樣用電吹風吹乾表面可以有助於恢復防潑水性。
系列預告:
1.功能內衣篇
2.速干跑步篇
3.硬軟殼上衣篇
4.硬軟殼褲子篇
5.中層保暖篇
6.戶外背包篇
7.戶外鞋子篇
8.戶外配件篇
推薦閱讀:
※奶塊有什麼裝備?
※5款必備男士襯衣:男人最常用的時尚裝備
※中國明朝海軍裝備的發展狀況
※中機院解讀《環保裝備製造行業(大氣治理)規範條件》
※登山裝備指南(個人服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