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資本論》的當代意義
張宇:《資本論》的當代意義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宇 |
2011年11月09日16:26 |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資本論》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在當前,認真學習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一、《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的,而且,這三個部分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這一整體的基石就是《資本論》。《資本論》的寫作傾注了馬克思畢生的心血,凝聚了馬克思全部的智慧。《資本論》首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它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和歷史趨勢,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完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劃時代的偉大革命。《資本論》同時也是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的經典著作。人們通常講,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種看法從邏輯上講有一定道理,但從歷史邏輯上看並不準確。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正是在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馬克思關於辯證法的思想也是在《資本論》中得到系統闡發和運用的,《資本論》還是敘述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著作。我們知道,科學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這一學說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歷史趨勢以及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對立關係進行深入考察的結果。恩格斯指出,「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階級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1](P79)「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P548)因此,無論是唯物史觀的建立還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都是建立在馬克思《資本論》所闡述的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上的,因此,列寧說,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2](P429)恩格斯說,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3](P596)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完備而嚴密的有機整體,那麼〈《資本論》無疑是這一有機整體的堅實的基石。離開這一堅實的基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廈就會坍塌;牢牢地站立在這一堅實的基石之上,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列寧曾經說過:「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但他留下了"資本論』的邏輯。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不必要的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同一門科學。」[4](P145)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資本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系統運用。 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馬克思明確告訴人們,《資本論》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他還強調,《資本論》是「把辯證方法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第一次嘗試」。[5](P239)但是,他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不同,在黑格爾那裡,辯證法是倒立著的,而馬克思的看法則是,「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6](P22)《資本論》在研究和敘述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過程中深刻詳盡地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抽象與具體、本質與現象、邏輯與歷史、一般與特殊等重要範疇的辯證法。例如,關於抽象與具體,馬克思指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級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絕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7](P19)關於一般與特殊,馬克思指出:「對生產一般適用有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因為不致因為有了統一忘記本質差別。」[7](P3)關於本質與現象,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8](P923) 《資本論》與唯物史觀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把唯物史觀當做「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7](P32)恩格斯在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寫的序言中明確指出,馬克思的經濟學在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7](P38)列寧的下述論斷也清楚地表明了《資本論》與唯物史觀之間的密切聯繫,他說:「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證明了的原理。」[9](P10)正因為如此,毛主席曾經指出,「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難得分家」。 比如: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馬克思指出,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它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經濟生活中的人都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6](P10)在《資本論》第2卷中馬克思指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它們之間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10](P44)在《資本論》第3卷中,馬克思指出,所謂的分配關係,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地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的人類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相互所處的關係相適應的,並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係產生的。[8](P999)序言中在分析商品貨幣時,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整個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這一論斷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關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具體體現。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論》中,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範疇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二重性的統一,比如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社會勞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是一般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資本構成是資本的技術構成與資本的價值構成的統一、資本的積累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與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社會資本再生產在實物上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部類在價值上分為C、V、M三個部分等。《資本論》對上述經濟現象和經濟範疇的分析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具體化為了一系列的經濟規律,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精髓,豐富了唯物史觀的內涵。 三、《資本論》揭示了社會生產的規律 馬克思認為,說到生產,總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具體的生產,因此,對於社會生產規律的研究不能脫離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同時,馬克思也不否認,生產的一切時代有某些共同標誌、共同規定、共有的規律,只要把這些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複,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律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例如: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6](P208) 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8](P92) 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中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的運動。[6](P408) 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興建大規模的工程佔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史上起著最有決定性質作用。[6](P578) 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6](P384)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還分析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和方法、勞動過程的一般內容和基本要素、分工協作的發展規律、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的劃分及其相互關係以及機器、大工業和科學技術的作用等問題。馬克思對生產一般的這些研究反映了社會再生產的一般條件和一般要求,對於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是適用的。 關於這些見解的科學價值,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即如何認識發展的實質。近年來,人們對發展的認識日益從單純追求GDP和物質財富的增長走向了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對發展本質的理解,深化了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對發展問題提出過這樣的認識,即: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等於勞動時間的節約,等於個人才能的發展,等於科學日益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因,等於人與自然的和解,等於可支配的自由時間的增加,等於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11](P88-111)正是基於對發展規律本質和歷史趨勢的上述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做了如下經典性的表態,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2](P294)這個論斷將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了。馬克思關於發展的這些思想為我們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最為深厚的理論基礎。 四、《資本論》揭示了市場經濟的規律 有人認為,《資本論》主張計劃經濟,因而對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指導意義。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實際上,《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與計劃經濟並無直接關係。《資本論》第1卷第1篇「商品和貨幣」考察的是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一般,在這部分的內容中,馬克思闡明有關市場經濟的許多規律,諸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價格運動規律、市場競爭規律等,這些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疑仍然要發生作用。除了第一篇以外,《資本論》的全部內容都是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如果抽去了資本主義特殊生產關係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和範圍內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關係的本質,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現象,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但不實用,西方經濟學庸俗但比較有用。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並不在於要不要研究日常的經濟現象,而在於如何研究經濟現象。馬克思認為,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往往是不一致的,科學的任務就在於從現象中發現本質,並從事物的本質出發對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相形之下,西方經濟學則滿足於對現象的描述,只是在表面的聯繫內兜圈子,以最粗淺的現象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釋。讀過《資本論》的人都知道,《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研究是非常具體深入的。《資本論》第3卷主要考察的就是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和它們在運動中呈現出的種種現象形態,如成本、利潤、信用、利息、地租、競爭的作用等,《資本論》第2卷對資本循環、周轉和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考察也是非常具體和有用的,即使是《資本論》第1卷,雖然比較側重於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的考察,但這種考察也沒有脫離開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和把握,比如價值是本質,貨幣則是現象;勞動力價值是本質,工資則是現象。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在《資本論》第1卷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8](P29)正是在本質與現象的統一中,《資本論》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做出了完整系統和細緻入微的分析,這種分析的科學價值,無論是西方的古典經濟學還是現代經濟學都不能與之相比。 《資本論》中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對於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即如何認識市場經濟的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係。從古典經濟學家起,資產階級經濟學就形成一個重要傳統,即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成超歷史的永恆的自然現象,自覺不自覺地抹殺市場經濟的歷史特徵和制度屬性。馬克思則認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很不相同的生產方式都具有的現象,儘管它們在範圍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這些生產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範疇,還是根本不了解這些生產方式的不同特徵,也不能對這些生產方式做出判斷。」[8](P133)現實的市場經濟總是與某種特殊的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有著特殊的社會屬性和具體特點。在《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所有規律和範疇,如資本、僱傭勞動、成本、利潤、工資既是以商品貨幣關係為基礎的,同時又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要求。因此,市場經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極為重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它同樣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我們既不能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否定市場經濟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的一般等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否定市場經濟的個性。對於這一點,我們黨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13](P1363)江澤民指出,「我們搞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果離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就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14](P202)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作為了我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馬克思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提示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的。五、《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和歷史趨勢 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所闡述的《資本論》中關於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論雖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但卻並不是《資本論》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貢獻,因為《資本論》所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6](P10-11)《資本論》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貢獻是創立並系統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原理,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了科學。《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博大精深,其中的重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工資不是勞動的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的轉化形式,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是資本主義經濟的軸心,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人口規律;財富在一極的積累,貧困在另一極的積累,是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周期性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強制性解決。 資本具有衝破一切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征服全球的衝動,資產階級生產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場危機中集中暴露出來。 信用制度加速了資本主義矛盾的爆發,股份資本是與私人資本相對立的社會資本,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掠奪的手段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歷史條件的過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6](P871) 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些理論在當代還是否有效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度進入了黃金時期,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蘇東劇變,使資本主義的辯護士們在慶賀不戰而勝的狂歡中竟然產生了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終點的幻覺,《資本論》過時論一時甚囂塵上。然而,歷史車輪並沒有停轉,物壯則衰,物極必反。進入新的世紀之後,資本主義在全球迅猛擴張、高歌猛進的同時,它的內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隨之迅速膨脹起來了,日趨嚴重的失業問題、日益加劇的兩極分化、頻繁爆發的金融經濟危機、國際壟斷資本對全世界的剝奪,特別是蘇聯東歐國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引發的空前的災難,以及2008年以來始於美國的嚴重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再次顯示出了《資本論》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價值。資本主義的命運恰如馬克思在評論自由貿易時所說的那樣,「在實行自由貿易以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規律及其最驚人的矛盾將在更大的範圍內,在更廣的區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發生作用;因為所有這些矛盾一旦擰在一起,互相衝突起來,就會引起一場鬥爭,而這場鬥爭的結局將是無產階級解放。」[15](P296)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越是充分,其內在的矛盾也就越是尖銳,其自身的危機也就越是深重。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資本主義生產總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限制,但是它用來克服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這些限制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出現在它的面前,[8](P278)從而使矛盾和危機在更大的範圍和更廣的區域里爆發,這就是歷史的邏輯和辯證法。這就是為什麼弗朗西斯·福山在提出歷史終結論後僅僅10年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即「我們是否已經僅在10年時間內就實現了從全球資本主義的勝利向危機的轉變」,而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重回〈資本論〉》。[16](P182) 六、《資本論》指明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資本論》雖然沒有專門論述共產主義經濟的篇章,但是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和與資本主義生產進行對比時,對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徵進行了探討,並提出了一些設想,主要有:生產資料社會佔有,有計劃調節社會生產,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城鄉對立,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等。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未來社會稱做「自由人的聯合體」,而這裡所說的自由就是指,「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6](P928)馬克思認為,在這個自由人聯合體中,「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佔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佔份額的尺度。」[6](P996)這裡表達了未來社會要實行有計劃調節和按勞分配的思想。馬克思還對未來社會的所有制性質做了這樣著名的概括:「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6](P874)這個概括是對生產資料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的另外一種表述,其內涵是十分豐富而深刻的。 《資本論》中關於未來社會的這些思想闡明了未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正是以這些理論為指導,並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時代的特徵,我黨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從經濟方面看,這一理論包括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收入分配製度;把積极參与經濟的全球化與堅持獨立自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等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包括《資本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資本論》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並根據時代和國情的特點加以發展和創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只應當提供公共產品,彌補市場失靈,國有經濟應當全面退出競爭領域,實行私有化。但是,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與市場失靈並無直接的關係,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的必然要求,是克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存在的生產的無限擴大與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狹小,以及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組織性的深刻矛盾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作用不像資本主義經濟中那樣,主要從事私有企業不願意經營的部門,補充私人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不足,而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成員的共同富裕,發揮公有制經濟在穩定宏觀經濟、調整經濟結構、保障社會公平、維護經濟安全、推動自主創新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國家引導、推動、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上述觀點對於鞏固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七、《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作,同時體現著馬克思在哲學、政治、法律、歷史、宗教、技術、教育、家庭、道德等各個方面閃爍著天才火花的寶貴思想。幾乎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學科,乃至於非馬克思主義學科,都無不從《資本論》中吸取豐富營養,獲得寶貴啟示。 列寧指出,《資本論》專門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發展,「但又隨時隨地探究適合於這種生產關係的上層建築,使骨骼有血有肉」。[17](P162)比如,關於產權或財產權,馬克思指出,它實際上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現,法權關係或意志關係的內容是由經濟關係本身決定的。關於法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具體研究了英國的工廠法對於勞資關係的調節作用,闡述了法律、經濟和階級鬥爭的相互關係。在歷史方面,《資本論》詳盡地考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商人資本、生息資本和資本主義地租的歷史起源。關於宗教,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社會裡,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而在古亞細亞的、古代的等等的生產方式下,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狹隘性,觀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間宗教中。關於家庭,馬克思指出,大工業使婦女、少年和兒童在生產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也就為家庭和兩性關係的更高級的形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基礎。關於教育,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關於道德,馬克思從商品等價交換中發現了市場經濟中平等意識的基礎,又從勞動力的買和賣表象背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平等、博愛的虛偽性。馬克思還深刻地分析了商品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根源,並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實質概括為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關於他們自己的最美好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的系統化。 《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科學巨著,也是一副完整的藝術作品,在1865年寫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談到自己的作品:「不管它們會有怎樣的不足,我文章的優點都是藝術性的整體。」[5](P196)這裡所說的藝術性整體既指理論上的完整、精緻、嚴密和深刻,也指語言上的生動、優美、精彩和流暢。《資本論》的文學造詣是極為高超的,《資本論》中充滿了生動形象的比喻、諧謔辛辣的譏諷、豐富多彩的典故、詩歌、神話、諺語、民謠和名言;它時而熱情洋溢,時而悲憤滿懷,時而靜如止水;鐵一樣邏輯和詩一樣的語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哈維曾經這樣介紹《資本論》,「它是一本非常豐富的著作。莎士比亞、希臘文化、浮士德、巴爾扎克、雪萊、神話故事、狼人、吸血鬼和詩歌全集合在這本書,與之相伴的還有無數的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記者和政治理論家。」弗朗西斯·惠恩說,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劃時代的經濟學著作,也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學傑作,它擁有多重結構,並可從多方面進行解讀:他筆下的資本,活像哥特式小說中的妖怪;有些地方,又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情節劇,黑色甚至滑稽劇。有時它又像希臘悲劇,在他的筆下,人類的歷史就像俄狄甫斯,命運早已被事先註定。在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瘋狂本質時,又不由讓人想起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中展露的那種諷刺手法。[16](P120)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資本論》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是人類思想的高峰、知識的高峰、智慧的高峰。 八、《資本論》發展中國經濟學的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它揭示了社會生產、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指明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理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資本論》為重要基礎。 然而,毋庸諱言的是,當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嚴峻局面。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學界流行著這樣一種新的教條主義或蒙昧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認為,整個世界上的經濟學只有一種,那就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它是科學的、普適的,是無民族、無國界的,毫無疑問地相信它、學習它,就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方向;不折不扣地貫徹它、實踐它,就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這種所謂的主流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拋開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現實條件,抽象掉社會生活中的技術、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種複雜因素,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經濟人當做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把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當做人類永恆不變的理想形式,把抽象的數理邏輯當做判斷經濟學是否科學的主要標準。在政策主張上,其主要傾向則是:崇尚私有制而貶低公有制,崇尚市場調節而貶低政府干預,崇尚全球化而貶低國家利益,崇尚效率而貶低公平,崇尚個人自由而貶低社會合作,崇尚資本主權而貶低勞動主權,崇尚比較優勢而貶低自主創新,崇尚西方式的民主而貶低社會主義民主,崇尚所謂的普適價值而貶低中國道路。 應當明確地認識到,這種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教條主義或蒙昧主義是根本錯誤的:第一,理論是現實的反映,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不同時代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主流理論。實際上,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都存在眾多的理論和流派,而且這些理論和流派的內容和地位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從來就不存在什麼可以脫離開特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而存在普適性的經濟學理論。第二,現代西方經濟學具有明顯的二重性: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運行的某些規律,另一方面反映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殊的社會制度、歷史背景、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同時在理論上也存在不少根本的缺陷。因此,對於西方經濟學我們絕不能盲目崇拜,照搬照抄,全盤西化。第三,經濟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樣,從來都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和不同人們對經濟現實和經濟實踐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是不同思想和理論之間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結果,而絕不是某些國家和某些人的專利。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而且現在更不應當僅僅是文明的模仿者和追隨者,而是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貢獻。走自己的路既是中國革命獲得成功的根本經驗,也是中國改革與發展獲得成功的根本經驗。任何照搬照抄別國理論與經驗的教條主義做法,都必然會在豐富多彩和生機蓬勃的實踐面前折戟碰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照搬西方的經濟理論和發展模式危害不僅在於它脫離了中國的實際,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更在於它會使我們成為新教條主義或新蒙昧主義的奴隸,失去應有的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的能力,甚至會把西方國家的特殊經驗、特殊利益和意識形態當做所謂的「普適價值」,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削弱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迷失發展的方向,喪失前進的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呼喚著文化和理論的自覺、自信、自強。我們要努力建設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特點的經濟理論,這種理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廣泛吸收和正確借鑒世界上一切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充分反映我國的基本制度、發展道路、歷史經驗和核心價值,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努力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馬克思的《資本論》無疑是這種理論的重要基礎。離開了這一重要的基礎,就不可能實現理論上的自覺、自信、自強,就不可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4]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弗朗西斯·惠恩.馬克思的〈資本論〉傳[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17]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選自《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年第4期 |
推薦閱讀: